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正确辨析心相


   日期:2023/11/13 0: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正确辨析心相

各位同修、各位同学:

一、劝自修佛法,非衡量他人。

我们常常听到“佛光普照、*轮常转”。佛的智慧光明,就犹如太阳一样遍照大地;佛的法身,无时无处不在利益众生,佛菩萨对众生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些意思都是一样的、一体的。我们又听到说,“佛不度无缘之人、光照有缘”这是什么意思呢?太阳虽然遍照大地,但是如果我们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头不出来,躲在阴暗的角落不出来,那一样得不到阳光的温暖,得不到阳光的温暖有原因:同阳光没有这种缘份,就是自己远离了,自己隔绝了。佛菩萨他对所有的众生都是平等、都是一样的,从大慈大悲心出发,我们又如何感受到佛菩萨这种智慧、慈悲的心呢?我们就要去创造这方面的缘份,如果我们不去创造这种缘份,我们一样不容易得到佛菩萨、善知识的饶益。

在佛门里头,有时也会听到人家说,自己岁数大了,学佛学不进去,业障很深重,问题很多,不容易把佛法学好;也有人认为说,我们在身体好的时候,精神好的时候,年轻的时候,多去忙世间上面的事情,到岁数大的时候,好好再来学;岁数大了之后,又学不进去,然后呢?是希望说,到临终的时候再来好好学,就是心存侥幸嘛,而实际上,都是不能入道的,不能入门,没有真正产生信心。

又有些人,自己也觉得佛法确实不可思议、无价之宝、 极其珍贵,但是呢,就是自己学不进去,不知道怎么学,自己不能按部就班、脚踏实地,根据佛法的学修次第去努力,然后呢?他总是希望、鼓励别人好好去学,当然我们鼓励别人好好学修是我们的一份好意,别人听了我们的鼓励、劝导之后,是不是能够很好地往下学呢?也有可能你今天很会说,口才很好,他听了,觉得这个佛法有道理,我要对佛法产生信心、产生信仰,那么接下去怎么办呢?

接下去的话,你自己本身在佛法的学修过程当中,没有实际的经验、没有体会,再往下去的话,对方问你学修方面的问题、内心里面的问题,你就回答不出来了,你就帮不上忙了,这样子的情况下,时间长了,几个月以后、一两年以后,别人一样也是学不进去的,也是学不好的。因为你前面的人,都不容易学得扎实、不容易有次第感、有成就感,好乐心、欢喜心,更有甚者,学得比较久以后,没有学好,往往还容易把佛法评判一番,这个佛法应该怎么用功、应该怎么学习才是正确的,如果不是怎么用功、不是怎么修行就是走偏,甚至就是走错了。


那些情况都是我们拿着佛法的标准去套别人、去评判别人,都是不对头的。我们学习佛法,不是要用佛法的尺子去衡量别人;更不是说,我们学习佛法,就要来当裁判去审判别人,学习佛法是我们自己的受用,是自己需要。其他的人,其他的众生,都是我们修行实践六度万行的境界、对象;而不是说,我们自己本身同其他的人,同其他的众生对立起来; 或者说,其它的众生修行修好了,我们修行也就修好了,每个人的业都是自修自得、自食其果,肯定是这样子了。所以我们对佛法产生信心以后,就进一步去学习佛法究竟讲的是什么,然后一步一步去实践,去体会佛法的要义。

二、以圣者的时空观破除我们对时、空、内心的着相;以清净相净除染污相。

《华严经》的时间空间观念是无尽的时空,没有尽头、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在时间上面来讲无始无终,在空间上面来讲无边无际。建立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时空观,其目的是为了破除众生对现世时间空间状态的错误执著。众生就是因为在这样子一个非常有限的、非常局限的时空因缘状态下分别、比较、执著,引发很多的烦恼,造作很多的业,不能把时间看得更加久远,把空间看得更加广阔。

