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蔡惠明居士:关于“大乘起信论’的诤论


   日期:2023/6/18 13: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关于“大乘起信论’的诤论

蔡惠明

“法昔’月刊今年第一期发表了游有维居士的“对传撰‘起信论简论’在教义上一点不同的看法”,作者力图用“摩耶经’的悬记来说明“起信论’是马鸣菩萨所造,并且通过“真如缘起”的解释,来说明它与法相宗的“阿赖耶缘起’并不对立。这两点理由不具有令人信服的说服力。本着佛学研究应当争鸣的精神,我也想借“内明’一角谈谈自己学习的体会。

“大乘起信论’相传为古印度马鸣所造。有南朝梁陈润的真谛和唐实叉难陀的两种释本。在印度名为马鸣的不止一人,历来有“六马鸣”的传说。一般认为应是龙树以前的马鸣。据记载,他生于公元一至二世纪时的舍卫国娑积多城。初出家时信婆罗门教,后遇胁尊者的开导皈依佛教。他得到贵霜国王迦腻色迦的帮助,积极传布大乘佛教。他的重要着作译成汉文的有“佛所行赞”、“大庄严论经”等。他长于文学、诗歌和音乐,另有梵文本叙事长诗“美难陀’和戏剧“舍利弗所行”(原文已佚,只留下一些片段)。“大乘起信论”相传是他所作,但没有可考的根据。据“慈恩三藏传”说:当时印度已没有“大乘起信论’了,玄奘法师特依汉文本转译成梵文。对作者引起的怀疑,可能就因为梁译“大乘起信论”是否是真谛所译,也有不同说法。隋时,均正在“四论玄义”中说:“寻觅翻经目录中无有也。”法经奉诏编撰经录,把本论编入“疑伪类”,认为“勘真谛录无此论”,直至唐智升编“开元释教录”才肯定为真谛所译。近代日本学者望月信亨等,依均正、法华的传说,也认为本论不是真谛所译。一九二二年,梁启超着「大乘起信论”一书也采用日本学者的论证否定本论为真谛所译,甚至怀疑唐译本的真实。以后支那内学院王恩洋、吕澄等也认为唐译的实叉难陀本,不过是梁译本的文字上略加修改而已。王恩洋作的“起信论料简’,用唯识论的观点评述本论·他们提出详密的理由,如果以简单的“悬记’加以镇住,实在太“神权化’了。何况,“摩耶经—所说,如来灭后六百岁已,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的记载中,佛灭的年代,异说甚多,总计约六十种(西藏地方就有十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南方各国(斯、缅、泰、老、东等国)通用佛灭于公元前五四四年;另一种是我国蒙藏地区黄教采用九六一年说。我国内地则以佛诞为纪元。定公元前一〇二七年说,总之、差距很大,这又怎么肯定马鸣的出生,就是“悬记”中的年份呢?更进一步说,“摩耶经’根本没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的记载,所以将“悬记’拿出来吓人,那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问题不在于作者,而在于“大乘起信论’的内容。我师太虚大师认为:东方文化不同于西方进化的文化,因此不能用进化发展的方法来衡量佛法。他在“再议印度之佛教”一文中写道:“大概马鸣造‘起信论’以后,因为法不当机,即暂为藏诸名山,以待来日。当时虽没有大大弘扬,但不能说没有造。”这是针对“印度没有‘起信论’的说法而言的。大师所以这样说,是为了保持“起信论”是空宗以前的作品,这一说法从义理上讲,大师提出两点来解释:一、“起信论’所说的真如,与唯识所说的真如是不同的。唯识义的真如,是偏于理性的,而“起信论’的真如是包括理性与正智的。二、唯识学者说有漏种子唯生有漏,无漏种子唯生无漏,而“起信论”说无漏与有漏互相重生。大师认为“起信论’主要是依无间缘来说熏习的,这是菩萨应有的心境,与唯识学的因缘说不同。凡夫是有漏生有漏的;佛是无漏生无漏的;唯有菩萨,才有漏无漏辗转相生。这样的熏生。约等无间缘说。有漏无间生无漏,无漏无间生有漏,这在唯识学者是认可的;所以特以此会通“起信论”与唯识的予盾。

印顺老法师在“大乘起信论讲记”中发展了太虚大师的观点。他认为:考证真伪的问题,即用考证的方法研究佛法——这种治学方法是不应该反对的。如大师以为东方式的文化,是先全体后分化的。像“起信论’所说的空与有都有照顾周到;后来龙树、无着他们,据各方面的义理加以发挥,才有大乘空、有宗派。……以中国佛教来说,古代在南方流行的佛教,有天台、智者出来综合它判为四教。到后来,北方又新起了禅宗、贤首又起来综合它,改判五教。……考证的方法不应该推翻。思想是有演化的,但不一定是进化的。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可以演化成好的、也可以演化成坏的。

