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境法师: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日期:2021/11/5 13: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普门品讲记

目录

前言
释经题
本经大意
本品大意
牒释品题-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流通因缘
译者简介
正文-壹
普门品讲记.一
普门品讲记.二
普门品讲记.三
普门品讲记.四
普门品讲记.五
普门品讲记.六
普门品讲记.七
普门品讲记.八
普门品讲记.九
普门品讲记.十
正文-贰
普门品讲记.十一
普门品讲记.十二
普门品讲记.十三
普门品讲记.十四
普门品讲记.十五
普门品讲记.十六
普门品讲记.十七
普门品讲记.十八
普门品讲记.十九
普门品讲记.二十
正文-参
普门品讲记.二十一
普门品讲记.二十二
普门品讲记.二十三
附录
上玅下境老和尚生平简介
出版后记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壹、释经题

檀禅长老、惟严上人、诸山长老、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法友:

今天是非常吉祥的日子,我们大家在檀禅长老、惟严上人的慈悲护念之中,在这里集会共同学习《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今天的世界多灾多难、多诸苦恼,我们如果不向观世音菩萨求救护,要向谁求救护呢?所以,学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很适合的。

首先,解释经的题目及大意,其次解释品的大意及题目,再解释流通因缘和翻译的人,最后解释正文。

经的题目是《妙法莲华经》。我先解释「法」字,然后再解释「妙」字。「法」有摄持之「持」的意思。持,就是保持不变,抓得住、不失掉。失掉,就是变化了的意思,所以持是「不变不失」之意。

这样解释「法」字,是按什么意思说的呢?我们归依三宝时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里所说的法,就是归依法的法,指一切圣人、一切佛所证悟的涅槃。而证悟了涅槃的不生不灭的真理之后,是不会再失掉的,是永久保持不变的,这正好是持的意思。

世间人追求荣华富贵,即使成功了也会改变、会失掉,不能不变不失。就算生到天上享天福,或者是成就了高深的禅定,生到色界、无色界天去,那也是会改变,是靠不住的。唯有佛菩萨所成就的涅槃有持的意思,它能保持不变不失。所以,法就是涅槃,就是一切佛、一切圣人所安住的地方。

「妙」是赞叹这个法很好,非常地微妙的意思。究竟有什么微妙、有什么好呢?因为到达涅槃的人是永久安乐自在的,没有老病死等苦恼,所以,涅槃非常地妙、非常地好。

「妙法」是一切佛教徒的归依处,佛已经契证了,其余的圣人还没有圆满;我们尚未成就圣道的人希望能到那里去,所以叫做归依法。这是我们希望成就的大安乐处,故称「妙法」。妙,简单解释到此,现在并不是讲全部的《法华经》,所以不多作解说。

「莲华」是用来譬喻「妙法」的。莲华的含义很多,在此我们取两种意思来解说。第一是出水义,第二是开敷义。莲华是从泥浊的水里生出来的,故曰「出水」。长出来之后,逐渐地开花,这是「开敷」义。本文就取这二个意思来表示妙法的道理。

第一、出水义:如何以出水来譬喻妙法呢?刚才说涅槃即是妙法,涅槃是十方一切佛所证悟的真理。此涅槃的真理,在我们尚未证悟者的色受想行识生命体中,也是具有的,但是需要经过修行。所以,我们遇见佛、法、僧三宝,听闻佛法,有信乐心、有欢喜心,愿意修学圣道——有信、有愿,还能够修行,慢慢地得入圣道,就是从这个虚妄分别心、从色受想行识的无量无边的烦恼里解脱出来、成为圣人。初开始是得无生法忍,逐渐地圆满成佛;也就是能够从无量无边的污秽烦恼中,显示出涅槃的真理,得成圣道。出水即是譬喻这个意思,可以分两部分说:一部分是从凡夫的一切烦恼中解脱出来;另一部分是从圣人的烦恼中解脱出来,都可以叫出水。等到成佛的时候,究竟圆满地出水了,称之为「离垢清净」,就是「妙法」。

第二、开敷义:就是莲华从水里长出来、开花了。花一开,里边的莲子就显现出来。如何以此来譬喻妙法呢?这是譬喻得无生法忍或者成佛的一切圣人,在得悟圣道以后,发大悲心,开导众生涅槃真理的语言,用这样的语言来显示涅槃的真理,就叫做开敷义。

「出水」,是一切佛教徒自己修行得到成就的意思;「开敷」是自己成就圣道以后,又能开示一切众生,因此,出水是自利、开敷就是利他,二者合起来,称之为妙法。

综合上面的解释,「妙法」里面含藏二义:

第一、出水义,有两个意思:一是果,得到涅槃果;二是行,是修行的意思。为什么能出水呢?因为能够随顺佛教,如法修行,所以能够从烦恼的污浊水中出来,显示出真理、显示出涅槃。一个是行、一个是果。

第二、开敷义:诸佛菩萨的法语是教,以胜教言开显真理,所显示的就是真理。一个是教、一个是理。

用莲华譬喻出水义与开敷义,两个义合起来就是教、理、行、果,而教、理、行、果即是「妙法」。

对于归依法,在我们还是凡夫的阶段时,究竟有多少信心愿意到涅槃那里去呢?到达涅槃是我们的一个愿望,要如何才能去呢?那就非要有佛菩萨的法语(教)才可以!因为诸佛菩萨的言教能显示涅槃的真理;有教、有理,然后再修行,才能得到涅槃果。所以,加起来正好是教、理、行、果。因此,我们也可以问:「何谓妙法?」教、理、行、果就是妙法。真实的妙法,是佛菩萨所证悟的涅槃(果);其余的教、理、行,是证悟涅槃的方便。当然,这是指成佛的法门,不是指其它的方便法门说的。

「妙法莲华」,简单介绍至此。

贰、本经大意

现在说明《法华经》中佛法的大意。

嘉祥大师在《法华经》的注疏有「三引」的说法:第一是引邪归正,第二是引异归同,第三是引因归果;用这三引来表示《法华经》中一切佛法的大意。

第一、引邪归正:「邪」,是指佛世时,印度有很多其它的宗教,他们的思想行为,在佛法的态度来看,都是不正确的,所以称之为邪。其次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世间上的苦恼境界中活动,也没有得到正知正见,因此称之为邪。佛出现世间,就是教导这两类人来到佛法中,学习正知正见,叫做「引邪归正」。

佛法中的正知正见,大概分类约有五种:

一、人乘,二、天乘的法门:我们若能受持三归五戒、修学十善法,就不会到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的世界去。我们保持了人、或是天的果报,生活比三恶道的苦恼是好得多了!三、声闻乘,就是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声闻人。四、辟支佛乘。五、菩萨乘,就是发无上菩提心,想要得无上菩提的人。

刚才说到能够学习五戒十善,就可保持人天的资格;若能学习苦、集、灭、道及十二因缘等法门,可得声闻、辟支佛的境界;如果发无上菩提心,修六波罗蜜,广度众生,那就是菩萨的法门了。这五种在佛法中都是正,故曰「引邪归正」。

第二、引异归同:这是指引导在佛法中不同思想的人,归于《法华经》中一佛乘的思想,故谓之同。在《法华经》之前,佛教徒里面是大小分流;学习大乘佛法的、学习小乘佛法的,各自学习自己这一部分的佛法,没能够像《法华经》这样汇合,大家都同圆种智。站在《法华经》的立场而言,无论是人、是天,或是阿罗汉、辟支佛也好,都和菩萨一般,大家都发无上菩提心,齐证佛道,所以是「引异归同」。

但是,这里面也有难易的问题。我们人、或者天,若是见佛闻法,劝发无上菩提心,可能还容易;唯独劝阿罗汉发无上菩提心,是很难很难的!我们研读全部的《法华经》,或读〈方便品〉、〈譬喻品〉、〈化城喻品〉时,就会感觉到这是很不容易的。这「引异归同」,也是《法华经》前十四品的大意。

第三、引因归果:就是所有的人、天、阿罗汉都发无上菩提心,希望能得无上菩提,但是还没得无上菩提,还是在因的地位,尚未得果。于是佛又说〈如来寿量品〉,引导这些人修学无上道,得无上菩提,故曰「引因归果」。这是《法华经》后十四品的大意。

这三引包括了佛所说的全部佛法大意在内,也是全部《法华经》的大意,我简单解释至此。

《妙法莲华经》的「经」,梵语是「修多罗」,中文是「契经」,意指经中所言,能契合真理、又能契合众生根性,所以叫「契经」。

前面说「妙法莲华」是教、理、行、果,而此《妙法莲华经》的「经」,其实也是「教」——表达这样道理、这样法门的语言文字。而这个「教」,是佛以大悲心、大智慧,为一切众生开示的时候,能够非常契机,很合乎众生的心情、众生的根性,所以众生能接受、能发信乐心、能发心修行。前面说的「妙法莲华」,是所诠显的;而这个「经」就是「教」,是指能诠显的、能开示的。

《妙法莲华经》题目里的含意是很广很广的,但是现在仅介绍到此。

参、本品大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是我们现在所学习的这一品的题目,是《法华经》的第二十五品。有人希望在这二十五品中,特别提出最重要的四品,把这四品的大意联合起来说明一下。第一是第二品〈方便品〉;第二是第十四〈安乐行品〉;第三是第十六〈如来寿量品〉;第四即是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一、〈方便品〉:舍利弗尊者原是小乘佛法中的大阿罗汉,听佛说〈方便品〉后,回小向大,发无上菩提心。这是他初开始改变对小乘佛法的思想,转变成大乘佛法的思想,愿意成为一位大乘佛教的弟子。所以,〈方便品〉是表示初发无上菩提心的意思。

第二、〈安乐行品〉:是开导在佛法中已发无上菩提心及欢喜《法华经》的人,必须按照〈安乐行品〉所说的方法去修学圣道。尤其是凡夫发无上菩提心者,若不修行,这个无上菩提心是没有用的。而舍利弗尊者听了〈方便品〉就发无上菩提心,他的程度是很高的,这地方和凡夫有一点不同。

第三、〈如来寿量品〉:此品是说佛在无量劫以前已经成佛、得无上菩提。一般所说:「世尊离开了净饭王宫,出家修学苦行六年,后来在菩提树下,思惟甚深的缘起法,得成无上菩提」,这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事实上在久远久远以前,释迦牟尼佛早已成佛了。因此,〈安乐行品〉说修行;〈如来寿量品〉说得证无上菩提,也就是修行成功了。

第四、〈普门品〉:是表示得证无上菩提的人,进一步发大悲心,广度众生。

方才说《妙法莲华经》的「法」是涅槃的意思,也就是归依法的法。涅槃,在佛法中有所谓的「无住涅槃」。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就安住在涅槃中不动,全面地休息了;他不教化众生,所以称之为小乘。但是,佛、菩萨有大悲心,就像观世音菩萨,他觉悟了妙法、契证了涅槃,却不住在涅槃里,还来广度一切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叫做无住涅槃。

由此可知,〈方便品〉是初发菩提心、〈安乐行品〉是修行、〈如来寿量品〉是得成无上菩提的意思。而现在要学习的〈普门品〉,是得成圣道以后又发大悲心,于无住涅槃广度众生的意思。这是得成佛道之后,不同于小乘阿罗汉的情形,正好能表示大乘佛法的精神。我们多少可以从这样的意义中,明白〈普门品〉的大意了。

这是在讲〈普门品〉的正文之前,先说明大意。接着解释〈普门品〉的题目。

肆、牒释品题——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一、总标人法立名

「观世音菩萨」是人的名称;「普门」,是观世音菩萨修学圣道所证悟之法门名称。观世音菩萨是能证悟的人,普门是他所证悟的法,人、法合起来,作为这一品的名称。

二、观世音的译名

「观世音菩萨」,竺法护尊者译为「光世音」。「光」是光明。这个世界上有太阳、有月亮的光明,还有灯的光明;但是,现在「光世音」的光明不是这三种光明,而是佛菩萨内心的大慈悲光明、大智慧光明。这种光明是一切众生所缺少的,也是最需要的。观世音菩萨具有这样的大慈悲、大智慧光明,来利益我们这个世间,这样的翻译意义很好。

唐三藏玄奘法师译为「观自在菩萨」(也有译为「观世自在」的)。「观」就是大智慧。如果你常常欢喜静坐,就会感觉「自在」二字是很好的。修行的境界,初开始的时候是不自在的,不是那么顺利;想要让自己这一念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很难很难的。但是,经过长期的用功,慢慢地这一念心就调柔了,也就能安住不动,就会感觉到自在一点了。但这只是一个很粗浅的小境界!

佛菩萨修学无量无边的法门时,都是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修这样高深法门的时候,也有这个问题,也都是初开始时不那么自在,一旦成功了,大自在的境界就现前了。所以,这个「观自在」,若按照观世音菩萨自己修行的境界来说,就是修行成功、得大自在了。不管是观第一义谛,或是观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无障碍的境界,故曰「观自在」。

约观世音菩萨以大悲心广度众生这方面说,也可以解释「观自在」。观世音菩萨度化一切众生的时候,虽然众生刚强难度,而观世音菩萨还是很自在的。因为,观世音菩萨虽然来到众生的世界,但是众生的世界却不能染污他,也不能影响他,他还能保持大自在的境界。

这是从观世音菩萨自己修行成功、或发大悲心广度众生这二方面,来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大自在,所以尊称为「观自在菩萨」。

鸠摩罗什法师译为「观世音菩萨」,用字与竺法护尊者、玄奘法师不一样,这在〈普门品〉中有很好的诠释,说明观世音菩萨何以名为「观世音」,在此我们就不加以重复,等到正文时再说明。

三、释菩萨名义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中国人欢喜简略,因此简称为「菩萨」。

什么是「菩提」?菩提是三乘圣人无漏、清净无分别的智慧,通于声闻、缘觉、佛,因此有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

「萨埵」就是「有情」,鸠摩罗什法师译为「众生」,是指希求圣道、希求菩提的有情;如果以人的立场来说,就是希求菩提的人。「萨埵」或者译为「勇猛」,勇猛精进的希求菩提;未得菩提即是凡夫,已得菩提就是入圣位了。若是加上「摩诃萨」,即「菩提萨埵摩诃萨埵」,那就包含特别的意思在内,是单指发无上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境界,而不通于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了。现在说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他在过去已经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正是倒驾慈航的意思,当然这是大菩萨的境界。

我们读《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或读《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会知道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二位大弟子之一,也是阿弥陀佛国的大菩萨,不是住在我们这个世界的。然而,观世音菩萨有大悲心,虽在阿弥陀佛国帮助阿弥陀佛弘扬佛法,但是他也会到他方世界去广度众生。所以,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例如中国的普陀山,那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有很多人去礼拜,能够见到观世音菩萨的相好光明。但是在《华严经》中,叙述印度南方的海边有补怛洛迦山,观世音菩萨就住在那里。在《大唐西域记》里提到:如果有人不怕艰难,到那里是会见到观世音菩萨的。不过,这都是观世音菩萨化身,到别的世界去度化众生的地点。

然而,我们这个世界与观世音菩萨的因缘,的确是特别殊胜!尤其是大乘佛教弘传的地区,没有不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没有不礼拜观世音菩萨的。可见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和观世音菩萨的因缘之殊胜,也可以知道观世音菩萨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也是特别慈悲!

四、释普门名义

其次解释「普门」。前面说过,观世音菩萨是能证悟普门的大圣人。「普门」是他所证悟的,也就是他修行成就的一个法门。「普」是普遍;「门」是通达无碍,就像房子有门,我们可以由此出入,没有门就不能出入了。「普门」,就是普遍的都是门,亦即普遍的都是无障碍的境界。这句话如何解释呢?

《法华经‧方便品》的开端说道:「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诸佛有高深的智慧,能觉悟真理,而我们凡夫还未能觉悟。我们若想觉悟,该怎么办呢?就是要有一个门径,有了门径,我们也可以觉悟佛所觉悟的真理。

那么,这个智慧的门是什么呢?天亲菩萨的《法华论》里解释「门」就是言教,也就是「以胜教言,开真理故」。意指以语言文字作门,显示佛所觉悟的真理,我们由此门入,就可以明白佛法。这句话是为我们而说的,因为我们初学佛法的人,处处都是障碍,诸佛所证悟的真理是怎么回事,我们是无法见闻觉知的。现在,佛菩萨给我们一个门,我们从这个门可以通过去,就无障碍了。所以,文字般若是不能废掉的,还是很有需要的。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门」的意思。譬如:我今生做人感到很不快乐,希望能够生到天上,怎么办呢?佛菩萨开导我们,也给我们一个门。那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能诚心诚意的受持五戒十善,即是生天之门。若不修五戒十善,则被罪业障碍而生天无门,想到天上也去不了。我们若修五戒十善,即开生天之门,可以生天无障碍——这是一扇门。

一个人如果想到地狱、饿鬼、畜生的世界去,也有一扇门,那就是你不受持五戒、也不修学十善,随时可以杀害生命、偷盗、说谎骗人,做一切恶事,这就是三恶道的门。但是若能修学五戒、十善,就是关闭了三恶道的门,即使想去也去不了。然而这都只是一件事的门,不是普门,不能够处处通达无碍。

若是我们想得阿罗汉果,也有个门;或是想得禅定、想修智慧,都是有方法的,也就是都有门,但这些都是一一的、特别的门。而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就不是这个意思,他修普门行成功了,一切都是门,要到地狱去也可以,愿意到天上去也可以,一切都是无障碍的。我们凡夫若做了五逆十恶、不孝顺父母等许多伤天害理的事,开启了三恶道的门,就必须到三恶道去受苦,想出来都出不来,因为罪业没有完,想解脱是不可能的,所以是有障碍。若是生到天上享天福,这是生天之门开了,但在天上迷惑颠倒,其实还是一种障碍!

观世音菩萨到一切境界、一切世界去,无论是到地狱、或到天堂,不管怎么样的快乐或苦恼,都无法动摇观世音菩萨的大自在境界,一切皆是无障碍的,故曰「普门」。我们读《华严经.入法界品》,其实「入法界」就是普门的意思,表示佛及观世音菩萨等,都能无障碍地入一切法界,什么地方都能去,所以普遍地都是门。但这一定要到第八地菩萨以上那种大解脱的境界才可以办得到,初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还是办不到的。

现在,我们所学习的〈普门品〉,内容是叙述观世音菩萨救度一切众生的境界。

在〈普门品〉中,一共分两大段。第一段、说明观世音菩萨救护一切众生令脱七难,能解三毒破除贪瞋痴的烦恼,并能满足二求。这是救护众生这些不如意的事,把世间上苦恼的事情解脱了,得到多少的满足。第二段、说明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依天台智者大师的解释:第一段是约观世音菩萨说的,第二段是约普门说的;合此以解释普门之意,就是观世音菩萨普为一切众生开示一切解脱门的意思。

在第二段中,观世音菩萨为一切众生说出世间的解脱法门,和前面的救护众生、解脱灾难不同。前面救灾脱难,不是根本地得大解脱;而后面观世音菩萨为众生演说佛法,使令众生修学圣道,若能成就,就是究竟的得大解脱了。所以,这个普门是有很深的意思在里面的。

「品」者类也,一类一类的。〈方便品〉是一类,〈譬喻品〉是一类,〈化城喻品〉也是一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是一类,故曰「品」。

伍、流通因缘

值得一提的是,〈普门品〉是《法华经》里面的一品,但是我们把它从经中提出来特别地流通,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是有一段因缘的。

在南北朝时代,大约是在五胡十六国的末年,有一个名曰北凉的小国,国王沮渠蒙逊生病,病得很严重。当时有位翻译《涅槃经》的三藏法师昙无谶,对佛教徒说:「你们的国王得的是业障病,不是医药能奏效的。你们应该念《妙法莲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为他回向,会有效的。」因为沮渠蒙逊病的很严重,看了很多医生都无效,大家都认为没有希望了。现在忽然间,昙无谶尊者有这样的好办法,北凉的大臣就报告沮渠蒙逊,于是大家一齐念〈普门品〉为他回向。果然,他的病痛好了!所以,国王与当时的人都愿意念〈普门品〉,从此以后就特别把〈普门品〉流通出来。有很多很多人都欢喜念诵,原因在此。

很多人欢喜念观世音菩萨、礼拜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就是因为读〈普门品〉的关系。又因为读了〈普门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得了很多的灵验,所以愈流传愈广,这也是〈普门品〉特别流通的原因。

陆、译者简介

「姚秦」,是中国南北朝时代的一个国名。在这里提到姚秦,是表示翻译经典的时期。鸠摩罗什法师是姚秦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来到长安的。在佛教史上看,很多梵僧到中国来翻译经典都比较容易,不需要派军队,只有鸠摩罗什法师来到中国是很难很难的。最初是苻秦的国王苻坚,听说鸠摩罗什法师的大名,生欢喜心,派遣将军吕光,带着七万大军到龟兹国去请他来。吕光请他来到凉州时(今之兰州),苻坚已经被人杀死,所以吕光就在凉州独立了。

苻坚是被部下姚苌所杀,因为苻坚组织百万大军,讨伐东晋失败,部下姚苌造反杀死苻坚,并在长安独立。姚苌死后,儿子姚兴继承帝位,派兵到凉州,也是经过战争,才把鸠摩罗什法师再请到中国来。所以,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翻译经典,似乎比其它的三藏法师困难。

「龟兹国」,位于现在中国新疆省的库车县,是鸠摩罗什法师的祖国。

「三藏法师」,是对译经法师的尊称。从《高僧传》上看,凡是翻译经典的人都称之为三藏法师。「三藏」就是经律论。经,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佛法;律,是佛组织僧团所制定的戒律。这两部分都是佛说的。论,是佛弟子解释经、律写出来的著作,合起来叫做三藏。「藏」,就是文中有义,文句里含藏着道理;义中也有文,故名为「藏」。

