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居士五戒


   日期:2011/6/29 13: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善者戒行·居士五戒》

达真堪布

    在别解脱戒中,我们主要讲居士五戒。什么叫别解脱戒?“别”是分别,“解脱”是脱离六道轮回而获得永久的解脱。谁受持别解脱戒,谁就能从六道轮回中得到解脱。比如说有两个人,一个人受持了别解脱戒,一个人没有受持,受戒的人可以解脱,没有受戒的人就无法解脱。

    别解脱戒是在有出离心的基础上受持的戒,最起码也是为了自己的解脱。比如说我们受持不杀生的戒了,这不一定是别解脱戒。如果在你的相续中没有出离心,不是为了脱离轮回而受持戒律,而是为了人天福报之类的种种目的,你受持居士五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这就是一般戒律,而不是别解脱戒。

    杀盗YIN妄酒这五条戒律,是佛陀对弟子们最起码的要求,这五条都是根本戒。与八关斋戒不同,受持居士五戒所能得到的戒体是一生一世的。

    杀生

    居士五戒的第一条是不杀生,这里主要指的是杀害人的生命。杀害其他众生也犯戒,也有严重的罪过,但是不犯根本戒。人与其它众生不一样,得到了人身才有解脱的机会。你断灭了他解脱的机会,这个罪过特别严重。不仅在佛法中杀人是犯根本戒的,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杀人也是很重的罪。

    犯根本戒要具备四个条件:对境、思想、行动和结果。

    1、对境:犯杀生根本戒的对境是人。所有的人,老人、少儿、婴儿、胎儿都包括。
    2、思想:分为观念和动机。你想杀害张三,结果误杀了李四,这是观念上的错乱,虽然也犯戒,但是不犯根本戒。然后是动机,要有故意杀害他人生命的动机,才算犯根本戒。无意当中把人吓死了,或者不小心把人打死了,这就不具备杀人的动机,所以不犯根本戒。
    3、行动:不管是自己动手杀、让别人杀,还是通过念咒、神通等手段,一切杀人的方法都是行动。
    4、结果:采取行动以后,他确实死亡了,才犯根本戒。如果他没有死亡,则不犯根本戒。

    这四个条件是一个界限,超越了这个界限才犯根本戒,所以,根本戒不是很容易能犯的。犯了根本戒,相续中的戒体就消失了,要重新受戒。如果犯了其它的支分戒或相似戒,也有罪过,但是你相续中的戒体还存在,所以不需要重新受戒。

    当然,杀害任何众生的生命都是不应该的。我们行善断恶,断十种恶业,首先就是断杀生。我们受八关斋戒的时候,杀害任何一个生命都犯根本戒,但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人的生命。杀害其他生命,比如打蚊子、打苍蝇,也有罪过,也要感受恶报,但是不犯根本戒。

    在别解脱戒中,任何时候都不允许杀害人的生命。但是,大乘佛法是饶益众生的,在没有自私自利的前提下,你如果不杀害他,他就会对众生造成很大的伤害;你杀害他,对众生有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杀人。小乘佛法主要强调形式和表面,而大乘佛法完全是看发心和动机。发心、动机是善,一切行为都是善行;发心、动机是恶,一切行为都是恶行,任何时候都一样。

    偷盗

    居士五戒的第二条是不偷盗。犯偷盗的根本戒,也要具足对境、思想、行动和结果这四个条件。

    1、对境:所有权完全属于别人,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自己与他人之间没有任何纠纷的财物(饮食、日常用品等物品也包括在内),并且一次所偷的东西价值超过两元。偷两元以下的东西也有罪过,但是不犯根本戒。国家的、单位的财产也是一样,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拿走国家、单位的财物,或者乱花、乱用公家的财物,都是偷盗。
    2、思想:分为观念和动机。观念不能有错乱,想偷的东西和实际偷到的东西要一致。想偷钱,结果拿到的是衣服,这是观念上的错乱,不犯根本戒。还要有动机,如果没有偷盗的动机,也犯戒,但不犯根本戒。
    3、行动:采取什么方法都一样,不管是自己偷还是指使他人偷,是明着抢还是暗地里偷,是通过念咒还是用神通得到,都是偷盗的行为。
    4、结果:最终得到这个东西了,心里也知道已经偷到,在相续中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就犯根本戒了。

    在现今社会,占用、浪费、挥霍公家和单位财物的现象非常普遍,其实这个罪过特别严重,因为这都是消耗自己的福报。有的人觉得这是别人的、老板的、国家的,就不知道珍惜,殊不知你有这样的机会,就是你自己积来的福报。但是众生愚痴迷惑,没有智慧,不懂这些道理,以为占了便宜,实际上是损害了自己。

