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普獻法師:意識下的潛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學講座98 :意識下的潛藏
 
名稱:佛學講座98/ 主講:普獻法師
地點:士林公民會館/ 日期:98 年11 月21 日
 
心地法門:「潛藏在意識下的思想,比攤在陽光下的更具殺傷力。」
 
我們人類的生理、心理,尤其是心理這個領域,因為非常抽象,卻是影響我們生命的全部內涵。在佛法裡面,有唯識宗特別強調如何認識自己的內在心理,從認識自己內在心理當中,來淨化自己的生命,這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唯識學講到我們的心理作用,就是說我們有思想、有行為,這些思想、行為的背後潛藏著非常大的一個寶庫,這個寶庫看不到,摸不著,而我們時時又把許許多多好的、壞的種子往裡面貯存起來。它的過程是這樣子的:
 
透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我們已經很習慣的利用這個生理五官向外去探索,探索我們觸對的世界,也就是色塵、身塵、香塵、味塵、觸塵。譬如我們眼能見到形形色色的世界;耳朵能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鼻子能聞到味道;舌頭能品嘗甜酸苦辣;身體可以感觸到許許多多的境界,像是木板很滑、衣服很柔軟,這個是觸覺。
 
當(眼耳鼻舌身)五根觸對(色聲香味觸)五塵時,在根、塵相接的當下,我們產生了了別、認知的作用,我們很自然的就會起一個念頭:我看到什麼、我吃到什麼、我聞到什麼味道,這就是第六意識的分別,產生了認知作用。在認知的過程當中,我們會憑著過去的經驗,我們會去想象、分別、猜測,譬如說我們現在聽到外面的聲音,我們就會想是牛在叫呢?還是羊在叫?還是人在叫?這是猜測。
 
在認知、了別、想象的過程當中,我們產生了感受——吃到好吃的,想多吃一點;看到好看的東西,收起來紀念欣賞。因為好的感受讓我們產生貪愛執著的心理;如果是不合我的意,我的感受就是不舒服,看到仇人分外眼紅,一肚子氣。好的感受產生貪愛,不好的感受產生瞋恨,這個就是我們眾生養成的習性。
 
從根、塵相接,到了別、認知、想象、產生感受,我們講了一大堆,但是從佛經來講,只是百分之零點幾秒的時間,就從認知、了別、想象、分別、到產生感受了,然後從感受當中產生貪愛執著的心理。接著就心動不如行動,這個時候好的感受讓我們貪戀執著,不好的感受我們就產生瞋恨排斥,這是我們千載萬年來養成的習性。這種習性非常難以察覺,而且認為是理所當然,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愛恨分明,這是我們眾生相,是必然的現象。
 
我們的感受不只是有好的感受產生貪愛,有壞的感受產生瞋恨,還有一種感受是不好不壞,但是感受產生了,我們沒有察覺,這就叫做無明。感受來了,不知道;感受變化了,不知道;感受消滅了,也不知道;我們的心很粗,粗心大意,這個是無明。
 
我們就是不斷的受無明、貪愛、瞋恨這種心理,讓我們的心海不得安寧,波濤萬丈。
 
☆修行就是當下覺知感受
 
一旦我們的六根觸對了色身香味觸法六塵,產生了認知、分別、想象,然後產生感受,接著貪愛、瞋恨、無明的種子就深深的隱藏在我們內心裡面,現在的心理學就稱為「潛意識」,佛法有一個特殊的名詞,叫作「種子」。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有許許多多的種子,那個種子從哪裡來的呢?從現行來的;從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觸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不斷的接觸當中,產生了感受,然後就種下了貪愛、瞋恨、無明的種子,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佛法認為我們談修行,就是要在感受當中來切斷它產生貪愛、瞋恨、無明的種子。因為我們對感受的忽略,還會起惑、造業、受苦,所以佛法的修行要點並不是說我閉著眼睛誦經、念佛就解決問題了,而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往內來觀察自己的感受,對感受的產生、變化、消滅這個過程如果是清清楚楚的,就不會種下貪愛、瞋恨、無明的種子。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假如說一個人到外面去把炸藥瓦斯汽油搬回到床鋪底下放,危險不危險?很可怕喔,因為隨時都有引爆的可能。而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卻是時時刻刻、隨時隨地不斷的往外探索,從探索當中我們產生感受,被這感受左右了,又產生貪愛瞋很的種子,深深隱藏在我們生命的內心深處。這個種子一旦種下去以後,種子生現行。就像一顆種子丟在泥土裡面,遇到陽光、澆點水、加上空氣,它會發芽抽枝、長葉子、開花結果;這個叫種子生現行。
 
