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心中月 下 论觉照


   日期:2023/10/12 23: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论觉照

大菩萨的境界,视日常生活中的万事万物皆是修行。罗汉的境界,唯视盘腿打坐方为修行,离开盘腿就不能专一,就易被境转。若能做到遇到境界时,心里明明白白地随境进去,这就不是被境转。

自信还须自知,倘若光有 自信而不自知,只会误人误己。不为境转,也只是灵明中的一点觉知而已。

宗教里的一些思想之所以被世人误解,是因为语言和文字上的一些困难造成的。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需要努力去创造,而在修行的这条路上则恰恰相反,努力和创造都是与道相违背的。道原本就有,就存在,只需你放松,静下心去观。放松和观既不是创造也不是努力。明师往往为了让你了解何谓“观”和“放松”,才叫你去努力,以努力为背景,方能显出观和放松的实质,但这样一来也误导了一些信众,使他们以为修行,以为道是努力和创造出来的。另一些信众则完全接受了“无为”和“自然”,又落在自然外道上了。

道非修,也非不修,修是妄,不修是放纵。佛教使用的“觉照”二字是最准确无误的,觉是觉知,照是照见,"觉照"二字既非修也非不修,而是时时刻刻地觉与照。倘若不理解“觉照”二字,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时时刻刻地警觉。能时时刻刻警觉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是修道,就是在道中。警觉不是努力,不是创造,更不是顺其自然和无为,警觉是内在心灵的照见生起了——生起了正念。

只要学会把你的两只眼睛闭上,把那只独眼打开,你就能够 “一目了然”。具体的做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两眉之间,闭上双眼,稍微用一点力往外看。为何佛像的眉间都镶了一颗红痣呢?那就是暗示人类:还有第三只眼可以开发出来。当思想能够随时集中于眉间时,就不要用力了,如同平时用你的双眼看东西一样,不要紧也不要松。在这个过程中,头会痛,大脑会出现空白,眼神会发呆,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久而久之,你的眉间骨和脑门骨都会鼓起来,看上去就像个大皮球,那是能量冲上来的结果。习惯以后,思想自然就会集中于眉间,内心生起一个念头,眉间这块荧光屏自然会显现,犹如电视屏幕,别人的思想和自己的思想都会显现出来,自己成了观照者,别人成了被观照者。在这块屏幕上,星星、明月、鬼影也时常会出现,到那时,你自然会明白释佛夜睹明星而悟道之理了。

“空”是一把入道的钥匙,但它不是道,当不再思考未来,不再回忆过去时,也即前念过去了,后念还未生起时,在这两者的中间有一个空隙,利用中间这个空,把这个空扩大延长,通过这个空就可以瞥见道的影子,尝到道的滋味。常人总是把过去和未来紧紧地连在一起,不让中间断掉,倘若中间没连上,有一会儿空,就感到无聊,甚至感到恐惧。而修道所要找的,就是中间的这把钥匙——空。

念经、拜佛、持咒、结印,都是把头脑累个半死以后,前念过去了,后念还未生,累得也生不起来了,这个中间的空也就出现了;但刹那间,“有”又出现了,又占据了空,如此一来,想入道是非常困难的。“无”中生有,“空”能入道,这是修行的诀窍,是成佛做祖的钥匙。一旦成了佛,做了祖,才发现入道既不是靠空,也不是靠无,随处都可入道,犹如刚学骑自行车一样,往往都是从前面上车,有了熟练的技巧后,前后左右都可上。如此一来,你将会知道,最易帮你看清道,最易帮你入道的,就是烦恼和妄念。当烦恼和妄念越强烈的时候,内在的那个核心的“知”越易体现出来;烦恼和妄念不来,那个核心的“知”也就不易显现;烦恼和妄念越多,那个“知”显现的也就越多。

