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蔡惠明居士:僧佑对建经藏、造佛像的贡献


   日期:2023/6/22 13: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僧佑对建经藏、造佛像的贡献

蔡惠明

僧佑大师(四四五—五一八)俗姓俞,建业(今江苏南京)人。他是南朝齐梁时代的律学大师,也是古代杰出的佛教文史学家。幼年时随父母入建初寺拜佛,就欢喜雀跃,不肯同家。双亲依从他的愿望,允许他礼僧范为师。十四岁为逃婚到钟山定林上寺投法达和尚(当代高僧昙摩密多的弟子)。和尚“戒律精严,为法门栋梁”。随后出家受业于法颖律师,颖师是当时着名律学大德,因而僧佑刻苦钻研,精通律学。他曾为齐竟陵王宣讲律学,由于披释精详,深入浅出,听家常达七、八百人。后又奉齐武帝之命,往三吴(今湖州、苏州、绍兴地区)去试简僧家,并讲“十诵律”,传授戒法,用所得的供养修造建初、定林两寺,在寺内建立经藏。从此以俊,他经常广开律席。“出三藏记集”卷十二“僧佑法集总序:一谓他“春秋讲说,七十余遍”。可见他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传弘律学。

大师讲传的律学,即萨婆多部(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当时“十诵”、“五分”、“四分”、“僧只”等四部广律,虽都已在中国译出,但以“十诵律”最为流行。法颖和尚是专研此律的,大师长期随学,继承和发展了和尚的弘律事业,他在“萨婆多部记序”中写道:

“年逾知命,仰前觉之弘慈,奉先师之遗德,猥以庸浅,承业“十诵”,讽味讲说,三纪于兹。”说明他师承法颖的律学。他的律学着作有“萨婆多部记”五卷,介绍“十诵律”由北印度厨蜜传来的经过。“十诵义记”则是他对“十诵律”义理的演述。可惜这两即占律学的重要文献早巳佚失,我们只能从“出三藏记集”的目录和序文中领署其轮廓和大概了。

僧佑大师的着作还有:“释迦谱”五卷、“世界记”五卷、“出三藏记集”十五卷、“萨婆多部相承传”五卷、“法苑集”十卷、“弘明集”十四卷等。其中以“出三藏记集”与“弘明集”影响最大,至今仍是我们研究当时佛教的重要思想资料。“出三藏记集”十五卷,记载东汉到梁所译经、律、论三藏的目录、序记以及译经人的传记等。僧佑以前的经录大多散佚,现存经录应以此集为最早,里面还保存有道安大师经录的原文。“弘明集”共十四卷,辑录了从东汉到梁赞扬佛教的论着,但也保存几篇反对佛教的撰作,如范镇的“神灭论”等。作者一百人,其中僧伽十九人。卷一所载牟子的“理惑论”是研究佛教博入中国初期的重要资料。唐道宣律师编的“广弘明集”是“弘明集”的续编,但体例稍有不同。僧佑在“弘明集后序”中写道:

“余所集“弘明”,为法御侮。通人雅论,胜士妙说,摧邪破惑之冲,弘道护法之堑,亦已备矣。然智者不迷,迷者乖智。若导以深法,终于莫领,故复撮举世典,指事取征兰百非荣华,理归质实,庶迷途之人,不远而复。总释家疑,故曰“弘明”。”他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义敢于将反对佛教的论文同时引录,让读者从正反两方面审辨是非,这种宽宏的治学精神,为今后佛教学术研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大师的佛学思想,主要是继承大乘性空学说。在“出三藏记集序”中,他提出的“真谛玄凝,法性空寂”,在“弘圳集后序”中,又阐明“道法空寂,包三界以等观”的论点,就是讲离法性空的道理。他认为,虽然“道法性空”,伹“等观三界,则神之化理常照”(“弘明集”后序),所以因果三世,轮回受报就在于人的性灵下灭,驳斥了范镇的“神灭论”,赢得了当时名士王宏、王伟、刘勰等的拥护。

在大师以前,中国佛教典籍传译虽已不少,但没有建立经藏。法颖和尚首先提出“施造经像及药藏”,大师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事业。他先后枉建业城内建初寺和钟山定林上寺营建般若台建立经藏,得到临川王宏的全力协助。着名文艺评论家,“文心离龙”作者刘勰也随从整理勘定,并区别部类加以序录。梁·慧皎在二南僧传·僧佑传”中称赞大师“造立经藏,搜集卷轴,使夫寺庙广开,法言无坠”的功绩。

大师曾把自己八种着作总名为“释僧佑法集”,他在“自序”中写道:

