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念祖居士: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日期:2011/11/5 20: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黄念祖居士 主讲
姜善和居士 录音整理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为黄老居士生前于北京居士林所讲,原讲共为七讲,惜当年第二讲录音丢失,故至今海内外只保留有六讲磁带,通过整理现编辑成此书。

  为便于阅读通顺,同时依据‘依义不依语’的原则,编缉时于个别口语及无关义理之言外话,均做了适当删节,于语法上也做了调整补充。如果仅依录音而实录文字,读者会发现所云诸语不知源于何处。幸好于整理中发现黄老所讲,主要参考《弥陀要解》及其个人所写《大经解》等著书,此发现为整理文字带来了很大方便,也避免了许多错误的发生。但因整理者水平有限,肯定于个别处有所纰漏,还希大家予以指正。

  第一讲

  作为佛学漫谈,我这次来可不是来说法的,更不能说是来向大家开示的,只是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看经、实修方面的一些体会而已。既是漫谈,那我们从今天开始谈什么呢?就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吧。大家也许觉得这两部经很不相同,怎么能联系到一块讲呢?所以,这里有三个因缘,先跟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个因缘:正果法师一直在这个道场讲《金刚经》,现在正果法师生病了,委托我来代替他,所以这里有个接续的意思,因此还是先从《金刚经》谈起。大家都知道本人写了一部《无量寿经》的注解本,而且三月份的时候我就准备来向大家谈这个,后来就广济寺增信班的需要,我就到那边去讲《无量寿经》及净土法门了。当然我们这里接续正果法师的《金刚经》还是要谈到《无量寿经》以及《阿弥陀经》的。也就因此从‘般若’谈到‘净土’。此为第一个因缘。

  第二个因缘:咱们居士林一恢复以后,开始印经,所印所念的那个经本,是本人所印,供养居士林的。而居士林所印的第一部经就正是这《金刚经》。秦译、唐译的两种版本,老居士们都得到了。接著所印的就是三种版本的《阿弥陀经》,应王居士所提议,我写了一篇序,其中就说明了这两部经先后印是很有意义的,这也说明了我们修行人所要走的修行途径——‘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

  我们修行拿什么来做导引呢?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个导航、一个方向、一个指南针,这要靠什么呢?靠的就是这‘般若’——《金刚经》之类。但是我们要走到哪去呀?总要有个归宿吧!以什么为归呢?就是以净土为归!

  我写的这篇序题就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其中,这个‘归’字有几种解释:

  一是‘归宿’。总在外头跑要有个宿处回归呀!不然住在哪呢?这是‘归’的第一重含义。二是‘究竟终极’之义。如何能究竟、圆满呢?要究竟、圆满就要以净土为归,汇归大海。一切水都要流到大海才成,净土就是我们所要归的那个海!

  ‘般若为导,净土为归’。我们为什么要‘以般若为导’呢?因为我们修菩萨道都要修‘六度’。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就是‘般若’。我们要修‘六度’,就必须知道:前五度如盲,唯有‘般若’才是有目。对此,《金刚经》中有此证明。所以,正如有人批评人时常说的:‘你是盲修瞎练’。因为他没有目标,可不就是盲修吗!如果没有‘般若’,行五度也如盲,那就免不了被批评为‘盲修’了!‘以般若为导’如有眼目。一个人要行路,没有眼睛不辨方向怎么能行?佛经上也说:‘入佛宝藏,智慧为目’。到了宝藏里头,你要拿宝,你得先能用眼睛看见宝才成。什么是你的眼呢?智慧就是你的眼睛!不然,即使进了佛的宝藏,你看不见,不知拿什么,你若有‘般若’,才知道拿什么。那又用什么去拿呢?‘信为手’。信心就是手。用‘信心’去拿!所以,‘信为道源功德母’。就是‘以般若为导’呀!

  反过来说,咱们许多在迷中的人,就如同‘大富盲儿’一样。拥有财富但却瞎了眼睛的孩子。‘日坐宝中,为宝所伤’。天天坐在宝藏里头,珊瑚树、水晶瓶、大金元宝……可偏就让珊瑚树扎破了脸;让水晶瓶碰破了脑袋;让金元宝拌摔了跤……整天在那儿受伤。所以‘般若’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为目,为目才能为导,其中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什么是‘净土为归’呢?最高的经——《华严经》,八十卷中的最后,讲的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再现成再好不过的证明了!整个佛法的宗旨就在这。所以,佛开始就讲《华严经》,一开口告诉众生的就是这个,也就是把佛的全部所得都给了众生了。最后导归到哪?归的就是‘极乐世界’。普贤菩萨是‘华严’的长子,是第一位的大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以净土为归就是‘华严’的宗旨!也就是普贤菩萨所给我们示范带头的——以净土为归。为什么我们今天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这就是第二个因缘。

