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青年人生观


   日期:2020/5/1 14: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青年人生观

上师:今晚大家坐在一起很难得,是佛缘让我们相聚。你们想听什么呢?只要用心去感悟,每一条路都是开悟之路,每一件事都是来让我们开悟的。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是最多想法的,力量也是最大的,就像泉水一样往外涌,但不知道流向哪里,真的需要一个人来指导。如果这时候遇到合适的环境、合适的人,给你正面的思想,把你引上一条正确的道路,你一生都会获益;如果你遇到的是不好的环境、思想负面的人,同样也会影响你的一生。

人的一生当中真正受教育只有三个阶段,这三次教育决定了你一生的人生观。第一次是家庭父母的教育,第二次是学校师长的教育,第三次是单位领导同事的教育。我们的灵魂、我们的脊梁就是在这三次教育中形成的。你们可以问问自己,到目前为止,你受到了几次教育?在座的多数都是二十几岁,正处于受教育的第二个阶段——师长教育阶段。你们很快将步入社会,接受上司领导的教育和帮助,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态,到社会上做事很容易碰壁。

所以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个主题:如何确立我们年青人的人生观?我先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在座的认为什么是人生观?谁能简单地解释一下?越简单越好。

营员:看待问题的态度、人生的准则和方向。

营员:人生观是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营员:人生观就是怎样做事。

上师: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决定了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就决定了你会采用什么样的风格和方式方法去为人处事。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发生了,你和我处理它的方式方法会不同呢?就是因为我们两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一样,究其根本,也就是人生观不同。比如,马路上有几根金条,大家看到了都拥上去抢,打得头破血流,只有一个人看到了没有去抢。为什么他不去抢呢?因为他认为这不是他的劳动所得,是不义之财,是横财,不应该要。这就是他的人生观,也是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无论是人生观、价值观,还是世界观,最后都落实到一个人的为人处事上,通过为人处事体现出来。对人生观的解释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是一种空洞的道理。我们要把它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我们的为人处事上。

就拿我们寺庙来说,半夜三更下了暴雨,排水沟堵塞了。有的人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继续睡觉。有的人想到了,心想:“堵就堵了吧,明天再说,下这么大的雨,淋感冒了怎么办?”只有NM和JX穿上雨衣,拿上铁锹,冒着暴雨去疏通水沟。不同的行为、想法体现了不同的人生观。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发生了,会有这样不同的反应呢?难道NM和JX是傻子,不知道淋了雨会感冒?无论你是什么想法和表现,无论你出手没出手,都反映了你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出手也是一种出手,你的行为说明了一切。所以有三种人:一种人看见了问题马上处理,一种人看见了装作没看见,还有一种人是看见了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正是因为有不同的人,所以在社会上才干出了不同的事。

有一种人做事的观点是:要做事就一定把它做成,而且要做成精品,不做成精品不罢休。另一种人是:我只要努力就行了,就问心无愧了。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可是你光努力,没有结果,你的努力有什么意义呢?我要的是结果,没有结果的努力是白费力气,没有意义。做事情必须有结果。我曾经对我们庙里的小和尚说;做事要追求结果,注重结果。做人是注重过程,注重过程中的细节。没有结果的事,我们做它干什么?

比如我盖东华寺,如果我的观点是:只要努力了,张罗了,呼吁了,就行了,管它盖成没盖成!这叫盖寺庙吗?这叫做事吗?另一种观点是:你不仅要把它盖成,还要把它盖成精品,不能把它盖成豆腐渣工程。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呢?就是因为有不同的人生观,而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为人处事的风格。如果三次教育都给你输入一个理念——做事必须有结果,不做成精品不罢休,你就会把这个理念运用到你的生活中做事中。相反,如果是前一种观点——我只要努力就行了,那么在你的一生之中,你做任何事都是只要努力就行了,都会虎头蛇尾,刚开始热情万丈,最后无声无息。

