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普献法师:金刚经微义


   日期:2020/10/29 14: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金刚经微义

各位法师、居士好!

这几天刚从阿根廷回来,还有一点时差的影响,但是能和这么多的善友们,共同来研究这部金刚经,内心感到十分高兴,在此希望能把我所了解的,提供给各位作修行的参考。

宣讲因缘

首先想跟各位报告的是,这次为什么会以“金刚经微义”为题作研究和探讨,有四个因缘要先说明一下:

第一个因缘:金刚经这部经,在我们中国佛教界可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部经。如果你问一般佛教徒读过金刚经,他们一定知道。即使国外的外国人,只要有研究过佛经的,他们都知道有这么一部金刚经——DIAMOND SUTRA。DIAMOND即是金刚钻的意思,因此有许多人知道金刚经之名。

印顺老法师所注解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有所有的注解当中,我认为这部注解非常简明扼要,没有繁复艰涩之感,这是第一个因缘。

第二个因缘:这部经是一总很圆满的菩萨学。学佛者可从初发心,到如何修悲智愿行,甚至最后证菩提果,它都有系统的指示,使人有道所循而不致偏失。

所谓菩萨学,即是我们生命圆满的实践,也就是如何提高我们生命的层次;解脱无形的桎梏,达到一种生命圆满的境界。

现代的教育,常使人感慨万分,科技知识愈发达,可是人类战争愈频繁,导致整个世界动荡不安。我们虽然接受了多年的教育薰陶,但人与人之间由于私心作祟,而互相斗争,其原因完全在于我们没有探讨人类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现代的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斗争教育。也许你会说现代社会上也有哲学的研究,然而,人类的第一步路已全然走错了。

我们常以思考模式想,第一步踏出去的是什么?就是以“我”的这个概念为出发点,把一切都订上一个“我”的标签。以佛法而言“我”这个概念,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种癌症细胞,圆满菩萨学,便是要对人类这种癌症细胞开刀。所以,金刚经在这个时代里,就更显现出其特殊的价值与意义了。

这部经所阐扬的义理:“无我”、“性空”、“缘起”,使人类追寻的思想文化,能臻于圆满。

第三个因缘:有很多信佛、学佛的人,往往并没有把佛教积极的、奋斗的、前瞻性的思想完全发挥出来,反而显露出灰色的、颓废的、消极的、悲观厌世的思想,误导了不认识佛法的人,对佛教产生误解,以为学佛的人,必须把家庭、事业抛弃;把一切放下不管,才是真正的学道。在这部经的一开头说道:“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释迦牟尼佛在金刚法会之前,并不是先放光说法,一早起来,依照惯例到城里托钵,回来时,脚还得洗一洗,吃饱了饭,清洗完钵后,这才升座说法。

佛陀一再强调,理想的生命就在现实的人生当中去实践,追求理想的生命,并不是要脱离人群和现实的人生,另外去探讨与追寻。这种现实又超越的精神,在我们佛教界已渐渐为人所淡忘和疏忽。所以,我想要藉这部经来提醒各位,佛教是一种即人性又超越的宗教。

第四个因缘:我们现在处于工商业及资讯突飞猛进的时代里,它的特色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快”字。快到什么程度呢?有的时候连坐升降梯都还要跑步,三级当两级跑,就巴不得能快上加快。

我想各位不可能性有很多的时间,连续一、两个月每天都来聆听法师一字、一句、一章、一段的详细解释经典。虽然时间短,但我希望透过微义,指示一个研究的方法,各位回去以后可以自己研究。

这次在美国,遇到一些美国籍教授朋友,他们分别任教于哈佛、维斯康辛、柏克莱、哥伦比亚等大学,在这些大学中也有开了一些与佛教有关的课程。我就请教他们:为什么在这么高度科技的国家,也想到研究佛法?他们的回答:所以研究佛法的目的,是因看到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短短的几十年间,可以高度的科技;文明的社会秩序;汽车工业、电子工业以及种种精密的光学,把美国的市场抢尽。因此他们在研究日本为什么“能”的方法?为什么强盛?和日本的民族特性。结果他们发现日本的民族与文化的渊源均来自于中国,而中国的文化包含着儒家思想的文化主流,并加上佛教、道家及至阳阴学说的实践哲学。日本吸取了我们中国文化的菁华,造就了日本民族的强韧性,致使他们成为今日世界强国之一。所以佛教在美国已开始渐渐受到重视。

我在阿根廷时,得知阿根廷有一所大学——菲鲁冈大学,虽然是一所天主教大学,但他们也开了东方哲学课,对于佛教尤其感到兴趣。

基于这些因缘,我特别提出这部经和各位一起研究探讨。如果讲得有不甚圆满之处,还请诸位有研究更深入者,能够赐予指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我们要了解这部经,首先就必须对这部经的经题先作剖析。

