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四讲


   日期:2024/1/5 22: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十四讲)

    

【原文】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

    言所显示者,此第五无为之法,乃有六种,谓此无为体性甚深,若不约事以明,无由彰显,故藉前四断染成净之所显示,前四有为,此即无为,先有后无,所以最后明也。

甲一、经文简释

    这句话要谈的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从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这四(种法)所显示(出来的),四所显示。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名为有为法,有为法有生、有住、有灭,因缘所生法就是有为法。因缘所生法的本体、本性,无为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是对待法,是无分别法,有为法是差别法。

 甲二、结合现行分析开演

     乙一、从五蕴来分析人无我

    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每一个人都有身体,我的身体,身体是色;我的感受,受法,受蕴;我的想法,想蕴;我的行为,行蕴;我的思想,我的观念,识蕴。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有为法,我们人的本身也是有为法。所以要人无我,人无我才能够到达法无我,首先要通达人无我,进一步才能够通达法无我。人无我,我们自己对自己还没有搞清楚,自己认识不清自己,就是无明了,有我,就不能解脱,有我,就是无明。

    释迦牟尼佛发现了无我的道理,他怎么发现的呢?他就通达“我”的不实在性,“我”的虚幻性,“我”的种种的假相。

 色蕴我们人的身体,也是会变化的;

受蕴受蕴无我,我们的感受也是会变化的,有时候感受痛苦,有时候感受快乐,有时候感受到冷,有时候感受热,等等,种种的感受都不是实在的。有时候感受别人对我好,有时候感受别人对我不怎么好,所以受蕴也是无常的。

想蕴想蕴也是无常的。我们心里种种的想法,今天这么想,明天那么想;现在这么想,过会儿又是那么想,就是一直都是在反反复复,种种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不切合实际就是与因缘所生法不符顺的,与佛法不符顺的想法。因缘所生法的相,它就是有为法。我们的心里面的种种的想法本身,也是有为法,是生灭法,是差别法。

识蕴我的思想观念,更是错乱颠倒、不实在。

所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五蕴无我,人无我。

乙二、执五蕴为实产生的种种邪知邪见

     丙一、总示问题根源

    如果我们对自己五蕴当中任何一蕴,误以为说是实在的、是正确的、是对的,本身就发生了问题,就是一种无明,一种执着,一种颠倒。有我,就无法对事物产生客观的、正确的、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不能客观认识、了解,那你的认识和了解就会有偏颇,有偏差,有片面,乃至会有错误,我们就会对客观生活当中的人、事、物,所有的一切,产生误判,产生误解,产生误会,产生种种的问题,种种的毛病,对自己、对别人,对事情的判断,要么就高估,要么就低估。

     丙二、分别解说错误现行

【错误现行一:面对境界,反应有问题,不能正确评判自己和他人。】

    我们人常常就是高估自己低估别人,觉得别人没有什么呀,自己很了不起,内心不平衡。要么低估自己,高估别人。低估自己,这个事情我做不了,某某人会做,某某人会发心,那么就让他去做,认为自己做不到,没什么办法,实际上面我们不想去做了,你拜佛啊,念经啊,扫地啊,都能做。我们自己,没有很正确地对自己进行估计,说到底我们能不能做得到,往往我们自己能做得到但是没有想去做,或者说我们做得到,但是我们会以为说这事情不值得我自己去做,我们应该自己可以做更大的事,更重要的事情。一件大事是由无数件小事组成,事情的本身也是有为法,其实各种人事物,种种事相的组合,一块砖,一块瓦,一块木头,一块石头,一包水泥,慢慢累积成一堵墙,一个房间,一个楼层,一座楼。你只是想说我要做一个大楼,没有从基础开始做起——测量地怎么样,勘查地基,挖,这些一步一步做,才能做得起来——如果我们只是说我要做一座大楼,这些具体的、实际的、基础的工作不做,不用功,最后大楼怎么能够做起来?肯定做不起来。

    我们修行也是如此,都是在内心面对种种境界的时候,自己怎么来反应,怎么来认识、了解、判断?我们的反应有问题,不仅我们内心不能转变外在的境界,反过来说,我们的内心因为通过我们的根门,受到外在境界不好的影响。就起反作用。