現行生種子,種子生現行,我們修行困難就是我們不斷的從認知的過程當中,產生貪愛瞋恨的種子,然後我們又被這些種子引發出貪愛瞋恨的行為。就是說我們每時每刻不斷的把瓦斯汽油毒藥炸藥搬到床鋪底下,然後我們睡到炸藥的床上,那是非常危險。
 
所以古人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起心動念無非是業;在我們起心動念當中,我們已經種下了惡業。在我們內心深處,隨時都有引爆的可能。
 
舉個例子來講,在美國一個十三四歲的年輕人,那是一個模范生,有一天他跟同學吵架了,這個模范生回到家裡面把他老父的槍拿到學校來,對老師、同學掃射。你會說一個模范生為什麼做這種行為?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潛意識裡面潛藏著許許多多的種子,貪愛、瞋恨、無明的種子,這個種子一旦引爆起來,不管你過去表現多麼好,在我們還沒有把種子裡面的頑劣分子去除以前,隨時都有引爆的可能。所以社會上有些人看起來是一個大好人,可是他一發脾氣的時候失手殺人。
 
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內心裡面有許許多多惡劣的分子,有的時候莫名奇妙的發脾氣,有的時候莫名奇妙的惡言惡語,我們明知這些行為不好,可是我們控制不了。這個就是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種子,它遇到境界的時候自然會現行。就像那個炸藥,你丟一把火進去,馬上爆炸,道理就是這樣子。所以這個地方說「潛藏在意識下的思想,比攤在陽光下的更具殺傷力。」
 
日常生活當中,譬如說我們看到某一個人,一見面好象很有緣,就很喜歡跟他講話,這是在我們內心深處跟這個人過去有一面之緣,或者是他幫助過我,在我的印象當中他是一個好人,是我的恩人,所以就很自然的表現出那種友善的態度。可是有時候看到某一個人,他的長相、行為都很不錯,但是一看到他就討厭,這就涉及到我們多生多劫來所結的一種緣了,我們種下對某人惡劣的印象,那個種子一直隱藏在內心深處。
 
☆一切非命定,是自造的
所以現實的人生當中,某人跟某人會結合在一起,某人會生這個孩子,某人會有這個孝子賢孫,有些人會為兒女花掉一切的財富、傷心流淚、或者白發送黑發,這一切一切都是我們的業力,我們的身業、口業、意業所結來的一種果。
 
現象界人生的一切,當我們不了解的時候,就會認為這是有一個什麼主宰著我們,創造我們。依佛法來講,一切生命現象的背後,不是另外有一個什麼主宰,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因為我們不了解,所以我們去想象有一個創造主來安排我們。依佛法來說,命自己造,福自己修,一切一切是凡走過的必有痕跡。今天我的家庭、我的事業、我的父母、我的妻子、我的兒女、我的丈夫,這一切一切不是命定的,是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我的習性反應去招感來的,所以才說命自己造,福自己修。
 
話說有一個太太自從懷孕以後,就聽說懷孕的時候最重要就是要誦經念佛。中國古書上有這麼講,佛法裡面也有胎教的思想,尤其是懷孕三個月內,這是最重要的時刻,媽媽不可以過勞,不可以激烈運動。這次去巴西的時候,有一個信徒她懷孕三個月內做激烈運動,結果流產了。所以古書上說,父精母血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最初這兩三個月內,胎兒生命在飄,很危險。六七個月以後,他就慢慢比較穩定了。
 
這個太太信佛很虔誠,懷孕後就每天誦經迥向給自己的孩子。按照佛經裡面說,懷孕的時候眼睛不要看那些可怕、恐怖的鏡頭,耳朵不要聽那些可怕的音聲,心裡不可以發怒,這樣養的孩子就會很好。然後營養要充足。她懷孕已經七八個月了,平安無事。
 
有一天,她要誦金剛經。誦一部金剛經要一個多小時。大熱天,很累,她突然間動了一個念頭,開冰箱就想喝冰水。冰箱一打開的時候,就聽到一個聲音:「媽媽,不可以吃,我會冷。」她想,是不是錯覺?就關上冰箱。她就想:「等我誦經念完以後,我再來吃吧。」誦完經,她又去打開冰箱。一打開,又聽到一個聲音說:「媽媽,我會凍死啊!你再吃,我會凍死。」她就關起冰箱,不敢吃了。後來懷孕十個月,孩子生下來了,小孩子長得很可愛,真的是掌上明珠。
 