在人类诸多的问题中,无论是空气、水源的污染,或食品中毒,乃至政治、经济,甚至是人文教育的问题等,这些麻烦的症结到底是出在哪里呢?依佛法而言,就是我们人类在认识当中,错认了宇宙身心的实相,于是造成了“无明”亦称为“自性见”。

我们常把宇宙间的一切,认为是实有的,就因为这样的认识错误,使人们的身心感受极大的痛苦,因而产生了无明。自性见,要如何破除解决呢?那就需要具备些特殊的智慧。

金刚般若,就是一种特殊的智慧,也唯有透过这种智慧,可以使众生的生命层次提高,身心得以净化、升华,实践圆满生命的理想。

宇宙人生的真实相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实在无法以大小方圆来加以形容,在这部经里也没有具体的解说,而是以智慧观照去内证。也就是必须透过文字的理解,才得以证悟实相的。

“波罗蜜”,一般译为渡彼岸,意思是说从痛苦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也可以说是从痛苦的、凡夫的点去超越,而达到圣者的超然自在、解脱无碍的境界。

“经”,就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它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如同人不论种族、国家,更不论富贵、贫贱,都一定会死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梁朝时,昭明太子曾把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分,前半部是讲般若道,后半部讲的则是方便道。前面讲由假入空;了解现象界的实相。证悟了真如实相,你的生命将由凡夫进入圣者的境界。

小乘称之为“证入实际”,并认为证入实际便是究竟;生死已了。但是依大乘佛法来讲,生命修行至明心见性之境界仍不究竟,因为“空”还必须“不空”的行方便道。

所谓方便道,就是修悲、智、行、愿,用种种善巧方便的方法去摄化众生。般若道,如果以现在的术语来说,就像是出国留学,出国留学的目的做什么呢?为的是学成回国服务社会,甚至造福全人类。

研究这部经时,要懂得次第,通常我们在研究经、律或论时,有三个方法必须注意的,首先要知道这部经的段、章、它是属于般若道或是方便道。

般若道的次第可分为“发心”、“伏心”、“明心”菩提;方便道的次第又可分为“明心”、“出到”及“究竟”菩提。研读经典时,能够把握这个原则——依据修多罗次第所显。了解了其层次时,才能掌握整部经的意境。

研究律藏时,是依毗奈耶因缘所显。佛制定戒律是因为有某种因缘而起,并不是事先就已制定好,让大家来受持。当佛发现哪一个弟子的行为有偏颇不理想,佛就公开说明这行为所造成不好的结果,于是就制定一戒条,规范众人不可做。当又发现另有人犯有其它不好的行为,便又公开说明其影响,再定一条戒,故称为毗奈耶因缘所显。

论藏,就是指阿毗檀性向所显,是讲诸法的空性;“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即是否定一切而发挥空性的。谈到“相”、“法相”就是发挥因果、业报的作用,也就是肯定一切。

般若道中的三部分,首先谈到“发心菩提”,所指的是给予生命一个定位。人们常轻忽了“人是为什么而活”的问题,如果人活着没有目标,生命失去了方向,活着就不具意义了,久而久之便陷入痛苦之中。假使生活中有个座标,纵然有任何的打击,或遭受一切逆因缘,都将会成为其成就座标的助力。所以,给予生命一个定位,其价值与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俗语说:“一样米,养百种人”,人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小智小器。这种人完全生活在感官的世界里。什么感官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所能、听、嗅、舔、触的感觉作用。

他们生命的意义价值,仅止于享有感官上的刺激,或者所拥有的财产、名位等一些有形有象的东西。

第二类:中智中器。这是属于第六意识与第七意识生命世界的人。譬如: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等等,他们不讲究吃,也不注重穿着,完全自在地生活于心灵的领域之中。他们的生命是寄于音乐、绘画、文学,甚至哲学里,这种人通常对物质享受的需求非常淡泊。

我在纽约的时候,曾遇见一位艺术家,他自己开了一家公司,专门买卖画作,自己也经常画画、拍照。可是他总想,赚那么多钱为的是什么呢?于是就结束了公司的业务,环游世界去。走的时候,身上仅带了少许的钱,每到一处就停下来打工,拍照、画画,生活得非常充实而自在。他把生命投注在艺术之中,对于这样的生活方式,感觉非常满足,可说是达到了“照相三昧”、“画画三昧”的境界。

他告诉我说:“你们打坐这么麻烦,而我只要一枝笔随兴一画,就能自得其乐了。”我对他说:“话是没错,但你的自得其乐当中,有没有达到能所双亡?”他说:“没有啊!我只是沉醉在艺术的意境里;在享受这个世界啊!”

