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体方法师:如实观照法要


   日期:2022/1/27 7: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实观照法要

——节选自《杂阿含经讲记》

体方法师 (著)

按:《如实观照法要》,是根据体方法师《杂阿含经讲记》视频文字版,经整理、加工、筛选、归纳、编辑而成。在编辑过程中,宗强力争把师父三十多年的学法心得——跃然纸上,彰显师父立足根本佛法、摄取印顺导师择法智慧,结合现代禅修理论与方法,将如实观照法门的奥妙与殊胜处展示出来,利益更多的有缘众生。但因水平有限、根性粗劣,尚难尽如人意。好在这只是个初稿,愿与各位善知识及有缘师兄的学习交流中,完善并充实它。为未来际的众生,做佛弟子所应做的应行的一切!

宗强编校于二零一一年春节

奉天康平家中

世尊正法律,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节,缘自觉知。

——《杂阿含经》

诸佛世尊皆在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

——《增一阿含经》等见品

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倾动,于彼一切受,黠慧能悉知,能知诸受已,现法尽诸漏,依慧而命终,涅磐不堕数。

——《杂阿含经》

如实观照心要:不迎、不拒、不取、不舍

不下判断,不做结论。

——体方法师

 

佛法的伟大与超胜,就在于“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缘自觉”。而如实观照就是实现此方便大用的入手处和切入点。

佛法中‘现法见’的部份,我非常重视。我们禅修的时候,所用的‘如实观照’,为什么都很重视当下的‘觉知’,重点也是在把握这个。我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到这个重点!这对于我们用功修行的人有很大的助益!不然我们往往把修行、见法当做是未来的事,都很困难。

《杂阿含经》第二七七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说现法,说灭炽然,说不待时,说正向,说即此见,说缘自觉。世尊!云何为现法,乃至缘自觉」?”(224-1)

这段经文非常重要, 从正念正智到如实观照的这个过程,大家要深思!富楼那尊者去请法, 问佛陀:世尊:你所说的现法见, 说不待时节、缘自觉知, 当下就能灭炽燃。佛陀讲的这个法,‘说即此见, 说缘自觉’。佛法的功能和受用就在于这个‘见’跟‘自觉’,这是两个重点,所以富留那请求佛陀开示、解释。这个偈子很重要, 我们都会把他写成警语贴在墙上。“世尊正法律,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节,缘自觉知”,这个偈子,大家要记得!

“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问。富留那!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如果我们在观察的时候, 当我们根尘触眼见色的时候, 我们要觉知到。我眼睛看到外面的色, 我起了那一种贪心、贪欲、贪著, 它起来了,我看到了, 我要如实的知道。这个‘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发现! 当我的眼根同外面的色尘触了,产生了心灵的作用, 不管什么感受或贪瞋痴烦恼都好。这个‘贪’只是一个代表, 也就是六根触六尘, 起了心理作用, 你要发现,起贪欲, 你要知道它起贪欲,这个叫‘觉知’,叫做‘发现’,这个地方非常非常重要!!

“富留那!若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者,是名现见法。”现法见就是在我们生命当下的功能中, 去看到、去发现法的功效性, 这个叫“现法见”。离开我们身心当下, 叫不叫“现法见”?我们活着, 根尘触时时刻刻在发生作用, 起了贪,你要觉知——我起了贪,这个觉知就叫“现法见”。这个地方听起来好像有人不太理解,明白这个有什么意义?我们今天之所以叫无明众生,就是不了解自己,不了解我们身心运作的功能;五蕴功能你不理解, 六根功能你不理解, 六根触六尘产生的作用你也不理解, 这个叫无明。对自已的身心内涵、功能、作用, 产生的幻象都不知道, 在这里颠倒执著的原因也没有发现, 这个叫无明。而觉知就是要让你发觉内在的真相,众生生死的因, 贪瞋痴烦恼的因要去发现;只有发现,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问题, 才能有针对性的去解决它。但是我们现在修行, 是不是这样用功?还是在看别人的问题, 然后是是非非一大堆, 这跟我们自己的修行有关吗?修行绝不是在这个地方!修行是在向内发现问题:我们对生命的功能作用都无知, 尤其是负面的功能更无知, 所以你一直堕在那个习性中不知道, 那你永远只有轮回生死的份儿。‘现法见’大家知道了, 修行不能离开“现法见”,离开“现法见”,就会把修行变成理想的、推理的、形而上的、自以为是的个人知见。 那个不叫现法见, 那是脱离身心和世间法的想当然,同我们的解脱无关。

如实观跟假想观哪里不同?如实观就是现法见, 现法见的叫如实观。如实观就是在生命的当下, 去观察它叫如实观。如果我们今天不是依生命的当下来观察, 是用我们的意识——想一个图样, 想一个对象;然后把心放在那边, 把那个想象的东西把它看得越来越清楚, 这个是什么?这个叫假想观。不是现法见的,不叫如实观!这个观的方法不同, 带来后面的功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假想观就是使你的心安住于一点, 这个叫修止修定;如实观是在发觉生命和诸法的真相, 它可以悟道、可以解脱。假想观带来的只是定跟止的功能, 不能发觉真相。所以导师就强调说:如实观才能见法悟道, 假想观只有修定修止的功能!很多人不理解:师父你好像不重视禅定;我不是不重视禅定, 是众生执著禅定我才告诉你, 禅定只是助缘, 不是不要而是要善用它。有的人把四禅当四果, 这问题更大了;由于禅定引生的神通更执著了, 就自以为是了;其实有没见法, 我执有没有破,生死根有没有断,我们每个人自己最清楚!

“云何灭炽然?”你在现法见的当下, 不必等待什么特殊因缘,当下就能‘灭炽燃’。就是我们内心的烦恼, 像火在烧嘛,它当下就止息, 这个叫灭炽燃。

“云何不待时?”什么是不等待时节因缘呢。“云何正向?”云何是迈向解脱的这一部分。“云何即此见?”就是当下的这个见, 现法见的这个‘见’。“云何缘自觉?”当下就能觉悟,当下就能够觉知, 觉知就能产生功能作用。

“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我有内眼识色贪,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是名灭炽然、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前面是发现它起贪瞋痴, 起贪你发现了。后面另一个 ‘起’是什么?‘灭’是什么?前面发现的是‘起’, 后面发现的是‘灭’!当我们眼见色,觉知到我们眼根触到色尘, 而不起贪欲的时候, 这个‘不起贪欲你也要如实知’, 注意听喔!这个地方非常重要!一个是当我起了贪瞋痴烦恼, 我发现——噢起了;当我没有贪瞋痴烦恼,我知道自己没有贪瞋痴烦恼,这两种现象都要觉知!所以眼见色不起贪欲如实知, 当下就没有贪瞋痴,就是灭炽燃嘛!“不待时”, 不需要等待什么特殊的时节, 当下就发现, 当下就灭炽燃!所以一切都缘自于这样的一个见地,这样一个觉知。

《杂阿含经》(卷二0)这样说:‘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玄奘于《法蕴足论》(卷二)译为:‘佛正法善说,现见,无热,应时,引导,近观,智者内证’。“这可以略为解说:佛的正法,是善巧宣说,说得恰如其分的——善说。佛的正法,能在现生中悟见,而不是非要等到来生的——现见。八正道与烦恼不相应,是清凉安隐的——无热。应时,或译不时,佛法不受时间的限制,什么时候都可以契入的。八正道有引向通达的能力——引导;能随顺于如实知见——近观。是佛及佛弟子所自觉自证的,称为智者内证。所以,‘法’不是别的,是从圣道的修习中,现见缘起与寂灭而得自觉自证。”(《佛法概论》印顺导师)

我们学佛,尤其是现在的一些观念,几乎很少有‘现见法’的这一种观念,大部份都是等死后要到哪里去,未来才来成就。但是从上面这一经的讲法:‘世尊现法律’,世尊所开导的这些法要,都是于当下随时随刻、任何一个因缘中都有让你‘见法、离诸炽然’,就是离一切的恼热,当下可以清凉、可以止息的。‘不待时节’,就是不必等什么特殊的因缘时刻,每个当下都是因缘。我们要体会的就是这样的‘法’,世尊所开导的‘法’,是没有离开我们生命当下可以觉知的,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如果接受一个观念,认为我们的生命是谁来操控的,要等谁来救我们,如果接受这种观念的话,那我们还有机会吗?

但是佛陀所开示的法不是这样子,他为什么要我们从身心去观察?‘现见’,在那里现见?就在我们生命的当下。怎样去观察我们生命的作用?五蕴、六处它有什么功能?我们在哪里颠倒?什么因缘让我们颠倒执著?什么因缘使我们痛苦烦恼?这些都是在我们生命的当下可以观察到的。所以佛陀开示的‘法’,都没有离开‘现见法’的这个因缘。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今天我们能够把握这个根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一个因缘的当下,时时刻刻是不是都有堪破自已的机会?这样你才有因缘、才有机会!如果只是等待,等未来、等救度,那我们什么时候有机会呢?不要把生命寄托于未来,要把握活着的每一个当下,要记得!我们今天见的法要见什么‘法’?能让我们当下解脱的法!就是‘圣道的修习’,讲缘起法,讲八正道,这个都是我们当下能体会的,能实践的。缘起法一定要用心去体会,然后在生命中的观照很快就会相应,所有问题真的都能解决。

受,是如实观照的重点,五蕴六处是有情身心的缘起和合,我们所有的感知与觉受,都是由六根缘境而生起,我们积习生死、痛苦不断就是因为被“受”所骗。

我们活在人间,最喜欢的是什么?最不喜欢的是什么?我们喜欢的就会起执著、贪爱,不喜欢的起瞋恨?就受苦了。这些都是六根触六尘,产生的受。所以苦受你就讨厌,乐受你就喜欢,我们是不是都是活在这样的一个“受”里面?我们每天在追求什么?追求我们喜欢的。我们为什么会生气、烦恼?因为产生了不喜欢、产生了痛苦的“受”。这个“受”是怎么引起的?根、尘、触产生“受”,随着“受”的喜欢跟不喜欢,我们的情绪每天在这里转,贪欲也在这里起,痛苦烦恼也在这里起,是不是这样子?如果知道“眼、眼触因缘所生苦受、乐受”也是空,它是变易的,它不是永恒的。如果明白这个是不是很重要!苦受是永恒的吗?乐受是永恒的吗?是恒常不变易的吗?不是!是空,是剎那生灭,是如幻的存在。但是请问:我们为什么受它影向?我们生生世世、做牛做马、造业无边,其实就被这个‘受’给骗了!

不相信的话我们现在可以实验,你们现在当下就想想看,你们最快乐的、过去生命中经验过最喜欢、最快乐的,现在想一想:在不在?过去所经验最痛苦的、最烦恼的,现在也当下找一找看看——在不在?如果喜欢的一直在,那你每天可以品味了,是不是?如果我今天吃一个味道很喜欢,我现在一想:味道又来了,那你就不用去买了,你现在就可以吃了,可能吗?但是我们为什么对过去的一点不如意的事儿、生气的事儿,会恨人一辈子呢?他是一直存在的吗?我们搞不清楚?我们只是觉得存在,所以一直恨一个人,一直生气,一直讨厌一个人,是不是?我们被这个‘受’骗了。而这个‘受’事实上它会起,这没有错。但它不是永恒的,它也是剎那变易的。但是我们是不是觉得它一直是存在的。如果那个喜欢、那个快乐、那个美味,都是一直存在的,那我们只要试一次永远就用不完了,你说对不对?为什么今天要、明天要、后天还要?那表示它已经不在你才要嘛,你还要再来一次嘛!

我这里只是点出重点!这个‘受’,我们被这个‘受’骗得生生世世做牛做马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只是要点醒我们:“六触”它不是永恒的,不是常而不变的,这些‘法’都是‘法空’。为什么呢?‘此性自尔’。这个‘此性自尔’我们没有发现,你如果发现它“本来就是”这样,这个“本来就是”如果能体会的话,还要不要身外去找?要去体会这样的‘法’,它本来就是这样子。那如果本来就是这样子,是不是当下、每一个剎那都能够去体会?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触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产生的‘受’,不管是苦受、乐受喔,当下都能体会哦!它不是永恒的,它不是不变的,我们是不是可以马上体会?如果你体会到了,它真的不是永恒的,现在要找也找不到,要用也用不起来,如果当下能体会,是不是能体会到“此性自尔”?这个要不要外求?这个不用外求。‘此性自尔’,是每个人都能当下体会的。比如说:我很烦恼,我很痛苦,每天郁郁不乐,那我现在去观察它,怎么找也找不到,就表示它没有一直存在嘛。过去某个因缘触动让我生气、不高兴,有过这样的因缘,没有错,但是我们以为它一直存在,其实当你真的去寻找它,怎么找也找不到,这表示它也不是永恒的存在,它早就消失了,它只是我们的记忆中的一些影像,如幻的存在而已,其实事实早就不存在了。那么我们就知道它不是永恒的,它不是不变的,它不是常住的。为什么这样?因为缘起法——法尔如是。没有一法能常住,没有一法是永远不动的,痛苦烦恼也是一样哦!它也不可能永恒的。

如实知、如实观照、四念处与正智正念的统一与同一,语别而义同,法源同味。如实观照,就是舍离对三受实有感的执着,以无分别的空无我慧,见法、入法、知法,趣见法性。

(《杂阿含经》57经)“……比丘!云何为正念?谓比丘内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外身身观念处……。内外身身观念处……。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法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忆念。”正忆念就是正念的意思,就是说你该把念头安住在什么地方,这个叫正忆念。这里讲的就是四念处的身、受、心、法。比如说:身:内身、外身、内外身;受:内受、外受、内外受,就是在谈这个。身、受、心、法,其实就是在观察我们五蕴的功能,从色法到受、想、行、识如何去观察它。那么如何观察呢?佛陀一直开示无常、无我。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无常的因缘所生的所有感受——心法,也必然是无常的。随着正念、正忆念安住在正见上,不离开对四念处的观察,安住于无常无我的正念中。即使面对老病死,也还是不离开对身心正见相应的观察。它的非实如幻、无我、无常,这个叫正念——正忆念。面对死亡是这样子,面对老病死是这样子,请问:面对我们人间的万事万法触对产生的种种因缘,是不是也要这样子?我们今天没有正念正智,所以产生很多的烦恼啊,很多的是非恩怨。慢慢理解了就会知道如实观照的重要,活着不离观照,活着不离觉知,就是要谈这个。

(《杂阿含经》57经)“云何正智?”(前面是正念,那什么是正智呢?)“谓比丘若来、若去,正知而住;”(什么叫“正知而住?”) “瞻视、观察,屈申、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乃至五十、六十(时?),依语默正智行。”这是不是如实观照?这个地方就是如实观照的奥妙、重点要把握的就是在这里!!瞻视:我们眼睛对外看一切的时候,我们在观察一切法的时候;伸屈、俯仰——这是身体动作;持衣钵的时候;行、住、坐、卧,包括你要睡眠,你觉了,醒过来了,一切语默动静都要“正智行”,都要觉知于观察之中。这个就是我在讲的“如实观照”。任何一个因缘:行、住、坐、卧、明、觉,这个过程都不离我们的正智觉知!

“比丘!是名正智。如是比丘正念、正智住者,能起乐受,有因缘非无因缘。”如果是这样,你就不会起苦受了,不会落入痛苦烦恼的那个深渊里面去了;恐惧啦、种种无明产生的作用就不会来了。会起乐受,身心会自在、会清静、会很喜乐。但是这些喜乐还是有因缘的。

“云何因缘?谓缘于身,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乐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身及乐受,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离欲,观察灭尽,观察舍。彼观察身及乐受无常,乃至舍已,若于身及乐受,贪欲使者永不复使。”我们今天起了乐受也不能执著!为什么?因为要去思惟:这个身体本来就是无常、有为的,种种因缘而生起的;这个乐受也一样,它也是因缘生起的,还是无常的、还是有为的、还是会灭尽的。所以连这个乐受你也要明白的观察它,乐受会起也会灭,它不是永远的。观察灭了,原来可以离欲,可以明白,也可以看得到。我们一般来讲:喜受、乐受就会起贪、起执著,但是这里如果连乐受起的这一种感受,都能够知道它的无常,观察它的生灭,“及至舍已……贪欲永不复使。

如何观察它的生灭?乐受你去看乐受,去观察那个喜欢的的感觉,它会不会止息?会不会灭?那灭后呢?发现不执著,还可以离欲。这个就是进一步。所以观察身及乐受的无常,真的明白,你能够舍、放下、不再执著;“若于身及乐受”,过去在身体方面产生乐受、产生了贪欲,被它束縳,被它指使的这些惯性,马上就永不复使。不会再被它束縳了。过去我们被贪瞋痴、烦恼束縳的,当下就不再受它束縳了。

“如是正念、正智生苦受,因缘非不因缘。”前面是在讲乐受,这一段在讲苦受。前面的乐受是因缘生,是生灭法,观生灭,也能知道、能止、能离欲。现在谈的是什么——是苦受,三受都要讲,前面是讲乐受。

“云何为因缘?如是缘身,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苦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前面讲乐受都一样是有为因缘生,那苦受呢,苦受还是身的因缘生起的,一样是无常有为。

所以,“身及苦受,”同样可以观察它的无常,乃至舍,跟观乐受是一样的。乐,感受起来会不会生灭?会生灭,会灭,灭了就止息、能离欲。那苦呢?苦去观察它的无常,它会生起苦受,但是你去观察苦受的时候,苦受当下是不是止息?这个也会灭。苦也不是永恒的,因为它是因缘所生法,根尘触产生的苦,这个苦还是因缘生,是无常的,当下也能止息,你就不再被这个苦而迷惑。“于此及苦受,瞋恚所使永不复使。”过去我们苦一起就瞋恚心来了,不高兴的心哪、瞋恚心哪,种种障碍也来了;现在明白了:过去被这个苦受所支配的、指使的、束縳的,当下也止息不会再起来了。“永不复使”,不会再受它来指使了。

“如是正念、正智生不苦不乐受。”前面一个是苦受,一个是乐受,这里所讲的“不苦不乐受”,也是“因缘非不因缘,”不苦不乐也是因缘。

“云何因缘?谓身因缘。”还是从这个身体引起的,苦受也是身体引起的,乐受也是,不苦不乐都一样。所以要“作是思惟,(跟前面的思惟都一样)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彼不苦不乐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我们在无记的中间会永远无记吗?不可能。你又会生起念头,这个念头又会消灭,所以不苦不乐也不是永恒的。这个不苦不乐是属于无记的部分,不是涅磐,不是寂静涅磐的部分。所以了解了:这个也是无常、也是有为,心因缘生。

“彼身及不苦不乐受,观察无常乃至舍,(一样观察它是心的因缘变化的)若所有身及不苦不乐受,无明所使永不复使。”这个不苦不乐我们讲无记嘛,所以它是与无明相应的,当无明消失的时候,你就不再受这个不苦不乐的无明所指使。所以我们讲贪瞋痴,不苦不乐就是痴。因为跟无明相应的痴,所以叫不苦不乐、叫无记;这不是涅磐的不苦不乐,不是谈这个。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厌离,于受、想、行、识厌离;厌离已离欲,离欲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那么各位:如果我们贪瞋痴能够止息、永不复起,贪瞋痴都止息了,永不复起,这是什么?就是涅磐!这个时候你自然就能够达到解脱,解脱知见,就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所以我们自己在观察自己,我们自己贪瞋痴的习性有没有真正的止息?还是压着?还是真的历境,种种的历境验心都没有问题,自己可以体会。为什么后来都讲自证、自记、自说——因为自己最明白。我们今天没有那个境界,也没有那个真实的、证入的果相,没有!然而我们自以为是,是不是要耽误自己?所以我们不能耽误自己,自己还有没有贪瞋痴的余习,自己都知道,没有办法瞒自己。我们还没有完全真正达到法的受用,我们千万不要得少为足!即使有丝毫的疑惑,丝毫的未觉,我们都要想办法突破,想办法精进,想办法去把这个问题解决。千万不要以为只要安住在这里,就总有一天会完成!要注意:那是不可能的!要让问题发掘出来,我们才不会停在那个地方自以为是。这些经文你一经一经去体会,佛陀到底开示我们什么?要我们体会的是什么?要我们真正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都很清楚的衬托出来。所以我才语重心长的讲:要“悟佛所悟,行佛所行”,不然我们会被很多方便耽误了。所以要建立佛法正见,才能展现佛法的方便跟无碍。我们不否定佛法流传中的奥妙和方便,但是根本正见不建立,这样的方便会出问题、佛法会灭。印度的佛教为什么会灭?我们佛法的发源地——伟大的祖师菩萨都在印度,今天为什么佛教在印度灭了?要深思啊!就像导师讲的:立足于根本佛教之纯朴,这“立足”两个字是什么?如果不把握佛教与世不共与外道不共的立足点,佛法会流变,方便会产生很多弊端,我们要记得!

我们学佛修行,要把握“正念正智以待时”?尤其是居士,要面对的问题很多,如果没有这些根本正见的内涵,你如何正念正智以待时?你没有办法正念正智以待时,只有求啦、拜托啦,让我到哪里去或谁来度我,不是变成这样子吗?如果我们真的把正见建立了,把基础打好了,即使面对死亡,没有证果你都不怕。为什么?因为你知道什么叫正念正智以待时,现在善,未来也善,不会有问题。这一生即使没有证果也不怕,为什么?因为因缘正,未来必正,你都不用耽心。有什么好担忧的呢,还需要乞求到哪里去吗?慢慢去体会法的重要性!你的感触会越来越深。

“乐觉所觉时,莫能知乐觉,贪欲使所使,不见于出离。”(《杂阿含经》262经)我们起了乐受,你都没有觉知到乐,你在乐受中,这个乐觉起来的时候,你都没有办法看到或觉知到,你就会被贪欲所指使,会落入贪欲中,随着惯性而走。但是如果你能有所觉知,这个‘觉知’像太阳光在照一样,就不会落入贪欲的指使。所以这个“觉”字要注意!起了乐觉你要发现!

“苦受所觉时,莫能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见出离道。”《杂阿含经》262经)瞋恚心起来,你有没有发现瞋恚的内涵、瞋恚心的状态,如果不能离开、不能发现你即落入苦受了。也“不见出离道”了。苦受、乐受如果我们没有觉知,就会起乐、贪、苦,瞋!如果在觉知中如实知乐、如实在知苦,这种乐与苦还会不会相续?

“不苦不乐受,等正觉所说,彼亦不能知,终不度彼岸”。如果连不苦不乐的无记你也不能发现,落在境界中还以为自己很清净,那是没有办法解脱而到达彼岸的。我现在没有痛苦、也没有烦恼,很轻安自在——以为这个就是了,其实这个更严重!为什么?禅定就有这个问题!

我们今天之所以不能解脱、不能出离,就是一个不觉,没有发现内在的条件、问题。

“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倾动,于彼一切受,黠慧能悉知。(注意听喔!)能知诸受已,现法尽诸漏,(这个地方太重要了!)依慧而命终,涅磐不堕数”。(《杂阿含经》262经)我希望各位好好体会这个偈语,甚至可以把它写成对联,放在我们时刻可以观察的地方,作为你的座佑铭,因为这个偈语太重要了!!体会到这里,你们就知道师父为什么讲如实观照、如实知?你们要去体会!如果没有建立前面的缘起正见,如实观照的作用与功能就无法显现,如果有缘起正见,正见建立的非常稳固,在如实观照中当下就能产生作用!如实观照不是我乱说的!在《杂阿含经》中自有法源,导师在论著中也有阐述,我自己更是集三十多年的修学经验,将佛陀这个最根本、最直接、最如实的法要提出来,让大家好好的体会。这个偈语要好好用心。为什么佛法中一些根本问题我们没有把握,一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这就是最根本的地方。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六处缘触会产生这三种作用,根据不同的功能我们把它分为‘受、想、行、识’,其实这些都是心法,都是心灵的作用。我现在告诉各位的是:我们每天都处在这种功能左右的受用中,但是我们很少去理解它,尤其是这个“受”!我们众生解脱,或者是造业无边,都是在这个地方引发的,我们只是平常不注意,比如说:我们起了“合意的”,你感到很喜乐,这个喜乐就引起我们的贪欲,染著的贪欲就是在这个地方起的;如果“不合意”你就会产生瞋恨,或者是痛苦、烦恼就来了。所以这个地方是最重要的临界点,一般人都会忽视,以为这个很平常,但就是因为很平常,我们才没有发现它细致、微妙的地方。所以表面上大家都知道五蕴,我告诉你:很少有人真正知道。因为真正知道你就能解脱!这不是戏论!所以我们不管是贪爱的‘业’,瞋恨的‘业’,都是由‘受’引起的反应。所以我们在禅修的时候,这个‘受’——受蕴是重点,我们讲如实观照你们就知道,为什么要重视这个感受,也就是说:我们的身心行为任何一个活动,一定都透过‘受’才能引起,这是关键点,把‘受’的作用搞明白了,时时刻刻观察这个‘受’,你就可以明白真相!

