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宏圆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第8讲


   日期:2019/7/2 11: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妙法莲华经》。前面我们讲过,本经的别序分为五部分:第一是众集序,第二是现瑞序,第三是疑念序,第四是发问序,第五是答问序。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四部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五部分答问序。

  答问序,先是长行后是偈颂,长行中也分四部分:第一是惟忖答,第二、略举曾见之事来答,第三、广举曾见之事来答,第四、分明判答。我们先看第一部分惟忖答。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尔时,就是弥勒菩萨请问结束之时。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诸大士指的就是大菩萨,法身大士。什么是善男子呢?蕅益大师解释说:“善男子者,开七方便为善,堪闻独妙为男,犹云善丈夫也”。七方便指的是七乘:人、天、声闻、缘觉,还有通教的菩萨、别教的菩萨、圆教的菩萨这七乘。堪闻独妙为男,意思是说,能够堪闻大法的都称为男。七方便中也有女人,比如我们在前面介绍过的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耶输陀罗比丘尼。但是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能堪闻大法,就可以称为男子。现在是在法华会上,大乘根性成熟、能够听闻《法华经》的男人女人都可以称为善男子。

  如我惟忖,惟就是思惟,忖就是忖量,就是推测的意思,惟忖含有不肯定的意思。佛眉间放大光明,照东方万八千佛土,这是为什么呢?文殊菩萨说,我要想一想、思惟思惟。

  我们讲过,文殊菩萨早已成佛,其实他对于这件事情心里非常的明白,他说这个话的意思,我要思惟思惟,这是文殊菩萨非常的谦虚,也是非常的严谨。文殊菩萨是怎样思惟的呢?我们看下面经文: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这是文殊菩萨回答此土的六种瑞相。

  欲说大法,这是回答说法瑞。前面讲此土说法瑞的时候,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我们讲过,世尊在法会刚开始的时候,说完《无量义经》就入定了,文殊菩萨的意思是说,过去诸佛讲完《无量义经》之后,都是要开权显实,收无量归一。一就是大法,就是要说大法。那么现在世尊说《无量义经》之后,肯定不会像以前一样说三乘经法的时候,一定是要说大法。这是回答的说法瑞。

  雨大法雨,这是回答雨华瑞。过去诸佛天雨四华之后,就会为大众说法,令他们能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现在世尊肯定也是这样,在天雨四华之后演说甚深妙法,令与会大众开示悟入佛知佛见。

  吹大法螺,古人吹螺,这是改变号令的意思,吹螺是改变号令的意思,这里表,过去说的是三乘法,现在改为会三归一。文殊菩萨的意思是:我思惟,在过去诸佛住世说法的时候,四众见到瑞相心生欢喜,得未曾有,惑障除,大根机成熟。佛在这个时候,宣说的妙法就与以前不一样了,不再于一佛乘分说三乘法,而是会三乘方便归入一乘之真实。现在也是这样,四众欢喜,也是障除机动,所以世尊也改变了,众生根机成熟,世尊不再说三乘法,而是改为为大众开显一乘,因为改了之后,说的法比以前更深了。所以说吹大法螺,这是回答的众喜瑞。

  击大法鼓,这是回答前面的地动瑞。上面的地动瑞,是说大地六种震动,这六种震动也是表法的,动的是什么地呢?就是无明地,六种震动就是表示六番破无明。六番就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破了无明之后,我们知道那就成佛了。古佛在动地之后宣说妙法,让与会的大众六番破无明;现在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动地之后说《法华经》,在会的当机大众也六番破无明。

  演大法义,这是答放光瑞。过去诸佛放白毫光之后就说《法华经》,现在世尊放白毫光,在放光之后也应该是要说《法华经》。这里就回答的非常明确了,世尊就是要讲《法华经》了。以上五句,都是文殊菩萨惟昔判今、忖今类昔,根据以往诸佛放光以后这些经验,就是要说《法华经》了。因为佛佛道同,所以文殊菩萨用过去诸佛的瑞相,来判别现在释迦牟尼佛跟过去诸佛是一样的。

