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然法师:《大乘起信论》白话(一)


   日期:2020/9/19 22: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乘起信论》白话 
         

马  鸣  菩  萨      造

 梁  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

 明  憨山德清禅师  直解

 中华习教沙门 超然 白话

 沙 门  来 华  白话证义

 

我以生命皈依那穷尽十方的,

具有最殊胜意业的正遍知者;

其身业殊胜于色法自在无碍,

以最胜语业救世的大悲佛陀!

 

我归依佛陀的法身实相妙体,

那无边无际的真如法性大海;

具足无量妙性功德之如来藏!

还有那些如实修行的贤圣僧!

 

为了利益有缘众生而造此论,

令其去除疑惑舍弃邪见执着;

并发起大乘佛法的真正信心,

佛陀正觉的种子将不断流传。

 

总论:“有一个法门,能够帮助众生发起大乘正信之根。所以,应当讲说。”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说,那五个方面呢?第一、因缘分;第二、立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劝修利益分。”

 

第一、因缘分

  

首先讲说第一因缘分。

问:“由于什么样的因缘,要造这部论呢?”

回答说:“造这部论的因缘有八种,哪八种呢?第一、因缘总相。就是为了让有缘众生,能够远离一切苦,得到究竟的安乐。而不是为了追求人世间的名闻利养,以及恭敬的缘故。”

“第二、是为了解释如来教法当中的根本教义,让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正确的理解,而不会发生错谬的缘故。”

“第三、是为了让那些善根已经成熟的众生,在大乘教法当中能够成就菩萨初住以上位次,得到不退的真实信心的缘故。”

“第四、是为了让那些善根微少的众生,通过学习发心和各种修行,逐渐成熟信心的缘故。”

“第五、是为了那些恶业众生而开示方便法门,让他们通过礼佛忏悔等方法,而消除罪恶业障;从而保护他们的信心,使他们逐渐远离愚痴和我慢,出离邪见之网的缘故。”

“第六、是为了开示修习止观法门,以便对治凡夫和二乘人心中过失的缘故。”

“第七、是为了开示专心念佛求生净土的方便法门,以便那些怯弱众生,能够往生到净土当中见佛闻法,得到决定不退的真实信心的缘故。”

“第八、是为了开示大乘教法的殊胜利益,劝导众生勤奋修行的缘故。”

“有以上这些因缘,所以要造这部论。”

 

问:“上述这些法义,在佛经当中都已经具备,何必要重新讲说呢?”

回答说:“佛陀经教当中,虽然已经具有这些法义;但因为众生的根机和修行的力量,各自不同,接受和悟解法义的因缘也千差万别。比如,如来在世的时候,众生的根机猛利,如来作为说法之人,其身口意三业也极为殊胜。所以,世尊圆满的法音,一经演说,各类众生都能够平等地得到悟解。这种情况下,就不必造论了。”

“在如来灭度以后,有的众生,能够运用自己的力量广学多闻,从而得到悟解;”

“也有的众生,能够运用自己的力量,通过少量的听闻经教,就可以获得广大的悟解;”

“或者有的众生,智慧的根器比较迟钝,需要借助于详细广博的论著,才能够获得悟解;”

“还有一些众生,因为广大的经论,文字内容太多而烦恼,心中希望通过修持少量的文字,而包含多数法义,最终达成悟解。”

“鉴于上述因缘,这一部论,就是为了从总体上,概括如来广大深妙教法当中无量无边法义的缘故而作。为了最后一类众生的缘故,应当讲说此论。”

 

第二、立义分

 

前文讲说因缘分完毕,继续讲说立义分,树立大乘正义。

“所谓大乘,从总体上来说,有两个方面。那两个方面呢?第一是法;第二是法义。”

“这里所说的法,其实就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心。这个心已经包括了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依赖于这个心,才能够显示大乘的真正含义。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心的真如相,就显示了大乘之体;这个心的生灭因缘相,能够显示大乘本具的体、相、用三大的缘故。”

“这里所说的法义,共有三种。哪三种呢?第一、体大,就是说一切万法平等具有真如本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无差别的缘故。”

“第二、相大,就是说如来藏当中,圆满具备无量无边自性功德的缘故。”

