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万行法师:心中月 下 论心境 |
||
日期:2023/10/13 8: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论心境 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若解脱万事达。 千般万种心是种,是种也须心去种。 种到自性能起用,方知本来无需种。 上乘大法既无成规,也无次第,一悟永悟,一证到底,犹如:一月普现千江水,千江水月一月摄。 在禅者的眼里只有当下,只有此时此刻,从不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当下的那一顿悟就是终极,是没有次第的,此岸就是彼岸,“一”就是一切,刹那就是永恒。 “非法非非法”,非法,是没有法,没有因果;非非法,并不是没有法,没有因果,而是没有固定的法、固定的因果。法与果,无实无虚,非真非假,皆以你的心态、你的行为而定。 那个无形无相的真我不是能追求来的,越是追求,它越不显现,犹如水中的月,急于捞取,反而更看不见;若能停下来静观,它也就凝聚在眼前,成为一个“真实”的体了。 空可空,非真空, 色可色,非真色, 真色是无色, 《华严经》上讲: 云遮月隐,月亦非去。 心清见佛,非是佛来; 烦恼本空,妄念本无,一切的一切皆是真心的显现,何故会有妄念和烦恼之说呢?皆因不了解真心的显现,故立妄念与烦恼相助,帮你认识真心。 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 法生也即心生,法灭也即心灭; 心不自心,因境而显, 心境是一,亦不是二, 那个观照者、觉知者并非就是真我,但也不离真我,真我也无我,只是方便假名曰“我”,了知我后,处处皆是我,处处又无我——自家那潭水清净后,随时可见到明月(真我)。 没有妄念,没有分别心,又如何参禅呢?真心是如如不动的,能参,靠的就是妄念和分别心。有正知正见,何惧妄念乎? 万物放下,处在三摩地中,并非就是空洞洞的感觉,炳炳虚空中虽然无一物,但超越头脑以外的那点觉知还是存在,当外面传来事物的信息时,这个“空”中立即生起妙用,与事物相应,用之即有,舍之即无,找不到也丢不掉,空有相应,周流六虚,隐现无常,鬼神莫测矣。 “心”是创造一切事物的种子,未来的世界和涅槃之果,皆是由现在的心创造的,修行只要把那个能生的心消灭就行了。有现在的心,方可延续成未来的果;没有现在的心,也就没有未来的果。现在的心为因,不在现量境上起分别作用,那么未来的果也就无处依凭,无从生起。 心为广泛收集业力的先锋,收集来后,浅则藏在第六意识里,深则藏在阿赖耶识里,带到来世受用。能藏和所藏的不转化掉,纵经百劫,还须受果报的牵引。 分别心没了,才能打开那个浩瀚的、终极的东西——在佛经上名为“如来藏”。小乘果位,如声闻乘果位、小果罗汉都是了分段生死,没有从根本性的藏识上转变,也即所藏的没有转变,因缘暂时还不成熟,过去世所藏的不能显现,所以根本性的生死并没有了脱,只是把现在能藏的心消灭了,可是他们误以为就是涅槃了,竟敢说大话:“我业已消,我果已圆,再不受牵连。”一旦遇到很深的因缘,也即所谓的“因缘成熟”了,无始以来所藏的种子还会萌发。所以修行的关键,不仅要把那个能藏的心转化掉,还要把所藏的也转化掉。 一个真正超越的人不应该落在空上、有上、断上、常上、天堂上、地狱上、男上、女上、罪上、福上,超越的人是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所有这一切现象的存在,只是因为有现在的这个分别心。能修的是现在的这颗心,所修的也还是现在的这颗心。禅定最高的境界也就是远离“能、所”二心,无能修之心,也无所修之果,若能如此,也即超越了现在的这颗心,成就了如来的大智,各种习气已断,真妄皆离,终日处在三摩地中,宇宙中的山河大地皆是你自性的显现,皆是你自性的投影,也是你的神力所变。 抛弃躯壳以后独立存在的那个形而上的本体,也就是佛菩萨所共证的。形而上的本体具足万法,它不需要缘起,它无形但有相,它无依也无靠,它不增也不减,它既不智慧也不愚痴,它是先天性的存在,诸法都灭它不灭,它不需要靠精气神来修炼,精气神还是来自它里面,念经、拜佛、观想、结手印、打通气脉都与它不相干。 当你越想是超越它,这个“它”越是存在;撒手逍遥不管它,它便自然消失。