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生命整体性的意义


   日期:2023/11/11 20: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生命整体性的意义

各位同修、各位同学:

一、闻法即应如教修,莫观师过信心求

我们听闻到佛法的殊胜以后,就必须立刻生起实修的心,就必须立刻发起求证圆满佛果的动机和意乐。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听到了、知道了佛法如此的殊胜,但是我们不想要这么好的佛法,就在当下我们都没有这种心,那这种境界过后,时间过后,我们何时才能够真正想起来要去学修佛法?

法师为我们讲说佛法的时候,法师本身也仅仅是在传递佛法的信息。佛法是佛菩萨悟出来、证到的境界,历代的传承祖师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那我们今天所有的讲说佛法的法师们,都是在传递佛法的信息。既然法师们都是替佛说法,代佛来宣说佛法,所说的佛法就是佛陀的言教,他们是在遵照着佛陀的经论进行开讲,为我们讲说。作为听法的人,就不可以、也不应该,在传递佛法信息的善知识身上去寻求过失——也就是我们常常所听到的观过——这个法师讲得是不是如法,是不是如理,是不是圆满。那么你没有听,你怎么知道他讲得如理不如理;你没有听,怎么知道他如法不如法?他还没有讲,你怎么知道他如理不如理,如法不如法?我们只有去听、去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用功、实修,才能够知道这位法师讲的佛法,同自己本身相应不相应。也就是说,我们在还没有听闻的时候,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有时候在根本就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我们就会给对方——给我们接触到的善知识——下一个结论:某某法师如法,某某法师不如法……总而言之,似乎大部分都不如法,似乎大部分都讲得不可靠,那这就很成问题。

所有的人,所有的法师,不是佛,只是替佛在说法。替佛在说法,他就是佛的法身的遍照,佛的法身的体现。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佛法,如果不是佛陀的智慧光明,我们怎么能够听得到佛法?如果没有历代祖师大德来传持佛法,我们也听不到,肯定听不到。既然所有的佛法,都是靠法师们来传递、善知识来弘扬,那我们究竟要听什么样的佛法,要听什么样的法师为我们讲佛法,我们才会去实践?经典上面所有的教授,都是佛说的,现在我们还有录音带、光碟,都是祖师大德们讲的,这些本身都是佛法,已经告诉了我们,如何去实践。问题是,我们不能发起这种实修的心,这种心发不起来,发不出来;而不是说,法师们所讲的佛法有问题。佛法不会有问题,问题是我们对佛法生不起信心。

对佛法生不起信心,不在于这个佛法是从什么人的嘴上说出来的;也不在于这个佛法是在什么地方讲出来的,这都是其次的问题。佛在世的时候,寺庙也没有,他都是在露天讲佛法,很多很多的人都是慕名而来,听了以后都能够受到极大的加持,得到很大的利益,也就是把佛法真正听到心里去了。我们如果不是以这样的一种心态听闻佛法,就往往容易走偏。所谓走偏,指的是我们一定要去寻找一位自己认为各方面比较圆满的善知识,各方面比较具足条件的善知识,这是很多人很多人的一种希望。事实上,在家的佛弟子,又有多少人敢说已经找到善知识了,真正按照善知识的教授去实践了。而且你找到了,又怎么样呢?你是不是修得比别人要好呢?是不是心发得比别人要好呢?是不是对佛法事业的推广、弘扬方面,做得比别人要多呢?你的成绩在哪里?你每天都修了多少法?每天都做了多少事情?