《维摩诘经》里头维摩诘居士示现生病,释迦摩尼佛差遣弟子们去看病,人家都不敢去,那么唯有文殊师利菩萨才敢去——文殊师利菩萨大智慧,其他的声闻弟子去,都是被维摩诘居士呵斥了,即便声闻乘弟子里头最有智慧的舍利弗,他去看望维摩诘居士的时候,都会有疑问,疑问说维摩诘丈室里面,那么小的空间,一平方丈,为何能够容纳那么多人,他一动了这个念头,维摩诘马上就知道。再下面呢?舍利弗又讲到说,这房间里面有这么多的人,中午的时候,吃饭了怎么办呢?那维摩诘居士他马上就知道,他就告诉他,中午要吃饭的时候,我们到香积国,到香积厨那边去吃,这什么意思呢?就是维摩诘居士的层次,那种的空间的概念,跟我们凡人的、空间的概念不一样的。

我们凡人的空间会受到物质条件的局限。圣者就不会受到这些东西的妨碍,比如天人,天人他有天眼,天眼的话,他坐在房间里头,他能够看到房间外头去,墙壁对他来讲是阻隔不住、是挡不住的。所以我们所说的大小,是我们凡夫众生的概念,不是圣者的概念。打比讲,我们看到佛前的一张供桌,我们看到一张供桌,我们仅仅看到它的表相、看到它的外表、外表的形象,实际上我们看不到供桌的自体、它的本体、它的体性。它的体性是什么呢?比如说木头、木头做的就是木头;比如说这个木头,是非常坚硬的木头。也就是我们第一念看到这一张桌子的时候,我们还不容易想到说,它是木头;我们还不容易想到说,它的坚硬的程度,我们只是看到一张木头的、桌子的外表的形象存在。

我们人的心也是一样的,就是当你起心动念、身语造作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行为的状态。所谓行为的状态,就是自己内心的行相在外在的体现,那个时候你才了解别人的心是什么意思,而实际上我们内心的行相,非常复杂,非常多、非常丰富,就犹如外在的、物质的形象一样,我们看到客观环境上面的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看到人,男女老少,每个人的形象都不同;看到所有的花草树木,也是各各不同的;看到山河大地,也是各各不同……这些形象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我们非常容易把客观事物外在的这些形象当成是真实的,我们也非常容易把内心当中所产生的那样子一些行相当成真实的,就是看到的东西、听到的声音、自己意识当中所想象的那些概念、以及我们所接触到的境界、所吃的东西、所嗅到的味道等等,把这样子内心当中的一些错误的行相当成真的,当成实在的,当成自己的,如此下去的话,我们就不容易在人、事、物,一切的一切份上,去体会到佛法的内涵,就是众生着相的毛病之所在——在外在着相、在内心也是着相。

在内心着相,所以在外在才会有那么多的执著。佛法本意就要让我们去除这样子的一些境界,就要把这些相去掉,相去掉的话,你这个执才能够去掉;反过来说你执去掉,它这个相才能够去掉。如果我们没有在这方面去下手用功的话,我们的心会把这些的相执著得非常地坚固、非常地坚强,那么佛法就进不来,慈悲就进不来,我们的内心就很难非常地柔软、非常地活泼、圆满、清净。当然佛菩萨、祖师大德、善知识,也有他的形象,也有他的表相。但是这些形象、表相,是很深的戒定慧功夫的显露,在任何一法上,都能够体现出佛法的次第、圆融和圆满,正法、像法、末法,什么意思呢?正法时期只要我们听到佛陀说法,我们即刻就能够产生信解行证,就即刻就能够同法相应,就能够发挥作用,就进入到法的境界,法的内涵就能把握住;到像法的时期呢?众生离佛陀涅磐的时间越来越遥远,那么怎么办呢?它就需要靠像。所以我们要供佛像,我们需要取菩萨的相、同行善友的相,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众生取相,也就是你要有这些佛菩萨、善知识清净的形象,才有办法对治自己的散乱心、染污心,如果没有这些像,借助这些佛菩萨的清净的形象,用功是难的,是很不容易的,会胡思乱想一通的。