印老的看法是:一、印度传来的不一定都是好的。中国佛教界一向有推崇印度的心理,以为凡是佛典,只要从印度翻译就对;小乘论都是罗汉作,大乘论都是了不起的菩萨作。其实,印度传来的教典,有极精深的,也有浮浅的,也有杂乱无章的。印度更有不少托名圣贤的作品,即使翻译过来,并不能保证它的正确。二、中国人作的不一定就错,佛法传到中国来,中国的古德经过详密的思考,深刻的体验,写出来的作品,也可以是很好的。如天台宗的典藉,主要是智者大师说的,不也还是照样的崇敬奉特!其实师资传承,也仅有相对的价值。印度、西藏都大谈师承,还不也是众说纷纭,是是非非吗?我们应该用考证的方法,考证经论的编作者,或某时代某地方的作品;但不应将考证出来的结果,作为没有价值或绝对正确的论据。在佛教思想上,“起信论—有它自己的价值。这不能和鉴别古董一样,不是某时某人的作品,就认为不值一钱!

印老这一观点,正是坚持“大智度论’所说“依法不依人’的原则,是令人信服而乐予接受的。

在谈到教义上的正谬问题,印顺老法师指出:站在唯识学的立场,评论“起信论’的教理不对,这不过是立场的不同,衡量是非的标准不同,并不能就此断定“起信论’的价值。佛法中的大小乘,有种种派别,像小乘有十八部、二十部之多。从大体上分,也还有:有部、犊子部、分别说部、大众部的四大系。大乘也有空宗、有宗的不同。佛法流行在世间,因为时、地、根基、方法的不同,演化成各部各派的佛法。现在研究佛法,对各部各派的教理,可以比较、评论、但切不可专凭主观。凡是不合于自宗的,就以为都是不对的,错误的。这种宗派的独断态度,是万万要不得的。站在唯识的立场,说别宗不对,不合正理;别的宗派,也可以站在另一立场,说唯识不对、不符正理;但决不会因此问题都解决了。印顺老法师认为,唯识学者对“起信论’应以讨论、商榷的态度,而不应以“同我则是、异我则非”的态度来否定“起信论’。“起信论’与“唯识论’各有独特的立场,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理论。学派的教理,既各有不同处,就是费尽力量以求圆通,而别人也还是不会承认的。所以、我们先应了解他们的不同:不要偏执也不要附会。先明白各论的特殊意义,再来考虑它在佛法中的地位。印老这一提法,是符合“大智度论’卷九所说的“法四依”教义的,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开展佛学研究,进行教义辩论都应该遵守这四依原则。我们上海佛教居士林提出“各宗并弘、不作攻击’的公约,就是对佛教各宗派,都同样弘传,但不允许互相攻击。在教言教,契理、契机,这样才能达到扩大团结,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傅教石先生写的“大乘起信论简论’在一九八七年一到五期“法音’双月刊连载,作者在最后写道:

“就‘起信论’本身的思想来说,也不像印度人的撰述。因为‘起信论’的基本思想与唯识论的思想,可以说大相径庭,有些地方甚至是根本对立的。它所主张的真如缘起论,在中国佛教思想中独树一帜。这种思想,似乎在印度是不可能有的。”这段话是比较客观的,持一种探索怀疑的态度,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既然隋时有人提出“起信论”非真谛所译,也不是马鸣所造,如均正认为:“‘起信论’一卷,人云马鸣菩萨造。北地诸论师云:非马鸣造,昔日地论师造论,借菩萨名目之。”到唐代,唯识学者还有说是世亲所作的不了义说。那未有“似乎在印度是不可能有的”想法,也并不值得奇怪。游有维居士护法心切,引经据典地作了一番论证,他的动机也是好的,但文章刊出后,读者议论纷纷,似乎没有打中要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分不清。我记为印顺老法师的见解,不仅有说服力,也有权威性,他把本质说清了,现象的迷惑也就随之澄清。“大乘起信论’的这场争论,法舫法师曾在“海潮音’杂志第十三卷一期发表题为马大乘起信论’在佛学上之价值’一文中写道:“在东西学术界上,曾起过很大风波,其最后结果,则仍判为马鸣所作为大乘正论。吾于此无言矣,旧案下提矣。’当时参加争论的大多数人都已作古,但问题仍然“旧案重提’,可能大家尚未看到印老的权威性结论,现在温故而知新,看来还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大乘起信论’是一部重要的大乘论着,有它的思想性和独立见解,它流传至今不衰,可见其拥有自身的价值,希望读者认真研习,从中吸取营养,深沾佛法的利益。

摘自《内明》201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