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蔡惠明居士:梁启超的佛学观点


   日期:2023/6/23 17: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梁启超的佛学观点

蔡惠明

梁启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字卓如,号任公,是近代着名的改良派学者。他学识渊博,涉猎广泛,曾潜心研究佛学。一九二二年,欧阳竟无居士在南京创办「支那内学院」,创讲「唯识抉择谈」,学人毕集,如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陈铭枢、王恩洋、吕澂等均得列门墙。当时梁启超在东南大学授课,也随喜前往听讲,因病中辍,曾给欧阳竟无一信说: 

「自怅缘浅,不克久侍,然两旬所受之熏,自信当一生受用不尽。」此後,他写了许多有关佛学的论文,见地卓正,深入浅出,颇受当时学林的重视。

梁启超在一八九五年与康有为等组织「政学会」  ,主张变法,由「公事上书」得到光绪皇帝的接受。一八九八年,岁次戊戌,光绪下诏变法,但仅「百日维新」就由於慈椿太后的反对,归於失败。谭嗣同等被处决,他和康有为出逃国外。在日本流亡时期,他研习佛学颇勤,曾赋诗以明志,诗云:

「十年以後当思我,

举世若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

海天辽濶立多时。」

这正是华严行愿的发挥。他自退出政治舞台後,在北京清华大学研究院任教,曾试图以心理学原着阐释佛教的「五蕴皆空」之义。由於早年受康有为的「大同害」舆谭嗣同的「仁学」的影响,他的佛学观点,偏重於华严的菩萨行与誓不成佛之旨,後来於华严、法相两宗契合,并脱颖而出。

在「论中国佛学之特色及其伟大」一文中,梁启超写道:

「第一,自唐以後,印度无佛学,其传皆在中国。……自玄奘西游,遍礼戒贤诸论师受法而归,於是千余年之心传,尽归於中国。 

其二,诸国所传皆小乘,惟中国独传大乘。……当马鸣初兴时,而印度本教诸人中,固已纷纷集矢,谓大乘非佛说,故其派衍於外国者,无不贪乐偏义,谤毁圆乘。中国人之独受大乘,实中国国民文明程度较高於彼等之明证也。

第三,中国诸宗派,多由中国自创,非袭印度之唾余者。………故依华严以立教,实自杜顺、贤首、清凉、圭峰之徒始也。虽谓华严宗为中国首创焉可也。又如禅宗,虽云西土有二十八祖,但密之又密,舍前租舆後砠相印接之一刹那顷,无能知其渊源,其真伪固不易辨。……虽谓印度无稗宗焉可也。然则佛教有六祖始有禅宗,其犹耶教有路德始有布罗的士丹也。若夫天台三昧,止观法门,特创於智者大师,前无所考,旁无所受,此又其彰明较着者矣。

第四,中国之佛学以宗教而兼有哲学之长。……佛教本有宗教与哲学之两大方面,其证道之究竟也在觉悟。其入道之法门也在智慧。其修道之得力也在自力。中国人惟不蔽於迷信也,故所受者,多在其哲学之方面,而不在其宗教之方面。而佛教之哲学,又最足与中国原有之哲学相辅佐者也。」

这四个特色,恰如其份地概括了中国佛学的特点,是客观而中肯的。梁启超还试图从佛教中寻求改造社会的途径,他在「论佛教与群洽之关系」这篇论文中,高度评价佛教之信仰,认为有益於群冶。他精辟地提出这样六个观点:(一)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二)佛教之信仰乃兼善而非独善。(三)佛教之信仰乃乃人世而非厌世。(四)佛教之信仰乃无量而非有限。(五)佛教之信仰乃平等而非差别。(六)佛教之信仰乃自力而非他力。并作出结论说:

「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岂区区末学所能窥其万一?以佛耳听之,不知以此为赞佛语耶?抑谤佛语耶?虽然即曰谤佛,吾仍冀可以此为学佛之一法门+吾愿造是因,且为此南瞻部洲,有情家生,造是因。佛力无尽,我愿亦无尽。」