二、执相分别从心生,觉悟自性破无明

我们读佛经读不懂,不了解经文里面的义理、内涵,原因就是一切从无明开始,以无明为动机、为源头,内心里边的出发点从无明里头发出来。因为从无明当中发出来,你对外在的事情,就会很在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金刚经》里面讲,世间上面的人,都是在取相,在着相,因为内心里面容易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的一些外境上分别比较,内心自然而然就非常不容易平静。不容易平静,就会对佛法产生极其严重的执着。好一点的人会说,“我一天念两万声的佛号,一天磕1000个大头,一天念10卷的佛经,一天放生500块钱,烧了多少柱香”,等等。固然,你有可能这么去做,但这又是另外一种取相。取什么相呢?就是说自己做了很多,别人做得不如我,做得比我要少,我自己做得比别人要好,内心高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你觉得对方做得不好,对方做得很差,我有这么多的成绩。而实际上,对方有自己的程度,自己的条件,自己的烦恼障、业障,自己的问题。什么意思呢?比方说,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大学生的水平,你就不能去取笑这个小学生基础怎么那么差,书读得那么不好,只会读那么一点点东西,这根本就不具有可比性。众生千差万别,根基也是千差万别的,用功也是各各不同的,进进退退,反复无常。

所以,我们不能以我们的一些成绩、一些外相去比较、去看待其他的人。你如果以这种心情去比对、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那肯定会很烦恼的;不仅仅你自己本身会烦恼,对方也会很烦恼。因为你在佛法上这么一比对,说自己比别人要好,别人比自己要差,你就有我、你、他、大家的差别;有了我、你、他、大家的这些观念,就会再分出来这个事情是我的事情,这个事情是你的事情,这个事情是他的事情,这个事情是另外一些人的事情,你就会不断产生分别心。实际上我们到佛门里面来,是要集聚功德,种善根,修正因,那么你这么一比较,反而天天在起烦恼,天天在造作一些远离的因,而不是造作和合的因。那这些,都是非常有问题的。

佛菩萨看众生,都是平等的——万德庄严——器世间、有情世间、正觉世间都是庄严的。为什么都是庄严的?因为没有矛盾、是非、障碍,都是圆融无碍、大圆镜智的。我们学佛法,就是要逐步来培养这种戒、定、慧的功德,智慧的力量,觉悟的能力。我们觉悟的能力高了,智慧广大,就不会被一些很细小的事情障碍住、束缚住、被它粘住。

不学佛法的人,都是从自己的心情出发——今天心情好,看到的人,所做的事,所接触到的环境,都会觉得非常顺心、非常地满意顺眼;心情不好,看到的人、遇到的事、所接触的环境,也会看不惯、看不顺,甚至看到自己家中的兄弟姐妹,乃至自己的父母、老师……都会不顺眼,都会观过,都会起烦恼:所以人的心情,是很关键的。这种心情如果是从烦恼出发,那答案都是不好的;如果从智慧出发,那这个答案,这个过程,这些境界都是清净的、好的、圆满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佛法是在心地上面用功,是内明,要发明心地,开智慧;而不是在外在去比较,在外在去着相,在外在上面去努力:那些都是不得要领的。

我们人的整个的生命世界,乃至整个宇宙,都是圆融无碍的。我们每个人的经历、经验,以及特点、特长,所有的现象,都是同时具足的,都是和谐共存的。任何一个法,任何一个物,任何一件事,本来就是和谐共存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起来不和谐?都是因为人的因素,因为心的因素、业的因素。因为心起烦恼,所以去造作种种的业,感召种种的果报,都是源于人的心;而不是说外在有什么不和谐,外在有什么不和合,外在有什么不圆满。没有的,有的都是内心的问题。

三、欲求功德遣疑虑,念恩修信纳法雨

智慧是一种内心的自然流露,是过去、现在、未来一直累积下来,不能切割的、同时具足的。佛的法身光明无处不遍照,有时候我们觉察不到、体会不到、感受不到,但我们念的每句经文,都能够说明过去、现在、未来这些佛菩萨的功德。那过去、现在、未来的佛菩萨,怎么能够同时具足呢?比如说,我们念经,大家在这里用功,那么现在是属于现在,现在用功,就因为根据过去佛菩萨的经文、教授来用功修行,所以这种境界,这种佛法是一样的。我们在用功的时候,也都是照佛法来用功修行,虽然现在还不是佛菩萨,我们仅仅在学习、在用功,希望能够很快、更快地成佛,经过若干年、若干生、若干世以后,终于成佛了,就是未来的佛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虽然是众生,但是我们照过去佛菩萨的心愿,来用功、修行、办道,未来成佛。所以我们念一句经,本身就会有这样大的功德。当然这也不是说,我们念一句经就如何如何,就够了;而是告诉我们用功念经,不会白念的,是有意义的,是跟未来的佛果相应的,是顺着解脱的道、顺着菩提的道在走。就不会造成我们没有用功的时候,很想去用功;用功的时候,又对这些用功的内容、方法,产生怀疑,说自己所做的一切,这些功德会不会白做,是不是能够成为成佛的正因。