如实观照的心要,就在于一个“看”字,看心念的迁动变化,“看”六根缘境的触觉、受觉,在缘起的流转与还灭中,去体会和发现诸法的“寂灭法性”。

(《杂阿含经》卷一110)“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什么是真正的‘如实知’?从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去观察它,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在的、外在的,粗的感受、细的感受,好的感受、坏的感受,过去的、现在的,都一一的去观察它,是不是我?知道五蕴从色到受、想、行、识,没有一法可以找到永恒不变的我,也不是我所,如果能体会到这个才叫‘如实知’哦!真实的体会到:五蕴非我、非我所!真正的理解了,这个才叫‘如实知’哦!是确定的,是真实体验的,不再疑惑了。

“输屡那!圣弟子于色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因为这样子,你对这个五蕴哪,就不会再执取啦,所以生厌,厌就是不执著,离欲,不再贪爱;离欲,不再贪爱,自然就不会受他束缚嘛,所以就解脱嘛,对万法、对身心都解脱!不受束缚啦!那还有生、老、病死的、忧悲苦恼的问题吗?所以后面: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就是对五蕴,如实的去观察它,它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也不是单一的,这个怎么可能是我!不是我也不是我所!五蕴都一样哦,色是如此,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而且我们最容易体会的就是‘受’,要记得,根、尘、触一定产生‘受’,法法见触啊都是受。所以我一直强调这个‘受’啊,是最容易体会它的无常,最容易体会它的非实如幻。注意哦,这个地方真的很重要!只要如实的体会到:它真的是剎那生灭的,没有办法永恒,没有办法不变的,这无常性很容易体会的,这个‘受’字记得哦!耳朵闻到声音,嘴巴尝到味道,身体触到感受,眼睛看到美色,都一样哦,都会起感受,但是这个感受,慢慢去体会它,尤其记得:当你贪欲起来,你要去看那个贪欲,它停留多久?美妙的声音起来,你喜爱,喜爱多久?瞋恨心起来的时候,看那个瞋恨心能停留多久?这个就是法要!!!那个‘看’,就是我讲的如实观照,很重要!一看之下当下止息,当下就不见啦,注意听哦,你要发现它,刚刚那种情绪,刚刚那种贪爱,那种执著,为什么一看之下,找也找不到?如果是实在的它不会变,它会当下不见,这个是一个很重要能体会无常的地方!!当你能堪破这个‘受’,它的无常非实,你很快就会体会到:原来刚刚那种执取,那一种一切的实有感,你马上就能发现它。我们就是在这里被骗,而产生执著的,一生做牛做马,贪、瞋、痴、烦恼造业无边,都被这个‘受’骗的,很重要哦!我一再一再的提哦,大概讲了上百次了!但是还是要讲,还是要讲,因为真正体会到的人不多,你们今天虽然听我常常讲,都会说:师父每一次讲都一样嘛,好像都没有变嘛,好像只会讲这个嘛,但是当你们都体会到了,我就不讲啦。我还会讲,是因为很多人根本还没有体会,不知道这最重要!等你们都解脱受用啦,我就不讲啦。

为什么要觉知?师父在讲的如实观照为什么要用一个‘看’字?‘看’字就是找、就是寻觅。为什么这个‘看’跟想象的‘想’,它的功能是两回事?我们所有的痛苦烦恼,都是由根、尘、触所带来的,根尘二和合生触,三和合生‘识’,俱生受、想、思。也就是说,在根尘触的当下,受、想、思同时就来了。‘受’就引起‘想’,‘想’发动为‘行’(思),所以惯性、习性就来了。但如果我们有缘起正见,在‘看’、在觉知、在观察的当下,它所产生的功能一样不一样?完全不一样。所以为什么‘如实观照’用一个‘看’字?三藏十二部学那么久,当我看到《杂阿含经》中“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我体会的是对的,原来我的体会是有根据的,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如实观照”,首先叫你: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做结论,只是一个“看”!在正观的时候只有用这个方法,你才能发觉真相。这不是在修定喔,不是在打仗喔,不是在跟烦恼打仗喔,都不是;不对治,不修定,只是在了解真相!所以我们的禅观方法跟人家不一样就在这里,它是直接契入法性。我利用这个因缘讲这个重点,因为我发现:我现在越来越无常,无常你们知道吗?我以前讲话从来不咳嗽的,我讲话一个钟头可以不需要喝一口水的,现在会咳嗽,咳到让你讲不出话来。我就知道:无常!再不讲,再没有多几个人了解,这个‘法’就很少有人能理解了。其实修行真的不难,要得正见。正见有了,观察的方法正确,修行真的不难。不管是出家在家都可以学,而且人人学、人人受用,佛法的伟大确实是如此。不过我讲到这里不知道大家体会了几分,会不会用?什么时候用?回去用?明天用?后天用?不是哦!当下不会用,明天就不会用。会用的当下就会用,以后就会用!所以我常常讲:今天的苦恼、无明还在,下一秒钟还会有,同样的因缘还会来,痛苦烦恼就不会止息,未来一样,死后也一样。当下如果能明白解决,下一秒钟没有问题,未来没问题,死后也没问题。修行要在什么时候修?在什么地方修?我一直强调:修行不能等待未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了,‘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

我出家到今天学了一个好法,就是我讲的如实观照:“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然的话,随着惯性因缘你就乱死了,我不骗你。所以这个‘如实观照’要常常用,在生活中就可以避免很多烦恼。

我们的生命也是一样,从六根的眼来代表,我们的眼睛触到外面的境界:‘识’就产生了!其实这里佛陀就讲,‘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只是‘不实而生,生已尽灭’,这个在讲什么?在讲法的实相、真相!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禅修的时候,为什么要‘独一静处,专精思惟,向内观照’?就是在发现这个真相。如果你们哪一天,真正能观察到,从五蕴的色、受、想、行、识,或者是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功能中,你确实能体会到这个现象,‘生无来处,灭无去处,不实而生,生已尽灭’,你看到这个实相,是果真如此的时候,你就知道:一切法虽然看起来是存在的,其实它是剎那生灭的,没有一剎那是安住的。

所以,我们真正在用功、观照的时候,当你的心能宁静微细,进入很深细的状态之后,我们的意念、身心的一切活动,不管是物体的波动你都能感受得到,心灵的波动你都可以感受得到,你会看到什么?就是无常!生灭、生灭、生灭、生灭,就是这样子,剎那不住、剎那不住、剎那不住,看起来好像一直是这样,其实它是流动的相续相,不停的生灭、生灭……刹那不住,这个叫法性自尔。

为什么是“法性自尔”?我们做个实验:现在大家当下观察,不要用想,而是去看、去找,看我们生命里面有没有贪、瞋、痴、烦恼?不是用想的喔,往内找,贪、瞋、痴、烦恼住在哪里?什么样子?找找看,有没有?真的要试喔,不要用想,因为这很重要喔!有没有看到的、找到的,有没有?有没有看到贪、瞋、痴、烦恼?真正的看到,不是想的哦!如果没有看到、没有找到,那表示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那我现在问各位:我们过去都有贪、瞋、痴、烦恼,大家都这样想,没有一个不是这样想的。我们众生都活在贪、瞋、痴烦恼里面哦!是不是我们的观念都在这里?那现在为什么找不到?如果有为什么找不到?如果找不到贪、瞋、痴、烦恼,当下有没有贪、瞋、痴、烦恼?这样你们至少会发现一个问题,没有贪、瞋、痴、烦恼原来是这样子(当下的身心状态的一种体会)!因为这个你从来没有发现过。而没有贪、瞋、痴、烦恼的这种状态,叫做‘此性自尔’。那我请问各位:要活在‘此性自尔’,没有贪、瞋、痴、烦恼容易不容易?有人说不容易,到底是容易不容易?很容易哦!但是你要发现清楚。没有贪、瞋、痴、烦恼的‘法性自尔’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这个很重要哦!因为我们有史以来,大家都活在贪、瞋、痴、烦恼里面,所以很烦恼!从来不知道没有贪、瞋、痴、烦恼是怎么个样子。我现在告诉各位:这个是‘法性自尔’。现在都体会到了吧!那你们要活在这样的状态下比较容易,还是活在贪、瞋、痴烦恼中比较容易?自已要去体会。如果这个地方是‘法性自尔’,是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在这个地方安住?如果真的明白了,你还去贪、瞋、痴、烦恼是你们自己的事,对不对?要去受苦,要去贪瞋痴,要去造业是不是你们自己的事?如果是这样子,还要到那边去,是不是笨蛋?是不是无明愚痴?

(《杂阿含经》312经)“若眼已见色,而失于正念,则于所见色,而取爱念相。取爱乐相者,心则常系著,起于种种爱,无量色集生。贪欲、恚、害觉,令其心退减,长养于众苦,永离于涅槃。”若我们今天见到外面的色啦,离开了正念,失去了正念的时候,就是在没有正知正念正觉之下,所以在那一种失去正念的当下,看到色就会起爱念执著,贪、瞋、痴烦恼都是从这里起来的,使我们的心就退堕啦,很重要啊!

如果在一种无知、失念中我们会随着境转,起贪、瞋、痴烦恼;如果在觉知中、在明觉中,任何外境它也不随转。原来在我们的生命里面,内在就有这样的功能性。我们从来不了解,由于不了解,所以叫‘无明’!我们没有这样的理解,也没有这样的体验,不知道有这样的功能,所以我们都落在流转、颠倒、执著的一边,这就叫——缘起的流转。这就是一切万法生生灭灭、轮回不止的原因;什么叫缘起的还灭?就是看到它实相的一边。原来我在这里堕落,在这里起染著,在这里生死不断,就从这里去发觉真相、发觉实相!生命中的实相,生命中的功能,一一都明白以后,你就知道,哦!怎么样把灯打开,灯打开就没有黑暗。

没有开灯,随着黑暗而转啊!那烦恼贪、瞋、痴就来了。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哦!为什么随着正念跟失去正念差别会这么大?这是一个关键点!我们学佛都很辛苦,寻寻觅觅用了很多很多的方法,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代价,但是为什么不受用?因为没有找到根本,没有找到正确的因。我们佛法是不离因果的,有正因才有正果;邪因不可能有正果,所以我们就明白啦,今天学法没有找到真正的因,你再怎么样的虔诚、敬爱、礼拜、祈求,跟你正确解脱的因有关系吗?我们要智慧,不是要迷信!要正见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无我”是佛教的立教之本,如实观照要以“无我”为前提。要通达五蕴六处缘起无我的事实真相,“我”只是因缘和合的一法,并无真实自性可言。

(《杂阿含经》第471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色身,生厌,离欲,背舍,但非识。所以者何?四大色身现有增、减,有取、有舍;若心、若意、若识,彼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识生厌,离欲,背舍,长夜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131-2-1)佛陀的开示,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一般的凡夫,对于这个四大的色身,还能够知道它的无常性,会厌、会离、会离欲,但不是识,也就是说五蕴的这个色的部分,我们知道它无常,能厌离它、不执著还可以,但意识的识却不能“生厌,离欲,背舍”。

“所以者何?”因为我们四大的色身,会有增减,它会变化,会有取舍,但是心意识我们却不能理,以为它是我,所以有得有失,就说它是我或者是我所,把意识的识当作我、当作我所。这一点我们学大乘佛法的更要注意了,我们知道这个色身会坏,但是总是把心意识的识,当作是我,或者认为它就是灵魂,或叫真我、或叫永恒不变的我,都有这样的一个看法。我们就要更小心了!所以佛陀就点出来啦!我们众生容易执著的,知道这个色身会坏,但是总是把我们的心意识当作是实在的,就把它当作我啦!其实五蕴都是无常非我对不对?所以这个识,也不能认为是实在的我,这一经点出了我们众生最执著的地方。

“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 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不停,种种转变,异生异灭。譬如弥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种种变易,异生异灭。”这就点出重点,我们宁可在这个色身起执著,因为这个色身,还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安住,你去执著它情有可原;但心、意、识是剎那剎那都在变化,像弥猴在树林间攀爬一样,这一只手放开,另一只手就会去抓别的枝叶,不然它就会掉下来嘛,所以‘取一放一, 放一取一,’这个心灵是没有一剎那安住的,放下一个马上又执取另外一个,也就是说心灵意识的那一种执取,是剎那剎那、异生异灭的。你反而去执取它是常!佛陀就点出重点。

“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思惟观察,”我们要从“缘起法”去思维、去观察,一切法都是缘起的,包括心、意、识,跟这个身体的作用,也是缘起的。

“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彼乐触灭,乐因缘生乐受亦灭,止、清凉、息、没。”(131-2-10)观察的重点:就是在“触”产生“受”这个地方。比如说我们有一种因缘,可以让我们触的时候产生乐受,所以有‘乐触因缘会生起乐受’,当你产生乐受的这种感觉,你要如实的去觉知这种乐受生起的内涵,乐受的因缘触让我们起乐受,乐受起的这种状态、内心的这一种状态,你要明白的觉知它的样子;那么这个乐受触消失的时候,我们感受的这个乐受,也会跟着消失。后面这句话很重要:止、清凉、息、没!我们产生乐受的因缘起来的时候,乐触因缘生乐受的内在的状态我们要明白。最重要的是:当这个因缘消失的时候,这个乐受也消失了、寂灭了、不存在了。但是后面为什么是止、清凉、息、没?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我们内在的这个功能,我们没有发现过,所以才糊里糊涂的随着因缘触、随着因缘受。所以我们不了解它真正的运作模式。有乐触的因缘起乐受,因缘起来它会起,但是因缘灭它就灭,那请问:这个因缘能维持多久?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比如说一个快乐的感受生起的时候,它是什么因缘让它生起?你有没有发现,然后维持多久它会消失,消失是什么个样子?你们有没有发现?为什么后面是止、清凉、息、没?如果它是止、清凉、息、没。这里还有没有因触而生起的乐受或苦受?为什么因缘起它会生起,因缘消失它马上就息灭?然后是止、清凉、息、没。要如实知!这种内涵现象你都要清清楚楚的明白它!其实这个地方就是我一直在讲的如实观照的重点,你们慢慢去体会!其实这个就是重点!

修行其实不难,我们只是要去发现它,因为大部分都是在这个状态,只有触动因缘的时候才会起,但是起它停留多久呢?我们没发现而巳!如果你发现:如实观照的一照之下,连要起都很难的时候,你就知道原来我随时都可以在止、清凉、息、没这种状态。不要轻视啊!!有这样体会的人,一生受用不尽哪!!

(《杂阿含经》474经)“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解脱,我说彼于苦得解脱。”这是佛陀告诉我们的,这样的观察,这样观察的人,你观察色,观察受、想、行、识都一样,都能够当下解脱!这个不是乱讲的!这个是佛陀讲的!我讲的也许人家不信,但是各位:这个是佛陀讲的,只要能于色、受、想、行、识当下明白当下解脱!那么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一样可以解脱!所以这样的人就是于苦得解脱,就是灭苦!

基础打好了,多体会!那么这个观照法,这里讲的观照(如是观者),是不是时时刻刻都可以观?触集、受集,这个触集跟受集哪里产生?是在静止不动中吗?还是六根触六尘、随时都会触集跟受集?是在有触集、受集的地方可以发现呢、还是在没有触集没有受集的地方可以发现呢?上一次我讲过:是在水的流动中发现它的无常呢?还是水在不动时你可以发现它的无常?触产生受是在什么时候会发生?不管这个触的因缘是喜、是苦、是乐、是忧、是悲都可以,这就是观察的地方!!

如果今天没有缘起正见,你在观什么?外道说他在观察一个不生不灭的我或者是大我,有人在观察他要悟什么?悟自性,要找自性,请问:你何年何月何日能找到自性?如果找到的话,那问题就大了!那个我执就很大破不了是不是?今天如果不是先建立缘起正见,观察缘起的顺逆二观,在生命中、在五蕴六处中,你如何去发现缘起的流转与缘起的还灭?所以很多人不理解,师父你讲的‘如实观照’,傻傻的看、傻傻的看要干什么?我教你傻傻的看吗?我只是叫你不要落入惯性的、自以为是的思维模式去看而巳,所以叫你不要迎、拒,取、舍,如实的观察,去发现缘起顺逆二观的实相。

学习缘起法的目的在于树立缘起正见,得法住智。先有法住智,后面才有机会证涅磐;法住智如果不建立,你能不能得涅磐?只有禅定、只有神通可以得渡吗?真正的解脱在于正见!法住智要明白,然后加上法住智的观察。法住智的观察就是在我们身心中去观察:里面环环相扣十二缘起的流转还灭,都是生命中的事,都是我们内在时时刻刻在发生的事!我们要在什么地方观察?在静止中能看到它的流转吗?在禅定中能观察吗?慧解脱阿罗汉不一定有四禅八定,但他们是依慧而解脱的,是依缘起的正见、正思惟而解脱的!不一定非要禅定不可!俱解脱跟慧解脱的差别就是慧解脱没有深定,没有四禅八定的深定。禅定做为助缘是可以的,因为我们太散乱了,有时候要观察也观察不好,不深入,有一点起码的定力,我们就比较容易进入宁静的观察,这样的定有没有助缘?有,所以真正的禅定一定要用的话,只能是‘七依定’,不能到第八‘非想非非想定’,非想非非想定,等于没有办法起慧观。包括佛陀他入四禅,出禅后,以禅定的余力,在宁静中来观察,他只是用禅定的余力,宁静的身心中来观察,还是要观察!不是定就解决了,不是定就伏而不起了,所以主要是解决我们内在问题,借用定力生起慧观。实际上,未到地定就可以使我们散乱心能够凝聚,用这个凝聚的定力来观察就足够了,未到地定就可以观照,初禅出来也可以观照,二禅三禅四禅出来都可以观照。但不要把定中的轻安喜乐,不起烦恼,不起贪欲以为那个就是了,不要以为定中的境界就是解脱了,不是!所以一定要记得!专精思维要离于我见才能不起诸漏,不起种种的执著、贪爱、烦恼,那个时候才叫心善解脱,才叫涅槃。所以各位:如果我们真的要为自己的生死大事,尽未来际的慧命,不想在三界中的流转,下不下功夫是自己的事,你一天不解脱,三界之业没有办法超越,你必然要受它的束缚,谁也无奈、谁也没办法。

正观五蕴六根,通达无我,亦非我所。如实知、如实见“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烦恼染爱亦灭。

(《杂阿含经》100经)“……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苦灭道迹。”(100-2-5)这个‘触灭则受灭’,我们很多人就认为:是不是就不要触?我们六根可不可以不触六尘?从生命的功能作用来说,你只要活着,不要说眼睛看到外面,你即使睡醒的那一剎那,意识就开始思惟了,很多意念就起来了。那个‘意’跟‘法’,也会触、也会产生受。这里的‘触灭即受灭’,不是叫你不要触——六根不要触六尘!重点就是在‘无明相应的触’,产生的就是‘爱、取、有’。如果是‘与明相应的触’,后面就不贪、不取、不染著、不会造业、不会爱取有。这里的‘灭’是由于‘与明相应’,所以那个执著贪爱就不会现起!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不是说我们六根不要触六尘,如果是这样瞎子跟聋子是不是就没事?他不会触嘛,不会触就没事;意识昏迷的植物人,是不是没触就没事?不会的,因为意识还是在无知、无明状态!所以一定要知道,我们今天研究法,了解了因果的必然性,缘起的真实义,我们去观万法:原来我们不了解十二缘起的道理,不了解‘苦、集、灭、道’的道理,不知道因果的必然性,不知道缘起的奥妙,我们因为不了解叫‘无明’,从来没有了解过,从来没有体会过,所以叫‘无明’。我们现在透过正确的知见,透过佛法的熏习,透过如理的思惟消化,又在法随法行的实践中印证——明白了解了,那个‘无明’就破了!你就知道——原来如比!所以我们的思惟,经过这样的正见熏习、慢慢消化、又体证到、真的明白印证,那一分明白了解叫‘明’!根、尘、触后面的‘受’就不会起‘爱、取、有’。所以这里的‘触灭’,绝对不是叫你不要触,不要六根触六尘,那是外道的修法。修禅定意念不动就没事,那意念一动你又回来啦,没有办法解决根本的问题。所以你要知道:修行第一要有正见,破除无明,与明相应!我们根、尘、触,产生的功能、作用,只要念念与正见相应,念念与缘起法相应,念念与明相应——那就是般若。只要念念与般若相应,念念与空性相应,这样的念、这样的触有何咎呢?所以问题就是在‘明与无明’,这个‘触’是重点!所以不是不要触,所以这里的‘触灭’不是叫你不要触,‘触’可不可以‘灭’,不可能!你活着,你身体有感觉,有感觉就有‘触’,那个‘触’怎么‘灭’?这个‘灭’的意思不是叫你不要触,是要‘与明相应’的触。我们因为没有正知见、不懂缘起,所以念念与无明相应,那么‘无明相应的触’,就与我们的惯性相应,与我执相应,与我爱相应,所以才会 ‘爱、取、有’,这就是重点!

无我,是一切法的实相,无我不是修来的,是本来如此、一定如此、必然如此的。如实观照就是帮助我们去发现“本来无我”这个实相。

怎么样去发觉“无我”的真相?还它个本来而已。为什么我一直强调: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无我’是一切法的真相,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的。由于我们众生不理解,甚至有邪魔外道的邪见,障碍了我们的知见,我们随它转。所以在无明中起我执,造业无边,痛苦无边,生死无边。今天由于佛陀的发现,他的正觉,所以他告诉我们:真相就是‘无我’!修行不是在把这个‘我’怎么样把它消除,怎么样把它破除,怎么样跟它打仗,都不是在讲这个哦。是在发觉真相,什么真相?‘无我’就是真相!如何在我们的身心中、万法的事事物物对待之中,去发觉它的真相——原来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

我们今天会执著,会贪爱,会造业,都是把这个我当作实有。如果知道它是如幻的、非实的、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你还要爱染执著吗?只是告诉你这个真相而已!!你如何去发觉真相?回到生命中来,生命的功能我们当下都能体会。五蕴的功能、六处的功能,万法根、尘、触的过程,就是我们执取爱染的地方,以为这里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把这个五蕴当作我;或者离开五蕴,有一个看不到的、却是永恒存在的我;因为这样的执著,你才会贪爱、执取,贪、瞋、痴、烦恼都从这里起的。所以注意哦,不是有把这个“有我”给修成“无我”,是本来就“无我”!我们就在这里起有见,起了执著。现在告诉你真相,你发觉真相以后,只是还它个本来而已。如果是这样,修行是在发觉真相,不是在跟“我”打仗!如果“我”是实在的,你打的赢它吗?我是实有的,烦恼、贪、瞋、痴是实在的,你永远断不了!“我执”是颠倒执著起的幻相,修行只是还它个本来!

了解真相以后,我们不再执取,不再贪爱,不再颠倒了。发觉真相,就能解决一切。我比喻讲:发觉真相就像灯打开,灯打开了原来就是光明,原来没有黑暗,没有烦恼,是发觉它的本来真相;如果把黑暗、烦恼、贪、瞋、痴当为实在的,每天跟它打仗。我请问你:你什么时候打得赢它?它是实在的,你怎么打得赢它!所以我们每天都说:我没有办法,我怎么样它还是会来,那是你把它当为实在的!如实观照告诉我们:只是在发觉实相,发觉生命的真相,不是在对治,这样知道意思吧?对治是什么意思?贪、瞋、痴、烦恼是真的,去跟它打仗,跟敌人打仗,我没有定、所以我要修定,而不知道不定、颠倒、执著,是由于无明、无知产生的作用。你发觉真相,还它个本来,修什么定?它本来就不颠倒,还要修定吗?是颠倒才要修定。如实观照为什么不是在对治?为什么不是在修定?因为它是在发觉真相,发觉什么真相?无常、无我的真相!缘起如幻的真相!!不但是我们这个识身,外在一切境界,用‘如是平等慧正观’去观察它:‘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发觉这个真相、证明它果然如此,你的贪、瞋、痴、烦恼还会再造作吗?这个“无我”的主题是佛法最重要最重要的主题!

今天如果不是站在这个立场的话,那就会跟外道的神我,外道的大我,外道的一切主宰这个观念相结合,就没有办法破执著啦!因为他们都有我——上面的主宰,外在的主宰,我们说他是上帝也好,说他是梵天也好,说他是主宰者也好,其实是什么?用我们佛法来讲——就是我执、我见、实有感的一种外在的投射!在这里执著实有、实在的我。但是这个身心会坏啊,那么就以为这个是小我,外面有一个大我,我们这个小我是从大我来的,那大我就是本体,然后我死后再回到本体去……这是什么观念?这就是‘大我’的观念。信仰上帝同信仰主宰是一样的。其实这些在佛法来讲:都是我执的引申与外延,是我执外在的投射;佛法与外道不共,与世不共的特质就在“无我”,宇宙的真理实相就是“无我”,因为无我才能缘起万法,有我就是永恒不变,不变怎么能产生变化呢?怎能产生一切万法的生生灭灭?这是不可能的事!如果能知道佛法的特质是“无我”,你也能体会无我,你就不会迷信,搞崇拜,搞他力,把自己变成恙羊,任人家来主宰,来宰割,不会这样子。在法性人人平等,只要你能悟道见法、你能修持、能体证无我、断一切的执著、贪爱,你跟佛陀一样可以解脱!!可以自在!!是人人平等,人人都能受用,人人都能解脱的,这里不是在等待救度、依赖,不是这样子!“无我”才是佛法最重要的特质!!要记得。

(《杂阿含经》100经)“云何如实知见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要怎么样去如实知见呢,才能达到真正的涅槃呢?)如是比丘!眼非我,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观察非我。(你要怎么样去知见?就是要如实观照,怎么样去观察它确实非我?它是无常的、它是变异的,怎么可能是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如实知见眼所作,乃至正向涅磐。”如实观照要把握根本,不离我们的身心五蕴、六处去观察它的功能、作用。受是不是无常的,是不是剎那变异的?如果是那就不可能是常,不可能常就不是“我”!另一个角度我们更可以理解:只要是因缘所生法,缘起的因缘所生法都是组合的,只要是组合的就没有永远不变的,因缘变、条件变——法必然会变。它不是单一的条件,它不是永恒存在的。观察我们的身心,包括六根的功能、产生种种的感受、生起的意识作用都好,你说哪一剎那是永恒不变的?那我们到底在执取什么?为什么认为那是‘我’?所以要保护那个‘我’,满意那个‘我’,顺从那个‘我’,然后每天在痛苦烦恼,造业无边!所以我们由于不了解缘起,执著在‘自性’见和实有感,我执就这样产生了!如果了解真相,法法无常、法法非我,‘我’要怎么安立?哪一个叫做“我”?从眼睛的功能到耳、鼻、舌、身、意那一根是‘我’?它是组合的,是因缘条件组合的,一个因缘变动整个就改变了,所以什么东西是我?!我们一定要注意,我们在讲无我、讲我,一定先把那个‘我’了解了。‘我’在讲什么?‘我’的意思是什么?生灭法都不是‘我’,都没有“我”,从缘起法来说,那一法不从生灭来?生灭、生灭、生灭的这一种组合,从内而身心、外而山河大地,一切万法哪一法不从缘起?你们去体会,哪一法是‘我’?只要是变易法没有一法能安住,没有一法可永恒,哪一法是‘我’?所以执著内是‘我’、外是‘我’,山河大地是‘我’、宇宙有本体是‘我’都是妄念!佛法的特质,跟外道与世不共就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不把握,会把外道的法混进来的。我观察山河大地,整个宇宙法界多宽广啊,这个‘我’多微小啊、微小还是‘我’!那个宽广浩大的,那个大还是‘我’!观察微小就没事吗?观察微小还是执著‘我’。只是谦虚一点,不那么狂妄而已!但是还是‘我’啊!佛法一定要体证‘无我’!我执不破没有一个能解脱自在的!只要有‘我’就有‘我所’,有‘我所’就会自我保护、就会争端,就想占有,就希望永恒存在——你就非苦不可!为什么?无常故!没有一法是可以让你永住的,一变动你就苦。什么时候不变动?哪一剎那不变动?所以要知道,男众穿得再帅也会老,女众每天“庄严国土”还是会老。不要欺骗自己,暂时的,让他满足一点,其实在满足那个‘我’欲。明白‘法尔如是’哪一法不变?从过去到现在哪一个能住?你再美,年轻一、二十岁都很美的啦,但是哪一个最后不变成老太婆?你要留都留不住,这个才叫‘缘起无常,法尔如是’!不是谁能造作的。既然不能造作,我们一直勉强把它留住可能吗?徒劳辛苦!达不到目的,又苦的要命、烦恼的要命,那不是自讨苦吃吗!该如何就如何不是很自在吗!它们本来就是法尔如是的,不是吗?

“我无所住。如我有所住(有立足点),所住必是真实、常恒的。但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不实不恒的,所以欲求真实的我,是不可得的。它只是六根和合作用的假名我,真实自体是不可得的。”(《性空学探源》印顺导师)我们在禅观,或者是向内观照的时候,这是很重要的观念启示!如果‘我’有一个安住点,那个‘我’才能成立!我们今天要找一个安住点,让‘我’能安住,能安住那里不动,有没有这样的一个立足点?如果有这样的立足点,那就可以说它是真实的、是常恒的。问题是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的,没有一法不从缘起,只要是因缘和合的,就非实嘛,就不实嘛,不能永恒嘛?那你在哪一法上可以安立‘我’?五蕴也好,六处也好,外在一切山河大地,哪一个法都好,哪一法不从缘起?只要从缘起的,就是因缘和合,就是非实如幻,就是没有自性的,它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如果这样,我们要在哪一法上安立‘我’?身心、外在,都找不到一个可以安立‘我’的地方喔,所以‘我’无所住,没有一个安住‘我’的地方。如果我们回过头来,观察万法,包括自己的身心,你能住于什么地方,你要住能住吗?我问你:你想住能住吗?你住得了吗!这个‘我’你能住多久?说什么是‘我、我的’?你能把握多久?想住都不能住哦!因为无常变易、剎那生灭是‘法’的真相,明白啦,连‘法’(都)没有一剎那能安住,你能执著吗?你住得了吗!想住你都住不了!这个是真相哦!那请问:我们今天哪一个不执著?你执著什么——执著那个不可得!执著那个不可住!所以我们叫做‘众生’呐!