由此可见,这只属于中智中器,虽然其对物质层面需求淡泊,只是追求心灵的空间,但是遗憾的是“我”的概念依然存在,没有去除,不突破“我”则痛苦永远无法得到解脱。

第三类:大智大器。生活在法相中;第八阿赖耶识的人即越了这个“我”。超越了“能”“所”的境界时,便称为大圆镜智。

智者不惑的境界,是佛教所追求的目标,然而这个境界要如何定位,使其安住于菩提心上而不惑呢?这点就是须菩提所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众生的生命要如何定位,使其安住于菩提心上。何谓菩提心呢?菩提心即是觉悟的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

佛教追求的是“缘起性”、“宇宙性”、“法界性”的文化,因为它的座标不是以个人身心为出发点,而是站在整个法界去开展一切思想文化,这部金刚经所发挥的正是这殊胜之处。

发菩提心绝对不是一件简单平常的事,而是极为难得希有的;真正发菩提心时,在佛法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功德广大的,发心的当下就是菩萨了!之所以能称为菩萨,就是能发菩提心。

菩提心的生起固然极为难得,却也容易退失,因为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受不了种种的挫折。一旦菩提心退失,菩萨的资格也就消失了。

以现代的说法来形容伏心菩提,就是指生命的定位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本着这种精神而发菩提心,去照顾所有的众生。无论胎生、卵生或湿生、化生,没有任何种族、国籍等的界限,都要去化度,这才是生命价值的意义。

要如何才能达到所发的愿心呢?那就必须付之实践,把生命投资在其中,透过六波罗蜜的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果只是发愿而不去实践,那不过是空愿,纵使发了千万遍的愿也是徒劳,终究是个凡夫罢了。

释迦牟尼佛说摄化众生,有一个具体可行的办法,就是布结缘。六度之中为何单单只提出布施呢?事实上,六度之中每一度都有着关连的相摄作用。如果布施而没有持戒的话,那么布施便不能成就的。譬如:情绪不好,打骂了别人之后,再以物质作补偿,别人是绝不领情的。正确的做法是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施予帮助,就易于受人接纳,否则就算你做了再多的善事,人家却说你是在沽名钓誉,可是在你而言,会觉得好心没好报,而生退心。或者今日布施,明日懈怠又不想布施,不就是没有精进,心散乱则布施心不能长久;没有智慧,布施也会造成很多的麻烦,甚至造成罪恶。

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必须以智慧来成就五度,而智慧亦必须由五度来庄严。所谓“五度如盲,般若为道。”般若有如导师,引导你走向生命解脱之路。

因此,伏心菩提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实践,实地的由五度做起。有些人误解佛教,以为可以用观想的方式布施,观想以无量无边的衣食、宝物回向法界众生,与法界众生结缘,这种意境修行的方法提错误的,这点值得我们佛门弟子应该好好的加以检讨才是。

一切的布施,无论是发菩提愿心也好,或是持悲智愿行也罢,都应抱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能与法性相应,否则极易产生退心。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可不是见有利益时即无人相,该做事尽义务时即无我相,见到钱财即无寿者相。人类一切问题的产生,症结就是着我,众生皆执着这五蕴和合的身心为实我。

有了“我”以后,相对的世界就变成了我所有,我能做这个,我能做那个,一般人以为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你,于是这执着就成了众生痛苦的根源。

金刚经里讲到的我,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实我,实实在在的我即是“我相”。“人相”,人与动物不同,是人的思想行为与动物有所区别,人可以站立着走,而动物不能,这就是人相。“寿者相”,一期的寿命是为寿者相,在这当中要有衣食住行,要有思想、教育、文化,及的国防来保护国土、人民生命财产,警察维持社会治安等等这些我们所仰赖、依附的支持条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而复杂。“众生相”即众缘和合而生的相。

现在用另外一个说法来解释:我相、人相在哲学上讲是主客相对的。当我们的思想概念生起时,马上就有一个主观的我相,跟随着客观的世界。寿者相、众生相,就是时间和空间。

主观、客观、时间和空间这四种相,因为我们的一个思想概念,立刻出现一个对立的世界,何者对我有利的就去贪取、执着,对我不利的则加以打击、排挤,众生的思想模式总离不开这四种相。

这部经就是要告诉我们,必须透过智慧去观察,什么是我,什么是人,什么又是众生和寿者!身体或心到底哪一个是我呢?若身体是我,为何头发会变白,牙齿会掉落,眼花又驼背,与年轻时蹦蹦跳跳的景况完全不同呢?“我”应该是不会变的。

心是我吗?哪一个心才是我?心不断的起意识概念,刹那的意识概念一个又一个的联结起来时,幻成“我相”出来。就像在黑夜中,点一枝香,起先只是一点一点的烟,连串起来就是个圆圈,我们将这一个个的意识概念连串起来,误认这幻觉的心就是“我”了。

佛经云:“人生无常、诸受是苦。”很多人都误解了佛教把人生看得很悲观,一切都是苦的,我在此必须提出来予以更正,所谓的无常苦空,它是指人生非常的短暂,因其短暂,故而可贵,人人皆有生老病死,无永恒的存在,应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利用它,不要在感官的世界中随波逐流,迷惑了自己的生命。