「法师」,法,是指经律论的法;以法为师,所以称之为法师。或者以佛法来教导人,也称之为法师。这里是赞叹鸠摩罗什这位大德,故称他为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他的父亲叫鸠摩罗炎,母亲叫耆婆;他出生之后,就把父亲和母亲的名字合起来作名,所以是「鸠摩罗什耆婆」,也叫「鸠摩罗什婆」,略去婆字,就叫做鸠摩罗什。「鸠摩罗」翻成中文是「童」,「耆婆」译为「寿」,合称「童寿」。这部《法华经‧普门品》是他翻译的,所以叫做「鸠摩罗什译」。

据古人的考察,鸠摩罗什是根据龟兹文翻译这部《法华经》的。因为印度梵文的《法华经》传到龟兹国去,译成龟兹文,罗什法师就根据龟兹文翻译成中国的汉文。另外还有两种汉文的《法华经》,依古人的考察,说那是根据梵本翻译的。

鸠摩罗什的父亲是中印度人。中印度的国君想聘他为相,但他不愿为相,便离开中印度而到龟兹国。龟兹国王感觉此人不好名利很难得,所以非常欢迎他。龟兹国王的妹妹耆婆,看见鸠摩罗炎也很欢喜,于是就嫁给他,生下了鸠摩罗什。

耆婆生了鸠摩罗什以后,想要出家做比丘尼,但是鸠摩罗炎反对,所以就没有出家,后来又生了一个弟弟。等生了弟弟以后,耆婆决定要出家,鸠摩罗炎还是反对,她就绝食七天。鸠摩罗炎见她这么坚定,就同意了。耆婆出家的时候,鸠摩罗什年纪有七岁,也随着母亲一起出家。

出家以后,鸠摩罗什是学习阿毗昙论与《阿含经》的。有一次,他母亲带他从罽宾国回到娑罗国(位于今之新疆)。这时娑罗国正好有一位大乘佛教的学者,原来是一位王子,后出家为比丘,叫须利耶苏摩,才华非常高。当时,鸠摩罗什年纪很轻,约十一、二岁左右。他对鸠摩罗什讲大乘佛法的道理,罗什法师不能接受,常与他辩论。最后,鸠摩罗什法师感到大乘佛法是究竟圆满的,于是回小向大,成为大乘佛教的一名菩萨行者。他说:「我以前学习小乘佛法,譬如人不认识黄金,而认为鋀石很微妙,是最好的!」

回小向大之后,鸠摩罗什法师开始研读大乘经论,他的智慧更加增长,有了很高深的境界。当他回到祖国以后,常常讲解大乘经论,名望愈来愈高。而他的母亲出家以后得了初果,后来得到二果,就离开了龟兹国到印度去;最后有消息传回来,说她已经成为三果圣人了。

姚兴把鸠摩罗什请到长安后,就开始翻译大乘经论,合计共三百多卷,对当时中国佛教影响非常大。因为,在罗什法师以前,翻译经论的人汉文造诣不太好,所以翻译得词不达意,读起来不容易明白。在西晋的时候,道安法师常常讲《放光般若经》,但是有的地方看不懂,只好念念文就算了,于是他发愿要求生弥勒内院,去请问弥勒菩萨。鸠摩罗什法师来了之后,他所翻译的经论,文义非常流畅,令当时的佛教徒皆大欢喜。他翻译的《维摩诘经》、《法华经》、《阿弥陀经》,虽然后来都有其它的译经大德又重新翻译过,但是直到现在,我们汉文佛教徒大部份还是读诵受持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经论,可见他是非常地受我们中国人的欢迎,他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真是非常大!现在这部《法华经‧普门品》也是他翻译的,所以说是「鸠摩罗什译」。

普门品讲记.一

柒、正释经文二

前面说过,〈普门品〉分两大段:第一段问答,是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第二段问答,是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也就是「普门」的意思。

甲一、两番问答二 乙一、长行二 丙一、观音得名所以二 丁一、无尽意问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第一段一开始,先是无尽意菩萨请问。

「尔时」,就是那个时候。是什么时候呢?〈普门品〉是《法华经》的第二十五品,第二十四品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所以「尔时」应该是指佛说〈妙音菩萨来往品〉结束的时候。或者,也可以说是〈普门品〉利益当时和后世佛教徒的时机到了,所以就有因缘来发起这件事。

妙音菩萨是东方世界的菩萨;而观世音菩萨住在阿弥陀佛国,位于娑婆世界的西方,是西方世界的菩萨。前面听〈妙音菩萨来往品〉的人得无生法忍、得法华三昧、得大利益,那是东方世界的菩萨,来利益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这个法门说完了。现在,西方世界的菩萨,来利益我们这个世界的因缘成熟了,所以说「尔时」。

「无尽意菩萨」是一位菩萨的名称。有一部经叫《无尽意菩萨经》,又翻译成《无尽慧菩萨经》。在经上说:娑婆世界的东方有不眴世界,那个世界有佛名普贤如来,无尽意菩萨是普贤如来的大弟子。「无尽意」是什么意思呢?《无尽意菩萨经》云,由于菩萨的慈悲心无穷无尽,所以叫做无尽意。就是他有大悲心,能够以六波罗蜜、四摄法门去广度一切众生;如果一切众生没有度尽、没有得大解脱的话,他的慈悲心是不能尽的,故曰「无尽意」。当然,慈悲心无穷无尽,智慧也是无穷无尽。

「即从座起」,无尽意菩萨从东方不眴世界,到娑婆世界来听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现在,说完了〈妙音菩萨来往品〉,他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提出一个问题。

「即从座起」,依字面上来说,就是原来是坐着听释迦牟尼佛说法,现在因为有问题请问佛,就从座位站起来。这很容易明白。但是,我们中国的古德常常用佛法的深义去解释,那么这就另有意思了。

《法华经》的〈法师品〉,说到以「诸法空为座」,实在就是说一切佛教徒的内心,应该安住在一切法空上,好像我们坐在座位似的。这正好和《金刚经》说的意思一样:「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现在这位菩萨即从座起,意思就是不着于诸法空。如果着于空就不能广度众生,不着于空才能从空出假;不着于空、也不着于有,这样才能去度化一切众生,有这样的意味在里面。

「偏袒右肩」,这是印度人的一种礼貌。当他坐在那里,还没有起座的时候,左肩、右肩都是有衣服覆盖的,站起来以后,就把右肩袒露出来,这是表示恭敬的意思。

如果深一层解释:菩萨的左肩没有袒露,你看不见;右肩袒露,你能看得见,这表示菩萨的两种智慧。左肩没有袒露,表示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同第一义谛是相应的,与第一义谛相应的境界是没有名言相的,是不可以见、闻、觉、知的境界。右肩袒露,表示菩萨方便的智慧。指菩萨化导众生时,一定要有名——有言语、有名字,演说、表示佛法的真理,这样才能与所教导的众生连系起来,众生也才能明白什么是佛法。所以,袒露右肩是这样的意思。

「合掌向佛」,不合掌时,表示一个人心里面散乱,东想西想,不是一心不乱的境界;手掌合在一起,则表示一心不乱。也有人解释:我们的掌一共有十个指头,合拢在一起放在胸前,十指就是表示十法界;而合掌当胸,则表示十法界在一念心里、十法界不离一念心,因为十法界都是由心创造的。这样解释也是很好!

「而作是言」,前边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都是身体上表示出来的一种礼貌;「而作是言」是口业──他说话了。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世尊」是无尽意菩萨对佛的尊称。佛是有道德的人,为世、出世间一切圣人所尊敬,所以叫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他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理由名之为观世音的呢?

无尽意菩萨是得了圣位的大菩萨,应该知道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但是,他还要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不明白的人请问的。在法会大众中还有人不知道,借着请问这个问题,由佛的回答,能利益当时和后代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样说来,他是为利益众生而请问的。

其次,菩萨欢喜赞叹人家的功德,所以,请问这个问题,表示是要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功德。我们世间的人,也有些人是隐恶而扬善,对于他人有什么优点,愿意提出来加以赞叹,他人有任何缺点,把它隐藏起。但是,也有人专挑别人的毛病:你有什么缺点,我就说出来羞辱你;你有什么道德,则隐藏起来。然而,这些大菩萨不如此!他们都是欢喜赞叹佛、菩萨的功德的。所以,无尽意菩萨向佛请问:「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经上说,在无量劫前,有宝藏佛出现世间。当时转轮圣王的长子,供养宝藏佛及宝藏佛的弟子三个月。然后,太子向宝藏佛发愿说:「我要行菩萨道,广度众生,若有众生能念我的名号,为我的天眼所见、天耳所闻,我若不能令他解脱苦难的话,我不成佛!」宝藏佛觉得这真是非常难得的大愿,因此为他取名为「观世音」。但是,在〈普门品〉文中没有说到过去的事,只说现在的种种救护众生的因缘与功德,名为「观世音」。

丁二、佛答三 戊一、总答寻声救苦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这是释迦牟尼佛回答无尽意菩萨的问题。这一段是总答,总说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下文是别答,就是一一地、详细地回答无尽意菩萨所问的问题。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释迦牟尼佛称无尽意菩萨为「善男子」。通常我们称一个人为善人时,就是赞叹他是好人。怎么样叫做好人呢?他爱护一切人、不害人,那就可以称之为善。但是,这样说还不太明白;因为,当我们心平气和的时候,都是没有害人之心的,应该都是很良善的,那么都可以称之为善男子、善女人了。然而,这里所说的善,不应该只是这样解释。该怎么说呢?就是在利害冲突、对这个人有伤害的时候,他仍然有善良的慈悲心。你伤害他、毁辱他,他对你还是有好心肠,那就可以名之为善了。

譬如,在家的佛教徒受持三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是什么意思呢?在佛法里面说,就是对一切人要有慈悲心──我不去杀害他、也不偷盗他的财物,我要爱护他、不伤害他。孔子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欢喜的事情,我不能把它送给别人。我不欢喜别人把我的财富夺走、偷走,那我也不要去偷、不要去抢夺别人的财富。我爱惜自己的生命,别人也是爱他的生命的,所以我不欢喜别人杀害我,我也不应该杀害别人。这与五戒的含义相同。所以,不只是在平常的时候不杀生、不偷盗,而是对我有利、或对我有害的时候,我一直能保持好心肠,那才可以名之为善男子了。

现在,佛称赞无尽意菩萨为善男子。当然,无尽意菩萨的程度是非常高的,还不止于刚才说的这种善,而是更高深的境界了。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这是观世音菩萨救护的对象,有无量百千万亿这么多的众生。「众」就是多,很多的「生」。这是什么意思?无始劫以来(在佛法里面说,就是没有开始的一天,向前推溯总是推求不到开端,所以叫做无始),从久远久远以来,我们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命一次又一次在六道里面轮回,有很多的生、同时也有很多的死,所以叫做众生,但是不说「众死」。

其实,有生就有死,但说生而不说死,这里面是有原因的。如果死了以后不再生,那只有阿罗汉才可以。因为,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以后,他在六道中不会再有生命,不再轮回于六道,也就是死了而不再生。若死了还生,那是凡夫的事情,凡夫是死了还要再生的。因为,我们有很多很多的烦恼,这烦恼使令很多很多的罪业发生作用,死了以后还要再生,因此称之为众生。说得明白一点,一切的凡夫,也就是一切的苦恼人。这些苦恼人有多少呢?有无量百千万亿那么多!

「受诸苦恼」,是遭遇到很多苦恼的事情。佛法说,三恶道众生的苦恼是很多很多的,他们很难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原因是什么?因为地狱、饿鬼、畜生世界的众生,他们的身体有很大的问题与苦恼,他那一念灵明的心被苦所困扰,所以很难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念不来!

我们可以想一想:若有严重病痛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能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以人的境界来说,如果有严重的病痛,这个病痛扰乱你的心,你要念观世音菩萨,是很难念上来的!除非平时没有病痛的时候,就能常常地静坐,有戒、定、慧的功德,重病来时,还能心有余力、很从容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或者是念经、念咒。若平常的修行不够,有严重的病痛时,念菩萨名号是有困难的。所以,这地狱、饿鬼、畜生的境界,很难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

天上的人呢?天人的快乐太厉害!欲界天的五欲乐胜过人间,特别地迷惑人,他们总是享受欲乐,很难拿出时间修学佛法。色界天以上的众生有高深的禅定,他们感觉到这样就很好了,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做什么?因此,也是不容易!所以,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成佛,就是因为人容易接受佛的教化。如果在人间的人,信佛而能够栽培多少善根,他生到天上时,也还可以信佛、接受佛法的教化。倘若是不信佛的人,生到天上去就不容易信佛。

所以,「受诸苦恼」应该是普遍一切众生说,但这里主要还是指人说的。人世间的苦恼是很多很多的;人衰老了,或者有病痛,或者死亡,或是爱别离、怨憎会苦等,都是苦恼!

「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我们人世间的人,如果平常完全不信佛,等到苦恼来时,虽然也可能有善知识、有好朋友来告诉你要念观世音菩萨,但这是少数。如果,能在平常听善知识的宣扬,或者是从经书上看见,知道有一位观世音菩萨,他的广大灵感能寻声救苦,于是你就一心称名——或者受诸苦恼的时候一心称名,或者没有受诸苦恼时一心称名。那么,当你受诸苦恼时,也能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苦恼问题就解决了。

「一心称名」就是专一其心,心不散乱的意思。你心里面能够很诚恳、一心不乱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前念后念相续不断、没有其它的妄想掺杂在里边。

「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能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而观世音菩萨实时地在你称念名号的时候,观你称名的音声,使你所受的苦恼「皆得解脱」,就免离了一切的苦恼,得大安乐!

我们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发生作用的范围是很小的;太遥远的,我们看不见也听不见。而观世音菩萨是法性身,他和一切众生没有远近的分别(这在后文可以看出来),十方世界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众生对观世音菩萨有所求的时候,观世音菩萨能同时救护一切众生,这是不可思议境界,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想象的。

然而,也有些人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向观世音菩萨有所求,但是没能得解脱。这应该怎么解释呢?那是你没能一心称名、没能一心不乱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关系。如果你能够一心不乱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会皆得解脱。

《瑜伽师地论》上说,我们受诸苦恼,是因为我们有罪业,造了杀害生命、说谎骗人等杀、盗、淫、妄各式各样的罪过,或者说是十种恶业、种种的恶事。我们的罪业大概地说,分成两类:

一是定业。我们在造罪时,明明白白地去做这件事,做成功了,心里还很欢喜,那这件罪过就是定业。是决定要受果报的!

二是不定业。如果造罪业的时候,心里不欢喜,但还是勉勉强强地做完了,又生后悔,这个罪业就不一定得果报,称为不定业。

若造的是不定业,虽不一定得果报,可是也不一定不得果报;当得果报的时候,能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容易得解脱!若造的是定业,当定业发生作用、受诸苦恼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就难一点,也就是不容易得解脱!所谓不容易得解脱,就是你不容易一心称名;既不容易一心称名,也就不容易得解脱,可以这么解释。

这件事我们说得浅一点,不要说得太深。譬如我们信佛的人,买花、买生果供养佛菩萨,向佛菩萨祈求平安,保护我的儿、我的女怎么怎么好……。我们想一想,这种情形如同我们有了困难,就送红封、送礼物给正在政府做官的朋友,对他说:「请你帮帮我的忙!」这意思差不多是相同的。而我们人世间的凡夫有贪心、有瞋心,他得到利益的时候,就可能随顺你做这些事情,满你的愿。但是,佛、观世音菩萨是圣人,不会因为你买个生果给他,心里欢喜了就帮你忙,和我们凡夫不同。这样说,当我们向菩萨有所求时,既不用上香,也不要买花、果供养,就这么向菩萨有所求,这样好吗?其实,也不是这么说。

这其中的道理,可以分两方面说。一方面是我们凡夫的内心污浊,这个灵明的心,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活动,不是贪,就是瞋、痴,乃至疑惑、高慢,种种的烦恼缠扰其心。当我们想拜菩萨、拜佛,去见佛菩萨时,我们的心还是很污浊、很污秽,和佛菩萨距离很远很远的。这样的情形,你想求佛菩萨帮忙,转变你受诸苦恼的遭遇,很不容易啊!

第二、我们是因为有罪而受诸苦恼,这是有因就有果。佛菩萨难道不讲究因果吗?你有罪而叫你不受报,佛菩萨有这种力量吗?「好!你做很多恶,不要紧!我能教你不受报。到时候,你给我买点生果、香花,我就让你不受苦!」佛菩萨会说这种话吗?若是观世音菩萨这样讲话,就等于叫我们造罪了,那么这个恶人会说:「好啊!那我就造罪,反正到时候我一念观世音菩萨就不受报了!」可以这样吗?

所以,我们要想一想,经文是说:我们念观世音菩萨,能使诸苦恼皆得解脱;但是,这里面不是那么简单的!那应该怎么说呢?

佛菩萨有大悲心,愿意救护一切众生,使令一切众生受诸苦恼的时候,皆得解脱,但是不容易做到。经论上说,众生造罪以后,若是属于定业,就一定要去受报,佛菩萨也无可奈何,无法救护你的。这是其一。其二、众生要造罪,佛菩萨也阻碍不了你。说:「你不要造罪!」众生不会听的啊!他还是要造罪。他随时要开枪,佛菩萨也无可奈何!

现在这里说: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为什么能得解脱呢?到底还有没有因果呢?这个问题怎么讲?我姑且解释一下。

刚才说,买花、买生果供养佛,或者向佛菩萨礼拜、磕头,这里边有什么事情呢?就是当我们的内心受诸苦恼的时候,心就不清净,就有种种的烦恼、业障污染这个清净心。但是,当我们向佛菩萨供奉——有花供养、或果供养、或者礼拜佛,这个时候我们的思想有变化。有什么变化?就是能发出来清净心!你若买了花,把它清清净净、整整齐齐地插好供佛,这时候你心里也很诚恳地拜佛,清净心就发出来了!

清净心如果能发的长一点比较好。譬如我们拜佛一百零八拜,拜观世音菩萨一百零八拜,或者念观世音菩萨十万声、念大悲咒十万遍,这表示你发出清净心、诚恳心的时间长一点。这里面有什么事情呢?你这清净心一出现的时候,对于那个使令你受诸苦恼的罪业,就有点障碍了,二者是不相顺的。在这个时候,佛菩萨的神通道力,能从这个地方把罪业回转一下,你受诸苦恼的果报就皆得解脱了。如果,我们的清净心、诚恳心发不出来,佛菩萨无可奈何!

我另外说一句话:佛菩萨不等你念佛、拜佛,也不等你买花、买果,也不需要你念大悲咒,就有慈悲心愿意来救护你,但是不能救护!非要你由礼拜、供养佛,或者是念经、念咒,或是念佛菩萨名号,你的清净心发出来了,这时候佛菩萨的大悲心与神通力才有用武之地,才能回转你的业力,使你「受诸苦恼,皆得解脱」。如果,我们心不清净,拜佛时心也散乱、念观世音菩萨心也散乱,佛菩萨是很难救护我们的。

所以,这个地方说:「一心称名,皆得解脱!」我们是可以向佛菩萨有所求的,但是我们本身应该要「一心称名」,要做到这一点才可以,心散乱就不行!

在这里的经文中,没有分别是定业或不定业。但是,从中国佛教念观世音菩萨求救护的事实上看,有的人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时间不久就得解脱,向菩萨有所求的事情就满愿了;而有的人需要念很久才可以,时间的长短有差别。所以,前面解释「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名号」的时候说过,平常要多训练念观世音菩萨,受诸苦恼的时候才能念观世音菩萨。因为,平常有这个训练,当你受诸苦恼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就容易一点。如果平常完全不训练,等到有苦恼的时候才念观世音菩萨,是很困难的!

我讲一个念观世音菩萨的故事。《观世音菩萨灵验记》上说:在中国浙江上虞这个地方,有一位做卖米生意的人,家中供养观世音菩萨像,常常礼拜、念观世音菩萨。

有一天,他梦见观世音菩萨来对他说:「你不久有灾难!」

他回答:「那怎么办呢?」

观世音菩萨说:「我给你四句话,你要记住!逢桥莫停舟,遇油即抹头,斗谷三升米,苍蝇捧笔头!」

「逢桥莫停舟」,就是遇见桥的时候,船不要停在桥底下。「遇油即抹头」,若是看见油,赶快地把油抹在头上。「斗谷三升米」,一斗谷可以碾出三升米。「苍蝇捧笔头」,苍蝇捧着毛笔头(注:古人用毛笔写字)。

说完了,梦就醒了。他想:「这个梦很奇怪!观世音菩萨来同我说这四句话,一定是有事情!」他就把四句话背下来。

他是个米商,所以常用船载米到各地出售。有一天,船载着米行进的时候,遇见了大雨。前面有一座桥,船夫预备把船停在桥下避雨。但是,这位念观世音菩萨的老板忽然想起:「逢桥莫停舟!」他马上叫船夫:「不可以停!赶快开出去!」开出去以后,桥就塌下来了。如果停在那里,正好砸在船上,他就危险了,所以他躲过这个灾难。他想:「这四句话,第一句话是灵验了。」

过了一些时候,他在家中拜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忽然间,他家里吊着的油灯掉下来,油流了满地。他突然想起「遇油即抹头」,因为第一句话灵验了,第二句也不能马虎,于是他就把油抹在头上。

现代的在家人留头发,清朝的男人也是留头发的。这位米商抹了头以后就睡觉了。到了夜间,忽然醒来,他闻到屋子里有很腥的味道,觉得很奇怪!点灯一看,他的太太被人杀死了,把头斩断了!他心里很惊讶!怎么会有这种事情呢?

