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如何见道修道证道


   日期:2023/9/2 23: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何见道修道证道

你们还记不记得,上一堂课讲的是什么内容?一件事情过后,必须彻底弄通,才能放下,如果没彻底弄通,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今天晚上主要围绕三个中心问题来讲,一是见道、二是修道、三是证道。它们彼此之间还有很多的细节问题。

先从见道谈起:何谓见道?这里所说的见道,并不指见性的见,而是理上的见。有很多人不学佛,还比较朴实。一旦学佛,几年后反而养成了夸夸其谈、动不动拿佛的境界,去衡量周围的人。从不拿这把尺子来衡量自己。学佛不是把眼睛看着对方,而是看自己。所谓看破,就是见道。为什么很多学佛的人,看破了但又放不下?怎么才能放下?贪、嗔、痴、慢、疑在见道后,仍然很重。只有通过修道以后,再上一个台阶——证道了,才能把这些习气消除掉。对世间的种种功名利禄才能放下,也即是说,一个人要想真正放下,要在果位上才能做到,即证道以后,才能放下。一个真正见道的人,他的思想绝对是正知正见。但他仅仅是证得初果。证到初果的人,他只是断了见惑。见惑即理论上的一些知见,当他证道以后,才能超越思惑。

实际上现在好多学佛人连看破(断见惑)的层次也达不到。当一个人未见道之前,对佛法不会生起正知见。每见到一个大师都会随其跑掉。相反,见道后,即便是菩萨来到面前,也会如如不动。因为他有了正知、正见、正定。为什么现在学佛的人很容易动摇?听谁说都有道理,每个大师,张“大师”、王“大师”都能转动他?因为他没有学佛的心得体会,没有自己的佛学思想,不得不被外界所转动。断见惑后,叫“看得破,放得下”。看破是理论,放下是功夫。通常一些研究佛学理论的人,对见道都达到一定层次,但对修道、证道把握不了。断见惑是“闻”、是学问、是知识,断思惑是功夫、是证道。你们可能听说过苏东坡和佛印禅师的一段故事。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而且佛学理论不相上下。苏东坡是悟了道,没有证道,佛印禅师已彻悟证道。两个人的悟道偈如果放在一起,未悟道的人看了,分不清功夫上下,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谈禅论道,因为苏东坡只是文字般若很高,实相般若并不行,所以常常输于佛印禅师。有一天苏东坡突然有悟,写了一首悟道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派人送到佛印禅师处。禅师看后在纸上批了四个字:“放屁、放屁!”让来人带回。苏东坡看后,暴跳起来,架着小船去找佛印理论,船未靠岸,看见佛印早已在江边等他,并哈哈大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言下大悟,忙说:“惭愧、惭愧!”从此后,苏东坡对佛法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因为佛法是从自性中流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且分两条路,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苏东坡一向是从理入,从未行入。现在学佛的人,好多都是夸夸其谈,看其言行举止多么浮躁。习气也一点都没除掉,讲起来头头是道。到了关键时刻,早把佛法扔到了一边。佛法主要体现在日常功用上,不在理论上。一个见道的人,虽然不会退失菩提心,但还会被业习牵着走。这个时候,他的贪、嗔、痴和常人一模一样。只是在言论上比较善辩,机锋转语上,很难有人抵得过。但可以从行为上看出他是否证道。就像二祖当时在向达摩老祖求法之前,在中原一带已经很有名气。当他向达摩老祖求法时,达摩还对他说:“我这是旷劫大法,非小根、小器所能得也”。这时的神光在达摩眼里,还是小根小器,不配修达摩的法。实际上神光这时已经是辩才无碍,早已突破见惑,已达修道的层次,只缺证道。
佛教里边讲贪、嗔、痴三毒,前二毒对一个见道(超越见惑)者,已不存在了,但痴仍然存在。因为根本智慧还未打开,无法进入证道。必须要进入证道,再走出去,才能超越最后一毒。通常学佛者都说开智慧,哪里有几个能开?就连贪、嗔都超越不了,怎么可能超越最后的痴毒呢?