  第三个因缘:就是我自己本人的因缘。有许多老同修总问我:‘你是因为什么而学佛的?’这就要让我首先感激《金刚经》了,是《金刚经》救了我!不然我已经是‘叛徒’了。我这‘叛徒’又转变为‘信徒’,就是由于《金刚经》的缘故。

  我小时候常跟著家长到广济寺来,可以说寺院里没有一处角落我没有走到的。在我十一岁的时候,那是腊月初八的夜里头,晚上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那天的道场非常庄严,从大殿绕著念,一直念到第二天淩晨。当年这地方有条甬道,一直通到天王殿,人就从这到天王殿来回地绕著念佛号。当时钳锤也好,钟鼓声也好,念的也好。夜里了,我母亲她们都走了,我还不肯走,还跟著大家绕,后来到了十二点多,才把我叫走......这些都是往事,所以小时侯是佛教家庭,一开始的印象很深。那么,为什么又成为了‘叛徒’呢?慢慢的,由于知识增加了一些,于是我就觉得不是仅仅参加参加道场、拜拜佛、念念佛就可以了,于是就想看看这些佛教徒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和行动。结果发现许多有名的法师、大居士,他们的名利心还是不淡,在人我是非上还是有很多分别,还是有时嗔恨,有时贪,贪、嗔、痴心都不淡,总还有一些计较分别,佛教圈内还是有勾心斗角的现象出现。由于看到有名的在家、出家人的这许多情况,于是便产生了一个错误结论,我以为:‘这些人修行几十年,看来修行是不管事的,要真管事怎么还是这样呢?’正好当时看过蔡元培先生的一篇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所以就更以为这些人这么拜、这么念,实际上根本没起作用。

  直到我上大学三年级考试完了的之后,书也不想再看,也不愿出去玩,于是把母亲的佛书拿了两本来看,一本是《灵魂论》,另一本就是带注解的《金刚经》。这本《金刚经》看过后,不知有多少次地,一次又一次地,从身而心,从顶到踵,如同甘露灌顶一样,一阵一阵的清凉,一阵一阵的清凉……一切世间的事情都不能比的。我这才一下子明白了《金刚经》的道理,恍然而大悟:不是佛法不灵啊!是这些修行人辜负了佛法!

  通过重新认识佛法,也就从中看到了一部《金刚经》的宗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到这时我才思想转变了,也不再是‘叛徒’了!同时,自己也有一个体会:这‘无住生心’可不是一般主观愿望所能达到的。如果想要‘无住生心’,一旦‘生心’了,你也就‘有住’了,也就不是‘无住’;一旦‘无住’你就不能‘生心’……

  那时,第一遍看《金刚经》的时候,我刚二十岁,当时还有一个体会:看来这念佛法门很巧妙呀!你念佛的时候就容易达到‘无住生心’。所以,就我个人而言,也就是从《金刚经》才到了《阿弥陀经》,也就是到了净土念佛法门。也就是从《金刚经》才体会到了净土法门的道理。这个道理的体会是第一次的开蒙,是开蒙的第一课。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就深化得多了。下面我要谈的就是深化后的一些体会、感想。这是第三个因缘。

  通过对许多大德的论著、遗教的学习,多少年后回顾起来,当年我思想上的这一转还是正确的!当然,当年的体会、感想还毕竟很幼稚、很肤浅。其实,基本上说,一部佛法的道理也就是如此一回事!

  关于‘无住生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因缘事迹中看得很清楚!六祖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劳动者,很孝顺!自己用砍柴担水挣钱来养活母亲。他之所以信佛就是因为听了半部的《金刚经》,也就是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当时,六祖给小旅店里头送水来正欲出门,一个店客在念经,他就听,当他听到此人念到‘无住生心’的时候,心中豁然,于是便问:‘你这经是从哪来的?’客人告诉说是从五祖黄梅处听来的,于是六祖便要去黄梅。从广东(岭南)去黄梅路还不是太远。六祖就是听了这一句‘无住生心’便去了黄梅的。

  一个不识字的,也从来没听到过佛法的人,就听了半部的《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样一个基础水平,可是大家都知道他后来见到五祖时的对答的这宗公案,我也常提起这个公案,因为这则公案实在太有意思了。不老去提,咱们总是体会得不亲切。

  我们看,六祖当时就是这么个水平,既没有多少年的修持,也还是一个字都不识的劳动者。等他见了五祖,五祖一看他就说:‘你这茖獠,你也来学佛呀!’‘茖獠’当时是骂南方少数民族的话,好比‘南蛮子’之类的歧视的话。言外之义:你一个不开化的野蛮人,你也来学佛呀!

