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学佛的人就是不一样


   日期:2023/9/3 11: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的人就是不一样

我们庙里现在正处在创建时期,你们来了以后,每天都在参加劳动,也是因为人手不够。尤其是老居士和一些女同志,每天劳动下来都很累,我也很不忍心。季节不等人,这次从成都托运回来三万七千棵风景树,树一到,两天内就要栽下去。1米高的小树苗,1元钱1棵,(大树苗要卖70元1棵)现在把小树苗培养起来,等房屋建成后移栽出来,马上就绿化成林了。

每个人都是在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如果体力跟不上去的,少干点,或者送送水,也是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年轻人,有体力要多干一点。不要因为别人少干了一点儿,心里就不舒服。今天上午,那个小谢(一个年轻女居士)是个小孩子,你(××师)几句话把她说的脸色都变了。大家都是来学佛的,都很自觉。她能到现场去看看,已经很不错了。从小生活在城市里,有的人本身思想就不健康,到这里就是来学习的,她已经就不对了,你再和她针锋相对,不是比她还要错吗?她已经错了,你还随着她的错误思想一起跑。

大家哪一个不是忙得不得了?就拿两个管工地的来说,最近每天都工作很长时间,有什么报怨了吗?本身现在就是创建时期,来到这儿就得干活。做事都是为了这个道场,为了众生。平时讲修福、修慧,福从哪里来呢?五年以后来这里,恐怕连扫地都轮不上你。等道场建好了,你们以后再来挂单,由于自己参与过建设,那时的心情会不一样。我上佛学院时劳动了四年,边干活边上学,前五届的学生都是整整劳动了四年。这也是他们的福分,没这福分他碰不上,劳动对自己是个锻炼,不论是体力、耐力,都是个锻炼。如果耐力不好,做任何事情都不行。

这里的活一年两年干不完,每天出坡三个小时就行了,时间长了也受不了。到了工地就好好干活,在那儿磨磨蹭蹭,不是很累吗?不如大家一起快点干完,回去再好好休息。尤其是你们几个负责人,更要起带头作用。什么是领导?吃亏在先,享受在后,别人不干,你去干,才配当领导。要身边的人抬举你、信服你,就要起带头作用。不是领导的可以不干,是领导的必须去干。领导不仅要拿出方案,还要带头干。有了成绩,功劳是大家的;错了,领导就要承担责任。作为领导,在事情未做之前,就要拿出方案,然后根据方案一步一步做下去。作为领导,如果你作做出的方案不对,大家怎么能信服你呢?实际上有些事情大家都未做过,都是在一边做,一边观察,一边摸索。有的事情要做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做好。一个人做事情,怎么做都对,和大家一起做事,就有错的时候。

坐久了就不愿意动,即便动,也是动动嘴巴而已。就像禅堂里坐禅坐久了的人,总愿盘腿打坐,而不愿意做事、说话。有的人是坐不下来,总愿意动。真正修行人,必须是需要动时能动起来,需要静时能静下来。一个人必须要适应环境,否则就被环境淘汰了,不是大家把你淘汰了。做事要观察,很多问题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才不断出现的。

为什么佛门中要讲“定”和“观”的关系呢?真正的定,不是坐在那儿什么都不想;真正的观,也不是没有定。实际上定、观是一,不是二。真正在定中的人,一定是在观中;真正在观中的人,一定是在定中。何为定?专心致志地住在一件事情上就是定。既然是专心致志地住在一件事情上,肯定是在观察中。如不观察这件事,怎么能一心不二地住在这件事上呢?如果坐在这里,像常人说的发呆了,那叫走神了,不是住在这件事上,也就没有观。真正的观,必须停留在这件事上,才能生起观的力量。实际上古人讲定、讲观,是为了方便众生明白,才给它立了不同的名相。就像说智慧,给了一个无明,当你明白了无明,也就明白了智慧。一个人处在观时,一定是在定中;处在定中,一定是在观时。无观不定,无定不观。我作一个比喻,大家可以想象:比如说你面临一张地图,要注意“北京”,你的视线一定是集中在地图上“北京”这个地方。这时你是否是在观“北京”呢?在观的同时,你的思维是否也就定在“北京”这个点上呢?真正的观,一定带有定;真正的定,一定带有观。又比如让大家栽菜,如果栽得有的深,有的浅,说明你心不在此,观察得也不仔细。这种定就很浅,也不究竟。如果全身心都集中在栽菜上,怎么会有的深、有的浅呢?