“第三、用大,这个大乘心法,能够生起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善因果的缘故;它也是一切诸佛在本来因地,所乘坐之妙法的缘故;乃至于一切菩萨,都是乘坐这个大乘心法到达如来究竟圆满果地的缘故。”

 

第三、解释分

 

前文讲说立义分完毕,继续讲说解释分,解释大乘法义。

“解释大乘法义分为三个方面。那三个方面呢?第一、显示正义;第二、对治邪执;第三、分别发趣道相。”

 

第一、显示正义

 

“所谓的显示正义,在这一个大乘心法当中,可以分为两种法门。哪两种呢?一、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它们分别能够总括包容一切万法。其中的含义是什么呢?因为这两个法门,没有办法相分离的缘故。”

 

一、心真如门

 

“所谓的心真如门,也就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就是说心性从来不曾产生,也永远不会灭亡。一切看似缤纷繁杂的各种事物,只是因为心中的妄想念头才显示出了差别;倘若能够离开妄想念头的话,就没有了一切境界的样子。因此,一切万法,从根本上来说,远离语言文字之相;远离虚假名字之相;远离心念分别之相。其本质究竟平等;其本性没有丝毫生灭变异;其本源没有办法被破坏。一切的一切,全都只是一心而已,所以叫做真如。”

(问:“为什么一切法远离语言文字之相,远离名字之相呢?)

答:“因为一切语言文字,以及名字,都没有任何真实的内容。”

(问:“为什么一切法远离心念分别之相呢?)

答:“因为一切法只是随着妄想念头而显现,其本性是了不可得的。”

(问:“倘若语言名字相和心念分别相都远离的话,什么是真如相呢?)

答:“这里所说的真如,没有任何相貌。”

(问:“既然已经远离名字相,为什么还会有真如这个名字呢?”

答:“这里所说的真如,乃是语言文字的极致。只是借用文字,来除去对于文字的执着罢了,它也没有什么确定的名字相。”

(问:“既然远离了名字和语言之相,这个真如还可以远离吗?)

答:“这个真如之体没有什么可远离的,因为一切法都是真如的缘故。”

(问:“是不是一切虚假语言名字都远离了以后,只确立真如这一个法呢?)

答:“真如也没有什么好确立的。因为一切法都和真如同体,没有任何差别。要知道,一切万法,超越了语言文字,也超越了心念分别,所以叫做真如。”

问:“倘若像您所说,真如超越了语言文字和心念分别的话。一切修行的众生们,应当怎样随顺这样的法义,从而得以悟入真如呢?”

答:“倘若修行的人,能够知道一切万法,虽然可以方便言说;而实际上,却根本没有什么能说的人,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法。虽然可以因为一切法而生起念头,实际上,却根本没有什么能念的我,也没有什么可念的法。这就叫做随顺的方法。像这样随顺修行,一旦行到心体离念,就叫做悟入真如。”

 

“另外,这个一心真如当中,按照语言文字的分别表述,含有两个方面的法义。哪两个方面呢?(一)如实空。因为一切妄念染法如实空的缘故,所以能够显现出究竟实相。(二)如实不空。因为真如自体不生不灭,本来就圆满具备种种无漏解脱自性功德的缘故。”

(一)如实空

“所谓的如实空,是说从无始以来,真如一心与一切虚妄污染之法,从来就不相应的缘故。也就是说,真如一心从根本上远离一切法之间的差别之相,因为根本就没有虚妄心念的缘故。”

“应当知道,这个真如自性,它既不是‘有相’;也不是‘无相’;既不是‘非有相,非无相’;也不是‘亦有相,亦无相’。它远离有无四句的执着。”

“这个真如自性,与一切法之间,既不是‘一相’;也不是‘异相’;既不是‘非一相,非异相’;也不是‘亦一相,亦异相’。它也远离一异四句的执着。”

“乃至于总说如实空的法义:就是因为一切众生有虚妄生灭心的缘故,在念念分别当中,与真如一心不相应,所以叫做如实空。倘若远离了虚妄生灭心以后,在究竟实相当中,就没有什么可以空的了。”

