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关于《梁皇宝忏》的开示


   日期:2020/5/31 15: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关于《梁皇宝忏》的开示

KJ法师

2011年2月4日于天开寺客堂

《梁皇宝忏》的因缘和缘起:梁武帝的时候,“南朝齐武帝永平年间竟陵文宣王子梁萧氏,撰净住子成二十卷,分净行法为三十门”。还没有等到流通又遭遇了变化,在梁朝大梁天监年间,有道德的高僧删去了其中复杂的东西,把最精华的、最关键的东西编成了十卷,“总列四十品章,将近有两千余拜”,前面是六根三业,皈依,断疑,忏悔,解冤。你看它的内容,先是皈依,然后是断疑,然后是忏悔,然后是解冤,后面到了六道四恩,礼佛,道德,回向,发愿,都包括进去了。因为弥勒如来之感梦,后来题曰慈悲道场,由萧梁武帝创修,俗称《梁皇宝忏》。当时他的妃子郗氏去世以后堕为蟒身,就是由于修这个忏法之后,得到超度。近世士民,每当遇到了障碍和逆缘很多就修这个忏法都得到灵验,能灭罪,罪灭福生,用此消灭罪障,增长福报。所以从梁朝到现在,世代更迭,那么久了,“自梁至今,世代更革,历年即久,传写差讹,乌焉之字奚分,亥豕之体莫辩,每临文而叹息,遂心志以修治,校对本经,精研奥理佛名,依佛经之嘉号,地狱增地藏之洪名,求硕德以忝详”。

后来曾经经过修订,因为年代太长了,中间的变化很多,中间可能有抄写错的,后来高僧重新来修制,“请明师而审订,有不然者,改而正之,傍注释音,便于披读”。加上注释的音便于读。“后至元四年,岁在戊寅,如来圣制日,杭城妙觉智松柏庭谨序”。这是杭州妙觉智松柏庭禅师谨序,这个忏法偈就是讲缘由,一千七八百年了,历朝历代应验的很多。我们看过很多佛经,学过很多佛法,大家不要以为,可能就你这么说吧?都是这么讲的呀,诸佛菩萨所写的这些,不管是经还是祖师造的这些论,都是这么写的呀,一脉相承的,没有变化。我们学佛仍然有这么多的烦恼,其实也是很多人的烦恼之所以不能解脱,什么原因呢?(弟子:就是我执,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

其实我们很傻,一般人认为,我痛苦我就想办法为自己着想,然后我应该就不苦了。我就找个人叨叨,我可能就不苦。我就想办法去恨某一个人,因为他导致我痛苦的,我就恨他,可能我就不苦了。比如我没钱,我想办法去抢钱,可能我就不苦了,是不是啊?错了,恰恰错了!我们学佛也是一样,比如我苦,我就使劲念佛,求佛菩萨赶紧把我的苦灭掉,是不是就不苦了?不行,这都与佛法不相应,有我在就与佛法不相应。我们每天思维的东西都是什么?哪一个离开了我呀?我家,我的儿女,我的工作,我的股票,我的事业,我的修行,我的解脱,我的离苦得乐,我的福报,我的罪业,我能不能往生西方……你看看我们每天想的东西离开过这些没有?我是否受到了委屈?我心里头感到不痛快,领导对我重视或者是不重视,儿女听不听话,父母听不听我的劝……看看,我们每天思维的东西。你有没有想过,其实修行很简单,在你想你有病的时候,你想想看,哎呦,他也有病啊,其实当你想到一切众生也有病的时候,你的苦就开始消失了。不懂就很难想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子,当你想到众生的开始解脱的时候你就开始解脱了,这是一个极为深奥的道理,但是我们无法相信,因为我们觉得好像离开了我,一切都没有意义啦,还有啥意义呢?每天不想我想啥呢?只不过每个人想我的内容不一样,贪钱的人想我的钱,贪名的人想我的名,贪说好话的人就想别人今夸了还是说我坏话了,贪儿女的想儿女,贪工作的想工作,贪父母的想父母,贪解脱的想解脱,贪西方的想西方,但全都是我呀!有些人想,还有想贪解脱啊,“但知我求安乐,不知他亦求安乐”。想求安乐吗?你只想到你求安乐,你有没有想到他也求安乐,哎呦,那我又帮不到他,他要求安乐我想也没用啊,所以我不想,我想求安乐,这个我可以帮到我啊,错了,真是错了! “但知我求解脱,不知他亦求解脱”。是啊,我们想,我要求解脱,为什么我还不解脱啊,真苦恼啊。什么原因?因为你没有想到别人也要求解脱呀。别人求解脱关我什么事啊,我又没办法,我以为在自己身上才能用到劲儿,这跟活在当下,永远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是不是相矛盾了呢?矛不矛盾,好好想想看,永远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矛不矛盾?这个问题很深,为什么不矛盾?把这两个问题想清楚了,这边讲要想众生,这边讲永远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矛不矛盾?为什么两个是一致的?我想求解脱是不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呀?众生也想求解脱,是不是也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呀?这里的道理挺难解的。我想求解脱,是我的执著;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则是破自己的执著,从别人身上找问题才是我的执著,为啥?是别人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你看说明什么?是我的执着,是我的问题不是众生的问题,这是什么,这是破我执。这个问题很深,这一段我们要好好去修。

