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介绍

 印光大师与近代净土宗的振兴


   日期:2008/8/17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法门,自庐山远公开宗,近迄于红螺资福,历代弘扬净土教者,代不乏
人。然时久弊生,大化渐衰,净土一宗,亦趋式微。至清末民初,有印光大师出,
莲风溥被,如丽日中天,膺大师教而皈心净土者,不计其数。圆瑛法师赞之曰:
“彻悟大师之后,第一人也。”诚不虚之论。

印光大师(1861—1940),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陕西癭阳县陈村人,俗
姓赵,名绍伊,字子任。幼年随兄读儒书,颖悟非常。因读程、朱、韩、欧之书,
受其影响而辟佛。15岁后,病困数载,得读佛经书,始悟前非,乃回心向佛。清
光绪七年(1881)大师21岁,礼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道纯和尚出家。次年,于陕西
兴安县双溪寺印海律师座下受具足戒。此前,曾在湖北竹溪莲花寺于晒经次,得
读残本《龙舒净土文》,初知念佛法门之妙。自幼病目,几丧明,至是一心念佛,
目疾乃愈。平生自行化他,一心以净土为归,即肇端于此。嗣后闻红螺山资福寺
为专修净土道场,于26岁时辞师前往,翌年正月朝五台毕,仍回资福。同年十月
进念佛堂,后任香灯、寮元及藏主等职。此间,除念佛外,深入经藏,研读大乘
典籍。30岁时,至北京龙泉寺当行堂,苦行培福,潜修密证,长养圣胎。次年住
圆广寺。越二载,适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都迎请《龙藏》,助理需人,众以
师荐,相随南下,延居法雨寺藏经楼。37岁时,应寺众坚请,讲《阿弥陀佛经便
蒙钞》。讲毕即于珠宝殿侧闭关,两期六载。出关后,居茅蓬。44岁时,为温州
头陀寺请藏经,事毕南归,仍住法雨寺藏经楼。至此,出家30年,终清之世,始
终韬晦。民国元年(1912),师52岁,高鹤年居士取大师文章数篇,刊载上海《佛
学丛报》,署名常惭,读者叹服。民国六年(57岁),徐蔚如居士得大师与其友
三书,以《印光法师信稿》为题印行。次岁,又得大师文稿二十余篇,印于北京,
题曰《印光法师文钞》。60岁时,再集大师文稿数十篇合订二册,出版于商务印
书馆,木刻于扬州藏经院。后又迭次增广,排印于中华书局,题曰《增广印光法
师文钞》。其文言言见谛,字字归宗,上符佛旨,下契群机,发挥禅净奥义,抉
择法门难易,发前人所未发。

民国十一年,师62岁,江苏义务教育会成立,呈请省府下令用寺庙作校舍,
佛教界哗然,大师为此奔走,护教护寺不遗余力。同年,应定海知事陶在东请,
推荐智德法师去监狱讲《安士全书》,宣扬因果报应和净土教义,自己应聘为“
江苏监狱感化院”名誉院长。是年,陶在东又与会稽道尹黄涵之汇大师道行事迹
呈报政府,请予题赐“悟彻圆明”匾额,赍送普陀,香花供养,盛极一时,缁素
赞叹,喜悦异常,然大师对此则置若罔闻。有问之者,答曰:虚空楼阁,自无盛
德,惭愧不已,荣从何来?民国十八年(69岁),应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请,于
该林连日开示,听者蜂拥而至。

大师一生俭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供养香敬,从来不入私囊,助印佛书
流通而外,办佛教义赈会、慈幼院等,致力于慈善事业,广种福田。

大师早就拟欲归隐,于民国十九年二月住苏州,掩关于报国寺,课余则修订
四大名山山志。民国二十六年(77岁)冬,由于抗战,应妙真和尚请,移锡灵岩
山寺掩关安居。中外信徒来寺叩关请益,大师对来者慈悲开导,折摄兼施,使闻
者悦服。