那为什么会有这些思想呢?也就是我们的烦恼——怀疑的烦恼、疑心。贪、嗔、痴、慢、疑,每个人都有这种烦恼,要断除这种烦恼,就必须要对佛菩萨、对善知识修信心。我们常常讲修信念恩、念恩修信,因为法师对我们有恩德。那这个恩德何在呢?这种恩德不是虚构的,也不是供我们唱赞美诗来赞美的,这是要真正感受到自己有这方面的体会:佛菩萨、善知识,对我们有恩德。恩德跟功德是有一定区别的:功德只是佛菩萨、善知识自己成就的、内证的功德,对于众生份上所成就的种种的功德;恩德是我们直接从善知识身上得到的帮助,得到的救护,得到的恩。

我们常常讲,知恩、念恩、报恩。比如说父母对我们有恩,父母为什么对我们有恩呢?是因为父母生了我们,育了我们,培养我们,让我们成才,让我们成人,成一个大人,成一个有作为的人,成为一个好人;父母给我们很多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滋养,等等,自然而然,我们一想起父母,就知道说代表一切;而不是说,父母对自己有恩,但是有什么恩却不知道,那你就不能算作一个知恩的人、念恩的人。

所谓念恩,念者,铭记不忘。心心念念都知道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时时刻刻都会想念父母对我们的恩德。那我们在佛门里边修学佛法,佛门里边的善知识对于佛法方面的成就,在佛法方面给我们的帮助,让我们成就自己的法身,这些恩德我们有没有领纳,有没有真正接受,有没有真正感受得到?你感受不到,我们要念恩,就念不起来。就犹如我们在街上,遇到一个人,这个人可能对我们也很热情,很客气,很有礼貌,文质彬彬,等等,那么你跟他讲话,讲5分钟,讲半个小时,讲完了各走各的,也只有一面之缘,谁也不认识谁。那我们一天当中,在寺庙里也好,在社会上也好,常常会接触很多的人,一个月接触人就更多了,一年那就非常多了,10年、20年、30年……所接触的人就不计其数了。既然接触过那么多的人,我们真正能够回忆得起来哪些人对我们最有帮助,哪些人对我们最有恩吗?有时候通常你要刻意去想谁对我们有帮助,你才会想得出来;甚至你想出来的那几个人也是很勉强的,觉得这几个人对我不错。更多的情况下,似乎内心里边,没有这样子的有恩的人。

恩人,这是我们常常听说的,那对我们进行教授的、教诫的法师,则名为恩师。为什么名为恩师呢?他确实有恩——他不是一个名词,一个代号而已,名能昭德。那我们怎么来体会,来接受这种恩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内心里边很麻木,对佛法没有真正的希求,即便告诉我们是佛法,告诉我们在用功的过程当中有哪些问题或障碍,也不会相信的。也就是说,我们虽然说要学习佛法,而实际上仅仅在说说而已,而不是真正照着经论、照着佛法去实践。

我们要去培养这种信心,时时刻刻都要在内心上面去观察、去调伏自己的烦恼,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态,保持一颗欢喜的心,让我们的意乐能够清净。对善知识给我们的开示,如饮甘露,如病人听到医生的教导。我们生病的时候,到医院看医生,医生讲你得了什么病,是怎么引起的,你应该吃什么药,吃的时候还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一点一点肯定要牢记于心,你才会去照着去做,并且要认真照着去做,我们的病才能够去除。对佛门里面的善知识也是如此,他真正告诉了我们佛法,那我们要照着去做的。

