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其它法师:佛教论诚信友爱(戒毓法师)


   日期:2020/5/27 8: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论诚信友爱

戒毓法师

佛教虽是以实践解脱为归宿,却同样非常重视现实人生品格、道德的树立,关注现实社会人伦的建立,以及人间净土的实现。佛教认为诚信、友爱就是修行解脱的具体体现与成就,并认为也是现实树立世俗人生品格、道德之本,和建立世俗人伦道德的主要内容,更是实现人间净土的重要因素——诚信友爱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诚信真实是修行具体的体现与成就

诚信与直心是名异意同,是信教的真诚、质直之心,是佛教修行解脱的根本,是修行者的具体体现与成就。

诚信之言是道根,出门句子要区分。溪山到眼知惭愧,莫学丛林饱见闻。[1]

精进诚信者云何?那先言:佛诸弟子,自相见辈中说诸清净,中有得须陀道者、中有得斯陀含道者、中有得阿那含道者、中有得阿罗汉道者、因欲相效行诚信便得度世道。那先言:譬如山上大雨,其水下流广大,两边人俱不知水浅深,畏不敢前,若有远方人来,视水隐,知水广狭深浅,自知力势能入,水便得过度去,两边人众便随后度去,佛诸弟子如是。人心清净,便为须陀洹道、得斯陀含道、得阿那含道、得阿罗汉道。善心精进,得道如是。佛经说言:“人有诚信之心,可自得度。”[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所有法,彼彼意解作证,悉皆如来无畏智所生。若比丘来为我声闻,不谄不伪,质直心生,我则教诫教授为其说法。晨朝为彼教诫教授说法,至日中时得胜进处;若日暮时为彼教诫教授说法,至晨朝时得胜进处。如是教授已,彼生正直心。实则知实,不实知不实,上则知上,无上则知无上。当知、当见、当得、当觉者,皆悉了知,斯有是处。[3]

复次!圣弟子念诸天事: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若有正信心者,于此命终,生彼诸天。我亦当行此正信,彼得净戒、施、闻、舍、慧于此命终,生彼诸天。我今亦当行此戒、施、闻慧。圣弟子如是念天事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其心正直,缘彼诸天。彼圣弟子如是直心者,得深法利,得深义利,得彼诸天饶益随喜。[4]

佛告释氏:我今语汝!我声闻中有直心者,不谄不幻,我于彼人,十年教化,以是因缘,彼人则能百千万岁一向喜乐心乐,多住禅定,斯有是处。复置十年、若九年、八年乃至一年、十月、九月乃至一月、十日、九日乃至一日一夜,我教化,至其明旦,能令胜进;晨朝教化,乃至日暮,能令胜进。以是因缘,得百千万岁一向喜乐心乐,多住禅定,成就二果。或斯陀含果、阿那含果。[5]

欲居家修道者,名曰清信士,当持五戒。一、不好杀禽兽蠕动之类,无所克伤以己,况彼不加刀杖,心念为仁,口不及杀。二、不偷盗,贪殆人财,欺斗秤尺,如圭铢分,不得侵人。心存于义,口不教取。三、不好欲淫,犯人妇女,不观华色,不听好音乐,心修礼禁,言不失法。四、不妄语,谮入人罪,时而后言,言必诚信,心不漏慢,口无毁誉。五、不饮酒,纵情酗醟,心不好嗜,口无味尝。酒有三十六失,勿以劝人。是名为我清信士之戒也。[6]

友爱就是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在全社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环境。

二、友爱是社会人伦道德的基础

友爱是感情道德的问题,是佛教所倡导世俗生活的道德伦理,在佛门里主要是以父子、夫妇、亲友、师生、主仆、宗教师与信徒之间关系为主,来建立世俗的人伦道德理念。

首以孝顺父母,敬重内外六亲眷属,坊巷邻里当知尊卑贵贱,谦让仁慈上下和睦,此孝子顺父母之情也。这孝顺二事世人以为常语,不知其理甚优甚广。略言孝者,四事供给。何为四事?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敬爱侍养是为孝也。顺者,顺父母之颜色,顺父母在理之所欲,凡有所为不违父母之意。若有如是孝顺之心,上下和睦,父母得以不动心。此是世间孝敬善道,天伦之理何异常乎?[7]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则为长益具六波罗蜜。善男子善女人欢喜悦豫,吾等当为父母之慈,妻子亲属朋友亲厚之慈,父母兄弟妻子亲厚知友爱,敬喜见之。[8]

