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万物同体 凡圣有别


   日期:2020/5/2 6: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万物同体 凡圣有别

一个成功的人要时刻保持自己的觉知,即佛门讲的“觉照”——既能觉察又能照顾自己的身口意。只能觉察,不能照顾自己的身口意,知道自己的缺点不能改的,是做不了自己主的人。不知道自己的缺点错误,是一个没有觉知的人。为什么这种人会丢掉觉知呢?因为他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外面的信息、情况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永远活在自我的状态里。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包括出家人都把自己封闭起来,脱离群体,以为这就是修行。三年下来,心中除了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形成了坚固的我执,他们的表现是:一把自己封闭起来,与现实社会完全隔绝;二关闭了自己的六根,呆若木鸡,外面的一切都触动不了他。殊不知,长此以往,整个人都报废了!

每个人都想成就一番事业。学佛修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最大最高的事业,还有什么事业能超乎其上?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出世间的事业,还有世间的事业。出世间的事业是“上求佛道”,世间的事业是“下化众生”。我们比世间人更贪,世间人只贪世间的事业,我们是世间与出世间二者皆贪。

一个失去觉知的人怎么可能成就此等事业?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靠知识,即对事物的了知;其次靠才能;第三靠素质,也就是与生俱来和通过后天培养、塑造、锻炼而获得的道德、人品、修养、智慧和体质。这三种力量对我们出家人而言,人品道德尤为重要。你可以没有能力,也可以缺乏知识,但是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因为你是人天的楷模。出家人绝不允许像社会上的人那样耍手腕,玩伎俩。从这个角度而言,能力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同时,我们是专业修学佛法的人,必须通达佛法,对佛学了如指掌。世间各行各业的知识你可以忽略不学不记,但是,本行的专业知识必须熟悉掌握,牢记在心,并能做到有问必答、应对自如、辩才无碍。

现在很多出家人不好好钻研自己专业,却对新闻趣事、历史事件更感兴趣。这是好事,但不要忘记和尚的正业是什么。出家人首先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通晓自己的专业。连自己的专业都不愿意学,又怎么可能学好专业以外的知识呢?这样本末倒置,又何必自找苦吃做和尚呢?身为和尚,不坚守自己的信仰,不尊重自己的信仰,尽做些与信仰无关的事,又有什么意义呢?

刚才讲到没有觉知的人,现在是讲觉知不全的人。你问东,他答西,总是答非所问,永远不能紧扣主题,把握核心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道教有个词语——精神分裂,现在则用“精神不集中”来形容。 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高低,悟性的深浅,和他的精神和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有关。精和神究竟是什么东西?他们是二还是一?如果是二,为什么要合在一起?如果是一,为何又要分开?何为精神不集中?何为精神分裂症?何为精神恍惚?何为精神散乱?我们学习、修道为什么要聚精会神?日常生活中有一种人眼神茫然,走起路来无精打采,手脚都不知道如何放。进大殿要端手肃穆,他却摆着手,晃晃悠悠。进禅堂不该端着手,该摆手,他却端着手。和人讲话时,总是无意识地抓耳挠腮、捏鼻子、捋胡子……之所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失去觉知,就是因为精与神分离,与肉体不统一,所以不知自己在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这种人就属于魂魄不全的人,一生懵懵懂懂,死后就变成孤魂野鬼。这种人比我执重的人还糟糕,我执重的人至少有主见,有方向,意志坚定,精神合一,是个有灵魂的人。

祖师们为什么在禅堂或寺院里巡逻时,手里拿个香板?就是随时发现僧众有失威仪或者心不在焉时,一香板打下去或者大吼一声,把他散乱的心给打回来吼回来。你什么时候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学佛修道才有希望,为人处事才能恰到好处。为什么有的人眼根特别迟钝,总是视而不见;有的人耳根特别差,喊他好几声才听得到;有的人即便看到听到了,但意识反应不过来,不能随问随答,及时反馈呢?根本原因不外乎精神散乱、精神恍惚、精神分裂。如何改变这些症状?除了祖师爷的香板,恐怕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一个人不能达到做什么就想什么,人在哪里心在哪里,想把事情做好是不可能的。宗教里的观香、数息、守窍、念咒等方法,都是为了训练精神合一、专注,从而达到聚精会神。

问:什么是“正法眼藏”?