第二天,他就去向他的岳父报告。他岳父来一看,就问他:「你和太太感情好不好?」

他说:「我和太太感情没什么不好,很正常。」但是,他的岳父忽然想起来,说:「我的女儿是不信佛的啊!你是拜观世音菩萨、是相信佛教的,你们的感情可能有问题!」

他说:「没有问题!」

「你是不是和邻居有什么仇恨呢?」

「也没有!」

「那你家里有没有财物丢掉了呢?」

「我检查了,什么东西也没丢。」

「可见这不是仇恨来杀的,也不是劫财来杀的,那就是你杀的嘛!没有别人了。」

于是,他的岳父就到官府里控告他。官府来检查、审问他。审问来、审问去,也疑惑是他,就拿起笔来判他死刑!正当此时,很多的苍蝇飞来,捧着笔头。这位念观世音菩萨的人就念:「苍蝇捧笔头!」

县官问:「你怎么说出这一句话呢?」他就把他的梦说了一遍。

县官一想:「头一句、第二句、第四句,都灵验了。就是第三句:『斗谷三升米』,这句话里面有事情。」

于是,县官和周围的人商议,怎么叫「斗谷三升米」呢?想来想去:斗谷去了三,应该还有七;除去了米,就剩下了糠(「康」同音),应该就是「康七」,或者是「七康」。县官就派人调查。果然,有个叫康七的人。县官逮捕了这个人,一审问,他就坦白了。

原来康七和米商的太太有染,所以想把这个念观世音菩萨的男人杀死。晚间来行凶时,看见这个有油的头,他认为那是女人,所以就把没有油的头砍了。当然,官府就判了康七死刑。而这个念观世音菩萨的人,经过这一次的刺激,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在太坏了,于是有所觉悟,就出家了。

在这个故事里,常礼拜观世音菩萨、常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人,会受到观世音菩萨的照顾,所以受诸苦恼的时候皆得解脱!因此,我们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应该一心地、诚心地念,会得大利益,这不是虚妄的!

普门品讲记.二

戊二、别答仰荷冥益三 己一、救七难二 庚一、标释救难七 辛一、救火烧难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以下这一大段文,一一说出观世音菩萨慈悲救护众生的事迹: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这是解释观世音菩萨得此名号的缘由。这些或者是水难,或者盗贼难……,只是感觉灾难解决了,并没有看见观世音菩萨。

第一是观世音菩萨解救众生火的灾难。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假使有人能够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前面说「一心称名」,这里说「执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文字虽然不一样,但含义是相同的,都是一心不乱的意思。如果是散乱地称观世音菩萨名号,那不能算是「持」。

一心不乱地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有什么好处呢?「设入大火,火不能烧」,假设有人意外的陷入大火中,火是不能烧害他的。为什么不能烧他呢?「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这是由于有观世音菩萨威德神力加持的原故,所以火不能烧他。

凡夫的内心有很多烦恼与苦恼,常是散散乱乱的,所以我们的心一点力量也没有。若是修学佛法有了禅定,或是达到大菩萨境界的时候,那神通威力是非常大的!所以,他能够转变外面的境界。假使你入了大火里边,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一注意,这火就不能烧害你,这是他的心力特别强的关系。

在《高僧传》里,也有记载一些念观世音菩萨不为火所烧的事情。南北朝时代,有一位精苦修行的法师,叫做法力法师。他想造一座庙,让大家在那里用功修行。寺庙尚未完工,他到别的地方化缘,化了些麻,用车载回来。回程时,走到山谷里边,正好山谷中有大火,远远地烧了过来。

这时候,法力法师特别地疲倦,精神振作不起来,就睡着了。等到醒过来,火已经烧到眼前了。因为他是个出家的修行人,他立刻就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当念出「观」字,「世音」两个字都还没念出来,忽然间就有风把大火吹灭了。于是,他便安然地回到他的住处。

所以,「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感应的迅速。观世音菩萨知道了,立刻就能发出作用来灭火,使令它不能烧。这里说得很明白:「由是菩萨威神力故」,是菩萨的威德、神通的力量,使令火不能够烧他。

刚才提到,没有禅定、内心散乱的人,心的力量不大,心随境转,不能转变外面的境界。但是,有色界定以上的人,或入圣位的大菩萨,他的力量非常大!他能转变一切境界,所以火不能烧,能有这种作用。但是,若要随时随地都能有这样的感应,那要八地以上的大菩萨才可以,不是小菩萨能办到的。

辛二、救水漂难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这一段说到观世音菩萨救护众生水的灾难。

「若为大水所漂」,这不是指小水,小水没有危险;水若太大,为水所漂动,就会有生命的危险。

我们现在的世界上有很多地方缺水,但是有些地方却还有水灾。所以,我们这个世界不是那么好,有很多过犹不及的问题。为大水所漂时,「称其名号,即得浅处」,你能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能够漂流到浅的地方去,也就没有危险了。

在《法华经持验记》中提到一件事:有一个人常常受持读诵〈普门品〉,有一次他同时与很多人坐船,忽然间船翻了,很多人都溺在水中。可是,这位受持读诵〈普门品〉的人,听见有人连续说了三声:「读〈普门品〉的人不会有水的灾难!」而后,他不自觉地逐渐漂移到水边,平安地上了岸。这就是念观世音菩萨、受持〈普门品〉的关系,因此而即得浅处。

观世音菩萨能救护水、火等灾难。从佛法看来,前面所说的大火,即可分为三种。

一、果报火:果报的火是肉眼可见、能杀害我们的;人间常有这种火,乃至天上也有火,在这个世界坏的时候,色界的初禅天也会为大火所烧。

在佛法来说,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我们现在是属于住劫。当这个世界成就以后(成劫),就有人、动物在这里生存,称为住劫。根据经论上说,一增一减是一小劫,但也有说是一中劫;经过二十个增减,就是二十个中劫,二十个中劫以后,世界就要坏了。当坏劫开始的时候,世界上会出来两个太阳;过了不久,又出现第三个太阳;一直到最后,出现七个太阳,地球就起火了,乃至欲界天宫、初禅天也都起火了,这就是果报的火。

虽然,坏劫的劫火能够燃烧这个世界,但是到那个时候,这世界上的人已经都走了、没有人住了,这是一个空的地方。所以有人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其实这个时候地狱也是空的,里面没有人了。地狱、饿鬼、畜生,乃至欲界天的人完全都走了。这是果报之火,能烧到初禅天。

二、罪业火:罪业的火,三界都有。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都有罪业。这种火是普遍于三界的。

三、烦恼火:众生的贪心是火、瞋心也是火,种种的烦恼都可以名之为火,这种火能伤害我们。烦恼火有轻、有重,一直到等觉菩萨也还小小有一点,唯有佛才究竟清净、没有烦恼。所以,烦恼火的范围是很大的。

现在说,念观世音菩萨,「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主要是指果报火,也就是指意外地为大火所烧这类事情说的。但是,我们若能诚心地念观世音菩萨,也可以解除烦恼火的伤害。

刚才说贪心是火、瞋心也是火,但多数是用火来譬喻瞋心的。我们若发起瞋心,就像起火似的,能伤害自己。此时若是能念观世音菩萨,也会逐渐地减少瞋恨的火。

有的人瞋心很大,一有不如意的事情,瞋心就起来了。有的人也知道自己不对,不该发脾气、动瞋心,但是不能自主。这应该要想办法纠正,不要放纵自己。有什么办法呢?就是念观世音菩萨,由观世音菩萨的威神力故,使这个瞋恨心逐渐地减轻,逐渐地就不起瞋恨心了。下文会提到这件事。

「大水」,多数用来譬喻凡夫的爱欲心。爱欲心像大水似的,也能够伤害我们。尤其是我们欲界的众生(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都有爱欲心;到了色界天以上的人才没有欲心,因为他们有三昧乐,欲心就不起了。色界天的人原来也是欲界的人,当他在欲界的时候,能够放下欲的事情,专心修学禅定,又有长远心,慢慢地禅定修成功了,就得到色界定,得到色界定以后,就没有欲心了。但是,他在未死之前,还没有生到色界天以前,还是欲界的人,如果他不谨慎而放纵自己的话,还会再有欲的,还有可能为大水——也就是为爱欲之水所漂动。

我讲一则相关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于《大智度论》。

在释迦牟尼佛成道六年之后,回到他的祖国探望父亲净饭王。当他回到迦毗罗卫国时,净饭王请佛陀吃饭,佛陀在家时的妻子耶输陀罗,也请佛及佛的弟子吃饭,但却预先准备了用药制成的欢喜丸来供养佛,意思是希望佛陀能回家。

佛陀吃完饭,讲一段佛法之后,便率领着诸比丘回到精舍去了。耶输陀罗当时认为,若是欢喜丸的作用发动了,佛陀就会回家来。但是,佛一直安然无恙。

第二天,因为无人供僧,于是诸比丘就到聚落托钵乞食。他们在街上听见众人议论纷纷,说耶输陀罗用欢喜丸来迷惑佛。诸比丘回到精舍,就将此事禀告佛陀。佛陀说:「我以前没有修行的时候,她能迷惑我,现在不可以了!」

比丘问佛:「以前是什么情形呢?」

在久远久远以前,山中有一位仙人(即神仙)。这位神仙能够放下人间的五欲之乐,专心修学禅定,成功以后,得到四禅八定,也就有了神通。他便在山中生活,不再到人间来。

但是,他在山里面生活,也时常会看见雌鹿、雄鹿交合。见到的时候,心也会动,所以在小解的时候,随之流出不净。这些排出的不净物,被一只母鹿所吞食,业力的不可思议,母鹿怀孕了,后来牠就在仙人住处的旁边生产,产下了一个人。这个人是鹿足、人身,头上有一只角,因此称之为「一角仙人」。仙人知道这是他的孩子,便抚养了他。小孩儿慢慢地长大了,就教他读书、修禅定,也得到五种神通。

有一天下大雨,满地泥泞,路特别滑。由于他的双脚是鹿足,上山坡的时候站不稳,不小心滑倒了,他的足受了伤,于是愤怒地咒愿十二年不要下雨!

我们平常人这样咒愿是没有用的,但是神仙、有禅定的人,他的咒愿有效。于是,天就真的不下雨。天不下雨,时间久了,大家的生活受到影响。国王为这件事很忧心,便召集众人开会,设法解决这件事。

有人报告说:「山里有仙人,发了这个恶愿,要十二年不下雨。」

国王说:「一年不下雨就受不了,若十二年还了得!怎么办呢?谁有办法能破除这个恶愿的力量,让天下雨呢?」

这时候,城里有一位名女人,来到国王面前说:「我有办法!」

「妳有什么办法?」国王问。

「这个仙人,他是人呢?还是天神呢?」

「他是一个仙人生的人。」

「只要是人,就有办法!」

「好!希望妳能把这件事做成功!」

她召集了五百名美女,制造了很多欢喜丸,也收集了很多酒,用车把她们送到山里去,就在仙人的住处旁搭茅蓬住下来。

一角仙人有时候也会出来,看见有很多女人在这里,大家见了面就打招呼,接着问她们:

「妳们的身体为什么长得这么肥满,皮肤为什么这么细致呢?」

「因为我们善事做太多了,上天给我们好的东西吃,所以身体是这样子。」

「有什么好东西吃呢?」

「有欢喜丸、有很多很多吃的东西。」

「我可不可以吃?」

「你也可以吃!」

于是,就请一角仙人到屋里,给他受用食物,又是饮酒、又吃欢喜丸,彼此互相谈话,慢慢地他的欲心动了,也就有了淫欲的行为。这样一来,禅定就破坏了!禅定一破坏,就连续下了七天的大雨,立刻解除了旱灾。旱灾解除后,一角仙人和这些女人又继续住了七天,把好东西全吃光了。

仙人说:「吃完了,怎么办呢?」

「有办法!城市里还有。我们一同回到城市去!」于是就回到城市去见了国王。国王也很恭敬这位仙人,便给他一个住处,请他做大臣。但是,不多久,他的内心便感到闷闷不乐。

国王问他:「为什么不快乐呢?」

仙人答:「我还是欢喜回到山里面过寂静的生活,不愿意在人间受这种五欲的境界。」国王于是随顺他,把他送回山中。当他回到山里面,又继续地修禅定,不久又得到禅定、神通了。

释迦牟尼佛说这个故事给诸比丘听,最后佛说:「那个仙人就是我。」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还是凡夫的时候。「那位名女人是谁呢?就是耶输陀罗!那个时候,她用欢喜丸来迷惑我可以行得通,现在就行不通了。」

由此可见,不但是我们凡夫,即使是仙人也会为大水所漂!但是,有禅定的人在人间死后,生到色界天以上,人间的欲是不能迷惑他的。不过,生到色界天以上的人也还是会死亡,死了以后又回到人间来,他还是会有欲,只是比一般人轻一些。

经文说:「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所以,我们若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也就能灭这烦恼的大水,使令我们得到大解脱!

普门品讲记.三

辛三、救黑风难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车磲、玛瑙、珊瑚、虎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剎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剎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这是第三段,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能免除风灾。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这是很多的人。「为求金银、琉璃、车磲、玛瑙、珊瑚、虎珀、真珠等宝」,这是七宝,大海中有很多很多的宝。「入于大海」,这么多人为了贪求众多的珍宝,而到大海里去,这不是容易的事!

「假使黑风吹其船舫」,到大海里求宝,有的人能很顺利地求到宝回来了,可是有的时候也会有灾难。什么灾难呢?「假使黑风」,在台湾称为台风,香港则称为飓风,就是天空只有云、没有阳光,天地都是昏黑的,风也是黑的。「吹其船舫」,这黑风可不得了啊!能吹他的船舫。「飘堕罗剎鬼国」,就是使船飘到罗剎鬼的世界去了,罗剎鬼居住的地方是海里面的岛。

罗剎,翻译成中文是可畏,就是很可恐怖地,称为可畏鬼;或翻译成暴恶鬼。有女罗剎鬼、有男罗剎鬼,这种鬼非常凶恶!无论是男罗剎鬼或是女罗剎鬼,都是吃人的,就像我们人会杀猪宰羊,要吃禽兽的肉,而罗剎鬼认为人的肉很香,所以他们要吃人肉。

男罗剎鬼的相貌很恶,人看见了感到很恐怖!但是女罗剎鬼不同,女罗剎鬼是非常美的。在经论上提到,有些人到大海去求宝,遇见女罗剎鬼就留在那里,不想回家了。经论上说:男罗剎鬼非常丑陋、可畏,而南阎浮提男人的相貌,比罗剎鬼美一点,所以女罗剎鬼也欢喜。但是住一个时期,最后她还是会把这个人吃得只剩下骨头了。所以,求宝的人到了大海里,为风所吹,飘堕到罗剎鬼国去,那就等于没命了,这是特别危险的事情!

「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百千万亿的众生,其中若有一个人是相信佛教,而且能够称扬、忆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剎之难」,那么,这些人都会解脱罗剎鬼的灾难了。这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威神力,才可以解脱罗剎鬼的灾难!

有个故事,提到五百位商人遇见罗剎鬼。这五百人之中,只有一个人不相信佛教,其余四百九十九人都信佛教。大家都念观世音菩萨,罗剎鬼就看不见这四百九十九人。而那位不相信佛教、也不念观世音菩萨的人说:「这是迷信!罗剎鬼若要吃我们,观世音菩萨有什么办法呢?」他既不相信观世音菩萨,也不念观世音菩萨,因此罗剎鬼能看见他,把他抓去,准备吃他。这时候,他也害怕了,于是念观世音菩萨,罗剎鬼就不敢吃他,也看不见他了,因此「皆得解脱罗剎之难」。

另外,有一个故事说到,有个国家与罗剎鬼相邻,而罗剎鬼常到这个国家捉人吃。老百姓有这样的苦恼,就报告国王。国王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和罗剎鬼商议:「我们每天送一个人给你吃,你不要过来捉人!」罗剎鬼同意了。这样一来就必需排出一个次第,先后送人给罗剎鬼吃。

有一天,排到一户人家,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如果将他们的儿子送去,他们就没有儿子了,所以就向国王要求,改派别人去。「这是不可能的,一定是你的儿子要去!」国王说。

这一家人是相信佛法的,当父亲把儿子送到罗剎鬼那里时,就告诉儿子要念观世音菩萨。果然!第二天,父亲去看,他的儿还在那里没有事。于是,这位父亲将儿子领回来,并报告国王。国王就通知全国,大家都念观世音菩萨,罗剎鬼就不敢来了,所以,皆得解脱罗剎之难。

前面曾经说过,我们内心里面有烦恼——有贪心、瞋心、高慢心、疑惑心、嫉妒心等种种的心。因为内心有烦恼,所以就会做错事、就会造罪;有了罪就会受果报,凡夫无量劫来都是如此。而观世音菩萨慈悲,怜愍我们,当我们受果报时,菩萨尽可能地想办法来救护,使令我们不受苦。这在全面的佛法来看,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佛菩萨的慈悲心是很深的,看见我们受苦,同情我们、救护我们。可是,以佛菩萨的心情来看,救护你这次的灾难,并不保证你以后不再有灾难,因为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罪业!所以,佛菩萨就得另想办法。那就是下文的意思——要为我们演说佛法,使令我们修学佛法,断除一切烦恼,不要再造罪,才能根本地解决一切的苦难。如果我们不修学佛法,不进一步的修学戒、定、慧,那么,一个苦难接着一个苦难,没个完的。所以,在佛菩萨这方面,一定要宣扬深一层的佛法,才能根本地救护一切众生。

我们佛教徒相信佛法以后,也应明白这个意思:我们应该努力修学解脱生死的法门;如果不修学深一层的佛法,只是做一点散乱的功德,还是不行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

经文说:「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剎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前面无尽意菩萨向佛请问:菩萨以什么原因、什么理由名为观世音呢?现在,佛说到这里作了总结: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名之为观世音。

辛四、救刀杖难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这是第四段,救刀杖的灾难。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若再有人临当被杀害之际,或是自己犯了国法,为法律所制裁;或是完全没有罪,被冤枉地杀害;或其它原因被杀害。

「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如果这个人能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话。「彼所执刀杖」,被捉持、用来杀害这个人的刀或杖。「寻段段坏」,「寻」是立刻的意思;立刻地,那个刀或杖就一段一段地坏了,不能杀害这个人。「而得解脱」,这个人就解脱了,没有被杀害的苦恼了。这种刀杖的灾难,不论是被政府制裁,或被怨贼杀害,观世音菩萨同样都能救护!

《续高僧传》中提到一件事:在南北朝时代的北魏天平年间,有一位孙敬德,这人相信佛法,家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像,也常常地念观世音菩萨、念〈普门品〉。有一次,他出门办事,被土匪捉拿、捆绑起来,准备杀他。因为他平时念〈普门品〉,也就知道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当土匪用刀杀害他时,刀就是寻段段坏;再换一把刀,还是寻段段坏。这是一件事实!

另外,在唐太宗时,当时佛教界中有一位法琳法师,非常地有学问、有辩才,对于中国的道教也特别的有研究。

在法琳法师的传上看,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原来也是信佛的。他初开始想打倒隋炀帝的时候,曾经向佛菩萨祈祷:希望得到三宝的保护,使令他能成功的统一中国、做皇帝,他可以弘扬佛法。但是,做了皇帝以后,他的部属太史令傅奕,曾经做过道士,不喜欢佛教。傅奕也很有学问,举了若干理由,向唐高祖建议把佛教送回天竺,要所有的出家人还俗。

这时候,法琳法师写了一大篇文章,反驳傅奕。唐高祖看到法琳法师的文章,觉得讲得也很有道理,就不提这件事了。但是,傅奕建议的事,对佛教终究还是有影响。唐高祖下令,只留一部份的出家人,其它的就逼迫他们还俗。

唐太宗做了皇帝后,又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道士之中,有人看见法琳法师的文章有谤毁老子之处,就向唐太宗告状。唐太宗勃然大怒,下令捉拿法琳法师。法琳法师听见消息,不劳逮捕,就自己过来了。

一开始,唐太宗派几位大臣审问法琳法师。但是,法琳法师是特别有学问的人,那几位大臣辩不过他。后来,唐太宗就亲自审问,对他说:「你知道我是姓李的,老聃也姓李,他是我们的老祖宗,你知道吗?」

他的意思,就是指法琳法师不可以毁谤道教,道教是我老祖宗创立的,是高过佛教的。所以,唐太宗曾下令,若是集会的时候,道教的道士要在前面,佛教的僧尼居后。

法琳法师对太宗说:「陛下能尊敬、赞叹自己的祖先,这是对的!但是,老聃姓李,和陛下这个李不同。陛下这个李是南北朝时代北魏拓跋氏的李;拓跋氏译成汉语就是李,陛下是那个李。老聃的李,是那个李呢?请听我介绍。《敦煌宝录》这本书说到老聃的事。书上说,老聃的父亲姓韩名虔,并不姓李。他七十多岁了还很贫苦,也没有妻子。邻居益寿氏,家中有一年纪老大的婢女,此婢女与韩虔野合,生下老子。而老聃为什么姓李呢?因为是在李树下生的,所以姓李。因此,陛下姓的李,不是老聃的李。」

唐太宗闻言,勃然大怒,说:「你毁辱先人,用头发来数你的罪都数不完!你着的《辩正论‧信毁交报篇》上说,只要念观世音菩萨,用刀来砍,刀不能伤。现在,我限你七天念观世音菩萨。第七天后,我用刀来砍你的头,看能不能砍断!」

唐太宗下了这样一道命令,然后将法琳法师放进牢狱。法琳法师在牢狱里面,当然会念观世音菩萨;但是,内心非常悲恸,他写出四句话:「草命如悬露,轻生类转蓬;所嗟明月夜,难与古人同。」

「草命如悬露」,意思是:我们老百姓的命像草似的,并不贵重!「如悬露」,又像露水悬在草叶上,太阳一出来就消失了,表示丧断性命是很容易的。

「轻生类转蓬」,轻,是轻微,就是小的意思;我们的生命是很渺小的。「类转蓬」,形容这个小小的生命,和蓬草相类似。在中国北方的山野里面,长着蓬草,样子好像圆球。这种草到了秋天的时候,风一吹,根就断了,圆球就随着风四处飘滚,所以说是「转蓬」。「类转蓬」就是很微贱,一点也不贵重,这表示人的生命很不值钱,都是无常,生、老、病、死的,一切众生都是如此,没有例外的!

