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直心是道场


   日期:2012/1/11 10: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维摩经》里头讲: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我们常常讲,“这个人直来直去的”。直来直去,为什么是道场呢?道场就是修道的场所,这里面有道的场,所以叫道场。那就是道场里头的出家人,都应该要直来直去。

 

  怎么是直来直去呢?这也是很有讲究的。做的事、说的话,起心动念,都是要直来直去。过去的人有说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似乎已成为一个真理了,但是对出家人,一个修道的人,也不一定是对。什么叫做防人,什么叫做害人?什么叫做杀人?杀人就是把人杀死了。这是有形相的,判刑,枪毙。那害人呢?没有形相,对不对?害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是比较容易犯的。杀人不会的,一般不会有这种事。那么害人呢?不知不觉,对方的心被你伤害了。我们的说话做事,必须要很认真,很讲究去考虑。对方是不是能够接受,会不会伤害对方,伤害别人。有时候,有意无意间,说话就伤害了对方。不学佛的人,有时候以伤害对方为乐,去挖苦、嘲笑别人,冷嘲热讽。他就想尽各种办法在语言上面占便宜,这个都是一种害人,让别人的心受到伤害,就叫做害人。而不是说把你的东西扔掉,把你东西弄坏,那才叫害人。达到了对方心里受到伤害的这种效果,这种目的,就叫害人。所以,古人说要防人,防人就是防自己的心。很多人常常提防,别人是不是要来伤害自己。你的心就杂染,一道又一道的篱笆,心的铁丝网一层又一层,一层又一层,加以防范,那心就不直了,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就封闭起来,就犹如动物园里的那些动物,弄了很多铁丝网,公园里面扎了很多道的篱笆,怕外面的人跑进来,就防范。不知不觉就这么养成一种习惯,等流下来。然后慢慢慢慢,我们都是一种弯曲的心,不会那么明了、简单、善良,直心就没有掉了。 

  我们常常讲:这个人有好心肠。心肠,应该讲你的心好,你的肠胃好。肠胃好,就容易消化,而不是说心像肠一样,弯弯曲曲,那就麻烦了。所以这个心应该是越直越好,心脏都是非常细嫩、活泼的。如果不是非常的活泼、细嫩、简单、明了、不受污染,那我们的心脏就会有问题。但是长期以来,人都是处在一种整体性的连续模糊状态。他总认为说,我这个人很能干,我这个人很有学问,我这个人很有修行。这个人如何如何。他总是会这么简单的来认识自己,对他人也是如此,那个人怎么样,很有力气,那个人很勤快,那个人很懒惰,那个人很麻烦。我们对自己、对别人都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就持续、模糊、整体下去。整体,就是说我们以一点来代表那个人的一个整体。其实一个懒惰的人,他也有勤快的时候,勤快的人也有懒惰的时候,这是我们很难很认真地去研究的。为什么这个人会很勤快呢,为什么那个人不勤快呢?那也是有因缘的。他勤快,一天在用功、一天在做事,这说明他内在有这种力量,有这种动力,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那他不勤快的,他内心就没有 这种动力,勤快不起来。

  动力的来源是在哪里呢?就是做这个事情的意义,学习的意义,读书的意义。认识到了,就能够产生动力;认识不到,动力就没有了,就勤快不起来,工作就肯定做不好,学习就学不好,修行就修不下去了,这都是有连带关系的。

  此时此刻的当下,认真去研究每个善心的起因。就是这件事情,善行,为什么会有善行。这样的话,善行、善心、善念,就非常容易持续等流。如果老想过去自己如何,昨天自己如何,我自己如何如何,别人如何如何,那么就忽略了在自己的心念的这个因上面去努力,而只是在果上面简单的下一个结论,这是无济于事的,并且常常是产生颠倒妄想、分别、是非对立的起因 。

  赵州禅师讲:“拜佛是好事,好事不如无。”拜佛是好事,好事怎么不如无事呢?我们天天念经、拜佛、用功、修行,都是为了要成就功德,肯定是好事。但不是说要追求外在的形相,拜佛的形相、念经的形相、用功的形相。给人家造成一个印象说:这个人很用功,这个人很精进、这个人很努力。有些人就是注重形象。这是大部分的人,就是说,我在什么地方,必须要给人家留下一个好的形象,这个好的印象就是要给人家觉得,哦,这个人,很灵活、很聪明,很努力的印象,这个人很容易待人着想的形象、这个人很能够吃苦耐劳的形象。他注意的只是说,我要这么做,才能够持续给人家留下这种形象。就是追求的只是一个相上的成就,我们常常讲不要追求果相,这个就叫做追求果相。若追求果相,你追求的是眼前的东西,就不能持续,不能长久,不可能会有大成就。所以说念佛是好事,好事不如无。不如无,就是说不能追求形相,我们要追求的是究竟的果报,是长远的,是究竟的,是佛果。

  同样如此,对同行善友也不能注重形相。这个人有这种行为的形相,是有他的原因的。那个人有这个行为的形相,也是有他的原因的。在一个部门大家共事,这个人有这个人的工作方法,那个人有那个人的工作方法。这个人工作做的多,那个人工作做的少,都是有原因的。只有从原因的方面去看待、去认识,去改变,去帮助,才能够达到行为方面的调整,结果方面的统一。如果你是要求说我怎么样你也要怎么样。或者说他怎么样子,另外一个人,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第四个人,第五个人也要如此,那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比如吃饭,给你一个馒头,大家一般都可以吃下去,有个人他能吃三个馒头,你告诉他说:每个人只能吃一个,他肯定就吃 不饱。或者说,好,我们以高的标准:每个人吃三个,你也很麻烦,好多人吃不下去,就会搞得很苦。所以这个做事跟吃饭一样,每个人的能力、发心,肚量、心量是不同的,只有符合他的根机,符合当下他的现行的状态,符合这个人的综合方面的能力,然后我们善于加以引导帮助,才是正确的。常常讲契理契机,就 是这样子的一种意思。

  在道场里,一方面要强调有序管理,大家遵守规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场合的情况,来分别对待。绝对不能一刀切,若一刀切,工作就干不好。要在自己的行为上面去检点、检查、落实,这是最关键的。如果行为方面不能落实,可能考虑的全部都是昨天的事情。昨天如何如何,前天如何如何,过去如何如何,过去已经过去了,当下要做什么是最重要的,才能够更好。当下我们怎么做,才能够把过去的不足弥补,把偏差纠正。过去那些正确的,好的,持续等流,保持。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心都要用到自己对佛法深刻的认识上,而不能在外在的这些形象上去分别善恶是非美丑等等,这全是世间法,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苦,越来越烦恼。对内心的烦恼的祛除,善法的等流,以及我们在行持上面的保证它的连续性都是会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在道场里面,为什么我们常常提倡观心?就是观察我们心念,观察我们内心的这种生灭。念头的起来。它是怎么起的,我们要起什么心,要动什么念,我们现在是起的什么心,现在动的什么念头。那么就是在自己的心念方面去下功夫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