再比如我们常听人说:”他打我一拳,我就要还他一拳。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是一种人生观。还有一种人认为,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也是一种人生观。你的人生观取决于你三次所受到的教育,它将决定你人生所能达到的高度和广度。佛教的人生观提倡看破放下,学会心包太虚,接受吃亏是福;做一个奉献者,最大限度地奉献自己,而不做一个索取者。

有的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觉得父母长辈都在照顾自己,很幸福。因为他从小到大都是这样被照顾着,被宠爱着,整个社会都是如此,所以他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享受别人的付出和服务,养成了惰性,从没想过要自立,要为家人做点什么。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悲哀。因为你一直是一个索取者,一个受者,从来不是一个创造者,一个给予者。别人是人,你也是人,为什么你总在索取,总是伸手向别人要呢?你可能一辈子都这样要下去,依赖下去吗?这样的“幸福”生活可能持续一生吗?万一家庭突然出现变故,原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你怎么办呢?你能承受吗?能自立吗?能担当吗?

当然,万事皆有因,皆有果,这牵扯到了因果的问题。有的人生来就是来索取,来花钱的;而有的人生来就是来创造,来为社会人群做奉献的。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地成为富翁,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变成穷光蛋。

但是,如果我们从现象上看,一个人富,是因为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勤奋,长大以后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忍辱负重。而另外一个人穷,是因为他不能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做事,总想占便宜。过去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两个兄弟待在阎罗王那里,都不愿意到阳间去投胎。可是他们的期限到了,于是阎罗王做他们的工作,给他们两个选择:一个是不用劳动,不用辛苦地付出,可以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另一个是要劳动要辛苦地付出。大哥说:“我选择要劳动要付出的。”小弟一听,太好了!你把辛苦的拿去了,我就要这个不用辛苦付出的。阎罗王满了他们的愿望,于是他们就去投胎了。三十年后,老大在人间成了资本家,无论走到哪里都在布施,谁有困难都去找他。因为他太富有了,做什么都成功。而他的弟弟呢?成了一个穷光蛋,一贫如洗,在做乞丐要饭。因为他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嘛!而且就算他想做点事情也做不了,因为他在因地里发了愿,所以有这个结果。

实际上,这种现象在我们世间很多。一个人如果不能给人群创造价值,不能给社会带来效益,一直在索取,你凭什么让人尊重你呢?而你还以为这是一种幸福,还乐在其中,这不是悲哀是什么?你有这么好的头脑和身体,为什么不去劳动,总喜欢伸手向别人要呢?究其根本,就是人生观的错误,没有受到好的教育。

我们身边也有另一种人,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节省费用,有时为了省钱,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当然,省吃俭用、艰苦朴素是一种很好的美德。但是,他把这种习惯带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处处把钱扣得很紧,很用心地去省钱。既然你省钱要用心,要花时间精力,为什么你不把心,把时间和精力用到赚钱上呢?终究是一个用心。我并是不主张铺张浪费。开源节流是我们当家的,乃至每个人都应该考虑和做到的。只是有的人过于极端。我经常看到身边的一些人斤斤计较,非常吝啬。如果他把斤斤计较的心用来赚钱,那不是更好吗?

所以,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会给自己带来一生的幸福,谁接触你都会受益,你可以影响身边一大群人。下午安老师讲到曹操的人生观,——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但是,还有一种人会怎么说呢?宁可大家都占我的便宜,我也不愿占大家的便宜。宁可我被别人骗,也绝不骗别人。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读过《三国志》的人都知道曹操的出生背景和家庭环境,这些因素也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观。比如万行,从小是饿肚子长大的,所以长大了想赚钱,要吃饱饭。后来闻到了佛法,走出了家乡,接触了很多人,观念起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刚才我让你们谈谈你们的人生观,你们的回答都是对的。但是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你们的人生观都会改变。相信这次夏令营之后,很多同学的人生观会改变。过去没有人生观的,也会开始认真思考,树立自己的人生观。

