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然法师:知道,行道


   日期:2020/5/21 14: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知道,行道

  古人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

  “知”本来没啥不好,只是不可凭空建立,而必须达于本知。明达于自然明了之心,没有造作却不会失去的那个明了,它不属于念头之“知”,它是即使无念而依然“知”。捏不碎,斩不断,吓不跑,就算脑袋被砍掉了,这位老兄依旧不痛、不恨、不咋样,不改从来如如知性,故名“本知”,亦名“本觉”。

  此外,那个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痛苦,一会儿无聊,常常烦恼而纠缠不清的,又是谁呢?它是咱的心念,一串儿随着境界而起灭不定的“念头”罢了。好比风吹则浪起,风平则渐渐浪静一般;莫要理它,只管专注于内在的如如知性,杂念自会消落,苦乐等等终究了不可得。

  有人看到世尊赞叹忍辱之功德,便也学着“忍”,明明心里恨得要死,嘴上偏说我不恨你,我让着你,我容忍你。还有些人,遵循着处世哲学,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为将来着想,为利益着想,为安全着想,便如此而“忍”,确实堪称“功夫”,值得赞叹。就人世间来说,也可谓善莫大焉。

  不过,从修行来说,这样的“忍”还远远不够,甚至,它还属于“谄曲”之心,长此以往,其心态将会被严重扭曲,在不知不觉间流转于凡俗习气,而难以见性。

  ——这样的人,不知“道”,也难以知“道”。

  如何才算知“道”?

  “道”即是无生法忍,即是心本如如,此心远非“作、止、任、灭”可及,如《圆觉经》所开示,您的心,离此四相,坦然现前,自明自了,即是“见道”,亦名:“知道”。

  “知道”者,无道可知,因其了无知相而全知是道。若问啥叫做“道”?唯有“知道”之人才明白,那不过是“菩提”之别译,“如来”之化名,“心源”之雅称,“法界”之枢机,“众生”之神脉,当前之“空灵不灭”而已。

  ——您洞达于“心源”,当处“知道”。“知道”之后,乃可“行道”。

  ——该如何“行道”?

  依我看,道不在行,不在不行。

  若能够达于本觉,不迷失心本如如,则贪难起,恨不生,痴迷似幻。到这里,不是没有烦恼,而是烦恼不可得;不是没有习气,而是习气没关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随力做做本无妨。

  乃至于,一切妄想都成为了心性自在之营养;一切作为,都成为了自利利他之胜缘;一切习气泛滥,也都成为了法尔安乐之美食。如此之人,常在道矣,更何须“行道”呢。

  惟其早已“知道”,而能如是“行道”。

  “知道”者,不立知见,乃常合于道。“行道”者,不就好似“走路”嘛,看准了方向,您信步行去便是了,再无可犹豫。只要能够落脚的地方,哪里不是“道”呢?无法落脚之处,又怎可勉强。

  ——惭愧,说的多,行的少,难免空口论道。

  诚然,修行不可急在一时,贵在常识得道体不断,不断则无忧。宗门所谓:“但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是也。修行于末法时代,内心习气深深,外境障碍重重,实属难免。故应效法“水滴石穿”之精神,于不算精进当中,不忘偶尔精进,不忘一生一世之坚持,劳逸结合,修学到老,自有成就。

  说道至此,借“天涯”博友一语,并续云:惭愧于不常惭愧,即惭愧乎?精进于不常精进,亦精进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超然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超然法师)  

 超然法师:《四十二章经》白话(下) 

 超然法师:《四十二章经》白话(上) 

 超然法师:《金刚经》白话(下) 

 超然法师:《金刚经》白话(上) 

 超然法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白话 

 超然法师:《佛遗教经》 白话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二章 贤善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一章 圆觉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章 普觉菩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九章 净诸业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八章 辨音菩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七章 威德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