「所嗟明月夜」,有什么需要特别伤心的呢?「明月夜」,明月譬喻自己的心,夜譬喻无明。法琳法师心想:我修学佛法而尚未得圣道,这一念心还与无明在一起,当此生命危急的关头,心里面不安哪!七天之后,皇帝即将杀死我,内心很悲恸!

「难与古人同」,我这种境界很难与古代的高僧相比。古代高僧修行成功,内心有圣道,生与死是没有差别的,不在乎这件事的。这句话表达出他现在内心的不安,也表示了惭愧的意思。

这时候,忽然间有一个很高大的人来了!其实,那不是平常人。那人对他说:「你既能为佛法的住世,而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佛法,默默中就会有很多的护法善神保护你,请你不需要有特别的顾虑!」说完,这人就不见了。这时候,他的心情稍稍的有一点儿安慰。

到了第七天,唐太宗派人问他:「七天前,陛下告诉你念观世音菩萨,现在已经是第七天,有什么灵验吗?」

法琳法师回答:「隋代炀帝使中国扰攘,民不聊生,盗贼蜂起,百姓如在水深火热之中,很是苦恼!陛下平定天下后,使令百姓免离这些灾难,能够安居乐业。这样说来,陛下就是观世音菩萨!这七天我没有念观世音菩萨,我念陛下!」接着又说:「我写出来的文章,贬斥道教,赞叹佛教,都是有根据的。若是我有一个字说错,陛下杀死我,那是我咎由自取;若是皇帝能够讲道理,那么就如〈普门品〉所说:不能损一毛——我连一根汗毛都不会受伤。若陛下不讲道理,我便有伏尸之痛!」

这个人把他的话记录下来,报告唐太宗。唐太宗看完这几句话,心里很快乐!于是命令法琳法师去见他。见了面,唐太宗对他非常地礼貌、客气。这时候,唐太宗说出了良心话。他说:「对于什么是佛教?什么是道教?究竟谁大谁小?我实在不懂,你再重新对我讲一讲!」

法琳法师于是解说了一大段,说完以后,唐太宗认为他无罪,就把他释放了。但是,周围的人都认为他对陛下没有一点儿礼貌、说了很多毁辱的话,一定要杀掉才可以!

唐太宗说:「他说的话、他写的文章,我都曾经好好注意读过,都还是有根据的,不能说他不对。这样好了,就不准他住在长安,把他移到益州去。」

这件事记载在法琳法师的传记上,可见法琳法师为了护持佛教能不惜生命,唐太宗下令要杀他,他念观世音菩萨七天,果然是不损一毛!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而这位法琳法师的情形,根本就没有杀,也就没有刀寻段段坏的事,便得以解脱了。这可见念观世音菩萨,的确是非常灵验的!

普门品讲记.四

辛五、救恶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剎,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这是第五段。

「若三千大千国土」,这是佛教经论中所说的世界观。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所以,小千、中千、大千,合而称之为「三千」,实在就是一个大千世界。

「满中夜叉、罗剎」,在这么大、这么多的世界中,充满了夜叉鬼与罗剎鬼。「夜叉」,是捷疾的意思,就是他跑得非常快!有陆地的夜叉、空中的夜叉,实在就是为诸天做事的,有时候也保护诸天。「罗剎」,就是前面说的暴恶鬼、可畏鬼。

「欲来恼人」,他们要来触恼人类。

「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夜叉鬼与罗剎鬼都是有点神通的。我们人多数没有神通,但是只要我们肯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会受到观世音菩萨的保护。

「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这些夜叉鬼、罗剎鬼,听见我们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尚且都不能以恶眼来看我们。「况复加害」,何况能够加害我们呢!

这一段和前面说的不同。这里是说,在三千大千国土中,充满很多的夜叉、罗剎,要来恼害人,我们若能念观世音菩萨,都会有感应。前面是说:「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剎之难」,这可以有几个解释:第一个解释是:如果只是一个罗剎鬼来恼乱我们,其中若有一个佛教徒能念观世音菩萨,这个罗剎鬼就会跑了,所有的人皆能得解脱。第二,或者只有一人念观世音菩萨,或其它人也能随着念,大家皆能解脱罗剎之难,也可以这样说。

辛六、救枷锁难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这里叙述的比前面(刀杖难)详细一点。假设有人犯了国法,或者并没有造罪,可是却被政府捉去了。

「杻械枷锁」,「杻」,是手上的刑具;「械」,是脚上的一种刑具;「枷」,是套在脖子上的刑具;「锁」,是锁身体的铁链子。

「检系其身」,「检」就是「系」,把他的身体绑住,就失去自由了。

「称观世音菩萨名者」,这个人能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皆悉断坏」,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的刑具就断坏了。「即得解脱」,那么他就得到自由了。

在《续高僧传》有一则故事。

刘宋时,有一个人叫张兴,他是信佛的,也受过八关斋戒。他虽然没有犯法,却被土匪反咬一口,受到牵连。他预先得到消息,就离家逃跑了。官府派人来捉拿不到他,就把他的妻子关进牢狱,用杻械枷锁把她围困起来。但是,这时候牢狱忽然失火,看守的狱卒就把囚犯暂时移到大街上。

当时正好有两位法师经过,一位是昙翼法师、一位是僧融法师。昙翼法师是晋朝道安法师的弟子,而僧融法师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学生。这件事是发生在刘宋元嘉年间,鸠摩罗什法师是东晋末年人,这时候是东晋已经结束,到了刘宋的时代,可见这两位法师年纪不小了。

普门品讲记.五

辛七、救怨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观世音菩萨能救护众生的七种灾难,现在这段文是最后一种:怨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假使在三千大千世界这样广大的境界里,充满了有怨仇的盗贼。

抢夺他人的财宝,谓之「贼」;有仇恨名之为「怨」。这就比较严重了,不只是抢夺财富,还要伤害人的生命,所以称之为「怨贼」。在三千大千国土里,满中怨贼,这可见怨贼太多了,危险达到极高的程度!

「有一商主,将诸商人」,从很多作生意的人当中,推举出来的一位领导者,叫做商主。这位商主率领很多作生意的人。

「赍持重宝」,这些生意人携带了很多贵重的珍宝。「经过险路」,经过大千国土满中怨贼的危险道路,生命财产都不能保障安全。做生意的人为了发财要冒险,这可见赚钱也是要有代价的。在这样的危险中,有什么良策可以履险如夷呢?也就是能获得平安,没有危险呢?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就在这么多的商人之中,有一个人这样宣布:「诸善男子」,你们各位,为了其它人生活的方便,到遥远的地方去做生意,这都是好心肠,都是品德很好的善良男子。「勿得恐怖」,虽然满中怨贼,很危险,但是你不要恐怖、不要害怕。有什么好办法呢?

「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你们应该心不散乱地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求观世音菩萨来保护我们的安全。

做生意这件事,的确是方便了很多人。他从遥远的地方办来很多货物,到另一个地方出售。我们不需到远地,就能买到货物,这也的确是件好事,观世音菩萨也应该帮帮忙的。

「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我们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能帮我们的忙吗?是的!观世音菩萨的心特别慈悲,能够布施无恐怖给我们。如果我们有了恐怖,他能消除我们的恐怖,让我们心里很平安,观世音菩萨具有这样的威神之力!

「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所以,你们如果愿意相信观世音菩萨有这种力量,而能够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于此怨贼即可得解脱,不受他们的侵犯,可以安全地到达自己要去的地方。

「众商人闻」,很多的商人听见这样的消息。「俱发声言」,就完全照他的意思做了,大家同声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如果在平常没有危险的时候,他不相信观世音菩萨,你让他称念观世音菩萨,那可能是很困难的。现在正危急的时候,没有别的办法,而念观世音菩萨能得到安全,当然不妨一念了。所以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二字,译成中文有三义:一、有顶礼之义,就是磕头的意思。二、有归依之义。三、有请求救护之义,就是「请求您救护我啊」的意思。

「称其名故,即得解脱」,因为大家诚心地念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那么,充满大千国土的怨贼,都不能侵犯、抢夺他们的珍宝,也不能伤害他们的生命。他们很安全地通过这条危险的道路,解脱了这个怨贼之难。

这段文是说观世音菩萨有这么大的神力,能救护这么多人,可见观世音菩萨的神力广大,也可以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是真实的同情我们众生的苦难。这些怨贼想伤害商人的生命、抢夺他们的财富,在观世音菩萨的加被下,这些怨贼没有造下这种罪过!而这些做买卖的人,也很顺利地能做生意、为大众服务。所以,观世音菩萨这样的救护,不论从盗贼方面说也好,从商人这方面说也好,都是有利的。

在《观世音菩萨灵感记》上,提到一件事:明朝末年,满清的军队由北向南进时,经过扬州,这里有一家信佛的人,常常念观世音菩萨、礼拜观世音菩萨。由于满清的军队要经过此处,大家内心都不安,所以这位信佛的人,就特别诚恳地念观世音菩萨。

有一天,他做了个梦,梦见观世音菩萨来,对他说:「你是有灾难的,你家里的人可以避免,但是你很困难。因为军队中有一个人叫王麻子,此人前生被你杀了十六刀致死,现在他从这里经过,也要杀你十六刀报仇,所以你很难避免这个灾难,跑不了的。你不妨在这儿等他来,为他预备丰富的斋饭,同他讲一讲,看看怎么样!」

这人醒来,知道是个梦。当然,他是念观世音菩萨、礼拜观世音菩萨的,他相信这个梦不是虚妄的,所以他就真实地做了准备。到了这一天中午,有人来敲门,他打开门一看,果然是个军人!

经文说的是怨贼,军队不应该说是怨贼;但是,世上事很难说,古代文人说:「王者,贼也!」国王是什么?就是贼、是土匪!所以,说军队是贼也是可以的。

这个军人一开门,便拿着刀进来了。那位信观世音菩萨的居士说:

「你是王麻子吗?」

「你怎么知道我叫王麻子?」

「观世音菩萨给我一个梦,说你要来。又说,因为我前生杀你十六刀,所以,现在你要来报复,也要杀我十六刀。我现在预备了很好的斋饭请你吃,就看你怎么办吧!」

这位军人说:「观世音菩萨告诉你这件事情,你前生杀我,我今生杀你,来生你还要再来杀我,那不如我们现在就和解好了!」

于是王麻子便用刀背凿了他十六下,随即在他这里受用了丰美的一餐饭,很和气地和解了。

经文说:「三千大千世界,满中怨贼」,那是太多了!而《观世音菩萨灵感记》中,说的只是一个怨贼而已。但是由这件事可以知道,我们真实地念观世音菩萨,的确会有灵验!

也许你会问:他是和人有怨的关系,才会有这种事情出现,我们没有吧?这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会有贪心,占别人的便宜;有时候有瞋心,会做伤害他人的事,常常有这种烦恼。由此可以推知,我们以前也是会造罪的。有人是贪心造罪,有的是瞋心造罪,有的是邪知邪见造罪的。所以,我们眼前虽然很平和,但是很难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因此应该常常念、常常礼拜观世音菩萨,这对我们会有利益的。

庚二、结叹神力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这是结束前面的文。

佛又招呼无尽意菩萨说: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他的威德之力巍巍如是,高深不可思议!像这样三千大千世界满中怨贼,众多的危险境界,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都可以获得解脱,所以,观世音菩萨的神力不可思议,我们应该对观世音菩萨有信心,不应该有所疑惑!


二位法师经过时,因为这女居士曾跟他们受过八关斋戒,于是招呼这二位法师:「阿阇黎!阿阇黎!您救救我啊!」二位法师闻言,一看,是认识的嘛!就对她说:「我没有力量救妳,但是,妳可以念观世音菩萨。妳诚恳地念,会有希望得解脱的。」于是,这位女居士在牢狱里就诚恳地念观世音菩萨。

念了三天,到夜间的时候,她感觉身上的刑具都解开了,可以自由活动,就想要跑出牢房。但是,牢房门锁着,同时恐怕被人发现,就又回到自己的地方,戴上刑具。刑具戴上之后就睡着了。她做梦似的见到一位出家人对她说:「赶快跑!」她醒来一看!喔,门开了!那些看守牢房的狱卒都在睡觉。她大步往外不断地跑,跑了一段路,看见对面有人来,心里害怕,于是趴在地上。等那人走近,定睛一看,原来是她丈夫!于是,夫妇二人就一齐跑到昙翼法师的寺庙里,昙翼法师便将他们藏起来,这件事就结束了。这是《续高僧传》的记载,可见念观世音菩萨,的确是有灵验的。所以说:「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普门品讲记.六

己二、解三毒二 庚一、标释解毒三 辛一、离欲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前文说观世音菩萨能救护众生七种灾难,所以名为观世音菩萨。这一段文是说,观世音菩萨能解除众生内心里的三毒——贪、瞋、痴。

方才说,我们造了很多的罪,当然就要因罪而受果报。而无始劫来,我们造的罪是很多的,所以,只是念观世音菩萨解除罪报,这还不是一个根本的办法。

怎么样才能根本地解除罪报呢?就是要解除内心的烦恼。我们内心的烦恼,是造罪的根本原因,把这个原因解除了,就不再造罪了,问题也就解决了。如果我们不解除内心的烦恼,罪是没有完的;虽然我们念观世音菩萨解除了灾难,但是我们还是要造罪的。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念观世音菩萨可以解决困难;而当我们要造罪时,观世音菩萨也会来告诉你:「不要造罪!」但是,你不一定会听的!观世音菩萨告诉你不要造罪的时候你不听,等到承受罪业的果报时,你又求观世音菩萨,我们众生就是这样子。虽然如此,观世音菩萨还是慈悲地救护我们。

淫欲、瞋恚、愚痴,在佛法中称为「三毒」。毒,能伤害我们的生命。现在,佛法中称淫欲、瞋恚、愚痴为毒,是因为它们能伤害我们的善法,使令我们种种的功德都不能成就。例如:我们想修行,但是欲心重,修行就会受到破坏。为了让众生解除造罪的根本,所以释迦牟尼佛又说这一段:若有众生多于淫欲、若多瞋恚、若多愚痴,要解除三毒,念观世音菩萨也会有效应的。这段文是这样的意思。

前面讲的一角仙人的故事,因为他没有断除欲心,所以女人能破坏他的修行。但是说女人破坏他,这句话说的不太对。实际上应该说是自己的烦恼破坏了自己的功德,不是女人破坏他,女人只是一个助缘而已,应该这么说比较公平。因此,说淫欲心是毒的原因即在于此。瞋心、愚痴心也都一样,能破坏自己的功德——已经有了的功德能被破坏,想要做的功德烦恼也能破坏它,所以名之为「毒」。

不知道要修行断烦恼的人,在此就不说了。已经信佛的人,不论是在家居士,或是出家法师也好,只要常读佛教的书,或是听法师讲经,就会知道罪业是由内心的三毒所引发的,应该要断掉它、消灭它。但是,想要消灭它,谈何容易!

本来在佛法里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应该要修不净观,就能把淫欲心破除去;「若多瞋恚」呢?修慈悲观能破除;「若多愚痴」,修因缘观也能破除。但是,不能不承认现在是末法时代,不容易学习、修行这样的法门;修不净观不容易,修慈悲观、修因缘观也都很难。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知道末法时代佛教徒的困难——业障深重,不能修行,所以就说出一个比较容易的办法,就是「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就能离欲、离瞋、离痴。这个方法的确是容易得多,我们容易办得到;但容易办到我们还不办,那就太辜负了佛菩萨的慈悲了啊!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假设有人的淫欲心特别重。「欲」是通说,色、声、香、味、触,这是五欲,而淫欲是五欲的一种。也可以说,淫欲是在色声香味触中,属于触的欲,或者是一般说的色欲。

众生的贪欲心很多很多,有各式各样的欲。有的人欢喜名、有的人欢喜利、有的人欢喜权、也有人欢喜音乐……,欢喜的事情很多很多,那都叫做欲。这里特别说到淫欲,就是众生的淫欲比其它的欲来得重一点、过失多一点。经论上说「败正毁德,莫不由之」,多于淫欲,就会造出很多的罪过。

「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刚才说过,有的人明知道是不对,但是作不得主,陷溺不能自拔,这是很苦恼的事情。现在,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要能够长时期在心里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而且还要恭敬、尊重观世音菩萨。

「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的「念」,当然是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但是也包括常忆念观世音菩萨的道德、慈悲及种种的神通在内。你能够念观世音菩萨的道德、念观世音菩萨的相好光明,还能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没有淫欲,你就会自在得多了。

佛在世时,有一位婆罗门教的信徒,名叫因儒童。他有很多财富,结婚当天,请了很多很多的婆罗门来祝贺他的婚礼。

这天早晨,太阳将出未出之际,结婚典礼还没有正式举行,很多的婆罗门已经来到他家里了。就在这时候,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大慈悲、大智慧,观察因儒童是可以教化得度的,于是带着阿难尊者来到他家。将到门口时,众婆罗门看见了,便说:「今天是因儒童举行结婚典礼的日子,这是特别吉祥的事,瞿昙来作什么?」

此时佛陀天耳遥闻他们说的话,就告诉阿难尊者:「你到婆罗门大众里说:『释迦牟尼佛是三界导师,一切众生的大慈悲父,他是一切吉祥事中最吉祥的!你们若不欢喜看见这样吉祥的人,怎么能够成就吉祥的事呢?』」

佛接着又说:「然后你再加上一句话:『瞿昙今天一定能度因儒童出家做比丘的!』」阿难尊者奉佛之命,就在大众中如是如是地宣布了。

宣布之后,婆罗门中有人大笑,说:

「今天是因儒童结婚大喜的日子,怎么可能出家做比丘呢?这真是个笑话!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其中有另一位婆罗门说:

「不一定!我和瞿昙接触过,他的预言一定灵验,从来不说谎!」

「他的预言会灵验?好!今天我们有这么多的婆罗门,我们把因儒童的家围起来,看他怎么把因儒童带出去?怎么出家?」他们就这样做了。这时候,佛带领着阿难尊者离开了。

当太阳将出之际,因儒童起身到高楼上向太阳磕头。拜了一拜又一拜,继续地拜,太阳也继续不断地上升。升高后,因儒童看见有一个人,从太阳那边远远地飞了过来。临近时,就看见一位服装、相貌都特别庄重、高贵的大人。此时,这些婆罗门说话了:「因儒童的福德真是太大了!感动了大梵天王来为他主持婚礼!」

话刚说完,飞来的大人就降落在高楼上,和因儒童见面了。于是因儒童就预备一个座位,请他就座。这人坐下来,便对因儒童说:「今天,你家里面有很多客人,很热闹!是要办什么事情啊?」

这时候,因儒童脸红了,他说:「我们是凡人,今天要举行结婚典礼。」

这位来人--我们姑且说他是梵天王吧!梵天王说:「你准备了多少钱来举行结婚典礼?用多少钱做这件事呢?」

「我用了三十千金。」因儒童说。以中国话说,十千是一万,所以三十千金就是三万两金。

「这三万两金,你怎么用法呢?」

「给我的未婚妻十千金,供养婆罗门十千金,另外十千金就是预备为今天请来的客人设宴席用的。」

大梵天王说:「你预备这么多的钱来设宴席,又供养婆罗门这么多黄金,这件事做得很好!你会有功德的。但是,你给你的未婚妻十千金,是不是就用这么多黄金来买你的未婚妻呢?就像人在店铺里买东西,有欢喜的,我就拿钱买了它,它就是属于我所有的了。你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呢?」

因儒童想了想,说:「也可以这么说吧!」

大梵天王说:「你用这么多钱来买未婚妻,你的未婚妻值这么多钱吗?你的未婚妻如果流眼泪,泪水值多少钱呢?若是天气太热,她流出的汗水能值多少钱?若是生病咳嗽,口中吐出的痰能值多少钱呢?你的未婚妻到卫生间去排泄,那排泄物值多少钱呢?」

大梵天王这么一样一样地问,因儒童的内心随顺着这么想、想、想……。于是他的思想改变了!他听了这些话之后,内心离欲了!没有欲,在佛法里面说,就是得到三果阿那含的境界。这时候,他忽然看见眼前的人不是大梵天王,而是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的境界。于是,释迦牟尼佛拉住因儒童的手,从天空中飞走了。

这个故事出自于《大毗婆沙论》。论中解释,迦叶佛时代,人寿两万岁。因儒童在迦叶佛时代出家,经十千岁(即一万岁)修四念处、不净观的法门。他以前栽培过的善根,现在经由释迦牟尼佛观身不净的问答而被引发出来,即证得三果。然后,他就跟着释迦牟尼佛出家做比丘了。

刚才说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观察因儒童是能得度的,就是因为他在迦叶佛时代,曾经栽培过这样的善根,所以能够离欲。而〈普门品〉的经文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现在末法时代,修四念处的人恐怕不多,但是多念观世音菩萨也能有同样的作用,这的确是应该努力的地方。

《大智度论》有一个关于修不净观的偈颂:「是身为秽薮,不净物腐积,是实为行厕,何足以乐意。」

「是身为秽薮」,我们这个身体是秽薮。「薮」,就是放垃圾的地方。很多废弃物堆积的处所,叫「秽薮」。

「不净物腐积」,这个秽薮有很多不清净、很多腐烂的东西堆积在那里。

「是实为行厕」,「行厕」,就是会走路的厕所。我们的身体会走路,但就是一个活动厕所。

「何足以乐意」,仔细地观察我们的身体,就是一节一节的骨头:头部的髑髅骨,有几个窟窿;还有脊骨、胁骨、骻骨、腿骨、膝骨,乃至足趾骨。就是一节一节的骨头连接起来,用筋缠一缠,再加上一层皮包裹起来,然后穿上衣服,会走路、会骂人,这就叫做「人」,只是这样而已!但我们若不这样观察,总感觉到这个身体很可爱,于是「愚惑为所欺」,我们这个胡涂人就被这骨头人、这个行厕所欺诳了。

佛教徒若是相信了佛法而不能出家修行,做在家居士也要能够遵守五戒,应该节制自己的欲心。如何节制呢?就是要多读经论,或者多思惟观察不净的偈颂,常常地念诵,久之,欲心自然会渐渐地轻微、减少,持戒也容易清净,不会犯戒。如果你不常这样思惟观想,总是感觉很美、很可爱,那么欲心就会强起来。所以,佛菩萨演说这一切的佛法,都是在开导我们修行的方法,我们自己若能努力,就可以成就!