在修道之前,必须完全见道,才能进入修道。比如在未修道之前,对修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反应,都要明白。如何明白知道呢?那就是要见道。一个真正见道的人,对他以后在修道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如何处理,都是很清楚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不是真正的见道。真正的见道,必须是自己身心的亲见。并不是听别人讲一讲,自己有了些知见、领悟。对一个真正见了道的人来讲,其身心、气质会有明显变化。言语都会与众不同。尤其体现在做事上,对人生的生死无常,都会看得非常透。实际上修道,有一半功夫,都必须在见道中完成。所谓修道、证道,只是体验、验证它(见道)而已。就如你们要到翁源县东华寺,对来的方向、方位,坐哪个车次,早已明白了。来的时候,按方向、路线去走,肯定不会走错。修道、证道,只是在见道的基础上去对号入座。还未迈步已有十分的把握了,一迈步,肯定到位,绝对不会错。就像一个高明的人做事,未做之前,方案早已成竹在胸了。一出手就不会有偏差,每一步所发生的问题都不出他的预料,都和方案一模一样。不是一边做,一边想(制定方案)。古人讲,未闭关前早已明心见性了。眼前一片漆黑,怎么用功?所以古人有:“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之说。实际上断见惑,也就是见道,指的就是明心。严格讲已进入了见性,但未从见性中走出来,就像一个人已进入初禅,只是达到了初禅,并未走出初禅,说明还没有超越初禅。必须要走进去,再走出来,见到二禅、入二禅……。

前面的见道功夫完成以后,再配合修道。修道过程中,又分两个层次:一是指生理方面的修,二是指心理方面。这两方面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如果你的见道是究竟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见道,不是听别人讲的,花上三年的时间,可以扭转身心无始以来的业习。这个时候才谈得上能把握得了自己。因为前面的见道是真,配合实修,一真一实结合在一起,必然做得了主。当生理方面的修道完成后,在修心态的时候,有一大半功夫是在红尘里完成的。我曾有个划分方式:在山上,心态只能修到5成,还有一半必须要在红尘中完成。因为你没有面对人、事、物、理的时候,会误认为自己的业习已经没有了,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内心世界是一片风平浪静。当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事、物、理时,会发现内心仍在起波澜。在修道的过程中,必须达到起心动念时,能觉知到。如果觉知还未跟上来,说明你修道还未开始。即使已开始,也只能说是在修道中,还未走出来。就如走进了“观音洞”,仅仅是一半的功夫,必须再走出去,才算走完了全部。即便是你从修道里走进去,又走出来,但未必能达到证道里面去。一步比一步更艰难。因为越到最后,越触动实质的问题。

前面第一步,完全是“理”,从第一步走出来,进入修道,才与“事”合成一体。达到证道,既与事一体,又非一体。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当一个小孩子落入水中,你敢跳下水,把孩子救上来,而且自己一口水也没喝,毫无损伤、轻而易举,三番五次地这样做。(并不是经历一次境界,未被转动,就算成功,反复打捞,百发百中。)对于一个证道的人来讲,他随时能够进去,随时能够出来。如果进不去,无法感受众生的喜怒哀乐;如出不来,无法超越凡人的喜怒哀乐。你们会问,证道的人是在水中还是在岸上?对于一个证道的人是无我的。他如在水中,或在岸上,怎么能无我呢?观音菩萨之所以有千百亿化身,正是因为无我;众生之所以活得累,正是因为有我。比如对于一个把金钱看得很重的人,认为:金钱是我的,我必须主宰它。有一天主宰不了,就会很痛苦。如果无我,岂能有金钱的概念?无我的人又怎么会有痛苦?他没有带着有我的心去做事,又怎么会有业障?

之所以会有业障,一是搜集别人的业障,二是承担自己做错事的业障,但都是因为有个我存在。一个人很庸俗,就是把我看得太重;有的人活得很洒脱,是因为我执比较轻。通常都说:功、名、利、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实际上一遇事,样样都需要。但要想证道,必须敞开身心,接受周围的一切。如果不敢、也不愿意面对周围的事情,别说证道,连修道也无法进去。就像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改正错误,是因为他敢于面对错误、承认错误。如做错了事,不敢承认、面对,就会想办法为自己辩护、开脱、解释。有的不吭声,佛门里讲,这也是一种慢心存在。当一个人理屈词穷的时候,不吭声未必是承认错误。因为佛法是针对内心的,自己对一件事情,看清没看清,放下没放下,自己的内心是非常清楚的。

现在信佛的人常说自己是“学佛的,”就是因为不知道怎样做才叫学佛的。当真正明白学佛应具备什么样的心态、条件、素质后,会吓出一身冷汗。正因为没有见道,不清楚何为道。所以才口口声声称自己是修道的。为什么古人常讲,越学越谦虚,越修越感到自己渺小。实际上做任何事都是从一个点切入,最后辐射到四面八方,乃至十方。并不是从四面八方切入,最后落到一个点上。所以佛门讲“一通一切通,如同太阳处虚空”照耀整个大地。

