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心中月 上 如是学画


   日期:2023/10/9 19: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是学画

人的习性,天生喜欢留恋美好的境界,恰恰美好的境界用语言文字又描写不出来,口头也表达不出来,即便能写出来,讲出来,离那个境界还是相差甚远,有时候根本就词不达意,甚至背道。本来我天生就不爱讲话,但是做了和尚,所到之处,信徒总是叫我讲开示,当讲到形而上的境界时,又总是苦于语言文字的缺乏,讲出来的既不能,也不是那个形而 上的境界,只能说是接近它,相似于它,但毕竟还不是它。也许用一种声音,或一个图像,更能把那个形而上的境界描绘出来,更能把自己的心声和内在的形像表达出来。

出关以后这种灵性的力量时常敲打着我的身心,叫我讲话,叫我写,叫我学琴,叫我学画,因此便到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弹古筝和画水墨画。我并没有想成为琴画这方面的专家,也没有想成为这方面的能手,只是想把自己的心声给弹出来,画出来,作为心灵的一种再现方式,若能如此,想必会是一种好作品。至于好不好听,好不好看,那都是次要的,关键是把内在的境界表达出来。琴、画、道三者是相通的,都要专心,只有专心到忘我,物我合一,近而物我两忘,灵感才会闪现,作品才会有神韵。画是由点、线、面三者构成的,筝是由二十一根弦构成的,筝和画练到一定程度都得达到雄伟而不野蛮,流畅而不轻浮,丰富而不臃肿。在佛学院学习期间,曾学过数年毛笔字,现在把它们结合起来,才惊奇地发现原来它们都是相通的,无怪乎古人讲一窍通,则百窍通。百窍实际上是受一窍在指挥,比如写毛笔字,笔正则锋藏,笔斜则锋出。画画也是这样,弹筝更是这样,否则棱角百出,既不圆润,也不丰满,流畅更谈不上。艺术是以“形”为桥梁,以“神”为目的。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只能帮你少走弯路而已。道者,如盐入水,视之不见,尝之有味。做菜、穿衣、居室摆设都是艺术。好的艺术就是一首诗,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才够境界。佛门里讲童心易入道,对于艺术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童心的艺术才不会老,才有生命力。

圣人也一样会做错事情,不同的是,圣人不会把同一种错误持续地犯下去,而凡夫则有可能把一种错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下去。圣人通过一件事情,会明白许多事情,甚至所有事情的道理。做学问与做人是同样的道理,终生不犯错是不可能的。圣人可以做到不重复犯错,那是因为他善于观察事物,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反省,遇到事情,善于自己想办法尽力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出自己的毅力、承受力和思考能力。倘若不经思考就做出决定,或轻易问他人,自己内在的潜能很难开发出来。真正的思考是让身心沉静下来,进入三摩地中,而非社会上所讲的苦思冥想。冥想到极限是无想,无想之中,智慧才会出现。

波涛起伏的人生,往往使人的心境更加开阔;一帆风顺的人生,不会有大的成就。逆境使强者更强,也使弱者更弱。

艺术家的心境,都是在他们的作品里表现出来的。生活经历越丰富,其思想境界也会越高;思想境界越高,其作品的境界也会越高。艺术家不能随着时代而作,也不能随着环境而作,要随着自己的思想境界而作,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有个性,才有生命力,他才能走出一条自己路子。

为名、为利的艺术,不能称其为艺术,因为她的灵魂里没有真善美。艺术家必须为自己的艺术献身,其作品才能有一个完整的灵魂,否则只有十分之一的灵魂,甚至没有灵魂。学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艺术家的作品必须有种韵味散发出来,才能让人感受到他的作品是有生命的。我学古筝的时候,每天练习高达十来个小时,刚开始浑身疼痛,用的全部是僵劲,一个礼拜后,弹起来就轻松多了,渐渐地也就能够玩起味儿来了。当我刚学水墨画的时候,画出来的作品都是死的,连我自己都不满意,也不知画了多少,渐渐地才有了点儿味道。可见艺术品必须有味道,才算是艺术。