有的在家居士想要出家修行,但是感觉到自己有欲心,出家恐怕不能持戒清净,所以不敢出家。这个想法不能说不对,但是,多少是轻视了出家这回事。因为,佛法是有作用的。你若能努力的学习、努力的修行、能改造自己,使令自己的功德逐渐地增长,过失逐渐地减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那么你就会有成就的。如果是有所顾虑,而不肯出家;或者想出家,又认为不能出家,那真是太可惜了!反之,如果认为「我的欲心很轻微,我能放得下,我可以出家!」可是,出家以后又不修不净观,不用佛法来熏习自己,那也还是不行的。所以,不论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也好,或能按照经论上所说的法门修行也好,总是要努力地改造自己才可以,否则是很难进步的。

中国的圣人说:「食色性也」。「性」字怎么解释?就是不可以改变的,名之为「性」。这样讲就不合乎佛法的道理了。佛法的道理说,一切的事情都是没有决定性、都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向坏处改变,也可以向好处改变,都是无常的,没有决定的事情。

辛二、离瞋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

多数人不只欲心重,瞋心也是很重的。「恚」,指愤怒在内心里面生起;「瞋」,就是愤怒表现在外,怒目而视。其实都是愤怒,但在内心上说叫「恚」,表现于外就叫做「瞋」。

也有人知道自己常容易发脾气,小小事不应该发脾气,但就是要发脾气。原因就是久远以来常常地发脾气,使令内心瞋恨的种子太有力量了。淫欲也是一样,常常的有这种心、有这种事,那就在你心里面熏习了这样的种子,这个种子很有力量。就像有的人喜欢吃辣椒,今天也吃、明天也吃,慢慢地习惯了,就是要吃,吃饭的时候没有辣椒就不舒服。这就是因为常常吃,在心里面熏习了那个种子。如果你控制住决定不吃,久了也就可以不吃。淫欲、瞋恚亦复如是,你常常能够控制自己,它也会改变的,不是决定的。

自己常常地愤怒,照理说,应该是能觉悟瞋恚对于自己的伤害是很严重的。你常常的瞋恚,也很难有朋友;如果没有朋友,做事情能做得好吗?若在公司里面做老板,常常发脾气,你的下属可能要辞职;而你若只是个职员,脾气太大,老板也要撤你的职了。所以,脾气大对自己是不利的!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你若能常常地忆念、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瞋心就会逐渐地减少,就不瞋了。

经论上说到,譬如我们人有头疼的病、有肚子疼的病,或者心脏等各式各样的病,去看医生,医生为我们治病,可能治好,也可能治不好。而淫欲、瞋恚、愚痴是我们内心的烦恼,是内心的病,世间上没有人能治这种病。谁能治这种病呢?就是佛法!释迦牟尼佛说的佛法能治疗这种烦恼病。

刚才说过,要治瞋恚病,就是要发慈悲心、修慈悲观,这样就能破除瞋恚心、破除愤怒。如何修慈悲观?就是修行人先把心静下来修奢摩他,静一刻钟,或者半小时、一个钟头,然后在心里面修慈悲观。怎么修法呢?

心里这样观想:我的父亲、母亲,我的兄弟姐妹,或者我的儿女都来了,我用种种如意的事情赠送给他们。

然后再观想:不是我父亲、也不是我母亲,和我没什么感情,也没有什么仇恨的这些人也都来了,我也送他们好的物品、礼品,使令他们生活快乐、身体健康。

然后再想:和我有轻微不对劲的人也都来了,我也送给他们好礼品、好东西,使令他们身体健康、心情快乐。

然后,你再想和我有严重怨仇的人也都来了,我也送给他们礼品,使令他们心情快乐、身体健康。只是心里这样想,今天也这样想,明天也这样想,时时地这样想,瞋恨心就没有了。

这种修行方法,不是在发脾气的时候修。因为,当你在发脾气的时候,叫你不发脾气,是办不到的。所以,在心平气和,没有欲心、也没有瞋心,心里面很平静的时候,先修奢摩他把心定下来,然后再这样修慈悲观。修慈悲观的时候,你先观一会儿,就不要再观,接着再修奢摩他,使令心静下来,寂然不动。经过一刻钟,或是半小时、一个钟头,然后再修慈悲观。你一天修它多少次,长时期这样修习,瞋恨心就没有了。修慈悲观是有这个作用的。

其次,或者按《金刚经》说的道理修观。《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例如作梦的时候,有人打我、骂我,出现很多苦恼的事情;但是梦醒了,根本没有这回事。是假的、不是真实的。梦是如此,我们梦醒所见的一切,也都是虚妄不真实的,要常这么想。

也像前面说的,你心里面先静下来,寂然、明静不动。心不动一段时间(修止),然后再观察一切法如梦,不是真实的。你想:「现在有一个人在骂我、打我,毁辱我……。」但是,睁开眼看,没有这么回事。然后闭上眼睛,心静下来,再观察:「这个人毁辱我、那个人赞叹我……。」但是,睁开眼睛一看,没这回事。这样反复地观察,久了就会有力量。有什么力量呢?就是不如意的事情加诸于你时,你的心不动,你能观想:「这是假的、这是梦,不是真的。」瞋恨心就能不动了。

所以佛法能调整、能对治烦恼,使令内心的烦恼不动;乃至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就能断一切烦恼。这不但是使令它不动,甚至能根本地消灭烦恼的种子,那就成为圣人了。所以,佛法的确有真实作用,能令人转凡成圣的。

我们心里面有瞋恨、会愤怒,但不会时时地愤怒,也有不愤怒的时候。当你心里不愤怒的时候,不妨看看别人——与你有亲厚关系的人,或没有亲厚关系的人愤怒发脾气了,你注意那位发脾气者表现出来的相貌,会感觉到:发脾气的人,他本身非常的苦恼。他虽然在瞋恼别人,但他本身被瞋心伤害得非常严重,是很苦的啊!这样一来,你就会生厌离心,就会感觉到发脾气不好。

当一个人既不发脾气,又没有淫欲心,也没有其它烦恼的时候,非常地和平,很自在、很清净,看上去令人心里欢喜;若是愤怒起来,就不是可爱的事情了。于是你会产生一种想法:「没有烦恼是最好的,有烦恼是苦!」你会生起改造自己的意愿。如果你不这样注意观察,就不会知道发脾气是非常有害的。所以,别人发脾气时,你注意一下,对你也有好处。

现在讲一个故事,我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是发生在江西临江地方,时间应该是在元朝与明朝之间。

有一位姓高名蕃的读书人,非常聪明,十四岁就中了秀才。后来,他与同学樊江城结婚。书上描写樊江城的相貌非常美,她的美似乎超过一般人。

初结婚时,大家相安无事,过了一个时期就不得了!樊江城的性格非常恶劣,虐待自己的丈夫,简直不把丈夫当人看待。樊江城的父母管不了她,高蕃的父母也不能管她。而高蕃受妻子的气,折磨得日渐消瘦,身体衰弱了下来,双方的父母都很心疼。怎么办呢?

有一天,高蕃的母亲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说:「樊江城前生是寺院中被人放生的老鼠,而高蕃前生是个读书人,他到庙上去耍弄这只老鼠,把老鼠弄死了。这老鼠临死时心里怨恨,发誓要报仇!牠今生变成人,是要来报仇的,一定要折磨高蕃,这是没有办法的。只有念观世音菩萨,并持诵观音咒,或念〈普门品〉,这样求观世音菩萨了!」

高母醒来,知道这是个梦。心想:没有办法中的办法,总是好嘛!于是,双方父母就为高蕃念观世音菩萨,也念〈普门品〉、念观音咒,久久没有什么消息,又劝高蕃自己也念。

不久,这地方来了一个老和尚,会算命,于是很多人都请他算命。也有人通知樊江城说:「来了一位老和尚会算命,算得很好,妳也来算算!」樊江城就来了。

这时候,这位老和尚对求算命的人说:「给我预备一杯水!」水预备好了。算着算着,忽然间,老和尚对樊江城说:「莫要瞋!莫要瞋!前世亦非假,今世亦非真。鼠子缩头去,勿使猫儿寻!」

「莫要瞋」,意思是:妳不要虐待自己的丈夫。「前世亦非假,今世亦非真」:前一世他害了妳的命,是有这么一回事,他是对不住你;但是今生也不是真实的,妳不要那么执着。「鼠子缩头去,勿使猫儿寻」:妳这只老鼠啊,这样地虐待自己的丈夫是不对的,应该要退缩回去,温和一点。老鼠总是怕猫的呀!如果你继续虐待你的丈夫,会有猫来找你麻烦的。

说完,含了一口水,喷到樊江城的脸上。当时一起算命的人,无论是男、是女,大家都知道樊江城的厉害,心想:「这老和尚怎么敢触犯她呢?」可是樊江城没什么表示就回家去了。回家后,性格改变了,把她丈夫招呼过来说:「我感觉我们以前不对劲儿,我们是夫妻嘛,应该是恩爱的。而父母对我们是有恩德的,我们应该孝顺父母才对,怎么大家都过着这种苦恼的生活呢?」从此以后,她变成贤妻良母了。

所以说「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这在我们凡夫而言,也是非常需要的。我们要多念观世音菩萨,希望观世音菩萨加被,改变我们的性格,使令我们的性格温和,朋友就会多一点。


普门品讲记.七

辛三、离痴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解三毒」中,前文已经讲了「多于淫欲」、「若多瞋恚」二节,现在是第三节「若多愚痴」。

假设有人的烦恼里面,愚痴心特别多,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应该要设法解决。如何解决呢?就是「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我们常能够忆念观世音菩萨的道德、名号,而又能够恭敬礼拜,就会远离愚痴的事情。

何谓愚痴?不明白道理就是愚痴。通常说这个人特别地笨、没有知识,当然也可以说是愚痴。但佛法中说的愚痴,主要是指不相信有善恶果报--作善有善报,作恶有恶报,有过去世的因缘果报、有现在的因缘果报、还有将来的因缘果报,这就是佛法中的三世因果。如果你不相信、不承认,或者疑惑三世因果的道理,在佛法中就名之为「愚痴」。

我们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很多,国与国之间的纠纷也是很多。如果世间人都能相信佛法、相信有善恶果报,那就不敢做恶事了。何谓恶事?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别人,就叫恶事。若是相信做恶事会有恶报,就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能爱护他人、不伤害他人,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就会减少。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大多数都能相信善恶果报,这个地区就会很和平;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相信善恶果报,这个世界也应该是和平而没有战争的。所以,愚痴是人类灾难与苦恼的根本,这个问题是特别严重的。

佛教是重视智慧、重视德行的。若多愚痴,就会障碍智慧与德行。现在释迦牟尼佛的大慈悲,告诉我们一个解决愚痴的办法,就是「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这个方法不难,应该容易做到的。不过,「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有个「常」字,表示不是短时间。这在我们人间的人来说,有一点困难。人间的人,喜欢在很短的时间能占很大的便宜,若说要长时间去努力才能有成就,就不欢喜了。但是,我们要觉悟,愚痴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使时间长,我们也应该学习、应该去修行。如果不肯努力,几时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因此,要依教奉行才是对的!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位周利盘特迦比丘,当时他的名声远闻,很多人都知道他的愚笨。他的哥哥是一位通达三藏的大法师,是特别有智慧的一位大阿罗汉。周利盘特迦出家后便跟随着哥哥学习,哥哥教他佛法,他学了很久,怎么学也学不会。告诉他「扫帚」二个字,他记住「扫」就忘了「帚」;记住了「帚」,却又忘了「扫」,学了几个月都学不好。于是,哥哥就驱逐他,对他说:「你没有资格做出家人!」

他被驱逐后,就在山门口哭。这时候,佛从外面回来,问他哭什么?他如此如此的向佛报告。佛说:「我是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萨道成佛的,我说你有资格做比丘。你进来,我教你佛法!」释迦牟尼佛真是大慈悲!教他什么呢?先教他为诸比丘擦鞋──当诸比丘从外面回来的时候,清净他们鞋上的灰尘。然后,再教他佛法,他慢慢地学习,之后就得阿罗汉果了。

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中,有很多特别聪明、有智慧的人,但也有这样笨的人,能得阿罗汉果,这也是不可思议的!

于是就有人问:为什么他这样笨,而后又能得阿罗汉果呢?佛说:尊者曾在迦叶佛时出家,也是具有聪明智慧的人,是一位大法师。但是,他学了很多佛法,却不肯教导人,有人请求他讲经、讲开示,他拒绝,不肯为人讲。就因为他有佛法的知识,却悭吝不肯布施给人,所以后来有这种愚痴的果报,很愚笨,什么都学不会。从这故事可以知道,聪明智慧是修来的;特别地笨,也是修来的,不是天生自然的。

与周利盘特迦尊者同时,有一个外道叫世典婆罗门。他非常聪明,欢喜读书,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由于他的学识丰富,智慧比一般人高,就欢喜与人辩论。众人辩不过他,他能得到胜利,就感觉到很快乐!

后来,有人对他说:「你和我们一般人辩论,战胜了,这不见得了不起!你若和释迦牟尼佛的沙门弟子辩论,能够得胜,那才能显示你特别的有智能!」他说:「好!」

这个人很聪明,他先调查一下,佛的弟子中,最有智慧的是舍利弗尊者,最笨的就是周利盘特迦,于是先找周利盘特迦辩论。世典婆罗门到了寺庙,特别提出要见周利盘特迦阿罗汉。也很巧,一下子就碰到了,便问:

「你是那一位?」

「我是周利盘特迦。」

「你可以和我辩论吗?」

周利盘特迦阿罗汉说:「我同你祖父都可以辩论,何况你这盲无目者乎!」

『盲无目者乎』:「盲」,就是眼睛盲了;「无目」,是没有眼睛。周利盘特迦阿罗汉,说出这么一句话后,世典婆罗门就抓住不放了。问道:「盲和无目,有什么差别呢?」

这一问,周利盘特迦阿罗汉不能回答。怎么办呢?一下子他就飞到虚空里结跏趺坐。这世典婆罗门一看这阿罗汉有神通,生起了恭敬心,就在那儿等着他回答。

正在这时候,舍利弗尊者天耳遥闻、天眼遥见此事,知道周利盘特迦阿罗汉不能回答。于是,舍利弗尊者就现神通,屈伸臂顷,来到周利盘特迦尊者所在的地方,把尊者隐藏起来,自己变现成周利盘特迦的样子,坐在虚空中,说道:

「你的问题,我先不回答。我现在问你:你是人?还是神?」

「我是人。」他说。

「你是男人呢?还是女人呢?」

「我是男人!」

「人和男有什么不同呢?」

「人就是男,男就是人。」

舍利弗尊者也抓住他的语病,说:「你说得不对!人是通名,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叫做人。说男、女,便有别义,就是有差别!」

这时候,舍利弗尊者接着回答:「盲而无目者,盲表示这个人看不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善恶因缘果报。无目,是没有智慧眼断烦恼。要有智慧眼才能断烦恼;没有智慧眼断烦恼,就叫做无目。盲和无目是有差别的。」说完这些话,世典婆罗门就得初果须陀洹了。

现在说「若多愚痴」,也有这样的含义——不见三世的善恶果报,没有智慧断烦恼,这叫做愚痴。

我们凡夫的心很粗略,自己有烦恼,不感觉到烦恼祸害的严重,还一直不睬这件事。自己有烦恼,不感觉烦恼是自己的大患,不想办法解决烦恼、断灭烦恼,反而去做其它的事情。这在舍利弗尊者看来,就叫「盲」;没有慧眼断烦恼,就是「无目」。若有智慧相信三世因缘果报,又能断烦恼,能够成为圣人,就不愚痴了。这样说,只要是不相信善恶果报、没能断烦恼的人,都可以名之为愚痴。

我们若能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烦恼生起的因缘就会减少。若常能恭敬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心慢慢地、慢慢地帮助你,为你演说、讲解佛法,你就会开智慧,能够断烦恼,愚痴就没有了;愚痴没有了,自然不会多瞋恚、多淫欲,完全解除三毒,那就是圣人的境界了。

庚二、叹劝心念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这是结束这段文。

释迦牟尼佛又招呼无尽意菩萨说:「观世音菩萨有这样的大威德、大神通的力量,能够解决凡夫很多的灾难、苦恼,能利益很多的众生。所以,凡夫众生更应该在心里面忆念观世音菩萨、想念观世音菩萨,这样会得到更多佛法的利益!」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为了生活从朝至暮的忙碌,从事各式各样的职业。小的时候读书,年纪大了以后成家立业,在社会上作各式各样的工作,美其名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这话也是对的!但是,若从佛法的立场来说,应该抽出一点时间学习佛法。最低限度,也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礼拜观世音菩萨,栽培一点超越世间的善根,将来才有希望得解脱。不然,就是一直在这个世界上生死流转,那有多苦恼呢?

「是故众生,常应心念」,「心念」并没有说不需要用口念;口也可以念,但是心念特别重要。若只是口念而心不念,功德小一点;若用心念,才能和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联系上。

有的人写佛法的文章,写到念佛,或者念菩萨,在「念」字旁边加个「口」字,其实是多余的,不需要加口。就是「今」「心」——现在的这一念心,一直忆念观世音菩萨、想念观世音菩萨,就是这样子。

当然,现在的佛教提倡念阿弥陀佛,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观世音菩萨也是念名号,这样的确是容易一点。可是若阅读佛教的经论,会知道经论上所诠显的念佛的「念」,不只是念佛菩萨名号而已,还要观想佛菩萨的功德,才叫做「念」。念佛菩萨的功德,其实也不太难,若能多读经论,自然就会念。这样一来,你向观世音菩萨所求的,才有可能会满愿。如果,一方面念、一方面打妄想,那就是徒劳了。

普门品讲记.八

己三、应二求二 庚一、标释应求二 辛一、求男三 壬一、立愿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

前面第一段,是观世音菩萨救护众生的七种灾难。第二段,是解除众生内心的三毒。现在是第三段「应二求」,满足众生求男、求女的二种希望。

按现今各地方的情形来看,也有女人不愿意生孩子,我相信古代可能也有这种情形。但现在不说不求的,而是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有女人结婚了,但是一直没有小孩,假设她欢喜希求生个男孩,那怎么办呢?

壬二、修行

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

应该在家里供观世音菩萨的像,无论是纸绘、木雕、泥塑都可以,并以香、花、蔬果等,供养观世音菩萨,向观世音菩萨磕头,礼拜观世音菩萨。礼拜时,应该先沐浴,穿上清净的衣服;你到厕所穿着的衣服,在礼拜观世音菩萨的时候,最好是不穿。

礼拜的时候,应该要明明白白地观想:「我弟子某某,一心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然后恭敬的顶礼。同时心里要想:「观世音菩萨真实的在这里!」如果你认为在这里的只是观世音菩萨的像,那还差一点。

拜下去之后,你心里面称念名号:「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念一句,或者念二句、三句,然后站起来。或者念「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观音菩萨影现中;我身影现菩萨前,头面接足归命礼」,这也很好。这是佛法中的一种理论,应该要学习。如果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念文句,是不够的。

然后,你可以向观世音菩萨有所求,想求什么就说什么。或者是什么也不说,拜下去的时候只是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念三句、五句,然后站起来,再磕头。不论说与不说,心里面要明明白白地:「我弟子某某,一心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然后再拜下去。如果你只是面对一尊雕像,礼拜的时候,拜什么?这是什么像?自己迷迷糊糊地,拜下去以后,心里什么也没想就起来了,这可能也有恭敬的意思,但是我们相信了佛法以后,作功德时,心里要明明白白的。

在前面讲定业、不定业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们造罪的时候,心里明明白白,很欢喜地把这件恶事做完了,一点也不后悔,这种罪过就叫做「定业」。做功德也是一样要明明白白的——我现在向谁磕头?向观世音菩萨磕头,拜下去也是要明明白白的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或者,你有所求,也明明白白地向观世音菩萨说。如果完全不这样观想,只是身体拜下去又起来,那就不太好。尤其是你现在有所求于观世音菩萨,想求男、求女,更应该很诚恳、很明白的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

供养的时候,也要尽心。譬如供养花,你很欢喜的把花买来,把它修饰一番,弄得很有次第、很庄严的供养观世音菩萨。或者供果,必需先洗干净,用盘子把水果摆好,恭恭敬敬的供养。然后可以上一柱香,但不需要烧太多香。另外,还应该常常地清洁供养观世音菩萨的桌台。有的人向观世音菩萨有所求,但是供桌弄得很脏,屋子也不打理,那怎么可以呢?所以,你若向观世音菩萨有所求,求了很久都不灵,要反省一下。

壬三、德业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你就会得一个又有福德、又有智慧的男孩。

有些人有孩子,但是头痛得很!孩子变成阿飞,不好好读书,到各地方去捣乱,那可怎么办?所以,希望有孩子,但有了孩子以后,可能又会有其它的问题。现在说求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满你愿的时候,你可以放心──那个孩子会是有福德、有智慧的孩子。

为什么有的人有孩子,有的人却没有孩子?当然,医生会有理由可以解释;或者算命先生也会告诉你,说是什么什么原因。其实,这都是不决定的!这在佛法上怎么解释?就是与你有缘的那个人不能来──他现在或者在天上,或者在人间,或在其它的地方,他的寿命未尽,因此不能来,要到寿命尽了才可以来,所以你就不能够有孩子。

另外,佛法里面说:人死后有中阴身,由中阴身去投胎。经论上说,父亲、母亲彼此间的福报都差不多才能结婚,而要来投胎的人,若是福德特别大或特别小,也是不能来投胎的。

现在这段经文说,要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这句话里头有增长福报的意思。你常能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福报、智能就增长了。所以,来给你作儿的人若是有大福德的话,就相应了。如果你不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你的福报不够,他要来投胎就有困难。反过来说,那个可以给你作儿的人福报不够,而你的福报太大,那也不能来。所以,这件事的确是不容易!