然後她的親戚朋友就說:「你生這個孩子,她要吃母奶,你就要多補一點。」所以親戚朋友就用雞蛋啊、一些營養的東西給她吃。她吃了以後,奶水不但沒有增加,這個小孩子好象不喜歡吃奶水,慢慢就瘦下來了。小孩瘦下來以後,有一天她看不對勁,抱去給醫生看。醫生說:「你孩子沒病啊,多吃一點肉類啊、蛋類啊,營養才夠。」她就拼命吃了。
 
可是這孩子勉強吃了奶以後,就瀉肚子,她愈看愈急了,想到沒辦法,就求佛菩薩,佛菩薩又不會講話,她就把自己的臉貼在小孩子的臉,抱得緊緊的,「孩子啊,媽媽做錯什麼事呢?媽媽應該誦什麼經,你才會平安呢?」突然間,母子連心,她就聽到小孩子說:「媽媽,你幫我誦地藏經,回向給那些冤親債主。」
 
「奇怪?我有什麼冤親債主?」她心裡這麼想,這孩子就說:「你吃的那些,都是要我們還的。」所以這個媽媽就開始幫她小孩誦地藏經。誦啊誦啊,人都是懈怠的,有一天她看到孩子慢慢長大後,就抱孩子臉貼臉的問:「孩子,我要幫你誦到幾歲,我才不必誦地藏經?地藏經太長太長了。」她說:「你必需幫我誦到七歲。」
 
她一聽頭大了。七歲以前每天要誦地藏經,你想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七年要誦二千多部的地藏經。但是為了孩子,她還是很勉強的就整整誦了兩千多部的地藏經。這孩子到七歲以後,才真正的健康寶寶。
 
這個就是說,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貪圖口腹之欲,種種的肉類、蛋類。現在大陸還有很可怕的,專門吃流產的小孩去煮湯。有一個台商聽說那天訂的湯特別好吃,她就去吃,不小心咬起來,一看,竟然是小孩子的頭,她不敢再吃了。
 
☆迷戀感受是凡夫,覺察感受是修行
 
所以我們人類貪圖那個感受,色、聲、香、味、觸,喜歡吃奇奇怪怪的味道,喜歡聞奇奇怪怪的味道,這些都是眾生無量劫來被感受蒙騙,也被感受傷害。抽煙的人,不抽煙很苦,因為那個感受讓他迷戀;喜歡喝酒的人,喝酒的感受飄飄欲仙,不喝酒很難受,叫做酗酒,這個就是被感受蒙騙了。吃喝唱跳、酒色財氣,都是產生許許多多的感受,讓我們迷戀、貪戀、執著,這個叫做眾生相。
 
佛陀很了不起,就是要我們學習在感受當中去啟發我們的智慧,從感受當中去修行;因為我們一個人不可能說不吃不喝、不睡、不見不聞,不看這個世界、不了解這個世界,不可能的。佛陀說:感受是時時刻刻分分秒秒發生在我們的身上,我們不可能木石無心,看到什麼沒有感覺,聽到什麼沒有感覺,觸摸到什麼也沒有感覺,那變成木頭人了。幸好我們有感受。佛陀就告訴我們,從感受當中去修行。
 
各位,我們經行的時候,我看大家心事重重,有些是在念佛,有些是心想今天怎麼過。事實上,要各位走路經行,就是讓我們去感受你的左腳觸摸到地的時候那個感受,右腳的感受、左腳的感受,從感受當中了解我現在的生理反應。
 
吃飯當中,我們就這樣迷迷糊糊的,所有的感受都沒有了,只知道好吃,吞下去,這個不叫修行。我們從這個飯夾到口裡,慢慢的咬,在咬的當中產生了感受,咀嚼感受,然後吞到喉嚨、吞到食道、吞到胃,這個感受我們察覺的時候,就叫做修行。所以我常常講一般人是不會吃飯。你們知道怎樣吃飯嗎?我是先吃飯再吃菜,飯有飯香,飯一口一口的咬,你才能夠真正品嘗飯的香味。然後吞到喉嚨的時候,感受產生了;吞到胃的時候,那個感受你要察覺出來。
 
當你想吃東西、想吃這個菜的時候,我們會注意到:因為這個味道正合我吃,所以是我的心裡面推動我的手去夾這個菜。那是心動了、意識動的時候,你自然會去夾這道菜。如果這道菜味道不合我吃,你就不想夾。所以是我們的心在吃這個東西。所以我們要在吃飯當中去察覺內心的起伏。
 
我講一個我自己特殊的經驗。那是在阿根廷,有人端了一盤柿子,很大很甜的甜柿。他說:「師父啊,你吃這些。」我想,晚上了,吃點意思。晚上吃水果會傷身體。所以第一個念頭就想「不要吃。」可是接著就想:「這個柿子黃黃的,脆脆的,越看口水就冒出來了。」然後手就舉起來想要拿叉子去叉。我就發現到不是我的嘴巴要吃,是我的心要吃。也不是我的胃真的需要吃,是我的心、我的眼睛配合起來,非吃不可。
 
這個時候我就想:「原來就是你,你這個心動,才產生了手動。」所以我又把叉子放下來了。那個信徒覺得我這個人好象頭殼壞掉了,為什麼拿了叉子又放下來?然後又吞下口水?
 
