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40


   日期:2019/12/25 16: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2)释经应赞

  有二部分,111征名,222释义

  111征名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名字必有意义,彰显说明意义,才能奉行,没有疑惑。

  标题是十六个字,但列举了八个字。因为不可思议,是释迦佛赞叹的,意义已经明了。他方佛赞叹,增加了这八个字,所以要说明意义。什么是佛护?什么是佛念?前教导应当信这部《阿弥陀经》,这里说明为什么,然后信心坚固啊。

  222释义

  有三部分,(111)闻持,(222)利益,(333)勉信

  (111)闻持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

  所谓闻是经,就是前面的依正信愿,持名往生等。听了受持,就是前面的三慧三资粮。

  闻就是闻慧,受就是思慧,持就是修慧。闻就是信的意义,受就是愿的意义,持就是行的意义。详细的见前面的解释。

  听到诸佛名号,就是前面的六方佛名啊。听经受持,听佛名号,也应当受持。

  问:这部《阿弥陀经》听了阿弥陀佛名号成为往生的因,怎么还有诸佛?答: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恒沙诸佛共同赞叹的。那么听了诸佛名号,知道诸佛赞叹,信受这部《阿弥陀经》,更加亲切,所以双举啊。《华严经》第六回向说:“又在佛所,听到佛名,转而更是遇到无数诸佛。”就是听到这部《阿弥陀经》,又听到诸佛名号的意思啊。

  大本《无量寿经》说:“多有菩萨,想听到这部经,却不能听到。”又经上说:“宁可在地狱能听到佛名。”可知听到这部《阿弥陀经》,听到佛名,是很不容易的事。

  菩萨要听到佛名而不能,那二乘凡夫可知了。大本《无量寿经》偈说:“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钦奉诸如来,故有因缘闻此义。”所谓地狱听佛名,《华严经》的偈说:“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愿生天中,而不闻佛名。”所以知道这部《阿弥陀经》,以及佛名,不容易听到啊。如今能听到,能不信受?

  按理说,那么自性自轨,是听到这部经的意义。自性自觉,是听到诸佛名号的意义。

  自轨自持,那么尊者不说,我就没有听到,这是真般若。自觉自照,那么无名无字,无体无相,这是如来。这个世间难信的妙法,不听却历历分明。恒沙那么多佛的洪名,不听却轰轰在耳。可算是没有听过这部经,也深信不疑,承事诸佛,没有空过的。

  (222)利益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诸佛护念,所以证得不退菩提位。不退的意义见前面的解释。

  前面问为什么护念?这里给出缘由。认为谓持经以及佛名,有诸佛护他念他,使他不退啊。又唐朝译本说必定被十方十殑伽沙(无量的无量)诸佛护念。那么不但不只是六方,也不止一恒河沙而已。

  所谓阿,意思是无。耨多罗,意思是上。三藐,意思是正等。三菩提,意思是正觉。是说无上正等正觉啊。

  究竟终极的果位,对下而言,名叫无上。正观真谛,对邪而言,名叫正。等观俗谛,对偏而言,名叫等,也名叫遍。所谓觉是,灵明自心。所谓正觉,兼有前面正等二个意义。这个觉,就是无上正等的正觉啊。良以蠢动含灵。皆有佛性。那所谓菩提是,佛与众生本来没有不同,因为无明覆盖,就成了迷妄,这是邪觉,不名叫正。声闻辟支,只是破了见惑思惑,虽然证得菩提,但那道不在中,这是偏觉,不名叫等。一切菩萨,已去尽尘沙惑,没有去尽无明惑,虽然证得正等菩提,距离佛地还远,不名叫无上。只有佛一人,妄心已尽、觉行圆满,如十五夜晚的月亮,更没有觉悟超过这个觉的,名叫无上正等觉啊。现今只要持佛名号,蒙佛护念,这样的觉,就不退转,直到道场,终不再堕落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中止在化城,决定成佛啊。大本《无量寿经》的法藏愿说:“听到我的名后,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的,不取正觉。”又说:“由于这个法,没有听到,有一亿菩萨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说过,阿鞞跋致,正是这里不退菩提的意义啊。而生前生后,意义稍有差别。

  阿鞞跋致,意思是不退,正是无上菩提不退转罢了。但是前面说:“往生极乐国,都得不退。”这里说听经听佛名,都得不退。那么不等到往生极乐国,还没有往生以前,就已经成就菩提善根,不可破坏,何况又往生到极乐世界,却有退转?又有二个意义。一是,已往生不退,如上面说明的。二是,纵然寿短多障碍,不能往生成功,而乘着自己执持佛号的力量,佛护念的力量,必定在来生的菩提善根,也不丧失,毕竟能往生极乐佛国土。如古人说的“今生既然种下这等般若种子,纵然没有明了,才发芽冒出头来,包管在般若中现成受用”,正是这个意思啊。

  按理说,那么自性常觉,是不退菩提的意义。

  灵灵独照,了了常知,不减不增,无得无失,菩提就是我,我就是菩提,尚且没有进,哪里有退?

