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当下承担就是修行


   日期:2023/1/24 9: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当下承担就是修行

2011.01.01

师:欢迎大家来东华寺。在广东,提起南华寺几乎无人不知,提起东华寺则知者甚少。据《韶州府志》及《始新郡》记载:“先有东华,后有南华”,其创始者是同一人。公元502年梁武帝建国,号天监元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来此创建灵鹫寺。一百七十年后,时值唐朝,六祖惠能来此地,易灵鹫寺为东华寺,寺院曾鼎盛一时。明清后不知何因而毁。原寺准确遗址据县志记载,位于县城东十五公里处,而县城所在地已三易其址,究竟在哪个县城的十五公里处已无从考证。后经专家鉴定,就在此山的山洞附近。于是我们便在这个山谷里重新修建寺庙,并沿袭唐时旧称——东华寺。天监三年(即三年后),该寺的创始人智药三藏禅师到曲江创建了宝林寺,后来宋朝皇帝赵匡胤将宝林寺改名为南华寺,并延续至今。因此当地一直流传着“先有东华,后有南华;先有灵鹫,后有宝林”之说。印度智药三藏禅师对韶州府贡献卓越,创建了五个寺庙,分别为:东华寺、西华寺、南华寺、北华寺和中华寺。现在东华、南华、西华三寺由和尚主持,其他二寺由信徒自发进行简单供奉。东华寺重建于2006年。2008年主体工程告罄,进行了简单的落成仪式。北京清华大学承担了寺庙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现在中国佛教基本上分为净宗、禅宗两大派系。禅宗主要是从韶关地区传播至天下。虽然达摩西来,成为中国禅宗鼻祖,但禅宗在他那里并未得到广泛传播,基本上是代代单传的格局。直到第六代祖师惠能,禅宗才得以广泛弘扬,发扬光大。之前五代祖师的得法弟子皆屈指可数。当时达摩祖师手下的五个弟子,有的得其“肉”,有的得其“皮”,有的得其“毛”,唯有慧可得其“髓”而成为第二代祖师。

众所皆知,把禅宗推向顶峰的六祖惠能目不识丁,而他讲的《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后人誉为经典的著作,其余都被称为“论”或“语录”。六祖不识字,其语言直白易懂,佛经的白话文正是从六祖这里应运而生。在此之前所有经典的翻译和祖师的论著都是采用佛教风格的文言文形式,与中国传统的文言文还有所不同,非常严谨。六祖去世百年后,从他的徒孙辈开始禅宗逐渐走向衰落,佛教也由此走向衰败。由于佛的意境大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言太直白,与原意会有出入,过分迎合大众的口味,则使佛法的品位下降而导致衰败。所以后来几乎无人能超越六祖,把如此深奥的义理用最浅显、最贴近生活的语言阐述出来。古人评判文章优劣的标准是,深入浅出为第一等文章,深入深出为第二等文章,浅入浅出为第三等文章。此标准时至今日仍放之四海而皆准。浅入浅出往往会扭曲意趣。深入深出一般人又听不懂。能深入浅出、准确无误且透彻地揭示真理,唯有在亲履了本地风光,有了实证功夫之后。《坛经》就是一部典型的深入浅出的作品。六祖虽不识字,但他将自己亲履本地风光的见闻觉知、甚深义理,言简意赅却透彻地道出,由他手下的一位大弟子法海(当时的翰林学士)整理成文。师徒二人,一个是实相般若达到了顶峰,一个是语言文字造诣达到了顶峰,二人合作,珠联璧合,诞生了这部空前绝后的举世圣典。古往今来的学佛者只要闻到《六祖坛经》,无不叹为观止。

六祖从五祖处得衣钵后,在始新郡这一带(现在的始新县)隐藏了十五年。其中有一段时间在这里的“三圣洞”隐居,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该山洞最奇特的是,在半年梅雨季节潮气极重的南方,洞内干燥而不潮湿。基于上述因缘,我们在恢复寺庙时,把东华寺定性为禅宗道场。