物质的享受与追逐是永无止境的,它并不是人类追求理想的终极目标。我们透过“发心”、“伏心”,生命有了定位,慢慢的生命的投资;福德因缘具足了即明心见性于般若道中,更是生命圆成的境界——无上菩提。

修道的目的,以宗教方面来说是为了得救,各种宗教的说法虽然不同,但看法大多类似,认为人间是痛苦的;人性是丑恶的,唯一的解决之道,是离开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美好的的世界。

然而在佛教认为理想的世界、得救的世界,并不是离开现实的人生另外去寻求,而是就在现实的人生中,只要用智慧去观照宇宙身心的如实相,通达了之后就可得救。

金刚经云:“但见于法,不见于人。”对于得救的过程,其境界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甚至无佛。

因为凡是有所执着,就有个相对的世界,我见到什么?我证到什么境界?“我”这个概念还存在的话,纵使生天一样会有烦恼。

这次我在阿根廷菲鲁冈大学演讲,有一位学生问我:“人人爱上帝吗?你认为对吗?”我说:“对!”此时在座的学生们都感到非常惊讶。接着我又说:“但是,上帝的界法有所不同,上帝是什么呢?上帝是真理的代名词。人有追求真理,爱好真理的倾向,如果没有这种倾向,相信各位就不会放下手边的事情,专程来这里听经了。所以,人人爱真理就是人人爱上帝。不过东方人的上帝和西方人心中的上帝是不同的,东方人的上帝不是神,没有给人抑制的压力,也不具审判的能力。”说罢,那些阿根廷人不约而同的鼓掌,表示同意我的看法。

佛教所谈的得救是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真正通达法,解了真理的人才是真正见到佛的人。

释迦牟尼佛出生以后,不久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由于生佛的功德便上升到天上享受福报。佛陀成道后,为了报答母亲,就升到天上为母说“地藏经”。佛陀在天上说法足达三个月之久,而人间的弟子非常思念佛,优填王就请了一名画匠上天去画佛像,这就是佛像的起源。

据说,佛陀讲完经要回来的时候,帝释还特别造了天梯,请佛陀一步步的走下来。

大家一听说佛要回来,就争先恐后想最先见到佛。当时有一位莲花色比丘尼,很想第一个见到佛陀,可是依照礼人俗习惯,比丘排在队伍的最前面,再来是沙弥,而后才是比丘尼、沙弥尼,这样的排列次序,她是无法排在前头了。但因她已证阿罗汉果位,便运用神通把自己变化成转轮圣王,威风凛凛地带着大臣们,走到最前面向世尊叩头礼拜,并说道:“我是第一个来欢迎你的人!”

释迦牟尼佛却说:“第一个见到我的人不是你,而是须菩提!”为什么佛这样说呢?因为须菩提已通达了佛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众生见到缘起现象的一切,都当做是真实的,由于这种认识的偏差,以致处理错误,使得身心饱受痛苦煎熬,有了痛苦自然心生烦恼,然后就造诸恶业,造业必受苦报,当然又起烦恼,如此不断的恶性循环。

因此,释迦牟尼佛开示众生,唯有以智慧去体悟宇宙人生的真实相,才是解脱之道,也才能使生命活得自在、安宁。

为何须菩提要请问世尊,有很多众生,在将来听了本经的言说章句,能生实信吗?因为他怀疑这无依无得的甚深般若义理,恐后世众生不易生信。在别的经中所说的,都是菩萨有因可修;有果可证,而本经却说因修要无住;果证要无得,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非因之因、无果之果,才是无依无得的实相般若。而这种离开绝对的真心,离开客观的真理,无非是如同嘴巴挂在墙壁上,不可说、不可说,何况是去证悟呢?

众生的思考模式,一定是有个“能”“所”,也就是能了解的我,能体悟的我,及一个相对的境。而佛陀要众生离开这种相对待的心态,简直难思难议!

释迦牟尼佛说:“对于这部经,有智慧的人自然会相信的!如现在法会中的诸大菩萨,不但相信,且能证实;即使是二乘人,亦由智慧而相信的。所以在我灭度后五百年的将来,必有众生能相信,不过这些能相信的人,已在过去世以来无量佛所种诸善根的,没有善根的人,自然不容易相信。”

正法时期——解脱坚固

像法时期——寺庙坚固

末法时期——斗争坚固

佛教里所讲的正法、像法、末法时期,并不是以某个时期、时间来划分的。所谓末法并不是在这个时期里已经没有佛法,而是指道德没落,没有求道的心了。正法时期也并非所有的人都在修禅定、都能得解脱。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间里,仍有人从未听过“佛”,何况是闻法。

可是现在虽说是末法时期,大家却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到正觉寺,共同研究佛法;探讨解脱之道,这就说明了正法时期里有末法,同样的末法时期里也有正法。只我们持戒修福,也可解脱坚固的。佛法讲“空”是性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了的空,如果认为一切都是空,可以不必持戒,杀人放火也没有关系,那你就错啦!有因必有果,自己种下什么因,将来的果报还要自己去承受。

