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蔡惠明居士:佛教是宗教是哲学,并应以科学为方便


   日期:2023/6/2 21: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是宗教是哲学,并应以科学为方便

蔡惠明

《法音》1991年第2期发表西妙居士所作《佛法之性质与佛法之研究》一文中谈到“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佛法就是佛法。”并对以科学为方便弘扬佛法提出不同看法,说:“佛法与科学,无论就其基本目的、基本方法及于人生实际价值而言,都有根本的不同。”对于以上二个问题,历来都有争论,见仁见智,各抒所见。笔者就个人学习的体会,想谈谈自己的观感,抛砖引玉,敬请各方大德指教。

首先是佛教是否是宗教问题,应该弄清什么是宗教这一概念。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在人类历史开端时期,没有也不可能发生宗教。宗教观念是在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人的思维具有抽象概括能力时才出现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前五世纪的印度,它是当时反婆罗门的思潮之一,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等观点,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并以独特的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教义解释人生和世界的问题,它在印度本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公元前三世纪被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定为国教,并传播到印度邻近地区很多国家。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大乘佛教以通俗形式向群众宣传佛教教义,受到广泛欢迎。七到八世纪后,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互相调和结合,产生了大乘密教。十三世纪初,由于外来势力的沉重打击以及佛教内部不纯等原因,佛教终于在印度消亡。十九世纪末,稍有复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又有新的发展。目前仍广泛流行于中国、日本、东南亚地区并传播到欧美,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依照“约定俗成”的习惯,佛教亦被称为宗教,这已是众所公认的事实了。

佛教是否属于哲学范畴问题。哲学这一名词源出希腊文Phi10s0phia,意即爱智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佛教三学中主要是慧学包涵了哲学的内容。三学中的戒学和定学主要是属于道德修养学说,但戒体部分也含有少量的哲学内容,慧学则既贯穿着佛教道德学说的内容,且广泛涉及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从而包含有更多的哲学内容。佛教的根本目的是求得解脱。为了适应对信众说教和对外道辩论的需要,随着佛教理论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历代高僧大德日益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高度阐明教义,从而使佛教增添了更多哲学色彩,丰富了哲学的内容。佛教理论一般是从境、行、果三方面进行论述的。境,即所观的对象,也就是认识的对象。行,就是修行。果就是修行所得的果。换句话说,境是佛教对世界的认识,行和果是佛教的实践活动。佛教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境这一范畴的论述上,也就是对境的真实本质的各种说法上。佛教认为,对认识对象的本质认识,构成了佛教真理。佛教哲学是佛教全部教义的思想基础,也可以说就是佛教教义中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部分。由此看来佛教哲学的对象、范围比整个佛学要狭窄一些,但它是佛学中的一部分,是其中的思想核心部分,不能笼统地说“佛教非哲学”。

在中国思想史上,佛教和道教一直是两股重要的思想潮流。魏晋时期,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合流,丰富了后期玄学的内容。隋唐以后,佛教各宗派各自对佛典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并且互相弥补和融通,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系。宋明时期,标榜反对佛教的理学,却又从思想上汲取佛教哲学,形成了佛教化的新儒家。如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就是脱胎于禅宗的顿悟学说。在宋明时期,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道两家的调和,已达到互摄融合的高度。宋着名学者张商隐在他的《护法论》中说:“儒以治皮肤之疾,道以治血脉之疾,佛以治骨髓之疾。”表明其用是一,不过程度不同而已。近代的改良主义者更有从佛教汲取养料而批判儒家理学的,如谭嗣同所建立的“仁学”体系,他的思想渊源之一就是禅宗。章太炎曾运用佛教因明与西方逻辑、中国墨经作比较研究,并有《齐物论唯识释》之作。佛教思想作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部分,对于推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他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而佛教文化的精华,如敦煌壁画和经卷,龙门、云岗、大足、麦积山等地的石刻,金代的赵城藏等,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一页。