不可得,是大乘心法,在如实观照的的当下,你会发现任何一法均无所得,均“不可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

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不管是五蕴身心,还是外在的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都好,“不可得”三个字,就是我们观察的结果。“不可得”三个字,就是大乘最重要的心法!而我们最执著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灵感受,对不对?我们信任那个心灵就是我嘛,我的感觉、我的感受,我的欢喜啊,我的烦恼啊……都是在我上来执著!请问:你去观察它,哪一剎那的感受,是可以住的,是可得的?所以在禅修开示就讲到达摩跟二祖神光的公案,他去参达摩,因为他有烦恼,他心不安,求祖师为他安心,他(达摩)说:“好,将心来吾为汝安”。把你的心拿来我替你安,他(二祖神光)这一找啊,将那个不安的心一找,都找不到。他说:“觅心了不可得”。找这个不安的心,怎么找都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这个不可得,就是找不到。他不是讲他一直心不安吗?现在我要替你安啊,他回过头来一找,七找八找,怎么找都找不到那个不安的心。所以“觅心了不可得”!达摩就说:‘我为汝安心竟’——我已经把你心安好啦!神光当下大悟。这个“不可得”三个字,你知道有多重要嘛!我们今天把一切心,一切感受都认为是实在,是永恒的,是真实存在的;而不知道你要找它是“不可得”的。如果“不可得”,那表示不安的心也非实嘛!如果不安的心是实在,你可以找出来啊,你现在怎么找都找不到那不安的心,那你的心哪里有不安?是你落在幻境而不自知,落在颠倒的感受中不自知而已。各位:你们想试试看吗?如果你们有痛苦、烦恼,种种障碍、心不自在,你现在当下就找找看,那个心是什么样子?住在哪里?如果也一样找不到,以后不要告诉我:你有烦恼、你有颠倒、你有生死了!这不是儿戏哦!“不可得”三个字,就在你“看”的当下,可以发现真相。所以如实观照为什么叫你如实观察身心的任何因缘、情绪和作用,你只要“看”着它,就能发觉真相!其实这同达摩这个公案是一样的,就是要让你们体会:什么叫‘觅心了不可得’!如果觅心了不可得,觅受可得吗?觅烦恼可得吗?觅贪爱、瞋痴可得吗?这就是最要的、启发入门的下手处,一定要用心体会!能够体会“不可得”三个字,你们真的可以大受用!这里没有理论,不要讲理论,当下回光返照,当下契入!如果‘我有所住’,‘所住’必是真实常恒的,但是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不实不恒的,所以欲求真实的‘我’,是不可得的。“‘我’只是六根和合作用的假名我,真实自体是不可得的,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唯有假名的诸行生灭’”,(《性空学探源》印顺导师)这个不是只有理论,你当下可以反观,当下可以寻觅,当下可以观察,可以证明。

“生是空法生,灭是空法灭,意义比蕴法门要明显得多。”(《性空学探源》印顺导师)‘生是空法生,灭是空法灭’,有没有实生实灭?只能是假生假灭,缘起生、缘起灭、缘聚缘灭,没有一个自性实在的生起。所以‘生是空法生,灭是空法灭’,就是没有实生实灭。什么叫没有实生实灭?就是无生了!我们讲‘悟无生’,‘无生’是什么意思?就在一切法的生生灭灭中就知道它是无生,不是离开生灭法讲无生,‘无生’就是没有真实的生,也没有真实的灭,缘生缘灭就是无生。所以才能够在生生灭灭中,体会它的不生不灭!

触与受的微细处就是我们观察的重点,要如实觉知。

(《杂阿含经》卷十一)“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 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不停,种种转变,异生异灭。譬如弥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种种变易,异生异灭。”这就点出重点,我们如果在这个色身上起执著,还情有可原,因为这个色身,可能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安住;可是我们的心、意、识,是剎那剎那的变化,像弥猴在树林间攀爬一样,这一只手刚刚放下,另一只手会马上抓住枝叶,不然它就会掉下来嘛,所以是‘取一放一, 放一取一,’心灵是不停的运作,没有一剎那安住的。一个念头灭了马上会执取另外一个念头,心灵意识的执取,是剎那剎那的生灭,是异生异灭的,你反而去执取它是常,所以这里佛陀就点出来了。

只有树立缘起正见,通达我空法空,才能在观照中实现如实正观,澈见诸法实相

我们今天为什么一直强调要建立缘起正见?缘起的就不是永恒的、不变的。它是条件组合的,所以没有‘自性’,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这个知见先建立以后,加上我们的正念正知,时时刻刻与万法接触之中,念念与正见相应,念念与法相应,念念与空无我慧相应,这就是与般若相应。这就是不失正念,也不失正见,所以不是叫你不要起念,不让你六根六尘都不要触,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们修禅定不与外境接触,不与万法接触,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一切的爱染,这种逃避的方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只有在根本上,了解法的真相,了解六根的功能,知道如何与正念正知相应,就不会有问题了。所以我们大乘的心法,其实最重要就是这个。不是叫你厌离人间,而是要你入世,要你在人间的万法中,众生的苦难中,怎么样去利益他。你自己如果没有基础,站不稳,你要去度众生,你怎么度?一下子就被习性度走啦!被谁度走?被色、声、香、味、触、法度走啦!所以我们今天如果有正知正念,然后自己好好去体会、去观察、去证明,慢慢的你会发现,原来我们真的有一个立足点,就是如何与正念正知相应,然后在万法中去试试看,我们本来在某一个态度之下,会起贪爱、执著的。我现在试试看,正念正知中是不是真的不起?这个是可以尝试和体证的,是可以证明的,不是说偶尔碰到,这一次好运,没有颠倒,下一次碰到又完蛋啦,那这样不是证明,证明是百试百爽!你试一万次,它都是如此的效果,这个才是正确的。

缘起正见是如实观照的基础,我们要受用解脱,缘起法是修行佛法的重中之重。不懂缘起的观照,只是盲目的对治,是无法发现诸法实相的。

我们今天要跟谁学?跟佛陀学啊!他是真正能引领我们, 他的体证能作为我们的榜样, 最好的榜样就是佛陀!他今天所谈的法,方法、内涵, 我们都不深入的去了解它, 我们怎么能跟佛一样的受用?我们现在的佛法谈这个吗?不是啊,在信仰啊, 而没有办法去发现真相啊!所以佛陀所开示的法, 如果我们不随顺它去体会, 那我们要根据谁?而且这个是有效的方法, 佛陀就是在这里出离的, 在这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我们不学这个方法, 学他以前没有用过的方法吗?或者是过去世没有成道的方法吗?什么叫如实知?什么叫如实见?什么叫如实显现?我很少听人家介绍这个;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地方太重要了!!这个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我介绍如实观照,一直强调,因为很多人不理解, 起了疑问。这次讲《杂阿含经》, 就在点出佛法中、佛陀的开示中, 是不是有这样一个重点, 大家要把握,要去认清!但是如果前面的基础都没有, 今天讲这个你就体会不到, 也不知道它的重要。所以为什么我一直跟你们讲要先建立缘起正见, 前面的正见建立好了, 才能谈到修观,才谈到所谓的如实知、如实观察、如实正观。佛法的如实正观跟外道的修法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今天没有把握佛法的根本特质, 跟外道一样修行, 你搞到什么时候能跟佛有一样的体证呐?所以单单这些知见的厘清就非常重要!这个厘不清, 每一个人都以为:这是我师父教的, 我们那个大师是神通唉! 他会分身哪! 他会知道我怎么样……。请问:这同你的解脱有关系吗?而且你讲的那个大师是真的解脱了吗?还是无明众生?我们分不清楚的。但是我们把这些法, 一一的明白了解以后,佛法的特质真的与世不共;我们就不会随波逐流, 不会随着外道的邪见而转, 是不是?这个叫如实知!懂如实知才能如实观察,如实观察才能如实证知。这样做到了——才叫如实正观。很多人都以为观察、观照就是在修禅定,禅定是内寂其心的一个基础,它只是如实观照发现实相的助缘。

(《杂阿含经》233经)“无常者, 是有为行, 是有为法, 从缘起。”(因缘组合的, 不是永远不变的, 无常是有为,有为造作的法都是缘起的。)“是患法, 灭法, 离欲法, 断知法, 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这个很重要!不但是我们意识所产生的, 所有一切因缘所生的,根尘触所产生的,包括我们执取的识,都是无常。我们打坐,我们修行, 感受到喜乐、清净、光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 那个非常美妙的, 请问:这是不是因缘所生法?因也无常,缘也无常, 所起的境界会是常吗?

所以“于一切想悉伏彼想。”要从哪里去“悉伏”?就是如实观察与法相应才理解。我们今天生起了欢喜心, 喜受、乐受,请问:它维持多久?我们生起了欢喜心, 跟生起瞋恨心是一样的, 它也是无常,瞋恨心、不快乐的心也是无常。要去发现它的真相, 就不会执著那个不快乐,一直被它左右,一直被它束縳了。我们可以实验一下:我们现在当下, 有没有快乐跟不快乐的问题, 我们能不能让它起快乐的心?我告诉你可以。我们可以欢喜笑一笑, 可不可以?但是请问你:维持多久?你可以善用它, 但是你不能执著它。还有一点,当我们痛苦, 如果你去观察那个痛苦, 观察内心的那种情绪, 它当下会止息, 为什么? 无常故。因为它本来就无常, 所以我们要去发现真相, 一定要从这里下手,当我们落入境界了、烦恼来了, 如果有这个正见, 你可以当下试一试。这么苦,这么难过, 我能不能笑一笑?这个就是实验的地方。当我痛苦烦恼、 很难过的时候, 想到了法,我能不能笑一笑?试试看,笑一笑, 看笑得出来吗?不是在开玩笑喔, 要试试看喔!我被境转了, 我能不能当下离开被境转的状态?不要以为:我生气是应该的, 因为他让我生气, 所以我不气的话我是笨蛋!不是啦,生气才是笨蛋!生气的人叫愚痴,烦恼的人叫笨蛋, 痛苦的人叫无知!如果这个地方你能转变, 能够理解,能够超越, 我告诉你:你一生受用不尽了!

所以不要找理由来为自己解释:我的痛苦是有道理的, 我的烦恼是应该的,因为种种条件我不得不, 什么叫不得不?只有一个原因——无知啦!不知道法啦、不知道法的真相啦, 所以流俗。被世俗的这些错误的知见绑着, 随着世俗的颠倒在行, 自己不知道。今天学佛不是超越这个, 那学佛要干什么?学佛要超越什么——贪瞋痴烦恼, 是不是?不然什么叫解脱?解脱于什么?解脱于贪瞋痴烦恼。所有的对治的方法都是暂时的, 只有直接深入法性你才能解脱。比如说:师父说你看着烦恼它就消失, 但是后面又会来, 为什么?因为你根本没断。但是这个如实观照能不能暂时的超越它?可以。这个我一直讲,在开始阶段,它不是究竟的, 你一定要深入法性;不要怕贪瞋痴, 进入贪瞋痴的法性, 清楚它的真相, 贪瞋痴就不能主导你, 也不能左右你,学佛就是要在这里超越的。

所以在观察的时候, 是不是要从自己的身心、五蕴,外面的六处、到我们内在的贪瞋痴都要观察。最后还不能解决, 进入它的因缘去观察它。因也无常、缘也无常, 你还要执著在那个现象是常, 那你是笨蛋!身也无常、外面的境界也无常, 无常因、无常缘所生之法, 云何有常?要记得!没有一法是永恒不变、是实在的, 但是这一种如梦幻泡影的感觉, 这一种如幻性,如何去体会?这个就是我们下功夫的地方。我常常讲:因缘是无限的, 根尘触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它不能静止的, 生命活着一定不离根尘触的相应, 不可能离开的。我们要善用这样的因缘来发觉根尘触的真相,包括我们贪瞋痴烦恼的真相, 要善用这样因缘, 去发现生命的实相。了解了, 人人都能够超越解脱。

在如实观照中,当觉知的自觉运用逐渐成为一种习惯,那么旧有的思惟模式和与生俱来的习性就将土崩瓦解、不复存在。这就是知见和观念转变的重要性。软体程式变了,行为自然就导正了。

我们修行理论很多,有的要用禅定, 有的要修神通,有的练什么功啦, 其实真正的功夫就在这个地方。心散乱我们能不能发觉?掉举、昏沉能不能发觉?如何提念而起,不会执著在那个昏沉、闷闷不乐里面;或者是忘失一切的无知状态里面?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发现我们身心的状态,这就是修行的地方。昏沉了提念,掉举了、忘失了觉知, 这就是下功夫的地方。所以要“觉知”:掉举要觉知、昏沉要觉知、落入无记也要觉知;这个觉知就是导正它回到正确地方的一个方法。如果不觉知的话,就随惯性去了,昏沉就落入一直昏下去了;妄念一大堆也随着妄念而转了。一觉知就能提醒自己。我发现自己落入某一个状态, 马上就回到当下这个清净的正念中来, 这个就是下功夫的地方。修行理论很多、境界很多, 其实这个地方又简单又重要, 这就是我们下功夫的地方。如果我们不满的心起来了, 是不是发现了就能回到正念来, 那个发现是不是很重要?闷闷不乐:因为某一件事情, 让我心情沉重闷闷不乐;那个闷闷不乐如果你没有发现, 是不是每天就随着它继续相续?今天碰到一件得意的事很欢喜, 心情很欢喜,就活在那个状态中, 而在掉举中也不知道。所以这个观照在哪里观照?就在日常生活中, 待人、接物、处世的过程中。落入什么状态自己要知道, 马上回到正念来,这个就是修行。所以如实观照在教我们什么?行、住、坐、卧,待人、处世、接物不离觉知,这个“觉知”就是下手处!要去发现。所以要当下觉知、随时思惟,。随时思惟是什么意思?就是随时要有觉知,然后发现,然后调正,修行用功就是在这里。

我今天看了某一个人我心里不爽, 这个“不爽”是什么意思?或者是觉得不喜欢, 那个“不喜欢”是什么意思?我们有没有发现?好, 某某人因为我的某一个因缘, 他不爽、不喜欢, 我们自己有没有发现?他不爽是他自己的事, 这样你是不是真的很明白,很体谅, 有没有调正心态?大家在一起为什么不能和乐?为什么不能彼此体谅?为什么不能彼此慈悲照顾?为什么总是觉得这里不爽、 那里不爽,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 连这个微细处都要发现、都要觉知。修行不是在唱高调, 不是在做给别人看, 就在这个微细的心念中, 我们要去发现。如果这里不能发现,微细处都做不到, 碰到大的灾难、大的困境、大的障碍来的时候, 你又如何能面对呢?我的心闷闷不乐, 我看到这个境界,要发现它——微细处都要发现,要提起正念来!原来我这里还有障碍。不是外面有障碍, 是我们身心内在还不能自在。修行不是说我今天抗议, 你们要改变我才欢喜, 不是这个!不要与外面对抗与敌触,那是没有用的,要自己调整;我不能接受的我现在能接受, 我不能容忍的我现在能容忍, 这个就是进步。所以修行不是在唱高调, 就在每个因缘当下, 去调正自己,提升自己;把内在不能容忍的变成能容忍; 不能包容的我能包容;不能体谅的我能体谅; 这个就是下功夫的地方。只要跟无常、无我的空性相应, 就不会执著了,不会把它当为实有了。我们今天都在讲空, 大家都会讲, 但是碰到问题的时候一点都不空。那个境界我不爽, 那个不爽的境界好像是真的, 那是真的空吗?真的空就不会执著了, 知道吗?所以为什么说:我们除了对观照的方法要理解, 为什么要先建立正见?什么叫正见?缘起正见。知道缘起,知道它的如幻非实, 才不会被境界——喜欢的、不喜欢的、好的、坏的,被它转哪!

这就是我们用功的地方, 就是我们的下手处, 就是我们见法悟法的地方。离开这个地方没有法可修?修行不是在唱高调, 不是在做给别人看;这个地方才是真正下功夫的地方!今天不合我意的我就不愿意参与;今天不顺从我的我就不要参加;这个都还是没有包容心, 我们修行就是要在微细处发现自己的问题;如何调整自己,达到无碍性, 达到心灵真正的无碍;任何因缘环境我都能自在, 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但是请问:如果连我们自己身心的那种起落都还不能观察清楚、不能使自己安住, 你如何达到无碍性呢?只有自己安住, 使身心不随境转, 不随自己的情绪转, 才能达到无碍啊。

真的的佛法正见就是缘起法,“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这个不但要理明,更要行悟。“没有法住智,就不可能有涅槃智”,所以缘起正见是如实观照的基础和前提。是一切贤圣知法、行法、悟法、证法的唯一学处。

真正的佛法正见就是缘起法,缘起的因果必然性,法法相依相缘的缘起都要明白。缘起的流转、缘起的还灭都要清楚才叫法住智,才真正有了缘起正见。只有这样才能发觉真相,才能破除我执。我执一破这个根、尘、触,就不会引起贪、瞋、痴烦恼,就会与法相应!我们众生为什么处处黏著?佛陀为什么悟道以后(包括这些圣者、阿罗汉们悟道以后),也是活在人间,为什么不会贪、瞋、痴,不会烦恼,他们有没有根、尘、触?所以这个‘触灭’不是连触都没有的那一种‘灭’。那是修禅定,让意念不动,伏、把意念都伏下来,我们的根就没有作用,没有作用就不会跟外面的法尘相应,这是外道的禅定!所以我一直强调如实观照不是修禅定,是借助禅定的宁定作用,去发觉、去观照、去体会、去内证因缘集起与还灭,是借助禅定的功能去发觉我们生命内在的实相。禅定有没有用?有,但不是禅定就可以解决一切。要有正见,要有正观,要有正思惟,正确的发现真相,才能真正的破无明,这个很重要!

所以我们六根触到六尘,跟外面接触,这个六个门户,就像六个通道、很重要的通道,你要好好守护它。所以我们真正用功要在哪里用功?就在六根门头!眼见色,耳闻声,这个地方如何正知正念,这个就是下手处。为什么我们常常讲要修观啦,修行观照第一要先有正见,你今天没缘起的正见,没有正知正念,你怎么修都是跟我们过去的习性相应。要如何解决我们的问题?先有正见,先懂缘起,先知道无常无我的正法正见。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就会跟这个正见相应!所以正知见的建立是在前头——是最主要的,这个正见建立啦,你六根触六尘的时候,正见会自然相应。所以我常常用电脑比喻:你把软件程式修正了,它的功能出来就是这样,听到声音,你不会随着你的惯性走,你会随着正见而起念,随着正见正知,而护持当下的情境。所以这个知见是不是要先建立?没有正见你怎么去应对外面的种种境界?如果我们今天没有把惯性、错误的知见修正,都落在与生俱来的惯性中而不自知,我们如何能够得到法的受用和解脱?

我们现在眼见色、耳闻声,起了贪念马上就发觉。发觉它当下就会消失,你就知道这个是缘起如幻的,只是起了感受、被感受骗了,这感受也是缘起缘灭的,也是即生即灭的,当下就不相续。‘可以不相续’这个明白啦,你就知道:原来可以清净,原来可以自在,原来我可以不跟它走,你也就知道它的如幻性。所以先要建立正见就在这里,正见建立后,根尘触的时候,不管任何境界来,正见一起,正念一起,当下止息,贪瞋痴烦恼不会起,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守护六根门头的功夫。就在这个地方,不是在没事的时候,在那边盘起腿来,在那边轻飘飘的、很舒服的,其实那个舒服也是染著,知道吗?你一起坐六根触六尘烦恼又来了,贪瞋痴又来啦,这个怎么能解决?所以不是在一边安住,独坐就没事,要在六根门头,六根触六尘的当中,如何守护根门,正念正知,这是最重要的地方!这个就是正确的下手处。

所以我为什么重知见的建立?一直讲,不懂要讲到你们懂。根本把握了,你在生命中时时可以反观,时时可以觉知,随时可以发现真相,随时可以证明,这个正见何其重要啊!!最近,我们常常接到国外很多的电话:什么时候办禅修?都在一直提这个问题,常常有这个问题,我都会告诉他们:你先要把正见好好熏习……。我们过去上过的课,这些基础的东西一定要先熏习到你真的明白、理路通达、思维都能够通畅,到时候像这种法要只须一点,你们马上就意会。因为所有的法要都不离我们的生命,不离我们的身心当下的种种作用跟觉知。当这些理路畅通,正见建立以后,一点你就会懂。因为我们的六根触六尘是随时的,随时可以证明,随时可以体验的。禅修那七天真的能开悟吗?那个叫刻期取证,是逼着大家用功,专心的用功,对大家有帮助,但最重要是在建立正见!正见建立以后,时时刻刻、就像去托钵,我们现在每天也在托钵,知道吗?早上醒过来这个梳洗啦、吃早饭啦、上班去啦、上班沿途啦、看到的境界啦、同事间的相处啦、回来以后也是沿途回来,是不是都在六根触六尘?是不是随时都可以看到我们的贪瞋痴烦恼?是不是可以发现我们身心的功能与作用?它们时时刻刻都在这样的造作之中。有正见的人每一个当下都是观照的因缘,哪一个地方不是我们修行用功的地方?佛陀讲的‘空三昧’,就在日常生活起居、行住坐卧中去修持。什么我们一直强调知见的重要!!我比喻几百次了——电脑的软件程式(知见)如果不修正,它的运作功能就不会变。知见正,身、口、意就正;身、口、意正,内在念头自然端正,障碍自然就没有了,软件程式把它调正了,我们的思维模式也与明相应了。法法跟正见相应,正见变成我们的思维根据,行为的根据,语言的根据,那你还会颠倒吗?!问题是我们今天不以正见为导,没有接受熏习到真正的正见,我们都在惯性里面,错误的知见里面,所以才有贪瞋痴烦恼。贪瞋痴烦恼从哪里来?从不正见来的!就是从‘不如实知’的来的!正知正见何其重要就在谈这个。

佛陀说:缘起甚深!所以是甚深难见难知!所以要甚深的观照它的微妙,要至到、深澈,要体证到深刻,这是要用智慧才能理解、才能了然的!我们凡愚众生跟无明相应,是没有办法了解的!为什么?因为我们众生从无始以来,都有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认知,不同的欲求。各人的观念、理想知见都不同,而且都是落在过去的惯性、我执我慢中、无明相应中,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的观念都不一样,各人的需求欲望也不同,每个人的习性都不同,今天如果没有缘起正见,让这些异见、异忍、异求、异欲让它统合,一一的把它解除,我们如何修行?如何见法?唯有正见才能达到共识共见。所以我常常讲:我们众生的烦恼,其实是八万四千,每一个欲望、理想、种种的执著、贪爱、惯性都不同,其实原因只有一个——无明。都是无明我执产生的问题,虽然看起来千差万别。所以尽管我们烦恼很多、千差万别,其实原因只有一个。我们只要找到这个根本,找到下手处,把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突破了,所有的烦恼都一样可以止息!

我们常常讲:我们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我们要八万四千法门一一来对治,真的是这样吗?你能学八万四千法吗?我告诉你:最主要是学到一法,因为它是根本,所有的烦恼都从这根本而引生的,因为没有正见!所以十二缘起中的无明就是因为没有正见,才衍生后面的相续流转、生死不停。无明一破——我执就破,法执也破,贪爱就止息。贪爱止息,后面的生死轮回就不相续。破无明是最重要的根本!所以各位:是不是要找到根本——正见就是破除无明的根本。

“缘起法是生命之流较具体圆满的说明。”整个生命包括身心啦、内外啦, 种种的因缘因果的关系啦, 这些都涵盖在缘起法的内容。所以我一直强调:我们今天要修行,要解脱, 那修行解脱是叫了生死, 那生死之因是什么?因都不知道那你从哪里下手?只有缘起法告诉我们,什么因缘、什么条件, 让我们起无明、造作,起我慢、 起我执,然后造业无边, 最后生死相续不停。因为有业果相续的条件在。不知缘起,就不知因果。不知缘起不知因果, 你怎么能找到真正的因呢?又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去消除这个因呢?只有缘起法才能让我们理解, 才能帮我们找到真相。所以我为什么一直强调:不懂缘起,不可能解脱!修行方法也不可能正确的。为什么?因为这是唯一的修行之路, 佛陀悟道的因缘就是这个,我们今天不学佛我们学谁?信仰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吗?信仰能解决我们的无知跟我们的习性吗?能破我们的执著吗?

生命的两种功能——明与无明,只有在观照中去发现、去体证、去实践。这个过程就是知法入法的过程,就是法随法行的过程,就是入佛法相的过程。

我常常在点醒各位, 如实观照除了依正见, 而达到了远离贪瞋痴烦恼的究竟解脱以外, 它还有另外一个功能, 就是发现生命中有两个机制, 一直强调这个:生命与无明相应, 它所产生的机制就是贪瞋痴烦恼生死无边;另一个功能就是与明相应, 不会颠倒不会执著, 不会贪瞋痴不会烦恼, 不会生死无边, 这个叫明。生命有这样两个本有的功能, 如实观照除了依正见而修行, 得到根本的解决以外, 还有另外一个功能, 就是能发觉真相, 发现与明相应的真相!这一句话大家要记得!很多人不了解如实观照在做什么, 我现在点点滴滴都在透漏, 你们要注意。

(《杂阿含经》139经)“……如是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身分齐受所觉如实知;寿分齐受所觉如实知;身坏命终,一切受所觉悉灭无余。”我们看这一段,大家要把握明与无明这个根本。明与无明这个重点,很多人不理解,所以都在对治;因为我有烦恼,我要让烦恼不起;我眼睛看到色会起执著,那我不要看就不会起执著,所以尽量不要跟外界来往;我耳朵听声音会起烦恼执著,所以尽量不要去听外面的声音;六根不要触六尘,就不会产生执著嘛,这个是一般的对治法。但是请问:我们人只要活着,你的六根可以不要触六尘吗?即使在深山、在那个山洞里面好了,六根可以都不动吗?还有意根呢,山上有没有风的声音?风还有声音呢,所以我们要注意了!这个身体跟外界也会接触,我们如何使我们的六根不触六尘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入定,你入到四禅以上的话,你身体用针去刺他也不会有感觉,那这样子意识都不起。但是请问我们能定多久?出定以后呢?六根的功能又恢愎了,里面的那个无明的造作的内涵没有变!那这样能不能解脱?为什么不能解脱就在这里!

有的是说因为我们对外面执著嘛,修苦行折磨这个身体,他认为这个身体功能太好了、营养太好了,会让你造作,折磨它才不会束缚我们的心灵。外道的思想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修苦行,以为修苦、吃苦就能灭苦,这个都叫非因计因!所以我们这里为什么要谈“缘起法”?让我们知道一切苦,种种不同的苦,其实都是一个原因来的:由无明来的,无明…起我执我见,造成有取识,一切贪爱执取不断,所以往前追溯,最重要的就是要破无明!与无明相应的触、受,一定是爱取有,一定是生死轮回不断;无明一破,明触——明触的受就是明受,后面就不会爱取有。这才是修行的根本!!我们现在大部份人,都以为禅观禅定是根本,其实禅观禅定只是一个助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细的发现缘起的流转与还灭。而且借助禅定的宁静,我们的心就不会很散乱,这样可以专注的观察我们内在的缘起条件,但这些只是助缘,不是定力就可以解决一切!很多人不暸解,我们讲如实观照,他说‘你傻傻的看有什么意思?’什么叫傻傻的看?看什么?各位:就是看缘起的流转跟还灭啊!看身心的造作,根、尘、触是不是产生受?受后面就是爱取有,看到诸法的流转;然后此无故彼无,怎么样的还灭。无明相应的缘起流转,跟明相应的流转,也是一样的缘起,为什么不同?佛陀悟道后,他是不是还活在人间?很多圣弟子证阿罗汉,是不是还留在人间?他们会不会爱取有?不会!为什么?与明相应故!我执我见破了,不会在人间产生后有,爱取有的造业不会了!所以我们要明白,不是断六根六尘的功能,不是在破这个功能,而是要与明相应!我们要破无明,用什么来破?就是佛陀指导我们的缘起正见!!所以缘起的流转明白了,正见建立得非常坚固,依这样的缘起正见来观察自已,发现实相,还其本来,实现超越和解脱。

什么是真正的禅观?什么是空三昧上座禅?传统的禅观同如实观照那里不同?