  梅山五祖弘忍是禅宗祖师,所以说起话来都带有禅机机锋在内的。六祖当时就回答了:‘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人是可分南北的,但佛性即不分呀!人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难道还分南北吗?你看看这是什么水平!这么一问一答,六祖便显出了真水平。五祖就说了:‘这个根基还是很利的,你到操场上去劳动吧’。六祖后来又回答过一句话,这话就更利害了:‘阿那自家日生智慧。为甚再做何物?’他自称自己是‘阿那’,阿那每天都生出智慧来,除了我每天生智慧外,我不知道你还要让我干什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该是什么人啊!仅仅听了半部《金刚经》,仅仅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所以,《金刚经》的殊胜功德,我们一定要深刻体会,道理就在这!五祖讲:‘这个根基太利,快去快去!’后来六祖做了个偈子,对于这个偈子,当时很多人都误会了,其实在修证上他已经超过了神秀。这就说明有许多人不相信顿法,这是很可惜、很遗憾的!你能不相信顿法吗!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事实,你不能不信呀!神秀能讲多少部的经论,那《楞严经》在皇宫中第一次讲,就是神秀给武则天讲的。神秀是五祖弟子五百人中的善知识,是首座,所以五祖一宣说:‘你们谁来做个偈子,我就传衣钵给他。’听了这话,五百人中没有一个敢做的。因为他们都以为,当然非神秀莫属了,众望所归嘛!我们就不必再做了。由此可见,当时神秀是有这么高的威望了。

  虽然神秀最后做了个偈子,但他还是没有得到衣钵,倒是让一个劳动者,一个南方来的,还没锑头出家呢,只是寺院里一个干苦活的人给得了去……后来众弟子追衣钵,对此很多人都误会了,认为佛教徒怎么还抢衣钵?不应该呀!其实不然,佛教徒水平不是低到这个程度,咱们可不要低估了、错解了!我要在此给五祖的众弟子们平反!他们之所以追钵,是因为这些佛教徒就是想不通呀!怎么一个在家人把衣钵拿去了?想想看,连戒都没有受,连和尚也不是,他竟成了六代祖师了。现在能有这事?!所以大家想不通呀!他们追慧能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认识清楚!

  那么,慧能他虽然超过了神秀,但毕竟还没有‘见性’。五祖所以夜里才又把他找来,又给他开示,于是便讲到这《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无住生心’是一部《金刚经》的宗旨。现在香港出了一本《金刚经》的注解,其中对‘无住生心’这句话,一句也没发挥而加以再说明,这是很遗憾的事!

  在那个时候,六祖是第二遍听《金刚经》,他没有别的基础,也没有见过别的经典,他就是因为《金刚经》最后才大彻大悟的。大彻大悟之下他感叹:‘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就是这么一个文盲,他给我们以启示,告诉大家不要总以为‘我不识字’就学不了佛,其实大家怕什么?学佛开不开悟,不是考状元。大家要知道没有什么可怕的,你的佛性一点不减,一点没减啊!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哪里想得到呀!这个‘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何其’是哪里想得到的意思。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个‘自性’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

  ‘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这个‘自性’本来就是具足的,一切都是具足的,没有任何欠少,一点都不缺呀!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咱们这个妄心有动摇,但哪里想得到,这个‘自性’却从来不增不减而没有动摇过呢!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真正认识了‘自性’,一切万物皆由‘自性’变现出来的!

  五祖也对六祖说了:‘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不认识你自己的本心(自性),你再怎么学法也没有用处!当然,不是说一点用处也没有,毕竟还是种了‘福’,但是,对于解决你个人的生死根本,就必须要开智慧,明心见性!你如果总愚昧,这就达不到了,所以也就学法无益了。

  ‘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倒过来说,你如果能识得本心,见自本性,怎么样呢?那你就是‘大丈夫、天人师、世尊……佛’了。所以,这是顿法,正所谓‘迷即众生,悟即佛’。五祖没有全说,言下之义:你是这样的大丈夫、天人师,我就把衣钵传给你。所以,这部《金刚经》的殊胜,也就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上,道理也有于此!

  关于‘般若’的重要性,在此有必要重申,也就是上面所讲过的‘如聋如盲’。多少人能有目呢?《金刚经》有言:‘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心里有所住,你虽然行布施,但行的却是什么呢?就像一个人进了黑屋子似的,什么也看不见。所以,你即便是行布施,如果没有‘般若’,等于进了黑屋子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又如《金刚经》所言:‘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能无所住而行布施,就才真是‘生其心’了。你如果真‘无住生心’又怎么样呢?那就是‘如人有目’了。‘般若’就是目呀!有‘般若’才有眼睛。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好好地在‘眼睛’上用功夫!现在大家都是愿意‘练腿’,想跑本来是好事,但是先别光‘练腿’呀!你跑得再快,如果眼睛看不清楚,是要摔交的。所以‘眼睛’太重要了,若人不住于法而行布施,那就是如人有目,日光明照!在日光明照之下,见种种色,也就是‘无住生心’。