现在就是我们要对佛菩萨的这些形象有一个非常正确的认识,他这种形象安立到我们内心以后,才能够把那些有为有漏的心境去除掉,而如果时时刻刻我们缘到佛菩萨这些清净相,我们的内心就清净、圆明、智慧就具足。而不是说,我们要去执著于那些形象。就是借助佛菩萨的清净的相,来去除我们内心的染污相,因为凡夫你内心不取相,你内心不生起种种的形象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不起心不动念。你这个心念总是在动的,总是会在起心。你只要一起心动念,你内心就会有行相出来,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些色香味触法的形象,都会在我们内心里头出现,那么你是什么色、什么身、什么香、什么味、什么触、什么法,就是非常的关键的。

所以我们要把佛法体现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上;反过来说, 在色声香味触法上都能够体现佛法,那么我们内心所缘到的,色声香味触法,就会变成佛法。这样子的话,我们吃饭也是佛法,我们穿衣也是佛法,我们走路也是佛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沉浸在佛法当中。如果我们内心不是缘到佛法,这样子的话,我们吃饭穿衣、我们做事,跟不学佛法的人是一样的。只是说我们在寺庙里头,人家是在社会里头,所以不一样的地方,是在内心的行相、内心的状态,内心上面的境界和功夫。

三、从佛化身的形象去领会佛法,认识佛、善知识体性一样。

佛陀成道,为什么是化身佛呢?八相成道,所谓八相成道,他就是有相的,八种相,八种的表相,他留下来的化身的这些部分,能够利益很多很多的人。也就是更多的人是因为从化身佛的身上,去体现佛法。你看这些佛陀的圣迹、这些佛菩萨的形象、佛陀的舍利,供佛的寺庙、供佛的塔,这个书籍,佛的言语的这些经典,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佛菩萨的形象,都是化身佛的一种示现。那么化身佛他跟法身佛是不一不异的。就是众生他要从佛的化身的这些有形象的份上去领会佛法,去体会法身,去受用佛法。那佛本身他自己具足的智慧、神通、自在,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成就无量的功德,一一都是具足的。并且对十方众生、所有的人内心里头的念头都是完全了知的,悉知悉见的。

我们会怀疑佛菩萨会有那么厉害吗?我们心里头想什么,佛菩萨会知道吗?肯定知道啦,智慧高一点的人都会知道,为什么呢?世间上面人的想法,说复杂,非常地复杂 说简单也很简单。为什么说简单很简单,因为通常的人,大家只是说,我的日子过得幸福一点、健康一点、平安快乐、心情舒畅,有一份好的工作,家庭比较美满,这是也很简单的。现世安乐就是这些东西了,是不是?然后呢,再好一点呢,就是自己寿命能够长一点,最好不会死——长生不老,是不是?其实就是这些东西啦。一个生活、一个健康,不要生病,寿命活长一点,归纳起来就是这样,是不是?但是,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顾虑,就是虽然自己希望不要死,但是他知道,还是迟早会死,并且呢,还是知道,不知道死亡是哪一天,所以再厉害的人,他还是有后顾之忧。为什么他有后顾之忧呢?他比量而知的,他看到别人死了,看到很多古人、过去人都死了,他知道自己也会死,这是肯定的。过去很多的皇帝 他就是找了很多这种世外高人来炼丹,吃这种丹药,最后还是会死的,不可能不死的,这是业决定的。

那我们死了以后怎么办呢?业决定。但是往往有些人会认为,佛大慈大悲,死了以后,佛会来接引我,佛陀会照顾我,让我去好的地方、去更好的地方。这些都是追逐果相嘛,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造作死亡以后去更好的地方的因,那么你就不能够去更好的地方,因为你没有用功、没有修行、没有用法,只是希望说自己死了以后,佛陀、菩萨们为自己网开一面,开开后门,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是自己的一种理想,实际上每一个人的未来的情况如何,都是自己决定的。如果能够这么做的话,那我们娑婆世界上面,所有的有情不用修行,佛陀一用神通,都让大家去成道,是吧?这是不可能的,就是这些神通,也去除不了你的所有的业障,它能够消除一部分,即便要消除你的业障,如果我们自己不忏悔,自己不用功,自己不修行,还是没有办法的。