我常常羡慕老师的古筝弹得好听,当时心里想,要是我这辈子能够像老师这样弹得好听,自己也就满足了。实际上,我不可能弹出像老师那样的风格,也学不会老师的那种风格,只能说努力十年、二十年,也会有自己的一种风格。老师的风格不能不学,但也无法完全学会,即使学会了,也是外表的东西,内在的神韵是无法模仿的。每个人的业力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注定了其作品内在的神韵也不同。学老师的风格,关键在于参考老师的风格,而又能跳出老师的风格之外,形成自己的风格。凡是模仿出来的东西,都没有灵魂。上乘技艺不是模仿出来的,是通过累世修炼出来的。模仿出来的作品,严格来讲不算是自己的作品,弹琴绘画,都应该走自己创作的路子,凡是用心创作的东西,里面都有自己的灵魂。基本方法,非老师教不可,但神韵上的东西,一定要靠自己领悟,学佛修道也是一个道理。

在艺术上,凡是善于模仿的人,其内在灵性的力量永远不会出现,最后连“灵魂”也会死亡。模仿意味着离不开拐扙,不能独立,不能随心所欲,不得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什么叫做艺术品,实在很难回答。

大抵说来,凡是艺术品不能缺少两个方面:一是形象(也即结构),二是神韵(也即内在的境界)。光有外在的形象,犹如躯壳或僵尸;光有内在的境界,大多数人又认识不到,无法接受。一件好的艺术品,内行人能接受,外行人也能接受,这才叫做上档次的艺术品。一幅真正的艺术家的作品,能把观众从外在的形象带进形而上的境界里。

一幅艺术作品是否上档次,不外乎形象与神韵处理得当与否。好比一个人很有文化,只能算是一个好老师,但绝不可能是一位明师。文化是一种形象,而一位明师不仅要有内在的境界,而且还要有外在的形象(也即知识)。往往许多搞艺术的人,包括学佛的人,过多地模仿外在的形象,自然也就失去了内在的境界。模仿只是一个阶段,不应该当作全过程。

我从小没有学过音乐,乐理一点也不懂,所以学起古筝来很吃力,老师教得也很辛苦。对于现代音乐我并不喜欢,觉得很粗糙;古代音乐虽然也不懂,但我一听就喜欢。实际上节奏并不仅仅局限于音乐之中,可以说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物中都有“节奏”。

搞艺术的人比较讲究灵感,总误以为灵感是先天的。实际上,人的大部分灵感是来自于后天的知识和人生阅历。

随着知识的累积,生活阅历的增长,对事物的观察,人的思想境界自然开阔,联想也自然丰富,如果内在没有这些做基础,灵感也很难出现。一个没有知识的人,没有生活阅历的人,不善于观察事物的人,其灵感是不可能出现的。

搞艺术的人可以说是半个圣人,因为搞艺术的人必须在高度集中与忘我的状态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够得上档次,否则就是头脑作出来的作品。头脑是不会创作出好作品的,真正的艺术品是从自性里面涌现出来的。搞艺术的人身心里面有一股力量,不弹,不唱,不写,不画,不舞,他的身心静不下来,心灵里面没有这个东西,是创作不出真正的艺术品的。凡是够神韵的诗词书画等等,都不是作出来的,是“修炼”到一定程度后,从自性里面迸发出来的。凡是不朽之作,都是神来之笔一气呵成的。

好的作品就是四不像,是没办法归类的。不同根器的人见到或听到后,则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与实物太相像的艺术品就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和“道”相通,她里面什么都有,什么都能在她里面发现;虽然都有,但又都没有;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太像的东西,或一模一样的东西,只能是一种东西,而不是艺术,更不是道。

能讲出来的艺术,算不上艺术;能讲出来的道,更不是道,只能说相似于她,接近她,但毕竟不是她。

道非定,也非不定,定是断灭,不定是散乱。

道非修,也非不修,修是妄,不修是放纵。

道者,有无相伴,是非并随,凡是有说,皆是假立。既是假立,何故要说?皆因无明。

远离,也非远离;超越,也非超越;不可道,也可道。能所双空,也非空。无取,也无舍。

明心容易,见性难证,若不明心,何以见性?心是明,性是见。见性就是见到自性佛,这个自性佛,原本就是现成的,不是修成的,只需找到即可。

美术之所以是美术,那是因为它展示了艺术家的表现力,是艺术家的生命,是艺术家的人格,是艺术家的形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