民国二十九年(80岁)农历十一月初四,大师预知时至,端坐念佛,安祥生西,
僧腊六十。次年二月十五日荼毗,得五色舍利无数。僧俗弟子建塔灵岩山巅,并
于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十九日将师舍利奉安入塔。大师一生严持毗尼,一丝不苟;
六时念佛,三业清净,护教重道,勤奋修学,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弘扬净土,
不遗余力;皈依弟子,众星拱辰。后人尊大师为中国净土宗第十三祖。

师之一生,淡薄名利,严持戒律,通宗通教而专弘净土。曾数次掩关深入经
藏,遍览诸经,析其微妙,然最终认定净土法门普被三根,最为殊胜,因而归心
净土,一心专念。对一切人,皆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劝。作《净土抉疑论》
等文,以释信众心中之疑,深入浅出,发微抉隐,尽阐净土法门之胜妙,使未信
者生信,已信者坚信。其一生之弘化工作及对净土宗之贡献,主要分为以下几个
方面。


一、以文字般若之流布,极力倡导,劝教念佛。

大师不出关房,通过来往书札及撰文,将净土圣教弘传四方,其在《印施极
乐图序》中畅谈净土超胜曰:“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念
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三根,统摄律、教、禅诸宗。如
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汇三乘五
性,总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
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

大师先后在上海、苏州设立弘化社,刊印净土经书百数十种,达数十万册。
该社除刊印流通《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嘉言录》外,还校勘、重印藕益
大师编著的《净土十要》,并将《往生论注》、《彻悟语录》、《莲华世界诗》
等十余种莲宗语录附集其后,一同弘扬。


二、增编“净土五经”,扩充完善净土宗之理论基础。

为了在理论上将净土法门的殊胜圆满进一步充实完善,大师增编了“净土五
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以向称为“净土一论三
经”。清末魏源(默深)居士初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编入,名曰“净土四经
”。民国二十二年(1933),大师增列《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名为“净
土五经”,并排版付印流通。大师认为《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
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
远成佛道乎!”故将此章列为净土法门基本经典之一。


三、创建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

师一生大业,“唯弘化社与灵岩山寺”。自民国十九年(1930)二月到苏州报
国寺闭关,至二十九(1940)在灵岩山圆寂生西,“为弘化极盛之十年”。

早在民国十五年(1926),大师与真达和尚第一次上灵岩山时,即规划创建灵
岩山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之设施。十九年(1930)大师到苏州报国寺闭关,灵岩山
妙真和尚负责实施,常去苏州叩关请示,殷切仰承指导,山寺日就振兴。二十一
年(1932)夏,大师将该山原名崇报寺改为灵岩山寺,并为山门撰题对联:“净土
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
洪猷。”开办念佛堂,订立念佛堂每日行持细则,安众念佛。二十五年(1936)十
月十七日,大师应请上灵岩在念佛堂开示,次年十月从苏州报国寺移锡灵岩安居。
建造大雄宝殿,主佛两边,根据《阿弥陀经》供奉十六尊者立像。后建天王殿正
名为弥勒阁,改供戴五冠弥勒菩萨本像。该寺一切规章制度,悉秉大师意旨而定。
大师为创建灵岩净土道场撰文甚多,如《灵岩寺永作十方记》、《灵岩山笃修净
土道场启建大殿记》、《灵岩重修弥勒阁记》、《灵岩普同塔记》等,还撰有若
干殿堂之对联,以及《灵岩念诵仪规》关于佛菩萨圣诞诸赞、偈,净土宗十二位
祖师赞、偈等。

清季以来,汉传佛教某些寺院存在“三滥”现象,即剃度滥、传戒滥、住持
滥。一些僧众热衷于应酬经忏,不注重修学,以致佛教日渐衰微。印公当时针对
上述时弊,在创建灵岩净土道场之初,就特地订立了五条规约:“一、住持不论
台、贤、济、洞,但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法门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
眷私属之弊。二、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三、不传
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升座,不招外方来
听耳。四、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五、无论任何人,不得
在寺内收剃徒弟。以上五条有一违者立即出院。”这五条规约系真达和尚与印光
大师商订,亦是大师为弘扬净土、振兴佛教、匡正时弊而发。从此,灵岩道风为
之一振,迄今不衰,成为中国近代著名净土道场之一。