其实,不仅人渴望得到关注和重视,就是动物也需要同类对它的尊重。那么,我们凭什么让别人尊重我们,重视我们,甚至仰慕我们呢?我们要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这一切呢?如果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没有人从你这里获益过,大家又怎么可能尊重你,重视你,仰慕你呢?实际上人活在这个世间,一生都在受惠,都在做受者:小时候接受父母的养育之恩;上学后接受老师的教育之恩;步入社会后接受单位领导的帮助之恩;等到老了以后,接受儿女的赡养之恩。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受惠的同时做出相应的回报,以此体现我们应有的价值:小时候听父母的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长大后听老师的话认真学习,做个好学生。成年后以一种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走进社会,努力工作,遵守社会公德,为社会创造价值,让父母亲放心、开心;同时,自己的问题,包括工作、情感、人际关系等,都自己解决好,不让父母、领导、同事、朋友担心、操心。有了家庭后,做好妻子、丈夫,乃至父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转眼间,孩子长大结婚了,开始做爷爷、奶奶,帮他们带孩子,为他们减轻负担,让他们安心地工作。年轻人看到你,都说这个老人家很可亲很可爱,还很有智慧,不招人嫌,都喜欢和你交往,跟你打交道。有些老人招年轻人的嫌,那是因为他们年轻时没有树立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人生观。

所以人可以有很多种活法。有的人活得让人感恩,对他念念不忘,喜欢跟他交往打交道。也有的人活得让人鄙夷鄙视,见了就想躲,不愿跟他打交道。因为他总喜欢找人诉苦,总在抱怨。今天早上我写了一段微博:伟人能改变环境,有才的人利用环境,凡夫适应环境,庸人只会抱怨环境。同样是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种活法呢?无论是抱怨还是感恩,是索取还是奉献,都是活一生。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活法,没有必要整天怨天尤人,什么命运不好啊,家庭背景不好啊,没有贵人啊……实际上,凡是有成就的人对不好的环境都会善加利用,化腐朽为神奇,就像莲花一样。我们认为莲花下的淤泥是污泥,莲花却说:“不!不是污泥,是高级复合肥!”如果你把泥巴弄得干干净净的去养莲花,莲花会长得那么茂盛,那么风姿卓越,让人赏心悦目吗?

所以一个有志向、有抱负、心态健康的人,更愿意到一个恶劣的环境中去锻炼自己,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对有些人来说,烦恼就是烦恼,是人生的障碍;对有些人来说,烦恼是菩提,是人生的动力。这就是不同心态的结果。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几乎没有多大的差别,可是为什么彼此的人生却有那么大的不同呢?原因有两点:一是人生观不正确;二是心太粗太浮躁,不能沉静下来。你的节奏可以快,但不能乱;你的步伐也可以快,但要稳。如果你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态,看到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很容易受影响,很容易被转。为什么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呢?“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我认为是确立了人生观,有了明确的方向,所以不会被社会上的种种现象所左右。人生观确立了,接下来才会不惑。如果你连人生目标、方向都没有确立,你要如何努力,如何达到不惑呢?可是现在有些人不到二十岁,他的人生观就已经确立了。他立的是什么呢?我要发大财,我要买别墅,我要买奔驰宝马法拉利……他立的全是物质目标,完全被物欲所掌控。这就是价值观、人生观出了问题。他的人生观还处于很低级的阶段。这不是个别现象,几乎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前两年发生过一件事,一辆车把一个老人撞了,一位路过的好心人把老人扶到医院去救治。结果老人反咬一口,说就是这个人撞的他。这个故事在网上传开后,一时间全国上下沸沸扬扬,说:“哎呀,做好事太难了!好人难做啊!不能做好事啊!”但也有的人说:“不,要做!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越要做一个好人,越要坚定不移地做!”这个反咬一口的老人毁掉了很多人不坚定的善心,动摇了很多人的本来就不明确的人生观。但是也成就了很多人,使很多人的善念更加坚定。同样一种现象,可以成就一批人,也可以毁掉一批人。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做事,都会遇到问题和困难,很难事事一帆风顺。有的人遇到问题就处理问题,出现困难就一个一个地解决困难,想尽一切办法开展工作。而有的人碰到问题就烦恼,就抱怨,总希望别人来帮他解决问题,或者干脆打退堂鼓,甩手不干。当然,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别人帮忙。但是,在没有人帮忙的情况下,你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且只有当你下定决心要做某件事的时候,你才能找到真正愿意帮你的人。如果你没有确定或者没有下定决心要做某件事,你永远都找不到帮你的人。