现在这里说没有儿,想要一个儿,你若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会找到一个和你有缘,而又有福德、有智慧的人来给你作儿。南北朝时代的嘉祥大师,着有《法华经》的批注。他说,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怎么办呢?他有个答案:「观世音菩萨自己会来给你作儿!」不过,说观世音菩萨作儿,那等于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了。这当然是最理想的事情了!

说我们佛教徒相信佛菩萨,希望求一个儿时,不去求观世音菩萨,却去求医生。当然,医生可能会想出办法来,但是,你心里面也可能不安。并非那个办法决定无效,而是医生不能保证那个儿真能如你的意!所以,求观世音菩萨是最好的了!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能令你得一个很满意的儿,使令你无烦无恼,心里快乐,多好!

福德是什么意思呢?用我们凡夫容易明白的话说,就是有很多可爱的果报。若是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他的财富特别大、衣食住都特别好,那叫做福德。但这也是事在人为。有的人因为财富处理得不好,使令自己发生很多苦恼,因为财富而招惹来很多的灾祸。

所以,福德这句话,要再想一想。若是我们学佛的人,能受持三归五戒、能修十善业,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要恼乱别人。我们平常人的恼乱,可能不太严重;若是特别有权势的人,他说一句话就不得了!如果你认为:「说我去恼乱人有果报,我还是很好,没有什么事嘛!」但是,那个受到恼乱的人将来要报复的时候,你可怎么办?

所以,「有福德」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的福德才是安全的,不然的话,有福德还不如没有福德。

有福德,还要有智慧。有智慧,就能明白事理,能把事情处理得很公平,对自己有利益,对别人也会有利益,而不会有所伤害。当那件事做完的时候,皆大欢喜,那就叫做智慧。我们平常人说:「只要自己能占便宜,自己好就好,别人受了多少苦恼,不关我的事!」假设别人做事情伤害了你,占了你的便宜,你的心情怎么样?所以,能为别人着想,才是有智慧。只想自己,将来会有问题的呀!

我看历史上汉高祖打天下,有两件事。第一件事:当韩信把中国北部的燕、赵、齐这些地区都拿过来时,韩信就派使者向汉高祖刘邦提出要求——他要在齐这个地方作王。刘邦光火了!不同意这件事。

刘邦说:「我日间也希望你来帮助我打楚霸王、夜间也希望你能来。现在,你要在那儿做王,不来帮助我……。」他愤怒了!

张良就碰他一下,说:「你不可以不答应。你不答应,他一定要作王,你也不能控制他。不如你先答应他,将来大家还有继续合作的可能,他还可能会帮助你呀!」

刘邦也是有点聪明,立刻同意了,于是就派张良去封他为齐王。

从这件事看来,张良就是聪明,这样就把这问题解决了,韩信也欢喜,刘邦后来还是占便宜了。如果不答应韩信作王,他就是会造反了,那么刘邦是不是能统一中国?能不能打倒楚霸王?我看,靠不住!这是说,能把事情看得很清楚,处理得很圆满,那就叫做智慧。

另外一件事:刘邦带着军队,由中国的东部向西部行进,去打秦国的军队。走到一个地方时,他调查到前面的秦军力量很强,不敢轻易进攻。怎么办呢?张良是个书生,书生是不可轻视的呀!张良说:

「派人去调查这个军队的军官,看看是怎么个情形?」

调查的人回报说:「这个人的家庭小康,不是个有钱的人,但是他非常精明能干,所以作了这个军队的军官。」

张良想出办法:「他是穷人出身,他爱钱。我们先给他黄金,同他讲条件,叫他不要阻碍我们。」

于是派人拿黄金去给对方,一谈判,果然是同意了。

对方说:「好!你们可以从这里过去,我让开一条路,并且我也和你们一同西进。」

使者回报之后,刘邦就想下令往前进。

张良说:「不可以!这只是他自己同意,其它的军队不一定同意呀!现在这个军官同意我们向前进,他不会防备我们,我们现在可以打!」

于是刘邦下令攻击,果然把秦国这支军队打垮了!

看到这里,我想不只是张良,世间上、社会上的人就是这么回事——为了自己的事业能成功,就要用欺骗的手段愚弄人。就是这么回事啊!当事业成功的时候,就赞扬:「啊!这个人的功劳很大……。」但是,在佛法上看,其实是欺骗了很多人、杀死了很多人、造了很多的罪。这个罪,将来就没有事情了吗?将来还是有问题的啊!

现在,我们相信了佛法,想要求一个男孩,「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这太好了!若是真有福德智慧,就能在这个不安定的世界上,保持住自己的福德,能够很安定的生活下去,且能不断地栽培善根,「福德智能」应该是这么说。不应该是不管别人死活,只求自己占便宜,这实在是对自己过不去,将来还是会有问题的!

所以,我们建议佛教徒:如果想求男孩,不必求医生,就是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这是最好的办法!

辛二、求女二 壬一、立愿

设欲求女,

前面是说求男孩儿,但是也有的人愿意求女孩。有了男孩之后,希望再有个女孩,这也是人情之常。那当然,也应该是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

壬二、德业

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于是,观世音菩萨会满你的愿,使令你生一个相貌很端正而又有相的女孩。「端正」,是指相貌端正;「有相」,是说品行也非常良好。既端正又有相,这样才是最适合的。

前面说有福德,当然相貌也会端正。现在说这个女孩端正,那也表示有福德的意思;而品行也特别好,那么也应该是有智慧的。

男人、女人都一样,大家都是欢喜自己端正,不欢喜丑陋。我们从经论上得知,佛菩萨开示我们不要发脾气、动瞋心,常能够忍辱柔和,就会相貌端正;常发脾气,就容易丑陋。其次,若能常买花供佛,相貌也会端正。佛法的道理,任何事情都是由自己的业力造成的。你的业力是善业,那么你得的果报就会端正;如果是恶业,那就有问题。所以,还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最好了!

「宿植德本」,为什么此女会端正有相呢?因为她前一生栽培过善根,能够受持五戒、修行十善法,所以她就会端正有相。

「众人爱敬」,很多人爱这个人,而且恭敬他。如果是爱而不敬,也不太好,所以应该是又有爱、又有敬。就是因为品德好,所以会受到恭敬。

没有男、没有女而希望有男、有女,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会满愿的。在《观世音菩萨灵感记》上记载,有一对夫妇,丈夫已经五十岁了,太太可能还没有那么大年岁。他们一直没有小孩,听人说念观世音菩萨能够满愿,那么也就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

有一天作个梦,梦见观世音菩萨来了,菩萨用盘捧着一个小孩,就送给了他。这对夫妇用手去接的时候,忽然间,一头牛从中间走过去,没有接到这个小孩,梦就醒了。作完这个梦不久,果然太太有孕了,并且生个小男孩。但是,不久这个小孩死掉了。怎么会这样子呢?

有人为他解释:「你向观世音菩萨求小孩,观世音菩萨能满你的愿,但是,牛来作障碍,小孩恐怕保不住。」不过,这头牛是怎么回事情?左想右想,忽然间想到,这对夫妇欢喜吃牛肉。

「你求观世音菩萨给你一个小孩儿,但是你欢喜吃牛肉,就与杀生有关系,这件事还是会障碍你,你不能满愿的呀!」

这样,他就明白了,就说:「这回不要吃牛肉了!」于是又继续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后来有孕,就生个男孩,这回男孩保住了。

由这件事可以知道,观世音菩萨是能满我们所愿,但是自己本身若有问题,还应该改变一下,要反省自己才可以。

我们人都有自尊心,若是人家不爱又不敬,心里也很苦。但是,我在想,女人也好、男人也好,人家不爱也不敬,想尽办法却不能结婚,那可怎么办呢?如果这个人是相信佛法的,那么,他会知道不爱没关系,不敬也没关系。即使不能出家,在社会上做点事,一样可以好好地、正常地过生活。但是,能出家更好!能在佛法里面用功修行,那么,爱敬不爱敬,无所谓!

可是,有的人如果失去爱,就活不下去了,这是很可惜的事情。前两个星期,我看见报纸上刊登一位学法律的女孩,大学四年成绩很优异,毕业了就去考律师。这不容易考上的,而她通过了,很多朋友、同学羡慕她。结果,没几天上吊死了!什么原因呢?她留了几封信,信上说是失恋了,她爱的那个男孩不爱她了,她受不了 —— 没有受到爱敬就活不下去了。如果这个人相信佛法,他会知道, :「没有关系嘛,不爱不敬不是更好吗?自己清净,也很自在!」所以,一个人有宗教信仰好过没有,而能相信佛法是最好了!

普门品讲记.九

庚二、叹劝持名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这是结束这段文,劝我们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佛又招呼无尽意,说:「是观世音菩萨有这种慈悲的力量和神通道力。若有众生能恭敬观世音菩萨、礼拜观世音菩萨,所求一定会满愿的。即使没有满愿,也是栽培了很多的功德,不会白辛苦的,所以是福不唐捐。」

有些人向观世音菩萨有所求,观世音菩萨没有满你愿,是有原因的。比如求男、求女,若没有那样的因缘,没有适合的人来给你作儿、作女,那么,就不能勉强地非要有个儿、有个女。刚才说过,如果是不合适的人给你作儿、作女,增加了很多很多的烦恼,反倒对你不利。所以,若是求观世音菩萨,而没有获得满愿,那表示观世音菩萨认为这件事不需要最好!

有一个人被撤职、失业了,生活困难,想要再找一个工作。因为信佛,于是就念观世音菩萨、礼拜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帮忙。后来,有一个船务公司招请人,他就去应征了。结果,他不及格,人家不要他。他心里很不高兴:「我求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都不满我愿。」信心就有点动摇了。过了几天,报纸上注销消息,说那艘船在太平洋被飓风吹断,沉到海底去了!

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凡夫的肉眼,很多事情是看不清楚的。以为没有到船上工作是没有满你的愿,于是就埋怨观世音菩萨不灵验,其实这才是对你好的!如果被录取,岂不是正好遇见那个灾难,沉到海底去了?所以,若能真正相信观世音菩萨的话,满愿也好、不满愿也好,都是对你有利的,应该要有这样的信心才对!不是说:「我减少睡眠,放下其它的事,一天礼拜观世音菩萨、念〈普门品〉……,都没有满我的愿,我白辛苦了啊!」其实没有白辛苦,你还是会有很多福德的,所以叫做「福不唐捐」。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受」字,应该解释为「信」;信受,就是接受。观世音菩萨有大慈悲心,能够救护众生的灾难,能满足众生的所求,相信这件事,就叫做受。接受了以后,你还能按照这个法门去修持,那就叫做「持」。信受修持,就是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应该这样做。

戊三、校德劝持功胜二 己一、格量功德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现在把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所得的功德,与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的功德相对比,而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功德,特别广大不可思议!

「无尽意!若有人能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释迦牟尼佛又招呼无尽意菩萨说:「无尽意!假使有人能够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这么多的菩萨名号。」

「恒河」是印度话,翻译成中国话是「天堂来」,因为恒河是从雪山流下来的。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山上有个阿耨达池,水从那个池流下来,一直流到孟加拉国湾,流入印度洋。因为是从高山上流下来,所以印度人称之为「天堂来河」。恒河里面的沙非常的细、非常的多,我们若抓一把,就难以数计,何况是全部,那是更多了。

因为释迦牟尼佛常在恒河两岸说法,所以,遇到数目繁多的情况,就用恒河沙来计数。现在说六十二亿恒河的细沙,这数目的确是太大了!一粒沙就是一位菩萨,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名字,的确是特别多。这个人能受持这么多菩萨的名号。

「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尽形」,形,就是身体。这个身体存在一天,他就以衣服、卧具、饮食、医药,供养这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因为是尽形的寿命,所以时间也是很长的。

「于汝意云何?」你的心里认为怎么样呢?

「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这个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的善男子、善女人,他成就的功德多不多呢?

「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是所受持的菩萨名号很多;「尽形」是时间很长;「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供养的物品也很多。这样子,此人的功德是多少呢?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无尽意菩萨回答佛说:「他的功德太多了!」

有一个譬喻:就是田地肥沃,谷子种下去,时候到了收成就多;如果土地很贫瘠,收成就少。佛教里说供养的对象,就是所谓的「福田」。如果,供养的是恶人,也能有一点功德,但是不如供养善人的功德大。供养恶人,能得到一百倍的功德;若供养善人,能得到一千倍;若供养离欲的人,也就是得到禅定的人,能得到一千万倍的功德;若供养圣人——初果须陀洹,那就得无量的功德。然而,供养初果须陀洹,不如供养二果,二果不如三果,三果不如阿罗汉;供养阿罗汉,不如辟支佛;供养辟支佛,还不如供养大菩萨的功德大;供养大菩萨,还不如供养佛。佛这一方福田,能生出无量无边的功德。

这是表示,「田」本身的功德多少,你供养所生的功德也有多少的不同。又供养时,内心的清净、不清净也有关系。但是,现在不说内心的清不清净,只是说所供养的境界。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假设又有一个人,他不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他只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乃至一时礼拜供养」,他不是尽形寿供养,只是暂时的,或者是二十四小时,乃至只是短短的时间内,能够礼拜观世音菩萨、供养观世音菩萨。

「是二人福,正等无异」,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的那个人,和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的这个人,二人所得到的福相等,没有差别!「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就是他们所得到的福德,百千万亿劫享受,也享受不尽的。这表示观世音菩萨这个福田,所生出来的功德实在是太大了,能与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福田相等。这是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不可思议,也就是劝我们礼拜供养时,对观世音菩萨要生尊重心、欢喜心。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和我们娑婆世界的人的确是有缘,所以很多很多人都恭敬、礼拜,并且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在佛教的经论上,看到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但是,受持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名号的,没有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多。这可以看出来,我们和观世音菩萨的因缘特别地深厚!所以,我们能欢欢喜喜地、很诚恳地受持、读诵、礼拜观世音菩萨。

印度有一位天亲菩萨,对《法华经》作了一部批注,翻译到中国来,叫《法华经论》。他在这部批注中解释,为什么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功德这么大呢?这个解释,真是天亲菩萨的大智慧境界!他分两部分解释,我现在简单说明一下。

一、信心: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人有信心,相信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功德这么广大,与受持礼拜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等。能这样相信,自然功德就是这么大。这表示信心的确很重要!譬如你找医生看病,你对这医生没有信心,纵然药下得很正确,疗效也会受到影响。天亲菩萨就按照这个道理解释:你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心越强,相对的功德就越大!

二、毕竟知故:这是指已经入圣位的人,通达诸法实相的时候,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是平等平等,没有差别的,他们的功德也是平等的。这是约圣人说的,而不是约凡夫说的。

我们凡夫只能约信心来说。释迦牟尼佛正法住世时代的佛教徒,尤其是出家人,多数能得圣道。到了末法时代,得圣道的人不多,因此就念阿弥陀佛名号、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这样修行。所以,在这里释迦牟尼佛这样赞叹:「你能具有这样的信心,相信观世音菩萨的功德是特别地广大无边,你这样修行就好了。」如果,你对于念一位菩萨、或念一尊佛的名号、或者是受持一部经典,本身的信心不够,那就会影响到所得的功德。若是释迦牟尼佛这样赞叹,能引起你的信心与欢喜心,而很诚恳地念诵,那就真实不虚会得到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的功德!

己二、劝持功胜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前面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不可思议,若能称名忆念,得福无量。现在结束前文,劝我们多多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

佛又招呼无尽意菩萨:「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能够成就如前所说的无量无边的福德利益。」

普门品讲记.十

丙二、普门示现深义四 丁一、无尽意问三 戊一、问身业现相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

〈普门品〉一共是两大段。前面是无尽意菩萨请问佛陀,观世音菩萨得名的缘由,这一大段讲完了。以下是无尽意菩萨问佛:观世音菩萨如何教化众生?这是说明观世音菩萨普门教化众生的意义,也正是〈普门品〉这个「普门」的意思。

无尽意菩萨又对佛说:「经由佛陀的开示,我们已经明白观世音菩萨得此名称的原因了,也知道他是阿弥陀佛国的大菩萨。而观世音菩萨,他怎么会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呢?」

「娑婆」是印度话,翻成中国话是堪忍,就是能够忍受。这可以从几方面说。第一是约菩萨:大菩萨在这个世界上弘扬佛法、度化众生时,很多不相信佛法的众生,对于菩萨这种慈悲的、道德的行为反感,有很多不合作的事情,常常地触恼、伤害菩萨,而菩萨能加以忍受,所以叫做「娑婆世界」。

第二约众生:这个世界上的众生有很多很多的苦恼,而众生能够忍受。有很多的苦恼,应该想办法解除它,不要只是忍受。然而,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记忆力不太好,受了很多的苦恼,过去就算了,就这样忍受了,不想办法解除,所以叫做堪忍。

第三约大梵天王: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主人--大梵天王,他的名字叫做忍。因为梵天王前一生在人间的时候,有忍的功德。忍什么呢?当别人有光荣、有如意事情的时候,他能够容忍;换句话说,就是不嫉妒。嫉妒,是不耐他荣的意思。当他人有光荣时,心里不舒服、不高兴;不能忍耐别人有光荣的事情,这就是嫉妒。但是,这一位梵天王在人间的时候,他不嫉妒,能欢喜容受别人的如意,所以叫做忍。因此,就以他的名字做为这个世界的名称。

「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若依凡夫的境界,我们想到什么地方,或者要徒步走,或者是坐车、坐船、坐飞机,身体才能到那个地方去了;而这个身体若不动,就到不了那个地方。那么,观世音菩萨是怎么来到我们这个世界的呢?凡夫和圣人的来来去去是不一样的。观世音菩萨在阿弥陀佛国,他的身体并没有到娑婆世界来,但是,娑婆世界有可度化的众生的时候,就看见观世音菩萨来了。观世音菩萨就是这样来的,做完度化的事之后,也就不见了。经论上说「不来而来」,就是这个意思。

 

戊二、问口业说法

云何而为众生说法?

观世音菩萨怎么样为众生说法呢?我们若仔细地思惟,会知道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娑婆世界中的三千大千世界很大,有很多类的众生。以地球来看,即使只论中国人,就有各式各样的语言;还有其它的种族,语言也是很多很多。而观世音菩萨能通达无量众生的语言,能用无量无边的语言为一切众生说法,这真是不容易!

「云何而为众生说法」,约佛法的真理说,法是不可说的,因为法没有名字、没有形相,怎么能说呢?必须要有名字,我们才可以言说。譬如这是桌子、这是电灯、这是电话......,有了名字然后可以说话。如果没有名字,说什么?怎么说?就没有办法说了。那么,观世音菩萨云何而为众生说法?在没有名字之中,观世音菩萨会用众生个别的语言,立出种种名字,来宣扬佛法的真理。这件事很不简单!

若从《华严经‧十地品》上看,要到九地菩萨才能圆满四无碍辩──义无碍辩、法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义、法、乐说三无碍辩都不是容易成就的,现在说的是辞无碍辩,这是位次特别高的大菩萨,九地菩萨才能成就。

戊三、问意业鉴机

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这句话是总说。来到娑婆世界、为一切众生说法,这二者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方便之力,他是用这样的方便来教化众生的。所以,前面的两句话合为这一句:观世音菩萨的善巧方便及大智慧境界,究竟是怎么情形呢?

前文中「云何游此娑婆世界」,这是说观世音菩萨以种种身形来到娑婆世界──或者现出佛身,或现菩萨、阿罗汉、辟支佛身,或者是梵王身,乃至于现种种身;这是身业。为众生说种种法,是观世音菩萨的口业。这身业与口业的行动,是由观世音菩萨的意业推动出来的;而意业发出来身体的行动或口业说法,是观世音菩萨意业的智慧。所以,「方便之力」实在就是智慧的力量。以这个智慧观察众生应该现这样的身、应该演说这样的佛法,就为众生现这样的身、说这样的法,那叫做方便之力。现在,无尽意菩萨就是请问观世音菩萨这个方便之力的内容。

丁二、佛答三 戊一、别答鉴机化身法施五 己一、应三圣三 庚一、现佛身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以下是佛回答无尽意菩萨的问题,先别答,后总答。别答中分十九段。「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一大段文,是观世音菩萨的法布施,用法开导众生,使令他们增长智慧,不再颠倒迷惑。并且,这是观世音菩萨亲自现种种身去度化众生,不是叫别人现身去度众生。观世音菩萨可以化现无数身形,但在这里只约略地标显三十三种应化身。首先说到菩萨能现佛的身形、现辟支佛身、现声闻身,这三种是观世音菩萨示现圣人的身份去度众生。

「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怎么来到娑婆世界的?佛告诉无尽意菩萨:假设某个世界有众生应该看见佛身,才能够得度--修学圣道、得涅槃。那么,「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这位众生就看见观世音菩萨现佛身为他说法了。

前面救七难是指临时有灾难,求观世音菩萨,菩萨就会来帮助你,但那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里说「应以佛身得度」,这个「度」字的含义可不同了!譬如过河,从此岸到彼岸去,这叫做度。依佛法说,得涅槃、究竟解脱了生死的苦难,是名为度。所以,这个字的含义是很深的。

〈普门品〉是《法华经》中的流通分,就是流通《法华经》的。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就是为一切众生说《法华经》的妙法了。

「国土」,我们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国土。在佛法来说,如果凡夫居住的地方也有圣人同住,那就是凡圣同居土。例如,佛在世的时候,有佛、有阿罗汉,还有菩萨,凡夫和圣人共同地在这里住,这就是凡圣同居土。佛入涅槃、阿罗汉也不在了,那就只有凡夫在这里住了。

另外有一种世界,没有凡夫,只有阿罗汉以上的圣人--阿罗汉、辟支佛、大菩萨、佛居住。再进一步,没有阿罗汉,只有大菩萨和佛才能在那个世界住。再进一步,只有佛才能住在那里,连菩萨都不及格了。国土有这么多的差别。

依凡夫的肉眼看这个世界,就是有高山、大海、平地,也有树、房屋、花等等事物。但是,从《高僧传》上看,我们这个世界也不可思议!