四、提倡“兼仗他力,带业往生”思想。

在弘扬净土法门时,大师提倡“兼仗他力,带业往生”的思想,尝曰:“念
佛法门,乃佛法中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并对“带业往生”作
解释说:“约在此界,尚未断惑,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净业带到
西方去。”因为“一得往生,则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烦惑不期断而自断。……俾
带业往生者,速证无生,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感应
道交,得此巨益。校比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天地悬殊也。”因此,无论出家在家,
士农工商,老幼男女,贵贱贤愚,但肯依之修持,一心专念,皆可仗佛慈力,带
业往生。但是,他认为修净业者要带业往生应做到:“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
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
信愿为往生之前导。”其中尤重持戒,认为并不是带业往生就可以不持戒,以致
任意再造恶业。大师云:“念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
隔,难于感应道交矣。”一戒如此,诸戒亦复如是。持戒念佛,才能身口意三业
清净,往生西方才能有分。

关于信愿行,大师认为真信、切愿、笃行为念佛法门宗要,曾云:“既有真
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念佛一法,约有四种,
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
”对于持名念佛,则提倡“摄心念佛”方法,“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
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
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仍亦有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
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
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弘净土者,尚未
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其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
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此“摄心念佛”一法,乃大师积数十年念佛经验之
极谈。


五、总结诸宗法门,彰显莲宗之胜。

大师一生专弘净土,认为净土法门殊胜无比,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

其一、“适一切根性,万修万人去”。他说:“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
摄上中下三根,高超律、教、禅诸宗”;它“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
势至……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九界
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其二、“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全收九界,
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它含摄一切法门,又超过一切法门。师曰:“净土者,
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虽三藏
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师之妙义,亦诠之不尽。”所以,历代祖师极力弘扬,千
经万论“处处指归”。不但《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专谈
净土,就是“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净土法门,乃佛教中“至圆至顿”之
法门。

其三、净土法门,为佛教一切宗派之最后归宿。无论修习何宗何法,最后皆
得归结于净土法门。《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教导众生“都摄六根,净念
相继”。《华严经》亦主张“导归极乐”,“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
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由此可见,“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
百川万流,悉归大海。”

其四、“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师在《栖真常住长年念佛序》
中说:“一切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方得了生脱死。”而修习净土法门,
只凭一句六字洪名,具足信愿,一心专念,即可仗佛力自力而横超三界,带业往
生,一生成办,不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长时间修行。一得往生,便是“莲花
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时时刻刻“追随
圣众,亲侍弥陀”;西方净土到处“水鸟树林,皆演法音”。净土法门,修习易
而成就高,如此殊胜方便,实为超生死证涅盘之最妙之门。是故大师观机应缘,
代佛宣化,慈悲心切,专弘净土,普利一切众生。

大师虽一生专弘净土,同时亦注重融合诸宗,并不扬此抑彼,排斥他宗。尝
曰:“佛法平等之怀,所有言论,唯理是尚。法无优劣,契机则妙。”他说:“
善会者,则一切法,法法圆通。”“佛理圆通,法法归真,头头合道。”又在《
影印宋碛砂大藏经序》中言:“综其所说,厥有五宗,曰律、曰教、曰禅、曰密、
曰净,五者名目虽异,理体是一,可专主于一门,不可偏废于余法,如有四门而
入一城,如以四时而成一岁。其互相维持、互相辅助之功,非深悉法源者莫能知
。”此文即含有护持诸宗之深意,由此可以洞悉大师之佛学思想,是以整个佛学
全面发扬为目标,而以净土一宗为归宿。通过对比,显示净土法门收机之广,化
众之胜。


六、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

大师一生,“以法为重,以道为尊,名闻利养不介于怀”。出家以后“三十
余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中年时代赴
各地参学苦行,充当行单,遍阅经藏,闭关念佛。“以期昼夜弥陀,早证念佛三
昧。”

