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八讲 |
||
日期:2024/1/7 14: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十八讲) 【原文】耳识。 “依止耳根,缘声尘为境,以生了别,随根立名耳识。亦可隨境立名聲識。亦可随自所缘境立名声识。”耳识,我们看到的耳朵,就是耳根;那么耳识呢,是依止耳根,缘声尘,以声音作为自己所缘境,产生了别,随所依的耳根,名耳识。 【喻】常见现行:因耳识而产生烦恼 耳识对我们人的作用,学习、生活、工作、修行的作用是很大的。耳识它是缘声尘,声音。比如说,你坐在那里好好的,旁边有一个人跟你说:“你坐在后面去。”你听到这个话,心里就觉得:“我坐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坐到后面去?”你听到说,让我坐到后面去,你就产生了别,听到这个声音,那么你心里说,心里想,我就喜欢坐在这里,我不喜欢坐在后面,这是产生的分别,然后呢,你就要判断,我是继续坐在这里呢,还是坐到后头去,那你不知道怎么办,你就起烦恼,对不对?我们很多情况都是如此。你在办公室当中,安排座位,这位法师给你安排,某某人坐这里,某某地方,那以后,你不是很高兴,但是你不愿意说出来,那你以后又要去坐,那你心里就很苦,你这个气就堵住。同行之间也是如此。 【产生烦恼的原因:我们八识所缘的信息与内在的妄想、执着、分别、情绪混合在一起,变成心中的尘埃。】 我们常常听到很多的声音,听到很多的这种信息,就是了别,了别完了根据我们的意识来分别。因为我们的意识都是妄想、妄念,执着、情绪,也就是你听到外在的这些声音,本身是色法(声音也是色法),到你的耳识里头去,就变成你内在的境界,同自己内在的种种的妄想、执着、分别、情绪混合在一起,这样的话,它的意义就不同。本来一个人说一句话,他话说完了,随着时间的过去,他的话也就过去,但因为你的耳识去缘他,你的意识去缘他,这个声尘就落到你心里,就去不掉,这个比录音、录像还厉害,录音、录像,没有电它打不开,这个声尘落到你心里,它不要用电,随时随刻都会现起,声尘都会现起,都会起作用。 我们一天到晚,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信息非常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各种各样的说法,都非常非常多,这些信息,这些声尘是非常混乱的,尘就是尘埃、尘垢,这些尘埃跟尘垢全部落到我们的耳识里面,落到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所以我们整个八识里头都是尘垢,都是尘埃。每个识都有所缘境,这些一旦落到心里就变成了尘垢,尘垢一多,我们内心就不明亮,无明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厚。 【略说修行内涵。】 昨天说一个迷路的人,走在路上,不知道哪里走,有时候也想说,最好能够找到一种捷径,非常快速能够达到目的地。但是怎么会有捷径呢?这个捷径都是相对而言的,从北京走到西安,你这边直线走,它这个距离不会变,你如果曲线走,绕道走,那它可能就是很远。这个路途远近,就在于我们内心的感觉,内心如果我们同佛法相应,那我们当下就是解脱,当下就是超越,当下就是达到目的地;内心如果同烦恼相应,同外在的境界相应,外在的境界就是人、事、物,与内在自己的烦恼情绪相应,那么我们同佛法的距离就是很远。所以修行的捷径、快速,也都同我们的起心动念有关系,它不是外在的空间的距离,是我们内心的距离,内心同佛法的距离。 再进一步呢,即便我们知道说我们应该要怎么做,怎么修,怎么走才是捷径,但是我们有没有去实践,有没有去落实,有没有去行持,这很关键,如果我们也没有去落实,没有去行持,那即便知道捷径也没有用,也是达不到。行持呢,我们常常说某某法师,某某同修行持很好,行持不是说你外在的威仪而已,外在的行住坐卧的威仪好,不等于说你行持就好,行持更深刻的意义是说你的修行、你的行为能够同你心里所持的佛法相应,也就是说,你心里怎么想,你的身语就怎么做。持就是持义,佛法的义理,佛法的道理,根据这个佛法的道理来行,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自己所认知的佛法,自己的知见和自己的行持相结合。我们常常讨论、讲道理的时候,只是我们内心持的部分,执持的部分,此时此刻我们内心认识到这个道理的部分。 