不知在座信佛的人比例占了多少,请举手看看。还蛮多!但是信佛还不够,还要学佛。信佛与学佛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信佛成不了佛,唯有学佛才能成佛。这个道理就如同相信做生意可以发财,但不去做就永远发不了财。刚才有位学友谈到学佛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的方法。实际上这种困扰是很多学佛人都面临的,都很虔诚,但都不知如何下手。去请教法师、出家人,他们一般不敢谈,也不轻易谈。因为从调姿势、调呼吸到调意念,这是一套完整的修行体系,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所以当问一些出家人如何学佛时,一般都回答:好好诵经、好好拜佛、好好念佛。

按照严格的修学佛法的次第,理论学习至少要三至五年,甚至十年,不经理论学习,师父不会轻易让你修法。学习理论的时间往往超过实修的三倍。如果理论学三年,实证功夫一年就可以完成。现代人刚一信佛就渴望修法,了生脱死,即身成佛,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见地”。“见地”就相当于地图。一个从未去过北京的人,如果买张北京地图详查细看,对北京的具体方位、大街小巷、要去的具体地点可以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再开车上路时,必然稳操胜券,直达目的地。过去的法师对求法者一般要十年左右才为之传法。十年之前都是培养见地,学习理论,打基础。理路正确、清晰明了之后,方传授方法。见地明确后,按所传方法修行,入道就轻而易举了。学习理论的过程也是修行,因为通达理路必须进入状态,心临其境。

今天来的大多是年轻人。现在学佛的人越来越年轻化、知识化,这是一个可喜的兆头。如果大家想学佛,应该在见地上好好下功夫。要常常提醒,勉励自己,既然学佛,就要以佛为榜样,以佛为标准,以佛为起点。我们是人,尚在人间,如果人都没有做好,直接学佛非常困难。所以很多人虽“学佛”多年,但用佛的标准来衡量,根本还未入门,所做的一切实际上还是在学人。如果一定要问学佛和学人各需花多少时间,占多少比例,我可以准确、真实地告诉大家:七分学做人,三分学做佛。七分做人的功夫圆满后再去学做佛,花三分功夫你便是佛。可是现代人都不愿意打这七分做人的基础,一上来就想学佛!所以无论学佛多少年,身上显露出来的还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佛不像佛!

当今很多学佛的人放弃了工作、家庭,想“清静”地学佛修行。这是极端错误的想法和行为。一个学佛的人首先应该是个负责任的人。一个对家庭都不负责的人去学佛,肯定也不会对自己负责任。哪个出家人是活在真空里,不再依赖社会的?出家人不仅要依赖社会,而且还要融入社会,才能把佛学好。我们敬仰佛是因为我们受益于佛。既然能从佛这里受益,说明佛不在天上,不在真空里,只有和众生打成一片,才能让众生受益。

学佛首先要发菩提心。菩提心生不起来,就是以凡夫之心在学佛。凡夫心怎么可能与佛心相应呢?一旦生起菩提心,即是转凡夫心为佛心,用佛心学佛就能与佛相应。在社会上做一番事业尚且要立志,学佛修道岂能不发心?菩提心生不起来,或者生起来了,三两年又消失了,如此这般想成就,怎么可能?菩提心一旦生起,就应该保持并伴随自己一生。越遇到挫折,菩提心越坚固,唯有如此,成佛才有希望。

至于我们内在修行的功夫有多高,谁也看不到,外人只能通过我们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来判断。请问大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是不是内在修行功夫的显现?(众答:是。) 答得好,这就叫正知正见。只有内在具备了某种力量,才会有与其相应的外在形式和表现。内在具备好的素质,始终心存善念,外表才会流露出优雅、高贵的气质,才会有高雅的品位。套用风水先生的一句话:内有其气,外有其形。就像我们的东华山脉,有的峰像狮子,有的山似大象,就是因为地气中有狮子、大象的形态,所以随着地壳运动,地气就以狮子、大象的形象鼓出而成形。地气为什么会有不同动物的形态呢?这就牵扯到因果和宿命论。因此,学佛的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众生看不到佛,只能从我们这些佛弟子的身上去了解和感受佛。你千万别说我不是佛,我只是一个信佛、学佛的人。既然信佛学佛,为什么在我们身上看不到佛的影子?佛教里有个称谓“法王子”,一旦发心学佛,都可以称为法王子——未来继承佛位,弘扬佛法的接班人。尽管现在还做不到,但方向、目标必须明确。