然“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德厚流光,终不可掩。”民国元年(1911),高鹤
年居士得大师文章数篇,刊于上海的《佛学丛报》后,才引起社会名士的注目,
于是索文者接踵而至,争相请读。太虚大师赞曰:“亲其教览其文者,辄感激威
德力之强,默然折服,翕然崇仰,为莲宗十三祖,洵获其当也。”“慕师道德,
渴望列于门墙之善男信女,日益众多。或航海梯山,而请求摄受;或鸿来雁往,
而乞赐法名。”而师“皆以等心摄之”。凡所请益,皆观其机,对其疑,针对性
的一一作答,最终达到解人疑惑、示人正道的目的。其内容妙契时机,博徵旁引,
不拘于一说,不谈玄说妙,“必使人人皆知而能行,闻者悉皆当下受益”。

师虽名闻遐迩,然“刻苦俭朴,一如故昔,洒扫洗涤,躬自操作,粒粟寸纸
珍若拱璧。”“示人以老实修持之道,且更益之洒扫浣濯之勤”,严己宽人,与
人为乐,一旦有钱,从不储蓄,不是救济孤苦,就是印经赠人,或办慈善事业。
而自己却总是“破衲粗粝”,垂老躬行,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在《略说印光大
师之盛德》一文中,弘一法师回忆说:“大师一生于此事(指惜福)最为注意,衣
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师每日晨时仅粥一大碗,无菜……饭菜尽已,注开水于
碗中将涤荡以嗽口入肚,与晨无异……”若别人饮食稍作好些,师即“大加呵斥
”,责备说:“我等道力微薄,不足利人,即施主一粒米,并无法消受,那可更
吃好菜!”有居士供养滋补品,师亦转赠他人,总言自己福薄,不肯领受。

在倡导持名念佛的同时,师亦极力劝重因果,常云:“因果一法,为佛教入
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途。”无论上智下愚“若告
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
而冀善果。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虽在暗室
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又曰:“今
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属虚设。”“佛则
详示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及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等事理。俾上智者必
期于证本有,下愚者亦不敢肆意纵情,以膺未来之苦,势必改恶迁善,希圣希贤
。”否则,若拨无因果,善无以劝,恶无以惩,天下大乱矣。若能明因果之事理,
举心动念,唯善是从,决不敢有非分之念及举动,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矣。

纵观大师之一生事业,就是一部净土宗振兴史。在那法化日衰、大厦将倾之
时,唯大师孤身奋起,一肩承担,极力弘扬,解行并进,以身作则而天下归心。
古德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语在大师身上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由大
师之人天狮吼而在当时教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圆瑛法师亦“敬步后尘,奔南
逐北,莫不因势利导,指归净土”,“著《无量寿经》、《弥陀要解》等讲义,
揭净宗之旨。著《劝修念佛法门》,普劝修持,同生安养”。膺大师教而趋心向
佛、归心净土者不计其数。括其盛况,弘一法师称:“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太虚大师曰:“尽一生精力,荷担斯法,解行双绝者,印光大师也!”由大师之
弘化,而使“善导高风,复见今日”,净土一宗,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光       崇恩)(五明学佛网:印光       崇恩)  

 净界法师:净界法师:印光大师说佛号的功能 

 楼宇烈教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蔡惠明居士:印光大师与弘一大师的法缘 

 蔡惠明居士:至诚恭敬 修习净业——纪念印光大师圆寂五十周 

 正如法师:印光大师的佛学思想 

 陈星桥居士:印光大师与佛教自身建设--纪念印光大师圆寂六 

 张秉全居士: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印光大师殊胜开示之六 

 张秉全居士:学习《净土决疑论》摘记——印光法师殊胜开示之 

 张秉全居士:发大菩提,生真信愿。竭诚尽敬,唯佛是念——印 

 张秉全居士:八句名言,往生津梁——印光大师殊胜开示之三 

 张秉全居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张秉全居士:印光大师殊胜开示的句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