我们怎么样去行,行跟持达到相应,发挥它的作用,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就要一个过程,就是我们整个修行的过程。 【修行误区一:孤独、封闭。】 我们常常把一些搞不清楚的事情,想不明白的事情,或者说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遇到种种的困惑,遇到种种的难题,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归咎于业感,都是业感。也有可能是今世的业感,也有可能是前世,再前世的业感。表面一听,这个没有错。那么这个业感,究竟是什么业所感呢?那就是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这种的果报,这种的现状,是哪些人,什么时候所感,那就弄不明白了。因为我们对这些的问题,现实世界当中种种不如意的境界,想不明白,无力去改变,所以我们内心当中就越来越困惑,困惑久了,内心就越来越没有力量;想不开,内心就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孤独。 有时候,我们到庙里,到一个庙里边去听法,听经,一听,哎,这位法师讲得好,这位善知识讲得好。那个时候,你不一定说是真正内心同佛法相应,而是说你的耳朵,你的耳识,听到了这个佛法的声尘之后,内心所产生的一个依赖感。就是你的识依赖声音,你认为这种声音、这个声尘,能够解决我的问题,让我不会困惑,让我内心当中有力量,因为这个声音,是某某居士、某某义工讲的,或者是某某法师讲的,那么你就会觉得这个法师法讲得好,所以不知不觉当中,就会把我们自己的情绪上面的依赖感,通过听法这样一个过程产生。时间一久,别人讲的就听不进去,哎呀,只有这些位法师讲得很好,我只喜欢听,别的法师、别的同修讲听不进去,实际上面,我们内心不是跟法相应,我们内心只是跟这个声音相应。你内心跟这个声音相应,这个法师、这个同修讲得好不好,都喜欢听,就变成这样一种习惯。如理不如理,都喜欢听,其他的法师讲得再好,那么你在分别嘛,你已经作了分别,“我就听这个人讲,别人不喜欢听”,那么你就不会去了别,你即便了别,也做了一个错误的分别,邪执邪见,最后我们的智慧之门就关闭了,就打不开了。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个人随心所欲、脱离大众的表现,都是我们自己的一种空虚、孤独感的一种持续,都是我们自己的封闭执着,装满了我们自己的心,因为封闭、执着、自我装满了自己的心,这个时候的孤独完全在自己内心当中感觉不出来,这种孤独感就变成一种自高自大感,“呀,法学得不错,已经懂了很多,已经不会像过去那么孤独了。”不知不觉,人就自高自大,产生慢心。所以很多的这种病,它是跟前面的是有关的,只是我们不容易察觉这么微细。 我们只要在修行过程当中,所有的问题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都是跟我们自己的心有关系的。 但是我们常常一个问题说,我们只是种因,我们不求结果,这个话从表面来看是正确的,但从事实上面来看,我们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是挂碍结果,我们是忽略了原因。就是,我们说种因,可是我们种什么因?恰恰自己都忽略了。说我们不注重结果的本身,实际上面我们是很担心的。这个也就是说,我们的见,我们的行,我们的语言是不统一的,不相应的。这两天我们大家共修,你体会很好,过了两天,过了三天,你可能就下山了,你要去工作或者有很多事要去忙,或者家里有很多家务,你会有挂碍,是不是? 佛法是一种既注重因又注重果(的教育)。我们重视这个因,而不是忽略这个因;对未来的果,我们也有祈求,“上求佛道”,也是要重视的,一样要重视,因跟果都是要重视的。这样我们才会在每一个果相上面,去追寻、去分析它的因在什么地方,它都是有因的,都是有缘的。 因为我们会有孤独感,很多人会孤独,孤独感就是自我,孤也好,独也好,都是自我,都是自己。你有孤独感,你就会想去逃避孤独,就想自己不要孤独,就想去融入大众。融入大众,比如说,你一个人在家里面很孤独,在房里面孤独,你看这些人在出坡劳动,那么我也去出坡劳动。这个只是说你在果上面融入大众,在因上面还没有融入大众,在因上面还是孤独,你回去以后还是孤独。所以你只有从因上面融入大众,再从行为上面、果上面融入大众,那么你才会消除孤独感,才会解除自己对孤独的执着。 这个孤独、孤独感就是自我保护主义的结果,我们常常说不要自我保护,自我保护就是保护自己的孤独,保护自己的孤独感。自己执着于孤独的这种感受,自己就认识不到自己的真相,就是自己认识不到自己,认识不到自己的身心,认识不到你自己八个识的现在的状态。