  从文字上看,这里少了入定瑞,但是雨华瑞、地动瑞、放光瑞,都是因为入定才有的,所以入定瑞也含摄在其中了。

  以上回答是第一惟忖答,惟忖的意思就是不做肯定,大概是这样,是这么一个意思。下面是第二,略举曾见之事来答。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这是略举曾见之事答他土的六瑞,为什么这里文殊菩萨只说明放光一事,就是回答他土六瑞的现相呢?这是因为他土的这种六瑞相都是放光所照的,所以说这是答他土六瑞。文殊菩萨在过去诸佛住世的时候,见到诸佛放光现瑞之后就宣说大法,所以就应当知道,现在释迦牟尼佛放大光明,也和诸佛一样要宣说大法。

  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这里的闻是指闻慧,知是思慧,难信之法就是所修第一义。经文的意思是说,如来要让众生都能圆融闻思修三慧,所以放光现瑞。

  下面是第三部分广举曾见的瑞相来答,这是双答问此土和问他土。弥勒菩萨是以横见东方万八千世界来问的,而文殊菩萨引用的是竖见多佛来回答,我们说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显示了是十方三世诸佛道同。这段经文分为三层:第一是引一佛同,就是引一尊佛来说明古佛同于释迦牟尼佛;第二是引二万佛同;第三是引最后佛同。我们先看第一层引一佛同,就是引一尊佛和释迦牟尼佛这是相同的地方。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文殊菩萨是引古佛,来证明现在所见瑞相是必定要说大法的,这句经文是先说明这尊佛住世的时间,时间是极为久远。阿僧祇是梵语,译为无数,无数劫,这个时间已经很久远了。在阿僧祇无数劫前面再加上不可思议,不可思议阿僧祇,时间就更长了。又在前面加了一个无量无边,就是这个时间真的是太久远了。

  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这段经文是说明佛的名号同,先说的是名号同。尔时,就是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前的时候。日月灯明,是这尊佛的别号。我们都知道佛的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佛的通号,通号就是一切佛都具有这十号。

  一切诸佛有通号有别号,从通号上来说,古佛与释迦牟尼佛名号相同,这个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这尊古佛的别号日月灯明,别号,每尊佛都各有各的别号嘛,这尊佛的别号是日月灯明佛,和释迦牟尼佛的别号名号相同,这个大家就不好理解了。智者大师说,这应当从名别义同上来理解,虽说是从名字上不一样,但是它的义理相同。我们先看,日是表慧、月是表定,定慧就是自行德,我们好说自利;灯明是利他,是表化他德。现在佛的名号是释迦牟尼,也含有能仁的意思,能仁就是定慧,能化他,所以说古佛今佛的别号,是名别,字别名别但是义同。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解释,日月灯明是表佛的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现在的佛也有三智,所以日月灯明佛和现在的释迦牟尼佛,他们的别号从名称上来看各有随缘,确实不一样;但是从名称的含义上来说,佛与佛没有不同,所以不论是他们的通号还是别号,都可以说是相同的。

  我们再来介绍一下佛的十种通号。

  如来。《般若经》中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指的法身佛;《涅槃经》中说:“如过去诸佛所说经法,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十一空等,来至菩提,故言如来”,这是报身佛;就像世尊,如过去诸佛,依诸教法,修六度万行,观十一空等理,来至菩提果,所以称为如来,这是报身佛。《成实论》中说:“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乘真如之道来三界示现成佛,度化众生,这就是应身佛。这是如来。

  应供。佛的烦恼障所知障都已断尽,堪为一切众生的良福田,应受人天供养,应受九法界供养。

  正遍知。佛所证得的智慧正真而又圆满,周遍含容,无所不包,于一切法无所不知,正遍知。

  明行足。明是指的三明, 第一是宿命智证明,能明白了知自己,以及过去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的相状,这个是宿命智证明。第二是生死智证明,就是能了知自己,以及众生未来世生时死时的种种相状。比如在世时,由于遇到邪法的因缘成就恶行,命终堕入恶趣之中;或者由于遇到正法的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到善趣,这些等等不同的生死相状。第三是漏尽智证明,就是证知断尽有漏烦恼、脱离生死系缚的智慧。这是明。什么是行呢?行是从止观上来说的,指两种行:止行和观行。明行足就是说,佛的三明二行都圆满了,所以称为明行足。

  善逝。逝就是逝去,善去就是好去的意思。佛从世间离去,是为入于涅槃法性,他的离去是善的境界。就像《大智度论》中说:“好去者,于种种诸深三摩提,无量诸大智慧中去”,善逝就是好去的意思。而我们大多数的众生,死的时候是非常的痛苦,不知生从何来,不知死向何去,临死的时候糊里糊涂,不知道以后会到哪里轮回。造了业以后,临死的时候,恶业的种子在翻滚,随业流转,所以非常的痛苦,稀里糊涂的在六道中轮回,这称为不善逝。