禅观在观什么?禅观就在观察我们身心的缘起与还灭,不是在观察其它所缘,要入定修定,单一注意某一点,不是在搞这个!主要依正见而破无明!!前面我们都讲过了,无明是什么?不明缘起!不知道缘起的法则,不知道我们生命内在的功能随顺着缘起在流转,所以才造业无边;当我们了解缘起的法则,就能破无明、破执著,苦集灭道你都能很清楚明白。如果没有正见,有没有正思惟?没有正思惟有没有正语、正命、正业?有没有正定?都不可能的!所以第一要有正见,有正见才能破无明!才能带来身、语、意的端正,才能正念现前,自然就是正定。所以这个定,不是用那种禅定、四禅八定的定;真正的正定是这些扰动份子的消失——名为正定。这个叫“法而如是”的内在。

看下面的经文(《杂阿含经》78经):“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生爱乐,见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恼苦生;心不随转恼苦生已,得不恐怖、障阂、顾念、结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好好体验,好好去体会!我们总是把身心,好像一体的感觉,然后痛跟苦都连结在一起了,我们一般的观念都是这样子。比如说我们的手被扎到了,或被割到了,或被打到了,伤害到了,我们马上就会很懊恼、很生气,火就上来了!为什么是这样子?我们要去体会:‘痛’跟‘苦’都连在一起,我们说痛苦、痛苦,那我现在问各位,痛一定苦吗?痛可不可以不苦?我们要去面对这个问题,这个地方你如果能理解、能体会,你对法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你要超越也比较容易!也就是说,我们对一个真相的了解,能接受,痛只是痛,苦就起不来了。比如说,我们这个身体有神经系统嘛,冷啦、热啦、痛啦、痒啦,这个是本能——身体的本能嘛,神经的反应就是本能嘛,不是叫你不要痛,不是叫你不知道痒,不知道热,不知道冷,不是这样!是冷、热,痒,痛你都知道,这是生命本有的功能、本能。但是如何去体证‘痛而不苦’,这个‘苦’是怎么产生的?你要去发现!当你排斥,当你抗拒,当你起厌,要排斥它、要相对它的时候,苦就生起来了。为什么我们‘如实观照’讲“不迎不拒”,要注意听喔,这个很重要!你才能看到真相,不随着苦而转、痛而转,痛知道痛、痒知道痒,但是不苦。能不能这样子?你慢慢去体会,人家骂我一句话,我马上无名火三丈,跟人家打架都可以,生命都可以不要,‘苦哇、恨呀’,回去恨很久,气很久,这个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够不抗拒,不去排斥,它会不会起这样的感觉?这里的‘如实知’三个字非常重要!我们痛,对痛有没有‘如实知’?痛随着苦有没有‘如实知’?如果你‘如实知’,你就知道如何处理。你们可以试试看:不管是身体的部分,还是心灵的部分;人事对待的部分,或者碰到不如意的部分,都一样,都可以实验,在我们直接的惯性反应里和习性里面,马上相对,苦当下就起来了。慢慢去体会,‘身受心不受’是什么意思?‘受’才会起‘苦’!不受就不起苦!这是不是缘起法?‘根尘触’有没有?‘触’产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就瞋,乐受就贪,如果真的了解真相,触的当下,起受的时候你发觉,不随受转的时候,会不会起苦?这个都是重点喔!这都是我们生命中能观察、能体验、能实验、能证明的喔,所以修行不是在谈玄说妙噢。修行就是在谈我们生命内在的功能作用,我们在某一种身心状态下,产生什么条件,才会起苦恼、痛苦、障碍;什么样的条件之下,它不会随境转,它可以不受,后面的苦不生。病还是病,老还是老,死还是会死,但是不苦。阿罗汉不是证到阿罗汉所有的病都没有了,不是!是他不苦了,不再执取了,只要不受,后面就不会相续。如果我今天乐,我起了贪欲,后面会相续。我今天苦,起了抗拒、起了瞋恨,后面会相续。我们在讲‘不受后有’是什么意思?‘不相续’的意思!虽然起了乐的感觉我不执著;起苦的感觉我不执著,就是不受。不受,后面的痛苦烦恼就不会相续。你只要一次明白,一次的了解,下一次碰到同样的因缘环境,同样的触受,你一样可以正确处理与面对。如果你今天没有一次明白,下一次碰到跟这次一样,还是落在惯性里面,一定起苦,一定起贪,一定起种种的障碍,瞋恨就来了。明白一次以后:原来我们这里的功能是可以不受的,原来可以不苦的,你只要明白一次,以后同样的因缘来,你就不会再颠倒执著,就不会再落入惯性了。我一直在强调,如何在我们的生命中去观察我们的身心,去认识它、去了解它、去发现它,这个才叫修行!找到因,你才有下手处,是不是这样子?原来在我们的生命里面,有两个功能:一个功能是与无明相应——无知!落在凡俗的知见观念里面习以为常,所以随境转、随缘转哪;另外它有一个功能,它得正知见、它与明相应、与法相应、与正见相应,用正见来思惟,用正见来观察,发觉的是诸法的真相与实相。原来我们的生命本身真的有一个本能,它可以不随境转,它可以不起苦受,它可以不起贪欲,原来里面本来就有这样一个真相。与明相应的功能,如果你发现了、体会了,一个是无明相应的,‘触、受、爱、取、有’;一个是与明相应的触受,后面不是爱、取、有,一个会相续,一个是不受后有。这个都在我们生命本有的内在功能,你只是如何的去发现它。明与无明的关键在哪里?在于有没有听到正见!有没有学到真正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明白此故彼的关系?软体程式灌进去,把错误的知见洗掉,依照正确的程序去观察自己,发现内在、发现真相:原来在我们生命本有的功能中,有一边是随顺无明、痛苦、烦恼,贪瞋痴造业无边;而另一边则可以不随境转,自在解脱不受后有。如果你们真的能发现生命中的这两种机制,都能明白的话,那你们要往哪一边走?就好比说:我们今天在厨房做菜,加盐会变咸,加糖会变甜,都明白了:太咸的受不了,太甜的也不行,所以要咸要甜,是不是随心所欲?你要吃甜的,你就怎么做,你要吃咸的,你就怎么做,有没有人能妨碍你?如果对这些法都明白,内在的条件也都明白,内在的功能作用也都明白,你要清净解脱呢?还是要烦恼流转呢?是不是可以自己作主?就像我们要吃甜的,可以吃甜的;要吃咸的,可以吃咸的,随你所欲。所以如果你认为痛苦很好,流转很好,贪欲很好,我要苦恼无边,随缘、随便,没有人勉强你。如果你要清净、解脱、自在,你垂手可得!因为‘法尔如是、本来如此’。了解了,受用无穷。这样慢慢的越谈,是不是大家越清楚?慢慢的我们回到原点来,不是在信仰、不是在迷信、不是在崇拜,只是在发觉真相,生命里面的真相你不发觉,你没有一天会解脱的。只要你还外在无明之中,不与明相应,没有正见,不依法奉行,没有一个能解脱的。会拜又能如何?只是越拜越胡涂!因为与无明相应故。法的重要,知见的重要,正见的建立是何等的重要,我们要去体会。

所以我常常讲:如果我们今天,问题存在、无明存在、疑惑存在、贪瞋痴烦恼存在,那下一秒钟一定会发生同样的问题。因为你活着就不能离开根、尘、触,不能离开生命中五蕴六处的功能,我们的五蕴,它的功能它本来就是这样子,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听可能吗?我们的六根不触六尘可能吗?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入禅定,连意识都消失了,把意识降伏下来,但是你能定多久?你总要出定,一出定,六根六尘的功能还是一样存在。问题是出在什么地方?我们不知道它的空性,不知道它的如幻非实,所以才执取,这个叫无明相应的触,才会产生后面的受、爱、取、有。明白真相了,了解法的实性,一切法如幻、如梦幻泡影,你今天还要去执取吗?了解了、明白了真相,原来一切非我非我所,‘不实而生、生巳灭尽’,如果真的明白这个,你哪一法能执著?就是执著也执著不到啊!所以当与明相应的时候,这个执著就消失了!根、尘、触就不会起爱染,因为你不再与无明相应,与明相应的真相了解了,就不会再执取了,所以与明相应的触跟受,后面不再是爱、取、有,是不贪、不瞋、不痴——是不受后有,不再相续!所以佛陀就讲:‘于眼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不是要去掉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也不是要去掉我们五蕴的功能,五蕴的功能是去不掉的,六根的功能也是去不掉的,是与无明相应才会出现问题。我今天得法、见法、明白了,对一切法知道它的真相,你还要乐吗?还要著吗?还要取吗?不可能的!当这些止息的时候,就是跟明相应,踊正见相应!就不会贪瞋痴烦恼了。修行不是要去掉我们五蕴、六处的功能,不是喔,所以我一直强调:我们生命的功能,它的本能你是不能去掉的,但要知道这个本能的副作用,和产生这个副作用的原因。因无明起的实有感和自性见,产生了我执和我见,继尔产生了贪、嗔、痴烦恼。了解真相以后,与明相应,于万法中不取、不著、不乐,万法再也不能——束缚你!五蕴功能是不是一样?阿罗汉也好,佛陀也好,菩萨也好,他们见法、得法以后,人间的生活还是一样,要不要吃?要啊!要不要跟大众接触?要啊!要不要跟万法接触?要啊!但是不再执取,因为与明相应故,与实相相应故,与空性相应故,所以在万法中无碍。“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不贪、不取、不著”这是必然的。我不能看、我不能听、我不能触、我不能碰,哪里是这个?我们不能喝水吗?喝了水会执著吗?注意听喔,这个观念很重要,我一直在跟你们建立一些观念,厘清一些观念,你们慢慢明白了,就知道,今天佛陀所开示的法,我们要怎样的去体会它,如何的建立正知见?了解了实相以后,那种转变是什么?不是在压抑、不是在控制、不是在打仗对治,都不是!是在了解真相,如何与明相应。如果我们今天没有把佛陀的教法深入的理解,我们只是听从一般的观念、方便法或对治法,你怎么能解决根本问题?我觉得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大家真的一定要在法上、正见上厘清,然后透过对法的了解,你在生命中就能观察得到。不是未来、不是死后的事,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剎那,都不离根、尘、触,我们都能发觉真相。发觉什么?观察什么?原来我们落于习性的观察,落于习性的作用,所以会产生爱取、执著,贪瞋痴;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在某一种状态之中、是与明相应的状态之下,身心的运作功能还是一样的,但是它真的不起贪瞋痴,真的不起烦恼,真的自在安乐。你要在生命中去发现这两种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如果这两种功能真的明白了:一个叫缘起的流转——纯大苦聚集的条件与内容;一个是缘起的还灭——是真的可以清净自在涅槃解脱。你还要堕在贪瞋痴里面那是你自己的事啦。如果这个问题不能深刻的去理解,也不能深刻的去亲证,你怎么修都没完没了!我只能这样讲:流转的一边你们都看得很清楚,但还灭的这一边大部分都有问题,没有办法体会到,这时候我就劝你们,把师父讲的如实观照好好的用一用,亲身去体会,不要胡思乱想一大堆,不要用主观意念,用‘如实观照’去试试看,你就知道“如实观照”的目的在做什么?你们有一天就会明白!如果你们怀疑,不想试也不去体证,体证不到又不问,又不求法,那只有个人负责。当你们真的如实的照,你就知道师父为什么要用这个‘看’字。‘如实观照’的‘看’字,要让你们体会的是什么,你们才明白!缘起的流转,大家可以看得到,缘起的还灭就看不到,但是用‘如实观照’试试看,只要你有缘起正见,当下就可以看到!

我们在《阿含经》另外一经有谈到, 即使于过去、现在、未来、 远、近、粗、细, 到识无边处的时候, 是不是很细,身心很细腻,这个还是无常, 彼一切悉无常。就是这里讲的就是——伏!不要以为这个就是了, 不要以为这个就对了。所以连这样的一种体会的境界都要——伏,这个才叫真实禅喔。

所以我们在修四禅八定, 尤其是那一种境界, 身心的愉悦啦、快乐啦、慢慢进入舍啦、进入清净安宁啦, 包括识无边处、空无边处、无想处, 连这样的境界都要伏,都要舍。为什么?彼一切无常故, 这个才是真实的、空的禅观。

在谈到四禅八定、四空定的时候, 如果在那个境界不解脱的话, 你将来就要往生那个果报。往生天界就是这样。但在这里四禅八定为什么能解脱?而不是往生那个境界。解脱什么?究竟解脱在哪里?就在这个缘起无我的胜义空观, 连真实禅的境界都要伏, 因为它同样无常非实。要伏, 不执著、不执取。

所以什么是真实禅?大家要用心去体会,我们修禅观到底要体会的是什么?要得的是什么?要见的是什么?依地水火风你能体会什么?依见闻觉知、得跟求,你能得什么?所以我们佛法,即使我们讲见法,是见诸法实相,要体会的是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缘起法?缘起法要让我们去观察的是一切法的缘起,缘起的一切法有什么是可以永恒不变的吗?有可以得到、真实独立的永恒存在吗?日月星辰是永恒不变的吗?见闻觉知是生命本有的功能,它能永恒不变吗?这些只是观察的对象,而不是让你执著它的有所得,但我们恰恰相反,就是在这本无所得的地方执取造作、贪爱染着。

今天不管你是从林中到聚落去,或者是从聚落乞食回来在路中,你起贪欲爱念你要发现,你没有起贪欲爱念你也要发现,要觉知。如果有,你要知道怎么样的让它止息,如果没有,你要知道怎么样去护持。我们行住坐卧都一样,我们起的每一个欲念、每一个想,不管是跟贪瞋痴相应,还是没有跟贪瞋痴相应,你都要清楚明白,要觉知,这就是空三昧上座禅。

(《杂阿含经》236经)“在行、住、衣、食之间,住空三昧中,时时反省观察自心,是不是生起惑染贪著,有则观察空义对治它,无则心安乐住。”这对我们居士来说:是不是比较容易理解,比较容易把握的?所以我说我们如实观照,为什么要加上不管在行、住、坐、卧要觉知?觉知什么?任他任何情绪来,任何问题来,任何欲望来,你都要发觉,是不是这样?最重要的一点,你没有贪瞋疑烦恼的时候,你也要觉知,要发觉。要知道,有烦恼、有贪瞋痴的时候,你一观照它就会消失,这个更要发觉!这就是我们要体悟的地方,只有认真的去体会、去实证,才知道它的奥妙;如果只有谈理论,怎么谈你也没办法了解如实观照的奥妙。

为什么在行、住、坐、卧中,起了欲念、系缚我们要知道、要觉知?没有欲念系缚也要知道和觉知。从义理上说,在这个地方可以体会无我、无我所,我刚刚讲:即使有了欲念,有贪瞋痴,你一看之下可不可以体会到它的无常性、无实性、无自性?这就是体证无我、无我所的地方。其次,如果你不起贪瞋痴,不起烦恼;那么在一切境界中,即使眼见色、耳闻声也一样可以体会到那种不为境界所系缚、自在清净、离欲解脱的近道因缘。过去,我们只知道自己会贪瞋痴,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发现,原来也可以离欲清净。一个是体会它的无常、空、非实如幻,所以是无常无我。这是一个角度。另外一个角度是,原来可以清净不随境转,离开这个,如实观照不会有功效,如实观照就是要达到这两个功能。

安那般那与如实观照的互补溶摄。使心灵更加趋于安定与详和。在博采与摄受中,使如实观照更加臻于完美,它简单易行、操作方便,入手直接,直入法性。

我们一般讲禅定、观照, 其实最容易的下手处就是安那般那——我们的身息。这是时时刻刻在生活中都可以体会的。行、住、坐、卧也可以关注你的呼吸, 关注气息的出入, 你的心就很容易安住, 而且是在生活中就可以用功的, 不需要在一个特殊的地方, 禅修的地方,禅观的地方才用, 你在行、住、坐、卧中都可以注意到。我们很多人以为用功是在没有人的地方, 安住在清静的地方,没有干扰的地方;但对于我们居士来说,你一天有多少时间能够这样?所以如何在行、住、坐、卧中用功, 除了正见的建立以外, 那么这个安那般那,就是我们修学念住的最好方法。所以要修习念住,就要在呼吸上慢慢去体会,使我们的心能安住、宁静下来。然后进一步去观察身、受、心、法。去觉知身体的感觉跟呼吸的关系, 心灵的变化跟呼吸的关系;当你情绪来了、感受来了, 跟呼吸的关系, 内心的法尘起来了、妄念来了, 跟呼吸的关系, 你都要一一的去发现、去觉知。各位:这个看起来很简单, 其实这个是不容易的, 但是这里如果你有用心, 建立正见以后用这个方法来修习, 你会发现它的奥妙, 这个基础建立以后,在学习和体悟七觉支的的时候, 你就更清楚了, 它会随着我们学习的进度、体会的深度,一步一步的往前推进。身心的感受、变化, 对法的体会将越来越深刻, 基础打好了, 你们就知道如实观照的奥妙, 为什么要如实观照, 如实观照在谈什么?你们才能理解。

今天,每一个修行的人, 不管你学什么法, 哪一个法门,哪一个法要, 哪一个禅定禅观法门都好, 请问:最后要达到什么功能——依远离, 依无欲, 依灭, 向于舍, 这个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今天如果不是朝这个方向, 我们今天法学了很多, 会讲、会论, 意见不同就吵起来, 那么有没有达到最终的功能?如果我们修行没有达到这样的功能,你前面修的那个有意义吗?学了法就是要达到一个功用, 什么功用——“远离, 无欲, 灭, 向于舍”, 只有这样,才算得到佛法的真正受用。

我们在禅修时不是告诉各位吗:带着淡淡的喜悦之情, 来观照、来看, 是不是?其实那只是个方便。 比如说我们在呼吸, 呼吸急促的时候, 一定是心很激动的时候,你的呼吸很安详、很柔和、很细长的时候, 你的心绝对是很宁静安详的时候。如果你带着淡淡喜悦之情, 来如实观照, 那个身心状态是怎么样的, 你们就理解了。 如果你们忘失了那个‘淡淡的喜悦之情’,身体和心情就会紧绷起来,它就不会松驰自在。我们专注一点让它不动很难, 为什么?无常故! 因为无常是法则, 你要叫它常是很难的, 所以念住到心一境性是很难的, 所以你要专注,专心在一点, 你心完全专注在一点, 要保持很久是很难的。但我们的如实观照, 不是专注一处, 注意听喔:它怎么样你就发现怎么样,觉知它,让这颗心时刻处在这种觉知中, 保持这个觉知, 你就知道身心的变化, 息长知道息长,息短知道息短, 是不是?心灵欢悦你知道心灵欢悦, 心灵紧张你知道心灵紧张。这就不是只有安住在一处, 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因缘来, 你就观察什么因缘, 身体有什么变化, 你就观察它的变化。这样久了, 觉知即成为一个与正见和明相应的安住处。失去觉知你立刻会发现, 发现了只要回来就好。那么这个如实观照同安那般那念有没有关系? 息息相关!安那般那念的功能明白了, 如实观照你就更会上路, 它是相依相缘的, 这样理解吗?

所认观照就是要保持觉知, 时时刻刻觉知。‘随时思惟止相, 随时思惟举相, 随时思惟舍相’, 这个‘思维’我们把它用‘观察’或‘觉知’来理解, 则更恰当。如果我们真的能够用功,能够得法修行的人, 请问:在生活中是不是时时可以用得到?如果你发现、有觉知到:我现在的心浮气躁, 发现了、觉知了,你马上就会调整;如果你现在心情很烦闷、无奈, 你觉知了,你也会自觉的调整。你现在进入昏沉、空空洞洞的, 你如果觉知了, 你就不能住在这个地方, 你马上要提起正念来。这就是用功最重要的地方, 要随时调整, 让自己的身语意时时刻刻的处于中道,所以这个‘觉知’是不是很重要?‘随时觉知’是不是很重要!

触与受的因缘,要如实知,如实见,众生的贪爱造作、痛苦烦恼、无明愚痴都是在这里引发的。所以要做重点的提示和说明。

(《杂阿含经》第729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罗睺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佛告罗睺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此三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彼触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触灭,彼彼受亦灭、止、清凉、没。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佛说此经已,尊者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153-1)这一经非常的简要,它主题就在谈‘受’的问题,在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这一经太棒太重要了!!罗睺罗来问佛陀,直接简要的问法,要怎么样的知、怎么样的见,我这个识身及外在的一切象,能够体会到无有我,或者是我所见、我慢、系著、使。能够无我、能够破我见、破我慢,系著(束缚),使(烦恼),我们怎么样才能体证到无我,破我见、我所见、我慢,还有被束缚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解决这一切呢?其实,今天在座的我们跟当时罗睺罗心情是一样的,我们现在学佛要干什么?就是为了要破我执、离束缚、断烦恼、得解脱嘛!要怎么样的知,怎么样的见,能达到这样的功能呢?其实罗睺罗这一问,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所要问的吗?佛告罗睺罗有三受,在缘起法中触、受、爱、取、有,这五支的重点就在触和受。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要去探讨这三受是什么因、什么缘而集起的、而生起的、而转的?也就是要找到受的因。我们今天会起苦、乐、不苦不乐,在这里起贪起瞋、起烦恼、执著、爱取,“为此三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是因为六根触六尘而产生的而已。如果没有这种触的因缘,后面受就不会起来。所以佛陀在这里开示说:‘若彼彼触灭,彼彼受亦灭、止、清凉、没。’六根触六尘的因缘如果没有,没有触的因缘的话,那后面的受就止息。受是由触而有的,触如果止灭后面的受就不起。最主要的这几句话大家要用心!‘若彼彼触灭,彼彼受亦灭’,后面为什么加一个‘止、清凉、没’?一般人也许会忽视,而我一直在提示这个重点:我们的六根触六尘产生了受,如果六根触六尘这个因缘灭了、消失了,那么“受”也必然跟着灭与消失。我们有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受灭的时候是不是“止、清凉、没”。我们有没有体会这一点?这个很重要喔!我们今天根、尘、触产生受,然后在我们的意识中留下实在真实的印象,好像它永远存在,就记忆起来了。比如说:我现在看到各位,我起了感受。如果我现在没有看到各位,我这个感受就止息了。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体会?不要看这个很简单,这很重要喔!是止、息、清凉、没。我们不是——我们是触因缘灭了,受还在里面留存着,然后一直延续。我喜欢、我不喜欢;我明天该怎么样?未来该怎么样?在那边苦好几年(甚至是一辈子),而没有发现当触的因缘灭的时候,其实受已经灭了。我们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没有发现这个真相!我们是把那个记忆、留在意识中的记忆,一直还在相续着那个苦乐二受当做实在的在执取。佛陀这个开示,看起来简单,是因为我们没有如实观照,很深的去体会它!我们一直在延续着我们的受,喜欢的一直喜欢,生气的一直生气,而不知道因聚、因集——苦集,因灭——苦也灭啊!但是我们从来就没有发现,因灭还在相续,为什么不是苦灭呢?为什么不是 ‘止、清凉、没’呢?各位:这里如果我们能体会得到,任何一个因缘,触受是即生即灭的,我们没有看到即生即灭的实相,所以一直以为是实有的、实在的,所以这个“受”一直在相续,我们能不能看到即生即灭呢?你昨天骂我一句话,我恨你一辈子,这样知意思吧?而不知道那句话骂完即过去了,是即生即灭的。但是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意识中却一直留存着,而不知道它是即生即灭的。我们从生出到今天,在这几十年中,每一个剎那都是一个记忆,每一个剎那都是一个因缘,如果不是即生即灭的,请问你们要留存多少东西在里面?所以我一直强调:我们都活在过去是不是?还有预想未来,我们从来没有活在当下,‘当下’是什么意思?活在当下,它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这里就没有相续相,听得懂你们才能受用啊,不然我们都活在过去、未来相续造作不停的那一种观念中,你将永无止息啊!阿罗汉为什么不受后有?因为他不相续。众生为什么痛苦无边?因为一直相续。那为什么会相续——无明故。为什么不相续——与明相应故,问题就出在这里。

“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知道了‘受’这个重点,‘现法尽诸漏’,‘现法’就是生命的当下、身心的当下就是现法。‘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各位:这个叫‘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节,缘自觉知’。佛陀所开示的每一句话,我们都要深深的去体会,真的太重要了! ‘了知诸受’要在哪里了知?要在现法的当下了知。如果在现法当下就能清净自在,不随境转,不随苦乐二受转,当下是不是漏尽?‘生死不堕数’,这个身体坏了——就不会再相续了!不会再沦落在六道中了!所以是‘永处般涅槃’。

有时候在谈这些的时候,真的感触很深!为什么要如实观照,为什么要不迎不拒,不取不舍,我们到底要体会什么?慢慢去的去理解!‘苦乐非不受’,苦乐不是不知道,苦乐都知道,只是‘乐不放逸,苦不增忧’,然后‘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这几句话慢慢去体会!为什么要你们如实观照?为什么要回到生命当下来?为什么任何境界来,要你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体会的当下是什么?要明白!!‘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我为什么讲:‘世尊正法律,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节,缘自觉知’。这个强调的是什么?

所以我在‘如实观照’里就讲:‘知以导行,行以证知’就在谈这个,你必须在实践中亲身去体验,去如实的观察跟体证,它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正念、正知与如实观照的关系,重点在于一个“觉”字,觉以导正,正而贯行。

(《杂阿含经》275经)“彼善男子难陀,正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难陀,观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南、西、北方,亦复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如是观者,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观察四方都一样,东南西北都一样,主要是在什么:正念、正知。不管观察什么地方,观察什么对象,观察什么法,都不离‘正念、正知’,也就是没有离开我们的正思维,没有离开正见的思维,法法都要在‘正念正知’中。

所以,“彼善男子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这个‘觉’,就是‘觉知’。我们根、尘、触产生的任何一个受,起来的时候都要觉知;受住、受灭,你都要清楚的觉知;根、尘、触,一定会产生‘受’,‘感受起’就是起来的时候;‘住’就是过程;‘灭’就是消失。我们的受从起来到消失,你有没有办法去发现、去觉知?我们在这里从来没有用心过、没有觉知过。所以乐受起随乐受转,苦受起随苦受转。如果我们今天真的是在觉知中,任何一个‘受起’来、‘住’到‘灭’的过程你都能‘如实觉知’,这个就是正念而住,所以各位:下功夫不是有为的对治,只是‘正念而住,不令散乱’;下面是‘觉诸想起,想住,想灭’,这个是‘想’。当我们‘想’的功能发生作用的时候,不管是妄想、臆想、狂想,不管是什么想,要觉知‘想起’、‘想住’、‘想灭’,‘生、住、灭’的过程,你要能够觉知。如果对于‘起、住、灭’我们不能了解的话,我们随时都将在这里流转而不自知!!所以觉知非常重要!我在‘如实观照’中一直点:‘看’会有什么功能,‘想’是什么功能,一定要先明白,其实这里也点到了,‘受起’、‘想起’,为什么要点这个?这个大家就可以看出来,我们随时都在‘想’中,尤其是想蕴的功能非常发达,我们由于不觉知,这个‘想’变成惯性,如果是跟无明相应的‘想’,那更凄惨,我们就是在这里跌倒的!