又一次体现了他的华严行愿的发挥。

在「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这一长篇着作中,梁启超深刻地分沂了佛出世时印度思想界混乱的形势,引「梵动经」所说将当时印度外道归纳为六十二见,八大类。就是:(一)常见论。主张世界及自我皆常存。(二)半常半无常论。主张一切现象都一部份常存一部分变灭。(三)有边无边论。专讨论世界有限无限之问题。(四)诡辩论。即不死矫乱论,对於一切问题都不下决定的解答,专为不可捉摸之说,故亦号捕鳗论。以上四类皆就现世立论,故谓之「本劫本见」。分属此四类者凡十八家。(五)无因论。主张一切现象皆偶然发生,无因果关系。(六)死後有想无想论。专讨论死後意识是否存在及作何状态等种种问题。(七)断见论。主张死後灭断。(八)现法涅槃论。主张现在为最高理想境界。以上四类,皆就未来立论,故谓之「末劫末见」,分属此四类者凡四十四家。在如此混乱复杂的思想形势之中,佛教异军突起,独树一帜,鹤立溪群,使六卜二见黯然失色。他写道:

「一般多以为佛教为谈玄家。其实不然。释迦是一位最注重实践的人。……释迦说法并不是谈空说,有闹着玩。他是一位忠实的临床医生,专讲对症下药。凡一切理论『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涅槃者,一向不说』(『箭喻经』)。……释迦唯一的月的在替家生治病,但决不是靠圣水来冶,决不是靠汤头歌诀来治。而是以实际医学为基础。经过严密的考察、分析与批评,然後确定治病方针。不惟如此,他要把这种学识传给病人,令他们会病前预防,病中对洽、病後疗养。把自己的本身的力量培养发展用来铲除自己的病根。就这一点而论,释迦很有些像康德,一面提倡实践哲学,一面提倡批评哲学,所以也可以名佛教为‘哲学的宗教』。”

梁启超还认为:气佛教的宇宙观,完全以人生问题为中心。……佛教哲学的出发点,非哲学的而是科学的,非演绎的而是归纳的。』

接着,他叙述了原始佛教教理纲要,从如实知见(诸法实相)、因缘观、十二因缘,业与轮廻,直谈到三法印以及解脱、涅槃,不仅发挥恰到好处,而且如数家珍。最後他还揭示了佛教的修养方法:(;智慧的修养。佛教是理智的宗教,在科学上有它的立塲,但却不能认为它是主知主义派哲学。佛所谓智慧者,谓对於一切「世间」能为正当之价值判断,根据这种判断更进求向上的理想。二;意志的修养。有消极积极两方面:消极方面主要破除我执、制御意志。积极方面是以欲制欲(杂阿含三十五),以勇猛、精进、不退转磨练、和激励意志。(三)感情的修养。万法以慈悲为本。慈谓与人同喜,悲谓与人同忧。佛以破除假我故,实现物我同体的境界。所有苦乐,悉同身受。

梁启超在此文的最後提到「涅槃的境界」,他说:

「涅槃到底是什么境界呢?佛每说到涅槃,总说是现法中自证自知自实现。我们既未自证自现,当然一个字也说不上来。依训诂家所解释,大概是绝对清凉无热恼,绝对安定无破坏。绝对平等无差别,绝对自由无系缚的一种境界。实相毕竟如何?我便不敢插嘴了。但我们所能知道:安住涅槃,不必定要抛离尘俗。佛在菩提树下已经得着涅槃,然而还说四十九年的法,不厌不倦,这便是涅槃与世法不相妨的绝大凭据。」

从以上所引资料可以看到,梁启超从华严性海,法相识湏的大乘教义中,阐发了「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的义理,在宇宙人生的究竟问题上曾下过一番探索研讨的功夫。他对佛学研究是实事求是的,观点也是中肯与客观的。这与章太炎那种反覆无常有着根本的不同。但他毕竟仅是个佛学的研究者,是学佛的同路人,没有依教奉行与修持实践,因此也不可能深沾法益,实现他响往的华严行愿。当然更未能深入经藏,修定发慧,亲证涅槃的最高境界。这是名士学佛的通病,是值得引以为训,警惕改正的。

摘自《内明》151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