学佛的人还有个弊病,认为发生在身边的事与自己无关,可以不闻不问。实际上只要发生在你身边,让你听到看到了,就与你有关,你就要去面对和解决。学佛必须有责任心,这是最基本的前提。责任心不仅对外面的人、事、物,还包括自己的起心动念,确切地讲,就是要对自己的信仰和行为负责。学佛的人对内在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不仅要清楚,而且还要把握,对外在身边的事情同样也要把握。学佛首先要开智慧,在智慧的基础上才能谈解脱。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是检验智慧高低、定力深浅的试金石。

问:您06年开山,到今天这个规模,一定经历了很多困难,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

师:困难太多太多了!我十八岁出家,读了四年佛学院,闭了七年关,然后开山建寺,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件事。开始什么都不懂,图纸看不懂,要请专家教。后来到自己也能设计图纸时,寺庙也建完了。出家人本身比较孤僻,也不善言辞,所以不愿意与外界交往。而建寺需要报批、报建、筹集资金等等,这一系列的事情逼着我和外面的人打交道,期间的甜酸苦辣真是一言难尽!建此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有二百天我都是全身心地扑在工地上,和包工头在一起。我始终认为建庙是我做的第一件事,只有全力以赴地投入,才能经历和感受整个过程并建造出如意的作品。至于中间碰到的困难、受的窝囊气和委屈,实在太多了!建寺要到政府部门报批,报建,还要纳税,碰到理解的人还好,否则真是困难重重。跟税务局就没少吵架。后来我想:如果我真有这个实力和资本能为地方财政纳税,这是我的光荣,也能展示我的能力。所以很快调整心态,该交的建筑税几百万都交了。其实,很多事情想不通是自身的问题。社会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章法和潜规则,不适应就会烦恼,甚至痛苦。适者生存啊!

很多年轻人不遵守已成型的潜规则,喜欢标新立异,结果做事就很辛苦,甚至漏洞百出。寺庙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很多年轻法师出于好奇,他不学千百年来祖师爷遗留下的管理模式,崇尚并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模式,搞得寺庙失去了宗教场所的氛围,到处充溢着浓厚的商业气息,成了四不像。

你们留心一下就会知道,第一个社会团体的诞生来自佛教,其管理模式也是佛教所制定的。记得一位管理大师曾经说过,他多年研究管理模式,最后发现,宗教场所的管理模式和国家管理模式雷同。他说得很对,但忽略了一个问题,佛教的管理模式是太子(悉达多)制定的。太子生长于皇宫,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其父净饭王兄弟六人互争王位,他的堂兄就有几十个,在这种背景下悉达多出家组建的僧团,必然具有皇家的模式与色彩,即国家制定管理模式的影子。且看寺庙的组织架构:设立一“住持”、四“班首”、八“执事”,共十三个“常委”,即十三个核心人物。官方称“方丈”为“住持”,寺院内部称方丈和尚。方丈下面设一个“监院”,掌管实权,类似公司总经理,方丈相当于董事长。监院下面设八大部门,由八大执事主管行政工作。方丈下面的四个斑首对上辅佐方丈,对下监督八大部门的执事。方丈有事,先找四大班首商议,五人意见统一后,知会下面的八大执事。方丈一届任期为三年,可连任三届,九年后通常就要换届。四大班首为终身制。八大执事于每年的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两次重新任命或换职。寺庙里的每个和尚都必须轮流担任八大执事,以此培养修行人不仅能学会讲,更会做的能力。按当初释迦牟尼佛组建僧团的方式及其本怀,是要使每个和尚都有能力担任方丈。现在看来,当过执事的和尚未必都能当方丈。因为现在人的素质达不到,发心和奉献的精神也不够。方丈在寺庙唯有付出,倾其所有,全然地奉献。八大执事逢好事无缘,遇坏事要全兜着。因此,只有那些勇于奉献、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能在寺庙里担任执事。执事退位后就去住禅堂。禅堂在过去是专门用来犒赏,奖励做过巨大贡献的执事,让他们退位后在禅堂里好好清修,享清福。对寺庙没做过贡献,没当过执事的僧人是没有资格进禅堂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禅堂的性质也已改变。过去的祖师、大法师和开悟的人都是先在领导岗位上磨练多年,然后才去禅堂潜心修行。十年二十年后功德圆满了,才出来建寺安僧,讲经说法,教化一方。

