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蔡惠明居士:觉贤的禅学思想及其传承


   日期:2023/6/8 13: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觉贤的禅学思想及其传承

蔡惠明

  一、达磨多罗的再传弟子,佛大光的门人

觉贤(359-429)是佛驮跋陀罗的意译,他与中国三大译师之一鸠摩罗什是同时代的印度高僧,原为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是释迦牟尼佛的祖国)释迦族甘露饭王的后裔,居住在劫比罗伐zu堵国,祖父在北天竺一带经商。5岁时父母双亡,由舅父抚育成长。17岁出家,在读诵佛经时显现极强的记忆力,读一遍就能背出,且一天能读完几个月的功课,证明智慧超人,善根夙具。受具足戒后,更加勤奋好学,博览经典,以精于禅定和戒律着名。后去罽宾,受教于佛陀斯那(一译佛大光,意译觉军),觉军是达磨多罗(法救)的弟子,所以觉坚可说是达摩多罗的再传弟子,间接得到法救禅法的传承。他在罽宾国遇到了中国的求法僧智严,智严清他到华夏弘传禅法,他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当时交通困难,他们俩先翻越雪山,以后改走海道,历尽艰难,辗转三年,才到达中国青州东莱郡(今山东掖县)。晋义熙四年(408),他们听到鸠摩罗什应秦主姚兴的迎请,来到长安主持译经,遂前往长安会请益。住长安齐公寺。起初,觉贤与罗什相处甚好,互相研学,切磋奥义。但由于各自的的学风不同,师承渊源亦有异,于是出现分岐。罗会什弘经教,尤其龙树一系的大乘中观学说,得到秦主姚兴的崇敬。罗什和门下两千多人,出入宫廷,声势显赫。而觉贤谨守上座部教学规模,悠习禅定,聚徒数百人,甘于淡泊,不喜繁华。罗什也传授禅法,但仅介绍上座部旧师的各家禅要,尚未经过完善组织;而觉贤禅法是从上相承,保持了它的纯粹性。后觉贤率慧观等40余人南下到江西庐山,那时慧远在庐山早就耳闻觉贤的声名,在接待他南下晤谈后更佩服他学识的渊博,禅法传承的正统。慧远礼请觉贤留在庐山译出《达磨多罗修行方便禅经》二卷。慧远极为重视此经的翻译,不仅亲听觉贤的讲授,还为此经撰序赞扬。觉贤对他的真诚很为感动,表示愿在南方各地大弘禅法。义熙八年(412)秋,他便离开庐山西行到荆州,受到太尉刘裕的尊敬,次年,他随刘裕同赴场都(今江苏南京),住中华门外道场寺,他的道德学问,受到当地僧俗的拥戴。

觉贤在扬都大弘禅法,领众修定,风靡一时,道场寺因此而有“禅师窟”的美称。不久,东晋着名高僧法显到印度求法,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航海归来,从青州(今山东青岛)来到扬都,与觉贤膈作译经,从义熙十二年至十四年(416-418)先后译出法显携回的梵本《大般泥洹经》6卷、《摩诃僧祗律》40卷、《僧祗比丘戒本》1卷、《僧祗比丘尼戒本》1卷、《杂藏经》1卷。由此积累了不少翻译经验。义熙十四年,他又受孟凯、诸叔度等的礼请,与沙门法业、慧严等100多人在3年内出《大方广佛华严经》50卷(后改分为60卷,称《六十华严》)。这一大部经典梵本有36000偈,原是西晋沙门支法领从西域于阗取回的,一向无人翻译,直到觉贤率众同译才告圆满完成。在此以前,鸠摩罗什已先译出《华严经》中的“十住品”,觉贤不仅完全采用其译文,而且还按罗什译文风格翻译其余各品,以求与全本的融合,可见他虚怀若谷,不计实个人恩怨的坦然品德,《六十华严》的译出对后世佛教义学的发展影响很大。翻译的所在地后来被称为“华严堂”,以马念他的译经功德。佛驮跋陀罗于刘宋元嘉六手(429)圆寂,世寿71岁。他的译作除上述7种外,现存还有《出生无量门持经》1卷、《大方等如来藏经》1卷、《文殊师利发愿经》1卷、《观佛三昧海经》8卷。此外尚有缺本《净六波罗密经》,合计共译出12部、113卷。《高僧传》说他译经15种,117卷,计算存误。又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刊定他的译本里有《新无量寿经》2卷,是宝云译的重复记载;又《方便心论》1卷,为《修行方便禅经》的误传;还有《过去因果经》1卷,因出处有疑,都不应计算在内。

二、觉贤的禅学思想和禅法

觉贤翻译的内容虽多方面,但他更精于禅法。慧远在《庐山修行方便禅经统序》中写道:

“每慨大法东流,禅数尤寡,三《业无统,斯道(禅)殆废。顷鸠摩耆婆(即鸠摩罗什)宣马鸣所述,乃有此业。虽其道未融(没有把禅理说透),盖是功亏一篑”。(笔者按:此成语出《尚书.旅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仞,合古时七尺,一说为八尺。筑九仞高的土丘,由于只差一篑(筐)土不能完成,这是慧远对罗什禅法的评价,可见他是赞扬觉贤的禅法;两人比较,他是倾向觉贤的一边的)。

觉贤的禅法既与罗什传承不同,所以他在长安住了不久,便因分岐而南下到了庐山,于是慧远请他译出《修行方便禅经》(又名《修行道地禅经》),详细地介绍了他所学的佛陀斯那禅法,连带有达磨多罗禅法。《修行方便禅经》阐述的是五门组织的禅法。慧远的《统序》中还接着指出:

“其为要也,图大成于末象,开微言而崇体。悟惑色之悖德,杜六门以寝患;达悟竞之伤心,齐彼我以宅心;于是异族同气,幻影造疏;入深缘起,见生死际。尔乃辟九关于龙津,超三忍以登位,垢习凝于无生,形累毕于神华,故曰:无所从生,靡所不生,于诸所生,而无不生。”。“在慧远看来,禅法的五种法门都是就末象(形迹)讲对治的,完成根本的转变应由此下手。但对禅法秘要、微言大旨也须有所悟解,这是崇尚根本。他在《统序》中叙述了五门中的四门:一、了解迷惑于女色违背道德的,应该杜塞六根以平息祸患,这是指修“不净观”而言。二、明白愤怒竞争等情绪有伤于本性,应该忘怀人我,一视同仁,这是指修“慈悲观”而言。三、人身原是由地水风火空识六界同一气化而成,如加分析,只是幻形而已,因而不必执于我见,这是指修“界分别观”而言。四、深知十二因缘的道理,即可理解生死际的本质,这是指修“因缘观”而言。做到以上四门,就可逐步开辟“九关”(即“九次第定”),超越“耐怨害忍”、“安忍苦忍”、“无生法忍”等三种法忍,达到阿罗汉果的果位。这样“因循”恶习在“无生”的认识中就可止息,便可解脱轮回。最后慧远在《统序》中还介绍佛大光禅法的特点:佛大光认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四宜以返迷,启归途以领会,分别阴界,导以正观,畅散缘起,使优劣自辩,然后令原始返终,妙寻其报”。这就是说,要使学人得以悟解,应当循序而进,先讲方便、胜进,后开不净观、念息两甘露门,通达退、住、升进、决定四义(每一过程,都具此四义,应离前二义而行后二义)。如此就能人迷误中得到启示,领会要旨。同时还须分别阴界,导以正观,彻底分析十二支缘起,使优劣自辩,直探究竟。

慧远特别对《不净观》部分作序介绍。他说:“斯经所云,开四色为分界,一色无量缘,宗归部津,则发趣果然。其犹朝阳晖首,万类影旋。”不净观主要是观察人死后遗体。《立世阿毗昙论》卷六载:“阎浮提人,若眷属死,送丧山中烧尸弃去,或置水中,或埋土里,或着空地”。旧俗流行野葬,即置尸体于山林中任其腐烂,于是鸟兽虫蚁,相继啖食,最后只剩白骨,不净观就是观察这些过程,从而认识“不净”。然而再由不净转净,从白骨上作观,出现青、黄、赤、白四色,使人心地清净,也就是经中所说:“开四色为分界。”每观其中一色时候都是内外边缘,到处见其同一类色,所以称为“一色无量缘”。由此可见,佛驮跋陀罗的禅法着重于五门中的不净观门,以此为中心,从而最初理解的事物亦得到真实了,其他以清净为归趣的事都视不净观为转移,因此比之为朝阳。

禅法是重传承的,佛驮跋陀罗的师承是明确的,慧远亲自听讲并作序介绍,说明他是推崇佛驮跋陀罗禅法的,而认为鸠摩罗什的禅法“其道未融,功亏一篑”,只是不完全的知识。禅学虽出于上座部系统,但在当时已贯穿着大乘思想,形成大小乘融贯的禅了,这与最初安世高所传的以安般为主的禅法是不同的,鸠摩罗什如此,佛驮跋陀罗也如此。大小乘禅法融贯的关键,在于把禅观与空观联系起来。(禅法要解)卷上说:“定有二种:一观诸实相,一观诸法利用。”就是说在禅观中不但应看到空性,而且也要看到诸法的作用,两者不可偏废,觉贤现存译着中已看不到这种深入的说法,但从慧远的序文中推崇觉贤对禅法的贡献仍在于大小乘禅法的融贯。慧远序文最后指出:“达磨多罗合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其为观也,明起不以为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于如,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如。”这描述觉贤禅法以空观性,从“生即不生,灭即不灭”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理解,即不以生而为之起,不以尽可谓之灭,虽见有生灭,而法性(如性湛然不变。所以观色不能离开如性,观如性不能离开色,两者是统一的,觉贤这种融贯大小乘禅法的思想,对后世禅学发展,影响很大,在今日仍有现实指导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