四、如理依师正听闻,莫堕党执殷重修

我们大家在这个讲堂里边听佛法,那么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当机众。所谓当机众,我们讲佛法的法师,是对大家讲的,更准确地来说,是针对大家的程度,针对大家的问题来讲的;而不是在这里做一场讲座,讲一套理论,做一个什么主题演讲。做一场报告跟讲佛法,是两回事。讲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要调伏现前大众的心,所以你听的时候,要用心来听。而不是一方面要听佛法,一方面又起一个念头,在观察、思维这位法师讲的是究竟了义,还是不了义。那个时候,你心里面就会有两个念头,一个念头想要听,一个念头在想我思考、判断一下,到底听还是不听,接受还是不接受,要还是不要。你自己内心里面都起矛盾、起挣扎,内心里面都在互相过不去,自己的心跟自己的心过不去,内心就不寂静了,那我们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如果是佛菩萨,如果一个更高量的法师,他不会因为你是一个众生,是一个不如我的人,那么我同你讲话,我的境界就会变低,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说,即便这个法师可能讲的不是究竟了义,也不会使我们发生很大的问题,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多的情况下,是我们内心能不能同佛法去相应,这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而不是说法师讲得如法不如法,是说我们的心能不能同法相应。

法师为我们讲的时候,对于我们的问题肯定认识是比较清楚的,比我们自己认识要清楚,因为法师毕竟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专门的修行用功,他的体会、体验,我们是不好比的,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们到寺庙里边来听闻佛法,来用功,那么善知识对我们的引导,就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这个方面没有考虑清楚,没有抉择好,没有消除一切以无明为动机、为出发点的内心里边的大问题,佛法的要领是把握不到的。

佛教有很多的宗派、法门:南传、北传、藏传;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菩萨心愿的开显,彼此之间是相融无碍的,能够互相包容的,不会互相障碍的,是一体的,是适应不同众生根基的。只有这么多的法门,才能够度这么多的众生;而不是说,哪个法门高,哪个法门低,哪个法门好,哪个法门不好。只要我们能够接触得到,能够用得上功,能够跟得上法师,跟得上善知识一起去修行用功,都是非常难得的。在现代,佛法本身就比较衰微的时候,我们能够遇到佛法就很了不得,就非常不容易了,我们更没有必要去挑剔,你挑剔不来的,你没有那么多的条件、那么多的资本去挑剔。如果你挑剔,你怎么学?那肯定的。
 
五、把握整体循规律,祛除我执无耽著

我们仅仅是单个的人。一个人,跟人,是不一样的。如果把我们当成一个人,或者把我们当成人,这个概念是不一样的。人是整体的,一个人是局部的。比如说人,在六道当中可以算一道——人道;那狗,是畜牲道……人就代表人类的一切,整体他都包括了。而你一个人,仅仅是整个人类当中的一员。每个人的经历跟经验世界,都是非常有限的,那我们每个人,就应把自己置于整个人类整体当中来考虑,放在整个人类的漫长历史的过程当中来考虑,我们才能够总结出人的规律。

那么人的规律在哪里呢?就是每个人有贪婪、嗔恚、愚痴、骄慢、怀疑等等,每个人有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在所有人身上总结出来的。那只要我们在这些规律性的上面去用功、去对治,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而不是在每一个人具体生活的小细节上面去对治。每个人的习性差别是非常多的,比如有些人晚上要12点才休息,有的1点休息,有些10点就休息,有些9点就休息;有些早晨2点就起床,有些3点起床,有些4点5点,有些上午10点起床,都不一定的;饮食习惯也不一样,穿着也不一样……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爱好是不同的,习性是五花八门的,但是规律都会总摄,好的也可以总摄,不好的也可以总摄,就是从烦恼跟智慧上面来总摄,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虽然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表现的状态不一样,但内心世界是一样的。