经常跑庙的人都知道,寺庙一进门是天王殿,我们这是哼、哈二将殿,性质相同。天王殿里的四大天王相当于民间的门神,怒目圆睁,似凶煞恶神,这是告诫,震慑进入此门的人要摈弃一切世俗的杂思乱念,端身正意进入三宝地。出了天王殿,迎面是大雄宝殿。此处是学礼仪、仪轨、敲打唱念和拜佛的地方。佛教各个环节的礼仪和寺务要在大殿里学三年,然后再到法堂去听经闻法,学习教理,研读经典,历时三年才可出法堂。在大殿完成各种寺务训练,在法堂确立理论见地,然后进入第四重殿——名利殿(也称财神殿)。此殿并非让信徒在这里求名得名,求利得利,原意非此。名利殿是告诫学佛的人要看淡名利,放下名利,做名利的主人,不被名利牵着走。名利关过不了,会一直被卡在此殿修学直至过关,然后才能进入最后一重殿——自在堂,即禅堂,也叫选佛场。自在堂是实修实证,孕育祖师,出人才的地方。有的人在自在堂一住便是十年、二十年;有的人三年大功告成,成佛做祖。在这个大浪淘沙、提炼、成长的过程中,只要身心承受力差一点,都无法走出四重殿,步入选佛场。能够走完五重殿的个个都是祖师。东华寺建寺的宗旨正是秉承祖师这一规定,严格按此程序来培养,造就新时代的弘法人才。准备兴建的名利殿因资金不足而暂缓 。

东华寺例外地盖了三个禅堂。第一个“养正堂”是为四众弟子打基础,以培养正知正见的佛子之地。第二个“自在堂”是在基本功打好后深造的地方。“自在”寓意在此堂找到并获得自在。学佛必须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才不失学佛的意义和价值。学任何东西,最终都是为了使自己受用,然后让他人受用。佛教始终倡导自利而后利他。如果还不能自利就直接利他,你的悲心和善心肯定不会持久。就像有些人说他做生意不是因为想发财,只是因为喜欢才去做。喜欢的事情很多,为什么要选做生意作为你的爱好呢?做生意如果不赚钱,难道你愿意赔钱?你又有多少钱可赔呢?做生意就应该赚钱。至于赚到钱干什么,那是后话。我相信众生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一旦赚到钱,肯定会为社会作贡献。当一个人获得金钱与地位后,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社会即是芸芸众生。必须让众生得到好处,他才会认可你。所以成功以后就要为众生做贡献。实际上还是为自己,是给自己做贡献。

问:上师,您在“三次闭关纪实”中提到的爱,是什么概念?

师:我们佛教虽然不讲爱,但是讲慈悲。基督教不讲慈悲,但是讲博爱。实际上它们是相通的。世间之爱也分小爱和大爱,大爱应该是人生最终的追求。人是否一定要先经历小爱,才能将它升华为大爱?我想未必。有些信徒问我们出家人:“你们都没有得到过爱,怎么会有爱心来爱众生?”我问他们:“你所说的爱,难道是指男女之爱?难道出家人只有体验过男女之爱才能爱众生?”其实,我们的父母早就把世间最深厚、最无私的爱给予了我们。假使我们真有男女之爱,这种爱是没办法,也不允许再给社会上的人,否则就乱套了,小爱必定是自私、狭隘、排他的。只有心怀真正的爱——大爱,并按真爱的道理去做,我们才可能解脱,我们的灵性才会升华。

问:怎样才是修行,才算精进,才能与道相应?

