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八节 唯识与三性


   日期:2023/7/27 18: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八节 唯识与三性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识。所以者何?颂曰:

论颂

由彼彼计 计种种物

此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 常远前性

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注 释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如果一切并没有外境,唯有内识,则应唯有一性

亦即:只有唯识性;而为何世尊在处处经中都说有三性呢?三性是:依他起性、计所执性、圆成实性。

应知三性亦不离识:须知所说的三性亦不是离识而别有:并非经上说有三种性而非只有一性,就表示此三性不是唯识所生。

由彼彼计:彼彼,即彼等,众多之意。计,周计度,或周计着。因为计心的品类,或二或三,众多不一,故称为彼彼。又,以计的性质来分析诸识,则诸识共有四类:

1.而非计── 例如圣人的无漏识以及有漏善识,皆而非计,因此这类识便不是计性。

2.计而非── 如有漏的第七末那识,即是计而非,因此末那识也不是计性。

3.非非计── 如前五识及第八识都是非也非计,故前五识与第八识也不是计性。

4.亦亦计── 唯有有漏染污的第六识,才是既周、又计度,故称第六识之性为计性。

由于第六识有计性,故能虚妄分别。故成唯识论云:谓能计虚妄分别。

计种种物:种种物,即虚妄计执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我、法的自性差别。成唯识论云:即由第六识的彼彼众多虚妄分别,而周计度种种其所计之物;谓对于其所妄执的蕴处界等法,都有若法若我的自性差别。此种纯由第六识所妄执的自性之差别,总名为计所执自性简称为计性。

此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这由第六识计所执的法、我之自性,都如龟毛兔角,实一无所有。为何得知为如是?因为以正理之教推征之,彼我、法之自性皆不可得。故成唯识论云:如是自性,都无所有。若以理教去推征彼等计之性,皆不可得故不能找到有那些性。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起,即是生;依他起,即依众缘所生。此谓依他起性之法,即包含了一切由虚妄分别的众缘所生之法,如心、心所法及其相见二分、及其有漏及无漏法,皆是依他起性。故成唯识论云:由于斯这个理趣,便可知:一切从众缘和合所生的心法、心所法之体以及相见二分,及其有漏、及无漏法,皆是依他起性。分别缘所生,是指染分的依他起,而非净分;因为净分的依他起性,也通于圆成实性的缘故。成唯识论云:分别缘所生者,应知且说染分依他;净分依他,亦圆成故。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何谓圆成实性?成唯识论云:二空所显的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二空指人空智与法空智。此谓依人、法二空所显的真如,具有圆满圆、成就成、诸法实性实三义,故称为圆成实性。为何真如有圆、成、实三义呢?因为:

一、圆──真如体一切处有,故显示真如圆满境界。

二、成──真如体常,非生灭法,故一切皆悉成就。

三、实──真如体实,并非虚谬,故是诸法实性。

又,成唯识论云:显此、常、体非虚谬;简自、共相、虚空、我等。这普遍、真常、非虚谬的真如性体,又显示了什么?其所显示为:

1.──这是简别真如之性与诸法的自相不同;因为诸法的自相,系局限于它自己的法体,不能通于他法;唯有真如的体性是通于他法的,故说真如体。

2.常──这是简别真如之性与诸法的共相不同;因为诸法的共相是无常迁变的;唯有真如的体性,常无改易,故说真如体常。

3.非虚谬──这是简别真如之性与虚空、神我等不同。因为小乘所执的虚空、及外道所执的常我、神我等,都是虚谬之性,非是法之实性;唯有真如之性非是虚谬,而是诸法实性。又,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计所执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不即不离,故颂文说:圆成实于彼。而圆成实性与计性则是常相远离的,故颂文曰:常远离前性。成唯识论云:说于彼这个言词,是要显示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为不即不离之意。而常远离这言词,则是为了显示虚妄所执的能取与所取之性,于理上恒非实有。又云:前言义显不空依他;性显二空非圆成实,真如离有离无性故。此谓:颂文中的前这个字,显示空并非依他起亦即,依他起性,其性非空,以依他起性乃从缘而有,以有故非空。真正是空的,是前面的计所执性,以计故,其性非有,非有故是空。而性这个字,则显示:圆成实虽是二空所显的真如,但二空并非就是圆成实。因为空性是无,而真如是离于有无之性。如果说二空就是圆成实,则真如虽是离于有,却尚未离于无,以尚未离于二空故。因此不可说:真如等于二空,或圆成实等于二空。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此,即圆成实。谓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非异非不异。为什么呢?

1.非异──因为真如是依他起的实性究竟之性,如果说两者相异,则真如就不应是依他起之实性。故成唯识论云:若两者相异,应真如非彼依他起之实性。

2.非不异──既言真如与依他起非异,为何又说两者是非不异呢?因为真如性是常,而依他起之性则是无常,故是不同,所以说非不异。如果在这点上,说真如与依他起是不异,则真如就应与依他起一样,同属无常,然而事实不然,故说二者非不异。故成唯识论云:若两者不异,则此圆成实之性应是无常。再者,圆成实性是清净的根本智之境界,而依他起性则是通于净与非净的后得智之境界;假使圆成实与依他起之体,两者是一,则圆成实与依他起应该都是通于净与非净,如此一来,则根本智与后得智之照用,便应没有差别了;而事实不然,根本智与后得智是有差别的,因此,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虽非是一体,亦非不异。

*附注:根本智:又称根本无分别智,或如理智、实智、真智。为无分别智之一;系相对于后得智。此智乃诸智之根本,以其能令人契证真如之妙理,平等如实,无有差别,故亦称无分别智。此智乃智之正体,当十般罗蜜之般若波罗蜜。