这样子的话,我们要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人生,让它越来越好,肯定要靠佛法,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比如说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许许多多的菩萨,他们也是一种表相呢。比如文殊师利菩萨,他骑的是狮子,普贤菩萨骑的是大象,观音菩萨手里拿的杨枝,地藏菩萨拿的锡杖,大势至菩萨拿的如意,是不是?这些如果从法身的角度上来讲,都是无形无相的,但是从化身的角度上,他有形象的,有形象的话就有它的用意了,有它特殊的含义在里头,从他的体性讲又是一样的,都是菩提心的示显,一致的。但是凡夫众生不容易从这些相上去理解佛法的内涵。反而我们会在这些相上去分别,去分别文殊师利菩萨,为什么他骑的是狮子呢?普贤菩萨,为什么骑的是大象呢?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拿的是杨枝呢?地藏王萨菩萨,为什么拿的是锡杖呢?然后自己就会去比较一番,不了解这种相的一种含义。

同样如此,我们在佛门里头修学、用功、办道、依师学法也是一样的。常常在寺庙里边,会遇到也会听到有些居士说,你的师父是谁,我的师父是谁,我的师父要比你的师父厉害,我的师父有传承,你的师父没有传承,是不是?我的这个师父传承怎么样,怎么样子圆满,你那个师父传承不清净,一大堆的意见。其实呢?所有佛菩萨、善知识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要利益众生的,体性都是一样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是否究竟对善知识生起了信心,我们是否对善知识有缘,我们是否依照善知识的教授、教诫去实践?这才是关键的地方。而不是说哪个善知识、哪个师父是我的,这不可能的事情,你怎么能够代表哪个善知识呢?你是哪个善知识的化身,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有善知识都是一致的,都是依法行持的,都是依法来饶益众生的,如果在善知识的份上,还不一样的话,那这个佛法就五花八门了,就是稀奇古怪的佛法。

这佛法本身是圆满的,他展现不一样,所以我刚才谈到了:拿着锡杖、拿着杨枝、骑着大象、骑着狮子……它是有一定的用意在里头。《广论》里边告诉我们:修行要殷重修,怎么样子殷重修呢?就是如实行持善知识的教授。什么教授呢?取舍处,什么叫作取舍呢?哪些该要哪些不该要,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做决定,然后呢,去如实行持。那么这些行持,首先要知道,知道了以后要照着去做,那么首先我们要清楚,善知识的教授是:诸取舍处,如实行持。那么我们不能如实行持,是因为“此复行持,先需了知”——因为不知道;“知者需闻”——首先要听闻,闻了才知道,知道了的话,才能够照着去做。

那么我们首先要取什么,要舍什么?舍什么呢?舍现世后世的安乐;取什么呢?取佛法、菩提心、增上生、决定胜。那么在这样子的一些关键点,我们能不能照着去做,如实行持呢?就是实实在在去行持,那这才叫作殷重修嘛。如果我们没有殷重去修,你该取的取不到,你该舍的舍不掉。反过来说,你舍不掉,所以你也就取不着,这是肯定的。就是你必须把世俗的这些放下,才能够把佛法拿起来。我们要听闻,我们要了知,我们要行持,我们要实践,我们殷重修,最关键的就是指这一点。而不是说在外在的形式上表现出你多么多么地虔诚,那都是一种情感。实际上我们对世俗生活当中的一切,还是非常地在意,哪怕小小的事情都非常在意,只有同佛法越来越遥远,只有越来越远离佛法。