  ‘般若’的重要,从经文中也可以看到。正如经文所说:‘若是无量百千亿劫以身布施,’早晨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中午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晚上还是这么布施……这么布施了百千亿劫,而且还是拿生命来布施,一般人根本是做不到的!这福报大不大呢?这要看跟什么比了,如经所说:‘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如若有个人听了《金刚经》能相信,心不矛盾,信心不逆,那他所得的福超过了这个百千亿劫以来能拿生命布施的人。

  所以,《金刚经》的功德、般若的功德、不住相的功德……你拿这个去行一切功德,就如行人而有目,见种种色。你不如此,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入暗无所见’了。总之,《金刚经》的功德就在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是什么人呢?根据蕅益大师的《破空论》所讲,这是‘地上菩萨’的境界。他说:‘罗汉能够无住,不能生心’。所以只见到了‘我空’,真正没有‘我相’了,但他证的是‘有余涅槃’,他证了‘真谛’,就入了‘大般涅槃’了,也就生不起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心了。所以他虽是‘无住’了,但不能‘生心’呀!所以,释迦牟尼佛呵斥这些声闻乘的菩萨为‘娇芽败种’。其实,他们已经入圣人流了,但就是因他们发不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有些事度的菩萨,他虽也发了大乘心,比如:拿些脑髓来施舍,拿种种修忍辱……这些事度的菩萨他虽是发起了这个大乘心,但是他不能‘无住’,而是‘有所住’。那么只有到了‘地前’的‘三贤’才成。(几十个圣位,“十信”之上有“十住”;“十住”之上有“十行”;“十行”之上有“十回向”;“十回向”之上才是“十地”。)‘地前三贤’是什么情况呢?‘十住’、‘十行’、‘十回向’,他们只能有时候是‘无住’,在‘无住’的时候就不能‘生心’;而有时倒是‘生心’了,但又不能‘无住’。相交换的,一段时间‘无住’,一段时间‘生心’。只有是登了地,破了‘无明’的菩萨,才真能做到:生心时即无住,无住时即生心。

  《金刚经》的殊胜,前面我们通过蕅益大师的《破空论》了解了:虽是如此殊胜,但要知道这不是凡夫的境界;也不是罗汉的境界;也不是事度菩萨的境界;也不是三贤菩萨的境界,而是登地菩萨的境界!虽然我们如此赞叹《金刚经》,大家是不是认为高不可攀呢?

  刚才不是说过吗,在我二十岁的时候就体会到,当你这么单单纯纯地、老老实实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一句又一句,一句又一句……这时你心里没有想别的,所以,念佛的人应当万缘放下,什么功名富贵,什么考级,什么家庭纠纷……这一切都应当放下,你万缘放下了,不就是‘无所住’了吗!于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声声不已,相续不断,这不就是‘而生其心’了吗!你的妄心毕竟还没有断灭,所以佛经告诉我们:以凡夫的生灭心要入诸法实相,唯有以念佛是最容易的。佛开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是不好的。但以我们这种生灭的妄心,就此水平要入诸法实相,那就只能是以持名或持咒才成,因为这种方法是最容易的!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个念佛之法是‘即事持达理持’,也就是说:你就这样去事念,相信有阿弥陀佛,相信有极乐世界,这就是事持。不想别的,就这么念、就这样持名号,再从这个事持便可达到理持,也就变成了实相念佛。蕅益大师这样的大德,他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功德?就是因为这一句的佛号,而暗合道妙的。你虽然不懂得《金刚经》,但是在你念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你就合乎了‘无住生心’这个无上的道妙,也可说是妙道了!

  蕅益大师说过:‘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一个人能够信愿持名,便完全可以把佛的功德全摄成自己的功德,这种方法是最直接的。所以,我们能从《金刚经》谈净土宗的《阿弥陀经》(即同《无量寿经》),就是全摄自己的功德!我们虽然知道了《金刚经》有如此的殊胜,但还要知道这并非是我们的境界所能达到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个净土法门所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下面就我们所念过的《阿弥陀经》的最后一段,结合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来向大家做一汇报。

  刚才所说:从《金刚经》谈到《阿弥陀经》,其实《阿弥陀经》就是小本的《无量寿经》,所以也就是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最后部分有这样一句:‘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十方的佛都在赞叹这部经,这也就是佛在赞叹一切诸佛。‘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这说明十方的佛都在劝大家一定要信这部经。同时也在称赞释迦牟尼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而作是言,’十方的佛都是这么说的。说什么呢?‘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释迦牟尼佛能够做到非常难得、非常稀有、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够在娑婆国土,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五浊恶世’是什么呢?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就是在这样一个恶世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这个世界上示现成佛。‘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为这个世界的众生说一切世间人都太难相信的法。大家在赞叹释迦牟尼佛!大家为什么做这样的赞叹呢?蕅益大师就把这个原因告诉我们清楚了,下面就拿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中的话来供养给大家听。