因为我们可能看到一个不好的境界,我们就会把其他的忘记掉,其他的,我们要听法忘记掉,我们要吃饭也忘记掉,我们要睡觉也忘记掉。我们听到一个什么境界,同样如此,会把其他的功能,其他的心的力量淡化掉,乃至过滤掉。 如果我们一个人,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八识都发挥作用,都发挥正确的、正面的作用,那人活得才会很充实,那一个人才是会很有力量的,他的六根在起作用。 有时候我们这些都不起作用,或者起反面的作用,这就不好。有些人对自己的身体很执着,他怕自己太辛苦,怕自己的衣服弄脏了,怕到时候打坐多了腿会疼,干活儿多了手会疼,或者说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耳朵不好等等,他总认为说,去做正确的事情,去造善业、缘善法,会损伤自己的身体,会影响自己的身体,这个本身也是一种邪见。你一直在持续,在持续。 【修行误区二:把身份当作自我。】 那么再进一步的人,就更严重。更严重就是他发现不了,他会把某一种身份当做自我,他不会把身体当成自我,他会把某一种身份当做自我。比如说在法会中你当部长,你当组长,他认为这个部长就是我,那你当得再辛苦,也不会觉得辛苦,他把那个身份当成是我。身份实际是非常多的。比如过去,在小学的时候,成绩多好,在大学时成绩多好,过去打篮球打到多少分,过去我的力气多大,过去自己有多聪明,过去自己得到什么奖,得到什么表扬,得到什么表彰。这些都是自己过去的身体造作出来的,这种人就是把过去的身体当成我,把过去的自己当成我;有一些人就是把现在的身体,现在的身份当成我。所以,把过去的身体,过去的这个身体所发生的种种的行为当成我,这个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他把过去的身体、成就当成我,这样的话他就不会认为现在的我有多重要,现在的自己有多么重要。 岁数大的人往往觉得自己过去有多辉煌,他不会再去想未来,他的未来反正时间很短,他就不会想。岁数小的人,小孩,就会想我以后会干嘛,我长大了以后要当什么,要念什么大学,长大了会干什么事业,他老想以后的事情。其实岁数小,以后还很遥远;岁数大的人老想过去的,过去的已经都过去了,他其实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时间不多了他也不珍惜。 那我们现在人在干的时候,不会说佛法要求我们怎么干,他只会认为说,我们现在应该什么身份,我现在一个什么身份,所以我应该怎么对待这个人,别的人应该怎么对待我,他就会有这个毛病。这种毛病是一种世俗心态,都是一种世俗的心态不知不觉在等流,不知不觉在我们心里边起作用。 【如理修行之道。】 那么,这个怎样用佛法来转化,用佛法来提升? 一个,我们要认识到说都是跟业有关系,都是跟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有关系,跟我们的认识有关系。既然跟我们自己的业有关系,那我们就要用心才能够改变,你不用心的话,所有人都是这样持续下去。你用心还不够,那我们内心是没有力量的,内心是非常微弱的,他要靠三宝的力量。 然后要发大愿,发大愿,我们所有的心力都集结在一起。愿在起作用,内心的力量就很强大,比如我发愿去做一个什么事情,那么你的心,心心念念都是这个事情,然后就把这个事情做成了。比如我们发愿,要把100卷的《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读完,发这个愿。你发愿说我要把广论读100遍,每天都读,他都是靠愿的力量。你说我一天做五十件好事,那他就会去做。如果没有(愿)的话,他今天想做,明天都忘记掉了。这就是为什么佛教讲愿跟行都是很重要的,愿心、行心。你只有把这个愿发起来,然后照着我们的愿去落实,才有办法消业,不然业消不了。 很多问题,很多不好的心态,不好的业在持续,我们根本无能为力。我们只有通过在行持的过程当中,认清自己内心的黑暗、不足、缺陷,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得修护,自己得提升,有经验之后,我们才能够认清别人的问题。一个人,就比如像一部汽车一样,人比汽车要复杂多少倍!一个人就像一架飞机一样,飞机飞不起来,汽车开不动,你能不能修呢?一个人,他出了问题,起了烦恼,你能不能把他修好,就犹如你修汽车、修飞机一样。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去修飞机、汽车?