有些人讲这个太难,确实是啊,因为我们为了我已经太习惯了,你要想离开我真的是很难很难。但是我告诉你,你只要明白这一点,痛苦真的很容易解脱,就拿这一段就可以解脱,当你烦恼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你就看这一段,自己挖掘挖掘。《梁皇宝忏》是将近两千年前,这些高僧大德所集的内容,一定能灭苦,真的能灭苦。当你为自己烦恼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看看众生也有烦恼啊,你只想到了你的烦恼,众生也有烦恼。比如说,有些人很苦的时候,你马上到敬老院、孤儿院,你去帮他们的时候你就发觉你的苦马上没了,你信不信?什么原因呢?为什么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的苦没了?这里头蕴含着非常大的奥妙,越执著,你的痛苦一定会越厉害。你看我们现在的心百分之百被我占据了。人说不,我也有想我的父母啊,想我的儿女啊,当然啦,这么说也对啊,但其实还是我,因为他是我的父母,我的儿女。或者说,顶多这个我就是我的父母,我的儿女而已呀。

把我们的心给别人分一点位置,因为我们的心被我占据的百分比越大,就越痛苦。给别人一点位置,张三放进来,李四放进来,把一个村儿的人都放进来,把一个城市的人都放进来,把一个省的人都放进来,把一个国家的人都放进来,把一个地球的人放进来,你看,你就被冲淡了,你的苦就没有了。你看那些国家领导人,为什么他有这么大的心量,他其实不苦,为什么?他把全国人都放进去了,所以他不苦。有些人认为,哎呀,那肯定苦死了,错了,恰恰这样他才不苦。什么你苦?因为你有我,你才苦,没有我,你哪有苦啊。我受到了伤害才苦啊,没有我了谁来受伤害啊?没有我了谁生病呢?我得了很严重的病,不治之症,所以我就苦,我把整个地球的人都装进来,这个我就只剩下六十亿分之一了,这个六十亿分之一的人得了很重的病,等于没有,不苦啊,怎么会苦呢?你越是每天想到我,你就越苦,有些人讲,哎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自己把自己抛在江湖里头,谁把你抛江湖里去的?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发菩提心”。同业就是造了相同的业,“发菩提心,必须起想先缘所亲什么叫“先缘所亲”?先想自己的亲人,我的儿女我的父母,这个容易想吧?让你一下去想伊拉克的人民,想不起来,你先想我的儿女,我的父母。教我们怎么样去发菩提心:“先缘所亲,系念之时”。想念的时候,“念已父母师长眷属”,自己的父母,还有师长还有眷属,这些都是我们容易想到的。继续又想,地狱饿鬼畜生,诸天诸仙这些六道的众生,一切的善神。又想人道一切的人类,受苦的这些众生,“当云何救”应当怎么救啊?“见已起想”,应当怎么想?“应发是念”,这样的念头,“唯有大心能拔彼苦”,这个大心就是菩提心,能拔他们的苦。“若一想成”,前面这是第一想,“若一想成,应作二想”,一想成这个一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我对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比如说我的儿女,应作二想,再加一个人,“二想成已,应作三想”,再加一个人,三想。“三想成已,满一室想”。就是一屋子的人。“一室成已,满一由旬”,一由旬是什么?大概是方圆一里的人,慢慢扩大自己的心量。这一由旬的人跟我都认识的、跟我亲近一点的,每天我出门逛街溜弯能遇见他们的。 “一由旬满已”,这个得逐渐想,“一由旬满已,满阎浮提”,比如说,一个城市,一个省,乃至一个地球,就是一个阎浮提, “一阎浮提满已,满三天下”,就是四大部洲。 “如是渐广”,渐渐增广,然后“满十方界”“见东方众生,尽是其父。西方众生,尽是其母。南方众生,悉是其兄。北方众生,悉是其弟。下方众生,悉是姊妹。上方众生,悉是师长,其馀四维,悉是沙门婆罗门等”。这些是父母、师长、兄弟姐妹、沙门、婆罗门,都是我们容易想要帮助他们的人,“见已作念,若受苦时,当作我想。诣诸人所。调身按摩”。到那个地方愿意为他们服务按摩,“誓拔其苦,得解脱已,为其说法。赞佛赞法,赞菩萨众。作是赞已,心生欢喜。见其受乐,如已无异”。见到他们得到快乐了,就像我自己得到快乐一样,没有差别,你这样的修行决定解决自己的痛苦啊。