  (333)勉信

  有三部分,1111因闻信受,2222随愿得生,3333总结信愿

  1111因闻信受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皆当信受”,这是第三重劝。有的判这里就属于流通分,我认为仍然属于正宗分。因为承接上文,正是劝勉信受,劝人往生。前文二处都是劝愿,这里又劝信。

  所谓第三劝,就是前面说“闻是说者”,只是持名能往生,没有说退与不退。这里说不但能往生,而且必定在无上菩提永不退转。这样的愿应当更真切,所以说三劝。所谓不属于流通分,就是因为信愿往生,是一经的要领。下文重重劝信劝愿,判属正宗分,意义是洽当的。所谓汝等,就是指舍利弗,以及现前的大众,兼未来一切诸众生等。因为一佛亲自宣讲,就应当深信,诸佛同赞,更有什么可疑?信行愿三方面,不可缺一个。所以前文劝愿,这里又劝信。所谓又劝,前面六方的佛已经劝“当信是经”,这里又明确说“当信我语”。因为不愿,是由于不信。不信,就没有理由起行。所以佛在这部《阿弥陀经》中,重重劝信,如大本《无量寿经》说:“不信佛语的,是从恶道中来的,余殃未尽,愚痴不信,未当解脱。”又法藏愿说:“至心信乐,要往生我剎土,十念必定往生。只有除了五逆诽谤正法的。”诽谤正法的,就是不信的意思啊。又《文殊般若经》,如前面引用的,最后也说:“只除了不信。”又《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而又反复不止的说,难道是偶然的吗?清凉大师说:“高齐大行和尚,推崇念佛。”用四字教导,认为信忆二字,不离于心,称敬二字,不离于口,往生净土,须要有信。千信就千生,万信就万生。信佛的名字,诸佛就来救,诸佛就来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这才叫做深信。任意早晚,再没有轮回的道理。这警策发起的信心,最为切要啊。

  所谓信,就是不疑的意思。所谓受,就是信了以后接受不忘的意思。信而不接受,犹如不信啊。

  信而不接受,譬如有人,赠送奇异宝物,虽然知道是宝,深信无疑,但是拒绝接受,信有什么用?所以说犹如不信啊。

  又信就是心净,如唯识说的。

  《成唯识论》说:“所谓信,是说对于实德,能深忍(肯定)深乐(喜欢)深欲(希望)。心净就是自性。”为什么说心净,因为心最殊胜,如水清珠,能清净浊水。又一切污染的法,各有各的相。只有不信,是自相浑浊,又能浑浊其余心所,如极脏的东西,自己污秽并污秽其他。信正好相反,所以净是信的相。现今修净土,主要在于心净,信是急务,也很明显了。

  按理说,那么自性本来是佛,是信受的意义。

  《华严经》的十信,完全是以果佛为自信心,因为佛就是心。所以众生心中,念念常有佛成正觉。这样的信,祇园的妙旨,千佛的玄谈,一时接受完毕。

  2222随愿得生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前面讲信受,这里讲信后生愿的啊。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是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啊。举出三时,说明有愿的,没有一个不往生啊。

  已发愿已往生,是在释迦佛说经之前,已经有人求生极乐国而往生的。今发愿今往生,是释迦佛正住世的时候啊。当发愿当往生,是听经以后的。至于今天,是后来的后来啊。先说不退菩提,后说往生,说明发愿者,现世中已经顺应觉路,何况已经往生的呢?所谓没有一个不往生,就是说明往生的有无量的多啊。问:“往生的既然多到无量,现今为什么偶然一见呢?”答:“十方世界,众生如微尘多,那往生的哪有限量?你只见到娑婆世界,不见微尘多的剎土。”又问:“往生的既然多到无量,那国土怎么容得下?”答:“沧海容纳百川而不满出来,明镜包含万象而有富余,何况净土呢?即心是土,即土是心,以心归心,怎么容不下啊?”

  按理说,那么自性不是过去未来现今,是已往生今往生当往生的意义。

  万年一念,哪个古不是今?一念万年,哪个今不是古?那么念念游行极乐国,时时礼敬佛慈尊,谁不是往生者?“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然没有心,谁是往生者?无生而生,这就是已往生今往生当往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弥陀疏钞新白话版       阿弥陀经)(五明学佛网:弥陀疏钞新白话版       阿弥陀经)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6 下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6 上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5 下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5 上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4 下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4 上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3 下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3 上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2 下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2 上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1 下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1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