你要找出这个汽车和这个飞机到底哪个零部件坏掉,都要花很大的功夫,只有修汽车、修飞机的人,修过几十年,他可能看了一眼就知道问题,刚当修理工,都要研究几年才知道到底是哪个部位坏掉了。都不是那么简单,你能把原因找出来都不是那么容易。原因如果没有找出来的时候,你去修,只有越修越坏,因为你凭自己的认识,认为说可能那里会坏了,你去修,它本来好好的,你去修,把它修坏了。跟别人讲法也是一样,他本来不需要,你硬要说给他,就会起反作用。刚刚开始他认为是正确的,过几天,过了一个月,就麻烦了,这个反作用就出来了。所以这个心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我们常常说我们要解脱,要提升自己生命的境界,要圆满菩提,要断烦恼,所有的这一切,只有真正意义上面把我们内在的我执、法执放掉,才有可能。如果我们的我执、法执在自己的心意里面,你没有作意说,我要放掉我执、法执,是没有用的。你只有真正去作意说,我自己所有的一切,三业要根据佛法的标准,要根据师法友的引导,否则你听进去的东西只有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我执和法执。这就是说,刚才我谈到说,修汽车一样。你可能听到别的修理工说,汽车零件坏掉了,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你听完以后说,不一定,我自己的方法可能更好,你把别人的道理听进去后,会成为增长自己我执、法执的一种助缘,都是有可能的事情,就是这些东西都会变成自己生命中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然后来让自己内在我执、法执坚定,内在的我慢坚强的一个助缘。这样的话,你的学问、能力越多,就越麻烦,就越不容易解脱,束缚就越大,被这些后天的东西束缚住,就看不清楚,只是看到外在的一些形相,内在的执着看不到,认识不清楚。 我们修行、学佛的目的是要让我们内心得到觉悟,内心得到觉醒。一个觉悟的人,他就不需要语言,眼睛看一下可能比说话更有用,他可能就都明白,就能解决。他一到佛堂里面看到佛像,烦恼就没有了,他就跟法相应。他去拜一下佛,在这里磕三个头,问题就没有了,马上恭敬心、皈依心生起来,他就跟法相应。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我们可能讨论了一大堆概念,在你的心识里面都落下了无数尘埃,你在讨论的时候觉得很有收获,很有体会,因为那个时候你自己的心是动的,动的时候,也有苦受也有乐受,你听了相应,产生乐受,你回去以后,这些乐受的影子,这些声尘就去不掉了,你回去怎么能够更好呢?你只有听到这些佛法以后,再能够让自己生命的层次进一步提升。昨天的研讨,哪些同修讲的对自己很有帮助,我们应该照着做,你就去忆持了,就去思维了,就去观察了,那么你的行为就发生变化。你如果一直沉溺在这种境界当中,那就麻烦了,就被这种境界束缚,就觉悟不了,提升不了。 我们看广论104页,最后一段话,最后一段一直到105页第一段结束,我们念一遍:“由知差别而归依者。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此中分六:相差别者,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即彼证果,是法宝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业差别者,如其次第,善转教业,断烦恼苦所缘为业,勇猛增长业。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应树希求证得信解,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修行差别者,如其次第,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应修瑜伽方便正行,应修共受财法正行。随念差别者,谓应别念三宝功德,如云:「谓是世尊等。」生福差别者,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佛及僧二是依初义,此复依一补特伽罗,及依众多补特伽罗生长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这段要讲的是我们如何来认识、知道、了知了知三宝功德的差别相,然后产生皈依心,来皈依。“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佛宝、法宝、僧宝,他们不同的功德而正皈依,这里又分成六种不同的功德的差别相。 ◇相差别第一种是相差别,“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是佛宝相,成佛了,称之为佛宝。“即彼证果,是法宝相”,佛所证得的果是法宝。一个是能证得菩提,证得菩提的人,证到佛的果位,一个是所证的果。“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佛证的果,法,就是佛法,教法,根据佛法来修行的人,就是僧宝相,佛法僧三宝。这是相差别。 ◇业差别业差别呢,“如其次第,善转教业”,这个是佛宝相,“善转教业”就是善于转*轮,教化众生,这个是业差别的“佛”;第二是“断烦恼苦所缘为业”,这个是法,法能够断烦恼,能够断苦,也就是你如果去缘它的话就能断(烦恼),缘法才能够断烦恼,缘法能够断苦,这种业就是法。“勇猛增长业”,这个是僧。僧宝能够让我们的善法勇猛增长。真正断烦恼断苦靠法,法是佛说的,佛转*轮说的。这是三宝业的不同。 ◇信解差别 “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对佛,亲近承事;对法应树什么呢,“希求证得”;对僧呢,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这个就是对于三宝信解的差别,我们应该怎么信,应该怎么解,怎么来树立。对佛宝,我们就是去亲近承事,对法宝希求证得,证得法的功德,证得佛果;亲近承事佛。对僧宝,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这种信解,和合同一法性共住,这是很重要的,六合,同一法性。同一法性,也就是说同证一法身,同证择灭之理。共住,也就是说,共住的这些僧宝是和合的,都是同一法性,他都是为了要求法,都是为了要修法,都是为了要证法。那么就是说,我们要树立这样的信解,这一点特别重要。 【破除邪执:分别、党执】 法师也好,义工也好,居士也好,首先要信,要理解,要了解,要知道说出家法师都是为了要求法,为了要证法,为了要修行,为了要成贤成圣,为了要成佛的。大家在一起,在同一个界内,在同一个寺院里面共住,是和合的。和合共住,同一法性,我们要有这样的最基本的信解。有了这样的基本信解之后,我们作为俗众的一员,居士,我们要恭敬所有的法师,就不能有分别心。一有分别心的话,就不好,就跟这个原则违背。 很多庙里面管理不好,有问题,或者说不能很好地提升,跟在家的居士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居士认为这个法师给我讲法,我就恭敬他;这个法师哪天我问的问题解答得很好,我就对他特别的恭敬、供养。你不明白,我们僧团当中每一个人是有分工的。今天你来了,这个法师出来接待你,给你说法,他是代表僧团的,有些人在幕后,在工地、在厨房、在教室。如果我们有这个分别心,僧团就不容易和合。第二,我们居士也会,这种分别心的话,功德就非常小。 再推广,一个庙里面安立,他的师父是某某,他的师父是某某,很多党执就是这样引起的,在哪里皈依啊。本来都是佛弟子,小的来讲,我们界内都是和合僧,大的来讲,所有的出家人都是和合僧,我们应该要树立“和合同一法性共住”这样的信解。如果我们自己去想象说,哪些出家人是怎么回事,哪些出家人修什么法,哪些出家人……那你对三宝的恭敬心怎么能够培养起来? 一个庙,这个庙念佛,那个庙坐禅,那个庙学教,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不可能什么都学,也学不过来。就犹如一个学校一样,它有很多科系,每个学校里面有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特长,一个学校里面不可能所有的专业、所有的课都开,不可能,我们就不能去分别了。这个学校开什么课,有什么特长,你就好好学,你不要去问他说,“你为什么不开那个课呢?”这跟你没什么关系。很多人很奇怪,这个庙里面教这个,他说:“你为什么不教另外一个?”那我们也可以问他:“你为什么不学这个课程?你跑这里来为什么不学?”这都是很简单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很多的分别心,莫名其妙想出来的,这都是不对的。 所以我们需要树立一个对三宝的信解,最基本的信解,否则无形当中就会把很多居士层面的事情带到寺庙里来。因为居士很多,一百个人里面有一两个,就会弄得很麻烦,每个都如此,那我们几千上万的,每天都会有点垃圾的,这个非常重要的。 我讲课专门找问题讲,专门讲问题,没有问题我就不讲了,大家不存在这个问题,就不说,有问题才说。 ◇修行差别修行差别者,第四个,“如其次第,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对佛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对法,“应修瑜伽方便正行”,就是相应;对僧,“应修共受财法正行”,大家都是一样的,共受财法,都平等,供斋,大家都一样。 前一段,过去我们法会期间,菜煮得太多了,厨房的人太辛苦,这次我给贤健法师说,从此之后,全部罗汉菜,你吃也就吃,不吃也没有。反正只有一个菜,一个菜里面什么菜都有,这样的话,你就没有分别心了,你就不担心说行堂来给你打什么菜,喜欢不喜欢吃,反正喜欢也是这个菜,不喜欢也这个菜,大家平等,就不会有分别心。过去我们常常听说,“去晚了,好菜都没有了,原来不喜欢吃的菜,现在打了。”今后不会有这个问题,厨房的人也高兴,他说我们现在煮一次就可以,否则菜太多了,做几个小时,多少活,根本忙不过来。还是过去的厨师比较有智慧,罗汉菜。恢复到这个传统上。 ◇随念差别 “随念差别者,谓应别念三宝功德。”这个我们已经说过了。“如云谓是佛世尊等。”就是世尊等。 ◇生福差别 “第六生福差别者,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人增上,法增上,人里边就包括佛跟僧,“生最胜福服,佛及僧二是依初义”,依初的补特伽罗,“此复依一补特伽罗”,一补特伽罗就是佛,“及依众多补特伽罗”,就是僧,四个人以上名为僧,“生长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这是说三宝不同的功德,或者说功德的差别相,我们应该怎么来对待,它就告诉我们怎么用功,怎么信解,怎么来培养,怎么来树立这些最基本的信念,这很重要。 所以我们到这边来,我们要供僧,不要供养个人,这最好。用于供僧,大家都有。一块钱,供养常住,所有的人都得到,功德就很大,供一个人只有一份功德,这个很重要,也符合这个原则,当然我们法师收完了以后也再给你转供养常住。 所以,这些文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都很实用,佛法不是纯粹理论化,告诉我们很多下手处,很多实际用功的方法,只是说我们有没有去注意,我们有没有真正去学它,这很重要。 【内心建立佛法正知见,才能转化八识所接收的信息,转尘垢为清净。】 比如大家听我这么讲,靠耳根,靠耳识,我讲出来的话,声音,通过你们的耳根听进去,产生了别,耳识了别这个声音,意识再分别,这个讲得好,或者讲得哪里有问题,你都听得出来,由此可见耳识对我们修道、入门的重要性。 平时也是如此,可能会得到正面的作用,也会得到负面的作用,得到反面的作用,都跟我们的耳识有关系。如果我们对佛法有了最正确的认识,比如说对三宝,有了最正确的认识,正知见树立起来,并且我们能够忆念、执持、观察,这样我们就不会被自己内心中虚妄的声尘所蒙蔽,否则我们心里面也会有这些虚妄的尘埃,声音的尘垢,就会出现。佛法就犹如光明一样,光明出来了,内心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就没有了。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最容易回忆起来的,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些声尘。我们很少能够说,这在是哪一本书,哪一行,第几页第几行,应该怎么讲,这个经文多么好,很少人这么去怀疑。一般人没事他就想着,要么自己胡思乱想一通,要么就想某某人哪天给我讲的话,这个话很不好。他老记着这些不好的,他一直在(串习)。这个不好的,反过来,要把它变成好的。虽然此时此刻没有人跟你说话,但是你心里边,你耳朵里,这个声尘一直在起作用,因为你听了以后,就变成你的声尘,这个声尘落到你的心里,随时都会放出来。那么我们现在要让就佛法的、好的、清净的、三宝的,把他现起,不好的东西要去除,所以需要忏悔,需要净罪积资。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因为我们以妄想心、分别心、执着、情绪,我们听到佛法的声音,看到佛法的境界,就会误以为真,因为你看到的是相,这些相再和我们内在的烦恼、情绪、分别混合在一起,就会变成一个声音的魔像,就会变成一个魔出来,他自己不知道,或者说变成一个什么形象出来,然后我们内心上面又去执取这个魔像。你一听魔可能很害怕,魔是什么意思?魔就是障碍的意思。