佛告善生!当知六方,云何为六方?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父母复以五事敬亲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善生!子于父母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善生!弟子于师长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媟;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为夫之于妻敬待,如是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夫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云何为五?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为五事,亲敬亲族。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云何为五?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善生!如是敬视亲族,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为五?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假。善生!是为五事教授僮使。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是为主待僮使,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9]

三、诚信、友爱是为佛弟子的日常生活轨则

佛教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教化,绝不脱离世间而孤立存在。诚信、友爱是佛教规范佛弟子的日常生活轨则,这种生活轨则主要体现于奉行、受持律典中的十重波罗提木叉,即佛教菩萨戒的十重戒。

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是事应当学,敬心奉持。佛言: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咒盗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一言谤音声,如三百鉾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汝等一切诸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10]

奉比丘戒,二百五十,不犯道禁,护得度法。行止礼节,不失仪捡,忽除所有,靖恭畏慎,一心平等,修习正戒也。远离于杀,不执刀杖,心怀惭愧,普安一切。不施恐怖,其心清净,无所加害。远离盗窃,除不与取,乐喜惠施,心欲放舍所思念安,常自护己,其心清净,不与不取。远离淫行,净修梵行,志于贞洁,消灭浊欲,其心清净,不为色惑。远离妄语,不尚虚诞,未曾诈殆,志存诚信,所住安谛,不违世誓,其心清净,不怀欺伪。不乐两舌,谗谤败德,未曾传说,鬪乱彼此,和解变诤,散除怨害,其心清净,不仇两舌。远离恶口,不好骂詈,每制自在,未曾放恣吐不善言,所说柔顺,无麤犷辞,听服踊跃归仰,其心清净,曾不骂詈。远离绮语,发言应节,无所毁害,详在谊法,所说安详,寂静无失,分别情理,其心清净,曾不骂詈。远离绮语,发言应节,无所毁害,详在谊法,所说安详,寂静无失,分别情理,其心清净,志不绮语,远离无黠。除去愚心,不贪他有,不求人短,己身及人,常求大止,其心清净,不怀愚痴。远离嗔怒,无恚害意,常怀慈心,志存善权,哀护蠕动,羞愧安慰一切众类,其心清净,不怀恚怒。[11]

四、诚信、友爱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佛教认为诚信、友爱在现实生活中非常的重要,是我们现实社会所共同的追求,是社会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伦理价值需要,也是人必须而且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品格。

王告诸臣并诸人民,夫人生世,诚信为本,虚妄苟存,情所未许。宁就信死,不妄语生。复为种种,说诚信之利,广为分别虚妄之罪。诸臣悲咽,一更无言。[12]

昔定光佛时,别我为佛,名释迦文,令果得之。从无数劫,勤苦所求,适今得耳。自念宿命,诸所施为,慈孝仁义,礼敬诚信,中正守善,虚心学圣。柔弱净意,行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习四等心,慈悲喜护。养育众生,如视赤子,承事诸佛,积德无量,累劫勤苦,不望其功,今悉自得。[13]

无义不诚信欺妄好鬪诤  当知远离此近愚兴罪多 仁贤言诚信多闻戒行具当知亲附此近智诚善多[14]

鹿母说已,便舍而去,二子呜啼悲泣恋慕,从后追寻顿地复起,母顾命曰;尔还勿来,无得母子并命俱死,吾没甘心伤汝未识,世间无常皆有别离。我自薄命尔生薄,何为悲怜徒益忧患,但当建行毕罪,于是母复为子,说此偈言:吾前生贪爱,今来为畜身,生世皆有死无脱不终患,制意一离贪,然后乃大安,宁就诚信死,终不欺殆生,将行示水草,为说非常苦,丌没无遗恨,念恩不敢负。[15]