讲到种善根,学佛的人应当要有积极的概念,不要老是说自己业障深重、福薄德浅,无法学佛。其实,我们只要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种善根。

道理很简单,各位不防把世间所有的人都当作佛,尤其是你周遭的人,父亲是佛、母亲是佛,丈夫、太太、儿女、亲戚是佛,甚至怨家仇人也是佛。在听了金刚法门后,就可以用这个菩提心、大悲心来对待别人。

例如:当你替儿女清洗衣物,或操作家务时,思维家人都是未来佛,为他们服务是跟他们广结善缘,这不就是在种善根了?

孝敬父母、师长就是供养未来的佛,走在街上,看到有人受伤,过去扶持帮助,或心里起善念,发心将来成佛时当来渡化众生,特别是在遇到有任何人对我们无缘无故乱发脾气,心中观想自己成佛时,一定第一个先来度他,这些都是在种诸善根了。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本来是一个樵夫。一天,挑柴经过一户人家,听到屋里面有人诵经的声音,打听之下得知所念为金刚经,他欢喜极了!便问此经得自何处?那人就说是从湖北黄梅县,五祖弘忍大师处得来的。心里真想能够到五祖座下学习,奈何家中尚有老母还得靠他奉养,不能远行。

后来那人嘉其志切,愿代为照顾老母,并且赠予盘费,勉其成行。

到了黄梅,五祖问他从何处来,他答:“从岭南来。”又问来为何事?他答:“来为作佛。”五祖高声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他随说道:“人虽有南北,佛性哪里有分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知其为根性之利这人,收留了他,恐有人忌便叫他在后院臼杵间里舂米。时光很快忽忽已经八个余月。一天,五祖觉得传授心印的时机已到,即向大众试验见地如何。当时,众人之中有首座和尚神秀,见解过人,大众虽各有野心想做禅宗第六代祖师,而终推神秀上座最有希望。而神秀上座也正想试试自己心中见解深浅,于是在南廊壁上题书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已知神秀尚未入门,但仍留此偈嘱门人依此偈修,亦可得大利益、福德。

后来有一童子,经过碓坊,唱诵其偈,慧能听了便知此偈未见本性,童子说:“你这獦獠晓得什么!”六祖说:“这偈虽好,可惜理未透彻,我亦有一偈,可是不识字。”当时有位江州刺史的佐吏,姓张名日用,便代为书写六祖之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天,五祖过堂时,看见了这首偈心中甚喜,询问之下乃知为舂米佬所作,为恐遭人忌故意对大众说:“亦未见性。”众人信以为真。事后五祖潜至臼杵间,问行者道:“米舂得熟否?”答曰:“米是熟了,犹未能筛!”五祖以拐杖向地击了三下而去,行者已会祖意。

当夜三更时分,便扣门进入五祖丈室,五祖即为他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三更传授顿教法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并叫他星夜他去,以免遭人暗算。

这样一位目不识丁的卖柴佬,却能在听了金刚经后而开悟,在中国禅宗史上传佛语心,度人无数。若不是已在过去世中,不止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诸善根,哪里能够办得到呢?!而且不是人天有漏的小善根,而是出世无漏的大善根。这无漏大善根的种子,种在八识田中,如食小金刚,终生所不化。

能够接受并相信“诸相非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法门的这类众生,是相当有智慧的。因这一念净信,已与无相理趣相应,所生的功德,犹如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这净信功德,亦唯佛以二空智慧悉知,以五眼圆明悉见,决不是一般的二乘和菩萨所能知、所能见的。换言之,一念生净信者就是能所双亡,无我相、无人相、无从生相、无寿者相而来接受这般若法门。

修学般若法门,并不是我们相信了诵念它,佛就无时无刻护着,不诵念就不佑护我们,而是受持这金刚般若经以后,将使我们懂得以智慧来化解、处理种种生命里所遭遇的一切问题。因为通常一般人总是会情绪化的去处理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事情反而愈弄愈复杂,烦恼也就愈多了。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有其三层的意思:

  • 因这类众生,不但得我相空智,而且得法相空智。我相是根本烦恼,有了我相的存在,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将次第生起来。能一念生净信,了知“我”由五蕴诸法缘聚假合,我相了不可得,就得我智。破了我执,破除我相,我相既破,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亦次第破除。这一念净信与无相般若之理想应,便悟入我空般若。
  • 了达此我空智是二乘人所得不究竟之智慧,所以更进一步地实验修证,了知不但我等四相空,即使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亦虚幻不实,自性本空,故而说“无法相”。
  • 不但无法相,还要无非法相,这无非法相的非法,是指的空病,就是认为有个空的存在。佛说空,无非是要破执,若反执着空,又成空病。