通常学佛的人有一个误解,总喜欢抱着一种放下的心态。当一件事情没做完,没做好,你说放下了。实际上是你偷懒,是一种无赖的做法。“看破、放下”,从来没有经历过,怎么能说看破、放下了?只有经历过,才能超越。说放下财,必须经历了财;一个人未碰到钱财时,都认为自己很廉洁;当一个人未修定时,总认为自己很专一。为什么打坐以后,发现自己很散乱呢?因为他平时就很散乱。只是未发现。坐下来以后,身心稍稍有点静,才发现自己的心很散乱。就像一杯茶水,晃动时看不清里边的茶叶,只有沉淀以后,茶水清了,才能看清杯底的茶叶。当一个人处在智慧中,才发现自己很无明;当一个人处在无明中,他发现不了自己的无明。当一个人处在错误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处在错误中;当他醒来后,才知道自己刚才在睡觉。当一条鱼处在水中,它感觉不到水的存在,当被抓到岸上时,他才知道对水的需要;人在空气中,感觉不到是在空气中,被封闭起来以后,才发现自己对空气的需要。

大家都说“学佛”,究竟学什么呢?也许讲起来,在座的每一位都会讲,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但做起来,未必做得好。佛法不是靠讲,关键看你是否落实在行动中,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自己真正的时时刻刻知道自己是个学佛的,言行举止也就不像现在这个样子了。如果我们自己把自己管好了,别人来到我们身边,自然会跟着学。外边来的人,如果发现不了几个常住的一点儿优点,怎么会住在这里,跟着我们学呢?人家来是客人,如果心态摆得很正,都会把道场当成自己的家。

我们做领导的,带领大家干活,一是靠体力比别人强;二是靠德行比别人深;三是靠你的能力比别人高。如果你的体力、胆识、德行,样样都没有,怎么当领导呢?就算有,也是应该的,因为你是领导。就算别人误解了你,你也要承担一切。领导要随时随地,准备着承担一切,才能带领大家做事情。唐朝的道安禅师,起初讲经说法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听,他对着石头,照样讲。并不因无人听而灰心、而泄气,而是一直讲下去。别人的心可以散,而作为领导的心是不能散的。就像打仗,领导的心不但不能散,而且还要安抚身边的人。

做清众的只做事情,不动脑筋,反而比较轻松。领导有时要考虑问题,比别人还要累。一个团体里,彼此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说,你们要站在我的角度,我要站在你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像有人来到这里,不是星期一、三、五(师父开示的日子),也跑到我上面去(师父住的山上),我还是给大家讲。这样就把我的时间都占光了,只好晚上工作,往往到夜里1点搞完。当天的事情,必须当天干完,到明天又有明天的事情。衣服当天换下当天洗,如当天不洗掉,累积起来,越堆越多,洗起来会费时费力。习气毛病也要当天发现当天改,不能留到明天慢慢地改。只要人家挑出了你的毛病,你就要接受。如果没有这个习气毛病,别人怎么会说出来?说明你出现了这方面的影子。即使是对方说错了,也要接受、承担。因为你是学佛的,要具备佛的心量,要像佛一样能承受。如果你是一个俗人,可以反驳;学佛的人心态要像大地一样,黄金、垃圾都倒在地上,大地都能承受。

