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量子纠缠与佛法的微细探讨(一)空和有


   日期:2017/3/6 8: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写在前面:一九八二年,法国物理学家艾伦爱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组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实验,证实了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叫作“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的关系。在量子力学中,有共同来源的两个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纠缠关系:不管它们被分开多远,对一个粒子扰动,另一个粒子(不管相距多远)立即就知道了。量子纠缠已经被世界上许多试验室证实。佛教中的很多不可思议现象如佛菩萨的感应,加持以及佛法中所讲的众生之间的缘份,因缘果报等都可以用量子科学来初步解释。下面作者将就量子纠缠与佛法进行一系列微细探讨。

  量子纠缠与佛法的微细探讨(一):空和有

  从微观角度来说物质是空的,比如一个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这是我们现在用显微镜能看得到的。但是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人类可以追溯更微小的基本粒子。这些基本粒子就是形成整个浩瀚宇宙最基础的物质结构。

  我们看一个基本粒子,它的状态是一个球的样子,实际并非这样,而是在球的中心有一个中心点,外围极其少量的物质围绕高速旋转,旋转得太快了,从而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球体的表面。所以基本粒子如果静态观察,其中99.9999%都是巨大的空洞的,是没有实际物质的。而中心点占据了全体绝大多数重量,如果继续观察中心点,还会发现依然层层不尽的如此结构。

  释迦佛在《楞严经》中说到一个“临虚尘”的名词:【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临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临虚,即实空性。】

  这一段是说一粒微尘被析分七层后,因为经文里提到的是七,可能是概数,并不确定就是七层,所以很可能是N份量级的微细,就把微尘拆分到了临虚尘这个量级了。再拆分临虚尘,就没有物质可言了,全都成了虚空。这句经文直接、全面地描述了物质基本粒子的构成状态,也就是空的基本形态。

  这些问题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0到1的过程,而我们要说的量子纠缠是1到N的过程,是已经在1产生的基础上去讨论的,如果我们不能认同0到1,也无法认同1到N的推进过程。宇宙基本粒子从空里形成,这个过程就不多探讨,佛经里大量存在这样的句子,各位可以阅读《楞严经》、《法华经》、《心经》等等大乘经典。

  我常常强调“同源”这个名词,说我们和众生、和佛陀是同源的,或许大家并不那么注意。从宇宙诞生的那一刻,这些基本粒子就诞生了,有的形成了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物质形态,有的依然保留最纯净、纯粹的本貌,不管它们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和组合,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基本粒子都是和宇宙同源形成的,即宇宙形成的那一刻,它们就形成完毕了。由基本粒子构建的物质,虽然可以不断组合,可是基础没变,就像一个房子被扒了,老房子的砖瓦可以重新用在新房子上,这是物质守恒定律了。就像植物生长、死亡,最后又腐烂成为新的养分,会被植物、动物吸收,重新参与循环。基础粒子在种种流转中,并没有增加也不会减少,物质守恒就是能量守恒,把微观量子层面的守恒也纳入其中就完整了,毕竟都是在1的层面后讨论的。但是当涉及到空的部分就进入到了0的高度,再用以1为基础形成的概念理论,是行不通的,自然会发生很多蹩脚的矛盾。

  《心经》里描述了一大段物质和能量的部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教里提到的“色”是指一切的物质和物质现象,能否被观察到并不重要;“空”是指一种能够转化成为万有的能量状态,和我们理解的空无不是一个意思。

  《心经》这段描述的是:所有的物质和物质现象,都是能量现象,同时能量现象就是物质现象;而继续深入地探讨,没有坚固不破的物质现象,也没有坚固不变的能量现象,当我们提到物质现象和能量现象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这二者是统一的,只是名词上有两种不同的叫法。就像波浪不同,但其本质都是水,只是水有了妄动,而人以此妄相而取假名罢了;就像电炉、电话、电视不同,但都是电的不同使用。所以佛教里并不支持守恒定律,而是归元定律(都将回归本元)更能体现佛教本意。

  当我们理解了色和空这一对状态的关系后,就可以继续推演,把这种关系和五蕴的“受”、“想”、“行”、“识”全部纳入其中,我们的感受是一种能量状态,能量状态和感受并不矛盾,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意识流层面的“想行识”也是能量状态,能量状态可以伴随“想行识”,五蕴都可以转化为空,都可以和空形成交互的关系,乃至都可以回归到空代表一切的状态中。于是五蕴也都是能量状态的另一种表达,当形成某种能量表达后,五蕴的其他部分也都伴随生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量子纠缠       佛法)(五明学佛网:量子纠缠       佛法)  

 黄夏年教授:佛教是反科学的吗:佛法本身最有科学精神 

 楼宇烈教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法的悲智精神与人间佛教 

 赖永海教授:佛史略览与佛法概观 

 洪修平教授:从“念佛禅”看弘一法师修习念佛法门思想 

 从“闻、思、修”趣入佛法(二) 

 从“闻、思、修”趣入佛法(一) 

 佛法在科技时代的意义 

 以佛法营造美好人生 

 深深佛法浅浅讲 

 佛法的下手处(供灯法会的开示) 

 省思物欲过患获得佛法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