  蕅益大师的这个《要解》是九天中写出来的,完全是三昧境界!完全是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的文句!所以近代大德印光大师,咱们现在推崇他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就曾赞叹:‘所有的注解之中,唯有蕅益大师的这本注解最好!而且这一本注解,即使是释迦牟尼佛自己来写,也不能超过!’这话只有印光大师才敢说,正是他说这话,我们对于他,被称为现代中国三大高僧而深信不疑!确实是和虚云老、谛闲老并列。印老,过去我个人总觉得印老‘弱’一点,当然这也是我的妄见。现在才觉得不是,可以并列的!

  蕅益大师这些话说得太好了:‘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籍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意,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弥陀要解》。虽然佛所施的教化是有难有易的,实际上佛之功德是没有不同的。但是大家要知道,一结合到具体情况,就可以比较了。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一本药方书,里面的药方没有一个不是好的,都能够治好病的,收集起来都是经验的总结。你不能说某一个药方好,除非你有科学试验的证实,随便说是不成的。虽然都是好的,都是经验的总结,但是具体到某一个病人来说,那就可以说:你用这个药方最对,而用别的药方对于你是不对症的。就如人参是好的,但你患感冒发高烧,你吃人参这样就会死的,所以这是一样的道理,不能说药好就什么病都能治。那个砒霜能治病,一结合到具体的病这个有比较了。

  回过头来,结合咱们这个具体的修行实际,就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便可以说,称赞净土法门最得当!施化有难有易。为什么称赞释迦牟尼呢?是因为他给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说出了这样殊胜的法。给五恶众生说一般的法容易,说些渐法也已经就很难了,但是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他还要给众生说顿法,告诉大家不需要‘三大阿僧祗劫’就可成佛。这话信起来可就太不容易了!《大乘起信论》就是讲‘三大阿僧祗劫’才可成佛,这个还是渐法。但是众生信起来已经不容易了!所以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容易的。在这个五逆、十恶都有的世间,一个人于临终能十念,便能往生极乐世界,生了极乐世界,你就等著成佛,这是顿法!禅宗当下开悟就成佛,这也是顿法。这个不容易说呀!难呀!难有人信呀!佛说‘三大阿僧祗劫最后才能成佛’,他(泛指有些人)以为说得对,他还能慢慢修去,所以他能接受。而佛说到‘当下就成佛’,那他就不能接受了,佛给咱们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说其他的顿法,比如禅宗、密宗、天台……这些个还容易接受,而说净土法门,这种横超的法,就不容易说、不容易信了!佛给众生说一般的净土法门中的法,比如念法有四种念法: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持名念佛。要说前三种大家信起来还比较容易,可是你要是给他单说是‘持名’,‘说此无籍劬劳修证’,告诉大家:不需要怎样闭关、不需要多少多少的修证,‘但持名号’就成了,只要去念,你就‘径登不退转’,直接达到‘阿鞞跋致’了。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退转直到成佛。‘奇特胜妙’,出奇、特殊、殊胜、微妙的。‘超出思议’,不是众生的思想、言论所能达到的。‘是第一方便’,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这是难中之难。所以十方诸佛都称赞释迦牟尼佛‘甚难稀有’,能做这样的事情,给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说这样的殊胜之法,真是‘难中之难’!‘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所以,没有一位佛不推崇我释迦牟尼能做这样的殊胜的事情,真是太勇猛了!

  下面《弥陀要解》解释’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劫浊’是个总的名词,就是这些浊法都聚汇了。见也浊了、烦恼也浊了、众生也浊了、命也浊了,这些浊都聚汇了,这样一个时代就叫做劫浊。那么在这样一个一切浊法聚集的时代,你一定会被这个时代所逼、所限制,为苦所逼,有种种的苦来逼迫你,你必然要受到时代环境的限制。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所以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觉的!谁都是‘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苦在心里头了。所以在这种时候,劫浊谁都不例外,要不是带业往生,这种‘横出’的修行方法必不能度,这是肯定的!