 【错误现行二:以自我为中心。】

    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我们自己会认为说,自己对待别人怎么样,别人也应该对待自己怎么样。比如说,你喜欢说话,你硬要找他说话,对方不喜欢说话,(你)可能就不高兴:“我来找你说话,(你怎么不理我)?”另外一个人,对方,他就不喜欢说话,说“我本身不喜欢说话,你硬要跟我说话”,他也不高兴。

    实际上我们的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喜欢说话的人总是希望说说话,不喜欢说话的人总是希望不要找我说话。自己需要别人同自己说话的时候,“现在想找一个人说说话,谁都不理我。”自己用功的时候,“不要找我说话,我在看书用功,不要打扰!”人都是这样的毛病,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他都认为是正确的。他就认为自己在这里看书,搞卫生,不要找我说话,别打扰我。站在你的理由上面,肯定是对的,你说,我在用功啊,念经啊,做事啊,不能来打扰;从对方来讲,这个人刚好没有事做,他就要找一个人来说话,他看不到人,“这个人对我不错,找他说说话,反正扫地也不是很重要的”,他可能这样子作意。

 【错误现行三:不接纳他人的建议,反而认为别人背叛自己,保护自我。】

    这些都是我们的习惯、习气、无明、自我在作怪,自己发现不了,都是烦恼,都是毛病,察觉不出来。察觉不出来,我们就会常常认为别人对自己不好,就会觉得同行道友、同学好像背叛自己一样,或者说,“我们自己怎么跟大家合不拢?自己的心怎么跟大家格格不入?”这些都我们内在的无明的烦恼。因为我们的心不听、没有能力听、听不进去同行善友的建议,这样的话,我执、我慢不断在增长,不听法师、善知识们的教授、教诫,我们的行为不能得到改正。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不是说被谁背叛、被谁遗弃,什么人不管自己,实际上我们每个人被背叛,都是被自己的无明烦恼所背叛。我们常常认为说,我们都是被同行道友、周边的人背叛,慢慢慢慢,不仅我们的心态、心念不会很正常,对自己烦恼的一种防护的心,保护的心就会越来越强烈。

    保护自我,就是保护自己的烦恼,把自己的烦恼关在心里。把自己的烦恼关到心里,就如把一个贼关在自己的家里,早晚有一天偷你的东西,把你的功德都偷走,肯定的。

 【以喻说明我们起烦恼是因为不会用无我来看待问题。】

    这就是佛法和世间法认识问题不同的地方。比如我们到这里来吃饭,这个菜很可口。菜很可口,因缘所生法;这个菜不好吃,也是因缘所生法。这个菜很可口(的因缘):有人去买;菜干净、有机;他炒菜的时候,技术很好;他打菜的时候给你打得非常的合适,不多也不少。如果这个菜好吃,你本来能吃一勺,给你打一大碗,看你烦恼不烦恼,一下你就起烦恼;这个菜本来很好吃,(又如)吃饺子一样,本来能吃十个,行堂只给你打二个,也起烦恼,你说别人都是十个我只有二个;你说是不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你总是认为说你有十个,我有十个,他也有十个,多了也起烦恼,少了也起烦恼。(吃饭的心情与这些因缘)都是有关系的。

【错误现行四:追求别人的关注、肯定。】

    我们常常觉得需要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照顾,别人能够很在意自己,自己做的事情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肯定、赞叹、随喜。你一方面认为说,我这个本来就是善业,都是善法,(你应该承认、肯定、赞叹我)。但是实际上面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要得到别人的随喜、赞叹、肯定、关心,那么还是把 “我”放在首位,是不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还是把“我”放在首位,还是在增强我执、法执。如果我们内心里面感觉到说,我做这么多事情,对方,某某人,或者那么多人怎么不理解自己?我做这么多事情,别人怎么不知道?这么忙,这么辛苦,怎么没人来关心我呢?