接受它,就是一种超越;对抗它,就是承认它的存在,反而导致自己停滞不前。接受是一种成长、成熟最快的法门,接受会打开内在那个无限的空间,绝对不会阻碍你进入空无里面。有些人认为面具戴得越多,越轻松,甚至晚上睡觉也套上面具,如此又怎能休息好,清晨醒来又怎么可能有精神呢?从今天开始,学会敞开自己,接受周围的一切吧,看看周围的人事物理又能奈你何! 人的烦恼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由分别而来的,许多事情本身并没有善恶美丑之分,但由于人天生喜欢把一件事情分开来看,并加以区别,于是善恶是非美丑都出现了。天地间出现的一切都只是一种存在,它们本身并没有自身的属性,你尽管去体会,去受用,但不要给它们戴上对错善恶的帽子,一有分别就是造业的起因。执着一个天堂,必然承认一个地狱;执着一个善,必然成就一个恶;执着一个君子,必然造就一个小人。错就错在不该去分别,分别就是执着,执着就会收集业障。 释佛以*轮作为佛教的象征,有其深刻而超然的含义。轮子围绕着中轴在转,整个轮子都在转动,惟有中间的核心如如不动。外围是无常的,因果是轮回的,器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时刻都在变动,这个无常是围绕着那个恒常不动的核心在变,也即在受核心中那个如如不动者的控制。动者离不开不动者。不动制动,不变应万变,轮子纵有日行万里的本事,离开了这个如如不动的中轴,也搞不成事,成了废物。 生死轮转、六道轮回,指的都是核心以外的轮子,倘若通过修炼进入那个如如不动的核心,哪里还会有生死轮回一说呢?众生最内在的本质,和那个如如不动的中轴是一体的,外围的生死轮回从未进入,也无法进入内在的核心——无常中的核心——如如不动者(中轴)。*轮另一面则意味着,历史在重复,人类在重复,因果在重复,重复也在重复,惟有这个中心点始终没有重复。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能够和人沟通就能和宇宙沟通。人尽管只是宇宙的一粒,但这一粒具备了宇宙所有的属性和特征。人体随着四季变化,四季随着宇宙变化,宇宙又是随着人的心态在变化。宇宙的成、住、坏、空都是由人类来决定的。 一间黑暗的屋子有一千年都处在无明之中,但只要把灯打开,千年的黑暗刹那间消失,仅此刹那间,就能看清屋内所有的家当。哪怕只是一个瞥见,就能使整个人生蜕变。所有的一切原本都在,从未丢失,你还找什么呢? 宇宙的存在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只有“一”, 里面没有好也没有坏,没有生也没有灭,得到这个“一”之后,你想好,这个力量就变成好的力量,你想坏,这个力量就变成坏的力量,这个“一”的力量随着你心念的改变而改变。 信仰宗教,首先必须了解宗教,不了解,又如何生信呢?未解而信,即是迷信。佛教固然说有净土,然而真正重视的还是即生净土,非死后净土。天堂地狱,皆为净土。真修行人,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是死后解脱,而是活着的时候就解脱。佛教的净土观不是用于死后,而是用于生前。 凡是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都非常爱美,也都非常爱交朋友,这种人犹如一朵鲜花,随时都在散发着芬芳。 真正的慈悲并非说说而已,而要表现在行为上,没有行为的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没有生起真正的大悲心,是修不成正等正觉的,即便修出了一点功夫,也会进入魔道,坑害民众。 每一个众生都是宇宙的灵魂,都在替宇宙讲话,替宇宙行道,符合人道的思想,便符合天道的思想,更符合宇宙的规律。 何谓学佛?爱人如爱己,才是学佛的行为,没有大悲心,想学佛,想成佛,那是不可能的。一个信教的人,首先必须爱国,爱家,爱你周围的人。没有行动的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欲修天道,先修人道,人道修完美,天道自然成。 没有大悲心的人,永远无法了解他人,他永远封闭自己,甚至连自己都不了解。这种人临终时,轻则成为孤魂野鬼,重则成为石头。大悲心是和诸佛菩萨沟通的唯一通道,大悲心的前面是以爱作为引子,没有爱心就没有大悲心,没有大悲心就无法大彻大悟。修行要心存众生,志在天下,忘我地去修,去炼,去爱众生。 