    珍惜财物,节约资源,就算是一个普通的好人也能做到,更不用说我们这些学佛的人。在任何地方都不应该乱花乱用,比如在坛城,这些水电等等,你认为是别人的,实际上这都是十方众生供养上师三宝的财物。浪费坛城的财物,福报消耗得特别快。

    福报是积累来的,我们要积福,不能消福。如果福报消尽了,以后必定要感受痛苦。我们都是相信因果,相信轮回的人,别那么随随便便、糊里糊涂的,不择手段地追求享乐,根本不顾及因果,也不考虑来世将要为此付出的代价。因果没有虚妄的时候,轮回也是实实在在的。

    能够得到人身,这是一种福报。在人天以下,还有地狱、饿鬼、傍生道呢,得人身是最难的,下地狱是最容易的。我有时候说,“不能这样啊,这样会下地狱的!”都不相信,“哪有啊?大家都这样就都下地狱了?那谁也不能托生人了?”是这样的!下地狱的众生特别多,托生人的特别少。地狱的痛苦我们讲过,那是无法忍受的,而当果报现前之时,又只能去忍受。

    “我有机会拿国家的、单位的财物了,我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多拿一些。”这都是造业呀!如果你这么做能得到幸福快乐也可以,但是根本不可能,自己的福报很快就会消尽。现在的富有只是几年、几十年的事,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与无始无终的轮回比起来,这几年的时间算什么?只是一瞬间。现在我们偶尔饿了一天、冻了一宿都觉得很难熬,这与地狱、饿鬼的痛苦比起来又算什么呢?

    已经到末法时期了,哪有相信因果,相信轮回的人?真的相信了,解脱、成佛就容易了。现在的人为什么对自己没有信心?原因就是不肯相信因果和轮回。我经常说,“好好学、好好修,解脱容易,成佛也容易。”但是都不相信,总是怀疑,“我行吗?我罪孽深重,我烦恼多、习气重。”这算什么呢?只要真正去修行,无论多么深重的业障、烦恼和习气,都可以立即消尽,就像再浓重、再长久的黑暗,都会刹那消失在阳光的照耀中。

    持不杀生、不偷盗的戒律,实际上一点点也不难。我们都是修大乘佛法的,只需要发一个好心,为了众生怎么都行,为了自己怎么都不行,连吃饭、穿衣服、休息都不行,都是贪吃、贪穿、贪睡!

    邪YIN

    大概地说,邪YIN就是与夫妻以外的人发生不净行为,但是详细地讲起来有很多。

    1、非人。与家族七代之内的亲属有不净行为都是邪YIN;与父母兄弟姐妹、僧尼有不净的行为属于邪YIN;与别人已经支付了钱财的人,或未成年的少男少女有不净的行为也是邪YIN。这是在对境上的要求。
    2、非处。在密处以外的地方,比如在口腔、肛门有不净的行为(包括用手)也是邪YIN。
    3、非境。在父母、老师、上师、僧众附近(能听见、能看见的地方),在佛像、佛塔、佛经等三宝物所在的地方有不净的行为都是邪YIN;身上戴着佛像(包括在佩戴系解脱、加持品)做不净的行为也是邪YIN;在人群当中(众人聚集处),或在有光线的地方有不净的行为也是邪YIN。这都是在环境上的要求。
    4、非时。在白天、受持斋戒日(包括佛菩萨的圣诞、成道、涅槃日)、哺乳期、妊娠期、月经期、患病期间、产妇尚未完全康复期间和伤心忧愁之时有不净的行为也是邪YIN。
    5、非法。通过殴打、强暴等手段发生不净的行为也属于邪YIN。
    6、非量。一夜之内做超过五次以上的不净行为也是邪YIN。

    以前我们可能不是很清楚,现在知道了,以后要多注意,不要随便地犯这些戒。如果在实在不方便的情况下,也可以忏悔。

    犯邪YIN的根本戒,要具足四个条件:对境上、思想上、行为上、结果上都有要求,没有结果不会犯根本戒。邪YIN戒跟其它戒不一样,其它的戒主要是思想、观念上不能有错乱,动机也得有,但是这条戒里就没有要求了。观念错没错都一样,动机有没有都一样,只要有结果就犯戒了。

    在汉地,如果要求你们完全按照这些要求来做,肯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夫妻之间一方信佛、一方不信佛的情况特别多,有些人不仅不信还反对、诽谤。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随他的意,这并不是你自己想造这些恶业,所以不会有罪过,不会犯戒。我们都是修大乘佛法的人,大乘里只讲心,不讲行为和形式,没有表面上的善恶,如果你的发心动机是善的,一切都是善的。小乘里讲发心动机,但是也讲行为,也讲表面和形式上的善恶。小乘佛法强调不伤害众生,但是不强调饶益众生,它最终是为自己解脱。大乘佛法不但不伤害众生,而且要饶益众生,最终是为了众生解脱。所以,大乘和小乘的修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我们是修持大乘佛法的,完全看发心,这有什么可难的?不懂佛理的人,学佛难、修行难、解脱难、成佛难,真难,怎么都不行!如果你把念头转过来了,怎么都行!有智慧有方便的人,怎么做都是行的,什么都是好的;没有智慧没有方便的人,怎么都是不行的,什么都是不好的。你自己认为是好的,实际上都是不好的,对你有很大的伤害。在知道应该怎样做的前提下调整好心态,只要没有自私自利心,完全是恒顺众生,不会有任何的罪过,不会犯戒。如果有自私自利的想法肯定有罪过,肯定犯戒。