我们常常讲,从人到佛,从人修行修到佛,从人道进入佛道、菩萨道,而不是从个人到佛。从一个人怎么能够到佛呢?从人,我们就跟所有人都联系在一起,所以才能从人修成佛。我们只有从人才能够真正修到佛,如果只有一个人,我们修不成佛。因为你所有的福德、善根、功德……都要在其他众生的身上才能够得到,都要跟佛菩萨联系在一起才能够得到。说从个人到佛,那就是我们思想上面非常坚强我执的一种写照。因为你内心里面有极其坚强的一种我执,时时刻刻只会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最坚强的、最有能力的,时时刻刻都要来凸显自己,来显示自己多么的重要,那我们怎么样能够学到佛法?所以我们要学修佛法,就要按照佛法去做。

我们不用担心、害怕还有很多很多不可知的领域,还有很多很多佛法我们没有学到。这个是要一步一步去突破,一点一点去消除烦恼。也不用担心岁数大了,很快就死亡。死了以后还会再来的,再来更年轻,比所有人还年轻。本来就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不会生、不会死,只是一天一天过,死了以后还会再生。所以我们也不用担心死了以后会去哪里,也不用担心未来日子是什么样子。吉凶祸福怎么样来躲,都是躲不过的。要躲,你就真正去用功、真正去修行,它才能改变。

所以,我们作为人道的众生,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都要考虑到人类的整体:过去、现在、未来,都要在这样一个大的境界里头、大的格局里头,去用功,去思考。

六、如理观心破我执,从心开显华藏境

佛法本来是非常活泼的,也是非常自在、快乐的。佛法是真理,真理就能够驱除谬误,就能够让我们越来越勇敢,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有能力去克服种种的困难和问题。那我们有的这种能力,是善法的能力,是内心极其调柔,极其慈悲,极其善良;而不是常常像社会上面有些人的暴躁、残忍、绝望、悲伤等等那种的能力,那种是负面的情绪。负面情绪的能力,有时候是很强的。这些负面情绪的能力,就是烦恼。要把这些负面情绪的东西去掉,然后才能够逐步逐步让佛法的阳光、让佛法的力量越来越显示出来。

我们学佛法的时候,通过佛法来对治内在的无明烦恼的时候,同时也会显示出我们内心的缺陷、问题和迷茫。当一个人了解到自己内心有这么多问题、迷惑、缺陷的时候,恰恰就是认识自心的时候。有了这些问题之后,下一步怎么办就很重要了。我们是表现出得过且过的态度、不负责任的态度、不抱希望的态度、自暴自弃的态度、玩世不恭的态度,还是要抱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勇猛精进、依法行持、发菩提心的态度:这是不一样的。我们常常认识到内心有问题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很差劲,自己学了这么久还如此,那干脆不想去学了。实际上我们心情好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都不是真正在用功。我们只有在认识烦恼、看到烦恼的时候,去对治的时候,去闻法的时候,去发决定信解、决定义的时候,决定自己要用功的时候,然后你真正有一点一点去用功的时候,那才能够算数。

有时候,我们可能发了大心,发了菩提心,这种菩提心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法。为众生就不是为自己;为佛法就不是为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想法跟佛法,概念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护持三宝也好,在做事也好,要用功也好,我们总是希望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照自己的办法去做,总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佛法。那我们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同佛法划等号呢?这是很难讲的事情。但是总之,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随处总是希望符合自己的想法,不符合自己的想法就不对路,就有问题,那这个是不对的。所以我们为众生、为佛法,而不是为自己,为自己的想法。我们自己的想法是非常狭隘、零碎、不系统的,甚至都是盲点,生命的盲点。就是说,我们会认为这种是对的,最后恰恰就执着在这一点上,这一点就成了我们自己的执着,很坚强的内在执着,就过不去了。