师:所谓修行,并不在于信什么教,也并非吃斋念佛才是修行。做任何事能用心,高度专注并善始善终就是修行。佛教讲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修行,也即从事各行各业都是在修行。因为从事各行各业都需要专注。专注就是法门,就是修行,就能开智慧,了生死。专注是什么样的状态呢?真正的专注是知道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言行举止。有的人以为专注是忘了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做什么,想什么。这是邪见,非正见。很多人理解入定是什么都不知道。殊不知,真正的入定是与万物融为一体。既然和万物融为一体,万物的起心动念和所有的信息都应该感受得到。入定后什么都不知道,这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是阶段性的暂时现象,并非究竟圆满的入定。真正究竟圆满的定是宗教讲的大定,即和万物融为一体,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在获得大定之前,确实有一个阶段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关闭,与外面事物的中断了联系,成为一个孤体。但这个阶段很短暂,而且必须尽快走出来。

问:请解释一下“融、和、合”。

师:这三个字是一个意思,都是个体消失,融入整体,如同一滴水融入大海。修行到最后,就是让我们这一滴水回归大海,从而获得不生不灭的境界。而孤立的一滴水势必迅速干枯,消亡。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融、合、和”。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最高境界是“人天合一”,包括各个行业、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最后追求的都是“人天合一”。现在却完全相反,追求个性化,提倡标新立异,棱角越多越有个性,否则会被轻视,贬低为缺乏个性,没有原则。真是颠倒谬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随时能和万物融为一体,又不失其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不成熟的突出标志就是具有独特的个性,浑身是刺,满身棱角,与一切格格不入。整个现代理念和教育都在做错误的引导。西方文化讲人天感应。佛教不仅讲感应,还追求合二为一,境界更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就是建立在交流、理解、包容、和合的基础上,才能感受到对方的起心动念吗?如果能够达到人天感应、彼此相融,天灾自然会减少。这就是我对融、和、合的理解。

问:“四念住”最后的“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何修?

师:这是心灵上的感受,已经超越了生理。在达到“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两种感受之前,还有四加行。修完四加行,继续向上,才能感受到这两句话的内涵。汉地佛教也有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

问:念阿弥陀佛圣号时,怎样用心与佛交流?

师:不要急于和佛交流。念佛时只要保持专注,一段时间后自然能与佛感应道交。我们无法和身边的人交流,就是因为心不专注,不能将身心融入对方。学佛就是要把散乱的心收回来,达到身心统一、和谐,然后融入对方,与其交流,交融,从而获得感应。

问:如何理解“人人都是佛”?

师:“人人是佛”,是指人人皆具佛性,皆具成佛的可能性。由于我们人的习性根深蒂固,完全以俗人的思想理念为人处事,所以我们的佛性,即本来面目,逐渐被忽略,遗忘,束之高阁。我们身上所散发,流露出来的都是人的味道,而不见佛的踪趣。发菩提心就是转人心为佛心,以佛心学佛,并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我们的身上才会有佛的影子。佛教讲:存佛心,说佛话,做佛事,当下即是佛。同样,若存凡夫心,做凡夫事,说凡夫话,就永远是个凡夫。实际上人与人、人与神的差别就在于思想境界高低的差别。为什么有的人庸俗,有的人脱俗?原因并不在于身份的高下,而在于思想境界的高低,境界高自然脱俗。日常生活中有一种人并不起眼,既没钱也没地位,但是与他一交流,就会发现他的境界很高,内在非常阳光,洒脱自在。还有一种人既便有钱有身份,可是一打交道,他内心的阴暗和扭曲就马上显露出来。他总是抱怨,永远发现不了事物积极、阳光的一面。这就是思想境界问题。

问:请问如何发菩提心?

师:要众生发菩提心,难啊!

问:不发心,是否成就不了?