比如我的弟子离开东华寺想自己盖寺庙。他只是动了念头想盖寺庙,请我帮忙。我不是不帮,而是要看他是不是真的想盖寺庙,是不是下了决心要盖寺庙。如果他并没有下定决心,只是想想而已,我不会鼓励他。实际上以他这种心态,他是找不到人帮他盖寺庙的。结果他会怎么说呢?——哎呀,我没有贵人,我师父也不帮我!他不是没有贵人,也不是师父不帮他,而是他本身没有确定他要干什么。如果他确定了,决定了,外缘很快就会出现,就会具足。就拿十年前的我来说,谁问我:“你想干什么?”我都说:“就一件事——想尽一切办法恢复东华寺。”我只有这一个愿望,只想做这一件事。我的目标非常明确,决心非常坚定,于是因缘很快就聚拢过来。大家都知道我想要什么,渴望什么,也就知道怎么帮我了。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别人怎么知道如何帮你?佛菩萨、龙天护法怎么知道如何帮你呢?所以外缘不具足,是因为内因没有确定。

同样,有很多出家人和信徒来我这里求法。我问他:“你来向万行求法,你看过万行的哪些书啊?”他说;“我还没看过你的书,只是听别人说你是一个大师,所以来向你请教,请你教我修行。”我说:“先不忙修我的法,你先把我的书看一看,对我做一个了解,再向我求法也不迟。看书本身也是一个明理的过程,也是修行。如果你对我都不了解,要是有人说万行教的是邪法,你可能耳根子软就相信了。你在东华寺住一住,观察观察,有了自己的观点再说。

但是很多人不接受我的这种做法,一来就要我教他修行,好像我欠他的,必须给他传法,必须给他灌顶加持消业障。这种人好多好多。可是我又不欠你的,你凭什么叫我给你传法,给你灌顶消业障呢?他们都不知道哪里来的底气。想当初我们向一个师父请教求法的时候,都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人家又不欠我的,愿意帮我是人情;不帮我,谁也不欠谁的。为什么这种人大有人在呢?一是他迷失了自己;二是他不懂得怎么做人,怎么尊重人。他一路走来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想象东跑西撞。

世间上各行各业都有规矩。我曾经给规矩下了一个定义:规矩就是道,道就是各行各业的规矩。两者可以互相解释。你不愿意遵守规矩,就是不遵守道。你不遵守道,就会被道挡在门外,被道淘汰。

现在很多年轻人跟父母老师说话的态度,就好像他们欠他的,该他的一样。一个人的阅历和智慧决定了他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与人沟通交流,交往相处。不管你采用哪种方式,前提都是谦虚、谦卑。在《易经》里面,六十四卦中最圆满的一卦就是谦卦。所有的卦都有凶或者有损,只有谦卦没有凶损,是纯吉、大吉。

下面把时间留给同学们提问,大家可以随便谈。

营员:我体验了莲花生静功,有时候能看到前面有光,就像隔了一块纱布一样。不知道这是好现象还是坏现象?另外想请问如何才能深度地入境?

上师:任何现象只把它当做现象去看待,不要想它是好是坏。因为现象只是现象,是刹那生灭的。任何现象的出现都只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阶段,所以我们不必去在意和执着。如果我说好,你肯定会渴望它再来;如果我说不好,你心里可能会“咯噔”一下,产生恐惧,种下了这个因,打坐的时候就会害怕它出现。你越是害怕,下次它越会出现。一切现象都是必须经过的沿途风光,不存在好与坏。它是生灭法,有起有落。你不在意它,这个阶段很快就会过去;你在意它,就会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