 师父直斥:这都是毛病!什么毛病呢?你的感受有问题,你的受蕴有问题。

如理的做法:我们应该要去关心别人,要去照顾别人。慈悲就是如此,关心别人、照顾别人、服务别人、帮助别人、利益别人。

    如果我们需要别人对自己如何如何,就说明说我们内心有很大的缺陷。有很大的缺陷,就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理解和帮助,当我们自己感觉不到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委屈,认为我们在团体当中这么努力,别人还委屈自己,你的烦恼就越来越厉害。烦恼越来越厉害,再往下去就会有很多埋怨,很多忧愁,很多悲伤,很多痛苦,很多孤独,(这些负面情绪)都会出来,寂寞,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丙三、总摄

    这些都是我们内心错误的感觉、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感觉、错误的观念,是因为你错误的行为造成的,因为你的行为无法和别人相融,自己的行为无法和大众融在一起形成的。

乙三、如何用法来解决身心问题

丙一、为断烦恼故必须修行

    学佛法、学唯识,就是要来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学得好玩的,他是能够对自己的身心,对别人、对佛教有用处。

     我们常常讲要用法,怎么来用法?就是这样来用法。用法,不是机械的一个概念说“我们要去用法”,就犹如说,我们要把电脑打开,把电视打开,现在电脑已经短路了,电视机信号不强,里面有故障,有很多问题,那怎么办?你要修理、要清理。不修理、不清理,电脑、电视、计算机的作用就不能得到正常的发挥。我们修行都是如此,我们的“电脑”时时刻刻都会有病毒,经常要进行杀毒,经常要断烦恼,否则烦恼一起现行,人的行为、人的心态、人的精神面貌都会出问题。所以需要天天闻法,天天学法,不学就不行。不学,烦恼就会出来,各种各样的邪知邪见就会出来,各种非理作意就会出来,各种问题、毛病、麻烦都会出来。

 丙二、与法相应故破除邪见

    我们常常自己学不下去、修不下去、工作做不下去、在道场里面不能安住,都会归咎于别人。这不是别人给我们造成的。

     跟某某人有违缘,或者说这个道场没有什么法可学,都是一些邪见。做得好的,自己用功、安住、发心、努力,觉得有成就感,等等,往往会归功于自己,担任一个什么职务,自己比别人强;工作遇到问题、遇到困难、遇到障碍,这些都是别人给自己造成的障碍。也就是会把成绩归功于自己,把问题归功于别人、归咎于别人。佛法刚好是相反的,要把成绩、要把功劳归功于三宝、归功于大众,人心态就会好。如果老把成绩归功自己,人就会有问题,这个就是起心动念的差别处。我们把功劳归功于三宝、归功于大众,不等于说我们的成绩就少了,反过来说,功德(反而会)放大;如果把这个功德仅仅归功于自己,你功德就非常小。你把这个问题归咎于别人、归咎于大家,你就把这个问题放大、把困难放大,把障碍放大,那么你遇到的人、遇到的事,天天心里都难受。“我这么忙,你怎么不帮帮我,你遇到了你都不帮帮我”,现在我们哪一个部组都没有人,哪一个部组都这样。实际上面我们现在的义工比参加法会的人还多,一个人招呼一个人都容易,怎么会忙呢?这都是很奇怪的,怎么会忙?很多东西都是自己乱忙一通,哪里会那么忙?根本不需要那么忙。

     所以我们需要去反省,需要去检查,检查我们自己内心一些问题。一个人也好,一个寺庙也好,一个社会也好,都是相依共存,都需要有序发展。什么叫有序?有序就是法,因缘所生法。有序才能发展,无序怎么发展?春夏秋冬倒过来,春天、秋天、夏天、冬天,植物都不能生长,是不是?你盖房子,也是有次第的,人学佛法也是有次第的,做事也是有次第的,一切都是有次第的,次第的本质就是法。你看起来好像没有次第,其实都是有次第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有次第的,都是有秩序的。

    如果我们内心当中会觉得,应该很好地保护自己,乃至说,我们外在的一种态度,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都显示出担心被别人伤害的这种状态,实际上面,我们整个人的身心都是无明烦恼,都是黑暗。你有没有自我保护,对方都能够感觉得出来。我们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想就怎么做,这个(才)跟佛法相应,但是我们不容易做到。

