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如何观自在


   日期:2023/10/2 15: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何观自在

何为“自在”?见性为自在;何为见性?春、夏、秋、冬;如何春、夏、秋、冬?六龙吐雾覆千山,金顶放光原不见!大家自——在——否——?

我们通常天天都提到“自在”二字,自在、自在,“自”是否在?自在,见到“自”否?“自”如何不在?“自”原本在,如何不见呢?见境随境,不能见;随境能出入,方能自在。入了不能出,出了不能入,见也不见;不见者,处处见。见之不识,识之不须见。若有人问万行:如何见?万行曰:待你一口吃尽虚空,你自然知道如何见!

每天早晚课诵时都要背诵《心经》,开头的三个字是:“观自在”,何为“观”?用眼为看,用心为观。何为“自”,本无你、我何有“自”?何为“在”?本无来去,何处在?

实际上很多经文,因为我们背得太熟练了,轻轻一带就过去了。如果在座的每一位能够把《心经》断句分开的话,你不见性,也已经明心了。可是我们天天无数次地背《心经》,丝毫作用没起到!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有什么用呢?如果大家换一种方式去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像我们背《金刚经》也是一样,背得太快,丝毫作用没有发挥。

古时候有些经书为什么不给我们加标点符号呢?是不愿意做这个好事吗?如果大家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找到《大颠和尚注心经》这本小册子,在座的有谁看过这本书?(相华:我看过。)难怪你的头脑与别人的不一样,好的东西你都尝试过。

《心经》是《金刚经》的核心;《金刚经》是660卷大《般若经》的核心。《心经》的核心就是六个字:“观、行、照、度、空、无”。我们现在既不能观,也不能照,所以就不能够空、无。你们说的,处处是空,可是处处行的都是有!为什么内有外空呢?把它颠倒过来不行吗?果真能够颠倒过来的话,即是圣人!

学佛的人没有别的目的,就是要成佛,不仅仅是要开悟。开悟一事,不值一提!如何做佛呢?“六根关闭开一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华,你能回答吗?(相华:我能多说几句吗?……)玉树锁千山,白云覆万里;大地春回始自现,自家宝藏如何不能自知?只怪灯下一片黑!为何不能跳到灯外?自古以来都是“墙里开花墙外红”。见里见外者是一也!

我好久以来就有一种想法,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经常在内心冲动,一直没有机会实现!我想在大家面前把《金刚经》读一遍给大家听,我听到过很多人读《金刚经》,实际上不叫“读”《金刚经》!不知我们在座的谁带《金刚经》了?……

我们通常读《金刚经》是怎么读?“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通常都是这样!你们是不是都是这样(诵)呢?(答:是)。《金刚经》我只读过五遍,后来就没有再读了。觉得它非常好!如果大家能找到一本没有断句的《金刚经》,你自己去断句、去读,将会受用无穷。(大众请师读),那么就让我表现一次!我不会多读,读多了恐怕大家嫌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下面是第二分,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如果刚才大家手里每人有一本《金刚经》的话,大家看着书听万行读,我相信每一个人的感受肯定会是不一样的,只是刚才大家手里没有这部经。

大家在晚课中诵《弥陀经》的时候,希望大家也用这种方式读一遍!只是一遍而已,浪费不了大家多少时间。

为什么大家读经那么快呢?都不是在“读”经,而是在“想”经。一看到这一行的第一个字,“刷”地一下子,这一行都读完了,他根本没有读出来,而是用一种想的方式诵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太熟悉了,所以看到前面两个字,后面的一行都不用看了。

就像我们自己写的作文一样,为什么别人读起来就慢,自己读起来就快呢?因为他看到前面的几个字,后面的几十个字就都知道了,他是用一种“想”的方式,而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的方式。

为什么我们看别人的著作很慢呢?因为脑子里没有这个概念,不知道下一个字、再下一个字是什么。譬如我读自己的这本《三次闭关纪实》,三十分钟就读完了,而大家读这本书是否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呢?或者需要整整一个上午呢?

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呢?一方面大家不知道书中的意思,一边读、一边要想它的意思;还有一个原因是,看到第一个字,不知道下一个字是什么。而读自己的著作呢?看到一个字,就知道这一段的内容。

正是因为我们养成了这种诵经的习惯以后,读经文时一带就过去了,那个意义呀,根本来不及去领会!