至于如何深度入境,这说起来很容易,但的确需要时间来训练。而且有些人训练了很久,这种感觉他还是捕捉不到。实际上不外乎就是放松身心,心系一念。你的心里必须有事做,必须做一件事。如果你心里不主动去做这件事,你的心、你的头脑就会胡思乱想,漫无边际地乱跑。因为心是不可能停止的。这个心指的是妄心,或者说头脑。一个大活人,他的妄心是不可能停止的,他的思维也是不可能停止的。所以古人早就想了办法,给它找一件事做,把它缠在这件事上,它就不会再胡思乱想了。当你用一个法心系一念,就不会再心生百念千念万念了。如果你能做到长期心系一念,久而久之,你的心就会慢慢地静下来。最后你把这一念也丢掉,不住在上面,让心无所住,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入大定。只要有所住都是小定,或者说是不究竟的定。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无住。但要达到无住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得有所住。

我们做任何事,首先都要在理上先明白。如果理上不明,你就分不清是对是错,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你能达到一种什么状态,是继续下去还是停止。所以万事以见地为首,先掌握理论。

实际上炼心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盘腿打坐,更好的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人和事来炼这颗心。事由人生,没有人就没有事。所以与其说借事炼心,不如说借人炼心。可是很多修行人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喜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觉得这样很清净。但这样的清净起不了用啊!一旦出门跟人打交道,他就烦了,清净心瞬间无影无踪,定力全失。所以不能起用的定不算定。生而为人,你是不可能不做事不见人的。你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自利,而后利他。所谓的利他,不外乎就是度众生,就要跟众生打交道。

营员:师父,我想请问,我们做人要注重孝道,但是我看过一些关于佛教的故事,有的和尚出了家,把自己的亲人、眷属都抛弃了。即便父母恳求他留下来,他也是不管不顾。我不太明白,这是不是逃避责任?

师:你说逃避责任,我不否认,佛门里面这种出家人确实很多。我们先不谈论别人,既然我们看到了这种现象,就绝对不能让这种现象发生在自己身上。虽然我出了家,但每年都回家看望父母。我们东华寺的常住每年也都有一个月的假期,可以回家看望父母。

营员:如何改变自己不好的习气?

上师:既然你发现自己有不好的习气,为什么改变不了?不是找不到方法,我相信你有方法,而是你的意志力不够。你已经意识到这个坏习气会影响你的品质和形象,甚至阻碍你的成长,障碍你的发展,你就必须下决心去改变。如果你不改变,这一生你都会被这个习气卡住,甚至来生来世还会在这上面摔跟斗。为什么你会有这个恶习呢?很可能就是因为你前世在这上面没有突破,所以这一世被卡在这里不能前进,不能超越。前世我们且不论,这一世你意识到了,就要想办法去改变它。比如树立一个崇高的目标,一旦有了这样的目标,你就会严格地要求自己,不允许自己有这样的习气存在,因为它会障碍你达到你的目标。另外,可以多跟身心健康有正知正见的人交往,从他们那里获得帮助和好的建议。如果身处的环境让你无法改变,你可以先脱离这个环境,当你有了力量以后再回到这个环境中。有时候要改变自己的恶习,确实需要一个好的环境,需要好朋友的提醒和帮助。

营员:定中的沿途风光与三界二十八重天是否相关?

上师:沿途风光中的境界都是二十八重天的境界。

营员:如何进入灭境定,与万物本源无限合一?

上师:佛门里真正灭境定的境界就是心不住万物。不住有,不落空,不分别,这是佛门的最高境界。不住不是不去做事,不去面对事,而是事情做完了,心里面不再装着它,把它放下了。但是,当你做事的时候,你要用心去做。只有你用心做过了,过后才能彻底超越。如果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没有用心投入,过后你是无法真正超越的。

营员:当灵体超出肉身后,该如何用功修行?

上师:当灵体超出了肉身,你自然就知道如何修行了。你问这个问题,说明你的灵体还没有修出去。所以禅宗有一句话,“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当灵体出去以后如何与大自然衔接?的确有一些方法可以训练灵体的进进出出。但前提是身心和谐、统一、宁静,自身的力量要苏醒。如果身心的力量没有苏醒,是出不去的。即便偶尔能出去,你也控制不了,当需要出去的时候又出不去了。

我们学佛,主张自己能做主。也就是当你需要的时候能让她来,不需要的时候可以让她走。过去禅门里一些修行高的人,临终身体被病痛折磨得很难受的时候,他就丢下这个肉壳跑掉了。但是这要看因缘,如果阳寿没到,他出去后还得回来。

营员:如何确定自己真正想要的?