    我为什么在这里讲戒律?就是为了让大家懂得这些详细的内容,懂了以后再看自己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就尽量去做,做错了最起码也要会忏悔。如果不懂这些道理,你连忏悔的方法都没有,那样造起业来就更严重了。只要你会调整心,就不会犯戒。如果你没有做到,犯戒了,但是忏悔就行了,忏悔没有什么可难的。佛说过,有两种人可以成就,一种是不犯戒的人,一种是犯戒以后会忏悔的人。如果犯戒了还不忏悔,那你是相信因果的人吗?是相信轮回的人吗?是想解脱的人吗?

    我们一定要对戒律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果理解错了,受戒持戒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正确地理解了,然后要认真地取舍。有时候你受了这个戒,但同时可能又犯了那个戒,因为你受的是别解脱戒,这上面还有菩萨戒,菩萨戒里主要讲的是饶益众生、恒顺众生。如果你受戒持戒、学佛修行太自私了,就会犯菩萨戒,要承担更严重的后果。

    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自私自利,包括学佛修行、包括受戒持戒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他人,不能伤害他人。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受戒持戒。现在很多修行人为了自己持戒,总是伤害周围的人,伤害与自己最有缘份的众生,让他们起烦恼,让他们造业。这样持戒不但没有功德,反而还有罪过。你为了自己持戒而伤害对方,这对自己的修行是一种障碍,对他人也是一种障碍。

    如果我们的学佛修行、守戒持戒都变成一种痛苦了,那我们就不是真正的学佛修行、守戒持戒了。真正的学佛修行是一种解脱,真正的守戒持戒是一种放松。守戒持戒了,自己的身口意才能完全放松下来。要饶益众生、恒顺众生,你这么做不会有罪过,也不会犯戒。我们现在都是修大乘佛法的人,自私自利怎么都不行,为了众生、为了他人怎么都行。把自私自利的心去掉,真心地善待周围的人,善待一切众生;用一颗真诚心、慈悲心来感化周围的人、感化一切众生。想改变他人,先改变自己。自己改变了,他人自然而然就会改变。连自己都改变不了,能改变别人吗?

    妄语

    居士五戒的第四条是不妄语。妄语可分为普通妄语、大妄语、圣人法妄语(上人法妄语)。圣人法妄语不属于一般凡夫人的境界,比如说“我看见天堂了”,“我去地狱了”,“我看见佛了”,“我看见魔了”这些,超越了凡夫的思想境界,打这样的妄语才是犯根本戒。打一般的妄语也有罪过,但是不犯根本戒。

    妄语的根本戒在对境、思想、行为、结果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妄语的对境一定是人,其它的非人或者动物都不算。如果这个人的精神有问题的话也不犯根本戒。精神正常的人,你跟他说谎话,他能听懂你的意思,这算犯根本戒。

    然后是思想,分为动机和观念。动机是为了欺骗他人而说的,没有神通说有神通,没有看见佛说看见佛了,没有看见魔说看见魔了,就犯戒。自己真正有神通了,无意当中说了这些不犯戒。然后是观念,你想说的是“我看见佛了”,但说出来的是“我看见魔了”,这是观念上的错乱,也犯戒,但是不犯根本戒。

    行动是采取某种方法让他人知道。是亲自说、通过别人说,还是打电话、发信息说,都一样犯戒。

    结果是对方听到了、听懂了。对方相不相信都没有关系,只要对方听见了而且听懂了你的意思,就犯根本戒。如果对方没有听见或没有听懂,也犯戒,但不犯根本戒。其实打任何的妄语都有罪过,都会犯戒,但是犯根本戒必须具足这四个条件。

    饮酒

    第五条是不饮酒。在对境上,任何酒都一样(只要具备使人喝醉的能力的饮品就是酒),只要喝了就犯戒。在思想上,动机、观念都要有。在行为和结果上,喝了并且咽下去了,就犯根本戒。如果只是漱漱口、消消毒,这不犯根本戒。

    人喝酒以后很容易丧失意志,很容易放逸,通过饮酒还会犯其它的戒,所以佛对酒的要求特别严。作为佛弟子,任何时候都不允许饮酒。但是我们是修大乘佛法的人,要看发心,只要是为了众生、为了三宝,怎么做都行。