古时候的人们读书,我们都说他是“咬文嚼字、摇头晃脑、之乎者也”!他为什么一定要高声朗诵出来呢?为什么在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教书先生不让你默读呢?他都是让你高声朗诵出来。

我曾经讲过,佛在《楞严经》上讲六根的功德时说:“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眼根唯八百功德,”眼根的功德没办法和耳根比!舌根也是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所以只用眼根——默读,远不如舌根、耳根并用——高声读诵的效果。当然无论默读还是朗读都首先有意根的参与。嘴巴朗读出来,耳朵再吸收进去,形成一个圆满的环状,因为耳根要比眼根敏锐,吸收力要强。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种现象?盲人的耳根相当敏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眼根的功能完全集中到耳根上了。而且耳朵聋的人,他的眼根相当利,因为他耳根的功能全部合起来被眼根利用了。

一个学佛的人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大家用自己的头脑猜一猜、想一想,不妨你们今天就瞎猜、瞎想吧!(答:都摄六根!)我看在座的人很难“都摄六根”,而是“六根放光”!这个光不是圣人的光,而是六根向外面放啊!它也是一种光。(答:修到最后,六根互用)。

修到了一定的程度,六根确实是互用的,但是他完全可以把六根集中起来使用一根。当他要看东西的时候,肯定是全部力量放在眼根上去看;当他要听的时候,肯定是全部力量集中在耳根上去听。所以会有天眼通、天耳通。

但是更多的情况他是互用、互不用。为什么互用互不用?因为不住,所以无用。此“无用”乃是真“有用”!现在大家是处处见、处处住;处处住乃处处不见!因为住在一根上,失去了其他的诸根。如果大家六根互用,结果哪一样也没有见、也没有用。

可是作为一个凡夫,要么就是看不见,要么就得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只看到这么一个点,其它的方位就都看不见了。如果说我们也学圣人、去模仿圣人,不把力量集中在某一个焦点上,采用全部无住的方式去看,结果是哪一个地方也看不见!圣人不会把力量住在某一个焦点上,因为他不对着某一个焦点,他处处能够见道,差别就是这么大。

我们经常会碰到,当一个人正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喊他,他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他住在这件事情上。如果是一个得道的人在非常专注地做某件事情的话,你喊他,他一样听得清清楚楚!作为凡夫,有的人他即使不住在这件事情上,你喊他,他也听不见!为什么呢?他经常处在一种大散乱之中!

有很多的人,不管是住还是不住,他六根都是处在一种关与不关当中,何为“关与不关”?难道像是开门一样,开一半、关一半?不是这样。我们都听说过:修炼达到天人合一了,万物同一体了,和佛菩萨相应了。实际上相应、同一体、沟通、合一,它们的意义、境界、层次是一样的!

既然是这样,那就意味着是一个整体,既然是一个整体,你在遥远的地方动一个念头,就意味着在他的身心上动念头。因为它是一个整体的——与万事万物同一体!这就相当于很大的一个桌面,譬如说是一个一百平方米的完整的桌面,你在一百米的桌面的那边敲,我在距离一百米的这一边,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就如同在我耳边敲一样!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想这个道理都会知道。因为这个力量是个整体的,不是东一块儿、西一块儿、左一块儿、右一块儿的。中间不存在界限、隔阂。如果你在这里和宇宙的力量沟通了,用佛学术语讲,也就是和佛菩萨的力量沟通了,就意味着你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和佛菩萨的力量沟通!

你在这个地方有感应,你换一个地方还是有感应;你在这个地方没有和佛菩萨同一体,自己是个孤立的个体,你到任何一个地方你自己都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也就是说,你是个“孤体”!人家在那一边敲动——起心动念,你就没有办法感受到。因为中间有界限、有隔阂,你没有和那边融为一体、没有连接上!除非对方用很大力量在吼叫,你有可能会感受到一点点。

听过去打过仗的人讲,他们要判断火车离这里还有多远,就把耳朵贴在铁轨上,一听就知道,火车距离这里还有十里、二十里、乃至一百里,趴在铁轨上就能听出来!因为铁轨是一个整体,火车行驶又有震力,在这一边就能听到,再加上经验,就能判断距离。

讲到这里我们会明白一个道理,譬如说我们交了几个朋友,大家同处在一个团体里面。大家运气不好的时候,你所交的这几个朋友,这个圈圈内的人运气都不好;当要走运的时候,大家一起走运。当我们去到一个新的团体里面,你的起心动念也会影响这个团体。除非这个团体里面有一种大的力量存在,否则的话,我们到任何一个团体里面,你的起心动念,都会影响这个团体。所以说要强调“团体精神”!

如果说这个团体里面有一个大的力量存在的话,你一个人的起心动念跟这个团体不一样,那么最后受到伤害的还是你自己!