我们的世界只有我一个人,你肯定痛苦啊,或者只有我们这一家子,肯定只有痛苦啊。《梁皇宝忏》不仅是要念,它有些内容比较平实,离我们比较近,文字解释离我们近一点,回去一定要看看。其实也是为了让我们生起信心,确实佛法就是这样子的。我们讲,要发菩提心,有这么重要吗?所有的佛经都这么讲的,没有第二条路,有人说可不可以给我保留一个位置?还有没有这么一条路啊,让我……没有第二条路,只有这一条路。你菩提心一生起来,痛苦很容易解决,包括生病也是如此的。有人讲我病得很苦啊,怎样解决啊?用这个就可以解决。其实你看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的苦比我们多得多,但是他身苦而心不苦。我们普通人,一丁点苦就受不了,什么原因呢?我给你们这样的解释一下,因为我们的心里头我占的比重太大,所以有一丁点苦其实就已经不少,比如百分之一吧,我就这一丁点苦,它至少也就占了百分之一,可是当我们把一百个人放在我心里头来的时候,我那个苦就是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五十乘以零点零一还剩多少啦?零点零零五,这苦就莫名其妙地消失掉了。当你把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放进来的时候,你就成佛啦,你的苦就没有啦。因为众生是无量无边的,不管多少你除以无量等于零。为什么诸佛菩萨不会苦?因为心系一切众生,没有苦。当然了,我们刚开始修行的时候,离诸佛菩萨的境界很远。但是我们先从一个人到两个人,两个人到三个人,把你慈悲的对象慢慢增多。刚开始慈悲我们的儿女,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师长,远房亲戚,还有我们的同事,领导,部下,邻居,逐渐增广。我们诵经啊,包括修这些忏法的目的,回去也在家里头好好看一看,修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啊,但是你得到一丁点的意,你就会有极大的轻安。这个跟盖房子不一样,盖个房子你多一个砖头微乎其微啊,可是你思想上想通一点,不得了啊,你的快乐可能会增加一倍,痛苦可能会减少一半。所以你看都是人,重量都差不多,但是思想境界上可能就是那么一丁点差别,却有天壤之别。释迦牟尼佛他刚开始也是人,我们也是人,为什么差这么远呢?就是因为中间很多个环节一个一个解扣,解一个扣都不得了。比如刚才这就是一个扣,你真解了,马上多少痛苦都没了,当然一个大扣又会分为很多小扣,每个小扣慢慢来分解。但是,每一个人的痛苦都不一样,众生有多少,痛苦就有多少,所以我们还必须从佛法当中找到对治自己的那个症结。

心里装下别人不容易,一个一个攻关,这个不容易,我就攻这个,攻一个就成功一个。有时候一个都很难啊,看见他我就恨,看见他就过不去啊,攻一个都很难,一个一个攻关。

回去不管抓住哪一点,依哪一点起修,都会有非常大的受益。回去之后要看《梁皇宝忏》,看到自己感动了,看不到自己感动不行,看这个就跟看故事一样,就没啥意思。看到自己感动了,越看越精神,或者看到自己惭愧。我们读佛经其实也是如此,把你的心投入进去,不要就跟鹦鹉学舌一样,诵经之所以能够灭罪是因为我们的心跟这个经文所讲的意思相应了,若不相应这个功德就小很多,但也不是没有,小很多,心要入进去。

佛法看起来非常非常多,你哪一个点进去了就不得了啊。很多人最后学皮了,就觉得自己好像没有力了,太多了,你就取当前这一点,否则永远是望洋兴叹,永远觉得离自己太遥远。不要被佛法这个大海吓住,你尝一滴水就知道整个大海的味道,《梁皇宝忏》基本上这也是我第一次看,但是为什么我看了我就能够有感受呢?因为它讲的跟其他是一样的。我过去也没怎么拜《梁皇宝忏》,这次算是真正看一下,但是我一看真好啊,为什么知道是真好啊?因为他跟其他佛经讲的是一样的啊,我也没跟你讲我看了无数遍,没有啊,不要被佛法大海吓住,哪一个你扎进去都是它。

在家拜《梁皇宝忏》,要把心放进去,可以慢慢拜,不要紧,没有人催你,没有人说你几天拜完。拜一句,想一句,一天也不用时间太长,大概就是三五个小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