“窃有坚誓,志是大乘,顶受方等,游心四含。加以山房寂远,泉清松密,以讲席间时,僧事余日,广讯家典,披览为业;或专日遗餐,或通夜继烛,短力共尺波争驰,浅识与寸阴竞晷。………仰禀群经,傍采记传,事以类合,义以例分;显明觉应,故序释迦之谱;区别六趣,故述世界之记;订正经译,故编三藏之录;尊崇律本,故铨师资之传;弥纶辐源,故撰法苑之编;护持正化,故集弘明之论;且少受律学,刻意毗尼,………既禀义先师,弗敢堕失,标括章条,为律记十卷;并杂碑记撰为一帙,总其所集,凡有八部。冀微启于今业,庶有借于来津。”这八种着作,现存的仅“释迦谱”、“出三藏记集”、“弘明集”三种。可见僧佑大师作为古代杰出的佛教文史学家是当之无愧的。

值得一提的是,僧佑大师不仅在建立经藏、撰制经录、编写佛教文史等方面作了很大的贡献。而且他还对佛教工艺创造了光辉的业迹,他撰的“法苑集”中,搜集了许多有关佛教音乐、梵呗、法乐、歌舞、遗像、雕塑等资料。反映了他对佛教艺术的甚深造诣;。慧皎“高僧传·僧佑传”载:.

“佑为性巧思,能目准心计,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故光宅、摄山大像及剡县石佛等,并请佑经始,准画仪则。”

这里所说的光宅寺铜像是梁·天监十二年(五零九年)大师奉旨监造,耗铜四万三千斤,铸成文九佛像,因庄严精美,被誉为“东方第一”(高僧传·法颖传”)。摄山大佛和千佛岩,则创始于齐·仲璋年问,当时的豫章王、竟陵王等都发心施资依山造像;,大师常为之规划与监造。至于剡县石佛就是现今浙江省新昌县的石城弥勒大佛。据一九八四年四月,新昌县王月冶、工杏浅用光学经纬仪测定,大佛身高十三·七四米,座高一  ·九一米,头高四·八七米,发际至顶一  ·八三米,发际至愿三·零五米,口广一  ·二八米,两膝咖肤距十点六一米,系石胎敷泥,图绘装裱而成,眉、睛黑色,眼球白色,发髻青色,唇与顶珠作朱红色,额嵌圆珠为发光品体,全身其他部份均为金色。五宫端正,身段秀美,氯度娴雅,如含哲理,有慈祥超脱之感,号称“东南大佛”。刘勰在为石城大佛建成撰题的碑记中称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其艺术魅力足以使“梵王四鹄徘徊而不去,帝释干马踯躅而忘归。”大佛始凿于齐永明四年(四八六)至梁天监十五年(五二八年)完成,最早由僧护发起,后来由僧佑续造,最终由僧佑完戎,世称“三生石佛”。僧佑大师的建造技巧,经现代雕塑专家监定,认为有这样两点创新,艺术上独到之处就是:(一)头身此例适当。一般人像塑造,总是按人体各部实际比例进行,头部占全身七分之一或上身四分之一。但如画、塑比人高大几倍或十几倍的巨像,就不能死扣这一比例,否则就会形成“细头伟人”。北方石窟中造像有意放大上身,恰又出现了“头大身小”的不协调。僧佑大师是在宠下向石壁构图,“目准心计、准画仪则”地先在心里拟好稿,站在宠下“遥控”,指挥工匠定位,把心中的图像镌刻到石上去,因此比例匀称,造型优美。(二)眼晴设计奇妙。大佛双目半开,两耳垂肩,嘴合唇启,流露出慈祥与容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人们站在宠下不论从那一个角度瞻望都觉大佛隐含微笑,令人杂念顿收,肃然起敬。据研究,其主要原因是眼睛设计的奇妙。原来表现喜、怒、哀、乐,关键就在于眼睑和眼球配置的调节上,立体雕塑的表达更有一个深度问题,眼睑张大,眼珠突出,成圆睁状,就成为惊愕、凶煞之相;反之,眼睑闭合,遮住眼球,便构成入定或打吨之状。大佛眼睑开张适度,微启不展,眼珠藏在眼睑内有一定深度,内藏而不昧,可见而不突,才形成微笑、慈祥、超脱的容貌。这不能不说是僧佑大师匠心独运,巧夺天工的创造。 

明彻、窦唱是大师的弟子,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僧佑大师的优良传统。“续高僧传·明彻传”载:“彻因从佑受学“十诵”,随出扬都,住建初寺,自谓律为绳墨,宪章仪,体仍遍研四部,校其兴废,移业经论,历采家师,备尝深义。”“续高僧传·宝唱傅”则载:“唱投僧佑出家,咨禀经律,先后撰集“法宝联壁”,“续*轮论”、“法集”、“华林殿经录”、“经律异相”、  “名僧傅”等。宝唱自称:“律师释僧佑,道心贞固,高行超邈,着述集记,振发宏要,宝唱不敏,顶班二落,礼诵余日,抚拾遗漏。”可见大师道德学问,影响深远,化导门下,身教为先,驰誉法门。刘勰也随大师同住十余年,对他推崇备至。

僧佑大师圆寂于梁天监十七年(五一八年)五月建业建初寺,世寿七十四岁,葬于钟山定林寺。弟子正度立碑,刘勰为撰行状。

摘自《内明》182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