甲三、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

    我刚才讲半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做到,不是很简单。那怎么办?那就要学佛法,需要三宝对我们的帮助,吸取能量。那么皈依就非常重要。皈依三宝,就要靠三宝的力量,就要靠三宝对我们的帮助,才能够解决我们内心的问题。

    皈依三宝,有三种应该学,有三种不应该学,《广论》里面都有。

乙一、三种遮止

    翻到《广论》107页,“若皈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皈依,诸余天神等。皈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皈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这就是三种遮止。

    “皈依三宝,是谓正近事”,优婆塞、优婆夷,佛弟子。先三种不应作,然后三种应作;先三种不应学,然后三种应学。这里第一段,谈到了三种不应作。哪三种呢?

    第一种就是不皈依诸天。只皈依佛,不皈依诸天。“终不应皈依,诸余天神等。”天、神等等,就是皈依佛宝。也就是说,你今天要受皈依,首先你自己要想清楚说,我要皈依佛,就不能皈依别的教主。在印度呢,他有大自在天啊、梵天啊等等这些天神,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宗教。各种宗教都有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佛教的教主。你不能说,我现在信基督教,也信佛教,这就说明,我们的信仰不虔诚。信佛教就不能信别的教,但你可以跟别的教的教徒做朋友,这是两回事。做朋友是可以的,但是不能皈依别的教的教主。所以我们要皈依的同修,首先要想清楚,你现在是皈依佛,其他的一切天神,一切神都不皈依,不是说我现在不皈依,以后也不皈依,一辈子都不皈依,只皈依佛,永远不变。

    第二个是皈依法。皈依法呢,应离杀害心。对于有情众生,要舍离杀害之心、损恼的心。“损恼杀害诸有情”,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法对所有的众生份上来体现。佛法要利益所有的众生,如果我们的心没有想说,我要舍离损恼有情的心,那么就不叫做皈依法。什么叫做皈依法,反过来说,就是你不能有这种起心动念,去损人、去害人,不仅是人,诸有情,这种心,蚂蚁、苍蝇、蟑螂啊等等,这些心,都不能有,才能够长养我们人的慈悲。如果说,我们一边皈依法,一边我们没有这种舍离损恼诸有情的心,那就不是皈依法。

   (第三)皈依僧,与诸外道不应共住,与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不共住,你共住就会受他影响。

 【破除学我的邪执】

    我们常常讲,要亲近三宝,因为亲近三宝,我们功德才能增长。有些人说,我是居士,自己学就可以。居士自己学,你功德没有那么大,能量没有那么大,肯定不一样。居士,三五个人,十个八个可以,超过三十个、五十个你就很难讲,你肯定学不下来。三十个、五十个你试试看,一百个、两百个你试试看,都会乱成一团糟。是不是?你不要说社会上面的一个居士,你住在庙里面的居士,你天天学,都会有很多的问题,烦恼都调不过来,内心都对立。社会上面的人,大家的心跟心是很远的,表面客客气气,实际说的话都不搭杠,对不对?各说各的,讲什么法?反正大家就是你好我好,客气,一个礼拜聚一起,就等于聊聊天一样,聊完了回去,受益,你有什么问题啊、毛病啊肯定是不够的,人的行为改不过来,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皈依是有标准的。你先不遮止这三种应该止的,就不符合皈依的要求,《广论》里面是这么说的。至于我们很多个人想法,他不代表这个佛法的标准。你个人可以说,我这么理解,如何如何,这是你个人的理解,不是经论里边的要求,你个人的理解跟经论里边的要求不能混为一谈。所以我们就要搞清楚,要遮止三种不应该学的。

 乙二、三种应学

    下面《广论》又告诉我们三种应该学的。107页,第二段。

    第一,“谓于佛像,若塑若画,随好随丑,不应讥毁,置尘险处及押当等。不敬轻毁,皆当断除。应当执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