    我们这里有很多做生意的人,出于业务上的需要,经常会有应酬,这就要观察自己的发心与动机。你是为了什么做生意赚钱的?如果发心动机完全是善,是为了弘扬佛法、救度众生,是为了对社会做贡献而做生意赚钱的,这就是大乘修行者、大菩萨的行为,你饮酒不会有罪过,不会犯戒。如果完全是自私自利,不可能有允许饮酒的时候。

    心胸一定要打开,心量要大,目光要放远,不能太短浅。搞那么大的企业,做那么大的生意,自己能吃多少,能穿多少?最后还是别人的。“我想给儿女积点财”,儿孙自有儿孙福,你这样做也不一定能帮到他们。如果他们有这个福报的话,你不用给他们积福,他们自然而然就能得到;如果他们没有这个福报,你给他积多少都没有用,该失去的时候肯定会失去,该有困难的时候肯定有困难。

    弘扬佛法就是帮助众生。把佛法弘扬起来了,社会自然而然就安定,众生自然而然就快乐。如果我们有钱财,就可以通过财力把佛法弘扬起来;如果我们有智慧,就可以通过智慧把佛法弘扬起来;如果我们有其他的能力,就可以通过其他的能力把佛法弘扬起来。只要我们尽心尽力。

    有些学佛人太自私了,只顾自己学,一点点也不考虑他人。我们学佛是为了解脱,那些众生要不要解脱呢?你一定要多考虑一些。对自己的父母和儿女,你要感化他们,为他们好好地表法,不要跟他们吵。“我自己修成了就行了,他们也不学,我不管他们了。”不能那么想。他们是与你最有缘份的众生,你明明知道只有通过学佛修行才能解脱,你却不告诉他们学佛的方法,不带着他们一起修行,你这样太对不起众生了!

    慢慢来,你给他们种善根,与他们结善缘,替他们消业,帮他们积福,同时也别让他们起烦恼,别让他们痛苦,恒顺他们,慢慢地让他们转变过来,这样才对。你应该慈悲他们,善待他们,不要生他们的气,更不能恨他们。你看他们多可怜、多愚痴、多颠倒啊!难道你连这点慈悲心都没有吗?你这样还谈得上是佛,还谈得上是菩萨吗?

    要用一颗真诚心、慈悲心来对待所有的众生。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在他们面前好好地表法,他们不可能不感动,那个时候他们会从内心里佩服你。之前你劝也劝不动,因为自己都没有做到,别人能听你的劝么?如果现在不行,就慢慢来,他们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就给他们讲几句;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就随他们的意,不要太较劲。这样你才能慢慢感化他们、转变他们、救度他们。

    佛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喝酒。让大家这么做肯定有一定的困难,那我们就发心,这样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善事。如果不发心,连吃饭都有罪过;如果发心了,连吃饭都有功德。发什么心?发慈悲心,发菩提心!我们现在所说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一般的人也能发。胜义菩提心刚开始肯定发不出来,这是佛菩萨的境界。为什么叫世俗菩提心?就是世间的凡夫也能做到的。所有的烦恼痛苦都是从自私自利和我执我爱里来的,多多地发慈悲心、菩提心,我们的自私自利和我执我爱才会逐渐斩除。没有人让你烦恼,烦恼是自找的;没有人让你痛苦,痛苦是自找的。这两句话说起来简单容易,但是真要明白真要做到就难了。逐渐去弄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修行;真正弄明白了,真正能做到了,你就成就了。

    都好好地学一学,学明白了,考虑好了再来受戒。受戒的时候,受一条戒也行,因为你是居士啊,不受居士戒怎么当居士?当居士就应该受持居士戒。酒戒是所有戒的基础,如果不受酒戒,受其他的戒也不能成为完整的戒。酒戒是必须要受的,受这一条戒叫一戒居士,在此基础上,受二、三、四条戒叫二戒居士、三戒居士、四戒居士,这都是多戒居士。能受五条戒是最好的,这是圆满居士。你们根据自己的条件和修行程度受这些戒。

    我们都是修大乘佛法的人,一切功夫都下在心地上。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但是小乘佛法不完全这么讲。很多人将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混在一起,没有分清楚。小乘佛法讲的道理拿到大乘佛法里去了,大乘佛法讲的道理拿到小乘佛法里去了,这样就永远有矛盾和冲突。

    一定要分清楚,什么叫大乘佛法,什么叫小乘佛法;什么叫世间法,什么叫出世间法;什么叫显宗,什么叫密宗。这些都分清楚了才能真正地修行,才不会有任何的矛盾与冲突。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救度众生的方法,如果你认为有矛盾、有冲突、有怀疑的话,那你还是没有精通,还需要好好地学一学,好好地修一修,好好地调整自己的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