《高僧传》上记载:南北朝北齐时代,有一位圆通法师。北齐的首都是相州,在河北彰德府附近,也叫做临漳县。在这里有一座国王造的大庙,叫庄严寺,这位圆通法师就住在这里。

圆通法师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他欢喜《大般涅槃经》,因此常常地学习。《大般涅槃经》是北魏时,由昙无谶三藏翻译过来的。

这一年的四月十五之前,来了一位法师,看上去智慧的境界很高,而且他的威仪、谈吐,在出家人来说都是很难得的。但是,他有病,身体发出很臭的气味。他想要在这座庙上养病,可是大家都不欢迎他。只有圆通法师,感觉这位法师虽然有病,但不是平常人,应该帮他这个忙。于是,就把这位法师领到他的房间里同住,给他看医生、买药、煎药,照顾这位法师。彼此相处久了,谈话中知道这位法师也是欢喜学习《涅槃经》。圆通法师虽然很欢喜《涅槃经》,可是经里面有些地方古德没有解释,他还不懂,因此提出很深的问题来请问这位有病的客僧。这个出家人不得了!他能够有条有理地解释,使令圆通法师非常地欢喜。于是,更尽心地照顾他。

有一天夜间,圆通法师从外面回来,拿了一瓶酒,对这位客僧说:「你这个病,若吃酒会容易好!」客僧就皱着眉头把酒饮下去了。

逐渐地,客僧的病好了。到了七月十五,他就向圆通法师告假,他说:「我要走了。在这里打扰您很久,赖您的慈悲照顾,我的病好了,非常感谢!」

圆通法师说:「您再住几天,结夏安居三个月后,有结缘的衣服。您留在这里等一等,到时候也可以领一份!」他不太愿意,却也勉强地住下来。过了几天,果然国王有结缘的衣服,他也分得一份,然后就向圆通法师告假。临走的时候说:

「您有一天夜间给我吃酒,您的好意,我很感谢!但是,这件事是不对的呀!从此以后不可以再做这种事情。其次,鼓山有个石窟寺,我就住在石窟寺北边的竹林寺,如果有机会,希望您能来看我。」圆通法师也非常感谢他,于是就这样离别了。

等到第二年的四月半以前,圆通法师想去看这位客僧,就先到鼓山石窟寺挂单。这个鼓山在河北,不是福州那个鼓山。石窟寺也有很多出家人,圆通法师到那里以后,就问:

「是不是在石窟寺北边有个竹林寺?」

庙里的法师说:「那是个传说,事实上没有这座庙。」

「不!不是的!去年夏天有一位法师同我见面,他说他在竹林寺住,他不可能说谎的嘛!」

石窟寺的出家人也就半信半疑地说:「好吧!」

于是预备了一些香花,许多人就一同出发到竹林寺去。向北走了五里路,然后向东转,到了一座小丘陵上,看见一个年纪很大的老翁,正拿着锄头在种田。老翁看见很多出家人,拿着锄头就迎了过来,很不欢迎地要打这些出家人,说:「不许你们过来!」但是,他就不驱逐圆通法师,而把其它出家人撵走了。

老翁向圆通法师说:「你胆子很大,你不跑。好!我放你到山里喂老虎!」

圆通法师就继续向北走,再向东转。走了几里路,进入一个山谷,路很难走,草也长得很深。他心里就疑惑:「没有路走,怎么能有庙呢?」正在这个时候,南边的山上有念经的声音,他看看,也不见有庙:「那里有庙呢?」

对方就有人招呼:「您从什么地方来?您是圆通法师吗?」圆通法师走过去,正好就是以前那位客比丘。

大家见了面,非常欢喜!说了一些问候的话,继续地向前走。走不远,看见有座庙,不像人间的庙,那山门特别高大,很不同!又看见里面是「修竹干云,青松蔽日」,院落一重一重的。

这时候,客比丘说:「您在这门口等一等,我到里边向大和尚报告报告。」那位客比丘到里边去,过一会儿出来了,就领着圆通法师进去。走着走着,走进一个院落,有座讲堂。讲堂里面有一位大比丘,眉毛很长,看上去像是梵僧,不像是汉人,真是道貌岸然!虽然看起来年纪很大,但是非常地精神!周围有六七十位年轻比丘围绕着。他对圆通法师说:「你是来探望这位法师的,就叫他安排你好了。」

客比丘就带着圆通法师到各处参观,先看法师住的各个寮房,这些法师都坐在那里,而房子里面都有光明,那个境界和我们人间的庙不一样。见面的时候,那些法师说:「你是什么人?怎么可以随便到这儿来?去,去,去!」就驱逐他。

客比丘面有惭色,就对圆通法师说:「彼此间的思想不同,这真是令人失望的事情。」于是不再参观寮房,就到各地走一走,然后带圆通法师到他自己的寮房住下来,并为他预备午饭。所吃的饭就和在大庄严寺的差不多。

吃完饭,又领他参观花园、水池、楼阁......,欣赏不完。这时候,圆通法师说:「这里不像人间的境界,我希望能在这里住,向各位大德学习,我可以发心,扫扫院子都好。」那位比丘说:「我也希望能这样,但这件事必须向大和尚申请,经过他的同意才可以。你先在这里休息一夜,明天早晨我带你去申请。」

到了第二天,比丘带着圆通法师到大和尚那里,说明了心意。大和尚说:「我们这里的房间很多,不会舍不得一个房间给你住。但是,我们出家人的戒律,是不能够两处有名义的。这里给你一个位子,在国王的庙上还有你的名字,这是不合法的呀!你先回去,把那边的名字取消了以后再回来,我会收留你的。」

这就是拒绝他的意思了,那位比丘只好领着圆通法师告辞了。两人走出山门,说了几句话就分手了。此时,圆通法师流泪了,因为心里很愿意在这里住,结果这里面的人都不欢迎他。他往前走,一面走还回头看看;走了一百多步,又再回头看看;继续走约两里路的时候,回头再看,没有山门、也没有庙,就是几个大石头在那里。

圆通法师又回到大庄严寺,向其它的出家人报告这件事,其它的出家人说:「那大和尚岂不是宾头卢尊者吗?」

这样的事情,在《高僧传》上还不止于此,据说在终南山也有类似的情形。这是说,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也有一些不是肉眼所能见的世界,那就是圣人的世界,而不是凡夫的世界。

因此,「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还没成佛,功德就没有圆满,你就需要继续努力地修行;要修行,就需要佛菩萨来教导。所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普门品讲记.十一

庚二、现辟支佛身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前说现佛身,以下说现辟支佛身。按照次第来说,这中间应该说现菩萨身,但是经文说观世音菩萨现辟支佛身,那就等于是包括「若有众生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这个意思在内了。

有人疑惑:「这是观世音菩萨叫辟支佛为众生说法?还是观世音菩萨现辟支佛身为众生说法?」现在是说,观世音菩萨现辟支佛身为众生说法,不是观世音菩萨命令辟支佛为众生说法。在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这一大段文中,完全都是观世音菩萨亲自化现那样的身份去度化众生,不是他叫别人现身去度众生。

辟支佛是印度话,中国话翻为「独觉」、或「缘觉」。譬如,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有迦叶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这时候的人寿是两万岁左右;当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寿命是一百岁左右。迦叶佛入涅槃后,佛法也灭了,而释迦牟尼佛又尚未出世,那就是没有佛、没有佛法的世界。又例如,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了,而佛法也在这个世界上息灭了,那么就可以说就是无佛、无佛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候出现,没有师长的教导,自己就能够觉悟真理的人,就名之为独觉。这种人,因为前一生亲近过很多佛,听过很多的佛法,栽培了很多的善根,所以能无师自悟。

我曾经说过:「栽培善根,应该修福,也应该修慧。」修福是一般的情形,但是修慧就是要修四念处了。四念处是无漏的善根,而你所栽培的福能够帮助这个无漏的善根成就圣道。如果,只是栽培福而没有修四念处的善根,那么,也只能在人间或者天上享福而已。福报享完了,就等于零了,和没有栽培福的时候一样。若是栽培福而又能栽培四念处无漏的智慧,那就不同了,能够得圣道!

因此,辟支佛无论是福也好,还是四念处的善根也好,都是栽培得特别殊胜,所以,在无佛法的时代,他自己就能觉悟。「春观百花开,秋观黄叶落」,他从这个无常的境界里,就能觉悟真理,得成圣道。花开、花落,这是很平常的事,我们也常常看见。看见了,我们也可能小小地思惟思惟就完了,似乎没有很深刻的领悟。不要说花开花落,我们就算看见人死了,好像也不在乎。除非自己亲爱的人死了,眼泪流一流,慢慢的也就忘了,还是继续追求色声香味触和荣华富贵,碰得头破血流还不觉悟!我们就是这样!但是,有善根的人不一样!有善根的人遇见这样的事情时,他有很深很深的觉悟,而能成为辟支佛。

在《大智度论》中,说到一位国王。当然,国王是有大福报境界的,身边又有很多的女人来服侍他,他可能不常洗澡,所以要这些女人给他挠痒。这些女人的手臂上戴着庄饰品、手镯子这些东西,在挠痒的时候,手镯子与手镯子互相碰撞,就发出很多声音来。等到挠痒结束了,国王就从这里觉悟到:世间上一切的事情都是无常的,终归败坏。他就得辟支佛道了。

又有一个国王,带领着很多女人到花园里欣赏游玩。过了些时候,国王疲倦、睡着了,这些女人就去各处摘花。本来花开得很茂盛、很美好,但这些女人把花朵都摘下来以后,就没有花了。国王睡醒之后一看,各处都没有花了,他觉悟到无常的道理,得了辟支佛道。得了阿罗汉的圣者有的有神通、有的没有神通,但是辟支佛是一定有神通的。这位国王得辟支佛道后,不愿再留在王宫,立刻乘着神通,飞到高山里住,就不在人间住了。

辟支佛也有几种情形:有的住在高山里面,若有可度化的弟子,他也收徒弟,教化他们修学圣道。也有的辟支佛是不收徒弟的。

刚才解说独觉,另外还有缘觉,在这里就略而不说了。

我再说一个故事。

佛在世时,波斯匿王有个女儿,叫做金刚女,长得非常丑陋,不像是人,但由于是自己生的,就只好养育她。等到年纪大了,得要给她找丈夫,于是就找一个原来很有钱,但是现在穷苦的人给她作丈夫。虽然,这个女孩子非常丑陋,但还是国王的女儿,所以这个人也就接受了。

接受之后,波斯匿王就为他造了很多楼房,让他作官,送他很多的珍宝。每当有集会时,丈夫总是不带太太出来,一次不带、两次不带,人家可能不注意,时间久了,就有人提出问题:「集会的时候,我们都带着太太,他怎么不带呢?」大家就议论,说是可能有问题,若不是太太特别丑陋,就是特别美,不然怎么不带出来呢?

有一天,有人打主意说:「这样子,下一次集会的时候,我们去看看他太太。」就在集会的时候,劝他喝酒。一杯一杯的饮下去后,就醉了,卧在那里,什么也不知道。然后,有人在他身上拿到钥匙,再派几个人到他家去,把他家的门一层一层的打开,到里面一看:不得了!他的太太非常美!他们赶快把门锁上,跑回来把锁匙放回他身上,酒醒了他就回家去了。

回到家,也是一层一层的开门,看见一个美丽的女人,他说:「哎呀!妳是谁?」

金刚女说:「我是你的太太呀!」

「妳以前特别丑陋,为什么现在这样美呢?」

她说:「我一直闷在这房子里,不能出去,心里很苦恼。我就念佛,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求佛救救我!』我诚心地念,佛就来了。他从地下来,先是头部从地里面慢慢出来,我的身相也就从头部慢慢地改变,最后变成这样的庄严。而释迦牟尼佛为我说法,我就得了须陀洹果。然后,佛就走了。原因就是这样。」

这时候,她的先生就去对波斯匿王说:「您的女儿想要来看您。」

波斯匿王说:「不要,不要,叫她不要出来!」

金刚女的先生说:「您的女儿和以前不同了,现在像天女似的,特别地美!」

这么一说后,国王就允许女儿来。大家见了面,波斯匿王非常欢喜,于是共同坐车来见佛。见佛时,波斯匿王就问佛:

「我这女儿原来长得不像人样,现在为什么这样美呢?」

佛说:「在久远久远以前,高山上住着一位辟支佛,长相非常丑陋。那时候,天不下雨,人民生活困难,辟支佛就到一位大长者家乞食。乞食时,大长者叫他的女儿供养辟支佛。长者女一见辟支佛就骂:『你长得根本不像人!』用各式各样丑陋的语言辱骂辟支佛。辟支佛于是现出种种神通,长者女一见,心里想:『哎呀!他是圣人哪!我不可以毁辱他、不可以骂他,应该恭敬赞叹啊!』就向辟支佛求忏悔。那位长者女是谁呢?就是你现在的女儿。因为骂辟支佛,因此她现在得的果报就丑陋;由于忏悔了,所以就能遇见佛,相貌又变得端正,然后闻法得须陀洹果。」

又佛世时,有一位牛齝比丘,这位比丘是舍利弗尊者的弟子,也是一位阿罗汉。但是,他吃完饭后,总是把饭再吐出来咀嚼,和牛有一点相似,人间的人看见这个情形,就会讥嫌他。但他是大阿罗汉,讥笑他、对他不恭敬,会有罪过的,所以他不在人间住,而到天上释提桓因的花园里住。

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不同,天人的智慧高过我们,他能知道这个人是凡夫、是圣人,所以不会对圣人生轻慢心。所以,我们人间的人讥嫌、毁谤丑陋的人,这个事情是有点问题!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前面说到的金刚女,就是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虽然相貌丑陋,却终究因此而得解脱。

 

庚三、现声闻身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佛出现世间之后,说法的法音就叫做「声」;或者是经论上能表达佛法真理的文句,也可以名之为声。「闻」,听佛说法,或者阅读经论,由此而觉悟苦、空、无常的道理。「得度者」,从这里能得解脱。

「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观世音菩萨为你现声闻的阿罗汉身,说苦集灭道的佛法,或者为你说《法华经》的妙法。

苦集灭道是佛教中很重要的教法──苦集是世间的因果,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世间因果中,果就是「苦」。我们的身体是果报,日常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一切,也都包括在果报之中。这果报,佛法给它一个批判,就是苦!

当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一切境界的时候,有苦受、有乐受、有不苦不乐受,就是有时候有苦恼的感觉、有时候有快乐的感觉、也有不苦不乐的感觉。但是,这三种感觉,若深一层说,都是苦。所以,以佛法的态度判定世间的果报,不管是人间、天上,都是苦!

以什么理由说完全都是苦呢?就是因为人间人所认为快乐的事,追求的时候不容易得到,是苦。追求到手了,还要保护令不失掉,也是苦。又终究有一天会失掉它,届时会更苦恼。所以,从深一层说,乐受也是苦恼。

前面曾经说到隋文帝杨坚,就是隋炀帝的父亲。在中国历史上看,这个人还不能说是太坏,但也不能说是特别好。不过,就佛法来说,隋文帝和隋炀帝对佛法都有点贡献。

隋文帝作皇帝以后,当然也和别人一样是凡夫,除了大太太,还有其它很多的女人。他的大夫人是陈皇后。但是他还有另一个心爱的女人,常常同她接近。这一天,他下朝后就去找那个女人,但是找不到。下面的人报告他,说是已经被人杀死了。隋文帝立刻心情苦恼,说出来一句话来:「我作皇帝还不自由啊!」说完这句话,他精神就有一点失常,骑着马,不走正常的道路,到山里面去乱跑。有人报告了隋文帝几位特别亲近的大臣,这几位大臣就骑着马把皇帝追回来,安慰他。这时候,陈皇后来了,对他磕了一个头,他就恢复正常了。这是说,作皇帝还不自由。

再说隋文帝的第二件事。晚年他病得很重,临死的时候,发现太子杨广是个坏蛋,就改变主意,想要立大儿子作太子,于是派人去请大儿子来。但是,这个人是杨广的人,他没有依隋文帝的意思去找人。就这样,隋文帝自己躺在那里没有人照顾,就死了。

这是怎么个情形呢?就是隋文帝周围的大臣,完全和杨广合作,把隋文帝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封闭了,就剩隋文帝躺在那里等死。所以,在历史上明白地写出来,隋炀帝杨广杀死自己的父亲!这可见世间上认为作皇帝不得了,事实上,作皇帝也是苦恼。世间人所认为的很多很多快乐事,结果都是苦恼!

所以,佛法批判世间一切都是苦。这苦的原因从何而来呢?就是「集」。集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烦恼和业力。烦恼两个字怎么解释呢?烦者,扰也;扰者,乱也。扰乱心神令不得安宁的力量,就叫做烦恼。比如说,瞋心来的时候,心里不安;贪欲心来的时候,心里也不安;高慢心、疑惑心,各式各样的烦恼来时,心里就不得安静。所以,这扰乱内心,令人不安的,那就叫做烦恼。当烦恼一动,就会造罪,那就是业力。

业力和烦恼,就是苦的原因。即使我们修福、不造罪,福也是使令我们受生死的一个原因;不过,不到三恶道去,而是到人间、或是天上去。或者,我们修学禅定成功了,到色界、无色界天去受三昧乐;但是寿命到了,三昧也会结束,还是要死,继续轮回受苦。所以,世间就是苦集二谛而已。

灭谛、道谛,是出世间的因果。「灭」,就是涅槃,是大安乐的地方。「道」,是出世间涅槃的因,也就是戒定慧、或者说即是八正道。我们学习八正道,就能到涅槃那里去。涅槃是出世间的果,入涅槃时,就把惑业苦都消灭了,那是特别清净、安乐、自在的境界。

声闻人学习苦集灭道四谛的法门,成功后,就是得涅槃了。观世音菩萨观察这个众生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或者为说四谛法门令得解脱,也可能为他说《法华经》,教他回小向大。

普门品讲记.十二

己二、应六天六 庚一、现梵王身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前三段属于圣人,这以下是天。

「梵王身」,「梵」是印度语,翻成中国话是清净的意思。我们欲界的人有睡眠欲,要睡觉,不睡觉不行!要有男女之欲,还要有很多很多的欲。而梵天上的人完全没有男女之欲,也不像我们要吃饭、睡觉,都没有这些事情,他们就是入定、出定,所以叫作清净。

梵王有两种说法,一是初禅天有梵王。初禅有三种天:梵众天、梵辅天,梵王天。梵众天类似我们人间一般的老百姓。梵辅天就是帮助梵天王统理梵民的天人,就像是在政府里做事情的人。梵天王就好像人间的政府领导人。这是说初禅天的梵天王,叫梵王身。

第二个说法是:色界天第四禅天的天王,他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王,那也叫梵王。因为四种禅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叫做梵。或者,这里只是指初禅天王说的。

庚二、现帝释身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帝释,印度话就是释提桓因,翻到中国话就是能天主。

欲界一共有六层天,从下向上数:第一层天是四天王天。第二层天叫做忉利天,翻到中国话,是三十三,就是忉利天四方各有八天,再加一个帝释天——能天主,也就是三十三天的天王。

有人说,帝释天就像我们中国道教的玉皇大帝。在《阿含经》中记载,帝释天这位天王心性很和平,不欢喜战争,是很好的一个人。在释迦牟尼佛尚未出现世间的时候,他常到人间拜访人间的仙人,就是他尊重道德高尚,有学问、有智慧的人,欢喜同他们亲近、往来。

帝释天有一个太太——舍脂夫人,她是谁呢?就是阿修罗王的女儿。天上的天女有一种美德,就是不嫉妒,和我们人间的人不同。这位阿修罗女舍脂夫人,她的美超过了天女,但是她的缺点就是嫉妒。有时候帝释到别的地方去,不带她去,一次、两次……,舍脂夫人就和人间的女人一样,她就疑惑:「你到什么地方去呢?是不是去亲近另外的女人?」因此,释提桓因若要出门,她就要求一同去,释提桓因不高兴,就不同意她去。她怎么办呢?阿修罗有一种隐身的本事,能把身体隐藏起来,你看不见。

一回,释提桓因自己坐车从天上下来,到地面上同仙人见面时,舍脂夫人出来了。这时候,释提桓因不高兴了,拿着莲华茎就打舍脂夫人,舍脂夫人便以软语谢帝释 ——用柔软的语言向释提桓因道歉。说话的时候,那些仙人都看见、听见了。不得了!仙人们听见舍脂夫人的语言,心就失常,摇动起来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些仙人本来是有禅定功夫的,但是听见舍脂夫人的声音,使令禅定都失掉了。这可见在人间作功德,生到天上去享受,那种境界不是人所能想象得到的。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观世音菩萨观察这个众生应该以帝释的身份得到涅槃解脱,观世音菩萨就为他现帝释身,为他讲说佛法,这样来教化众生。

庚三、现自在天身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观世音菩萨能示现六种天身度化众生、为众生说法。前面已解释现梵王身和帝释身,现在是现自在天身度众生。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我们地球上的人,就叫做「人」;人以上的诸天,佛法称之为「天」。天,在六道众生里算是最好的一类,他们生活的情形比人类好得多。人需要为了生活而忙碌,很辛苦,又有老、有病、有种种的苦恼。而天上的人不老也不病,生活资具都是现成的,不需要工作赚钱才能生活,所以比人间的人好得多,寿命也长。而且天人的身体能发出光明,人间人的身体不可以发出光明,需要有日、月、灯的帮助,否则我们的生活会有更多困难。所以,人不如诸天。

