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顺其自然与无我


   日期:2023/8/28 18: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顺其自然与无我

你们知道什么叫顺其自然吗?你们怎么理解这个成语?现在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考虑一下什么叫顺其自然。

通常人们遇到事情没有主意,不知该怎么做、无奈的情况下会说顺其自然。还有一种心态是看不清前途,不知该怎么做,任由它发展,事情变化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也叫顺其自然。

实际上顺其自然是道教的成语。真实的意义如同佛教的无我。与无我是同一含义、同一境界。什么叫做顺其自然呢?“顺”是不违背、不逆向;“其”就是中间,就是融入的意思。就是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不违背大自然。把个体消失融化在整体里边。一个人只有达到我空、无我的境界,才可能顺其自然。假如一个人我执重、成见多,怎么可能顺其自然呢?一定是逆其自然。就像两个朋友在一起,彼此都有自己的思想,不愿顺着对方。如果你有这个胆量,短暂的自我消失,最终是对方融入了你里边。这就看你敢不敢“死亡”几分钟或“死亡”一段时间。如你不敢,就没办法得到“道”,因为有我执在作怪。我执是生生世世形成的思维方式。我执坚固,没办法突破掉。有人说这是个性,实际上有个性的人没有办法学佛。我执不消失掉,法执更没办法消失。只有一个人的我执、法执完全消失掉,才有可能顺其自然。只有融入自然才能永生。未融入进去很快会干枯死亡。这就像从海中盛出一杯水,这杯水能保持多久呢?杯子代表我执,如果把杯子拿掉,这杯水就融入了大海。但在拿走杯子的一刹那,你会感觉到“我”不存在了,消失了。这也就是好多学佛者没有胆量、无法把自己融入对方的原因。老祖师们讲:学佛是大丈夫所为,不是帝王将相所能为。学佛是降伏自己,帝王将相是降伏别人。降伏自己的是圣人,降伏别人的是伟人。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能降伏自己?降伏自己就是降伏自己的习气毛病、思维方式、知见观念。境界上不去就是观念没改变,没有走出我执、法执的框框,没有从中跳出来。这与我们接触的环境有关系。有人一辈子虽然也接触了不少事物,但其所处的环境决定他无法改变。佛教是主张云游的,为什么见多识广的人境界同一般人不一样?为什么要出去参学?就是要把自己以前所有的概念放在一边。如果是带着成见去参访一位善知识,什么东西也学不到。就像是封住了口的瓶子,什么也装不进去。实际上你遇到任何一位善知识,都能让你受益,就看你愿不愿意把瓶塞打开。往往带着成见只能看见人家的短处,看不到人家的长处。实际上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短处。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同样也都有坏的习气毛病。因为在娑婆世界轮回的太多太多,习气太重了,几乎浸透到灵魂深处,几乎无法将灵性的力量启发出来。被欲望牵着走。

欲望也是一种习气,为什么事先想得很好,事到临头又不能按自己的愿望去做?比如在酒席桌上,本来不愿喝酒,可是被大家劝说一番之后,就不由自主地喝了起来,这就叫把握不住自己。如果你真的不愿意喝,也没人捏着鼻子灌你。修行和做事一样,修行本身就是在做事。内在的境界有多高,从平时做事就可以看得出来。或者说做每一件事就是内在境界的显现。

有时做事合情但未必合理;有时做事合理又未必合情,合情合理又合法当然最好。就像一个家庭,光讲道理,不名为家庭。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位置,就看你找到没找到。古人讲:“仁者在位,能者在中,成者在下,智者在侧。”那就看你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如果你既不是“仁者”,也不是“能者、智者,”甚至连平常的“成者”都称不上,那你把自己摆在哪里?实际这四“者”都可以做我们的老师。我有时想我自己哪方面都挂靠不上,有时看看自己是一无是处。为什么古人把人分的这么清?因为古人每个人都敢于面对自己。只有面对自己,才有可能把自己剖析得很清楚。现在的人不敢面对自己,都是看别人看得清,而看不清自己。

被人欺骗很难,往往都是自己欺骗自己。“果”都是自己造作的,好果是自己造作的,坏果也是自己造作的 。因为智慧没开,原以为会种个好果的因,实际上恰恰是种个恶果的因。为什么做人做事时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就是因为看不清结果,不敢承担事情的结果。当一个人太在意结果的时候,就会举棋不定。不太在意结果时,做事就比较轻松。当一个人完全为自己考虑时,眼前的一切都看不清。为什么有人做事那么轻松,胆量那么大?根本原因,做事不是为自己,没有考虑自己的需要。当一个人大公无私到极点,他的眼睛就看得非常远。因此古人讲:“当一个人大公无私到极点就是有私,当一个人自私自利到极点就是大公无私。”但很少有人能领悟到这一点。之所以内在境界上不去,就是私心所导致。人有私心本来也很正常,但问题是,我们的私心不是满足一次,膨胀一次,而是永无止境,永远满足不了。既然是无止境的,那就不必要去满足它,要适可而止。如果真能满足它,那就牺牲一次,满足它一次,也值得,问题是它是个无底洞。