魔它是梵语,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话,就是障碍,你内心很多障碍。学佛法学错了,内心出现了障碍,就是着魔,内心有障碍,就是着魔,很简单。如果人都发疯了,那就是魔很厉害。你有障碍,人就有点不正常,至少说,身心不会轻安、自在,心里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负担。 所以我们内心当中听到、看到这些境界,一切都是在熏习,熏习我们过去听到的声音,歌曲、唱诵等等,正面的、负面的,他就会变成一种幻相来困惑。我们天天去想,它就会变成一种困惑。 如果我们了解、觉悟、觉察了我们内心当中有无明、烦恼、尘垢,就不会在内心的相上用功,就会在人的心上用功,而不是在我们心的相上用功。因为心相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的心识,你认为这个相好,你一直想去保持它,一直想去延续它,肯定执着。执着,今天,明天,后天,肯定就出问题。只有我们内心不断提升,不断在清净的法相上面更深一层地去体悟,更深一层去觉悟,然后慢慢慢慢,与此相应,法界等流,清净三宝的种子就越来越多。如果不是的话,我们这些相就障碍了我们自己的内心。 【听闻胜利】 所以耳识也好,眼识也好,鼻识也好,都是有这些作用。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听闻很重要。 《听闻集》里面讲:“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都是靠听闻,听闻都是靠耳识。什么叫做“由闻知诸法”呢?因果、善法、恶法,事法、理法,断恶修善,所有出六道轮回,了知无常苦空,所有的一切,都是要听到诸法之后,才有办法来分别,哪些是善法,哪些是恶法,哪些是无常法,哪些是……才能够分别出来,如果我们不闻法,我们就不知道诸法。我们只有闻法,才能够断恶,才能够“遮诸恶”。只有听法才能够断无义,断无义,就是说我们在日常当中很多没有意义的行为,只有听闻佛法以后才知道哪些有意义,哪些没意义,知道哪些有意义去做,哪些没有意义不去做,无义就断了。“由闻得涅槃”,由闻,听闻诸法,亲近真实相,才能够得到涅槃。所以,听闻是非常重要的。 《涅槃经》里面也说:“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何等为四?”离开了四法要得涅槃,不可能。一亲近善友,第二专心听法,第三系念思惟,第四如法修行。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也就是,我们要得到涅槃,由闻得涅槃,我们要恒常不间断地修这四种法。亲近善友,即亲近善知识,亲近同参道友;然后随着师长、随着同参道友来专心闻法;然后听到法,自己再去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去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这就是修行。因为这样子的因缘,我们慢慢慢慢就会靠近涅槃。 【破斥邪见:不从善知识处听闻,以为自己看书就是修行。】 所以我们所谈到的“由闻知诸法”,不是说自己随便拿一本书就叫闻,这个闻必须是从亲近师友、亲近善友的过程当中听到的,这个时候法师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他告诉你这些内容就是法,我们要专心听,然后要系念思惟,然后要照着所讲的去做。 如果我们没有亲近善知识,那我们这些法不是听闻来的,是我们自己看来的。我们自己看来的,就同我们自己的业相应,同我们自己的习惯相应,也有可能同我们自己偶然的情况相应。偶然的情况下,比如什么书,随便翻起来看一下,“哎,这个挺好”,你跟他相应,他不一定对你的问题,只是说在今天偶然的情况下,随便翻一下。到明天的时候,这本书你可能又不看了,又换一本,“这段写得很好”,看几天又不看了,又换一本。 如果一个有修有成就的法师、大德,你看起来他没有条理,他是经验上的引导,而不是理论上面的引导。经验上的引导和理论上的引导是不同的,经验上的引导就犹如说,我们大家在这里修行,就犹如在实验室做科学实验,一步步怎么做,理论上的引导就犹如在教室里上课,这个是不同的。自己看书就好像自己拿科研的书去阅读,你不能说一点用处没有,但这是不一样的。所以为什么说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为什么说明师难遇难求,道理就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