学佛的人如果和社会上人一样,分别那么多的对与错,那还叫什么学佛人呢?做事考虑值得、不值得,有这个心态,本身就是错误的。别人干活,自己没干,应生惭愧心。别人不干,自己干,应生一个平等心。他不愿干,本身已经错了,你再说他,你本身也就错了。比如一个病人,天气不好,感冒了。你在旁边说:不给他看病,谁让他不注意穿好衣服。就像我看到你们菜地里有草,我去拔,不能把你们大骂一通,你们不去拔,已经错了,我再不拔,就更错了。每个人的体力本身就不一样,就像每个人吃饭不可能一样多。为什么一定要求平等呢?如果一个人的心平等了,看什么都平等;一个人的心扭曲了,看任何事物都会是斜的,都不正。学佛、修道、做人、做事,都是从自身做起,不要和周围的人攀比。如果说我们学佛二、三年了,突然有一天和过去的朋友见面了,通过打交道、共事,对方发现你同二、三年前没变化,说明你做人没有一点改变。学佛和做事一样,要么你会参禅打坐,要么你会讲经说法,要么你会敲打唱念。做人,要么你有体力,要么你有能力,如果哪一样都不行,怎么能叫人才呢?

顿汉我为什么叫他管账呢?因为他细心又深信因果;道弘敢于秉公执法,不怕得罪人,所以我叫他做知客;象道爱护寺庙里的东西,所以让她管理库房。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做事情会很成功,我把庙里的事情交给你们也就放心了。因为我们庙里现在是创业时期,所以一块钱当十块钱用,一个人当十个人用。再过十年、二十年,庙里实力大了,一分钱也可以当一分钱用,我也敢完全撒手不闻不问。有些事情本来可以一步到位,为什么要二步,三步去完成?就像整地推树根的问题,开推土机的说不用推,让拖拉机犁一犁就行了;开拖拉机的又说,推土机没给推起来,没办法犁。互相推诿,都嫌麻烦。监工人员又马马虎虎不认真,如果监工的人很严格:你开推土机的必须给我们推干净,把树根彻底挖掉。那么开拖拉机的也就没有理由犁不好。又像大家来到这里学佛,如果做师父的马马虎虎,你们会更马虎。如果要求很严格,共修的时间必须共修,诵经时间必须诵经,打坐时间就要打坐。即使是这样,也许到你们那儿已面目皆非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文字记录。就是为了白纸黑字,上下保持一致。

你们来到这里,领导是什么风格,你们也要配合领导才能留下。如果和领导配合不来,那只能走掉。比如领导说话像打机关枪,走路像一阵风。大众是一叫三不应,走起路来慢腾腾的,怎么能和领导配合?当然,有时需要互相适应,互相迁就,但在原则上还是要和领导保持一致。大家来到这儿,不管有什么心,都可以理解。也是大家的权利。而作为领导,必须只有一个心为了道场。别人可以有别的心,做领导则不可以。实际上做任何事情,包括来这里,都是自己选择的,没有人强迫。既然是自己选择决定了学佛,为什么对自己选择的事情,又不热衷、又不投入呢?在佛门里,一个比丘可以七进七出,也没有人强逼他,或者为他做决定。当你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如果带有抵触情绪,不仅事情做不好,而且做起来自己也会很累。如没有抵触情绪,一切都是轻松美好的。做任何事情,不要附加一点东西。如果来到这里,一心一意学道,我敢保证你们什么病也不会有。你们没有抵触,会有什么行不通呢?连自己的身心都是畅通的。会有什么病呢?打坐为什么不畅通?就是心没放平。心挂在空中,气血散不开;气没沉下去,心会更浮躁。如果心沉下去了,做事情的时候怎么会感到累呢?