(二)如实不空

“所谓的如实不空,前文已经显发出了空而无妄的真如法体;这个真如法体,当体就是真如一心。这个真如一心,它不生不灭,恒常不变;而且,本有的清净妙法在其中圆满具足,所以叫做如实不空。但是,在这个不空当中,也没有什么有相的真实之法可以得到;因为心体离念的境界不可思议,只有亲自证得,才能与真如一心相应的缘故。”

 

二、心生灭门

 

“所谓的心生灭门,依赖于如来藏的缘故,所以有了生灭心念(譬如波涛依赖于海水而有)。虽然有了生灭心念,并不会破坏不生不灭的心体。这时,所谓的不生不灭心体与生灭心念相和合,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名字叫做阿赖耶识。”

“这个阿赖耶识有两种含义,能够包容一切法,也能够生起一切法。哪两种含义呢?(一)觉义;(二)不觉义。”

(一)觉义

“所谓的觉义,就是指在念头平息之际,本来离念的心体得以显现。那个远离念头生灭相的本来心体,它平等于虚空法界,没有不周遍的地方。于是,整个法界显现为没有任何差别和对立的一味真心,这就是如来的平等法身。因为这个平等法身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觉悟,称之为本觉。”

“为什么呢?这个本觉的名字和含义,是相对于始觉来说的。而这个始觉,所觉悟的就是本觉,实质是一样的。所谓的始觉,相对于心体离念的本觉来说,一切众生都在无明妄念当中,所以有了众生的不觉;从不觉当中修行,一旦心体离念,就叫做始觉。再进一步,把透彻心源的觉悟,叫做究竟觉;而尚未透彻心源的觉悟,叫做非究竟觉。”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比如普通凡夫,发觉自己的心在前面起了恶念,能够停止后面的恶念,让它不再继续生起来。这虽然也叫做觉,但其实还是不觉。”

“对于声闻、缘觉的二乘修行人,以及初发心住以上的三贤位菩萨来说,他们能够觉察从分别念到执着念的变化;所以在他们的念头当中,没有了执着取舍的变异之相。因为已经舍离了较粗的分别执着心念的缘故,叫做相似觉。”

“对于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萨们来说,他们能够觉知心念当中的分别和对立;所以,他们的念头已经没有了沾染境界的住着之相。因为已经远离了分别心,这种较粗心念的缘故,叫做随分觉。”

“对于菩萨地的尽头,十地后心的菩萨来说,他们的三昧观行已经深入到了极点。最后一念观照,与无念心体相应,就会觉悟到心念的最初生起之相;于是,他们的心就不会再有最初的妄动。因为已经远离了心中最微细心念的缘故,他们完全照见了无念心性;一味真心现前,常住法界,如如不动;始觉与本觉合二为一,叫做究竟觉。”

“因此,在佛经当中说过,倘若有众生能够观察无念之心的话,就是在趋向于佛陀的智慧了。”

“另外,当心念生起来的时候,并没有一个最初的生起之相可以被知道。之所以说能够觉知念头最初的生起之相,所指的就是无念境界,无念之心就是究竟觉。因此,一切众生,都不能叫做觉悟。因为他们从无始以来,一直念念相续,从来也不曾离开生灭的念头,所以叫做无始无明。”

“倘若能够得入无念境界的话,就会觉知心念当中的生、住、异、灭四相。因为无念真心平等不变异的缘故,所以根本就没有始觉和本觉的差异。因为生、住、异、灭四相,在无念真心当中同时而有;如果离开无念心体的话,这四相就都没有了独立的自体,所以它们本来就是平等的,同是真如一心的缘故。”

 

“另外,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随着修行者的心逐渐转染还净,本觉向内熏习,就会生起两种功德相。这两种功德相都以本觉为体,所以与本觉不会分离。哪两种功德相呢?一是智净相;二是不思议业相。”