学习佛法,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心,不能很好地去认识自己,是很麻烦的,是学不进去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心,同认识自己的知识,认识自己的经验,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自己所拥有的,过去的文字,过去的境界,过去的回忆是不一样的,我们所认识到的都是自己过去的事情,过去读的书,过去工作的经验,过去生活的写照,就是这样子的一些痕迹和等流。这些不是认识自己的心,是认识自己心上面,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回忆。 就是你在回忆,不等于说你认识到你自己的心,因为你一直在回忆这些文字,在回忆自己的这些过去,然后就会意识到说,自己还有很多的缺陷。比如说自己能力不足,比如说文化不高,比如说自己经验不够、知识贫乏、人缘不好……然后呢,你就对那些有丰富知识、能力强的人,经验丰富的人,福报大的人,非常地向往,甚至非常地崇拜。对那些非常精明的人,聪明的人,能干的人,博学的人,就非常的羡慕,所有这些心态,都不是佛法的心态,都是错上加错。那一个人他为什么学问好、能力强,也是等流了,他前生前世等流下来,再加上今生今世的努力;反过来说,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善巧方便、一种技巧——佛法是告诉我们要修心的,不是在这些方面去用心,就是我们用错了心。

所以学佛法,它不是要让我们的这些经验、知识、文化、能力、影响越来越大,不是这么一回事,而是从自己的内心净化,内心转变,内心对烦恼的对治开始。然后呢,让自己的内心清净,内心善良,有愿力,有力量,这样子我们所散发出来的一种业的氛围,以及通过我们身语的造作,对别人的利益,才是一个真正的利乐,才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体现。 如果我们是照着前面的,那些世间的,过去文字的回忆,以及基于这样子的常识和经验去利人,同样还是世间心,不是菩提心。世间心它只能对别人有一定的帮助,非常容易就枯竭了,因为你这些的知识的来源,知识的结构,以及这种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它这是同世间的人, 同自己过去的这些经验接轨,而不是同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大圆满的境界去接上轨。那么如果我们是同佛菩萨的境界相应,同佛菩萨的电线接上去,就不一样了。

在佛门里边用功修行,其目的就是要非常深刻来认识自己,更准确地来讲,就是要非常深刻、非常系统、非常全面来认识自己的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究竟有哪些特点,究竟有哪些行相,以及有哪些问题。然后时时刻刻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对治、来用功、来观察、来思惟,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去接受、学习、体会佛法的不可思议,佛法的甚深功德。然后呢,不断扩展自己的心量,让自己的心量越来越广大,才有力量去包容,包容更多的人,包容更多的事,包容更复杂的情况,包容更大的问题。不然的话,一点点小问题,我们自己就过不去,把自己障碍住,这怎么行呢?这怎么能够资粮增长呢?增长不了了。那么我们的心量得到扩大以后,还需要,要有一颗非常敏锐的心、柔软的心、速疾的心、活泼的心,去面对一切境界,也就是说我们内心,要敏锐、敏感,反应要迅速,同时要非常柔软,而不是佛法学久了,反而变成很迟钝,很不敏感,甚至呢?变得很无奈、很无助,无可奈何,不知如何是好……这些都是错误的行相。

在什么情况下自己都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取怎么舍,非常清楚,这才是有智慧的一个表现。而不是说我们依师,善知识每天都要告诉我们,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现在做什么,以后做什么,这个不是的——如果这样子的话,那佛菩萨他忙不过来了,他要应对那么多众生,那么多众生都要去问,他回答都来不及,是不是?他就告诉你,取什么舍什么,然后你在整个取舍的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再告诉你,这个问题对大家来讲,都是一致的,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的。有差别的是在无为法上面的差别,在有为法上面是没有差别的,都是一样的——就是我们自己有没有去做,做得怎么样子,以及在实践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佛陀完全了知,所以这点,我们要非常地相信。

如果不相信的话,肯定学不好了,觉得我们做的,我们自己的功夫,可能别人还不知道,法师还不知道,佛菩萨不知道——那不可能的事情,好也知道,不好也知道,肯定是知道。我们只有这样下去,才不会活在自己的经验世界当中去,才不会被自己所拥有的那些世间知识塞住自己的心空,我们生命的内涵才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充实。如果我们内心的空间,一直都是塞满了世间上面的这些观念,然后自己一直还来回忆这些世间的观念,更加相信这些世间的观念和经验。本来佛法就非常的微弱,就很不容易增长起来,就不容易能够真正让佛法走到自己生命当中,那么我们还不断去缘这些世俗的经验,就越来惰性越大,我们就懒惰,为什么会懒惰呢?原因就是世间法的份量太重,佛法的力量太轻,所以这个心不能向上缘,心就往下堕,往下堕……所以你自己的动力就不强,断恶修善的力量就不足,显示出懒惰、放逸这样子的一些状态。