‘觉诸觉起,觉诸觉灭’,有‘觉’跟没‘觉’又不一样,所以有‘觉’的时候‘觉’是什么样子?没有‘觉’的时候,‘想’是什么样子?没有‘觉’的时候‘受’是什么样子?真的不一样!!所以这里有三个重点:‘受起、受住、受灭’;‘想起、想住、想灭’;‘觉起、觉住、觉灭’;注意:这三个一定要明白!!这个如果明白的人,就知道师父在讲‘如实观照’多重要!!你们才能理解!!到现在为止很多人不知道,‘如实观照’傻傻的看要干什么?那里是叫你‘傻傻的看’?其实‘如实观照’就是不离这三个重点的观察。‘觉起、觉住、觉灭’,这个‘觉’字的作用,跟‘想起、想住、想灭’这个‘想’的作用,跟‘受起、受住、受灭’这个‘受’的作用,这些如果你能明白、清楚,很多问题都能解决!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地方!!它要在“正念而住、不令散乱、如实观照”中下功夫!我们很多人用念佛啦、用持咒啦、用禅定啦,目的是什么?使我们的心不散乱,对不对?安住、一念、正念。但是各位:这里不仅要安住,更在于发现——发现诸法的实相!

“是名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所以我们今天要有‘正念、正智’,我们要在哪里成就?就在这个地方!这就是如实观照,‘正念、正智成就’。

为什么如实观照是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做结论,请问跟这个有什么不同?慢慢去体会。我们不是随便乱讲,自以为是就可以的。

觉知起、 住、 灭, 不管是受、想、行、识都一样。这个‘觉’字你们知道有多重要了吧!修行在哪里修?打坐几个钟头、我能入定, 那个叫做修行功夫吗?而这个地方才是重点知道吗?什么是真修行:守护根门。刚开始你还是有为法的对治;但是你慢慢越清楚正见, 然后一次一次的体验, 了解真相以后, 你连对治的心都没有,连修行、我在修、在用功的心都没有, 为什么?它是法尔如是,很清楚的, 那个才叫真正无功用行,但是透过有功用行, 才能进入无功用行, 不是一下子什么都不要。所以说:为什么我们要建立正见?为什么要如实观照?这个还是有为法;但是不透过这个, 你就体会不到无为在讲什么, 寂灭在谈什么。一个人真正体会到寂灭法性的时候, 才能真正安心哪,一定要记得!不是满足于我现在身心的状态, 我的体会,我的境界。我告诉你:那个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我们要理解什么是正念正智。正念正智明白了, 我们才知道:喔!原来我们该如何用功, 才叫做用功, 是不是这里很重要?

如实观照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溶入生活、指导生活、净化生活,在生活中提升自我,开掘智慧,实现世俗与出世不二的证悟与解脱。

什么叫用功?一天二十四小时行、住、坐、卧,待人接物, 根尘触:六根触六尘, 随时都产生很多状态, 身心的变化就是在这个地方起来的,这就是我们用功的地方。如果你能保持觉知:行事、交流、待人、接物, 身心状态随时在觉知, 随时都懂得调整, 这就是真用功!不是我的心定下来,什么都不管, 人间事都不管,在这里安住就是用功。这种用功同你开发智慧有关系吗?同调整我们内在解脱的因缘条件有关系吗?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生活本身才是“活”的修行。生命活着:行、住、坐、卧, 待人、接物、处世,都是用功的地方,加上觉知,时时调整自己。如果不能觉知, 那就叫无明相应!能保持觉知就是与明相应!所以如实观照叫你们行、住、坐、卧都要如实知道——你自己在做什么? 身心的状态如何? 你只要觉知就好。叫你不要迎拒取舍。为什么要你这样?你们真的照法去体会, 你们就知道它的奥妙。但是如果你今天不去实践, 不去体会,又没有根本正见这些基础, ‘我傻傻在那边看干什么?’我叫你傻傻看吗?要懂得这个——随时思维三相,这个就不是傻傻的看, 而是趣见法性。

为什么要如实观照?要你们体会到什么是明, 生命中一个明的机制是什么?你们明白了, 就可以直接契入法性。但是这些要让你们明白是这么难, 如果没有前面这些知见的厘清, 没有法住智的厘清, 没有生活中的体验,你们真的不能理解我在讲什么。

“法, 是缘起假名而本来空寂的。但人类由于无始来的愚昧, 总是内见我相, 外取境相, 不知空无自性, 而以为确实如此。”(《佛法概论》印顺导师)我们由于无明无知, 不了解真相才有这个问题的。佛陀教我们如何去发现法的真相, 发现它的寂灭法性, 发现它确实是无我的。这个无我不是修来的,是本来就无我。真的能体会法性空寂, 真的能体会本来无我, 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由此成我、我所, 我爱、法爱, 我执、法执, 我见、法见。”导师把这个问题直接点出来了, 无明故产生的问题, 这是由不了解真相而引起的。 所以, “必须从智慧的观察中来否定这些, 才能证见法性, 离戏论缠缚而得解脱。”

必须从智慧的观察中来否定它喔, 才能证见法性。什么是智慧的观察?今天如果没有建立缘起正见, 你用什么标准来观察?用什么来作为你观察的依据?所以今天没有闻思修、闻正法、得正见, 你以什么作标准来观察?我讲如实观照, 第一要先建立缘起正见,当你在观察的时候, 就不会去迎拒取舍, 因为正见自然会相应。为什么正见要建立在先?这个大家要知道, 正见建立了,知见巳经融贯了, 你不用再起心动念, 你在观察中它自然相应。所以这个时候就要不迎不拒, 不再用过去世俗的惯性来观察, 变成客观的、局外的、理性的观察者。正见建立的人, 他的思维模式不离正见的抉择。

所以如实观照,一定要先建立缘起正见,尤其是三法印的缘起正见。为什么缘起这么重要? 因为这是佛陀所悟的, 佛陀解脱就是在这里解脱的, 离开这个我们还要学什么呢!佛陀就是悟到缘起的流转, 才知道生死之根是无明和无知, 我执的建立从这里来。无明破了,行为就端正了,我执破了,贪爱自然不起。这才是修行的真正因缘、学佛的下手处。离开这个, 我们有法可修吗?我们从哪里去修?所以我一直强调:悟佛所悟,行佛所行。这悟佛所悟在悟什么?就是缘起法,要记得。不是看天上的星星会悟道, 不要被误导了……。

我们要在哪里下功夫?就在识身,就是我们这个身心。外面的一切境界一切相, 都是我们依缘起正见去智慧观照的对象。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离执, 被万法束缚的这么紧,因为你没有了解,没有用智慧去观察它的无常, 没有去观察它的非实如幻。是因为不懂缘起!懂缘起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了解以后, 对于世间的万法, 你才能无所取无所著, 才能真正的体证涅槃。离开生活,离开内在身心, 外而山河大地一切万法, 我们如何修行?

假想观与如实观哪里不同?摄心一处与缘起的流动观察哪一个更易发现诸法实相。修定不是目的,定只是助发无我慧的助缘。

“由慧观而契入法性, 不是取相分别识的观察,是从无自性分别而到达离一切取相戏论的。如有一毫相可取, 即不入法性。”(《佛法概论》印顺导师)这里有一个重点:不是取相分别识的观察, 要从无自性的分别而达到观察。所以一定要先有缘起正见, 才能有无自性的分别。如何才能不取相?如实观照是最好的方法。要记着:“如有一毫相可取, 即不入法性”, 这一句话要永远记得!

一般的假想观, 同如实观哪里不同?假想观就是让我们意识,先有一个所缘——我注意我的呼吸, 我注意佛像,我注意一个器物、一朵花、一个所缘。然后慢慢使意识集中在这个所缘上,让我们所缘的对象明晰、清楚。比如说:我观察佛像的时候, 刚开始好像一个影像而巳, 慢慢的身体就形成,越来越清楚了, 然后脸孔也看得清楚了,然后连手、衣服等一些细节都看得清清楚楚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白了。这就使我们的心灵, 依止在一个所缘上,使我们的心缘于一境, 达到止的功能。这在修什么?在修定!定心专一、专注, 能宁聚于一,使影像清晰鲜活, 这个叫做假想观。这是由我们意识生起的一个所缘的观察。

而如实观刚好相反。你今天于地起观想, 你要伏, 把这个对于地的观想, 要能够伏。于地水火风空识观察我们的四大,观察我们的五蕴,对观察的对象, 还要将它怎么样——伏!, 就是对任何一法都不起执著,这个叫如实观。比如说我今天观察的时候, 要降伏观察的这个心意, 就知道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在观察,也没有我所观察的实在的东西, 这些都是因缘和合的一个法,它只是如幻的缘起。这样才能够达到如实观。这个才是真正的如实禅观,也是空观。所以这里包括禅定,甚至到了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连这样的境界、这样的体证、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观想,都要伏!都要不执著。为什么要伏?因为缘起故。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包括见闻觉知——我听到什么,我觉到什么, 我体会到什么。这里就讲:得、求、甚至有觉有观, 这都是世间的功夫,都是心灵动态的一种现象,所以要悉伏彼想。

那么各位:谈到这里, 我们再回过头来, 看看师父讲的如实观照在讲什么。于一切法包括自己的身心, 观察它的时候,如何做到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做结论。为什么师父要用如实观照, 而不是假想观,不是禅定的功夫, 不是在对治, 只是在发觉真相!因为任何境界, 都是无常的、都是非实的,所以一定会在如实的观察中, 看到它的生住异灭。不迎不拒, 迎拒就是你的惯性, 就是知识的判断和经验的积累。这些都是世俗的知见、染著的情执而巳。所以要远离这个,要让你们达到如实的胜义观。所有的修行都是有为法, 有为法如何能体证真正的空性呢?我常常讲一用对治的方法, 你就对治不完。比如说贪瞋痴、我们的烦恼、我们的习性,如果是实在的, 请问你对治得完吗?实在的怎么能去得掉?所以我们痛苦、烦恼、贪瞋痴、惯性习性, 它是有因有缘而集起的。当我们看到集的因缘, 只要那个因缘不相续, 它就消失了,这本是法尔如是的,因为它不可能是永恒的。所以透过观察,去体证了解:它只是因缘所生法,而不是实在的,你就不再执取了, 这只是发觉真相,还它个本来而已。你认为它是实在的, 你才要对治。我有贪,你认为贪是实在的, 所以你要对治;你有烦恼,你认为烦恼是实在的, 你才要对治。好, 你一对治表示它是实在的, 它是实在的你还去得掉吗?所以很多人用功修行, 为什么不受用?因为在打仗,打什么仗?打胡涂仗。烦恼是什么?不认识,不清楚;贪瞋痴是什么?不清楚。然后有多少?住在哪里?什么因缘而有?不知道。然后每天要跟它打仗, 那不是跟一个虚幻的敌人打仗吗?你什么时候打得赢它?

所以注意啊,我们今天要闻思修得法、明白法在讲什么?它跟我们身心的息息相关在哪里?如何从我们身心中去发觉它?原来它让我们看到、体会的是什么?它只是要帮助我们了解真相。所以真正的修行, 是在体会、体证诸法实相, 或者是我们生命的真相。了解真相以后,我们就不会颠倒执著, 就不会与无明相应。所以我一直提醒各位:生命也好、万法也好, 尤其是从我们有情的身心来说, 它有两个机制,我一直强调:一个是与实相相应、与明相应、与空相应, 那种身心状态是不会造业、不会痛苦、不会贪瞋痴、不会生死相续;另一个是与无明相应, 不了解真相,引起的是我执、我慢、爱取、颠倒、执著、造业无边、生死相续。所以发觉实相, 发觉生命的真相, 就是与明相应的一边,这样的修行,这样的发觉真相跟一般所说练功夫一样不一样? 不一样喔。

很多人修行以为我在练神功, 我练神通,我练定力, 然后我到达什么境界, 我可以到什么地方去, 我过去未来都知道, 都不离我执在修行。当他有境界的时候, 那个我执更甚,我执更强, 自以为是,那更完蛋了。这样跟解脱有什么关系呢?解脱是在破我执,是在破无明啊!所以佛法与世不共在哪里?这一点一定要把握。不然我们修行, 往往落入外道的思想还不知道, 甚至溶入个人的情见, 自以为在修行, 在修什么行都不知道。所以各位:我们要用心, 修行不是随随便便的人间一般的知识, 不是一般的学识,你一百个博士都没有用,我不骗你。佛法的内涵,有佛法与世不共的特质, 一定要抉择清楚。这些如果不清楚, 不要说修行,你连门边都摸不着。所以我看到各位在用心, 我都很欢喜、很赞, 叹!但是如果各位的用心不深, 不是很用心的去深入、去理解, 泛泛的就自以为是, 我会为你们担心,这一点你们一定要体谅。

所以当一个人, 你看他心性很微弱的时候、很昏沉、没有力量的时候,你要开示他,跟他说法, 让他振奋起来。叫他要精进, 要知道法的重要, 择法、鼓励,让他知道。这样下去会得什么结果, 如果你不再改变、不精进、不用功、 不把这个问题解决, 你将来则不能成就。所以这些都要开示, 使微劣退堕的心能生起精进勇猛的心来,

我们都有这种经验,在打坐,修禅定,结果妄念一大堆, 想东想西的,心安住不下来, 你这个时候要修什么?要修住, 息的安住, 是不是?念的安住, 是不是?慢慢使我们的心能宁静, 安住于一缘,就不会“爬爬”走。如果我们这个时候很想睡觉、很昏沉,顺这个势儿——让它休息一下好了, 这就惨了!这个时候最好要起念——起正念。起观照——正念正智的观照!所以这时候的作用一定要知道。自己在用功的过程中,对治和调整的方法要清楚。

修念住,觉知当下,能更好的择法、观察,缘起正见是重点

为什么要修这个念住,念觉分。这个可以摄受我们的身心, 能够专注,不管是择法,不管是修定, 都有帮助, 调身调心都有帮助, 这是一个重点。所以‘修念觉分者一切兼助’, 这一句话我们要注意!我们的正见建立以后, 要调整我们的身心,使我们的身心能安住,能住于一缘, 心不会散乱,也不会昏沉, 使它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在与定相应后,再来择法, 再来观察,就能入微, 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现在有很多学员, 通过对法的听闻学习,对佛法僧都有相当的了解和虔诚敬信。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 怎么样用得上?所以我为什么说念觉支很重要, 这个‘念’是什么意思?‘觉’是什么意思?我们念念都要觉, 也就是说:我们平常睡醒以后的行、住、坐、卧,处世、待人接物, 时时刻刻、念念都要觉知。这个念念能够觉知, 就是我们下功夫最重要的地方!只要你能与念觉相应的话, 慢慢成为一种习惯,自然的,你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就不会打妄念、就不会昏沉, 什么事都清清楚楚的, 不会落入惯性。我们过去有一个很强的惯性, 看到什么就马上以为是什么, 听到什么马上情绪就来了, 这就是我们众生的那种我执、我慢。所以在行住坐卧中,都要注意到我们的念, 有没有觉知我们这个念。什么念都好, 妄念、喜念、好的念、坏的念,念念你都要发现,都要觉知, 你要学习这个念的觉知。这个觉知力越强,你的妄念就会越少,定力也就来了, 慢慢的这个身心就安住了。如实观照起步就是这个。所以叫你行住坐卧, 都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自己的身心状态是什么, 你要发现,你要发觉, 你只要觉知就好。你不要去迎拒,不要去取舍, 不要去对治, 你主要就是在发现。那么要发现真相,除了觉知以外, 没有其它办法。这就是基础功夫。基础功夫做好了,后面的效应就来了。我们前面所建立的正见,它慢慢的就会自动相应, 自动功能就来了。那时候心所起的分别, 就不是过去的那种惯性分别, 念念相应的时候,正见会自然浮现出来。就是说:我们软体程式植进去以后, 它的功能自然就会出来——你待人接物、处世观察、万法因果,你一看就懂。但是它是从哪里懂的?从正见相应而出来的理解, 而不是旧有的习性惯性喔。所以我一直强调, 如实观照的重要。一般人不理解。我现在借机会一直在谈这个。为什么修如实观照前面一定要先建立缘起正见?今天没有缘起正见, 你的思维模式都是跟惯性相应、跟过去的知见相应, 跟邪见、甚至外道的观念相应, 你怎么能见法?所以一定要先建立缘起正见, 这是佛法与世不共的特质。融贯了、明白了、理解了, 这个时候的觉知、观察, 正见的功能自然会相应,就不是你过去的惯性思维, 就不是你的习性反应, 体会了这个,你就明白这有多重要了。

所以没有建立缘起正见, 你要修如实观照, 是不可能相应, 它只有对治的功能。但是如果你有缘起正见, 你又修如实观照, 在念觉上慢慢进去以后, 你所面对的一切法, 那个正见自然会出来相应。看到什么,体会到什么, 碰到什么喜怒哀乐的因缘, 你会发现正见会自然相应——原来是性空、原来是如幻、 原来是缘起、它自动会相应。你不用再起念说:这个是缘起的、这个是空的、这个是假的、不需要起念。为什么?它自动会相应。所以那时候不需要再起分别,它自动会明白、会了知, 因为里面有缘起正见故。

各位:这里要下功夫, 试试看!不然我们学了那么多, 一直讲建立这个缘起正见, 一直要让你知道缘起正见的重要,在做什么?就为了将来在修观时候, 在如实证知的时候, 它自动会相应。不必再起念,它自动会相应。为什么?软体程式植进去以后, 你电脑一动,啪!它功能就是这样子, 这样懂吗?我这样慢慢地、慢慢地讲, 你们会越来越理解。所以修如实观照,为什么叫你不迎不拒,你只是观察。这是糊里糊涂的观察吗?是傻傻的观察吗?不是!因为正见会相应,这点奥妙一般人是不理解的。不要以为我们看到法的时候, 要起无常念、无我念——这是无常的, 这个是无我的, 才能对治。错了!真正有正见的时候, 见法、见一切万法,你不用再起念, 它自动会相应。不用再起念说:这是无常的,这个是无我的。不用!它自动就会明白!所以建立缘起正见, 是何其重要。如果你今天没有缘起正见, 你所看到的、你所体会到的、你所起心动念的一切, 必然是与过去的无知、无明相应的惯性。所以修行为什么要先建立正见,?一直上课、一直讲, 目的在哪里?通过不断的熏习,把你们的错误知见完全去掉, 然后建立正确的正见。就像电脑里面的程式, 把你清洗了,正确的输入了, 你再起心动念的时候, 它出来的就是缘起的正见。正确的程式, 它出来的功能肯定是正确的。上课就是要建立这个程式, 把错误的程式清洗了,然后建立正确的程式, 它产生的所有功能自然就会相应, 这一点是不是很重要?

从修习四念处来说, 先观察身:从身入手, 从身体入手,先修身念住。慢慢的进步到受、心、法,它是有次第的。所以不要怀疑说:‘师父,你的如实观照傻傻的看要干什么?’才不是傻傻的看!有了缘起的正见, 你在观察一切法, 都不离缘起的观察, 它自然会相应的。所以不是说, 你什么都不要准备, 什么基础都没有, 那才是傻傻的看!所以我一直强调, 如实观照一定要先建立缘起正见, 缘起正见建立好了, 你的思维模式,你的观察方法, 都不离缘起法的思维。所以碰到任何一件事来,身受心法所有的活动过程中, 你就会发现:以缘起的知见去理解它的时候, 你时时刻刻自然与法相应。看到任何一法,触动了, 比如说你触动了某一个因缘, 起了一点不欢喜的心,你马上就会用缘起的正见去相应。起了念了,然后一看——消失了,你就知道它的无常性、它的不可得、它的缘起如幻非实、剎那不住,都可以当下体会。

所以,一定要好好的学习, 知见建立以后,要学习观照。我们谈的如实观照, 其实就是不离四念处的观照。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它可以分开一一的去体会。更可以统合在一起——这就是如实观照的全念住。身心的运作、在根尘触所有的一切法中, 任何因缘来,主动因缘来, 主要的那一种触动来, 你就以这个为观照,无需固定在某一个地方(所缘)。比如说我在说话, 我就在说话的这个动静中去注意、去观察。我在看书, 我要知道看书的身心状态。我在跟大家说法, 包括我现在在说法, 我自己有没有清楚、我自己在说法的心态——身心状态。当下的每个因缘, 你都不离开观察。身的问题, 你就注意到身;心灵的问题, 你就注意到心灵。触动什么因缘, 你就观察什么因缘, 这个叫全念住,所以它不是分开的。

为什么我一直强调, 我们学法如果知见没有建立好, 方法不正确,用功不够, 你就达不到受用的功能。没有受用的功能, 你就会觉得它没有什么。慢慢的就退心了,没兴趣了。还是人间的、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好,就回去了。一个在法上用心, 能够有一点体会的人, 一定会产生法味、法喜!法喜一来,你要退心都很难。慢慢的身心受用了, 轻安也来了,那种身心的自在清净, 那一种超越,不是人间有的。还会回到人间的那污着的、暂时的喜乐中去吗?所以要达到不退转, 最主要就是你要得法,要有受用。

‘先净其戒而直其见, 才具足三业’,所以学如实观照, 其实就是全念住。前面的正见要建立好, 具足三业以后,你来如实观照,自然与法相应。因为你的起心动念, 不离正见、不离缘起法、不离空, 这样的一种观照, 它自然就会与法相应、与明相应。所以一般人都忽略了。要修如实观照, 一定要先具足正见,什么正见?——缘起正见!有人把如实观照, 当做是一种对治。其实如实观照不是在对治, 它是了解真相,发觉真相, 直接契入的是寂灭法性, 跟一般的对治方法是不一样的, 一定要理解!

如实观照,是四念处的方便大用。在全念住中,不舍一法,不住一法,如如不动,直入法性空寂。

(《杂阿含经》161经)“诸比丘问尊者阿那律:心住何所,而能安忍如是大苦,正念、正知?尊者阿那律语诸比丘言:住四念处。我于所起身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何等为四念处?谓内身身观念处,乃至受,心,法观念处。是名住于四念处,身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四念住的修法, 令心安忍。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的知见建立以后, 身心的观照, 尤其是如实观照,你要慢慢去体会。痛跟苦,你们一定要去发觉它的真相!痛是身体的功能, 它的神经系统觉知的功能, 是生命五蕴的本能。但是苦就不一样!苦是另外而起的一种感受, 痛是直觉,苦是由心灵而起的另外一种境界。我们一般人总是把痛跟苦合在一起。其实我告诉各位:痛不一定苦。佛陀入灭前有没有背痛?他吃了不洁的供养而泄肚子、泄的很厉害, 身体非常的疲惫, 但是他会不会苦?痛跟苦我们要慢慢去体会, 这就是在观照中你能发现的一个真相。我常常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如果有一个人对孩子——一个小孩子很亲蜜,你很喜欢一个小孩子, 如果他打你一巴掌,会不会痛?绝对会痛, 对不对?但是那个很亲蜜的关系, 很爱他的人,他会不会很生气、很苦?不会喔!他会说:“唉呀!你这个小孩子, 怎么不懂事,怎么打我”,他是很欢喜的讲。为什么?痛是痛,可他不苦。还有,当两个人的关系很亲蜜、很好, 当某一个人不关心他, 不喜欢他的时候,他会很苦。但是他找他麻烦,甚至打他一下, 他就会很欢喜, 为什么?他关心我。这个心境知道意思吧?这个心境起的受, 那个感受,产生的苦乐是不一样的。所以注意听!痛跟苦你要去发觉这个因缘关系。

所以我们修行, 不是在修到变成不痛!那只有一个办法, 注射吗啡,或者是止痛剂, 但那是暂时的。修行的目的是什么——修到不苦!任何因缘,任何条件之下, 你不会苦。身体会遭到不如意、失意, 痛或者是病,或者是挫折、压力, 但是不会苦,这个叫解脱喔!我们现在很多人不理解, 求这个,求那个,好像一切都要得意。一切都得意你怎么修行?天下有一切都得意的事吗?那就不叫无常了。所以修行就是在这些无常、变化、迁流的一切法中, 去发觉真相。原来我们可以超越出来, 不随境转、不随喜而贪, 不随不可爱的事而起瞋, 不随着境转而起贪欲痛苦烦恼, 可以真的不起, 这才叫受用解脱喔!如果我们今天没有透过如实观察, 不了解身心的功能作用, 随着无明的惯性和习性在转, 你如何能超越出来?你们今天要学法、下功夫的地方就在这里!碰到一句伤害我们话就苦得要命, 生气不得了;碰到不如意的事就好痛苦、好痛苦。人间本来就无常,没有一法是常的, 请问:你还能不苦吗?佛陀为什么不被一切境转?这些圣弟子们为什么能够自在并超越解脱?这就是重点!阿那律这一经非常重要。身体病痛是一回事, 我不随着病痛而转是一回事。当我们痛的时候去观察那个痛、那个苦会不会消失?要去发现它!当我们快乐的时候, 去观察那个乐, 看看它能不能安住?当我们生气的时候去观察那个生气的心态, 看那个心态能不能保持?这就是如实观照的奥妙, 直接契入的是法性的寂灭处。每一次谈到这个重点, 我会一再的点、一再的讲, 这都是在生活中可以体验的, 当下都可以觉知的!所以为什么要觉知、要观照?这里讲的正智正念在讲什么?如实观照就是让你体会什么叫正智正念;坦白跟你讲,就是在这里。在正智正念中绝对不会苦。

如实观照的具体方法。在如实观照中,如何运用“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做结论”的六不原则。六不原则的功效和目的是什么?

如实观照要以有情生命做为观察的对象, 其方法有三:

一、静止的分析:“将有情作一种静的观察而加以分析,分析而又综合它。这在因果事相的辨析,佛敎做到相当的严密;西北印的佛学者,于此用力最勤。”(《阿含之空》印顺导师)如果我们现在,大家在讨论一个法,那我们可以分析它, 分析这个结构、分析这个理论, 就像平面的一种观察一样, 我们可以理论、可以讨论、可以分析、可以推想,都可以。这是属于静止的学习、分析、理解。

二、流动的观察:“在生命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作一种推理演绎的功夫, 去把握生命演变的必然法则, 与因果的必经阶段。”(《阿含之空》印顺导师)这个地方很重要!前面的静止的观察,我们靠思维、靠理解。但是后面的这个流动的观察是靠现象、靠事实, 也就是说:如果用观想的部分来理解, 静止的观想那就是假想观;但是流动的观察就是如实观。从现实的现象里面实际的去体证, 在身心的当下去体会、去发觉的, 这个叫流动的观察。在流动的观察中,我们建立的知见有没有相应?生命是不是剎那剎那不断的在变异、在发展, 有没有一剎那是安住的?这在现实中就可以去观察。前后为什么会产生相依相缘的关系?为什么这样的因会导成那样的果?这个必然的法则是什么?要去体会, 所以流动的观察就是因果法则的观察, 你慢慢的要去了解。

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用功的人,他说:我们去某某地方参加禅修, 重要都是在讲禅定、修止, 这样才能够体会很多境界;他对如实观照不能理解。师父强调的不是修定,不是对治, 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我说:我们只是在发觉真相, 不是在打仗, 这个真的完全不一样。佛法从无常而体证无我, 你如何真正的去了解体会到无常, 而知道无我呢?我们做个比喻:水在流动, 我们是观察流动的水容易体会到无常呢?还是在水的静止中容易体会它的无常呢?水在流动中可以感受它的无常, 静止你怎么会知道它是无常的?我在这里看到,导师写静止的分析跟流动的观察, 我就很认同!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的身心是剎那在迁流变化的, 这才能体会它的无常;我进入寂止不动, 然后我去体会它的无常,是这样吗?这个观念我们很少思惟到, 以为我心宁定了, 我进入禅定了,我没有烦恼了, 以为这个就是了。他不知道那只是石头压草。不知道彻底的了解无常, 体证无我后, 对万法的那一分明白、实相的了解、不再执著的时候, 就远离贪瞋痴、烦恼自然不起了。但是不知道这个根本。所以发现实相跟有为的对治是不一样的, 要记得!