後來回到巴西去,有人借我們的法堂作鋼琴的演奏會,就有很多巧克力、咖啡擺在後面,中間休息的時候,大家一窩蜂的就去品嘗。我也被這香味吸引了。上前一看,巧克力、咖啡熱騰騰的,真的是口水直流。我突然間動了念頭說:「不是我的生理需要我吃這些東西,是我的心理起了貪婪的心,是我起心動念才引起我的腳步走向前,是這個香味引誘我走向前。」
 
所以我走到這個攤位面前看一看。他們也希望我吃一吃,品嘗品嘗。我說:「沒有這個必要,晚上再吃這些東西不好。」
 
過去看了一些書說咖啡、這些精致的食物叫做變性食物;像咖啡、茶這些精致東西,會改變人的個性。好的東西,像水果蔬菜,這些是良性的食物,吃了會讓我們心性轉變成善良的。如果是大魚大肉的,那是惡性食物、劣性食物,會讓我們產生瞋恨的心靈、YIN欲的心理。尤其是蔥蒜韭菜、大魚大肉吃了以後,會改變我們的心性。
 
我一發現到這些是變性食物的時候,我對它的印象馬上就改觀了,碰不得。所以我又走回原來的位子去,等待鋼琴演琴會的第二節。
 
☆跟著感受走,即迷信
 
所以我們談修行,一個是靜修,靜靜的一個人誦經念佛,或者大家一起誦經念佛持咒,這是靜修。可是我們靜修時間不多,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動態當中。尤其在座的各位有家庭有事業、有子女、有人際關系的來往、交際應酬,有衣食住行、人我來往種種的接觸,這個都是我們修行的機會。為什麼呢?
 
因為在日常生活當中,隨時我們產生感受了,隨時我們都可以修行。這個人讓我感覺很親切,可親可愛,樂受產生了;這個人讓我看了討厭,苦受產生。苦受產生瞋恨,樂受產生貪戀。當我產生苦受的時候,我用正念了解說「你來了」,那我們就沒事;當快樂的感受產生的時候,我馬上發現這個樂受產生了,我不再去執著;那麼這個叫修道。不苦不樂的感受產生,我也要察覺,那就是對無明去下功夫了。
 
所以我們修行的方式,一個是靜修,一個叫動修。而我們動修的機會多,但是我們都白白的浪費了。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感受,本來可以啟發我們智慧的,但是我們就被感受蒙騙了,感受產生時,馬上產生習性反應——貪愛執著或者是瞋恨打擊排斥,我們已經養成習慣,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多生多劫來被這感受蒙騙,所以到現在還在迷迷糊糊的,還在尋尋覓覓的,一直想追求好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一生當中都是在追求這感受。
 
為什麼有些人一天到晚出國?一天到晚去吃遍世界、看遍世界?就是被這感受蒙騙了。各位老朋友啊!為什麼稱呼你們是老朋友呢?千生萬世以來,我們不曉得見了多少次面,可是我們都忘記了。幾千萬年前我們跟釋迦牟尼佛一起玩家家酒,我當皇帝,你當皇後,我們都忘記了。釋迦牟尼佛很聰明、很有智慧啊,他就在感受當中開悟了,可是我們還是沉迷在感受當中。
 
沉迷感受的時候,我們給它一個名詞,叫做迷信。有些人迷在抽煙的感受,所以一天兩包煙三包煙很正常;有些迷喝酒的感受、吸毒的感受、安非他命的感受、大魚大肉的感受、吃喝唱跳的感受、賭博的感受;這個通通稱為迷信。因為這個感受會讓我們著迷,所以才叫做迷信。
 
譬如說我們誦經念佛持咒打坐經行吃素做善事,請問這些是不是迷信?這些會讓我們頭腦越來越清晰,這不叫迷信。我們拿香拜拜、誦經念佛,社會上的人都會說我們迷信,各位有沒有越信佛頭腦越迷糊呢?應當是越清楚才對。因為佛者,覺也,我們是追求覺悟的人,我們大家都是念「哈佛」的,如果你哈韓、哈日的話,那真的是傾家蕩產都可以。
 