人每轮回一次,就把这一世的所有信息全部贮存在阿赖耶识中。因此生生世世的记忆都贮存在阿赖耶识中。所以说阿赖耶识是一个万能的宝藏!要想修行,就必须把它打开,然后进行筛选。当你打开时,你会发现,里面真的是丰富多彩、什么都有。当发现里边许多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但根本无法抗拒。打不开阿赖耶识,无法看清自己。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头脑,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学佛到一定层次,根本无法面对自己。有的学到一定程度后,想自杀,我就碰到好几个这样的人。这种境界的出现,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厌世,觉得人活着没有什么意思,无非就是吃穿、功名利禄。还有一个原因是自己的切身感受,看到八识田中的东西这么多,不相信自己就是八识田中的那个样子,无法面对自己。读过佛教中的《禅观正脉》这本书以后,就会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新的看法。白骨观就是以此为依据的修行方法,观想一个人皮包着筋骨……我有时一想白骨观这一套程序,就会脸不愿洗、牙不愿意刷,不想管这个身体了。你再怎么用心保护,百年之内也就消失了。每天早上洗脸、打扮、照镜子就要好长时间,一天之中好多心思都用到自己的身体上。我以前不留胡子每天要刮脸,留起来以后一个月修剪一次。天天吃饭,都是为了身体,也不厌烦,但碰到一点事就厌倦了,不愿做了。实际上人生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即使是小鸟每天也要去觅食、做巢、哺育后代、躲避天敌,何况人呢!

自然界没有法律保护,弱肉强食。而人类就可以避免。人类社会有法律保护。磨练一个人的心性,靠天天打坐,可能吗?打坐只能磨练到一定程度。禅修只能达到一定程度,就再也上不去了。实际上红尘中的考验、磨练,远远超过禅修中。平常打坐盘腿,腿一麻一痛,顶多挺20分钟,就挺不下来了。这一点考验算得了什么呢?但也很难通过。为什么都觉得坐禅难,做事易呢?实际上我们每天不知做了多少事,做不了,没有成功都放弃了。只是在不知不觉中提起来又放下,最后彻底放弃。因为坐禅修道后无法放弃,一个人什么都可放弃,惟有信仰无法放弃。只要有过学佛的过程,哪怕很短暂,生生世世都无法抹去,除非有一世大彻大悟了,你才能把你贮存的信息融入大自然,顺其自然。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真正的成道者,想做什么,都能把全部力量转移过来。而平常人是不可能把十分的力量转移的,充其量只能把七分的力量挪过来。惟有得道者,才有可能把十分的力量全部转移,挪过来。因为他已经得到了自己的心性。人有两股力量(阴性的力量和阳性的力量),降伏以后就合二为一,成为一股力量。一旦变成一股中性的力量,它就像面团,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因为它无我,没有我执的力量出现,当一个人超越了我执,他可以任意融入一个形状或者一种力量里面去。看到大海、大树,都可以把自己融入到里面去。当一个人能够把自己融入对方时,他做事也就变得非常轻松。

今天来开光的持佛法师,给我一个小小的感触。此人是有能力、没脾气,而我是没能力,还有脾气。上等人是有能力、没脾气;中等人是有脾气,也有能力;下等人是无能力,还有脾气。我想我是属于下等人。

一个人讲话的声音也很重要,为什么同样一篇文章,有的人读起来特别有感情,令人深思。有的人读起来就令人感到枯燥无味?实际上这也多半是先天带来的,生生世世贮存在阿赖耶识中的东西。就像“气质”,很抽象,但确实存在。拿不出来,但能看得见。为什么有人长得好,但气质不好?长得好坏仅仅是表象上的东西。一个人努力去提升自己内在的素质,并非不可能,完全可以改变。怕就怕在不愿意改变,还以为自己很好。一个人笨不怕,就怕不愿改变自己。另外一种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有了一点进步以后,境界又上不去了。拿世间法比喻:有了一点儿成就,就被眼前的收获障碍住了,被境界转了。我们修行也好,做人也好,就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一个人如果对自己要求不严的话,是无法跳出自己目前的思想框框的。只有在自己身上狠下工夫,内在的境界才能冲上去。实际上我们做人、做事、修道,最后所要改变的都是自己内在的素质。为什么修了这么多年境界上不去?就是因为不愿改变自己内在的东西,不愿在自己身上下工夫。

有好多古人的语录、传记,实际都不愿讲出来。在座的有的来了这么久了,如果在我这里一点都不能受益,我感到非常惭愧。是我自己内在的力量不够,没有东西给你们。我天天渴望自己能进步,改变内在的力量。只要改变内在,外边的事就容易做。做人是一个观念的转变,做事也是一个观念的转变。观念不转变,做什么事情都很难。

﹡ 习气、习惯就是业障。了缘就是了业,结缘就是结业。传统叫“缘”,实际上就是“业”。当一个人慧眼未开时,你认为是在结善缘,也可能是结恶缘。认为是在了旧业,实际上是在造新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