导师讲静止的观察跟流动的观察, 我非常赞叹。如何去发现生命的实相?它本来就是无常的;而不是要发现我的生命实相是永恒不动的。透过无常才知道无我, 透过无常无我才能体证寂灭法性, 那个寂灭法性才叫不动, 才叫不生不灭,不是使这个身心不动了。所以导师有时候在分析这些法, 真的太棒了!就在我们身心的生生灭灭中, 去体会它的不生不灭;这个生生灭灭要从哪里去体会?因为无常,所以剎那生灭不住, 要了解它的无常性啊!无常性哪里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因为无常就知道无我。法法都是生非实生、灭非实灭, 把生灭的幻相止息,才是不生不灭和诸法实相。我们讲的正知正念非常重要, 关系到我们修行、用功的知见跟方法。我个人在跟大家结缘、讲法, 分享我个人的一些小小体验也好, 我讲的如实观照也好;你们今天把这个重点都把握以后, 你们就知道如实观照的正确跟重要。一般人不容易理解, 我透过今天这个因缘, 好好把这些相关的东西跟经文提到一个重点, 大家要多用心、多领会, 你就知道为什么用一个如实观照来指导大家, 你们慢慢才能理解。

三、“直观的洞见:在有情生命和合相续中,去体察一一法的当体;在彼此相互的关系中,前后相续的连络中,显露一一法的本性,这是一种直觉的透视。”(《阿含之空》印顺导师)我们刚刚讲:从无常生灭相续的迁流变化中体会它的无常以后, 才知道无我,然后透过这个无我, 从观照的内涵, 更深层的一部分去发现法的本性。所以导师这里就讲:‘在和合相续中去体察一一法的当体’, 当体是什么?彼此相续的关系中,前后相续的连络中, 来显露一一法的本性。一一法的本性是什么?就是空性、就是寂灭法性,这就是从生灭中去体会不生不灭, 这个就是重点!但是这个不生不灭, 不是随便用推论用想象来证明的, 而是一种直觉的透视。所谓直观:一、现观的经验,二、思择的体察。所得的,不再是它的表象,而是深入它的本性;直显一切法如幻皆空的,就是用的这类方法。这几句话是重点。我们透过这种直观, 所得到的不是它的表相, 是深入它的本性,是内在的实相。‘直显一切法如幻皆空’, 这个就是体证空性的方法。所以我一直强调:真正的体证空性, 你要从因缘聚合、条件具足中, 如实的观照,你真的可以体验到:空性的那种特殊的体验, 这是真的不骗你们, 确实是如此的;确实是能所俱寂的, 一切法不现啊!是真的!所以只要你们有因缘体会一次, 你们就不再疑惑了, 这样知道意思吧?

正念正智成就-----如实观照就是打开智慧的心灯。

(《杂阿含经》219经)。“彼善男子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是名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什么叫正念正智了。我们在观察自己、守护自己的时候:当受起来的时候, 你要看到它起来;它住的时候你要知道;它灭的时候你也知道。但是你只是正念而住, 只是在旁边观察、了解、清楚的觉知它。所以受、想、觉你都要正念正住、不令散乱。我们现在每天生活, 是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根尘触?我们会起见闻觉知对不对?我们这个见闻觉知起的时候, 你有没有发现?你了解吗?它如何安住、如何消灭的, 你知道吗?你都不知道!那不知道你怎么能了解自己, 控制自己?我们起了一个受, 随着受转了也不知道, 在受中起了贪爱了、生气了, 你也不知道;这就是没有正念正智。我们的每一个心念, 见闻觉知起的受、起的想、起的种种动态的行为,我们有没有觉知?我们今天为什么会堕入惯性?因为你没有正念正智,你随着习性在转!所以我常常讲:正念正智就是守在我们六根门口的一个守护者。如果是这样, 任何因缘来的时候,你就不会落入我们贪瞋痴的惯性。所以我常常讲,正念正智就像一盏开着的明灯,只要灯开着, 黑暗自然就不存在。这个‘觉知’是在讲什么?我们有没有找到那个开关,开关一开灯亮了, 黑暗自然不存在, 你还要去跟黑暗打仗吗?这个正念正智就是开关,如何打开它?我常常形容:如果我们的习性惯性, 是真的、是不变的, 你怎么修都没有用,你去得掉吗?要知道,黑暗是由于灯灭了, 灯灭了才会黑暗。灯打开了,黑暗本来就不存在。你要去发现这个真相, 而不是去跟黑暗打仗!知道黑暗的因缘,把灯打开, 黑暗就不存在, 所以根本就不用去除黑暗,只要去把正智正念的灯打开。所以这个‘觉知’非常重要!!

“觉诸受起, 觉诸受住, 觉诸受灭, 正念而住”。这个“觉”字是什么意思?这个‘觉’字本身就在建立正念正智。前面的知见建立了, ‘觉’与正见则必然相应。所以师父为什么说:如实观照你只要看着它, 你要知道你现在身心状态, 时时刻刻像灯在照着一样。为什么讲这个如实观照的重要?不是在对治,一直强调它不是在对治, 一打仗一对治你就没完没了。比如说:我要跟某一个对象抵抗, 要除去它, 那表示它是真的你才要除去它;你要对治它就表示它是实在的, 那你就去不掉了。你要去观察我们要消除的对象, 它是什么因缘而起的,把这个因缘解决了它就不起。而不是在对治它, 不是把它认为实有的来跟它打仗。所以烦恼有烦恼的因缘, 瞋恨有瞋恨的因缘, 要去看清它的真相:从因缘上下手。我们所有的痛苦和烦恼都是由无知而引起,由于不觉而引起的, 因为没有正念正智。所以今天为什么要强调知见的建立, 知见建立才能护持于觉知, 然后去发觉真相, 这个不就是内容次第吗?所以这里讲的正念正智成就,重点就在这里。

“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我们今天所有的佛弟子也一样, “当作是学”, 离开这个你怎么用功?

“关闭根门,如善男子难陀;饮食知量,如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业,如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我们一定要学难陀在这一方面的内涵, 把我们的正念正智成就, 这个是最重要的地方。才谈得上真正的用功, 才谈得上真正的修行。我们现在是在什么?资粮,在具备这些资粮啊。我们哪一个真正巳经进入那种修行程度了?所以我们今天为什么还不受用?为什么不能真正的体证空性或者是安心呢?因为我们还有很多条件没有具备啊!所以各位:我们自己要知道, 学这些不是空谈、不是理论,一定要时时刻刻回到自己的身心来, 反省自己、反观自己,我们是不是真的要具备什么条件, 我们才能得到我们要体会的东西。

“异比丘说偈言:善关闭根门, 正念摄心住。饮食知节量, 觉知诸心相。善男子难陀, 世尊之所叹。”即使在饮食中, 也要发现我们的心相, 心意识的情况,都要明白。所以,善关闭根门就是正念摄心而住。

世尊会赞叹他大利又精进,又能够真正的依法奉行。所以这里就是佛陀对难陀的赞叹, 重点就在这里——就是在正念正住的成就。

(《杂阿含经》220经)“佛告阿难:「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我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力士弹指顷。如是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尔尽灭,得离厌不厌舍。”

这几句话我们要用心的去体会。前面是让你正念正智!不要去执著或者是对抗,这个是修根的正念正智的方法。这里不是,这里是在进一步喔。眼见色生的眼识,不管是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为什么会体会到它是寂灭的呢?这个是进一步,“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所以体会的是寂灭。不是那个现象,是那个现象的寂灭性,这是进一步,这才是贤圣的修根——修行的根本。前面这些只是如何护持,如何守护这个根门;但是这个巳经体会到它的根本法性——本自寂灭!

“得彼舍巳,离厌、不厌,譬如力士弹指顷”, “力士弹指顷”——剎那就解决了!所以各位: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譬如力士弹指顷”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在这短短弹指的一剎那间,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各位:这个地方很重要喔!体会它的寂灭法性:“此则寂灭”能够当下体会,当下就能舍离,这就是“力士弹指顷”喔!所以这里就讲,“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俄尔尽灭”,当下就止息。能够体会这个的人,当下的问题当下俄尔尽灭,当下的问题就解决了。这个地方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这个是贤圣修根,跟前面的无上修根,位子是不一样的!这个地方给我们一个启发,修行得法,理路清楚,当下就可以解决问题!不是等未来、不是等死后!是当下!我一直在强调的一句话是:当下不能解决的,下一秒钟就有问题,未来就有问题、死后就有问题。当下解决的,下一秒钟没问题,未来没问题,死后没问题。我是不是一直在强调这一句话?那佛法真正重的是当下还是未来?我现在讲的这些、强调的这些都是重点,大家要把握。因为过去很多人不知道如实观照的奥妙,我现在一直在谈这个,是藉《杂阿含经》来阐扬如实观照的内涵在讲什么?你就知道为什么如实观照跟一般禅定不同。哪里不同?慢慢去体会!前面如果有正念正智,进一步你就能够体会“所谓俱舍、此则寂灭”的内涵。发现它们的相依相缘和相互呼应。

所以这个地方如果明白,后面你就自然明白,眼见色的内容明白,后面的耳闻声也一样,鼻嗅香、舌识味、意缘法都一样;六根触六尘的条件其实都一样。眼缘色生眼识这个明白,后面就都能清楚明白。

“佛告阿难:「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惭耻、厌恶。”什么叫惭耻、厌恶?真正用功的人,你今天在六根中触到六尘,产生了这个可意不可意的时候,你自己会知道:自己还有这一种倾向、这一种功能,还有这一种习性在;你就会因此而生出惭愧心、耻辱心,想远离它。我们现在学佛有没有发现这一点?我们犯了过错还会为自己解释,去找理由。请问:那你什么时候能了?如果我们发现了问题,知道惭愧,知道自己要精进超越它,这就是巳经起作用了。也就是说:一个不懂得自己“过在何处”的人,总是自以为是,所以问题永远也不能得到解决。当你知道自己过在何处、错在何处;自己会惭愧、会发心精进超越它,那就是巳经有作用了,是不是这样子?我觉得这个真的是蛮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你什么时候能超越自己,能够改善自己?能够真正的实现我们要达到的目标?你没有发现问题,你永远不会解决问题。所以第一要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我们才会去改善它、才会去超越它,这个‘发现’是多么的重要!所以这里会起惭愧心、羞耻心,就是因为发现了。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惭耻、厌恶。”一样啊,只要六根触六尘,就要发现这个问题,惭愧心、羞耻心会让你想办法超越它、改善它,这个就是学见迹,学法的功用性就产生了。

(《杂阿含经》282经)“阿难!是名贤圣法律学见迹。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诸根。已说贤圣修诸根,已说学见迹。阿难!我为诸声闻所作,所作已作,汝等当作所作。”佛陀说我今天为这些贤圣弟子们开示;我该讲的都讲了、我该做的也做了,你们应该当作所作。也就是说:你要去体会、要去实践,你要好好在身心当下去落实,做到你完成为止;那么证阿罗汉的时候,就叫做所作巳办!我该作的都巳经完成了,这个叫所作巳办,这就是无学位了。如果我们今天还在学位,甚至在地前的这些修持,我们就要——当作所作!

这一经的几个重点我们要把握。一个是什么叫无上修根;一个是贤圣修根;一个什么叫学见迹,这三个重点要把握。尤其是第二个重点,一定要记得!为什么“此则寂灭”是“如力士弹指顷”?“俄尔尽灭”在谈什么?如果今天法不是这样子,佛法的伟大妙用不是这样子——佛法还有什么可贵?佛法真的是这样子!你当下能明白,当下就解决;你当下依法观照,当下也能体证!所以注意这个“觉”字,觉就是发现、觉就是体证、觉就是清楚明白!

关于用功修行,我一直强调:不是我们里面有一个东西, 把它修掉, 不是!只是在发现真相,正面的功能发现以后, 负面的功能它自然就不见了。所以我一直强调, 我们生命中有两种机制:一个是与无明相应的机制, 起来的就是贪瞋痴烦恼, 生死相续;一个是与明相应的机制, 在这里贪瞋痴不起、烦恼不起。你会发现它的本来——它的清净自在。正念正知在讲什么?所以各位:包括我们生命中本有的功能, 如何去发现它?我们要时时刻刻不离这个功能去发现、去体证,就像把灯打开。我们什么时候关掉灯?忘失的时候、没有正念正知的时候, 就是关掉了。这样问题就来了、习性就来了、贪爱也来了。各位:如果你们明白这个重点,真的能把握, 你就不会说我每天要跟贪瞋痴打仗。贪瞋痴是由于没有正念正智而起的!它是缘起的, 不是本有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是由于忘失于正念, 才会“其心乐爱著”, 是不是这样子?那么在正念正知中就可以“其心不染污”。我们生命的功能中本有这样的功能。我们要去发现,发现它是本来如此的。

所以我们修行,如果没有一个明白的人来引导、来启发, 让你发现本来的功能;你说我今天要去修行, 我里面有贪瞋痴, 你要去跟他打仗, 我请问:你们什么时候打得完?贪瞋痴是真的你打不完, 你不能把它消灭。贪瞋痴烦恼是有因有缘而起的, 只要把因缘断了它就不起。为什么要跟它打仗?一打仗就落入实有, 实有就去不掉。修行是在发觉真相——生命的实相。生命的真相理解了, 你就能善用生命觉知的那一面, 光明本来的那一面,你就不会落入妄念而起的那一面。由于无明而起的那一面, 你就不会相应了。讲到这里真的是非常重要!这个理念如果没有厘清, 都是在有为法的对治造作中, 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解脱的!

真正的如实观照,不是对治,而是直接契入法性——直见诸法实相,这才是如实观照的功用和目的。

今天,佛陀以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让我们依这样的方法去观察, 发现诸法本来如此、确实如此, 你还怀疑什么?当你能体会到这些法的重点, 保持正念正知,保持觉知的“觉”字,你们就可以试试看, 师父的如实观照在讲什么?叫你时时刻刻都在当下的觉知中, 你只要觉知就好, 不管它怎么样你就看着它……。如果是烦恼你就把烦恼看清楚;如果是痛苦你就把痛苦看清楚;它有多少,住在哪里,要发现它。结果只要一观察你就会说:师父我看不到!看不到你每天在断什么烦恼?你跟谁打仗?你修行要去掉什么?是不是在打糊涂仗!今天讲的这个是非常重要!大家要用心哪!体会得到,回到生命中来, 照这个方法去观察去体会, 很快都能相应, 因为它“法尔如是、本来如此”, 所以诸法实相不是修来的, 我们只是去发现、去体证它本来如此的真相。这样的修行跟一般的所谓修行, 真的差太多啦, 这一点真的太重要了!

你们想想:为什么我们对师父讲的“如实观照”不懂、不相应、不能受用?因为你们知见没有厘清。“师父都不办禅修,都不指导我们”。我什么时候不办禅修,不指导你们?我只是指导你们,你们听不懂。基础不够怎么点都点不清, 怎么点都点不开。所以我一直重知见的熏习,希望你们都能够明白。正见建立了,你当下的每一个反思, 马上就可以证明!还需要什么形式上的禅修吗?禅修只是一个方法、一个助缘, 但不等于一定就可以开悟。现在你们听懂了当下就能受用喔!这是启发智慧的觉照, 不是有为的造作。修行如果是有为的造作,是生灭法,生灭法是坏法,你怎么能悟道呢?这个理念明白以后, 然后反观觉知!奥妙——就是在正念正智的作用中产生的!生命中本来就是这样子。明白的时候原来,你会发现它不是外来的、不是修来的,是生命中本具的功能。我们只是从来没有发现这个功能。由于佛陀的发现,告诉我们, 所以人人只要照他的方法, 在我们的五蕴身心去观察它, 它的作用功能法尔如是, 本来就这样子。所以离开五蕴六根我们有没有机会?今天说人身难得, 不是我生到这个人间来很难得,众生那么多, 一个生命有什么了不起, 不是在讲这个。是因为人身有五蕴六处,五蕴六处产生的问题, 在五蕴六处中才能解决它、超越它!所以离开人身没有五蕴六处!人身难得是在谈这个。有一些人误解了, 人身有什么难得, 你只要不去限制它, 生命可能会发展到无限量了, 地球将来有一天会装不下了——你说人身有什么难得的?不解义就会产生这样的误解!

为什么要如实观照, 因为如实观照不是有为的对治、不是在练功,不是在搞境界;它是在发觉真相, 在解决根本问题。任何境界都是无常的,喜悦啦、光明啦、无人无我啦、清净啦、看到佛国啦;我告诉你:这些也是心灵的境界, 也是无常的, 没有一法是实有的?!修行有很多境界、有很多体会, 所以导师就点醒我们:这个叫美丽的陷井。看起来很棒!很好,你就执著, 一执著你就陷下去了,不知道“彼亦无常”。法的知见没有建立的明白清楚, 一定会落入那个陷井;所有外道的修行, 没有一个不是落入陷井里面的, 你要怎么解脱?所以一定要明白, 佛法与世不共在讲什么?不共处没有把握, 你就不知道佛法的特质, 把握不到, 你就不可能受用解脱;你跟外道一样会在神我见中, 搞境界了。什么叫如实知显现;只有一个方法, 你不造作它才真正的显现,你一造作就被惯性控制——不能如实显现了!所以不要造作,要有在如实显现中才能去发觉真相!

修行就是要了解生命的功能作用, 真相明白了你才能超越它。所以修行从没有离开过我们的五蕴。五蕴的功能你要明白, 根尘触产生受,受为什么会贪? 为什么会瞋?为什么会痴?都要明白。慢慢的你会发现——原来它会灭, 这个都是真相,都要明白。让它自然显现, 然后你去发现;没有显现, 你怎么发现?我一直强调这一点, 一般人总是不理解。我们要这样,不要那样,用阻止的方式。我们不用阻止的方式, 而是让它如实的显现, 如实显现才能发现, 这个差别太大了。绑着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 你永远没有发现的机会!要让它如实显现,然后才能发现真相, 才能解决问题。一个是逃避的、压抑的、克制的;一个是疏导的,发觉真相的, 解决根本问题的, 一样不一样?各位:这些观念的问题、知见的问题,影响到我们修行方法的不同;修行方法的不同结果就不同。为什么我们信佛的多,修行的多, 而悟道的少?受用的少?方法不正确看你怎么修!

在如实观照中,不管是看到了起,还是看到了灭, 它是没有贪瞋痴烦恼的;如果真的都明白,真的都发现了, 你们要活在哪里是你们的自由。不要怪师父没有告诉你, 不要说师父没有指导, 师父没有点拨!师父没有办法去逼你们, 但是法所谈的, 我们大家可以去理解, 理解后时时刻刻可以去体验?没有烦恼, 没有贪瞋痴的当下是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所以你永远活在跟贪瞋痴烦恼的对治中;而不知道:原来生命中没有贪瞋痴烦恼的那一部分。你为什么不住在那里?为什么一次次的把贪瞋痴烦恼印进去以后, 就生活在贪瞋痴烦恼里面, 每天跟它打仗,一直打不完, 到死还在打;因为你没有发现贪瞋痴的虚幻,没有贪瞋痴的那种清凉、自在、解脱的实相的部分你更没有发现,没有理解。

内寂其心才能如实知显现,这是禅观的重点。如实观照过程就是如实知显现的过程,当你做为一个客观的观察者,才能透过法相,去发现它必归于灭的实相。

《杂阿含经》第257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城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是如实知显现。”这一经要提醒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的达到如实知?就是说:我们先要修方便的禅思, 使我们的心能够寂静下来。在那种寂静中, 达到如实知显现。只有在内寂其心的时候, 才能如实知,这都是生命中本有的功能, 只是让它如实的显现出来。

“于何如实知显现?”,进一步说, 怎么样叫做如实知显现, 在哪里如实知显现。“于眼如实知显现,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如实知显现。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此诸法无常,有为,亦如是如实知显现。”各位:这一经很平凡、很平淡, 大家一看就过去了。但是这一经非常重要!这就是禅观的心要重点!修行不是有为的造作,我用什么方法?我来修什么?这都是有为法。这里的“如实知显现”是无为法, 它是“法尔如是”的, 是生命本有的功能在自然的显现出来,前提是内寂其心。因为禅思方便, 我们的身心进入一种寂止、安定的状态, 心中的一切, 它自然会显露出来。为什么如实观照要不迎、不拒、不取、不舍? 让生命自然显现,显现什么——六根触六尘;比如说眼见色生眼识, 因缘触产生受, 这个受是苦受、乐受, 不苦不乐受, 都让它自然的显现。那你就能如实知。不管是苦受、乐受, 不苦不乐受, 都能如实的知道,看到它的真相, 这个叫如实知显现。这里就有一个重点:我们根尘触, 不管是哪一根触哪一尘, 它产生的就是受, 根尘触就会产生受。这个受不管是苦受、乐受, 不苦不乐受, 你都如实知显现, 都看得清楚明白, 都发现得清清楚楚的。当我们看到一个东西, 或是某一个现象, 我们起了不欢喜或起了爱染, 我们都清楚吗?由于不清楚,我们一直陷在其中不知道回头,怎么才能回头?所以这个如实知显现, 就是先让你看到真相, 看到生命的功能、无明功能与明的功能都能发现, 都让它自然显现出来;就在这个显现中去发现它、去了解它、去超越它。你一造作(比如主观的臆测意与惯性)它就失去了这个功能。

所以内寂其心的目的就是如实知, 让它自然显露出来。苦受起来,要知道;乐受起来,也要知道,让它如实的显现出来。这个起,是缘起的起。苦起来了, 乐起来了,不苦不乐起来了,只要发现就好, 这个叫如实知显现。起来以后你会看到什么?原来会灭,它不是永远存在的。苦受起来一下子就不见了, 为什么会不见?要如实知的去显现,如实的体会, 如实的明白。

“此诸法无常, 有为, 亦如是如实知显现”, 你就会发现, 起了一下子就不见了, 原来它不是永恒存在的;它是有为法,是生灭法, 有为的必会灭。原来我们起的所有的一切感受, 也是起了马上就灭了,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起了就执著,就以为永远是这样。好吃,就一直执著好吃, 而不知道这个好吃, 只是当下的感受, 一下子就过去, 好吃就不见了。但是你没有发现后面这个“不见了”…… 你只发现最初所感受的, 把那个感受当作永远的、实在的记取了。这样有没有如实知?没有如实知,你只是执著在某一个部分。如实知是一个法起来了、还灭了,都要明白。让它如实的显现——生起到寂灭。为什么会灭?因为是有为法、是生灭法、是无常啊。这些明白了, 那你还会执著在刚刚的那个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吗?这一经看起来很简单,短短的, 告诉你, 太重要了!!!

我们观察, 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它如实知显现?唯有一个办法,我变成一个客观的观察者。我每天的行、住、坐、卧、起心动念, 都是我要如实知的地方。我只要在自己的行住坐卧中加入一个觉知, 只要默默的在旁边观察它, 自己默默的观察自己,不要去干涉,不要用有为的思惟去控制, 你只是让它如实知显现。你会发现什么?发现根尘触产生的作用, 原来会随顺惯性和习性;然后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我们就是在这里执著才产生问题的。但是我们很少发现它的灭相,这个灭就是真相。要发现这个真相, 只有客观的观察自己、了解自己,才能发现了真象。 原来我过去在这里颠倒, 在这里执著, 你明白了以后你就不再颠倒执著, 只是这样子而巳。我喜欢的色声香味触法,那个喜欢是什么?而不知道那个喜欢只是一种受, 叫做乐受的受,那个乐受其实它能住多久?一下子就消失了!但是我们把乐受的感觉永远记忆在脑海中——这个太棒了,再来、再来、再来。如果有一次真正的清楚明白, 你就不需要再来了。需要再来、再来、再来,表示它失去了,失去了,失去了,你才要再来、再来、再来嘛! 那这个是不是生灭法?它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它就不会失去啊, 失去了你还要再来, 表示它是无常啊。无常你还要再一次、再一次, 再一次(要),它还是再一次、再一次失去啊!请问:你得到了什么?得到了执著, 得到了烦恼痛苦而巳。了解真相,如实知显现, 就是我们发觉真相的一个方法。

如实观照,安住当下,让惯性(想蕴)无法安住

五蕴,一个是物质的色法部分, 一个是精神的心灵部分。心灵涵盖着受、想、行、识, 这个都是属于心法的部分。那我们就要注意了, 我们今天想东想西, 妄想一大堆,这个想是真的吗?是不是因为触动因缘才起想?还有一个是“法”, 法的想是我们存在里面记忆, 记忆叫法尘, 法尘也会引起你的想,一个是根尘触的想;一个是意跟法触的想, 都是从这里来的。我们想过去、想未来,这个叫做法尘。这是从意识里面泛起法尘所生起的想。一般的六根触六尘, 都会产生想;意根触到我们内在的记忆, 也会起想。但是我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我们这个想蕴特别发达;我们是不是每天一定要想东想西?啊?看到什么都要想, 没有事坐着也会想过去未来。所以各位:一落入想, 不是过去就未来,想就是过去跟未来。如果只是当下的觉知, 当下的如实知,有没有想?我们众生习惯落于想, 所以天南地北、过去未来、千变万化就来了, 然后还把想里面的问题都当作是真的。这里佛陀就告诉我们:“彼想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磐”。我们有没有发现, 这个想的内容功能?我们都执著在那边, 最强的习性就是想。所以师父讲如实观照一个“看”字, 为什么要用“看”不用“想”? “看”回到当下, 而“想”是过去跟未来,过去巳经过去了,未来还没到, 那个是如实的吗?那个就是幻相,而“看”是回到当下, 当下叫“现法见”,这个才是如实的。所以一个“看”字就是要截断众生那种发达的、惯性的想蕴, 落在习性中都是想蕴。我们不是不要想蕴, 想蕴也是生命中的功能,但是我们会落在那边, 产生很多执著, 而没有办法发觉实相是因为我们落入想, 而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所以如实观照为什么说用一个“看”字,就是让你回到生命的当下, 截断你对过去未来的——想蕴。这样才能发现生命当下的实相。如实观照为什么要用一个“看”字?还要不迎、不拒,要客观的看, 在讲什么?其实跟这个法的重点、功能都息息相关;不会随便用一个方法让你们去乱搞,不可能的事。所以这一点, 我在如实观照会提示, “看”跟“想”你要去发现,去体会它有什么不同。我们用“看”观察、如实知的时候, 它产生的功能现象是什么?我们落入“想”它产生什么现象, 你就明白, “看”跟“想”刚好完全相反!一个是回到当下, 一个是落入过去跟未来。所以这个功能你要明白, 不明白我们就会落入惯性的想里去……。