    皈依佛,佛已经灭度了,哪里(还)有佛呢?怎么皈依呢?佛像,佛像就是佛。佛像,无论是泥巴塑的、纸绘的、石头打的、木头雕的,无论是庄严,或者是不庄严,都不应该讥毁。“置尘险处”就是,不能有很多的灰尘,卫生不干净啊,或者放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不安全的地方,佛像会损坏。有灰尘的地方,就是不干净、不卫生的地方,不清净、不庄严的地方。“及押当等”,不能拿佛像去作抵押,拿到当铺里面去当。有金的佛像、有玉的佛像,这个佛像是古董,可能没有钱的时候,拿去抵押,这些都是不允许的,不可以用钱来寄转。“不敬轻毁”,就是不恭敬,“皆当断除”。“应当执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也就是我们看到佛像,“犹如大师”,大师就是佛。我们眼前木头雕的佛像,你说他是佛吗?他是佛。为什么说他是佛呢?佛的化身,“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佛有三身,法报化三身,法身遍一切处,法身是法。你如果把佛像当成佛的话,那就是佛的法身,就是法了,就是佛了。你如果把它当成木头,那就不是。

    历代祖师大德做佛像的目的、供奉佛像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容易观想,如果没有佛像,我们就不容易观想。我们看到佛像本身,就是需要我们这么去观想,而不是说佛像本身是不是佛,我们要把它观想成是佛,我们要这么想,我们要这么作观、我们要这么作意,这个就是皈依了。我们(这么观想,)才会有殷重心、虔诚心、恭敬心,信心才能够培养起来。这个就是修皈依,就这么修。不是说哪里有佛啊?这是佛像,哪里有法?皈依,不是说把它念三遍就是皈依,它是告诉我们,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你就是要这么想。你不这么想,就是你皈依没有做好,你方法不对路,三宝的形象建立不起来,三宝的功德不能忆念,我们人的心都是烦恼,烦恼挡道。

    第二应该学的是法,108页第一段的中间,“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谓抵押经卷、贸为货物,置秃土地灰尘险处,鞋袜并持及跨越等,应起恭敬,等如法宝。”哪怕四句的经文,我们都应该要恭敬。最少,四句在印度来讲是最少(的意思),(四句以上)才能成话。“又应断除一切不敬”,就是对所有的经文、经卷,都应该断除一切不敬。为什么《广论》里面告诉我们,佛法告诉我们,要断除一切不敬?就是因为我们会经常不敬,所以它才会让我们要断除一切不敬。我们不容易对三宝有恭敬心,所以修皈依本身要培养恭敬心。不是说这个经本、佛像、出家的法师需要我们去恭敬,而是说我们应该去恭敬,我们佛法才会学得进去。如果我们对三宝的这种恭敬的心培养不起来,就说明我们皈依心没有修起来,我们对皈依认识有偏差,我们打了折扣,所以内心就没有敬。不能拿这个法宝去抵押,不能去做交易,当成东西买卖;也不能放在不干净的地方、放在有危险的地方。“鞋袜并持及跨越等”,就是不能又拿了鞋、拿了袜,一起拿,拿在一个手上。“及跨越等”,就是我们没有把经本当回事,跨越,跨越过去。这些行为是对法宝不恭敬的表现,本质是对法宝不恭敬,表现的形式非常多。这主要告诉我们的是,应起恭敬,对法宝应起恭敬,对佛像应当视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又于法,于法宝,应当恭敬。

    108页第二段,第三,“若于僧伽,或出家众,持沙门相及于其相不骂不毁,又于一切种不应分党,视如怨敌,云汝等我等,应当敬重,犹如僧宝。”就是说对出家众,或具足沙门相的,“不骂不毁”,不能谩骂,不能轻毁。“于一切种不应分党”,所谓一切种,就是对所有的出家人,不能分党。皈依僧,就是皈依法界一切贤圣僧,包括诸佛菩萨,不仅仅只是说我们眼前的这些僧。这种功德是包括一切的,一切贤圣僧都包括进去了。分党,乃至视如怨敌,哪个法师对我不好,哪个法师不给我说法,哪个法师说的我听不懂,不喜欢听,都是毛病。“云汝等我等,”这个我的法师,你的法师,等等。这都是有问题。你对这个法师也恭敬,对那个法师也恭敬、对第三个法师也恭敬,你也没什么损失,对不对?不能说,我对我跟他学法的法师我恭敬,对不学法的法师我就不恭敬。恭敬心,是我们人的心。不是说你对他恭敬,你一定要给他钱那才叫恭敬,那两回事。那个是供养了,恭敬跟供养,那两回事了。那你说,这个法师跟我不相干,我不需要去恭敬他,那我们人就没有平等心,我们皈依就会有问题,“应等敬重,犹如僧宝”。