佛法的世间流布,不能没有方便适应。佛教中国化这一事实充分体现了方便适应的功用,我们应该善于加以总结。近代科学家王小徐、尤智表以科学为方便弘扬佛教,这和东晋道安用玄学解释般若,风靡了当代名士,方法上是一致的。道安首倡“因风易行”,促使佛法大兴。“风”即风俗,或称民俗,是民间历史文化的体现,或者说是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或存在形式,也就是文化的沉淀层。“因”即沿顺随应,依据调适的意思。“因风易行”是说外来思想文化顺应本土文化,与本土文化相适应与协调。这样佛教就能为当地民众所接受,便于流传。既然当时可以玄学为方便,为什么今日不能以科学为方便,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呢?因为方便是有时空适应性的,要有破有立,当时施设的方便由于时空的变迁失去作用甚至成为阻力时,那就需要以“正直舍方便”的精神,舍弃旧方便,建立新方便,却不能刻舟求剑那样停滞于古代。王小徐名季同,苏州人,前清时留学英国,研究电学,并在德国西门子电机厂实习,曾发明转动式变压器。回国后在国民党时期的中国科学院工作,着有《电网路计算法》(是用英文写的)在电学上很有价值。他对佛学研究功夫正和他的电工学一样精湛,着有《佛法省要》和《佛法与科学的比较研究》等书,以科学家的体验与语言,比较研究佛法,这本身是个创举,受到知识界的热烈欢迎。尤智表字佳章,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后来又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无线电工程,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南办事处工程师等职。他因叔父尤景溪的开导而信奉佛教。1946年7月,在汉口《正信》月刊发表了《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一文,反应强烈。1954年,我任上海《觉讯》月刊执行编辑时,经常向他请教,得益非浅,他应我的请求对《研究佛经的报告》进行修订,增加佛教的宇宙观和佛教的人生观两部分,由觉讯月刊社出版。他在《自序》中写道:

“作者在交通大学求学时期,酷爱自然科学。毕业后因叔父的启发又爱好了佛学。科学与佛学原有很多会通之处,如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是说明《中论》中‘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一原则的最好的例子在科学中往往没有加以解释,但用佛学来解释却很合适。例如空气中的氧气O2,是没有气味的气体。但三个氧原子组成的臭氧O3,就会发生臭味。这个臭味从何而来?从第一原子来?从第二原子来?还是从第三原子来?事实证明:每一个氧原子都没有臭味。此味不从外来,不从内出,也不从中间出,但从因缘和合而生,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此臭味实无天性。不过体性虽空,现象不是没有。这样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佛法称为中道义。”

此书不仅在国内多次翻印,印数达十多万册,而且在港台都有翻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李荣熙还将它译成英文本。可见是一种殊胜方便,并没有不妥之处。可惜的是,尤老在那极“左”的年代里不幸逝世,此书也不能由他亲自不断修改,以求新的适应。上海佛协出版流通组计划重印此书,还是依据时代的新要求进行修订,尽量删去牵强附会的地方。

《佛法在原子时代》作者罗无虚,名永正,今年79岁,退休工程师。他原籍上海,毕业于上海雷士德学院,1946年参与发起上海佛教青年会,随后赴香港工作,在港发起中道学会,并创立香海莲社半春园道场,讲学颇勤。1973年去美国定居,潜心于原始佛教的研究。他在加州菩提学会演讲《杂阿含经》说缘起观时指出:

“缘起法亦译因缘法。此指事物间的生灭变化,都有它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这是个理法。它基本上对人生(生命、生死),宇宙(经称世间)有一个重大的启示:一切是动的,Dynamic,不是静止的。一切生命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中;一切世间在成、住、坏、空的过程Pr ocess中,因此‘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缘起法与尖端科学的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宇宙物理学在理论上可以会通。”

他只是将科学作为方便,并没有将科学与佛教划等号。他的《佛法在原子时代》在美国重印,作了修改和补充。上海佛协出版流通组将依据修正本翻印。看来今后还将以科学为方便弘扬佛法,当然这只是一种手段,目的仍然是“令入佛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