  结合这个时代,这个‘药方’也就出来了。佛法都是好的,没有不好的,你要是跑到药师琉璃佛世界,或是跑到其他别的什么国土,那可不一定能实现呀!但是净土法门不然,《要解》这就绝对肯定了,这个净土法门最殊胜!否则‘必不能度’。没有这个法绝对不能得度!而且这个法殊胜就在于可以带业‘横出’。现在有人在国外反对‘带业往生’的说法,还写了许多著作。这还是一个修学密教的人,也可以说是我的一个师兄弟。但是他背叛了我的师父,密宗修行最要紧的就是‘尊师’,可他却背叛了师父,这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这么样的一个人,他忽然写了些文章,而且还办有他的杂志,大肆反对‘带业往生’。有些人也写文章跟他辩论,但这些人说:‘带业往生是指带善业往生’。其实这么说也不对。所谓‘带业’指的就是带恶业。业深罪重不容易消,所以佛大慈大悲,让你罪业不消的情况下也可以往生。这也才是佛的大愿,也才是净土宗的根本!殊胜就殊胜在这!可是就是有人反对,我们看这就是劫浊时代的特点呀!

  ‘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汨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什么是‘见浊’呢?‘见浊’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见惑,又称为‘五利使’。因为它非常之迅速、灵利,所以它比谁动得都快。所谓‘见’,就是你的观点、看法。对于一件事,你是怎么看的、你是如何看待问题的,这都属于‘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但这个‘见’是‘五利使’,也就是见惑的前五种。

  第一个就是’身见’。也就是说我们常把一个本来由‘五蕴’假合而成的血肉之身当作真实的自己了,贪爱这个身体,想种种办法来营养它、保护它。特别是女同志,‘身见’更重些!她总觉得我这个身很美,留恋它、装饰它……有很多修练的人,比如练气功或是练这练那的人,又是想通大周天吧,又是想通经通脉吧……而且产生了奇异功能使得这个身体有了些变化,便以为如之何了,这些人都属于‘身见’。这也是‘见惑’里的第一惑。‘惑’就是惑乱,就是迷惑。‘浊’是混浊,都是贬义词。

  第二,什么叫‘边见’呢?所谓‘边’就是指落到了边上。一个事情要一分为二,一分成二,那两边就出来了。一个球就没有边,你用刀子中间一切,就分成两边了,也就出来‘边’了。一边是‘空’,一边是‘有’。有的人持‘空见’;有的人持‘有见’。比如,有的人把一切都执为是实有,一切都看成是真实的:人民币是真实的,彩电、冰箱也是真实的……,直到临死的时候都还留恋而舍不得。这些人所持的都属于‘有见’。另有些持‘空见’的外道,看什么都是没有,什么都没有这是断灭,也属于‘边见’。

  再有些人执断执常,这也是执两边,是‘断’、‘常’二见。有些科学家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断见’。现在,国外大量的试验资料已经证明了人有前生。可就是有人还持这种‘断见’。‘断见’当然就不对了!还有人持‘常见’,特别是一些宗教徒说‘常’。比如耶教(天主教 )讲:人死之后将来要等待耶稣来审判,有罪的人就入地狱了,而且是永远地入地狱;善人行善就升天,而且是永远的升天了。这是常见,老是如此也是错误,是边见,不落断就落常,种种边见,这个见浊里面有许多是是非非的边见,这里就不多举了。见浊就是这样一个性质,蕅益大师说:在见浊中决定被邪知所缠。所以现在有很多练气功的想和我谈谈,我说这样的一位也不接见,因为现在他们连外道也不是了,他们走的不是老子和庄子的道路,这些人只能称为养生家气功师,都被邪知所缠。在这种情况之下有身见边见怎么办呢?如果不加方便,他已经被邪知所缠没有智慧了,你没有特殊方便的办法叫他修行,他就不能得度,他还觉得很艰苦,那么度他就没有这个心了,这是见浊。

  ‘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贪、嗔、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什么是‘烦恼浊’呢?就是‘见惑’中的‘贪、嗔、痴、慢、疑’。‘贪、嗔、痴’是‘三毒’。‘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用‘戒、定、慧’这三无漏学去对治人心的‘三毒’。‘慢’就是‘我慢’,这个‘我慢’仅次于‘贪、嗔、痴’。我们人人都想一想:总觉得自己不错,如果两个人发生点意见 ,总觉得自己对而别人错,总觉得自己的修行比别人强……这些都属于‘我慢’。还有一种‘大我慢’,就是‘未得言得;未证言证’。

