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普献法师:菩萨善顺之相


   日期:2011/8/27 13: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宝积经5-2集:菩萨善顺之相

主题:宝积经第5-2集

主讲人:普献法师

接着我们来看真正的一个出家修道的人,他要怎么样做才不会变成败坏的菩萨。这个是在印顺长老的《宝积经讲记》第四十八页。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善顺之相。何谓为四?所未闻经,闻便信受,如所说行;依止于法,不依言说。随顺师教,能知意旨,易与言语,所作皆善,不失师意。不退戒定,以调顺心而受供养。见善菩萨,恭敬爱乐,随顺善人,禀受德行。迦叶!是为菩萨有四善顺之相。】

这个意思就是说,佛陀叫了一声「迦叶啊!你好好听,菩萨有四种善顺之相。」什么叫做善顺呢?就是善于调伏烦恼。我们一颗心不能调伏、不能调顺的时候,那变成一个障碍,自己烦恼也造成别人的困扰。

每一个人的内心动荡不安,这个动荡不安的心就像一堆的建材——木头、石头、钢筋、水泥乱七八糟一堆,接着就变成一种障碍。但是,如果这些建材按照建筑的原理把它建筑起来,变成房子的时候,就能够变成遮风避雨、修道的地方、办公的地方,衣食住行都非常方便。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菩萨有四种善顺之相,善于调伏烦恼的心灵。何谓为四呢?

第一种「所未闻经,闻便信受,如所说行;依止于法,不依言说」。做为一个修道者,有学习众多的经典,以及没有听闻过的甚深经典。对于我们未曾听闻的经典,我们以信心来接受,要加以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按照经典所说的道理去如说而修行。

在《华严经》里面有一句话,「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我们的身心不是说仅仅了解一种道理就能够得到受用,非得自己下一番功夫,这个连佛菩萨也帮不上忙,师父也帮不上忙,一定要自己在自己的身心当中去打点。有些人说烦恼、痛苦,别人只能告诉你一些方法,如果你不去实践、不去做,听了一大堆的道理没有用。

做一个调顺的菩萨——懂得去调伏自己身心烦恼的菩萨,对于所听闻的甚深经典都能够如说修行,然后「依止于法,不依言说」。理论是理论,我们信佛学佛的人不能把佛法当做一种理论来下功夫,而是要照所说的法去实践,所以说「依止于法」的实践,而不是依着语言文字的论说。有些人说得天花乱坠,但是自己的行为、身心完全不能调伏,那是不能受用的。

在经典里怎么形容呢?说这个汤匙放在汤里面,放了一年、两年、十年、百年,它也不知道这个汤的味道,汤匙只是汤匙,味道只是味道。但是如果我们利用这个汤匙喝了汤,那么我们不但知道味道而且可以营养身体。研究佛法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当做一门学问来研究的话,那就叫做汤匙,永远不知道汤的味道。

这个是我们讲到信佛学佛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如说修行。按照佛陀所说的道理去修行,改变自己心性上的这些污染,清除它,身口意能够跟戒定慧相应,那么才会得到好处的。

第二「随顺师教,能知意旨,易与言语,所作皆善,不失师意」。这是我们学佛的一个态度,一种尊师重道,了解佛陀的法是一代一代的由师传徒、由徒传孙,就这么一代代的辗转传来的。只要是跟三法印相应的我们接受,跟三法印不相应的,我们就难以去奉行了。一切以三法印做为一个品管,品质的管制,而不能说凭自己的小聪明望文生义,来发挥自己的意见,这样子佛法才能保持纯正。

「随顺师教,能知意旨」:随顺师父所传给我们的道理教授,知道经论的真实的意趣。自己不要随便地去别生意解,那么这样子师徒之间或者师兄弟之间,大家都能够心意沟通了,讲起话来也容易通达,做起事来都是能够大家互相鼓励,向善向光明。这样子就能够不违背师意,而佛门才能够和合兴旺。所以说丛林以无事为兴旺,就是说没有这种邪知邪见、不法的行为,这是丛林兴旺的现象。

第三个「不退戒定,以调顺心而受供养」。就是不要退失修学戒定慧,然后来调顺我们内心的贪瞋痴,这样子就能够安心地接受供养。出家本来就是要去勤修戒定慧。我们讲沙门就是勤息,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来息灭我们内心的贪瞋痴。

如果我们出家受到信徒的供养,生活问题解决了,从此就专心地在戒定慧去下功夫,这样子就能够调顺降伏我们的内心,然后就能够安心地接受信徒的供养,信徒的供养功德才能大。如果不能在戒定慧去下功夫,而忙着兴建道场、广收门徒,来研究义理以表示一个学者的风度的话,那就是违背出家的本意了。

第四个「见善菩萨,恭敬爱乐,随顺善人,禀受德行」。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信佛学佛的人见到所有的众生,都是佛菩萨,只有我一个人是凡夫俗子。用这种心态来看别人,才能了解别人的优点,才能够受到别人优点的启示,使我们的道业有所进步。一个人如果老是去找别人的缺点、短处,也就是我们放弃人跟人学习的机会。

什么叫做「善菩萨」呢?勤修戒定慧、有悲心、有智慧,那叫做善的菩萨。这个时候我们要「恭敬爱乐」,也就是好好地去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做什么呢?去随顺善知识的开示,然后按照善知识的开导去修学佛法,这样子才能得到身心的净化、得到智慧、得到福德。

这个是讲到修学佛法的人,到底是真正实质的在修学佛法呢?还是表面上的修学佛法?所以有些看起来穿出家衣服、理光头,而一天到晚忙着佛事,一天到晚忙着兴建道场,一天到晚东忙西忙的,跟戒定慧不相应的话呢,我们要亲近这种善知识的话,就要特别特别地小心了。

如果我们出了家,一辈子就这么忙着兴建道场,忙着这些世间的俗事,这样子跟我们出家的本意就距离太远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