上师:这个问题就要问你自己了,你想要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即便别人有他心通也无法知道。因为如果你自己都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连鬼神也确定不了。佛门里不是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修行住在山上,每次下山买东西时,城里的居士总会把他想买的东西提前预备好。那个师父很奇怪,就问这位居士:“为什么我每次下山想要买的东西,你都知道呢?”这个居士说:“嘿嘿,您不知道吧!不是我有神通,是一位山神告诉我您每次下山要买什么,要我提前准备好。”这个师父一听,心里好惭愧——修行这么多年还没有达到无我。起心动念,鬼神全都知道。需要萝卜白菜,鬼神都告诉了信徒。于是回到山上后他发奋地修行,一百天后他再次下山买东西。见到师父下山,这个居士吓得不得了,说;“哎哟,师父,您今天来怎么我不知道啊!怎么谁也没通知我啊!”原来是师父的修行高了,神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了。

的确是这样。只要你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一旦你把这个信息发出去,宇宙里面很多众生都会知道,他们就会来帮助你。如果你心里很混乱,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那么佛菩萨、护法神都无法帮你。只有你自己把目标确定了,大家才能帮你,才知道如何帮你。

营员:您如何看待出世入世、小隐大隐?

上师:我以前闭了七年关,那是出世,是小隐。目的是为了七年之后入世大隐。所以出关之后,我花了十年时间盖这座庙。在建庙的过程中,什么人都要接触,各个界别、各个层次、三教九流,都要接触。我要说服他们帮我实现这个愿望。这就是入世,是大隐。我已经入世了十年,寺庙盖好了。接下来我还要出世,还想到兜率天去闭方便关,目的是为了十年二十年之后更好地重返人间。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的出世是为了明天的入世,明天的入世是为了后天更好地出世。

营员:如何帮助那些沉迷游戏的人不玩游戏?

上师:帮助他树立崇高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为什么他沉迷在游戏里面?我敢肯定,他目前没有找到比玩游戏更有意义的事。

营员:平时不修行,临终的时候念“阿弥陀佛”有用吗?

上师:平时不修行,临终怎么会有用呢?你平时不信佛,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把你拉去了,你会说:“我不去我不去,你是个骗子!你要把我带到哪里去啊?”你平时不信佛,死了以后阿弥陀佛接引你,你会去吗?不要笑,是真的哟!所以你临终的去向取决于你生前的所作所为。如果生前一个人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不坚定,并不渴望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不会来接他的。即便别人帮他盖往生被、念经、撒恒河沙……也只是帮他消消业,不可能帮他去极乐世界。

营员:我想到东华寺长住一段时间,来学习,亲近您。但父母的价值观是要我马上出去工作。我想先出世,再更好地入世。这样可以吗?上师:这个想法我理解。有时候我们想到一个环境里去清静一下,调整一下心态。但父母不理解,会认为我们不务正业。你可以把你的心情和心态告诉父母。比如说我不是不想工作,只是想到寺庙或别的地方调整一下心态,理一理思路,这样出去后才能更好地做事。如果你把道理给父母说清楚了,他们是不会阻拦你的。但是你不解释,父母当然会操心担心,自然会阻拦你。要学会和父母沟通,取得父母的信任。

营员:一些朋友对我非常信任,希望我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可是我还没有这样的能力,觉得很有压力。

上师:是啊,当别人信任我们,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而我们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满足对方的需求时,的确会感到很有压力。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提升自己吗?没这么快。这时候可以向有经验有智慧的人请教。但同时自己也要提升。

营员:您对“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怎么理解?