(新和尚)谓草堂曰:凡住持之职,发言行事要在诚信。言诚,而信所感必深;言不诚,信所感必浅。不诚之言,不信之事,虽平居庶俗,犹不忍行。恐见欺于乡党,况为丛林主,代佛祖宣化。发言行事,苟无诚信,则湖海衲子,孰相从焉![16]

圆悟禅师曰:学道存乎信,立信在乎诚。存诚于中,然后俾众无惑;存信于己,可以教人无欺。惟信与诚有补无失,是知诚不一,则心莫能保;信不一,则言莫能行。古人云:衣食可去诚信不可失,惟善知识当教人以诚信。且心既不诚,事既不信,称善知识可乎?易曰:惟天下至诚,遂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而自既不能尽,于己欲望尽于人,众必绐而不从,自既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众必疑而不信。所谓割发宜及肤,剪爪宜侵体。良以诚不至,则物不感;损不至,则益不臻。盖诚与信不可斯须去已也明矣![17]

五、诚信、友爱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

佛教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教化,绝不脱离世间而孤立存在。佛教认为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佛门中有兄弟友爱,宗族和睦;五教施政,社会和谐的说法。

王尔时以五教治政,不枉人民。一者、慈仁不杀恩及群生;二者、清让不盗捐己济众;三者、贞洁不淫不犯诸欲;四者、诚信不欺言无华饰;五者、奉孝不醉行无沾污。当此之时,牢狱不设,鞭杖不加,风雨调适,五谷丰熟,灾害不起,其世太平。四天下民,相率以道,信善得福,恶有重殃,死皆升天,无入三恶道者。[18]

若为子而孝养父母、为兄而友爱昆弟、为弟而钦顺其兄,闺门之内无不尽善、宗族之间无不和睦,乡党邻里姻亲相接以礼、相与以恩,以至事君则赤心为国、为官则仁慈利民、为长善以安众、为下则勤以事上、或教导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济急难、或惠贫穷、或修桥砌井、或施药散食、或减己奉养以利他人,或临财饶人以自省约、或人以善或赞善止恶、随力随所作世间一切善。[19]

[1]《虚堂和尚语录》卷之七,大正藏第四十七7册,第1037页下。

[2]《那先比丘》经卷上,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第697页 。

[3]《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大正藏第二册,第189页中。

[4]《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大正藏第二册,第238页上。

[5]《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大正藏第二册,第297页下。

[6]《佛开解梵志阿经》,大正藏第一册第 261页上。

[7]《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四, 大正藏第四十 七册,第265页下。

[8] 《光赞经.摩诃般若波罗蜜顺空品第二》卷第一, 大正藏第八册,第151页。

[9]《长阿含经》卷第十一,大正藏第一册,第72页。

[10]《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第1004~1005页。

[11]《佛说寂志果经》,大正藏第一册,第271页上。

[12]《贤愚经.无恼指鬘品第四十五》卷第十一,大正藏第四册,第426页下。

[13]《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下,大正藏第三册,第478页下。

[14]《法句经》卷下,大正藏第四册,第574页中。

[15]《/佛说鹿母经》,大正藏第三册,第454页下。

[16]《禅林宝训卷》第三,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1030页上。

[17]《禅林宝训》卷第二, 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1024页下。

[18]《度集经》卷第八,大正藏第三册第25页。

[19]《龙舒增广净土文》卷四,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第265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其它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其它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一声“南无佛” 皆共成佛道 

 其它法师:九华山晓悟老法师开示录 

 其它法师:去除心中的那根刺(通德法师) 

 其它法师:断除妄念亦能健康长寿 

 其它法师:绍云法师开示录 

 其它法师:禅七讲话(惟因老和尚) 

 其它法师: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心行法师) 

 其它法师:以传统「智慧道德修养」化解地球危机(从慈法师) 

 其它法师:和谐社会谈觉之教育(释隆迅) 

 其它法师:念佛与修行漫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