所以我们应该要有一种更加积极坦然有智慧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人生以及未来的一切。我们整个人生的过程是整体性的过程。我们内心的活动、内心的世界,如果非常的丰富、完整,我们外在才能够开显出广大的事业来。如果我们内心里边只有极其单调的几句佛法的概念,想去度众生、建立教法、承担如来家业,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内充外显,内在没有东西,外在的身语就反映不出来,肯定不能反映。人家跟我们谈话,我们谈不来;人家的建议,我们不能接受;人家的意见正确与否,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去办一件事情,办不通;我们要做的事情,做不出来,很难的。人家要到庙里边来学佛法,我们不要说能够度化他,你要说服他,都不是那么简单的,让他觉得你讲得有道理,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所有这些,只有把自己放在整个人生的整体性当中去考虑,才能够彼此的心灵相通。因为放在整个人生的整体性当中去考虑,那每个人的心都是一样的,心心相印,心心都能够相通,法尔如是。

如实了知自心,如实了知自心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我们的能力就一直在培养。我们的这个能力得到了,同时其他人的能力也会得到我们的帮助,受到我们的启发,同时也在增长。这也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谈到的诸法相即的道理:“诸法相即自在”,就是很简单的事情,都能够说明很深奥的佛法,这就是华严的一种境界。《华严经》所告诉我们的种种境界,都是重重无尽的,都能够让我们用华严的重重无尽的、诸法相即的思想、观念去认识一切,去认识器世间、有情世间和正觉世间。

七、融贯次第取心要,依止师友不懈修

我们在学习道次第的同时,一方面要知道,道次第的次第性在哪里;同时又要了解在道次第用功的过程当中如何去融贯、融合所有的教法。这是两个问题,两个问题是一体的。也就是自己的心路历程如何去同道次第相应,自己的心真正在道;但是同时又能够展现出对其它教法的融会贯通。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就会认为我做的这一套才是道次第,你那一套不是道次第;另外一个人才说,我这样才是修行、才是如法,你那样子修行不是很可取的;第三个人,又会有第三个人的这看法。那么这就是不善巧了,你拿这个法去跟那个法比了。本来法法都是相依、相即的,只是不同众生相应的程度、相应的缘起点不一样。

佛法的核心问题,在于何时何地能够真正修行、真正修心,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在此时、此地、此刻,我们是不是在修心,我们每天能不能把修心放在第一位。佛法要求我们将这样一种修心的、觉悟的能力,贯穿到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从自己的身语意三业上面去体现,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中散发出智慧慈悲等精神。我们内在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些认识、定解,就会非常容易迷失。

我们最可靠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学佛法,这是第一位的。但是修学佛法、调伏烦恼和积聚资粮,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而是生生世世、多生多世的事情,所以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时间长了以后,我们内心当中才能够慢慢学得比较实在;内心的无明、烦恼、尘垢才能够慢慢得到剔除;内心的烦恼,才会逐步得到转化……如果我们非常地着急,那么往往会导致欲速则不达,甚至会气馁、沮丧,再往下呢,气急败坏,乃至不信佛法,这是真的。觉得佛法好像不灵验,好像不是那么快就能够凑效,这都是莫名其妙的问题,都是不应该有的。

所以我们来到寺庙学佛法,一定要认清楚佛法到底是什么,佛法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佛菩萨要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去努力,如何去用功,如何从生命的整体性来审视佛法的价值,来体现人生的过程。这样下去,一步又一步,才能够把个人融入到团体当中去,融入到整个人类的生命当中去。如果在一个团体当中,几十个人,几百个人都不能相融,我们怎么能够去同所有的人相融?是不能融合的。不能融合就是佛法学得不到家,佛法学得不到位。我们执着于外相、事相,没有从内心看问题,没有从理性上面分析问题,没有根据佛法来指导自己的思想跟言行才会这样子,其实是佛法学得不好。

今天晚上跟大家讲的,都是根据华严思想的整体性、完整性,来说明我们个人的问题,以及道次第的完整性和它的殊胜。

以此同大家共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