这个想的功能特别厉害, 任何一个意识进去以后都以为是实在的,就停存在里面。 “悉伏彼想, 而作禅修”, 有什么办法我们能够依自己的身心来观察, 而又不执著在身心?依外在的一切法, 作为我们观察的对象, 但是又不会执著在一切法上, 这个就是重点!!今天没有藉助世俗的一切, 包括我们的身心,你就没有观察的地方,就没有办法发觉真相实相。所以要善用它、观察它, 最后还要“悉伏”超越它。所以有很多法门, 为了启发每个人不同的习性跟执著, 就用他的习性执著去引发他;让他去体会这个习性和执著的虚幻性。欲望重的让他去观察欲望;瞋心重的要去观察瞋心,你哪一个习性重, 你最恐惧最怕的是什么, 要他去面对、要他去超越, 去了解法的真相。如何在观察中远离两边, 发现真相。我们贪心重的人, 能不能因为贪心重而悟道?可以的;瞋心重的人可以从瞋心的观察, 去观察它而悟道, 可不可以?可以的。所以不是去厌、压抑啊、控制啊, 不是!而是发觉它的真相。那这样子的话, 虽然有所依, 但是发觉它的真相, 就是一种超越,就悉伏彼想。

所以前面我们谈过的嘛, 以欲断欲可不可以?可以。但是注意喔!这些真的要有法, 要了解真相;不理解的人很多问题就来了, 用世俗的观念来看,问题都来了。所以我们如何能够变成客观的观察;我们在观察自己、观察万法,是不是能变成一个很客观的观察, 不要落入我们的习性。用我们的习性去观察你能发现真相吗?不可能的!用习性去观察, 能够了解一切法的真相吗?不可能的!我们用世俗的思惟来观察一切法,你怎么观察还是在实有实无里面,你远离不了执著。所以为什么要如实观察?让生命如实的展现。贪,任它起来;瞋,也任它起来。你只要如实的去观察贪、瞋、痴的真相, 它的源头、它的因缘、它的种种问题;最重要的是:通过如实正知,你当下即可看到它的消失, 看到它的寂灭。那么这些真相都了解以后, 问题才能真正的解决。不是我有贪欲把它压着, 这个不能、那个不能,而是要让它如实的显露出来,如实显露出来发现它, 然后明白它的真相,才能超越它。

所以为什么要如实观照?我说你们不要怕, 你们自己习性最强的、最恐怖、最怕的、习性最重的, 就面对那个问题;用如实的观察的方式, 你去面对它,然后你才能发现它的真相, 最后你才有办法超越它。如果你是用压抑的、控制的、束縳的;你永远只是越陷越深, 只是暂时把它压到里面、伏到里面,其实问题没有解决。但是一般人是不能理解的。所以我一直在谈, 我们现在的一个观念叫潜意识,潜意识都是越压越深的。而事实上真正要解决你里面的意识——能够让它清净, 就是要让潜意识发露出来变成表面意识。现在有没有方法使我们的潜意识能发露出来?我们现在用强迫的、压抑的、控制的, 那只能是越压越深。最难就在这里:如何让我们的表面意识、我们的意志力、我们习惯控制的力量能够安住。只有这样,潜意识的力量它才会出来。在这种宁静安详的过程中, 表面意识不再制约控制, 潜意识就会出来。这时候你只要如实观照, 不要迎拒,一迎拒它就变成实有, 一压抑就变成实有。你会看到它的虚幻,看到它的显露,它刹那即灭,一下子就灭了。慢慢的,从潜意识就会发露出来, 这就是实相!这个是很重要的部分!!!一般人是不理解的。我们现在都用控制的——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这个是恶的、这个是邪的, 这个是不好的,所以都用压抑的方法对治。结果越压抑里面存在的东西越深, 你怎么能够把潜意识里面的问题净化呢? “悉伏彼想”的作用是让你发现真相。直接观察和发现贪、瞋、痴烦恼的真相, 深刻体会它的真正内涵。所以各位:不要怕我们的贪瞋痴,想办法去面对我们的贪瞋痴,看清楚它、超越它。你用压抑的、用控制的,越压越深, 越压越强!这一点就是为什么我们用如实观照的方法, 一般是不理解的。总是在有为的一种修法、修定、修止的方式, 以为这样就是境界, 这样才能体会。

如实观照,还要如理思惟;借助因缘,才有了达实相

佛陀的时代听法的人,包括外道第一次来见佛问法,听佛的开示,就得法眼净的人很多。不管是不是佛的弟子,包括第一次来问法的都有这样的因缘。你们就知道佛陀的威德,说法的善巧!但是有一个重点,虽然你听了见法,你能够明白知见,但是不要忘记最后要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这个是在讲什么?都是实修实证!我们今天很多人只听到前面一半,后面的一半都没有注意,尤其是我们居士,很难,不容易。因为我们都有一家一业,都有责任,你说:我如何能够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依法奉行?而且要照那个法,真正深入禅修中去发现真相?佛法是这样伟大,是人人学,人人可以受用的。为什么今天变的这样子?第一就是知见建立的问题;第二就是用功方法的问题;第三就是精进够不够问题。这三个问题都要面对、俱足它,如果我们知见建立的正确,真正的修行,独一静处、专精思惟这是一个方法,这个是属于静态的一种修行观照法。其实佛法也有在动态中的修行方法,就是在我们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禅’的部份,禅修的部份,观照的部份,佛陀都有开示,还有很多圣弟子也是这样子的,包括我们在外面行走托钵的过程,都是如实观照的地方,不是一定要专精思惟、独一静处。所以真正的禅修方法其实在动态中也是可以的。所以我们居士不要因为这样就灰心。我们学了正确的知见以后,我们一定要掌握在行、住、坐、卧之间,什么方法可以观照?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真正的见法?如果你们今天懂了,你们今天当然可以用,也会受用。今天不懂,要记得:想办法达到这个方法。不懂一定要搞到懂!可有可无的,半知半解的,是是而非的,不很用心的去把它探讨清楚,那你永远没有机会!

灯打开了,就没有黑暗;正见建立了,身语意自然与明相应。这就是现法见,离炽燃。

如果灯是打开的要不要再去除黑暗?有苦的人要除苦,没有苦的人要不要除苦?各位:什么地方没有苦你们知道吗?灯打开嘛!什么地方是灯打开?你与戒相应的时候是不是?你跟正见相应的时候,你心在观照、在正见中的时候,这个叫做灯打开。灯打开本来就没有黑暗,不是要去除黑暗,黑暗(如果)是实在的,除得掉吗?痛苦烦恼是一向如此的你除得掉吗?乐的染著是一向如此你能够离欲吗?都不行。因为它是无常,它非实的,所以我们才能够转化它,有因有缘才能够转化它。今天我们上课,目的就是建立正见,告诉你正确的因缘,正确的方法,正确的内涵。如果我们听了真的懂了,这个知见建立了,观念也明白了,那么只要回到生命中,稍微体验一下是不是如此?所以我常常会用当下的情境问你们:现在怎么样?当下怎么样?其实就是马上回到身心来体会它。如果今天我们理论只是理论,听法只是在听,从不回到生命中去体会它的相关性,那你理论永远只是理论,跟你的解脱无关。它只是一个浮浅的观念,对你没有作用。所以如实观照也好,什么用功也好,不是回去没事干。你听一个法,在当下马上就要反省,马上就反观,马上就觉知。我常常讲:修行不是在等什么时候。这里已经讲了“不待时节,现法见,离炽燃”,要记得!所以上课听法的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因缘,都有见法的机会。你们不要以为,我今天那么远来到这里,要那么远回去,我告诉你:你来的过程都是开悟的机会!听法的当下也是开悟的机会!回去的车程也是开悟的机会!每一个因缘触动,当下能够体会它,当你忽然间明白,啊!原来如此!就像佛陀悟道的一剎那,前后一剎那,完全变成不一样的人喔。明白啦,整个问题解决了!那是当下的因缘!

“现法见,离炽燃”这句话一定要记得!如何现法见、离炽燃?为什么一定要加上个觉知?我只是告诉你哪个地方叫开关。你们知道吗?因为你们找不到开关,所以永远都在黑暗中摸索。先知道开关在哪里,记得把灯打开,灯打开了就不用再去对付黑暗,也才能看到真相。很多人常常有这个问题,有的人来跟师父独参,来问法。有一位居士,她因为跟先生的问题,她说她痛苦了二十年,她决定要去自杀,她觉得生命没有意义了。她找谘商师,找心理师,找什么师都找过了,但是都没有办法解决她的问题。所以她要自杀以前忽然间想到了我。她说:要来见见我,跟我谈一谈。她坐下来在那边哭,她说生命已经没有意义,她真的最后决定要死。她所有办法都用过了,所有的咨商师、什么师、什么方法她都用过了,她真的没有办法解决她的问题。我也没有办法安慰她,我只能告诉她说:妳真的二十年都很痛苦吗?她说真的。现在还很痛苦吗?她说是,从来没有停止过,每天都过得这么苦。我说那这样子好了,一半跟她开玩笑,我说那妳把妳的苦留给我就好了,妳不要带回去。她说这个怎么可能呢?我说苦是真的你可以留下来啊。我说这样吧,妳现在把二十年的这个苦,你把它看清楚,因为妳从来没有看清楚过。我说妳现在静下来往内观察,我二十年的苦到今天非自杀不可的那个苦到底是住在哪里?有多大?是什么个样子?都看清楚它!她就真的坐下来,她真的往内看。唉?她慢慢忽然间好像奇怪的样子,很惊奇的样子。奇怪,怎么找不到?二十年的苦喔,永远存在的喔,最后非自杀不可喔,但是当我叫她真正的去了解,真正在哪里?不要用想的,一定要看清楚它真的住在哪里?它有多大,有多少,妳一定要看清楚那我才来替妳解决嘛!对不对?她就怎么找也找不到。她说奇怪,你现在叫我找,我好像找不到了,我说再找找看、再找找看,可能妳没有注意,再找找看,她跟我谈了很久,她一直找。奇怪,一个下午都找不到。我说妳不是苦了二十年吗?她说是啊!奇怪啊!我现在为什么找不到呢?我说真的找不到吗?她说真的。我说妳能确定吗?她说确定。那我说妳可以不自杀了。她就笑了,哈哈哈笑得好高兴样子,就这样,问题解决了。我没有说她先生对他不对,用什么特殊方法解决,没有,我只是告诉她:把它看清楚了。她回去的时候很感恩,她笑咪咪的回去,她说师父我知道了。哈哈……你们现在知道了吗?这个像一个故事,但是各位:很重要!

如实观照,我们到底观什么?如何观?

我们在观照的时候,在观察的时候,在观察什么?就在观察 ‘身心的功能’!这个是属于本能的部分、功能的部分。根触到尘,为什么会产生喜乐或者不喜乐?‘受’为什么会起来?为什么会有苦受,为什么会有乐受?为什么会有那种瞋恨的心起来,苦受也会起来?你要在这里去发现这个‘功能性’:有‘作意’,就会有‘触’、就会有‘受’,‘受’后面就是‘想’跟‘思’是不是?感受以后就会‘分别、归纳、结论’,然后最后意志行为出来了,变成行动。这个就是我们最重要,身心中最重要一个功能。这个是一定要去注意的!一定要去明白的!我们一般的修行,比如说修禅观,大家都在修定而不是在观;观是在观什么?就在观这个‘功能作用’,发现内在的问题。譬如说我们会执著、会痛苦、会烦恼,在哪里产生?都不离这个功能作用。如果这个功能你都不注意,也不了解,那你就没有观察,也没有发现。你每天在痛苦、烦恼,在执著、贪爱,你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你说:我要修、我要修,你从哪里修?一定要发现这个问题,从内在发现这个问题,我问题出在哪里,我在哪里起执著?发现我们身心的功能性,‘根’触“尘”后产生‘识’,无明相应的触会产生什么?如果我们今天有法、有正知见,这个‘触’的功能一样不一样?

“佛告彼比丘:于眼正观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我。如是乃至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我。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次第我见断、无我见生。”(《杂阿含经》99经)怎样的知见能破我见、破我执,而得无我见、而得解脱?这在修行上来讲:我们都是没有注重到我们身心内在的问题,所以盲修瞎练一大堆。这个地方我们就看出重点,佛陀他开示的有没有离开我们的身心,五蕴六处?这个地方就是强调那个‘受’,‘受’就是重点!‘于眼正观无常,若色、若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就是我们根尘触产生受是不是?从眼见色来作比较、作提示,这个‘受’就会起苦、乐、不苦不乐。但是你要在这里观察,这个‘三受’是不是无常?所以我常常讲:这个‘受’字很重要!为什么我们在禅修都提示这个‘受’,有没有?都是要叫你们在这个地方注意!我们活着不离生活,生活就不离六根触六尘,六根触六尘就不离人事物。活着的哪一天、哪一个时段,哪一个当下不是根、触、尘呢?不是人事物的接触而产生的那个‘受’?我们就在这个“受”的中间,乐的就喜欢贪著,瞋的就讨厌、生气、烦恼,如果是中性的,那就没有两边了,但还是跟愚痴相应。所以这里就告诉我们:如果你知道它是无常,啊,你去观察他无常,你就能观察到无我,从‘受’的地方,你就可以理解。

你现在要怎么观察自已?比如说我现在碰到一件事,碰到一个人,起了很欢喜,有成就,得到很多利益都好,你很欢喜,那个欢喜就是乐受,就是欢喜受。你要去观察那个欢喜受或乐受,你就看它维持多久?那个‘受’的感觉是永久永恒不变的吗?你会发现你去观察它的时候,原来那个心情起来,只是触动因缘而起,你去观察它,它很快就止息了,它不可能永远不变的;苦受也是一样,你生气的时候、不满的时候,你回过头来去观察自已的那个感受,观察那个生气的心情,观察那个不满的心情,你会发现:它也不是永恒的,它一下子就消失了。所以前面我们看导师在解释有没有说,我们‘根、尘、触’产生‘识’他说产生‘识’又如何——‘即生即灭’!我们没有注意到‘即生即灭’,以为‘受起’就以为是实在的,‘受起’就是永恒的,然后起贪、起瞋。如果你知道那‘受起又受灭’,发现原来我们的‘心、意、识’的功能,是‘起灭、起灭’,缘起的条件聚的时候,它会起触、起尘受,然后受起后其实是会灭的,但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以为乐是永远的,以为瞋恨也是永远的,所以在那边不断的染著,一直不断的相续,它会变成一直在相续,好像是永远的,其实事实是你没有发现真相!

在观照中,你会发现解脱的真相。这真相,正是你此前所忽略的。

‘心、意、识’的作用是‘即生即灭’的。我们不暸解‘心、意、识’作用产生的‘受’,也是‘即生即灭’的,是无常的,我们从来没有发现,所以落在常、落在实在、落在永恒,所以执著,一直在那边不放!所以我常常讲:这个观察、这个观照,目的是要发觉真相!不是在对治喔!这个不好的‘我’把它变好,这个喜欢的‘我’就留住,这个不喜欢的就把它去掉,都不是!观察只是暸解真相,什么真相?即生即灭!需要看到体会的就是它的真相,什么是真相?一切法即生即灭,包括我们的身心作用感受,都一样!如果你发现到这个真相,你就不会随那个‘受’转了。其实这个地方听懂的人,哪一个人不受用解脱的!乐受你会执著乐受,好,苦受你会执著苦受,那现在如果你发现了,原来它只是‘即生即灭’的,乐受也不永恒,苦受也不是永恒的,那请问:你当下知道,没有苦受、乐受、不永恒的当下是什么?没有人知道!因为不是执著在苦就是执著在乐,不知道没有苦受乐受的是什么?到底每天要求乐受,还是每天要求苦受?好,如果乐受也会贪著,苦受会痛苦、烦恼会制造业,那两边都不好,那我们的解脱是什么意思?你们要解脱是解脱什么?那你们知不知道你们在解脱中?你没有人发现?!

那我现在问各位:现在在苦受还是乐受?你们现在观察自已的身心,当下喔!当下就观察自已,有没有在苦受里?有没有在乐受里面?好,既然没有苦、也没有乐的那个是什么?从来没有发现,为什么?因为从来不注意,然后我们每天要求解脱,解脱于什么?解脱于贪,解脱于瞋,解脱于痴,解脱于烦恼。如果没有贪瞋痴烦恼的时候,是不是叫解脱?什么叫涅槃?贪瞋痴烦恼的止息永灭!不会再起了,这个才叫解脱!解脱真的那么难吗?导师已经讲了,我们的根尘触,心意识的作用,是即生即灭。你只要真的发现它是即生即灭,那生了不灭可不可能?烦恼起了不灭可不可能?痛苦起了不生不灭可不可能?都不可能!!

因为不暸解,所以每天都在痛苦烦恼,然后自找苦吃,是不是这样子?如果它‘法尔如是’,必是即生即灭,我常常利用这个机会谈这个重点:啪!啪!(师父击掌声)你们看到生还是看到灭?看到生的是凡夫!看到灭的是圣者!所以我们只要体会到寂灭法性,你什么时候不解脱!众生执著在实有感自性见,所以处处黏著,都是看到生、看到有、看到实际,没有一个人看到灭!所以缘起法在讲什么?为什么要学缘起?因为缘起是条件的组合,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生的必归于灭,这个才是缘起的必然性。什么叫‘必然性’?生的必归于灭,一切有为法必归于灭。

如果生起的是实在的会不会灭?不会灭。如果生起的不是实在的,是不是生?哈……如果生起的都不是实在的,生过吗?真的有一个‘自性’生起吗?没有!那么没有这个‘生’就叫无生!无生要不要灭?无生本身就是灭,可以透漏的都已经透漏了,好啦!能提示的都提示了,悟不悟在你们自已,用不用心在你们自已,受不受用在你们自已。

有了正见,才能破无明,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正定

前面我们都讲过了,无明是不明白什么?不明缘起!不知道缘起的法则,不知道我们生命内在的功能随顺着缘起在流转,所以才造业无边;当我们暸解缘起的法则,就能破无明、破执著,苦集灭道你都很清楚。第一如果没有正见,有没有正思惟?没有正思惟有没有正语、正命、正业?有没有正定?都不可能的!所以第一以正见,正见破无明!才能带来身、语、意的端正,自然就是正定。所以这个定,不是那种四禅八定的定;真正的正定是这些扰动份子消失的时候,名为正定。

今天佛法如果不懂缘起,那跟外道是很容易混在一起的,所以我才告诉各位:“缘起法”是佛教与所有世间或外道不共的特质就在这个地方,今天要是不建立在“缘起法”上,佛法跟外道会混为一谈,今天你把“缘起法”搞清楚,外道所有的一切知见,你都了然于胸,包括我们道内,如果不是究竟的、是方便法,你也一看就知道,方便归方便、究竟归究竟,不能混为一谈!没有缘起的正见,不可能破无明!我可以告诉你:这一句话是肯定的!!

我们很多人不知道,修行最根本就是在破无明,今天无明不破、我们如何修?

你们真的要下功夫,就在这个地方把基础打好,缘起法在谈什么?不但文字上、理路上要知道、消化;还要吸收、思维、融贯于胸,基础打好了,生活中行、住、坐、卧都不离觉知,觉知什么?就在观照!观照的每个当下,有没有跟缘起法相应,你可以发觉真相,真正的用功,就在我们生命活着的每一个当下,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这个是什么?就是如实观察!依据什么而观察?依据缘起法的流转与还灭的理则,所以今天缘起法的流转跟还灭,你不能清楚明白,融贯了然,你的下功夫都在对治!但是如果这些都明白了,你生活的每一个当下,你只要保持如实觉知的观察。正见在你的程式里面,它不会消失的,每一个当下它自然会相应。所以我才用比喻:电脑的功能,就是在它的软体程式,我们生命的功能也是在我们的软体程式,生命的功能、五蕴六处的功能,就像一台电脑的功能,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是输进去的程式,没有一个人是一样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的身心行为,在同样的功能中,会起爱取有、贪瞋痴?有的会造福、有的会造恶?因为里面的程式不一样!今天学缘起法,就是在修正我们错误的软体程式,破的就是那个错误的无明知见,无明知见一正,你的生命功能,它本来就是这样,不要改变它,呆要那套程式是正确的,它就不会贪瞋痴烦恼。但是如果与无明相应的,它就是贪瞋痴烦恼,请问如果那个程式不变,你把他绑起来不要动,他会变吗?关他三十年不要跟外面接触,他会变吗?他会成佛究竟解脱吗?什么东西能够改变我们不再贪瞋痴烦恼?程式改了、修正了,行为就自然端正,所以第一为什么要建立正见,有了正见,它的思维模式是依着正见来思维的,所以叫正思维。我们的起心动念,思考一切法,都根据正见而思维,根据正见而思维的人,它的身语意会不会端正?绝对端正!你不要去控制它,它自然就端正;电脑的程式你一按,他出来功能是一定,它不会变的。所以第一没有正见就没有正思维,身语意自然就会与法与正见相应,就是与明相应。如果这样,你起心动念,还会不会颠倒执著?不会!这个就是正念!透过你正精进,这些内在的习性,烦恼、错误的知见,那些扰动分子、颠倒分子,就慢慢没有了,没有了颠倒执著的条件,恢复它的本来状态,叫做正定。正定就是去掉一切扰乱的条件,错误的条件,而恢复它本来的状态叫正定;正定跟四禅八定一样不一样?不一样喔!四禅八定是修来的叫生灭法,有进就有出,有入就有出,有入定就有出定,出入是生灭法,正定不是生灭法,知道意思吧!只是还它个本来。八正道完成的时候,你还会流转颠倒执著吗?所以佛陀的开示有没有离开八正道?还有第二条路有没有?我们现在不但有第二条路,还有第三条、第四条,第七八百条都有是不是?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缘起正见没有建立,佛法的特质你就没有办法安住。你可能会有很多的功夫去修行,但是会浪费了你的生命跟时间,得不到真正的受用。

真正的观照、真正的用功,是不离生命当下的任何因缘,去发现我们的根、尘、触是不是如幻的、是不是缘起的、是不是剎那不住的,如果懂得这个的话,什么时候不能修行?离开生命的当下能不能修行?

真实胜义禅,不依一切想,直趋入法性,趣见证涅槃

所以,(《阿含经》九二六经)佛对迦旃延说入真实(胜义)禅,不要依一切想,以见一切法自性空寂。”(142-7-1)真实禅,也就是真实胜义禅:不依一切想,以见一切法自性空寂。当下体证寂灭法性,是不依一切想而入真实禅的。所以佛陀在开示的法要,对这些圣弟子,随着根性不同,开示的法要也有差别;像迦旃延,这是非常有善根的,那么他开示就是直接的契入中道、空寂,他不会用一步一步的、次第的来开示,那么导师后面再讲:

“比丘深修禅定,观彼大地悉皆虚伪,都不见有真实地想;(那么)水、火、风种及四无色(四无色界),此世他世、日月星辰、识知见闻、推求觉观心意境界,及以于彼智不及处,亦复如是皆悉虚伪。无有实法,但有假号,因缘和合有种种名;观斯空寂,不见有法及以非法。”(导师原文)禅定观什么:地、水、火、风,都不是真实的,也都是虚伪的,包括四无色界,我们讲四空定的四无色界,不管是此世,未来的他世都好,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包括我们的见闻觉知,去观察心灵的境界,包括我们知识、智慧都不及的地方,也一样都是虚幻非实,只是假名和合而已。主要在观察它的空寂性,寂灭法性。我们讲地、水、火、风是物质的部分,地——我们知道,是不是物质的,还是组合的,水也是组合的,火也是因缘条件而有的,风也是要条件才产生的,都不是永恒有自性的,都没有。所以如何去理解它的虚幻不实?当下就能体会它的无生,也就是空寂法性。不依一切想;修禅定也是看透它的虚伪非实,重点都是在这个地方。

“在一切生灭有为法上,观察其当体悉皆虚伪、空寂,无有实法,一切只是假名安立;如是遣离有无二边见,而证入解脱涅磐。”(143-1-5)(导师原文)导师以经来作证,阐扬佛陀的开示,其实就是直接契入法性的。我们要在哪里观察?在一切生灭有为法上。所以请问:我们今天如果进入禅定无人无我,一切外在都非实这样去观察,跟在‘一切有为生灭法上’去观察,一样不一样?离一切外缘而观察,还是在一切外缘的生灭相上来观察?这样一样不一样?所以导师就点出重点:在一切有为法上观察其当体悉皆虚伪、空寂,无有实法。如何在一切生灭有为法上观察?离开我们的生命跟六尘的接触、跟外在一切条件的触缘,你什么时候有机会观察?而我们偏偏要远离一切法,在内心中默默的观察,只是这样子吗?内心没有跟外在的一切条件接触。我们的身心跟外面的山河大地、人事物的接触中产生的种种作用,哪一种观察会比较深刻呢?其实两种都可以观察。但是主要我们是活着,我们不能远离外在而存在;尤其是居士们,你们每天仕农工商,如何每天在无事的地方只是禅修呢?更要借助我们生活与万法,时时刻刻都是我们修行的观察处,只要有这个根本的知见,在生活的任何一个当下,人事物的接触中,不都是观察的机缘吗?如果能这样,我们普遍的社会大众,修行只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离生活是不是?不离人事物的接待,这样大家是不是都有机会?观照的重点,为什么要先建立知见、建立正知见?在生活中你就能观察,不一定要厌离万法,离开家庭、离开人间、离开一切人事物,到某一个地方去才能用功修行,几个人能真的放下万缘而去修行?所以要让佛法深入民间,普通大众都能够有机会听闻、也可以修行,那最好就是要把这些正确的知见跟修行方法,要让一般的普遍大众都能有机会听到,这样大家修行的机会就随手可得了,不是要特殊的因缘才可以,我觉得这个时代,这些观念很重要。

“如是若色,若眼识,眼触,眼触生受若是我者,是则不然。所以者何?眼触生受是生灭法,若眼触生受是我者,我复应受生死,是故说眼触生受是我者,是则不然,”注意喔、这里有一个观察的一个重点,就是说这一些不管是‘眼’,或眼生的‘识’,眼生的‘受’都好,都是什么?因缘生法都是生灭法,无常故!既然无常就不能说是‘我’,因为‘我’是‘常’的意思,‘我’是‘不变’的意思,这样知道意思吧?所以他从无常、变异来否认是永恒不变的是‘我’,从这个无常性来否定‘我’,这个用法你们就知道了。“是故眼触生受非我。”所以我们上面不是在讲‘受’吗,不管是喜受、乐受、苦受都好,你要去观察它,它一直存在吗?永恒的吗、不变的吗?不是啊!它即生即灭,即生即灭就是无常、就是生灭法,生灭法怎么会是‘我’呢?!用这个观念去看我们就不会执著。

如实观照源于正念、正智,是佛陀贤圣法律无上修根的现代版。

(《杂阿含经》一零七经)“阿难白佛言: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贤圣法律无上修根, 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心住,正念、正智。如是阿难!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是则于眼、色无上修根。”这里啊,佛陀的开示,就是要让我们知道在哪里修根,就在我们眼睛见到色生起了眼识,见到可意的色,还有不可意的色,注意喔!有‘可意’的有‘不可意’的,还有‘可意不可意’的,还有‘不可意可意’的,这样知道意思吧?还有‘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你欢喜了,你会觉得很欢喜的,或者听到、看到你不喜欢的,不欢喜的,或者是看到欢喜到不欢喜的,或者从不欢喜到欢喜的,还有欢喜不欢喜都有的,这样子的境界,你怎么样的能够与如来的正见,当下能够离,就是不会被它束缚,而且是在什么?在正念正智之中,什么是正念正智?唉,我们都跟正见相应的什么?知道它是无常的是不是?当它非实的、是无我的,都要念念与正法正见相应,这样子的不会被它束缚,喜欢的你也不被束缚喔,不喜欢的你也不被束缚喔,喜欢到不喜欢的你也不被束缚喔,不喜欢到喜欢的你也不被束缚喔,你只要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之中,都能够正念正智,而修于厌修于离,这样子的话,这个才是真正的在修根。

