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3 唯有见性才能出离生死


   日期:2020/9/9 23: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六祖坛经》行由品 直讲3

 《唯有见性才能出离生死》

【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五祖大师有一天对六祖说:我看你的见地非常好,根基非常利,是传承佛法的栋梁之才,就怕恶人害你,所以一直不理你,不和你说话。你明白吗?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六祖大师说:弟子知道,所以不敢到您堂前找您,一直在槽场干活,以免被人察觉。

    五祖大师门下上千人,真正修学佛法的人很少。为什么呢?舍去不了执着—就是自己的习气毛病、嫉妒障碍,大智慧的人、大根基的人一旦出现,就会遭到嫉妒,在嫉妒之下就会有人生出恶意来。五祖大师为了保护六祖,平常不去和惠能接触。那时惠能还是个在家人,是个居士,不是出家人。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是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五祖弘忍大师有一天招呼门人,让大家都来,向大家说:世人都将生死看得很重!你们这些人来到东禅寺干什么呢?人们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生死,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谁都怕死,每天离死越来越近,时间在流逝,人在衰老,如果不知道自性,迷与妄执相中又如何出离生死呢?

    五祖大师说的明明了了。就像我们现在学佛的人,每天不是求着去了生死,求的是福。终日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的觉悟—在自性。

    现在学佛的人们怎么了生死呢?念佛,念阿弥陀佛,认为死了以后去极乐世界,去了极乐世界一生补处不受生死了。他把这个当成了生死了。

    这不是佛教的理念,因为生死在你心当中呢!你现在的思想,你到了极乐世界还是这个思想!生死和这个忧悲苦恼还在!怎么去除呢?

我们的自性迷了,有个生死,自性若觉没有生死。

    自性怎么迷了?有个“我”在修行呢,还有个“我”去极乐世界享受呢。

    你有这个“我”就在生死当中。本来轮回生死这是个虚妄,是人们妄执了一个“我”,打个比喻,假使我们现在是个人,死了以后转成了狗,这个狗的思想和人的思想又不一样了,身体也不一样,这个“我”是不是变了?你以前的我找不见了,这狗在转成人,又和狗不一样了,所以这个我是妄执的。

    生死苦海是众生,迷执有个真实的我,去造业受报,去轮回了。

    是因为这个“我”迷了你的自性了。自性是本觉,你没有妄执了,他就不去受生死。时时刻刻在净土,在无住的净土里,在觉照当中!

 

    在我们现实心境当中能超脱了“我”,临终以后也超脱了。他就不会有个“我”在我执烦恼中轮回生死了。受生死的是个假我,有个妄执在轮回。同时它夹杂着自性,自性是觉悟,它有知觉!它妄执这个知觉在轮回了。所以离开这个妄执就是自性的本觉,这就是觉悟,这就是离生死到彼岸。

    所以五祖大师呵斥这些门人,每天求福了,有个‘我’在做什么,要去修福。自性都迷了,这个福能解救得了吗?解救不了!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弘忍大师那会儿年龄大了,着急着赶紧找到继承人。继承人不是随便找一个就能培养,那得是真正彻悟了的人,真正觉悟了的人,见了性的人,才能继承这个衣钵法脉!

    所以五祖大师说:

    你们各自回去,真正用智慧用本觉做偈,说出你的感悟,我看了以后认为你真正觉悟了,就传衣钵为第六代祖师。

    各作一偈,要看智慧,智慧在哪呢?不在事上,也不在心外,就在心内。取自本心般若之性。

    人的心是一个,可是妄想起来很多,这般若自性在哪呢?是不离你的妄想,妄想当中的本觉就是你的般若自性。

【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五祖大师说了:真正觉悟的人,不是说用当中的思量,不是你考虑出来的,是用你的智慧直接就把你的觉悟的心性用文字表达出来。如果用思量了,那就不是见性的人了。真正见性的人,轮刀上阵也能见到。

    真正的佛法修行是什么呢?不是局限在你的宗教行为之内,你念佛,你持咒。五祖大师说:轮刀上阵,在战场上也能见性。

    这个觉悟和智慧,是指真正的修行不在事相上。

    不是说你读了多少经读得觉悟了,在你的觉性当中,你找到这个中心点没有,不是说你有多虔诚就能见性,那个和见性无关!真正的佛法指的是自性,指的是你的本觉性。

    首先你要从自性开始,你要知道你的自性在哪。我们平常的注意力是向外的,用自性是看外面的,真正的佛法是向内求证的。把注意力转向内,才能体现出你的觉性。注意力向外,都是你的妄想执着所表现的一切思维。

    所以真正的修行在每一个思想,每一个动态当中。每一念每一个刹那中不迷!不妄!