虽然我们的头脑不知道、眼睛看不到,但是每个人的灵性,它都能感受到。为什么没见过面的两个人,有的一见面,彼此之间就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而有的一见面就感觉不舒服;还有的像是欠了对方几百万,来讨债的一样!不管是哪一种现象出现,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彼此之间,内在都有一种信息,都有一种感应、都存有一种力量。

既然是这样,佛祖就说对了!他告诉我们:起心动念,要慎之又慎,一定要起善的念头。如果你坏的念头出现了,同时还要起一个忏悔的念头!如果你动了恶念,当下没有生起忏悔的念头,就意味着这个恶的种子已经储存在阿赖耶识中了。

既然种子储存进去了,那就意味着早晚有一天会发芽、开花、结果,自己受用,而不是别人受用!如果你起了恶念的同时,又起了一个忏悔的念头,就意味着把这个恶的种子破坏掉了,没有储存在阿赖耶识里面。

学佛的人,必须时时刻刻能生得起忏悔的心,否则的话,内在“恶”的种子永远没有办法消除掉!我们要想与佛菩萨的力量沟通,惟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谦恭心修出来,把谦虚、恭敬的心培养起来,否则的话,你二十四小时盘腿、打坐、诵经、拜佛都没有用!

不过你这样做,能够培养一点毅力,但是要想入道,单凭毅力,绝无可能!因为入道它需要一个综合素质,虔诚、毅力、智慧,方方面面你都具备了,才能够入道,才能悟道成佛。

刚才看到大家念六字真言的时候,看大家的头顶我比较欢喜!为什么生起一股欢喜心呢?就你们目前的层次来看,在座的每一位啊,都不可能下三恶道了!因为你们的力量已经全部在往上走了。

虽然每个人的力量往上走得强弱不一样,但就这种力量的走势来讲,这种“势”已经不是往下走,而是在往上走了。就像流水的水势一样,有的水势往东流、有的水势往西流 ,而大家的这股流水的“势”,不再是往下流,而是往上流了。学佛修道的第一步,就必须要把这个“势”给改变过来!

何为“入流果”?就像一条非常大的河在你面前流过,这叫做“水势”,在大河的旁边,有一条很小的溪流,它也汇集到大河里边去了,这叫做“入流”了。至于这股庞大的水流流到哪个地方,暂且不论,总之这一股小溪的水已经入了大流了!

用佛家的话来讲,是入了“罗汉流”了、入了“菩萨流”了、入了“佛流”了!我们大家一旦入了流,就意味着脱离了三恶道!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死了以后,会有一股力量出去。如果从脚下出去,就进入地狱;从肚脐眼儿出去,有可能进入畜生道;如果从胸口出去,有可能进入人道;从头顶出去,就有可能到极乐世界,也是天人!

刚才我听你们念六字真言的时候,我马上领你们改念“三字明”,很显然,在转换的一刹那,“轰”一下子就上来了!这说明大家内在的力量,都是处在一种醒的状态。但是每个人醒的程度不一样,有的人虽然醒了,还是朦朦胧胧的、不太清醒的状态。有的人已经很清醒了,随时准备着马上要起来了!而有的人是刚刚醒来,还趴在床上不愿动,虽然醒了,一不留神还会继续做梦、还会睡着。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就要经常敲打你们了、喊你们了:“醒了就醒了,马上起来,不要还赖在床上不动!”否则的话,一不留神还会睡着了、睡过去了。这个力量就很难再把这个势转过来。真的非常非常难!

这个力量一旦转过来以后,就进入“保”的阶段了。修道的第一个阶段是“修道”,第二个阶段是“保任”。你“保”完了,这个保的阶段结束了,就“任”其自然了。

过去有人问一位老禅师“龙衔宝珠时如何”?这位禅师马上回答:“游鱼不顾”!意思是说龙嘴里面衔着一颗宝珠在水里面游的时候,旁边有很多鱼呀、虾呀的从它面前游过,这个时候这个龙就不要顾两边的鱼虾了,就好好地保护你嘴巴里面的珠子就行了!

在没修出这个宝珠的时候,鱼一从它面前游过,它有可能一张嘴就把它吃掉了,也有可能跟这些鱼玩儿去了,随着鱼跑掉了!可是当你口衔宝珠的时候就不要顾游鱼了,否则的话,宝珠就丢了!

你不好好保护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够顺其自然呢?时时看,时时在;时时不看,时时也在,方可顺其自然任我行!否则的话,天天都要保!那么既然大家已经把那个东西修出来了,修出现了,就要好好地做“保”的功夫,将来有一天,我们就可以真正地轻松自在,任其自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