所以这里讲:“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107-1-1)这个才是真正的在修根!我们也许认为贪欲就是不好,会染著,但是瞋恨好吗?你看到讨厌的心起了不喜欢,那个不喜欢好吗?喜欢是一边,不喜欢是一边,知道意思吧?这个叫两边,我们佛法就是要离于两边,而真正体证的是中道。我们一定要知道喔!我们的观念里面喔,我们从平常一般的观念里面喔,一定会落在两边:一边就是喜欢,一边就是不喜欢。喜欢的就贪爱,不喜欢就瞋恨。其实这两边都是执著,贪爱的会染著,瞋恨的也是造业,一样的道理。所以为什么说可意的,不可意的;还有可意到不可意的;不可意到可意的;可不可意都混杂了,这个都要注意喔!啊都怎么样?要喜欢的你就要厌离,好,讨厌的你要不要排斥,‘不厌离’就是不要排斥的意思,这样知道意思吧?不喜欢的境界,你也不要排斥它,不要去跟它相对,这个就是修根喔!我们大家都是怎么样?都喜欢看到我们喜欢的境界,然后看到逆境啦,看到种种的对我们的不恭敬或者是出言不逊啦,我们都会怎么样?很讨厌很生气!其实这个还是执著,不是只有爱的去爱染才是执著喔,讨厌的你讨厌,那个讨厌也是执著。所以这里要注意喔!厌离、不厌离;你贪欲的要厌离,但是不喜欢的不可爱的,你不要去排斥的意思:不厌离,这样知道意思吧?不要去拒绝,不要去排斥,简单的讲啦,你起了喜欢的受,或者是不喜欢的苦受,你都要不迎不拒就对了,要了解它的真相,正念正智,知道它的缘起性,知道它的非实如幻,知道它的无常,知道它的生灭不住,了解这个正念正智的时候你就不会随它转,这个才叫善护根门。这样知道意思吧?这个才叫善修根!那么“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这个都一样,六根门头产生的可意不可意,不可意可意都一样,一个是修厌离,一个是修不厌离,这样知道意思吧?不厌离是不拒的意思,不排斥。

“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这个才是真正佛法讲的,能解脱能受用真正的无上法)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贤圣法律,为贤圣修根?(那么阿难就会进一步再问),佛告阿难: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107-1-2)注意喔!这个就是下功夫的地方喔!都要‘如实知’是什么意思?比如说我们眼触到外面的色,产生眼识,耶,产生了受,产生了可意不可意,喜欢的不喜欢的,不喜欢的喜欢的,你都要如实知!就是你要亲身的体验过,亲身的觉察到,这个很重要喔!如果今天你听我说,我只是听人家说,但你亲身都没有经验,就是在你生命的体验中,没有发现过、没有觉知过、没有体察过,你那个都不叫如实知喔。我看到顺境起了欢喜的心我看到了,我了解噢原来是这样子;我看到了逆境看到了不可意受,马上就起了不喜欢排斥,耶我也发现,我也如实体会到了。这样知道吧?这个才叫如实知喔!不管是好的部分,逆境的部分,顺逆你都要如实的体验到,如实的知道它发生的过程,这个才叫如实知。

“我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你在这样的经验中,起了你知道起了,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你都很如实的知道,注意喔!后面,‘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此则俱舍’,你怎么样能够因为不迎不拒而舍,这很重要喔!为什么它会生起?但是,是不是马上就消失了,是不是念念不住?这个念念不住、当下消失发现的时候它会消失,这个消失就看到了什么?寂灭!!注意听!很重要啊!!‘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了解了生必灭,了解了起然后会归于灭,这个很重要喔!它一定是归于寂灭!啊,体会到这个是最重要、最好的地方!啊俱舍!两边都不执著。这样知道意思吧?俱舍。

“得彼舍已,离厌、不厌,”‘离厌,不厌’知道意思吧?就不会什么:讨厌它或者去抗拒它。这样知道,就能连这个都舍,就离啦。“譬如力士弹指顷”,是不是当下剎那就解决?我们今天真正的受用解脱,是怎样来的你们知道吗?就是弹指顷!真正的明白喔!啊,起的必灭,啊,看到了寂灭,这个是最重要的!能明白喔,连厌、不厌都不需要,这样知道意思吧?连这个都不会再起,因为看到了什么?起、灭当下止息,马上可以发现这个问题。所以注意听喔!我一直强调:不是在守空闲,守没事,而是需要发现真相。如实观照就是在发觉真相:起如何起,啊我有贪,耶灭了,我知道贪灭了。这样知道意思吧?这个就是如实知喔。原来起的当下就止息,原来起的即生即灭,马上看到的是什么?就是寂灭!注意听喔!这个太重要了!!这个在哪里能理解?明白:俱舍,当下不迎不拒,不要再拒了,当下止息。如什么‘力士弹指顷’,哔!就这样解决了,快不快?那修行要在哪里修?要多久?我告诉你这些都好重要!!好重要!!只是我们一般体会不深,不知道它的奥妙而巳。

“如是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尔尽灭,” (107-1-7)你的喜欢不喜欢,顺境逆境,当下就止息,当下就灭。

“得离厌不厌舍。如是耳、声缘生耳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我耳识闻声,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胜妙,所谓为舍;”这个是在重复前面的眼见色,这个是讲耳闻声,这样知道意思吧?是不是都一样?都一样。

“得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大力士夫,弹指发声即灭。如是耳、声缘,生耳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尽灭,是则为舍;” ‘生已尽灭,是则为舍’,这几句话都要用心去体会!我们今天如果真的有心,在自己生命中去观察这个:六根触六尘产生识、产生触、产生受,产生可意不可意,这个过程起贪、起瞋,都如实的去发现它:啊,原来这样起贪的!啊,原来这样起瞋的!啊,当下消失了!啊,怎么样?这个都清清楚楚,这样知道意思吧?都如实知,都体会到了,看到了,亲身体证到了。如果知道喔,‘生已灭尽’ 如果知道它虽然触动因缘它会生起,其实当下即生即灭,能够发现这个‘生已灭尽’就是‘舍’,那么后面啊,从色、眼识;耳、声 ,那么再来呢,就是鼻、香是不是?那么再来呢,舌、味是不是?再来呢意、法是不是?身、触,再来就是意、法是不是?这个都是重复的,重复的。最主要就是前面这个明白,后面你就明白。到下面、最下面啊。

好,“得彼舍已,离厌、不厌。 阿难!是为贤圣法律,为圣弟子修诸根。”这个是佛陀的解释、已经解释完了,但是阿难又问:“云何为圣法律学见迹?佛告阿难: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惭耻、厌恶。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惭耻、厌恶。阿难!是名贤圣法律学见迹。”什么是厌恶?就是厌离的意思啦!你发现了这些问题,内在的这些可意不可意的这个问题,你能够明白了解以后,你能厌离它,不再怎么样:执著在那边,这个就是见迹啦!有见迹的人才会厌离!这样知道意思吧?你连见迹都没有,你怎么会厌离?你会厌离就是你巳经见迹啦。

“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诸根。已说贤圣修诸根,已说学见迹。阿难!我为诸声闻所作,所作已作,汝等当作所作,广说如箧毒蛇经。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这一经也真的很重要!虽然它过去的这个文法,它每一根、每一根都要重复的照这样讲,那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所以只能以前面的,眼见色、耳闻声为比喻,后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的部分都一样,我们只要把前面弄清楚,后面就知道了。这一经也许看起来很烦杂,但是很重要!很重要!!这里面几乎是重点都点到了,重点都点到了。这个你们一定要用心的去体会看看,你们每一次触动因缘,起了贪爱、喜乐,起了瞋恨、烦恼,要记得不要怕!知道意思吧?而是珍惜因缘去发现它,去如实知!如实知才能解决问题,如果今天我只是在逃避,或者是在对治,你永远没完没了。你只能很冷静的善于观察,善于去发现真相,‘生已’是不是当下‘灭尽’?这个很重要!!你就不会随顺,一次的发现也许还有惯性,两次的发现惯性就淡了,三次的发现惯性越来越不能左右你,你要注意!这个就是要善用心的地方!!不要怕喔!要记得!我常常告诉各位:不要怕犯错,不要怕我今天又怎么样,你要去发现它你才有机会,没有发现你会一直重复,因为无明它会一直相续,发现了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注意听喔!发现了就是如实知,如实知就巳经在解决问题喔,不需要修,不需要对治,它也会解决。就像我比喻的,手烫到一次真正的体验,你以后看到火自然不会再手伸过去。是这么自然,这样知道意思吧?我看到火被火烫到了,我要修、修我以后看到火我手不伸去,需要吗?不需要修!知道意思吧?知道啦,看到火手就不会伸过去,这个是‘法尔如是’自然,这样知道意思吧?不是我刻意的,不要修、不要伸过去不会,你烫到你自然绝对不会伸过去。就像我们如实知以后,它会有如实知的功能,这样知道意思吧?不是刻意的、不是对治的,对治治不完,了解真相你自然啊,法尔如是!不再重复的去犯过错而巳,就是这样子。所以明与无明,就是如实知与不如实知是关键!!所以注意喔!不要怕犯过错,这样知道意思吧?耶,要如实知、发现它,发现就能解决问题,注意喔!很重要喔!!所以师父在教的‘如实观照’,不是对治、不是修定,而是在发觉真相!注意听!!重点就在这里!!!

如实观照的法源

“见色不取相,其心随正念,不染恶心爱,亦不生系著。不起于诸爱,无量色集生,贪欲、恚、害觉,不能坏其心,小长养众苦,渐次近涅磐。”‘见色不取相,其心随正念’,如何能不取相?就是因为在正念正知中,就不会起染恶的这一种爱著,也不会被它绑走啦,不会起种种的爱念、无量的外在一切境界就生起啦!所以我们在正念正知中,贪、瞋、痴烦恼没有办法来困扰你的心,即使有小小的苦起来,也慢慢的就会消失,从这段经文,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我们在眼见色的时候,如果失去觉知,失去正念,就会随境转,如果我们在外境的一切境界之中,你在正念正知相应之中,能觉知之中,是不会随境转,不会起贪染。为什么?我在跟各位讲如实观照是要不管在任何的行、住、坐、卧啊,历在外面的人、事、物的根、尘、境相触之中,我们要保持一个觉知,这样你们慢慢就理解,为什么先要有一个觉知,后面才能产生体会,很多很多的体会就会出来。灯打开没有黑暗,不用再去除黑暗,那个‘灯打开’是什么意思?就是‘在正念正知名为灯打开’,所以大家要注意,为什么一个觉知让你作为入手、下手观察的地方?你才能发觉:原来,我们的这个五蕴、六处本来的功能中,有它的奥妙在!这个‘觉知’是什么意思?我们大乘说‘觉性’,那这个‘觉性’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功能?我们不知道。所以透过这个觉知,你发现原来我们生命中它的真相,如何会起贪、瞋、痴烦恼染著,如何不起贪、瞋、痴烦恼染著,原来生命中有这样不同的功能在。

好,我们再看经文:“日种尊所说,离爱般涅磐。若耳闻诸声,心失于正念,而取诸声相,执持而不舍。”(108-2-19)前面是讲色,这里是讲声,外面的六尘啦,色、声、香、味、触、法都一样,在‘色’失了正念而取执,那么在‘声’也是一样:‘耳闻诸声,心失于正念,而取诸声相’。啊,把那个声音当为实在的是不是?很美好啊,很美妙啊,好听的话就很乐啊,但是这一些呢,就是执著在这以为实在的声相嘛,因为‘执持不舍’,啊,问题就来,那么这个“鼻香、舌尝味,身触,意念法,忘失于正念,取相亦复然。”那这样我们的六根触六尘,跟我们有没有正念觉知,是不是很重要?都一样哦,六根触六尘的功能,所产生的问题都一样,一个是正念,一个是失念,产生的效果都一样。所以这里就是讲啊:

“其心生爱乐,系著坚固住,起种种诸爱,无量法集生。贪欲、恚、 害觉,退减坏其心,长养众苦聚,永离于涅磐。”你看佛陀的这样一个开示,简单的讲一些法要而已,他就能理解这些内涵,所以说起来啊,这一位摩罗迦舅啊,年纪虽然大啦,但是智慧也是很了不起。好,那么相反的呢:

“不染于诸法,正智、正念生,其心不染污,亦复不乐著。不起于诸爱,无量法集生,贪瞋、恚、害觉,不退减其心,众苦随损减,渐近般涅磐。爱尽般涅磐,世尊之所说。”重复的,要知道正智正念,正智正念生其心不污,不染污亦复不乐著,这个是重点哦!什么叫正智正念?这个我们都是要把握的重点!那么前面他这样解释以后啊,就讲:

“是名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这个就是内容)佛告摩罗迦舅:汝真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如汝所说偈:若眼见众色,忘失于正念,则于所见色,而取爱念相。如前广说。”(108-3-1)佛陀的回答啊,就证明他是对的。你这样子说,确实是在我略说法要中,而广解其意,佛陀认同。所以这个重点我们要把握啊!我们六根触六尘,我们哪一天,你醒过来,哪一天不是、哪一刻不是都在六根触六尘?那么这个六根触六尘是我们生命的功能啦,我们不是要把它的根尘这个作用啊,把它怎么样?把它截止,不是。而是要在正念正知中,而不离正念的这种见、闻、觉、知啊,是不会起贪爱、执著的;我们是跟随著我们的惯性,过去的习性,这是错误的邪见:啊,以为万法都是实在的,都是常的。

于五蕴如实知 ………..

《杂阿含》第37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日日游行,到耆阇崛山,诣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110-2-1) “时舍利弗谓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色不如实知,色集不如实知,色灭不如实知,色灭道迹不如实知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不堪能断色。如是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不如实知,识集不如实知,识灭不如实知,识灭道迹不如实知故,不能堪断识。”这个舍利弗啊,为他说的这个法啊,就是在提醒他,不管是沙门、出家的沙门或者是婆罗门,他们都在修行嘛,他们也日日游行啊,到处托钵游行啊,舍利弗告诉他一个根本重点:就是对于五蕴的不如实知,这个五蕴啊,是怎么样的条件而集起的,是怎么样的条件而灭的,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它消灭的;这个方法、这些都不知道的话,就不可能断除这个对于色、受、想、行、识的执取。我们对五蕴都会执取哦,都会站在‘实有’的立场。那为什么会执取?对这个‘色、受、想、行、识’五蕴不了解,它怎么今天会有五蕴?它是怎么产生的、怎么样才会消灭?用什么方法让它消灭都不了解,他说如果这些都不清楚的人,就不可能断除对五蕴的执取。对啊!我们今天同样的哦,如果我们今天有烦恼,这个烦恼总有原因吧,是不是?如果你没有找到正确的原因,你去断它,你怎么能断它、你怎么能解决它的问题?我们现在普遍的碰到困难,碰到逆境,大家都用什么方法?拜一拜是不是?求一求、去算算命、想想办法,这是它的因吗?耶,所以这里就讲哦,要‘如实知’!!如果‘不如实知’的话、就是不了解它的真相的话,你就永远不能断。不能断,就是不能解决问题啦!我们今天有痛苦、烦恼、生死,我们正确的知道它的因,知道它的缘,知道它真正的因缘吗?不了解你怎么去解决它!所以这个‘如实知’,就是如实知正确的因跟缘,知道意思吧?还有它的方法,怎么样才能解决它,在根的地方来下手。所以这个‘如实知’跟‘不如实知’,那真的是差别太大啦。

对五蕴,如实的去观察它,它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也不是单一的,这个怎么可能是我!不是我也不是我所!五蕴都一样哦,色是如此,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而且我们最容易体会的就是‘受’,要记得,根、尘、触一定产生‘受’,法法见触啊都是受。所以我一直强调这个‘受’啊,是最容易体会它的无常,最容易体会它的非实如幻。注意哦,这个地方真的很重要!只要如实的体会到:它真的是剎那生灭的,没有办法永恒,没有办法不变的,这无常性很容易体会的,这个‘受’字记得哦!耳朵闻到声音,嘴巴尝到味道,身体触到感受,眼睛看到美色,都一样哦,都会起感受,但是这个感受,慢慢去体会它,尤其记得:当你贪欲起来,你要去看那个贪欲,它停留多久?美妙的声音起来,你喜爱,喜爱多久?瞋恨心起来的时候,看那个瞋恨心能停留多久?注意听哦!!这个就是法要!!!那个‘看’,就是我讲的如实观照,很重要!一看之下当下止息,当下就不见啦,注意听哦,你要发现它,刚刚那种情绪,刚刚那种贪爱,那种执著,为什么一看之下,找也找不到?如果是实在的它不会变,它会当下不见,这个是一个很重要能体会无常的地方!!当你能堪破这个‘受’,它的无常非实,你很快就会体会到:原来刚刚那种执取,那一种一切的实有感,你马上就能发现它。我们就是在这里被骗,而产生执著的,一生做牛做马,贪、瞋、痴、烦恼造业无边,都被这个‘受’骗的,很重要哦!我一再一再的提哦,大概讲了上百次了!但是还是要讲,还是要讲,因为真正体会到的人不多,你们今天虽然听我常常讲,都会说:师父每一次讲都一样嘛,好像都没有变嘛,好像只会讲这个嘛,但是当你们都体会到了,我就不讲啦。我还会讲,是因为很多人根本还没有体会,这样知道意思吧?所以你们不要厌烦,师父再讲也都那一套,好像没有再新的,不知道这最重要!等你们都解脱受用啦,我就不讲啦,知道意思吧?我还会讲是因为你们还有问题,你们还没有解决,不要厌烦啊!好,这一经也是在告诉我们:无我,啊,这个主题都在衬托无我。

我们今天自己造了很多因缘,然后就变成我们根据的理由:我一定要贪瞋痴烦恼,我不痛苦烦恼是不对的。好像是这样子;因为我有理由嘛:因为我有家庭、我有事业、我有人际关系、因为我如何如何,所以我非要如何不可。请问:活在人间一定要贪瞋痴烦恼吗?你可以有责任、你可以有事业、你可以有一切,但是一定要贪瞋烦恼吗?不一定吧!是不是这样子?我们今天学佛所为何事?为了涅磐嘛。涅磐什么?贪瞋痴烦恼的止息嘛,后面才不会生死相续。好,一定要回到根本来,啊,原来一切的问题出在我们的五蕴、六处上,知道意思吧?就在身心上,我们不理解、不了解我们自己。最重要就是被这个“受”骗了,要记得!你们随时都在你们生命活着的过程中,每一个当下都能体会这个真相。

我想建立一个圆满的什么……,那个其实在满足你内在想象的、那个受的一个满足感,真的达到那个境界的时候,真的满足了吗?不会。为什么?因为他所满足的那个是空虚的。因为什么?因为无常法,因为它不能永住,不可能永远满足,那也是精神状态也不可能不变。所以我一直强调这个“受”最容易让我们体会得到,随时观察得到、随时感受得到、随时可以体证的:就是这个‘受’,要记得!

“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注意喔!六根触六尘,二和合产生识,三和合产生触,知道吗?触俱生受、想、思,注意听喔!所以这个受起来想也起来、思也起来,这样知道意思吧?受、想、思好像是有次第的,其实它是非常紧密的、很快的剎那都同时现起。所以‘受’是根尘触产生的六受,为什么这里也讲根尘触产生六想?一样,知道吗?受、想、行就是受、想、思,是根尘触二和合生识,三和合生触俱生受、想、思,这样知道意思吧?所以有六受身就有六想身、就有六思身,这样知道意思吧?

“复次、彼想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磐。”跟前面的“受”意思是一样,只要‘受’能明白‘想’也明白。但是各位:“受”跟“想”它的功能性有一点不同,“想”是记忆以后产生的一个作用,这样知道意思吧?“受”是当下起来的,根尘触就会产生‘受’,但是它留下的印象将来就变成它的资料、记忆,它就会起‘想’的功能。所以‘想’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当下起的反应,一个是从内在根尘产生的那个记忆中法尘又出来,也可以产生‘想’的功能。所以我为什么一直强调:这个‘想’我们也要把它观察清楚,我们身体功能的想蕴,我们要观察清楚。它会思考、它会有记忆又重复出来,这个记忆的功能也会重复的出来;一个是根尘触它产生‘受’,‘想’的功能马上会相应;一个是从内在的法尘也会出来,这个是从记忆中也会出来,这个‘想’有两个功能。好,我们现在看到一件事,‘受’起了;马上就看到一个人,我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是不是过去的记忆就相应了?那个‘想’的功能:噢,这个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噢,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噢,我跟他过去的关系,他马上就会明白了;这个就是跟过去的记忆的那个资料会相应,这个就是‘想’的功能。所以我为什么说:我们要注意生命的功能中,五蕴的功能,一定要发现清楚、要理解清楚;每一个功能都清楚的时候,为什么我说:如实观照一个“看”字跟“想”哪里不同?我叫你们一定要清楚的明白它。“看”只有当下,“想”是包括过去跟未来,这样知道意思吧?这个功能性一定要明白。所以这里啊也要知道:想蕴是不是永恒的?他也是一样喔:无常、苦、变异之法,那么你对想蕴明白的时候,就不会被想蕴左右了,它的无常、它的变异你要明白了,就不会落在想中以为它就是永恒的啦。

所以印顺导师说: “佛法,只是即现实而如实知之而已!”你们以为佛法很虚、很玄、很玄妙吗?我告诉你:导师这一句话最如实:“佛法只是即现实”,不离开我们现实的一切、当下的身心啊?‘如实知之’而已。怎么样‘如实知之’?所以我常常讲:我们要从外太空回到人间来,从人间回到身心来,然后回到这里来干什么?‘如实知之’而巳。怎么样‘如实知之’?你了解自己吗?你认识自己吗?你认识这个生命的功能作用吗?从来不认识啊!今天会无明、会颠倒、会执著,就是从来不认识啊!回到这个现实的身心来,去了解它、认识它,把它的真相体会了解了,那个叫见法,那个叫悟道。生命的真相、生命的实相,你理解了,只是‘如实知之’而巳。所以我们‘如实知之’以后,就不会被我们过去的自性见起了颠倒以为那个就是,了解了真相,破除了我执自性见、破除了无明,你就能了解生命的真相,如实的了解而巳。所以我们要了解它,要如实的去观察、要如实的知之、如实的显现、如实的超越,都用“如实”两个字,知道意思吧?不然我们用‘如实观照’干什么?不是玄想的、不是推论的、不是异见变化的、不是心灵起的幻相的,那些推想的、理论的,都不是?只是生命如实的展现,去如实的了解它的真相而巳。欸,在哪里起无明的、为什么会起无明、无明后起了实有感,这实有感叫自性见,自性见在里面产生了什么功能、什么作用;我们在这里贪瞋痴执著、我慢我执都来了、造业无边来了,这个在发现它的实相。所以真正的修行要到哪里?到现实的生命中来如实知之而巳啊,如实观照就是要达到‘如实知之’。

从缘起来认识一切法、认识我们的生命,也认识生命的无常变化,就不会对万法执著,而且它必然是如此展现的。所以缘起不是在否定一切法,而是在成立一切法!缘起只是否定对一切法实有感的执著,超越的是这个!缘起有万法本来就是幻现的,它剎那不住生灭无常,本来就是这样子,你否定它干什么?要否定的是这些中间我们起的自性见、实有感、起的贪爱执著,这个才是相续生死不断的因缘。不是在否定一切法,一切法你不用否定,它必归于灭,否定它干什么?而是否定的是这种自性见产生的执取、贪爱,它后面的相续作用才不断,所以这里一定要明白。

我们修行到底在修什么?修掉那个自性执、贪欲执著,还是修掉一切行为都不要?一切生活都不要?生命的功能都不要?六根触六尘会产生问题,所以六根不要触六尘,是这样叫修行吗?还是把六根触六尘产生的执取,那个执取的原因让它消除,在六根触六尘大展现自在无碍?最后一个主题了,所以我会强调、会大声,你们不要奇怪,不讲快没机会了。

今天我们学法、要解脱,解脱于什么?贪瞋痴烦恼,知道意思吧?目标不要偏离了。不是在解脱一切万法都不要,吃也不要、眼睛也不要看、耳朵也不要听、什么都不要,那做木头,木头就解脱了,这个桌子就解脱了,是这样子吗?所以我一直强调:真正的解脱是什么?“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记得吗?!

“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智善见。”今天所有我们的佛弟子,我们现在来说是佛弟子,当时佛陀是对这些圣弟子们开示嘛;这些圣弟子,就是在这个缘起法的理则,跟缘生法的法法相扣的因缘:因果必然中,要怎么样?正智善见。那我们现在是佛弟子啊,也一样的一定要在这个因缘法跟缘生法的这个内涵,去怎么样?正智善见。注意喔!佛陀是在这里悟道的喔、佛陀是在这里正觉的喔;这个因缘的法则,真理实相的环环相扣,这个过程因果有必然性;在这里不管有没有佛,这个宇宙都一样,它本来就是这样子的。所以这个真理法则是谁创造的?不是,它是法尔如是,必然如此。佛陀是一个发现者,知道意思吧?第一个发现的叫创觉者;不是他发明的喔,不是这个因果由他来主宰、由他来控制、由他来发明喔。注意听喔!不是喔。这个理则不管有没有佛在人间,它都是一样这样子的;所以也就是宇宙中,它本来就是在这样因果法则的必然中,它就是这样子的。佛陀创见了、体会了、觉悟了,然后他呢?才超越了像外道一样的执著,一切的倒见、一切的错误颠倒的行为就端正了。所有的忧悲苦恼纯大苦聚,因为过去的错误的知见才引生的嘛;现在发现了真相—环环相扣,真理法的必然如此,他巳经解决了这些因,所以他也就怎么样?解脱了、成正觉了。他是发现了宇宙中的法尔如是的这样一个真理必然而解脱的;他也把这个真理法则,如实的怎么样?演说、开示、显发,让后来的这些学者,不管是圣弟子还是未来的佛弟子,都一样的怎么样?可以去体会、可以去学习、可以去证明、可以去受用跟解脱。所以他现在告诉我们:你要理解的就是缘起法则,跟缘生法的法法相续的因果必然;我们要在这里怎么样?正智善见。才能跟佛陀一样的怎么样?觉悟、解脱。这个重点都巳经讲得很清楚了。缘起法则的必然你如果不明白,缘生法的环环相扣的流转也不明白,你怎么知道它的还灭?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什么法可以搞的,你说?其他所有的都是外道的邪见,要注意听啊!佛法与世不共的正见在哪里?就是缘起法。所以各位:离开缘起的正见,还有什么佛法的可贵?所以我一直强调:要学如实观照、要解脱受用,先要把缘起正见建立好;没有缘起正见的建立,谈什么禅修都是多余的!你们就知道了,正见何其重要!好,我们再看后面,这个就太重要了!多闻圣弟子,如果于这个因缘法缘生法能够正智善见的话,后面是什么?

“不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注意听!一个真正证到缘起法法性的人,能够正智善见的人,就不会再落到前际的因缘里面,知道意思吧?怎么样?还会说我前际、我过去世是怎么样怎么样、我过去世是什么什么、我过去世是有是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是畜生、我是天人、我是什么,没有这个问题!

再来:“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类?何如?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于此没当何之?”(292-1-11)这两个前际跟后际,你们要用心哪!不但不会求前际如何,后际:我未来世到底是有呢、是无呢、我会到哪一个类去呢、六道哪一道呢、会怎么样呢,那些不会再有这方面的犹豫了。啊?噢,未来我要扮演什么角色、到底是什么、我要怎么样、好,这些众生从哪里来呢?啊呀! 这里消失了以后到哪里去呢?注意听喔!如果多闻圣弟子,在这个因缘法缘生法能正智善见的话,就不会求前际,不会求后际。注意听!这里很重要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