佛教里讲:“不怕妄念起,只怕觉知迟。”妄念起的越多,觉知的也就越多,久而久之,觉知就代替了妄念,妄念就变成了觉知,烦恼即菩提,岂不是乎?要想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最根本的那个觉知,靠的就是烦恼和妄念。烦恼和妄念犹如学校里的黑板,白字需要黑色的背景才能显现出来,黑字需要白色的纸张做背景才能显现出来,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背景和实体的关系,实体需要背景来衬托,背景更需要实体来显其用,要想见到本来面目,烦恼和妄念是必不可少的。

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或事情是无意义的,若有,只能说你还没有认识透,就连死亡都是必要的,没有死亡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贵,没有生病,就不知道健康是神仙。当你把内在的终极打开后,才发现什么也没有,真的是无人无我无世界,你当然从未生,也从未死过,你在,你又不存在,一切的一切都是背景,没有它,你无法认识到终极的空无。

坐禅,不要试着去制止妄想,也不要去制造宁静,妄想来时就看着它来,去时就看着它去,果真有个妄想停止不走,那也是一种定,事实上妄想犹如空中的浮云,无时无刻不在流动,永远无法制止。观照是可以保持的,惟有透过观照才能达成:千万年的黑暗,照之光一出现,黑暗顷刻消失。

觉知与修道甚为相关,妄念犹如空中的乌云,一旦觉知升起,再浓密的乌云也无关紧要,此需亲证,非口头禅矣。

修行所要找到的也就是这个”能知”的,而不是这个被知的,相反,必须空掉这个被知的,那个能知的才会出现。父母未生我以前,那个能知的是如如不动的;生了以后有动,是那个被知的在动,能知的始终是如如不动。有名的时候,也就是在动的时候,也就是万物开始的时候;无名的时候,也就是如如不动的时候。修炼到无可名,无法再名的时候,也就进入了生命的中心,和那个整体,和那个无名,和那个如来,和那个能融的成为一体——进入了三摩地。

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转,也正是那个觉知的警醒,若无觉知,即是被境所转。日常生活中若能处处保持觉知,不被物转,也即是如来,反之,被物所转,就是凡夫。

佛教里最高的修行方法便是“觉知”一法,戒律也没什么好戒的,妄念也无妨修行。佛祖讲:“不怕妄念起,只怕觉知迟”,若能把“觉知”二字贯穿于生活中,不就是修行吗?生活中无须你改正什么,只需你能觉知什么。改正和法门都不能使你成道,惟有借助觉知才能使你达成。所有的方法无非就是提醒你内在的觉知。觉知就是月亮,方法就是手指,要透过手指去看月亮,但千万别崇拜手指(明师),别停留在手指上,要忘掉手指,才能看清月亮。

道原本就有,原本就在,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当你完全放下时,道也就出现在你眼前了;若放不下,就全然地努力也会出现。但就一个刚入门的迷汉来讲,开始最好是努力,不要先走放下这条路,否则就成了放纵或懈怠了。不先经过努力,是不会明白毋须努力的真实含义的;不先经过努力,你也不可能彻底地放下。没有先经历过爱的人,是不可能理解恨,也不可能会恨的。没有经过一提,又如何知道提不起呢?又如何能死心塌地地放下呢?

古人用关闭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方法来寻找“真我”是很有道理的,也是最快的方法。当纷繁复杂的六根有所关闭时,“真我”也就逐渐地出现了,一旦“真我”稳定后,也就不怕六根来喧宾夺主了。闭关的道路就是隔断六根与外界的联系,让“真我”露面。

修行修不到忘我的程度,是没法进入佛国大门的,进入佛国的大门而走不出来,也不算圆满。“忘了吃饭,忘了睡觉,遇到墙壁都不知道拐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这些话只能让今天的众生看看而已,根本做不到,但要想成功,这又是必须的,也是必然要经过的阶段。

出魂和解脱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平常人所讲的出魂,只是自己的潜意识出去,根本不是超三界,潜意识是不可能超三界的,充其量只是离开这个肉身出去玩一玩而已。解脱是指自己的“本来面目”,是那个最精细的“东西”超越三界之外。常人所讲的灵魂,还是本来面目的外衣,这层外衣对肉体来讲,又是肉体的灵魂,见到本来面目才算彻底的解脱。