上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第一是从功态上面,的确可以通过修炼与日月融为一体;第二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忘我地为社会人群做奉献。当你达到了无我,就与日月合其明,与天地合其德了。比如我们常说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这样的人,他的德行就与天地相合。比如孔子,他的思想、道德品质直到现在还可以与日月同辉。所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不是一句空话。古人能做到,我们现在的人同样也能做到,只要我们向这个目标去努力。

营员:如何分别真心和妄心?

上师:实际上你现在不需要去分别真心和妄心。如果目前你所想的所做的你真的需要,身边的人也需要,这个社会也需要,你就大胆地去做。如果仅仅是你个人需要,社会、他人不需要,你去想去做都没有多大意义。

营员:理智和情感分别属于什么?当它们纠结在一起时,应该服从哪一个?

上师:它们还是属于我们的起心动念和思想。当它们纠结在一起让你不知道如何抉择时,你首先想一想,假如把心中感性的想法付诸实施,会给对方给自己带来好的结果还是不好的结果?由此,你才能确定是该做还是不该做,是该服从理智还是服从情感。

营员:如何能不生分别心?

上师:这个很难哦,有谁能不生分别心呢?就是成佛的人回到这个世间,也要考虑他所做的事情能否利益众生,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益众生。如果利益很小,他就不会去做。在度众生的时候,他还要考虑对这个众生,要用什么方式去度,对那个众生,又要用什么方式去度。众生的根器不同,得度的因缘也不同。所以在需要的时候还是要分别,只是做完之后就放下。所谓的不分别是分别之后不住,不把事物对立起来,不因为分别而生烦恼。圣人分别而无烦恼,一切只是为了用。凡夫一分别就对立,就烦恼。

营员:小时候经常梦到一些仙人传法术去仙境,这有什么启示和意义?

上师:出现这样的梦境,说明你的心比较单纯,前世可能也有修行,才容易接收到其他时空的信息。而且过去修行的力量没有完全沉睡,一直处于苏醒状态。所以现在经常梦到一些天外的人是正常的。

营员:如何将佛法应用到生活中?

上师:你了解了佛法才会应用啊,不了解怎么用呢?实际上站在佛法的角度讲,一切法皆是佛法。可是你还没有掌握佛法,如果把所有的法都传给你,就变成“我法”——我执的法了,就变味了。很多人闻到了佛法,遇到了明师,可是修行没有感应,与道不相应。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用我执来修佛法。

营员:书中说修行要有明师指点,弟子想拜师父为师,也渴望得到指点,但是您事务繁忙,恐怕耽误您的时间。

上师:你不需要考虑这些,师父的工作就是干这个的,你不需要担心师父忙师父累,你只要考虑把师父交给你的工作做好就行了,这才最重要。

营员:我在定中发现人有多重灵体。请问哪一个是根源,是本来面目呢?

上师:人确实有多重灵体,就像这个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套一个(师拿出套娃一一打开)。但是你看到都不是最后一个灵体。佛教讲,你不把最后一个灵体找出来,其他全部都是生灭法。每一个灵体都是下一个灵体的躯壳,必须把最后一个找出来。

营员:您曾经说过本源有多种命名,比如道、真主、上帝、如来等等。

上师:没错,是这样。数千年来每个教派的修行人找的都是同一个东西(最后一重灵体),只不过他们称呼她的名称不一样。

营员:80后开始创业了,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事业更好地发展呢?

上师:继续做下去,多努力,要学会忍辱,能吃亏。你想求全,先学会受委屈;你想负重,先学会忍辱。

营员:一心不乱有什么标准?如何才能达到一心不乱?

上师:一心不乱的标准是:如果在观想,观想的佛像或其他图案如莲花等,不能丢掉;如果在念佛,佛号不能断掉。这样内心与佛的感应就没有间断。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达到一心不乱。一个人在走钢丝时已经达到了一心不乱,你就没有必要再让他跟你一样盘腿打坐达到一心不乱,或许他根本没办法通过盘腿达到一心不乱,他的方法就是走钢丝,或者切菜。他切菜如果走神了,就会切到手指。每个人只要用心专心地做自己的工作,从事自己的职业,都能达到一心不乱。

释万行2012.07.30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