懒惰、放逸、无明,就是自己内心行相的外在体现,佛法没有学好。所以呢,如果一个人总认为说,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那么你就不会进步了——但是往往,我们会这么认为,我自己对我自己最了解, 别人不了解我,别人不理解我,别人经常误会我,别人经常跟我过不去——如果自己最了解自己,那么就是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那么你就会认为说,自己的所作所为,常常会被别人误会,会被别人误解,这样子的话,我们自己也不会容易去寻求别人对自己的帮助,那么我们怎么能够会进步呢?就进步不了了,进步都不能进步, 我们怎么能够成长呢?

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你如果没有真正把自己内在的一些观念舍去,舍自宗,自己内在这个主张去掉,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就是内心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的出发点,评判的标准,彻底完全放弃,那么要同佛法相应,是很难的。要说能很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很难的。如果我们说自己最了解自己,这个都是从世间法出发的,因为从世间法出发,过去你做过的很多事情,别人不知道的,所以你最了解自己;如果从佛法来的角度,他可以去分析,分析你大概,做过什么事情就知道了,从业果去分析,能够分析得出来。

那么我们讲,自己了解自己,是了解自己的心,是了解自己的心相,以及我们如何来对治自己心相上面种种的问题,要把它去掉。然后要让好的心相出现,要让光明出现,让智慧出现,让慈悲出现,这个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自己能够了解自己的话,那么你能不能把自己内在这些肮脏的、染污的、不好的行相去掉吗?不可能的事情呢,去不掉啦,就是因为去不掉,所以我们就要到三宝地来用功、修行。

我们需要来依师学法,为什么呢?因为善知识、师长比我们清楚,需要怎么样子来清除我们内心那样子一些错误的、染污的行相,这个是我们内心当中的一个心理的、立论的一个基点,这是非常的重要的。在我们自己的生命的深层次当中,这一个认识是一个最基本的点,我们无明的盲点就在这里。如果没有在这一点上发生变化,进行革新,那么我们就会非常坚强地执著我们的观点和我们的主张。如果这样子下去的话,等同于一个人的思想已经僵化,已经得了不治之症,还会进一步严重和恶化下去。那怎么会有可能来接受和包容佛法的智慧与慈悲?常常自己感到痛苦、烦恼、不能解脱,为什么不能解脱呢?因为你没有生起断除烦恼的心,所以只会越来越烦恼,会越来越痛苦。

五、以清净意乐,调服烦恼,造善业,集资粮;以缘起空性之佛法驱除由自性执产生之非理作意的幻想。

我们常常讲“业决定”,那我们造业的时候,有时候是我们要做前行嘛,前行的话,就是非常注重意乐,把握意乐。所谓意乐,就是我们有意去做;第二种方法跟可能,就是我们在做事的过程当中没有意乐去做,就是随便去做;第三个我们有意乐,但是不去做;那么第四种情况呢?去做的时候,没有意乐,那么这些状况,都是有的。有意乐去做,没有意乐去做,有意乐不去做,甚至呢?也没有意乐,也没有去做.

那么意乐是什么呢?不是我们念念有词,把这里念一段。所谓意乐,就是你在做事情之前,首先调伏自己的烦恼,这个才叫作意乐。我们意念我们的心,产生对做事情的好乐心,为什么我们要对做事情的好乐心?因为我们对佛法产生好乐心,做事情就是集资粮,就是佛法的体现:因为我们要解脱,就要集资粮;因为我们要解脱,所以我们要依师;因为我们要解脱,所以要按照佛法去实践。那么这个也就是,我们在做事情以前,首先呢,内心里边,安立这样一些观念,让这种心生起来,就是自己所做的这一切,同成佛,同积集资粮,同依师,同学法是一致的,是一体的,是无二的;反过来说,依师、学法、集资粮,就是我们身语的造作了,那么至于说,我们去造作什么,我们去洗菜啊,我们去刷碗啊,我们去扫地啊,那都是其次的问题,而不是说洗碗、洗菜、扫地,它本身上面的功德有大小,这些功德大小纯粹在我们的意乐的安立,意乐的清净不清净,烦恼调伏不调伏。那如果我们调伏了,我们意乐纯净了,去做一件事情,自然会非常的欢喜。