“所谓的智净相,就是指依赖于真如由内而外的熏修之力,以及教法由外而内的熏修之力;依赖于这两种力量修行,一旦见到真如一心,就称为如实修行。此时,修行者证入初地。从初地继续修行真如三昧,到了第八地,证量已经非常精深,就会满足破除阿赖耶识当中根本无明的要求。于是,不生不灭心体与生灭心念相和合的阿赖耶识,就会被摧毁;同时,细微的心念相续生起之相,也会被消灭。这时,就会完全显现法身,本来的智慧觉性纯净现前。”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因为一切心识的生灭相续之相,都是无明。而无明当中的这些生灭念,都是依赖于真如一心而生起的,所以,无明心相,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本觉心性。究其本源来说,无明心相是不可破坏的;就其生灭念来说,无明心相并非不可破坏。这就如同大海里面的海水一样,海水因为风而有波动,水波之相与风动之相是无法分开的。然而,水的本性并不是波动,如果风停了,水的波动就会逐渐消灭。但是,水的湿润之性却不会被破坏。同样的道理,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因为无明风吹的缘故,才会有生灭念的动相。清净心和无明,都没有形相,它们也无法完全分开。然而,清净心的本性并不是生灭妄动,如果无明消灭了,生灭相续的念头就会消灭。但是,本来的智慧觉性却不会被破坏。”

“所谓的不思议业相,因为依赖于前面所说的智净相,就能够显现出一切殊胜微妙不可思议的境界。也就是所说的诸佛无量功德之相,它常住于智慧觉性当中,没有穷尽的时候。随顺着一切众生根机的不同,而自然发生相应,显现出种种不思议的感应,使众生得到各种利益。”

 

“另外,关于本觉的体相,有四个方面的内容。总体来说,本觉体相与无限包容的虚空平等无二;也好像一面没有边际的纯净的镜子那样,能够普遍显现一切。”

“哪四个方面的内容呢?第一、如实空镜。就是说本觉体性,本来就远离一切生灭心念,以及生灭心念所显现的一切境界。只是真如一心,没有任何法可以显现。本来湛然寂灭,了无对待,不是任何觉照法义的缘故。”

“第二、因熏习镜。就是说本觉体性如实不空。一切世间的种种境界,都在其中显现。本觉体性与所现的一切境界,没有内外和出入的差别。境界不现的时候,并没有失去什么;境界显现的时候,也不会破坏本觉体性。本觉与所现境界,都是常住一心;因为所谓的一切法,就是本觉真实体性的缘故。另外,一切生灭染污之法,都不能够污染本觉体性。本觉智慧之体如如不动,它圆满具备一切无漏功德,能够向内熏习众生,作为众生觉悟之因的缘故。”

“第三、法出离镜。就是说这个如实不空的本觉体性,逐渐向内熏习,最终将使修行者,得以出离烦恼障(烦恼碍)和所知障(智碍);并且远离阿赖耶识当中,不生不灭心体与生灭心念的和合之相。于是,就会显现出本有的纯净和光明的缘故。”

“第四、缘熏习镜。就是说一切圣者,依赖于前文的法出离镜的缘故,本觉体性自然能够遍照一切众生的心;让他们发起修行,增长善根,乃至于随念示现种种利益的缘故。”

 

(二)不觉义

(问:“本来觉性既然像前面所说的那样,遍布虚空,圆满觉照一切。为什么还会有不觉呢?”)

答:“所谓的不觉义,是指一切众生,没有能够如实知道,所有的一切境界纯是真如一心的缘故,忽然心动,而生起了念头。实际上,念头并没有独立的自相,它无法离开本觉一心。就好像迷路的人,由于对方向的错认,才会迷路;倘若离开了方向的错认,就不会迷路了。众生也是这样,由于对觉性的认知,所以才会迷惑不觉;倘若离开了觉性的认知,就没有不觉了。”

(问:“怎么知道不觉本来就是真觉呢?)

答:“因为众生有不觉的妄想心的缘故,由于妄想分别而能够知名解义,所以,如来为众生讲说并指示本有的真觉之性。众生通过修行,如果离开了不觉的妄想心,一念回光返照,契入本来的真如一心。此时,不仅没有了不觉,也没有真觉的独立自相可以表述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超然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超然法师)  

 超然法师:《四十二章经》白话(下) 

 超然法师:《四十二章经》白话(上) 

 超然法师:《金刚经》白话(下) 

 超然法师:《金刚经》白话(上) 

 超然法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白话 

 超然法师:《佛遗教经》 白话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二章 贤善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一章 圆觉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章 普觉菩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九章 净诸业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八章 辨音菩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七章 威德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