庞居士谓:“但愿空诸所有,幸勿实诸所无。”这正如唯识学谈唯识为破除法执,若执唯识实有,则法执未破。般若谈空,亦然,若执着于空,还是不空,故须空空,即观不着空,方放于毕竟空。

为什么一个人只一念生净信,就可得如许功德呢?是因修我法二空的智慧,破除我法二种执障,此一念心无所住,修此无相净行,所得无相功德也就如许广大;若人听了般若经,以为有般若经可听,及能听的我存在,一念心有所取着,即落于我等四相中,所得功德自然也就很有限量了。

现代的人一切讲求快速,什么速度、速记、速食,但成佛却是快不得;必须按部就班,次第修学。也行各位曾听过所谓的“即身成佛”,它根本就和经典上说的:“要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善根;甚且还要在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不相应。况且即身成佛,成的是理性佛,在悟到空性、明心见性还不是真正的佛,真正的佛是要经过“三祗修福慧,百劫种相好”,要三大阿僧祗劫修福修慧,和百劫修相好,这诸多无边的功德才能成道的,成佛没有捷径,更没有速成班。

佛法甚深微妙,究竟妙在何处?就是得知有六道轮回!很多人在了解六道轮回!很多人在了解六道轮回之后,内心觉得很麻烦,也很恐怖,但是在六道轮回当中,可以让我们在无量诸佛所种诸善根;修福修慧,戒定慧具足,便在所修持的法门中,得生一念清净心——明心见性。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三菩提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三菩提另外还有一个意思是指阿罗汉,也叫无生。已证实相;生死自在,并认为生命出现在世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学佛、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因娑婆世界的苦而不想活了;或不想再出现生命于此间,要想不再出现生命,唯有取消生命的原动力——“我”,执我自然会引发生命的再现。小乘的修法就是用智慧观照什么是我,了知我不可得即证实相,这时生命的动力消失,并认为生命不再出现就是究竟。

当时在印度很流行这种修法,就是叫做“生命的取消”。

“三藐”指的是菩萨的境界;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觉的菩萨。认为我有生老病死苦,一切众生亦然,因此只求自己的解脱是不究竟、不圆满。

所以,修学佛法的目的,除了增强升华我的生命力之外,也要让众生的生命得到解脱。众生不仅要修智慧的学分,尚须修大悲的学分。

“无上阿耨多罗”是自觉、觉他、学行圆满;佛的境界。人类生命达到最高圆满境界,也就是人类智慧悲心升华净化到最高境界,我们称他为佛。

佛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是有得到个什么?或是有个实实在在的法可以说给我们听呢?没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应观宇宙一切都是了不可得,都是缘起性空,如幻如化。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在前面已说到这部经是一总很圆满的菩萨学。菩萨应该修哪些东西呢?在印顺导师“学佛三要”一书里就谈到这个问题,并且还特别强调学佛法必修的三个学分。以现代浅易的讲法,不妨称之为“菩萨学的铁三角”。

学佛首先应发菩提心,将生命予以定位,菩提心必须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来充实、实践它,把生命投注在六度的福德上,而这六度则要空慧来引导,这样菩提心才能持久,而不致退堕。因此,般若智慧是非常重要。

为什么说受持读诵此经一四句偈的福德,还要超过布施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福德呢?因为“十方一切诸佛,都从此经出生,此般若法为诸佛之母;又一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亦从此经出生,此经又为诸之母了。

因诸佛以般若为师,由般若智证真如理,故说诸佛从此经出;又诸佛从所证真如理,起般若方便智,为众生说法,此经又为诸法之师,故说诸法从此经出。

因此,这般若功德藏,包罗万象,犹如虚空,而含众物,所以读诵受持此经,其功德也遍于法界,和般若相等,无为而无有限量,自然非布施七宝、有为对待、有限量的功德所可比拟了。

所谓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财布施的财又分内财与外财。外财布施是衣服饮食田宅珍宝等施与他人,内财又是什么呢?就是身体的头目脑髓、身心生命。布施内财是为了破除对色身的贪着,以及利益众生。有句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随便加以毁伤,是为孝顺!”我们当知道,割截四肢和五脏去治疗父母的疾病,尚且时而被世人认为不甚合于情理。修行人若轻易切断手指,割截身体,为布施内财而舍弃身命,很可能会让人误以为佛教徒很残忍,而且不知顾全大局,因而生退心不敢学佛。

布施内财是菩萨的境界,我们不必勉强模仿,以免带来许多不良的副作用;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视死如归,施舍内财不但没有忧苦,而且满怀慈悲与欢喜,心中非常清净、洒脱和自在,绝不像我们一般人,也许信心不够患得患失,产生悔恨,或者刻意表现。所以我们还是老老实实修行,多在行为、语言、心念方面下功夫,因为有了良好的谈吐、举止,道高德重,似乎比割截肢体更能感化众生。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不依欲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龙树、中论、四谛品