佛教里的慈悲本身就是爱的升华,人生如果没有爱,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意义,人也就不会活下去;但是,这个爱必须是自发的才有意义,努力来的爱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人的一生始终都有爱伴随着,夫妇之间的爱、子女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 ……如果一个人说生活没有意义,那么我敢肯定他一定没有爱心,一定缺乏爱,一定渴望爱。爱是成长的需要,更是修行的必需。 爱不是佛,爱只是迈入佛的一个门槛,超越了这个门槛才能见到佛,才能成为佛。 爱有什么不好的?爱就是圣人的品质,爱就是圣人的化身。渴望爱就是渴望圣人,只有圣人才会爱, 只有圣人才敢给予爱。爱是唯一值得歌颂的。没有爱就没有生命,没有爱就没有幸福,没有爱就没有太平 …… 一个开悟的圣人喜欢独来独往——在凡夫看来是这样。其实在圣人心中什么都已具备,是与万物同在同行;既是绝对的个体,又是绝对的同体;她了解凡夫,凡夫不了解她;她与凡夫同体,可是凡夫并不是与她同体。 一个开悟者的思想,是不能用世俗的思想来衡量的。在开悟者的眼里,生也没生,死也没死,爱也不是爱,恨也不是恨,成功也不是成功,失败也不是失败,因为开悟的人已经超越了所有的概念,连悟也未觉得自己悟,其心态已彻底和本觉融为一体了。 对于头脑来讲,一切都是新鲜的,都是第一次尝试。对真我来讲,所有的一切早已体验过。怕死的是我们的头脑,真我从来不怕死,也从未死过。 生,是你的头脑在生,死是你的头脑在死,本我是永远不生不死的,必须超越头脑的思维及种种概念,修行才够得上层次。 空掉你的头脑,道也就出现了,否则道也被你那复杂的头脑给挤掉了。不要用你的头脑来衡量道,空掉你的头脑,才能认识道。 古人所讲的不睡觉,并非是身体不睡觉,而是那个超意识的观照者。身体有生有灭,有年轻有衰老,有动有静;而观照者没有这些现象,它从来不需要休息,它永远不会枯竭,永远充沛,永远年轻,永远不增不减。 达到观照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我,无我也就是把自己融入万物之中的最后结局。观照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万物一体的,是一种空无,有观者和被观者存在,还不算到家。 如果你抱着有所求的心来做一切,那么你的智慧、你的财富、你的爱心,将再也不会涌现出来,进而还会枯竭。 你越怕的事情,越应该去做,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它,逃避和隐藏都不是办法。 宋朝的永明禅师曰:“信而不解增长无明,解而不信增长邪见。”不要执着任何事情,要超越所有的概念,如:爱与恨、胜利与失败、贫穷与富贵、生与死、痛苦与安乐等等,这些都是虚妄不实的,要用那个观照者观这些“附属品”——观照者的附属品。 用眼为看,用心为观,能观的是心,所观的是贫穷富贵、喜怒哀乐,也即种种幻象。既有相,也就不真实,那个观照者是以无相为相,以无名为名的。 定中的相,是以无相为相,不是眼见,而是智知,真见无所不见,也无所见。 迷时有三界,悟时一念超,六道轮回当下空。 真空并非什么也不想,空还是一种有的境界,空和无是两种不同的绝对境界。 能在物质上解脱的人,才能在精神上有更高的超脱,懂得生活的人,不会因为追求物质而失去自身的自由。 知识和语言根本不足以用来论道,必须超越知识和语言的层面,才能进入到道里面。 肉体对修行人的影响那么大,根本原因还是欲望在影响肉体,进而才影响修行人的心情。一个凡夫的欲望永远也不会满足,只有通过修炼把自己的等级提升了以后,欲望才会消失,因为在灵性上没有提升,没有得道,所以在物质上才会拼命地追求。当学会抛弃头脑的幻想后,物质也就无奈你何了,灵性也就开始上升了。 修到最后就是心灵的超脱,高高兴兴地生活,安安心心地工作。倘若你现在能超脱,也就无须再修什么了,在修行本身说明还没超脱。超脱的人甚至连自己信仰某种宗教的心态也不存在,也没感觉到自己信仰宗教,也毋需信仰某种宗教,信教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想超脱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