有一個很漂亮日本的小姐,她跑到香港去,叫成龍跟她結婚;那叫哈港。結果成龍不跟她見面,她要死要活的非見一面不可,成龍不得已,好好的勸她說:你回去吧,我已經有老婆了,我有子女了。她就是貪戀那種感受。
 
「哈佛」的人是不會迷信的,哈韓的、哈港的、哈日的、還有哈歐那才是真正的迷信;因為佛陀是要我們找回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快樂不是從外來的,你想從外面找快樂,永遠你會失望。靠人人會跑,靠山山會倒。
 
佛陀認為快樂是從我們內心的寂淨當中,真正的找回了我們的本來面目、本地風光。有的時候我們講「佛性」,有的時候叫「本性」,有的時候叫「心性」,有的時候叫「如來」,其實這個都是回到生命的原點,生命歸零。一旦我們生命回到原點、生命歸零的時候,我們那種生命的喜悅是充遍的;從生理上來講,是充遍每一個細胞;從心理來講,我們沒有什麼缺陷,是圓滿的。
 
各位,我們白天忙忙忙,忙到最後一定要回家;不但回家,我們還回到房間;不但回到房間,我們洗個澡,弄干淨以後,還要躺在床上;當你躺在床上那一刻,全身那種舒坦自在。生命也是這樣子,當我們回到生命原點的時候,生命回家了,那種喜悅不是我們一般人所想象的。我們到別人的家,金碧輝煌,看起來令我們羨慕,可是你快樂嗎?那是別人的家,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無上的至寶,叫做如來、叫做佛性、叫做本心、叫做本地風光。八關齋戒就是要讓各位回到生命的原點,生命歸零。所以我們要透過種種的儀式、誦經、念佛、經行,各位不可以小而看之,好無聊這麼走這麼走,還誦經拜佛,事實上這個都是要我們
回到生命的原點。你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心、本性,「南無」就是皈依,皈依我們的本心本性,你回到生命的原點,你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喜悅。這種喜悅可以充遍整個身心每一個毛孔、每一個細胞,你都可以去感受,叫做寂淨樂。
 
所以昨天晚上就跟各位講,我們獅頭山沒有什麼送給各位的,只有「濃霧迎嘉賓,清風送貴客,風雨故人來,寂淨長安樂。」「寂淨長安樂」,快樂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叫我們自發的。
 
☆正念觀感受,歡喜消業障
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有許許多多雜念、惡念、邪念的種子,我們就是透過念佛、誦經、持咒來讓它暫時不產生現行,然後我們種下許許多多的善種子:誦經、念佛、持咒、經行,然後用正念觀察自己的感受。
 
有一個出家師父說他修行的時候全身酸痛麻癢。我說:「不是只有你,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那種感受,一打坐全身酸痛麻癢。」其實,這個就是給我們修行的機會。當我們收心、心細的時候,潛藏在我們內心裡面的那些種子,它會一一的浮現出來;善業、惡業的種子浮現出來,會讓我們非常非常的難受。尤其是我們過去生過去世所結的惡緣、惡的種子,它不讓我們修行,它讓我們的腿麻痺了、酸了、痛了,腰酸背痛,這些都是我們過去生世的惡業種子一一的展現出來。
 
當這個苦受產生的時候,我們如果不產生反應,不采取習性反應,瞋恨心、痛苦心沒有了,那麼我們就消了一份業障。苦受你產生了,你來了,這些業障產生了,我不理你,我向你忏悔,我們就消了一份業障。如果痛苦的感受產生的時候,你想「算了,不要修行了,睡覺去吧。」那這個業障又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伺機而動。
 
所以我們每一次的修行,每一次的打坐,它都會有奇奇怪怪的感受產生,我們要用歡喜心、忏悔心、感恩的心來面對。
 
我過去打坐的時候也有奇奇怪怪的感覺,全身酸痛麻癢之外,還很奇怪的,半邊的臉癢得不得了,一打坐的時候,手就想抓一抓。然後我發現我起心動念要去抓,我的手就放下來,我先忏悔我的業障,然後我希望你更癢一點,讓我的業障消多一點。動了這個念頭後,很奇怪的,它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是我的一個經驗。所以當感受來的時候,我們不產生反應,只是了解它來,它就沒事了。
 
這個就是說,日常生活當中的感受,是我們啟發智慧的一個契機、機緣,我們應該好好的把握。
 
 

上一篇: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門》講解(50~59)
下一篇:傅味琴居士:文殊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