一个做领导的,一定要少讲话,多观察,因为讲错了话是要负责任的。如果不是领导也要负责,但和领导是不一样的。在座好多人年纪都较大了,都做过父母亲。一个家庭出了事情,怪谁呢?肯定是怪家长。不能怪小孩子。家长有时候虽然没做事情,但他也在操心、考虑问题,而小孩子即使做事,他也不考虑问题,不用操心。做家长的既要做事又要操心,须付出双倍。所以做家长的心很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过来。坐禅、作观和做事与做家长是一个道理。就是因为观的不对,观得对,怎么会不出智慧呢?高度集中地观察一件事情,正是高度处在定里边。就像今天下午,我和小祝修观音洞前边的那条路,大家都感到不好走,但是就没有人去挖几锄头。虽然几分钟就走过去了,但每天都要走这段路。
如果把你们这种心态,用来修道会怎么样呢?一定是对自己马马虎虎,比如说一个人很懒,每天多睡十分钟。这样下去意味着什么呢?相反,有的人很精进,醒来就起床,一分钟也不多睡,一天多坐一分钟,一个月下来就多坐三十分钟。如果打坐,今天多坐十分钟,明天多坐十分钟,长久这样下去,功夫是否日益长进呢?什么叫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做学问就是要让自己的学问日日增加。修道就是让自己的贪、嗔、痴每天减少。

为什么佛祖让我们剃光脑袋?就是时刻提醒你是出家人。居士为什么要皈依、受戒?就是时刻提醒你自己是个居士。入党为什么要宣誓?就是提醒你自己是党员,时刻要想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五戒”不仅仅是学佛的居士要守,实际上守五戒是一个做人的基本原则,做人的基本戒条。“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难道不是一个“人”应该做到的吗?只有“学佛的人”才要这样做吗?

实际上我们身边的人,每个起心动念。言行举止,都和我们自己有关系。如果我们的心很纯、很正,来到我们身边的人,自然会被熏染。如果时间久了,还未被熏染,他自己会自然离开。因为他不能和我们合拍。这也就是我为什么经常强调要少说多做。把我们的思想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口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行动。就是佛门中讲的,以身教化众生,要超过以言语教化众生的多少倍。学佛,说的轻巧,真要做起来要下很大的决心,要有很大的毅力,才能做下去。不是靠说说就行的。所以我经常劝人,不要学佛。也许你们会说我“让人丧失菩提心”。如果他真是个发菩提心的人,不会因为我说这几句话,而改变初衷。

做事情有困难,修道也同样,只要不放弃,困难都有解决的办法。只要做下去,就会成功。有些事情是刻不容缓,有些事可以缓一缓,拖一拖,问题就解决了。一个人不严格要求自己,永远也提升不了。一个人的习气都是因为自己对自己太纵容了,才养成的。因为众生本身是来自欲界天的,把轮回了许多世的力量,又带到现在。如果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师父、领导对自己严,会活得很累,如果自己对自己严,任何事情,不知不觉地就做了,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今天就讲到这里。
师:你(一位男居士)刚才坐在那里,一个劲儿地动、蹦,为什么?

答:可能有附体。

师:我们每个人贪、嗔、痴这么重,内心这么肮脏,一个修炼多年的高等众生怎么会附你的体?一个人对自己出现的问题,要一直追问下去,刨根问底,把它搞清楚。你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因为身体素质不好。静坐时产生了气,生理不通,气冲不过去。实在冲不上去,就会往左往右冲,所以会往左往右动来动去。如果直接往上升,人就会不知不觉地飘起来。我有个弟子,做瑜伽功的时候打坐能飘起一米多高,认为了不起。我曾经讲过,我们的身体像个气球,气往上冲时,自然会升起来。

静坐时,听到有人和你对话,实际上是前世、今世录到八识田中的信息。你静坐时,它又重新播放出来。怎么处理呢?空掉身心。如空不掉,就加点意念:我的身体空掉了,不存在了,化到虚空里了,身心都不存在了……。一个人身心不放松,时间长了会身体僵硬,头脑发呆。短时间的问题还不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