师:这有两重意思:从理论上讲,一切法藏在我们心中,一切法来自我们的心,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从功法上讲,所有宗教都提到在我们的两眉之间有个“第三只眼”(天眼),关闭你的两只肉眼,把心专注在两眉之间,久久习之就能打开这只眼。它就如同电视机的荧光屏,透过此屏,你可以知晓世间万事万物的答案。向内找,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从而达到“一目了然”。万法由此生,万法由此灭。作为修行人,应该学会随时关闭自己的两只肉眼,把心集中在眉间,透过它往外看。无论吃饭、睡觉、走路、做事,你的心不能集中在第三只眼,想修任何法门都无法入门。如果能随时专注于第三只眼,并透过这只眼的视屏往外看,这种基本功一旦建立起来,再修任何法,三个月即可完成。这是修一切法的基础,是修行入道的基本保障。

问:如果心里看到很多画面,算不算?

师:这些都是境界,都是因缘和合的沿途风光。凡是因缘和合产生的都是空的、假的,终究会灭——缘起性空。

问:如何破四相?

师:只需破掉我相,后面的三相自然破掉。我相不破,后三相难破。因为后三相都是建立在我相的基础上,我相都没有了,难道还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我相最直截了当的方法就是东华家风的第三句——修道先发心。一个人真正发了菩提心才能无我、忘我,发心不够彻底,仍然会有我。爱国也好,做人也好,修道也好,都是建立在无我的基础上。东华家风的前两句“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是世间法,做好了可以达到世间法的最高境界。只有做到第三句“修道先发心”,才能达到出世间法的最高境界。可以说东华家风的三句话不仅包含了世间法的为人处事,学佛修道的全都也已涵括其中。依此三句而修,世间功名、出世间功名都可成就。

问:发大菩提心,那不是大我执吗?

师:是最大的我执!如果发菩提心也叫我执,那佛祖为什么主张我们发菩提心呢?发菩提心不是为自己,其出发点首先是为众生,是以无我利他之心去做一切事,如果这也算是我执的话,只能称为“最大的我执”。我执是一切以我为中心,以满足自我为出发点。我执不怕大,就怕不到顶,大到极点就爆炸,就无我了。

问:种树也能达到忘我吗?

师:祖师讲搬柴运水、吃喝拉撒皆是道,皆是菩提。问题是我们的境界达不到这么高。在大殿里诵经、念佛、打坐尚且达不到一心不乱,在外面做事又怎么可能一心不乱?有些人甚至觉得多为常住做点事都耽误了自己修行,如此狭隘的境界又怎么配学佛?为常住做事是必须的,应该的,因为你需要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你要为你的生存需求而工作。如果是让你去做一些与你需求不相干的事,比如升官、发财、追求名闻利养,你说做这一切会妨碍你修道,那是正确的。在寺庙里擦香炉、搞卫生、出坡劳动、种菜、做饭,这是维持你基本的生活需求。你要吃要喝要住要生存,你是为你的四大在工作,怎么会影响你修行呢?我还是重复过去的观点:如果一天十几个小时让你坐在禅堂里,真正用得上功的只有一个小时,其余的十几个小时无非在打妄想。根本不需要一天十几个小时坐在禅堂里,一天之中你能有两个小时把心收起来专注一境,就成佛有余了!每天给你一点时间读书,你心里才会想读书,才会渴望读书,才会珍惜有限的时间来读书。如果一天给你十几个小时读书,你反而读不进去,没有质量。给你足够的时间打坐,你也坐不住。过去的祖师,打坐、读书、干活都不给你多余的时间,每天让你换几个工种和工作环境,就是让你在“身动心不动”的环境中去捕捉,去修道。我过去曾经讲过,圣人是身动心不动,凡夫是心动身不动。或者说圣人是动其身,不动其心;凡夫是动其心,不动其身——这就是万物同体,凡圣有别。

释万行
2011.01.0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