师:成就一番事业尚需立志,何况成佛?要成佛唯有发菩提心!志向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别人劝出来的。往往立大志向的人,父母都没有劝说过,凡所见闻自然能激发他的高远志向。有的农村孩子生于边地,孤陋寡闻,照样有志向。如果你是被人做思想工作而发了菩提心或者立了志向,这种菩提心和志向随时都会退失,难以持久。古人讲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佛门里发菩提亦复如是。没有菩提心的人天天发菩提心。有菩提心的人一生只发一次。无论遇到任何逆境,他的菩提心从萌发的那一刻开始,始终伴随着他,成为他终生的奋斗目标与追求。超尘脱俗的思想境界所焕发出来的美好和光明将鼓舞着他一路向上,百折不挠!

生活中,有的人近朱则赤,近墨则黑;有的人出污泥而不染。后者就是有善根的人。希望在座的都是有大善根的人,遇到任何逆境和艰难险阻,都不要让菩提心动摇,退失!永远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看到社会不好的一面,诸如贪污、腐败等过患,要想办法,从我做起,慢慢影响周围的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常问自己:我给家庭、单位、乃至国家带来过什么好处?千万不要抱怨:为什么国家、单位、父母没给我带来好处?一个学佛的人,一个想成就一番世俗事业的人,要学会永远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绝不抱怨,这样才能成长,进步。

问:如何看待转基因事件?

师:这是一个十分危险,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目前中国大陆进口的大豆、食用油、番茄、油菜,都是西方国家打进中国市场的转基因制品,它们的亩产量相当于非转基因产品的三十倍。中国的穷人太多,由于不了解转基因食品的严重危害性,一时图便宜,便买转基因食品来吃。这就像中国的驴和马交配后生出的骡子,没有生育能力。吃任何转基因食品都会导致生育力丧失。即使吃得少,还有部分生育力,但到了第二代,其身体素质会很差,甚至畸形。而第三代人的生育能力将丧失殆尽。据透露,西方国家为保留欧洲人种,一个世纪前就制定了灭掉亚洲人种的战略计划。灭掉亚洲不是通过战争,而是通过转基因的大米、小麦、食用油、黄豆、花生等。中国人穷,把非转基因的黄豆、玉米卖给西方人,赚取高额外汇。我们一亩地产一千斤天然花生,人家一亩地产三万斤转基因花生。虽然我们每斤的单价看似高于对方,实际上对方的产值产量高出我们的几十倍。西方人自己绝对不吃转基因产品。而中国人贪图便宜,往往选择吃价格便宜的转基因食品,吃后,思维、型态、举止慢慢起变化了都不知道。目前中国大多数人吃的都是转基因食物,只有万分之一脱离贫困的人不吃转基因食物。很多疾病无法治愈,都与转基因食品有关。据说西方的科学研究者把鱼的基因转移到草莓上,草莓长得非常鲜嫩,而且产量还高。把动物基因转到植物上,把植物基因转到动物上的“科研”,是对人类社会的摧残!真正的智慧应该是维护人类,保护地球。这种愚痴的行为将导致人类的衰亡!

问:方丈任期满后,您去哪里?

师:方丈退位是不再从事行政工作,只管业务——修行、讲经说法,只做教授,不做校长。万行现在是既当教授又做校长。我计划在东华寺再任七年方丈,就退下来做教授,领众修行。校长兼教授容易荒废专业。我的志向是当法师,讲经说法,成为一个好教授,不是做校长。对我个人而言,出家人若不讲经说法,普度众生,做任何其他事情都是不务正业。比如我十年一心扑在建寺庙上,无暇研究经典,也没有好好用心打坐修炼,起码八年时间不务正业。作为出家人,这样的经历八年足矣!在建寺的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为了寺庙的建设和发展,不得不频繁地接触社会,天天和世俗人打交道,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与突破。但是继续做就没意义了。只有不断经历新事物,人生才能获得更多的体验、经验、感受和感悟。

问:寺院靠什么凝聚僧侣和信徒?