圣者之所以能改变自己的心态,是因为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证得了生生死死的来龙去脉,而并非是仅仅悟到了一些道理。

佛教是一门实践学,若不能用自己的身心去实践,什么也得不到。

舍不得死,换不来生;舍不得假,换不来真。

学佛的精神: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管付出,不管得到。

所谓的慈悲,就是牺牲自我,成全别人。

所谓的忏悔,就是停止以前所做的种种罪恶,永不再犯。

倘若你那个“观照者”,也即旁观者还没有出现的话,还是老老实实在行、住、坐、卧中猛用功去吧,即便观照者出现,还不算功德圆满。

旁观者和观照者还有本质上的区别。先由静虑产生观察者—→产生旁观者—→升华为观照者—→照空一切烦恼、无明、乃至菩提与智慧—→最后能观的与所观的全部融为一体,彻底消失。观——行——照——度——空——无,六次第缺一不可。

旁观者出现了,说明你已把那个“东西”修出来了,但还不会运用它,它仅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一个参与者,还没有发挥它“照见”的作用。它的使命便是照见宇宙万事万物的本质,把你由此岸渡到彼岸,最终彼此都消失在广袤的本觉之中,成为一个如如不动的整体。

一旦那个观照者取代了头脑以后,你将成为整个观照者,但你也不会感觉自己成了观照者。倘若在自己的心态上还有个观照者存在,说明你还没有完全彻底地变为观照者。真正的观照者乃是不观而自观,永恒地自观,万事万物来到你的面前,犹如来到一面镜子前一样,你的整个存在完全成了一面镜子。

“观、行、照、度、空、无”是所有宗教、所有法门唯一的一条解脱之道,超越三界靠的就是这个“照”之光。照是功夫,是境界,是现象,并非是空无,但最终是以空无的形式消失。若还有照之光存在,还不算究竟。
当念头出现时,不要产生任何抵触的想法,只要用心静静地看着这个念头,观它如何变来变去,让它自然地起落,你只需做一个旁观者就行了,久而久之,这只猿猴般的野马便不再蹦跳,不再狂奔,不再和旁观者对抗,而是和旁观者融为一体,那时你才看到:原来我就是我,而不是有另外一个我在跟我斗来斗去。

观照者出现以后,所有狂心当下熄灭,永远处在满足和喜悦中,每一个所为皆是处在禅定中。

保持观照存在,就以为在修行上已大功告成,实为门外汉。观照者出现只不过是修行的开始而已;观照者还没出现,还在观察,说明还未入门。有观察方能出现观照者。当你在睡觉或是静坐时,会出现一个第二者看着你睡觉或静坐,再仔细一看,还有个第三者在看着第二者。第三者不会和第一者交往,它所交往的对象只是第二者。第一者是身体,第二者是头脑,第三者是心灵。

修行的技巧是,先把观察者(第二者)修出来,一路行下去,很快就会出现照见者(第三者),快则三天,慢则三年。

切莫把观察者误以为观照者。常人连观察都不能集中,又如何能出现第三者——照见呢?

闻、思、修、悟、证、得,六次第缺一不可。开悟后,正是修行的开始。开悟的人已经看见眼前的那盏明灯,在以后修行的过程中,再也不会走错路了。真正的悟道,谈何容易?释迦佛为什么还苦修十五年呢?为什么中国的初祖达摩到六祖惠能一生都是禅床静坐,也不躺下睡觉呢。佛法是分理入和行入,现在的一些人,连基本的理入还没透彻,就自称开悟了,也许现代的“开误”就是这样吧。

有能观的出现,还有所照的存在,怎么能算究竟呢?要达到能所双忘,空有不存,中也不立,才算真无我,方为真究竟。

修法,被法缚;弃法,被法转;不修不弃,当下警觉(觉照)即是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