  世间解。就是佛对于所有世间一切凡圣、染净、事理、因缘、果报、本末究竟悉知悉解,所以号为世间解。

  无上士。《涅槃经》中说:“有所断者名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菩萨因为无明未尽,还有所断,所以称为有上士;而佛无明已经断尽,一切世间,只有佛最尊、最贵、最上,所以称为无上士。

  调御丈夫。调就是调伏,御就是驾御,调御也有开导教化之义。佛大慈大智,能用种种善巧方便,教化引导一切众生,就像驯马师善于调御马性一样,所以称为调御丈夫。

  天人师。佛是人天的导师,如果能奉行佛的教法,就可以解脱烦恼,所以称为天人师,就是一切天人的导师。

  佛。世尊。佛译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三觉圆满才能称为佛。自觉就是自己觉悟,觉他就是能够觉悟一切的众生,觉行圆满就是觉悟归真,觉至一心本源,能够入佛知佛见。佛知真知无所不知,佛见真见无所不见,只有佛才能三觉圆满万德具备。世尊,具以上十德,超九界以独尊堪称世尊。

  以上是讲日月灯明佛的名号同于释迦牟尼佛,下面是讲日月灯明佛说法同于释迦牟尼佛。说法分为说顿教同、说渐教同、归圆教同,我们看经文:

  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 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演说正法,就是演说顿教法,正法指的是顿教的法门。下面是讲顿教的七善。

  初善、中善、后善,是指顿教经文的三段,就是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这里的善是美妙的意思,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三大段的语言巧妙含义深远,所以说初、中、后皆善。这是顿教的第一善,叫时节善。

  其义深远,顿教所含之义是了义之理,是为法身大士演说的,二乘人不能测其边底,所以说其义深远,这是顿教的第二善,义善。

  其语巧妙,顿教用来说明真理的语言非常巧妙,即相会性,令听法的菩萨心生欢喜,这是顿教的第三善,语善。

  纯一无杂,顿教纯为大乘利根菩萨说的,不是为大乘菩萨还有二乘根性的人共同说的,没有夹杂,纯为大乘根性所说,所以说纯一无杂。如果当机者有声闻、缘觉、菩萨、人天,这些就称为杂了,这是从听众的根机来说的,这是第四,独一善。

  具足,顿教是正明圆教兼说别教,别教和圆教诠释的是中谛理,所以称为满字法门。具足是指顿教说明的是界内界外满字之法,不像藏教和通教诠释的是真谛之理,顿教是说的是中谛理。藏教和通教说的是真谛理,名为半字法门,真谛为半字法门。这是顿教的第五善,圆满善。

  清白,这是说顿教不著有无二边,没有二边的瑕秽,所以说清白。这是第六,调柔善。

  梵行,指的是无缘大慈清净之行,这是第七,无缘慈善。我们平时一说梵行,想到的就是持戒,持戒还只是初学梵行,而究竟梵行指的是大般涅槃,是大慈大悲,这里的梵行指的是究竟梵行。

  以上是文殊菩萨说明过去的日月灯明佛说顿法的情形,与现在的释迦牟尼佛说《华严经》的情形相同,也与他土诸佛说顿法相同。这也就回答了前面弥勒菩萨所问的“圣主师子,演说经法,微妙第一”,这回答了前面的这一句偈颂。这是第一,说的是说顿教同。下面是说渐教同。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

  这是为三乘人说不了义权法,我们一句一句来解。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声闻就是听闻佛的声教而证悟的出家弟子。声闻是小乘根性的人,声闻只想作自了汉,很难发起菩提心来,佛为这样根性的人就说四谛法。四谛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这四种道理都是真实不虚,所以称为谛。

  三界二十五有逼恼身心,所以称为苦谛。苦有三苦、八苦、十苦等,三苦就是苦苦、行苦和坏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苦,还有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是八苦;十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苦、怨苦,再加上苦受苦、忧苦、痛恼苦、生死流转苦。这三界二十五有,上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下至六道众生,不论正报的身心还是依报的国土,由于不能脱离三苦八苦这种种的苦,所以都是苦谛所摄。