  ‘疑’就是怀疑。对什么事都不信,总要有点怀疑,尤其是对正法加以怀疑,这就最不得了的!‘疑根未断,即是罪根’。‘疑’的那个根没有断,就是犯罪的那个根没有断!‘贪、嗔、痴、慢、疑’称为‘五利使’,就是我们的‘烦恼浊’。‘烦恼浊’就是烦动恼乱。‘烦’是烦燥;‘动’是乱动,这个人喜欢热闹,静不下来。‘恼’就是苦恼;‘乱’就是心里很乱。人人种种的心情,实际说起来就在‘烦、动、恼、乱’这四个字里头。很烦燥,心里总不安,心里老在动,这样很苦恼,因为心都是散乱的,所以叫做‘浊’,又称它为‘钝使’。因为痴钝、痴重,所以就好像有了惯性一样,贪就让你老贪;嗔就使你老嗔,总也转不过来。那么,处在‘烦恼浊’之中是如何呢?蕅益大师说:‘处于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所限。’你在烦恼浊中,一定被贪欲陷进去,像陷井一样把你陷进去。各种的‘贪’:贪吃、贪色、贪享受、贪舒服、贪名利、贪人家的恭敬……。你如果被贪欲所陷,为恶业所蜇,就如同蝎子、黄蜂蜇了一样,决定有这样一种遭遇。

  在这种情形下的众生,若不是‘即凡心是佛心之行’,那是不成的。这个念佛之心是什么心?就是’即凡心是佛心’。这句话我们要好好的慎重地理解!也就把你这个凡心变成为佛的心了。若不是这样的妙行‘必不能度’。‘必’字很肯定。如若不是把你的凡心当下就成为佛的心,没有这样的妙行,你决定不能得度的!所以这也是十方诸佛都称赞释迦牟尼佛的道理所在。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这样的妙法,怎么说是’即凡心是佛心’呢?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能成为佛,而出现这句佛号,是万德的一个果实,是万德之所庄严。由于是万德成了这个名号,所以这个名号之中就包括了万德。当你念这句名号的时候,这个名号就在你心里头,也就是用‘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的万德庄严了你自己的心,也就因此而全摄了佛的功德成自功德。

  大家注意: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在当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就把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摄即成你自己的功德,即你的凡心成佛心。这也就是密宗的道理。所谓‘密宗’就是把凡夫的‘三业’(身、口、意造业叫做三业),使之顿然同于佛的‘三密’。念佛就是这个方法,使你的口业同于佛的‘意密’。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庄严了你的‘意密’,你的‘意业’同于佛的‘意密’,这就是密宗的道理——即你的凡心成为佛心。若不是这样的妙行,不能得度!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什么是‘众生浊’呢?你又是见浊又是烦恼浊,这样所感便形成了‘五蕴’假合的这个肉身,所以‘色’跟‘心’都痞劣。身色就是这样,一旦把这个肉身之皮扒开,人就成了一个行动的厕所。这个身很劣呀!那么‘心’呢?也就是‘见浊’、‘烦恼浊’,同样也是很劣的!所以众生身心都痞劣就叫‘众生浊’。这个五蕴假合的身体,假名为‘众生’。在‘众生浊’中,你也决定安于臭味而不能洞觉,因为你是‘浊’的,所以安于这样臭味的环境之中而不会洞觉到。昨天晚上,我还批评我的两个女儿,我老是这么举例,我说:‘大家就是粪坑里的蛆。’从农村来的人或在农村劳动过的人都知道,这粪坑里的蛆,就在那忙忙乱乱的,争呀!这块粪好,那块粪不好,我丢掉这块粪去奔那块粪,那个蛆不如我这个蛆,我比它强……争来争去,想来想去,可就是不想著我如何出粪坑。对此,蕅益大师说了:大家在烦恼浊中,你决定安于臭味!你不认识这粪坑,就在这争,这个是大富翁的营养充足的粪;那个是病号的粪,我要补充这个粪,换那个粪……甘于劣弱而不能奋起。有人很自卑,总以为自己不行,要问:‘我还能往生吗?我念佛就只求一个好死。’我妹妹就是这种人,她念了一辈子佛,用她的话讲,就是求一个好死。还有一位居士跟我说:‘我念佛就希望我的一个亡者(她死去的一个亲人)。’这些人就是不想:我们自己的佛性和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是平等的!我们念佛就是把佛的功德摄成为自己的功德。

  所以我们决定是可以往生的!我们决定如阿弥陀佛一样,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但这些人不能担负起如来家业。所以很多人虽然都关心佛教,如若真关心佛教,你第一件事就应该把你自己这个‘灯’先点燃!你不要去管别人!这个寺院怎么样、那个和尚又如何如何了……你最好先管管你自己,只有这样,你这个‘灯’才能先放光。可有人就是不想奋飞,而只想管别人的事,这就是‘众生浊’的表现。如果在这种情形下,就没有弃厌之心。因为众生陋劣,他没有这个雄心壮志,没有广大的愿力,所以他安于这个臭味。其实这个弃厌,是苦空无常的啊!一定要厌离呀!极乐世界你可以欣厌,这个弃厌中也就包括了‘四弘誓愿’,包括了‘苦、集、灭、道’四谛。一般人没有这种弃厌之情,其实它应该对我们的人生是很实际的!人生无常,翻看年轻学生时代的照片,我一看呀,这照片上的人到老的时候,现在一半都变为鬼了。所以只有到这个时候,说到弃厌,我想大家才能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也就提醒我们一定要求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呀!