师:寺院是领众修行,净化众生心灵的场所。传教士、神职人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心理和心灵医生。与西方国家的传教士相比,中国传教士的工作不如他们得力。西方国家的传教士、牧师、和尚、阿訇的神职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因而博得了社会的广泛敬重和爱戴。就神职工作者而言,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工作做得很欠缺。在服务大众方面,佛教的确不如基督教做得到位,因为基本理念不同。寺庙的理念是敞开大门,笑迎八方,有求必应。而基督教的理念是送福音上门,敲门请你收下。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之处。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在大街上,即便素不相识,老外也会主动跟人打招呼。而中国人绝无此习。在这种文化相异的背景下产生的宗教理念和传播风格也必然迥然各异。西方宗教是紧密配合政治并竭力服务于政治,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所利用。而中国的道教和佛教只有在当局需要时,才挺身而出;不需要时,就关门念经,打坐修行。我们是有求才应。

问:什么是出家人的快乐和幸福?出家人也有家,如果发生特殊情况,你们出家人会不会帮助家人呢?

师:出家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国泰民安,人人幸福!对父母,我们会关心,也会负责任。父母老了要养,生病了要回去照看。佛教有规定,父母老了无人赡养,要接到寺庙来赡养,这是祖师爷制定并沿袭下来的。我们每年都回家看望父母。对父母不能尽孝,又怎么可能对众生尽孝,善待和普度众生?这是基本常识。

问:老人和媳妇如何相处?如何把握在红尘中信佛与尽孝?

师: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我把它改为:清官不断家务事。两人相处,彼此都要学会互相包容、忍让和理解,否则一切方法都无济于事。家庭摩擦很正常,必须学会包容。前面讲到,成熟的人最突出的标志就是没有个性,能和身边的万事万物融合在一起。而不成熟的人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和身边的人、事、物格格不入。成熟就是无我,无我了还有什么不能接纳,不能包容?一个人要成长成熟,就必须学会谦让、包容。一个真信佛并有智慧的人,必定能和他人友好、愉快地相处。

问:请讲一下“缘起性空”。

师:佛教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是指万事万物皆是因缘和合。既是因缘和合,就作不了主,要依赖外缘。外缘不具备就没办法成就一件事。要想成就一件事,需要众因缘和合。所谓众因缘,就是内在、外在的条件。要坏一件事,也必须内外条件皆具足。成与败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众生是你我他合在一起称的称呼。我们要生存、发展,必须依赖和借助你我他。千万别以为一个人什么事都能做。如果有这种心态,你将一事无成。

问:您的“莲花生动功”怎么练?打坐手脚麻木怎么办?

师:光盘、网上都有介绍。动功最重要的是把握呼吸,否则跟广播体操没两样。坐禅气血不通导致手脚麻木,属正常现象,是好事,说明你的气血在苏醒,发动。血管堵塞才会有麻木感,继续做下去就会消失。

问:我觉得一个人生活很和谐、自在,为什么结了婚就不和谐、自在了,而且还生烦恼呢?

师:你的个性太强。你要学会让自己死亡,消失一段时间,比如十天。你如果学会死亡十天,对于你来说,就是质的改变和飞跃。如何死亡,消失十天?这十天就是你老婆说了算,她说怎么样,你就怎么样,她说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能这样保持十天,你就知道什么叫自在、和谐、快乐了。烦恼的根源是你处处想说了算,处处以你为主。这样你不是在成长,而是在倒退。在成长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把握自己,消除个性。修行和生活协调好了,不仅没有矛盾,反而会活出快乐、解脱和自在。你这么有智慧,佛都敢学,如果不能和身边的人沟通并与之和睦共处,还谈什么学佛呢?能和佛沟通,怎么不能和身边的人沟通呢?除非是不想做,不用心做,否则没有办不到的!

问:观香时,是戴眼镜好,还是不戴眼镜好?

师:最好不戴眼镜,让身体放松。只要长期反复地训练,自然能够进入状态。

问:佛的本质和精神体现在哪里?

师:体现在我们人的身上,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问:可是我们平常见、闻到的佛是看破,超脱了红尘,慈悲不杀,也无男女之爱,与我们人并不同啊?