  集谛就是见思惑。集是招感的意思,这见惑和思惑能起善恶诸业,招集生死,所以称为集谛。

  灭谛就是涅槃。灭前面的苦集二谛,证得的是偏空的法性。见惑和思惑都已断,三界二十五有都已超越,这才是证得了灭谛。

  道谛,道谛简略地说就是戒定慧,广而说之就是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三十七助道品。这些道品就像道路一样,能让修行的人达到涅槃,所以叫做道谛。

  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度生老病死是苦谛,是离苦;究竟涅槃是得乐。这里的涅槃指的是有余涅槃。我们刚才讲的灭谛、涅槃,这二乘人修的是有余涅槃,大家一定要知道。声闻听佛讲四谛法,明白了三界上至非非想处天,下至地狱众生,无不是苦;而烦恼是受苦的因,只有修道才可以灭苦、证得涅槃;从而勤求佛法、慕灭修道,超出三界,了脱生死。

  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辟支佛也叫缘觉,是通过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真谛之理。十二因缘我们一个个的来介绍。第一是无明,无明就是最初一念不觉,障蔽真心的一种虚妄。我们平时都问什么是无明?就是最初一念不觉,障蔽了我们的真心;第二是行,行就是造作。由于一念不觉生出种种的烦恼,这一念不觉,它就会生出种种的烦恼,从而造出种种的业来;第三是识,这个识指的是依所造业,而现世投胎的第八阿赖耶识;第四是名色,刚投胎的时候六根没成,心识不能显发它的作用,所以心识在这个阶段不能称为心,只能称为名。刚投胎的时候形体不全,五官还没有长成,不能称为身,只能称为色。这是名色;第五是六入,六入就是在胎中六根逐渐的完备,将要出胎之时。完备了,像胎儿,六根已经长齐备了,已经成熟了,将要出胎之时;第六是触,这个触就是长成以后,已经出胎了,出胎以后呢,六根与环境接触,生起的憎爱的这么一种作用。就是六根和外界的环境接触了,生起憎爱的一种作用;受就是领受,领受就不再是单独的触了,是对于触到的不同环境,生起的苦和乐的两种感觉;第八就是爱,爱是贪爱,对于五欲六尘心生贪著了;第九就是取,取就是追求造作,因为心生了贪爱,而千方百计的去争取;第十、有,因为千方百计的去争取,就有业了。由于贪爱和执取而造业,有了这种种善恶的业因,必然招感将来生死的果报。有,就是有种种善恶这种业因了;第十一就是生,生就是受生,以今生所造之业为因,必然感得来世受报之果;十二就是老死,未来受生之身,又要老了又要死了,就会有忧悲苦恼。这十二因缘,顺观就是流转门,就是生命流转的因果。

  要想了解生死的因缘、根源,我们往上来逆观。人的忧悲苦恼是从何而来的呢?是从老死而来的。我们再往下看,老死从何而来的呢?是从投胎做人而来。为什么会投胎呢?是过去世所造的业,也就是有,有业,是从有牵引而来。有是从何而来的呢?是因为你妄取而来。取就是被贪爱之心所驱使,贪爱之心。这个爱是由领受而来的。受就是从六根接触六境而来。触了,这个触又是从六入而来。六入,我们刚说六根,没有六根怎么去接触六境呢?这个六入是从名色而来。名色就是在胎里面还没有形成,还没有完全形成,称为名色。名色是因阿赖耶识去投胎而有的。阿赖耶识,这个识,是被所造的业牵引而入胎的,造业就是行,造业就有行。这个行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是由于无明的迷惑心所驱使而造作的。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白,生死的根源就是这个无明,要想了脱生死,我们就要从断无明下手。

  无明一灭,自然就不会造业,无明灭则行灭,不会造业。既然不造业,哪还会有依业受报的业识呢?所以说,行灭则识灭。既然没有业识,自然不会产生胎的名色,没有识就不会有胎的名色,识灭则名色灭。既然没有名色了,没有这个胎了,没有这个名色了,怎么又会有六入呢?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都没有了,怎么又会有这个接触呢?所以六入灭则触灭。没有接触,没有触,怎么会有这个领受呢?触灭则受灭。领受没有了,就没有这个贪爱了,受灭则爱灭。既然没有贪爱了,就没有这个妄取了,所以爱灭则取灭。既然不妄取,就没有造业,取灭则有灭。没有业,那就不会去投生了,所以有灭则生灭。既然没有生,哪还会有老死呢?所以生灭则老死灭。这就是还灭门,就是还归于寂灭之门。流转门和还灭门,就是缘觉所修的法。