我前两堂课讲觉念,觉念后择道(法),择道后才是修道。这里的见道和觉念是相吻合的。当一个修道人念念能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知道是合道还是离道。有时处在修道里,一不留神,念头又跑掉了,又没有合道。什么情况下才算合道呢?并不是只有念佛的人,一心不乱地念佛才算合道,如果说一心不乱地念佛才算合道,那么一心不乱地切菜也算合道。因为都是一心不乱地做一件事情。一心不乱地念咒、结印、参话头,也是在做一件事情。如此说来,一心不乱地做任何一件事情,就是禅、就是定。和这件事融为一体就是在修道,就是在道中。事实上真正达到一心不乱地切菜,根本不用再转一个念头(念佛),才算合道。书上有一句话说:“当下是道何来转?有转更是头安头。”不需要从一个法门转入另一个法门里面,才叫修道。有一颗散乱的心,念佛散乱,出去做任何事情都是散乱。你有一颗一心不乱的心,出去做任何事情都能一心不乱。

如果师父给你一个法,你不能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觉察到,你根本没办法修进去。换而言之,如果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每个起心动念,也根本用不着什么法。因为你已经破了我执、法执。但还有一个空执未破。什么叫空执呢?就像一个对于钱财看得很淡的人,随时布施,但布施后总喜欢别人把他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这就意味着他,财放下了,功名未放下。即我执没放下。有的人做了一件事之后,总希望人家知道,即使没人知道,自己内心也特别高兴。这意味着他未完全达到空。一个真正空的人,无我、无法、乃至连空也不存在,也即是佛门里讲的:“我空、法空、空也空。”大家经常讲“无我,无法,一切都是空的。”天天讲空,执着空,如不从“空”中走出来,还是“有”。有什么?有个“空”的境界存在。

一个证道的人,做事情也很努力,也会求圆满。但过后无痕。怎么可能过后无痕呢?按道理讲,如果对一件事要求很严,做完以后内心应该还存有这件事。事实恰恰相反,只有对一件事情有过完全的努力,才能做到完全的放下。力量完全的来,当走的时候也完全走,故能过而无痕。比如学开车,在学的过程中,理论、方法很多。一旦把开车技术掌握以后,什么方法、理论都不存在。当车一停下来,心早走掉了,不可能心还留在车上。只有处在一知半解的时候,内心深处一定会留下痕迹。当我们面临一件事情时,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超越。如果没有一心一意地经营,没有全身心地经历、尝试,就一定会留恋、回味它。所以说,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去体会它,只有完全投入,才能得到全部。如果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就一定不会得到它的全部。就像一个人想要闭关,可闭关后,又想着外边的事情,这就不可能全身心地去投入、去感受,所以他出关后,就还会留恋,想再闭关。在红尘里没有全身心地做事、全身心地尝试,一旦修行,肯定会对红尘中的事情有留恋。所以说悟要真悟,修要实修。今天就讲到这里。自己问一问自己,现在处在见道、修道、证道的哪个层次?只有进入证道,智慧才能打开。即实相般若打开了。在未进入证道前,你已达语言般若和文字般若,实相般若突破后,才和无明彻底分开。

问:何谓般若?

师:般若就是无碍。无明就是愚痴。

* 见道的标准是:在迈步之前,对整条路线已经通达,也就是说对所有历程已完全知道。一旦迈步,一步一个脚印,绝对不会偏差,不会走错。见道,犹如世俗说的 “一个好的方案等于成功了一半”。真正的见道又是证果的一半,只是缺少心灵上的感受而已。好多人修行十几年,会退失菩提心,就是因为没有见道。

问:怎样才能见道?

师:靠看经、开示,只是起个辅助作用,真正要靠的是自己对身边的人、事、物、理的观察,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事实上好多修行多年的人,修的都是见道,一旦见道后,修道、证道只要几个月就完成,根本不需要好多年。“修道一念间”,“证道一刹那”。明白自己,是小的见道,真的见道是明白万事万物。声闻缘觉,无师自通,只是通过看到树叶的一青、一黄、落掉、腐烂便可悟道。

问:师父,我们回去后看什么经,才能快点见道?

师:我就过,所有的经都是圣人证道的境界。后人拿着他们的书读来读去,那才真正是拾人牙慧。怎么能够见道呢?诸佛菩萨都喊冤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