师:既然是佛,已经超越了此层次,达到彼层次,怎么还会杀生,有男女之爱?佛的爱已由量变达到质变,成为平等、广大的博爱,即佛教常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而男女之爱要狭隘、自私才显得纯洁,它的属性绝非大公无私,否则伦理败坏,社会将无宁日。

问:信佛、学佛、行佛的标志是什么?

师:就是奉献自己的一生!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众生,奉献给社会。学佛若无奉献精神,奉劝你不要学,信佛就行了。信佛不需要做到什么。而学佛必须以佛的标准要求自己,为人处事、行为举止都应该如佛一般。

问:请问皈依的好处是什么?

师:皈依的好处太多了! 其中一个好处就是有护法神保佑你平安健康、家庭幸福,乃至升官,发财。但前题是你必须正信皈依,严格按照皈依的准则去行事做人。果能如此,你真的就能心想事成,无事不办。皈依是以佛的标准为人处事,既然如此,家庭怎会不幸福,事业岂能不圆满?之所以达不到,就是因为并没有真正按照佛的标准来要求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问:有个出家师父身体不好,总有莫名其妙的感应,这是否与他的发心和护法有关系?

师:身体不好原因很多。真能发大心,就不会被身体所左右。很多人还没做事,就先说身体不行。其实不是身体不行,是心力不够。我常说,我的身体可以生病,但绝不能再让我的心生病!真能如此,你的心从此就不会再被身体拖累。一旦心灵能够超越身体时,病也会随之减轻。心灵有病是导致身体恒常生病的根本原因。

问:三十岁之前改身份证上的名字,是否有用?

师:有用。名字是个咒语,咒语改变了,的确有用。

师:这里有张条子说:“我很无奈、烦躁。本来有个幸福的家庭,有几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可是在外面又有一个女朋友,而且还生了一个小孩,现在很烦恼。”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不管是社会现象还是个别现象,既然发生了,你就要对此负责。首先要在经济上对她负责,其次要在精神上、感情上对她负责。你有其他女友,有一点可以肯定,你有爱心,有经济实力,有精力,否则是不可能的。你们看,凡是有此现象的人,首先是身体好,经济有保障。既然如此,就要一如既往,负责到底。既然你和第二个太太已有小孩,就要对她们负责。如果对两个家庭都能负起责任,并做得到位,我相信两方都会理解你,因为谁都会犯错误。但是犯了错误以后就要对自己的错误负责,不能推卸,回避,甩手不见不管,做人不应该这样,既然发生了就要去承担。佛家讲的最高境界是:没有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你只要愿意对你所做的事承担后果,愿意为你的行为负责任,你都可以去做;一旦做了,就必须对此行为负责到底。

问:东华寺是否有年度计划?

师:登陆东华寺的网站就能看到全年的活动,包括每个礼拜的开示记录都在上面。

问:佛教对现代经营管理有哪些指导作用?

师:如果你真能按佛教的理念和模式经营管理公司,你的公司一定会平稳、持久、兴旺。如果完全按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去管理,同样也能持久、兴旺、发达。只怕你既不完全按佛教的理念,也不按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而是用自己的小聪明去经营管理,那你的公司将无法兴旺发达,更别说持久了。社会上最高的经营管理模式与宗教境界的管理模式是相通的。佛教有个基本观念:佛法不破坏世间法,不违背世间法,佛法遵循,尊重世间法。同时提倡:在道言道,在商言商。在座的很多是企业家、商人。既然进入了宗教场所,就不要再抱着企业家、商人的心态。你来拜佛,你就是信徒,不再是企业家。明天你回到公司,你就不是信徒,而是企业家,是老板。如果你以佛教徒、居士的身份来管理公司,可能会一塌糊涂。同样,你来寺庙拜佛,以老板自居,你肯定对佛不敬,也不会与佛产生感应。所以,到道场要言道,回商场就言商。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潜规则,不能违背,这是事业兴旺发达的保障,否则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社会企业与寺庙在管理模式上的确有相互借鉴的地方,但不能完全照搬。企业以多赢利为目的,肩负着为社会分忧解难的责任。寺庙不是以经营为目的,同样也以为社会排忧解难为己任,这是共同的。今天就到这里,讲错之处,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