大家在寺庙里边做事情,我们常常非常强调意乐、强调动机,就是这样一个原因,我们经常去强调,就意味着,我们在造业以前,先把烦恼去掉,先把烦恼放一边,远离烦恼,那么我们才能够逐步向究竟解脱靠拢,向究竟解脱靠近。我们所造的业,才是一个没有以烦恼为助伴的业,如此下去,才会有一个佛果,才会有快乐的结果。反过来说,如果我们造业,我们身语意造作,我们所做的事情,没有通过意乐去做的话,那么是从烦恼心出发,去造作的,从烦恼心造作去造的业,都是非理作意的,非理作意所造作出来种种的恶业,都是不如法,这样子话,就会引发我们轮回,带来更大的痛苦,甚至堕落的原因。

非理作意是因为我们内心的一种幻相产生出来的,也就是我们内心的问题——我们内心世俗上面的那些行相引起的。所谓世俗的那些幻相,是认为说,怎么样子才是佛法,怎么样子不是佛法,念经是佛法,持咒是佛法,磕头是佛法;扫地不是佛法,洗碗不是佛法,打水不是佛法……就是内心里面会有这些幻相,什么是,什么不是;怎么好,怎么不好;什么对,什么错……进一步来讲还会分,这个人对我好,那个人对我不怎么样子,那个人对我很不好;这个法师对我好一点,那个法师对我不好等等,它会这样子等流下去,那么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问题。

这些内心的问题,这些幻相,就需要靠佛法去驱除。所以我们在做事以前的缘念,就是要去除这些幻相,但是这些幻相、这些行相,有时候你要做事的时候它去不掉,去不掉怎么办呢?尤其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常常去串习佛法,串习各种各样的法类,特别是缘起、空性的,这些道理,能够让我们内在的这些错误的行相去掉,因为你观察到诸法无自性、是空的,所有我们所执著的这些行相也是空的。比如说我们看到一幅照片,那一幅照片,打比讲是龙泉寺的照片,你去年的今天拍下来的照片,跟今年拍下来不一样,因为一年下来,我们寺庙里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样如此,一个人也是一样的,一年前跟现在是不一样的,两年以后、三年以后、四年以后,甚至一天又一天,这些人的形象、这些物的形象、这些境界的形象,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在变化的,因为是有为法嘛。但是呢?我们内心会固着一个不变的形象。我们内心固着一个不变的形象,跟外在的实际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实际的境界,它是时时刻刻、天天在变化的,但是我们把这些会变化的无常的境界,当成一个常、当成一个一来执著,来固守,这样子的话,自己就会非常的痛苦,就会非常的麻烦,非常的想不开,就跟佛法背道而驰。

如果我们缘到一个境界,在这个境界上,能够思惟到它是缘起无自性,那么我们内心的这个有自性的行相就去掉了,我们的自性执就断除了。外在的境界,同内在的相、识,绝对是不一样的,外在的境界,它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的,所以我们要通过观察外在缘起无自性,然后放下我们内心,有自性的这些行相,这样子的话,我们内心才会有一个真正的一种包容心,内心真正才不会有执著,内心对佛法才不会有动摇,任何的力量才不会改变、影响自己对佛法的信心。因为我们就是要把内心当中所有的这些不好的东西、世俗的东西,把它清理干净,给它清空。我们内心当中就不会,也不要,受到世俗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零零碎碎,那一些的境界,那一些的事务,执著牵挂,执著束缚,执著影响和妨碍。如此下去,我们逐步逐步,在佛法的学修上,资粮增长,福慧增长,功德增长,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