  ‘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命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再有就是这‘命浊’。因为你因很劣,所以果也就很沩。感受的寿命就不满百岁。现在到一百岁的人很少很稀有,所以称‘命浊’。我们最苦的就是‘命浊’。学佛也发心了,也懂了如何去修行,但是寿命却没有了。很多很多人都是知见错误而不觉悟,等到当他也明了、理解力也强了、决心也有了……可是身体却不顶劲了,人也老了。释迦牟尼佛曾告诉我们:人老之后,修行就如同那个吃过后已经没水分的甘蔗。所以希望年轻人可要及早努力,莫在老年方学道。《涅槃经》讲:老年人修行如挤过水的甘蔗。到了糖厂,把甘蔗挤出水后,剩下的只是甘蔗渣了。老年人修行就如同吃甘蔗渣。所以‘命浊’就是这样。

  在‘命浊’之中,蕅益大师说:‘决定为无常所吞。’‘无常’是很快的事,就像打石火闪电光一样措手不及。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你既便不花多少时间,比如修密宗的人,有时十二年闭一次关,一个关接一个关,那已经很不容易了,一般人做不到。现在不需要让你费时节,像明真长老,他一天修‘十念法’,修‘十念法’照样也可以往生的。比如你早晨起来向著西方念十口气佛号,特别是像退休的同志,你并没有别的事,你完全可以这么念,但你还是不想念呀!明真长老是修禅的人,他还禅净双修,他这’十念法’也可以往生。所以,不是让你工作很多,能否往生决定你的‘信、愿’有无!而往生后的品位则决定于你平时念佛的水平。所以你不需要多少时节、多少勤苦。也只有这个法你才能得度。现代人命浊呀!生命很短暂。尤其是在家的居士,社会上的事、家族中的事……我们不能不管,也是我人菩萨道修行的一部分。净土宗的好处就在于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世间法所应该做的事,我们一样也不要废除,还能证佛法。这句话最妙了:‘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没有离开佛法行世间法,你在炒菜时何尝不可以念佛,你在带孙子,拍孙子睡觉的时候何尝不可以念佛,而且对你的孙子有很大的加持。可谓一举两得。如果没有这个就不能得度。

  ‘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会海;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弥陀要解》。你有信、有愿,用信、愿的心来庄严你的这一句‘阿弥陀佛’。所以,念佛必定是信愿持名!只是持名而没有信、愿,不能往生,这是最要紧的!用信、愿来庄严你的这一声‘阿弥陀佛’能怎么样呢?‘五浊恶世’就可以转了!

  ‘转劫浊为清净会海’。这个时代是‘劫浊’,一切环境都很浊:核战争有可能爆发,到处闹各种灾荒,恐怖分子到处搞爆炸……这些都是实情,很普遍。但你如能坚持这一声‘阿弥陀佛’,就把这些变成你的清净海会。只要你真能往生了,这个是很好体会的。诸善人聚会一处了,也就清净海会了。大家要知道:你一声正念的时候,当下对于你来说,就是清净海会。

  ‘转见浊为无量光’。所谓‘见浊’就是污浊,就变成智慧之相。‘无量光’是照用,是智慧。你就把这‘见浊’完全变成‘无量光’,把‘烦恼浊’变成‘常寂光’了。《金刚经》不是讲‘无住而生心’吗,你念佛的时候,什么都不想,这就是‘寂’呀!你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照’呀!这不当下就是‘常寂光’了吗!‘寂而常照,照而恒寂’。‘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现在众生这样一个污垢之体,成了莲花化生了。‘转命浊为无量寿’。人本来不过百岁,这一句佛号就这么庄严之后,你就把‘命浊’变成了‘无量寿’了,就是无量寿佛了!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念一声‘阿弥陀佛’,今天我来以此供养大家,来报大家的加持之恩!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拿这句话来报大家的加持之恩。这一声‘阿弥陀佛’即是释迦牟尼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什么呢?就是咱们的本来的导师释迦牟尼在这个世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现在把佛所得的这个果实的觉悟,全体授给浊恶的众生,一点没有保留地授与浊恶的众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念祖       念佛)(五明学佛网:黄念祖       念佛)  

 黄夏年教授:湖北高僧本焕长老的参禅与念佛说——《本焕长老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楼宇烈教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净界法师:静坐念佛五点记数法 

 净界法师:现在念佛人的通病 

 净界法师:印祖: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 

 净界法师:我们一路念佛就好,为什么要修观? 

 净界法师: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净界法师:你直接去念佛就能够信愿具足,我实在不相信 

 净界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 

 方立天教授: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 

 方立天教授:禅宗与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