  我们再来看,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到觉悟的彼岸。六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六种方法,也称为六度,佛为菩萨说六度法。六度我们都很熟悉,我们也来稍微的解释一下。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中有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这三种。第二是持戒,也有三种: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我们在前面经文当中已经讲过两次摄这三种戒。第三是忍辱,忍辱有六种,我们对照一下,看看我们达到了哪种程度。你的忍,天天说修忍辱波罗蜜,我们忍到了哪一个波罗蜜了。

  第一是力忍,这个力忍是不能除去,还不能除去心里的嗔恨,只是能克制自己不去发作、不去报复,力忍,用力的去忍。我们基本上都是处在这个起步的力忍阶段,用力的去忍,能忍多少就忍多少,实在忍不住了就不忍了。这是力忍,克制自己,但是心里还有烦恼还有嗔恨。

  第二是忘忍,这个就是度量大,我们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非常的宽容,对于自己所受的侮辱不计较,就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我们世间有些是非的、不怕事大的人,就好看受侮辱的人不去报复,就用一句话来形容他们:没心没肺。其实不是没心没肺,是宽容、非常的宽容,心量大,这是忘忍。

  第三是反忍,受到侮辱的时候不去怨别人,而是反省自己的错误,不怪别人反怪自己。就像古人所说:“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不是,需平心暗想”。就是说,遇到有相争的时候,要自己想想,是不是我的不对。这三种力忍、忘忍、还有就是这种反忍,这是属于事忍。

  第四种是观忍,观外人、外境和自身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当体即空,如梦幻泡影一样,都不是真正存在的,这是观忍。

  第五是喜忍,对于别人的侮辱心生欢喜,因为正是别人的这种侮辱,成就了自己的忍辱波罗蜜,成就了自己的忍力,成就了自己的功夫,这就是喜忍,生欢喜心。

  第六是慈忍,对于侮辱自己的人心生悲悯,怜悯他的愚痴,从而发愿要度脱他。这后面的三种:观忍、喜忍还有慈忍都属于理忍,这是六种忍辱。

  六波罗蜜的第四是精进。专而不杂为精,勇而不退为进。第五、禅定,禅定有大小、权实、偏圆等禅,我们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智慧有三种,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三种,这是六度。

  文殊菩萨引古佛所说渐教法,来回答上面弥勒菩萨所问。这里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是回答“若人遭苦,为说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是回答前面“若人有福,志求胜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是回答前面“佛子修种种菩萨行”之问。

  以上是引古佛说渐教的情形,来说明古佛与此土的释迦牟尼佛以及他土的诸佛说渐教的情形是相同的。下面是第三、归圆教同。我们看经文:

  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这是显法华是最后了义极谈,过此以往,更无可说,古佛是这样,今佛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将一代时教归结在《法华经》,这个大家一定要明白,一切诸佛,都是将一代时教归结在《法华经》了。前面经文:“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这段是讲今佛以前,说顿教、渐教与古佛同;“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讲今佛出定以后,也将会与古佛同。也就是说,今佛在说顿教、渐教之后,将要开权显实、说圆教法。

  以上是引一尊古佛来说明同于现在的释迦牟尼佛,下面引二万尊古佛来说明与今佛同。我们看经文: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上面引一尊古佛的时候,举出古佛所说顿教、渐教与今佛同,这里举出了二万古佛,但是只举出顿教来说明。所可说法,初中后善,这是说顿教。前面我们讲过,初、中、后善是指顿教的时节善,时节善,这是说的顿教。在后面的经文,引最后佛的时候,只举出说渐教与今佛同,为什么会这样呢?要知道,佛佛垂范无二无别,文殊菩萨是避免语言啰嗦,用的善巧方便。

  颇罗堕译为利根,这二万尊佛和前面的那一尊佛都同一名,日月灯明,姓也相同,利根,姓利根,都同一姓同一名。并且都是十号具足,所说的法也都相同。我们今天介绍了引一佛同和引二万佛同,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引最后佛同。

  好,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宏圆法师       妙法莲华经)(五明学佛网:宏圆法师       妙法莲华经)  

 杨惠南教授:对《妙法莲华经玄义研究》的看法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七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六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五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四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三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二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一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题解 

 妙境法师: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方广锠教授:敦煌遗书中的《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 

 沈海燕教授:《妙法莲华经玄义》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