    这些问题我们常常会发生的毛病。佛教为什么不容易发展呢,就是会有很多的党执。很多的党执怎么产生?我们听法的时候,这个法师讲的究竟了义法听不进去,最后他会把不究竟、不了义的法听进去。不究竟、不了义的法怎么听进去呢?比如说听有些法师说,最近佛教很乱,最好不要乱跑庙,对不对?或者说现在这个,有些法师讲,这里面有问题,有错误,不能听。这里面是有前提的,他这不是说对所有的,他是有前提,有这种因素我们要注意,他是给我们提醒,而不是说我们对出家的法师不应恭敬,只是说可能有这种问题,跟你对出家的法师不恭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个是不了义的说法,并且是有一定的界定、有一定的前提的情况下。那么你把前提不要了,只是要一个结论,那就会有问题,就会出很大的问题。我们皈依心就培养不起来,不仅培养不起来,我们的分别心(还)会增长,不断增长分别心,那我们就麻烦。

     109页第一段,“敦巴仁波卿及大瑜伽师见碎黄布,在行路中,皆不轻越,抖置净处,如是行持,应随修学。自能如何恭敬三宝,则诸众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敦巴仁波卿和阿底峡尊者,他看到碎的黄布,不敢轻越,“抖置净处”,他给它捡起来,都给它抖得干干净净,放在干净的地方。“如是行持,应随修学。自能如何恭敬三宝,”就是说我们自己怎么样恭敬三宝,“则诸众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那么一切众生也会如何来恭敬自己。我们恭敬三宝的目的,不是说要让别人来恭敬自己,只是说你自然而然会感得别人来恭敬自己。

    比如我们寺庙里边,一些法师非常用功,精进修持,护持三宝,别人就很恭敬。这个法师天天默默无闻在做事,他这个人来,义工,他也很了不起,所有的人听到、见到,都会起恭敬心。如果我们对三宝没有恭敬心,那你在僧团当中,就是“说起来我最辛苦”,在居士这个团体里面,认为“我做的活最多,大家都应该恭敬我”,那就麻烦。反过来,如果我们恭敬三宝,对大众都有恭敬心,自然而然大众都恭敬你。恭敬众生就这样,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

    我们首先对三宝的恭敬、承事、信心培养起来之后,对同行善友自然比较容易。因为佛不会说话;法,也不会开口,不会说话;僧,毕竟距离也很远,也很少能够在一起,你接触的,或者说你见面的法师,毕竟是少数、个别的,同行善友、同学同参,经常会在一起,我们如果对这些佛、法、僧,这种恭敬心、虔诚的心培养起来,我们内心就有一种力量,就有一种功德,我们这种功德是自己成就的一种功德。我们有了这种功德之后,再去用在对人对事的境界上,也就是说,你把别人,对方当成佛、当成法、当成僧,把别人说的话当成法,对对方人,就把他当成一个很高的、清净的一个境界,那就是很了不起的。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他看到一切清净、庄严,因为我们有烦恼,所以看到一切都相反。有烦恼就犹如我们带着有色的眼镜看问题,看人、看事。

    所以皈依三宝,三种应学,三种不应学,这不仅仅是对今天要皈依的同修讲的,皈依过的、皈依一次两次三次,不一定就能做到,不一定就能做好,不一定就能坚持。也就是说,我们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基础不扎实,对三宝的恭敬心没有真正培养起来,引发一切的问题。

今天我们第一堂课、第一堂讲法,然后就讲恭敬三宝,就讲皈依,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