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第01讲-1


   日期:2018/2/28 21: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这一次我们讲这一门课,有一个因缘,在此先报告一下。诸位学佛、学禅、学打坐,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盘盘腿,会有很大的好处,不讲有没有功夫,先把两条腿练熟再说。现在继续刚才的话,谈到开讲这个课程的因缘。今年正月间,一位老朋友萧先生来看我,临走时问了一句话:“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最后抬头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是别人问,倒没有什么重要;但萧先生研究佛学多年,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却是不比寻常。

  根据经典与传记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刚生下来,便具有与众不同的禀赋。因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持,才有这一生出生时的各种瑞相。他抛弃了王位,又出家求道十二年。大家要注意这“十二年”,因为很容易把它忽略过去。

  现在我们把重点放在释迦牟尼佛修持的十二年来讲。当时印度的宗教,有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这些修法,在释迦牟尼佛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当时释迦牟尼佛学了各种苦行,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修炼。他不象我们现在人学佛,三心两意的,东面去拜个老师,西面去拜个老师,这边去套几句话,那边去套几句话。而释迦牟尼佛每一次都是诚诚恳恳去学,该下的功夫,他都做到了,然后他认为那些都不是道,不是究竟,于是自己又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经过六年,认为苦行也不是道,只好又离开了。后来在恒河边菩提树下打坐,发誓非成无上正等正觉不可,否则便死在那里,最后终于睹明星而悟道。

  其实这一段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再讲一遍的原因,是要提起大家的注意,也就是要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这十二年中,做了些什么,又是如何修持的。我们看了他的传记,只看到他学无想定三年,最后“知非即舍”,往往忽略了他在这十二年当中,认真修持的一面。

  我们先来说一说,什么是“无想定”?这是印度的古法,中国及世界各地都有,也就是修道人想学到的那个“莫妄想” ——没有妄想。

  比如我们大家打坐,能不能做到盘起腿来没有思想?绝对做不到。我常说笑话,只有两种人可以做到,一种是还没有出生的人,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除了这两种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得到。刚刚有位比利时的同学,也与我讨论到这个想与不想的问题;我们也谈到释迦牟尼佛,在学无想定三年以后,发现那不是道而丢掉,并不是他没有修成,而是修成后丢掉了它。因为那不是道。由于佛经文字简单,我们容易看过去而忽略了。

  佛学的“非想非非想定”,这个名词很美。“非想”,不是我们普通惯性的思想境界;但是“非非想”,不是思想,勉强就说它是一种灵感吧!是一种超越思想的灵感。现在有一种“超越冥想”,其实,也还不是这个“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定”与“无想定”的这个“定”,完全不同。无想定是把思想完全灭除掉,而这个非想是“绝对没有思想”,可是又不象无想定般什么都不知道。它不是没有知觉,没有灵感的一种功夫,这是当时所标榜的最高修炼方法。释迦牟尼佛以三年的时间,达到了这个境界,但发现它不是道,所以又丢掉不要了。大体上,佛经传记所讲的佛的修炼经过,这是很重要的两点。

  为什么不提其他的修炼呢?原因是这两种修持的功夫、实验,已经涵盖了世界上很多修持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所以释迦牟尼佛其他的修学,都可以不必再细述了。例如,佛在学道前,对于数学、武功、文学,都达到了最高明的境界。出家后,又学成了这两种最高的法门,但是认为还不是道。其实,假如你真能做得到,天天在那里一动都不动,即使你没有道,别人也认为你有道,皈依弟子也都来了。(众笑)

  大家注意,释迦牟尼佛认为这个并不是道,当时他再也找不到明师,只好自己到雪山去修苦行了。他一天只吃一个干果,当然饿扁了,饿得不成人形了。他这样修,是要找出一个真理来,但是六年之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然后就下山去了。

  释迦牟尼佛到了恒河边,牧羊女供养他很好的乳酪;因而摆脱了父亲派来的五个紧跟着的年轻人。因为这五位认为佛放弃了修行志向,所以离开了佛,这五个人后来就是佛在鹿野苑最先所度的大弟子。

  这时一般人也都认为他“退道” ——退票了。因为大家都认为,出家人应该苦行,于是那些跟他的人自然退会。可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他因为得到了营养,恢复了体力,才睹明星而悟道。所以我经常提醒出家人,要特别注意身体健康与营养,因为没有健康的身体,是无法修道与证道的,这是一个事实。有关身体的健康与营养,以及与修道的关系,我们都要一步一步提出来研究。

  佛接受了营养,恢复了体能,才渡过恒河到菩提树下。那时,他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能够指导他的明师,只有靠自己,到菩提树下打坐、发愿。

  这简单的几个字,很容易被忽略过去,看的时候,意思似乎懂了,可是没有深入体会。佛当时的誓愿,推开了宗教,推开了庄严的辞句,等于说发了誓、赌了咒——这一次如果我不成道,就在这里死掉算了。不起此座,就是这句话,他求道就是那么的专心。

  根据释迦如来应化史集的记载,佛在六天之内,先得四禅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后陆续一夜之间证得六神通。第七天的凌晨,抬头一看,注意啊!释迦牟尼佛打坐不象我们那么呆板,头也不敢抬,他大概也要休息休息,抬头一看,看到天上的明星,而证悟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这里岔开一句话,想到了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认为,这也算悟道了吧!(众笑)

  刚才唠唠叨叨的,说明释迦牟尼佛悟道的经过,就是要说明我的老朋友萧先生问的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睹明星而悟道,悟了个什么?

  你说这一下抬头悟道,悟道了以后,前面那些修持都浪费掉了,那十二年的功夫都白作了吗?换句话说,他悟道时不过三十岁左右,弘法时也不过三十二岁,弟子们比他的年龄都大多了。他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出家后,各种的修炼、修苦行,是不是白干了?我当时回答我的老朋友萧先生说:“他悟的就是那个缘起性空。”萧先生说:“嗯,对了!”推开门就走了。

  不晓得你们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他走了以后,一个念头来了,萧先生研究佛学很多年了,别人问这个问题还没有关系,他问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换句话说,他问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依照道理,释迦牟尼佛悟了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个道理很简单,而在当时为什么那么难?难的是什么?佛十九岁出家,修持了那么多年,才懂得这个道理,而现在我们大家都懂,看一遍佛经的人都懂,对不对?这有什么稀奇,如果悟到了这一点缘起性空,就一而贯之,一切通达了,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假定他悟的这个道理对,那前面功夫又怎么说?又如何交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