    佛法真正的血脉传承的就是这个中心点,自性自证的思想,没有离开本觉,离开自性本觉它就谈不到佛法了。

    上节课讲到五祖和六祖大师的思想,和达摩祖师的思想相同。从哪可以看出呢?

    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人们学佛追寻了多少年,要找个法门要求解脱,找来找去找到法门上了,这么多法门,应该皈依哪个呢?就迷到这上面了,哪个法门最究竟?哪个法门最重要,哪个法门是真的,哪个法门是假的,我是该皈依哪个祖师?很多人都不明白。早晚功课里面每天这样念还是不领会。

    学佛了,人们就把佛当成神去求了,求神拜神。佛和神的定义不一样。

神是外求的,佛是内证的,这要明确。

    你要说信仰,哪个宗教也一样,都是个信仰,那是你自己的信仰,是每个人思想认识当中的信仰。把这个要是和佛法混在一起,那永远不会明白。

    佛法讲的是觉悟—‘见性’。每个人都有这个本性,都有知觉心,就是迷到我执上了,才出来千千万万个法门。都说每个人的执着,你爱好什么,就有什么法门,你不喜欢什么,那个法门就和你无关。都是自己喜欢的举动。

    可是那些法门引导着人们去哪呢?那都是古来大德没办法了,设立这些法门引导人呢!引导你还是指向自性!觉性!不是指向法门。法门都是假的。

    为什么呢?《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诸相非相就是本觉。你用什么去见到呢?你用什么去看到人与境,看到事物呢?用你的心呀,你的本觉看到的。

    可是看到的境界随时就错过了。你看我们上节课的情景,这节课就没有了,都是回忆了,上节课的过程在这时就过去了。用你的觉性能思维回来,可是时空挪不回来了,前一小时挪不回来了,过去了。所以这些相是生生灭灭的,不变的是我们上节课的觉知和这节课的觉知。

    这样找我们的根源。不知道的人就取向于法门了,这个法门、那个法门。那都是众生的迷执相,真正的法门是不二的,就是觉性,就是指自性,这个不二,没有两个,心还有两个吗?心是一个,你千千万万个妄想是归的一个“心”。

    所以五祖大师说轮刀上阵,亦得见之。不是说你坐到那里就是修行,见性什么地方都能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看心趣向于外还是内,趣向于内就能见性,趣向于外永远见的是迷执相。永远是在相上迷来迷去的。别人骂你一句你就生气了,别人一赞成你就高兴了,都迷到外相上了。

    论议当中说了:只求福田,是指只修人天福报而言。福德与功德有异,修福田指的是修人天福报,福德和功德不一样。外修事功的有漏善只是福德,内证佛性的无漏智才是功德。

    我们平常讲功德无量,功德是什么?是自性!福德是什么?外修有漏的善,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好事帮助人,舍己利人,这都是修福,那不是功德,功德是指的自性。自性当中的无漏智,无漏的智慧,没有我执善恶分别这种念,没有妄想和执着,产生的就是无漏智。

    就像《黄檗传心法要》说,什么是无漏智呢?在一切事中做一切事,不被一切境界所惑,所迷惑,这就是无漏智。做一切事知道一切事,不被一切境界所迷,这是无漏智。人们求福德求功德,福在哪功在哪?功德在自性呢。

福德功德俱修俱足、才是出离生死苦海乃至成佛作祖之道,福德功德都要修的,福慧双修。

    倘若不知「见性」为修行人首先紧要的一住,不能自己内证得自性,即是无功德。单有福德而无功德,终不可能出离生死苦海,又怎能成佛作祖呢?只有福德不行呀,只有福你修下福了,做一切善业,修下福了,可是你自性还是迷的呢,还是在生死当中轮回,要有功德见了性,在自性当中不迷了,不迷我执了,那就出离生死了。

    参禅见性,要求的是「现量」。由思量而知,经考虑而得,那是比量,不是宗门的自家珍宝。参禅修行,真正的学佛之道用的是现量,不是你思考妄想的那种思量。

    所以后代宗师的指导作略,见人拟议,便毫不留情地非「棒」即「喝」,或直接间接地来个否定,要求他截断思流,在棒喝否定下顿见自性,才算得不虚为人。--这才是接引人呢。

    到了最上乘法就是打掉你的思量分别,把现量觉知体现出来。人们说用现量会不会误事呢?不会的!你看到什么做什么—现量是“善能分别诸法相,与第一义而不动。”我们平常做事都是用现量做的,就像吃饭你拿起筷子往嘴里放,不会考虑往哪放,这都是现量的境界。思量是加上我执分别了,从而把我们的智慧干扰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