*附注二:后得智:又称后得无分别智,亦为无分别智之一,与根本无分别智相对。前面的根本无分别智又称为根本智。此后得智之所以称为后得,因为此智系于根本智发起之后所得的,故称为后得。又此智乃﹁根本智所引发者,能令人了达依他如幻之境,故

又称为如量智、权智、俗智;以依此智故,菩萨乃能通达一切世间、摄化一切有情,是故于十波罗蜜中,与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相配合,而令菩萨能于世间,起无量智慧方便,度脱众生。据无性菩萨摄大乘论释所说,后得智可分为五种:

一、通达思择

二、随念思择

三、安立思择

四、和合思择

五、如意思择

又据瑜伽师地论云:以后得智思惟所缘故,令彼根本智所修断者,更不复起。又前智根本智能进趣修道位中之出世断道,而第二智后得智,则能进趣世与出世断道亦即:世出世皆悉通达,无复有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烦恼。

附及,随眠:依俱舍论等,即烦恼之异名,然依唯识宗言,随眠并非只是与通称的烦恼完全相同,而是指烦恼之习气,或烦恼种子;以此烦恼种子随逐有情,眠伏潜藏于阿赖耶识中,其体相幽微难知,故称为随眠。随眠有多种:

1.六随眠──即六根本烦恼种子:贪、瞋、无明、慢、疑、恶见之种子。

2.七随眠──即上之六随眠中,将贪随眠再开为:欲贪与有贪,成为七随眠七____烦恼种子。

3.十随眠──再就七随眠中之恶见随眠开为五见,成为十随眠十烦恼种子。五见为:

①身见、

②边执见亦即二边之见,也就是趋于两端的极端之见,例如断见─常见、有见─无见、一见─异见等,都叫作边执见或边见、

③邪见、

④见取见第一个见字是指邪见或妄见。此义为:对于种种邪见而认为是正确的见解,称为见取见、

⑤戒禁取见戒指佛戒;禁指禁止或禁制。取,采取或实行之义。此义为:对于佛戒中所禁止的事,佛弟子若加以实行,且认为是对的,这种见解便称为戒禁取见。

4.九十八随眠──又称九十八使,即俱舍宗所立三界见、思二惑之总数。其中见所断惑有八十八随眠八十八使,修所断惑有十随眠十使,共九十八使。这九十八使为以十随眠贪、瞋、痴、慢、疑、身、边、邪、见、戒配于三界五部而成。

五部之义为:初果修四谛观行时,于欲界及色无色界之见苦所断惑、见集所断惑、见灭所断惑、见道所断惑以上为见所断四部,以及修所断惑修所断一部,合称五部;换言之,亦即初果五部之修断。详见俱舍论、发智论、大毘婆娑论。

如无常等性:这是继续发挥前说:为何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非异非不异呢?在此更举例而证:例如无常、无我等性与行等诸法一样,非一非异:

1.非异──若说无常、无我等性与行等诸法是异,则行等诸法就不应是无常性;然而行等诸法实是生灭无常,故行等诸法与无常等性并非异。

2.非一──若说无常等性与行等诸法是一,则无常就不应是彼行等诸法的共相。然而无常等性却是行等诸法的共相,而与诸法各别的自相不同,所以说无常性与行等诸法非一。

故成唯识论云:云何圆成实与依他起二性非异非一?譬如彼无常、无我等性:若无常等性与行等法异,则应彼行等法非为无常等性;若言二者不异,则此无常性应非为彼行等诸法之共相。由斯譬喻而显示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非一非异。诸法与法性,于道理上必应然,以胜义谛与世俗谛是相待而有的缘故─俗谛待真谛而有其体,真谛待俗谛而显其用。

非不见此彼:此,指圆成实。彼,指依他起。此意谓:并非没有证得圆成实性,而能真正证见依他起性。这是在说明证见依他起性的次第是:必须先以无漏圣慧证见了圆成实性,然后才能了达依他起性。然而,在此之前,若尚未了达计所执性空,也还不能如实知见依他起性。所以综而言之,要证见依他起性,第一,即须先了达计所执性空,然后才能证圆成实性之根本智。最后再以此真如的根本智,起后得智,而了达依他起性。此为入地以上大菩萨所行境界。故成唯识论云: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且若未了达计所执性空,即不能如实知一切法乃依他有之性故。故五地以上菩萨以根本无分别智证得真如已,其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乃如幻事等,离于有无:幻非有体,托缘妄现。

义 贯

若一切法唯有识,以何缘故世尊于处处在经中说有三性呢?答:应知所说的三性亦不是离而能有,所以者何为什么呢?以颂答曰:由彼彼种种虚妄分别、周计着之心,去计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种种物为有为无、为有边为无边、为一元为二元等,然此周计着所执之性,其自性实一无所有。至于一切依他起法之自性,其范围乃包含由虚妄分别的众缘所生之心心所自体及其相见二分、有漏无漏等,凡此皆是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对于彼依他起性而言,是不即不离的,但圆成实性却常远离于前面所说的计所执性。故此圆成实与依他起,二者之体、性虽非异不能说完全不一样,然亦非不异但也不能说两者完全一样,正如无常、无我等法之性与诸行等法一样,是非异、非不异的。而且,瑜伽行者并非不先证见此圆成实性,而得如实证见彼依他起性亦即:欲证依他起性,须先证得圆成实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成观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成观法师)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后记—护法破魔分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四、地藏法门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三、修行魔障与对治法门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二、地藏本尊十观法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为何要修地藏法门 

 成观法师:地藏法门系列 目次 

 成观法师:修福、惜福与檀波罗蜜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九、二种无我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八、无为法(六种)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七、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六、色法(十一种)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五、心所有法(五十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