谛:就是真理。佛说的真理有两种层次。

  • 世俗谛,是依世间法,以世间人的各种心境,来说明因缘果报,六道轮回,甚或有佛、菩萨,有圣贤,也就是对于宇宙的一切都讲“有”。
  • 第一义谛,又名胜义谛。“有”在圣者的心境里,不是真正的实有、永恒的有,而是暂时性的。所谓:“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世间一切法在圣者而言,都是虚幻了不可得的空相。

胜义谛——体——非有——即非

世俗谛——相、用——非无——是名

对于世间的一切,圣者与凡夫的心境是有差别的,但并不是否定它,或是离开世俗的一切,另外有所追寻。而是在这些“有”当中,体悟它并非是永恒不变的实体;是幻有、假有、暂时的有。

譬如:五蕴和合的身心,若为实有,则枪毙一百次人也不会死。

因果轮回,若为实有,就不能再去轮回,也没有因果报应了。

在凡夫无论看到什么,触到什么,总认定它的内在、它的背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这种实存感,在佛法上说是“自性见”,这也就是轮回生死的主因。

凡夫外道

增益执一常见(本体论)世俗宗教、哲学、科学

损减值一断见否定因果、否定现象。

在经典里谈到众生的执着有两种:一种是增益执;一种是损减执。众生因没有修般若空慧,对世间的真实相不能掌握得很正确,不是增加,就是减少。

增益执:常见,在宇宙现象的当下,我们总想出一个实体来建立宇宙观、生命观及价值观。依佛法来说,现象界如果有个永远不变的实体,那一切就不再有变化了。

宇宙万物、山河大地,没有永恒不变的,因为它的形成与存在不是主动、自生的,而是被动、缘生的。主动、自生的理论上根本无法成立,自生是自己生自己;由一个变成两个,又再生变成四个,自己可以产生无限量的自己,这不就成了“一因多果”了吗?

曾经有个人,他被毒箭射中,医生正赶紧要替他拔箭疗伤时,这个人却说:“医生!请等一下,等我问清楚是谁射中我的再拔吧!我必须先问清楚是男人射的?还是女人射的?这个人的面貌长得什么样子?箭头上又是什么毒药?”医生就告诉他:“等你问清楚时,恐怕早已毒发身亡了!”

追寻宇宙的本体,就像那个被毒箭射中的人,不先医治伤口,却一味追问于事无补的问题一样,毫无意义!

损减执亦称断见。它是否定因果业报、否定现象界的形态作用,认为人死便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所有的行为价值都归于破灭。

增益执亦称常见。虽然会行善却难于解脱,原因是在自我身心当中,执着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我,于外在则执着有个实存的山河大地。

圣者已证中道如实见,见到一切法的真实相;现象界的因果及一切,都有其功能与作用、形态。从本体看它是非有,从作用、形态看又非无。

阿含经云: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吾人起心动念,宇宙间自然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业力因缘,而招感色身,招感善恶报。不一定非要有一个阿赖耶识,如来藏,这是中观论的体系思想。

中观的体系思想,与唯识、唯心系不太相同,因它不必建立一个本体而能业感轮回,正如摩擦生热,而不必将热带往彼处,彼处自然有热的道理一样。

名义互为客名≠义

众生:执名着相

佛陀:随立随破

唯识学理中有句话:名义互为客。意义是说名与义不相当。譬如:我说火,可是我嘴里并没有火。如果说火,即见有火,嘴巴不早就被烧烂了吗?

在这部经里有很多三段论法,随立随破,就是要破除众生的着名。执名着相是生死烦恼的根本,如果不去破除,解脱将是没有希望了。

色心诸法实为业果诸相之素质,业果生死乃色心起灭法上之假相。

  • 分位假相,时间、空间、生灭②相续假相,旋火轮③和合假相④对待假相、有、无⑤妄执假相、神、我⑥假说假相、龟毛、兔角

我们称念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应该怎么赞美他呢?不是:“万能的佛陀!宇宙的创造主!”应该是:“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金刚经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实的知见,如实了解世间,过去诸佛如何乘如实道而来,现在,未来诸佛亦然,彻底体悟诸法实相,亦称如来。

应供:就是佛的大悲心,住入世间,可以接受天、人的供养,做为众生的福田。

正遍知:了解世间的一切,如是性、如是体,如是相、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报,本来究竟,一切通达,赞叹佛的智慧与悲心。

善逝世间解:倒过来讲意即了解世间。世间上一切的现象,众生以实存的概念来看它,就会被现象假相所迷,执名着相。佛陀要我们用般若智慧去观照世间的一切,因为它是众多因缘条件的排列组合,由是幻现出多彩多姿的宇宙人生假相,而这迷惑众生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即是“色心”。

色是有形质碍之法,无知觉之用者。反之,无形质可见,有知觉之用都谓之心。色心诸法能变化成为业果。诸相的本质之所以生老病死、穷通夭寿、贫富贵贱等种种的业报现象,就是色心在触对当中,我们处理正确与否,而所幻起的一种假相:

  • 分位假相:指时间、空间、生灭等。在时间而言,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球绕太阳一圈是一个月,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一天又分为二十四小时,每小时又有六十分钟,一分又有六十秒,请问时间是实存的吗?经过一个白天黑夜,我们称它为一天,那只是一种幻相。空间也是如此,比如寺里来了三、五人,剩余的空间很大,若是来了一千多人,就觉得空间狭小,因此空间不是实体,是物质离散的一种假相。又比如出家人闭关修行,虽身处斗室,经年累月亦不觉苦闷;反观众生,如果两、三天不出门,心情可就难过,这些都是因色心受假相迷惑的关系。
  • 相续假相:晚上点燃一支香,在空中旋转,起初是一点一点的烟,旋转加快时,见烟圈犹如火轮,再加速时看到的圈圈,很自然地就幻现出好像一个静止不动而实存的圈圈。
  • 和合假相:我们总结是把所有实际上只是由很多种东西集合在一起(许多零件组合而成汽车……等)的人、事、物,认为是实在而不变的。
  • 对待假相:这是一种相对性的关系,比如多、少、高、低、胖、瘦,等等,又譬如一盆水冲过来,在我们看来不过是一点点水,但对蚂蚁而言,这一点水就是水灾。
  • 妄执假相:在人生的一切现象当中,妄想宇宙间有一个本源,有一让主宰者,无以名之即称之为“神”,并执着所有的一切,是由神来创造与安排,信者得救,不信者就入地狱。
  • 假说假相:曾经有位先生一再和我研讨“神”是否存在的问题。以往哲学是在辩证神是否存在?它到底是有形或无形?是什么方法才能证明它的存在?它又是凭藉着什么而能创造人事物?而这位先生又反驳说:“那么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它没有?又为什么有神的概念产生?”我说:“概念并不代表一定有,因为可以假说假。比如龟毛兔角,这也是一个概念,世界上真有龟毛兔角吗?这是以幻想假境创造而来的概念。”

众生想解脱,想以理性去处理事情,就不要幻想宇宙间的本体是什么?创造我们的是什么?回归到哪里就能得救等等,如果以这种的心态求解脱是不理想的。学佛的人要常常观照个人的命运是靠自己创造,一切靠自己的善因善缘来安排。

释迦牟尼佛一再告诫我们:“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必须通达宇宙身心的如实相,才能真正解脱自在。这部经所给予我们的启示,要在日常动态中修行,不是抛弃一切才是放下自在,并提醒我们“一切法皆是佛法”,因为以大悲心、菩提心,般若智慧来对待世间种种问题,则此世界就是极乐世界,否则一切法皆是烦恼法。

如何才能使这颗心像一面明镜,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以智慧观照世间的一切呢?

  • 随缘作主,立处皆真。对于山河大地、飞潜动植,一切一切皆应以心历境,以境验心,见到男人或女人都视为是自己的前生父母,由这种念头为出发点,去看待一切众生,这样任何人都将是自己种善根的对象,要如是训练自己随处作主。

现在社会上一般人,因为无法做到随处作主,而忽略了自己的本份,不是处处受人牵制,自愿作谁的奴仆,要不就是埋怨在家中做牛做马,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须知为为效劳,便是为自己种善根。

  • 见招拆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意思是不要逃避现实,对自己份内的事,一定要以欢喜心去做,并观想做了这件事可为自己广结善缘,增加经验,增长知识,要心存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的心态去面对任何事情,千万不可存有拒绝或怕事的心态,否则一旦遇事就退缩,反而徒增痛苦,任何业障现前折磨我,又何尝不是在为我消业,增我福慧。
  • 一切法皆是佛法。在此,我想告诉诸位本人一些心路历程的经验。有一次,我搭火车要到某处,在途中心里一直默诵着经文,车轮与轨道摩擦,不停地发出“答答答”的声音,突然间这“答答”声成一种强而有力的震撼,有如释迦牟尼佛在说法,很亲切的对我说:“缘起性空。”在那一刹那,车厢里的人都非常可爱,没有男女、高低、胖瘦之分,非常的平等。

由此可以说明,当我们遭遇到任何事情,其本身不是众生的烦恼,而是心理的作用与事情相应,使之成为烦恼,所以,我们如果以大悲房、智慧心、菩提心去观察一切,境界随时就会有转变的。

人生犹如一面镜子,能清楚地显现出山河大地,蠢动含灵,可是要抓又抓不住,在时间与空间配合之下,的确有这么一个影相;一种因缘和合暂时的幻想。所以学佛的人,就要在这穷通夭寿、贫富贵贱、悲欢离合的大梦中多做佛事,了解所有一切都是暂时存在,随时彼此就会说再见。

最后,祝各位慈友

菩提增长

阿弥陀佛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讲于台中正觉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