但是,人间有佛法,这是好过诸天的地方。对于人间的享受,大多数人不是太满意,所以会有多少厌离心,会有多少欢喜学习佛法的可能。诸天因为享受得太好了,放不下,所以很难学习佛法。除非是人间的人,曾经学习过佛法,对佛法有信心、有欢喜心,死了生到天上去,才可能继续地信仰佛教、学习佛法。

释迦牟尼佛初证圣道后,本来有心不说法的,因为感觉到众生迷惑颠倒,很难使令觉悟。但是,梵天王来请佛说法,请佛为众生宣扬真理,觉悟迷惑颠倒的人。这可见梵天王是信佛的,在佛教里也是有贡献的。而三千大千世界中,有很多很多的帝释天,其中有一个帝释得了初果。所以这些「天」也是能信佛的,还能在佛教里有贡献,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护法。

现在说自在天,是那几个天呢?大梵天王是色界天,有禅定的。欲界天有六层天,从下向上,四天王天和忉利天,这两层天是地居天:一是在地面上住的,一在高山上面住。再向上,就是空居天,他们是在虚空里面住,他们也有宫殿,其实也可以说还是在地球上。

忉利天以上,就是夜摩天和兜率天,这两个天就是「自在天」。自在,就是生活快乐,没有压力。这点地居天比我们人好得多,但是他们也有一点问题。前面说过,阿修罗常去找他们麻烦,需要常常作战,也有多少的不如意。但是,自在天就没有这件事,他们是自在得多了,所以叫做「自在天」。

庚四、现大自在天身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大自在天」就是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他们的自在又超过了夜摩天和兜率天,是特别自在的。以人的境界来对比,我们现在坐的车、住的房子、吃的饭等种种境界,这样就是这样,想要加以变化,不是那么容易。而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他们对于所受用的境界可以随心所欲、随意的变化,比其余的天更自在,所以称之为「大自在天」。原因就是他们在因地,也就是在人间为人的时候,做了殊胜的利益人的事情,或是在佛法中受了三皈五戒、修十善法等,而且修得非常精微、非常的好。

我曾经说过,礼拜佛菩萨时所穿的衣裳,如果穿到厕所去,就必须换一件清净的;或者是身体沐浴后,换上清净的衣服再去礼佛,就和穿着去过厕所的衣服拜佛心情不一样!而拜佛的时候,心若能很明净、很诚恳、很恭敬,和心里面马马虎虎、散散乱乱的拜佛,意义又不同。所以同样是做功德,还是不一样的;得果报的时候,也就有自在、大自在的不同。

其次,他化自在天就是欲界顶天,是欲界里边最高的一层天。应该要有未到地定的功德,才能生到大自在天,不然还是不可以的。凡是空居天都要有多少的定,至少要有欲界定,才能够往生到空居天的世界。当然,这种定都是很浅的,不是很深的定。

我们通常说,他化自在天就是魔王的天,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向佛捣乱的那个天。这里说一段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降伏魔王的事。在释迦佛成佛之前,他心里面想:「我应该先通知魔王,不应成佛以后再通知他。」

当时,佛还是菩萨,就放了一道光明通知魔王。魔王知道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就要成佛了,心想:「好!我要去破坏他的道力,不许他成佛!」

这时候,魔王来了,向佛说:「你现在不要盘腿坐,我给你转轮圣王做,给你七宝——象宝、马宝、女宝、轮宝、如意珠宝、主藏臣宝、主藏兵宝等,一共有七宝。」

佛说:「你向小孩子说这种话可以,怎么可以用这种话同我讲呢?」

魔王说:「你若不听我的话,我就抓你的脚,把你丢到大海之外去!」

佛说:「我看,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抓住我的脚,把我丢到大海之外去!」

魔王就说:「你现在不听我话,我会想办法来破坏你的!」就走了。

走了之后,就派他三个女儿来向佛捣乱。这三个女儿说了很多迷惑佛的话。

佛说:「妳自己看看自己,这臭秽的身体,只是个皮袋子,一层皮把骨头包起来,就成为一个人了。天上人也是一样!这皮袋子是很臭秽的,怎么可以迷惑我呢?」她们只好回去了。

这时,魔王又率领了八十亿的魔鬼,要来和佛作战,要来破坏佛!

佛这时候自己想一想:「我从久远以来,是不是障碍过别人修行?当他人发心要修行圣道,我是不是嫉妒人家、障碍人家,不许他修行?我有没有做过这种事情?」佛用宿命通一观察:「我没有这个事情,那么魔王是不能障碍我的!」

这时候,魔王来了,就向佛说:「你赶快解膝下座,不然我就对你不客气!」

佛说:「你怎么可以和我战斗呢?你不过是在久远以前,受过一次八关斋戒,供养过辟支佛一餐饭,就是这么大的功德嘛!我是三大阿僧祇劫,供养过无数的阿罗汉、辟支佛,也供养过佛,做种种功德不计其数,你怎么能和我斗呢?」

魔王说:「你说我受过八关斋戒、供养过辟支佛,有这样的功德,这些事是真实的。但你说你三大阿僧祇劫,做过很多功德,谁能证明呢?」

佛说:「大地,它能证明!」。

这时,大地六种震动(震、吼、击、动、起、涌),地神就出来了。地神说:「我可以证明,悉达多太子的确是有这么多功德,真实不虚!」魔王低头就跑了。

这是欲界的第六天--大自在天,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向佛捣乱,要破坏佛的道力,但是没有成功。

刚才说夜摩天和兜率天是自在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是大自在天。另外,还有一个解释:就是欲界顶天叫做自在天;色界之顶——最高的一层天,就是摩酰首罗天,叫大自在天。不管怎么解释,就是观世音菩萨观察所度化的众生,应以自在天身得解脱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是这样意思。

庚五、现天大将军身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天大将军身是谁呢?我们人间的国家里,有将军率领军队作战,以保护国家安全,天上也有这种事情。释提桓因的座下,有个天大将军,当释提桓因和阿修罗作战的时候,天大将军就先和阿修罗作战。

庚六、现毘沙门身

应以毘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毘沙门身而为说法,

「毘沙门身」是谁呢?四大天王也叫四大金刚,北方的天王就叫做「毘沙门」,中国话就是多闻。毘沙门是很博学多闻的,故称为「多闻天王」。东方的天王叫做「持国天王」;南方的天王,名「增长天王」;西方的天王,名「广目天王」,又翻译成「丑目」,就是丑陋的眼睛。四大天王现在只说出来一个,其它的三个没有说。

宣扬佛法这件事,身份的确是很重要。有的人,不用那样的身份,为他讲解佛法,他就反感了。若是有合适的身份,他一见到就欢喜,也就容易接受。因此,观世音菩萨现出来种种不同的身份去教化众生。

己三、应人身四 庚一、现五高位身五 辛一、现小王身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以下说明现人身。人间的人,也是各式各样地不同;现在先说「小王身」。

「小王」是对「大王」说的。大王和小王的分别,在经论上说,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这些轮王可以名之为大王。若只能统治南赡部洲,就是铁轮王。若连东胜身洲也能统一,统治两个洲就是铜轮王。如果西牛货洲也统一了,能统治三个洲就是银轮王。如果统一四大部洲,那就是金轮王。这些可以称之为大王,其它做国王的,都叫做小国王,所以小国王是很多的。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国王是政府的领导人,有很大的权利;老百姓对于国王,就算是不想害怕,也要怕的。所以国王若是能够信佛,能用国王的身份为老百姓讲解佛法,当然那种作用是很大的。因此,这里说观世音菩萨见这众生应以小王身得度,观世音菩萨就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在中国的佛教史上看,梁武帝是能讲经的。他讲过《涅槃经》,还讲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所以他对佛法的认识,应该是有一定程度的。禅宗的故事说,梁武帝见到达摩禅师时,问达摩禅师:「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禅师说:「实无功德!」若以梁武帝能够讲《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角度来说,他会提出这个问题,应该是在试验达摩禅师的见解怎么样,不能说梁武帝自己不明白这个道理。

辛二、现长者身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长者」,就是年高德重的人。例如,年纪大了,道德很高,也有很大的财富,博学多闻、有大智慧;或者是国家之中有崇高地位的人;或者是国家的首相等。这一类人,要用长者的身份为他们说法才能得度,那么观世音菩萨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辛三、现居士身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在印度,「居士」就是积聚了很多财富的人,也就是工商界的大资本家,这是印度经论上的用法。但是,居士一词来到中国,和印度的用法就不一样了。在中国佛教的用法,若是相信了佛法,能够修学圣道、修行戒定慧,能受持三皈五戒,寡欲润德、以道自娱,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居士。所以「应以居士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辛四、现宰官身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宰官身」就是在政府里做事情的人,或者从国务总理一直到省主席、县长等,或是乡村里一个地区的负责人,都可以称之为宰官身——就是为老百姓做事、服务的人。那么,「应以宰官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辛五、现婆罗门身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婆罗门」翻成中国话就是「净志」,有清净、崇高的志愿。崇高的志愿是什么呢?就是他们也能感觉到人生是苦,希望修道将来能得解脱、得涅槃;有这样志愿、思想的人,称之为「婆罗门」。当然,他们所说的涅槃,不是佛教寂灭为乐的涅槃。

佛在世的时候,印度那时有四种阶级的分别:最高贵的就是婆罗门;其次,就是剎帝利,即国王等统治阶级,管理国家政治、军事的这种人;再其次是吠舍,指做生意的商人;最后就是首陀罗,务农种田的人。这四种阶级分别中,最高贵的就是婆罗门。

当然,就印度的情形来说,相信婆罗门教义的人,和佛陀的思想是不一致的,如果用比丘的身份去为他讲解佛法,可能会有问题。而观世音菩萨现婆罗门身,与他是同一类的,这样为他讲解佛法,容易有效!所以「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普门品讲记.十三

庚二、现四众身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这是指佛教徒了。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二众。「比丘」译成中国话,有三种意思:

第一、「乞士」:就是自己不生产,向在家人乞求饮食来维持生活,衣、食、住靠在家人供给。

第二、「破恶」:出家人自己不生产而靠别人供给,那么出家人做什么呢?就是破恶--修学佛法的苦集灭道、六波罗蜜等种种的圣道,来破除自己的爱烦恼、见烦恼。

第三、「怖魔」:若有人发心放弃世间的五欲,出家到寺院里修学圣道,先决条件就是要受戒。受具足戒作白四羯磨时,地面上相信佛法的夜叉鬼就报告空行夜叉,空行夜叉鬼又报告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又报告帝释天,展转地传到他化自在天的魔王那里。魔王听到消息,心里不高兴,因为这些人都出了家做佛的弟子,魔王就不能控制他们了,因此心生害怕,所以叫做怖魔!

包括以上这三种意思,就叫做「比丘」。如果,只是乞食而没能破恶,比丘的意义就不具足。也有些人既不乞食、也不破恶,那么「比丘」的意义就更不具足了。

「尼」,中国话是「女」的意思,指出家修学佛法的女子,受了比丘尼戒的,叫做比丘尼。

「优婆塞、优婆夷」,受了三皈依就可以称做优婆塞、优婆夷,中国话是近事男、近事女。也就是这个人相信了佛法,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了。

照理说,皈依三宝的人就应该受五戒。若说:「我不能持戒,我只是皈依三宝!」在经论上有这样的说法,即使你只是皈依三宝而不受五戒,但是你杀、盗、淫、妄,那也是犯戒!不要以为:「我是做了错误的事情,但是我没有受戒,所以没有犯戒!」其实,无论你受戒、不受戒,只要做了罪过、错误的事情,就有过失;做了利益人的事情,就有功德。因为做错误的事情会有过失,所以佛才说这件事你不要做、那件事你不可以做,这就是戒。

我讲一个比丘尼的故事。

佛灭度后百余年,有一位有神通、很了不起的大阿罗汉比丘尼。

当时印度有位名叫天护的长者,是个做生意的有钱人。他召集了很多很多生意人,一同到大海里取宝。临去时,就在寺庙里发愿:「希望诸佛菩萨、三宝加被我们到海里取宝,能成功顺利地回来,我们会举办无遮大会,供养佛、法、僧,供养一切沙门,供养一切贫穷的人。」发完了愿,就到海上去了!

阿罗汉比丘尼知道这件事后,就入定观察:「这么多人到海里取宝,是不是成功了呢?」她入定一看:「哇,成功了!他们没有遇见灾难,没遇见风、也没遇见火,顺利地取了很多宝,回来也真实地供养三宝,救济了很多贫穷的人,做了很大的功德。」

但是,她在禅定中又观察:「佛教中去应供的比丘,谁是第一上座?哦!阿娑陀比丘是第一上座。」「这比丘是凡夫、是圣人?是初果、二果、三果,还是四果?」一看:「南阎浮提中,阿娑陀比丘受戒最早、戒腊最高,所以他是第一上座,但还是个凡夫,不是圣人。」观察好了,她就出定去看那位老比丘。

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规定,不管是凡夫、还是圣人,谁受戒早,就向谁顶礼。乃至阿罗汉受戒晚,就要向受戒早、戒腊高者磕头。所以,这位阿罗汉尼来看阿娑陀老比丘时,就向他磕头。磕完了头,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不庄严!」说完,比丘尼就走了。

这老比丘听比丘尼说他不庄严:「哦!我很多天没有剃胡子、理发,头发是长了。好,我理理发、剃剃胡须!」

比丘尼回来以后,她又入定观察:「这阿娑陀老比丘有没有听懂我的话呢?」一看,没有听懂、没有明白。所以,隔了多久比丘尼又来了,又给他磕头。磕完头又说:「你不庄严!」说完又走了。

老比丘心里想:「我已经理了发、剃了胡须,还不庄严?大概是这衣服很多天没有洗了,很破烂,我换换衣服、也洗洗澡,顺便把衣服补一补,就这样子。」

过了多少天,这比丘尼又来了,向他磕头之后又说:「你不庄严!」说完,这老比丘光火了,说:「妳头一次来,说我不庄严;第二次来,又说不庄严;现在还说不庄严。我已经理了发、剃了胡须,也洗了澡,衣服补好、洗干净了,就好了嘛!还有什么不庄严?」

比丘尼说:「您以为剃了胡须、穿上好衣服、沐浴干净,就算是佛法的庄严吗?佛法是用这个作庄严的吗?」

这时候,老比丘不出声了。这位比丘尼又说:「您可曾听说天护商主带领很多商人到大海里取宝,如果顺利地回来,便要兴办无遮大会供斋,请很多的沙门、比丘,连外道也在内。而在我们出家人的比丘里,第一上座是谁,您知道吗?」

「我不知道!」

「就是您!您是第一上座呀!很多大阿罗汉都排在您后面坐,您知道吗?」

老比丘不出声。比丘尼说:「您想一想,那么多的大阿罗汉都坐在后边,您在第一上座,而您不但不是阿罗汉,不是阿那含、斯陀含,也不是须陀洹,您只是个凡夫嘛!是不是呢?您说,这庄严不庄严?」

说到这里,老比丘流泪哭泣了:「唉呀!我已经老了,我不能够用功修行了。我一上座就打瞌睡;若不打瞌睡,就打妄想,我不能修行了啊!」

说完这句话,比丘尼说:「您不要轻视自己。您知道吗?优波鞠多尊者善于教人修禅、修四念住,很多跟他学的人都得阿罗汉果,您也可以去跟他学嘛!」

「我可以吗?」

「可以!您可以去!」老比丘被这比丘尼一说,勇气就来了,他果真就去拜见优波鞠多尊者。

我们现代的人去拜访朋友,要先打个电话通知、联络,那时候没有这件事。但是,这些大阿罗汉比打电话还灵通。

优波鞠多尊者早已知道这件事,远远地就来欢迎这位老比丘。不会说:「你这凡夫!我还去欢迎你?」大阿罗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没有高慢心,因此,远远地就去欢迎他。迎到庙上以后,为他打洗脚水,让他洗脚。

这老比丘说:「我不洗脚!我要拜见优波鞠多尊者!」

旁人说:「远远地欢迎你,为你打洗脚水的,就是优波鞠多尊者啊!」

老比丘就向优波鞠多尊者表达来意:「我要用功修行啊!请长老慈悲教导我啊!」

优波鞠多尊者说:「好!」

杂事做完了,大家就到禅堂打坐。这时候,很多阿罗汉都来到禅堂里静坐。老比丘也坐在那里,但一上座就打瞌睡了。昏沉时,有人拿了一盏灯给他,他用手把灯接过来。这时候,他看到优波鞠多尊者入火光三昧,其它的大阿罗汉也都入了火光三昧,放大光明!

老比丘一看这个境界,心里受到很大的感动,这一下子再不昏沉,坐在那里,就能修四念处了。不久,得阿罗汉果,有大神通,他成功了!实在这位老比丘也是种过善根的,若没有善根是不行的。

成功了以后,他向优波鞠多尊者告假,回到自己的住处。这位比丘尼又来向他磕头,说:「大德今日才庄严!」

这时候,这位老比丘说:「多谢妳的慈悲,鼓励我,多谢妳的恩德啊!」

佛在世时,佛叫孙陀罗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法两次,这五百比丘尼就得阿罗汉果。现在,这位老比丘就是由这比丘尼的鼓励,去亲近优波鞠多尊者,他成功了。这可以说就是「应以比丘尼身得度者,即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

所以,我们出家人,或者在家居士也一样,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努力的修行。当然,那位比丘尼有神通,能入定观察,知道这个人有善根,就鼓励他修行,所以他能够有成就。而我们没有神通,不知道谁有善根、谁没有善根、如何鼓励,所以我们劝人修行时,他可能听,也可能当做耳旁风:「我修不修行,关你什么事!」也可能有这种事情。但是,现在说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总而言之,是观世音菩萨慈悲,教我们修学圣道、栽培善根。

如果感觉自己业障很重,修行困难就放弃了,说:「人家有善根,修行有成就;我没有善根,修行很难。算了,我不修行了!」若有这样的想法,那永久也不能得解脱的!认为自己没有善根、善根不够,那更应该努力栽培;今生好好栽培,来生也就容易成就!要时时告诉自己:「我有善根,我若用功修行,有希望今生就得圣道的!」常常自暴自弃,观世音菩萨会为你很担心的。

庚三、现众妇身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前面说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很明显的是佛教徒。这底下的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就不一定是佛教徒了。

这段文是说现妇女身而为说法。换言之,可以这样说:应以长者妇女身得度者,即现长者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居士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宰官、婆罗门妇女身而为说法。

古时候的女子,她们的自由似乎是受到限制的,所以要听闻佛法总会有多少不便。那么,观世音菩萨就现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为她们说法,教化她们。

庚四、现二童身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一般人的想法,认为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很诚实、很纯洁,就叫做「童男、童女」。这样解释当然是对的。不过,也可以扩大一点解释,就是不愿意结婚的独身主义者,这样的人也可以称之为「童男、童女」。

童男、童女还是小孩子,在思想还没有成熟、独立以前,最尊重的就是父母,父母教他什么,他就听什么。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把握机会。如果是佛教徒的话,就应该用佛法来熏陶他、教育他,使令他将来做一名佛教徒,在社会上做一个品德好的人。

有佛教徒这样说:「我的思想是我的思想,我不要影响我的小孩,我尊重人权!信佛、不信佛,还是相信上帝,将来他的思想成熟了,由他自己去选择!」说这种话的佛教徒,我认为他的思想似是而非,这也看出来他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如果真正相信佛法,认为佛法好的话,怎么会不叫自己的儿女信佛呢?应该给他一点佛法的熏习嘛!如果不这么做,将来小孩思想成熟了,他可能信佛、也可能不信佛,甚至也可能做一个破坏佛教的人。

所以,父母若是信佛,对于儿女应该注意这一点。就算不劝他学佛,也应该慢慢地引导他,教他因果、道德的观念,告诉他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让他有这样的智慧。即使他将来对于国家社会不一定有很大的贡献,但是至少不会去做阿飞(流氓)危害社会,最低限度也应该这样子做。

所以「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普门品讲记.十四

己四、应人非人身

应以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前面是约人的身份,这以下是总说天、龙、人、非人等身。应以天身得度者,即现天身而为说法,应以龙身,应以夜叉身,应以干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天」,三界诸天在前面说了几个,但是没有完全说完。色界初禅天中,只说大梵天,其余梵众天、梵辅天没有说。二禅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天 ── 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天、五净居天,及无色界四空天等,都没有说。而无色界的四空天,没有地水火风等物质所组成的身体,那就等于没有形相了,当然不能现身说法。在这里,应是包括前面没有说的那些「天」在内。

「龙」,在六道中属于畜生道。有的龙有神通,也有大福德的境界,但是也有牠的苦恼。这是人不常见的事情;但是在虚云老和尚的年谱中说,虚云老和尚有一回到普陀山去坐船,看见过龙。而在历史上看,有些地方也现出过龙的。所以,龙不多见,但应该是有这么一回事的!另外,在佛法中说,有些相信佛法的龙,也是护持佛法的一种神。

龙或许是在江里面住,或许在河里面住,或是在山里住,也有在大海里住的。龙有龙的苦恼,牠的苦恼就是金翅鸟(迦楼罗)。金翅鸟是以龙为食的,牠的身形很大,两个翅膀一扇,就能把海水扇开,海里面的龙就现出来,牠就能把龙抓住吃了!所以,有人做譬喻说,金翅鸟吃龙就像我们人吃面条那样子,龙只能听任摆布,无计可施!龙有这种苦恼。

释迦牟尼佛出世以后,龙向佛求救,说金翅鸟以牠们为食,使令牠们很苦恼。佛就将自己的袈裟送给龙王,嘱咐将袈裟分成一条一条的,给龙们披在身上,金翅鸟就不敢吃了。而佛的袈裟是分之不尽的,无论有多少龙,都分之不尽。

经论上提到,这些海里面的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就是破斋犯戒的佛教徒,多数都堕落为龙身。佛在世的时候,有二位婆罗门,他们到寺院受八关斋戒。其中一位婆罗门受八关斋戒的目的是想要生天,另一位婆罗门则是希望在人间为王。

这位想生天的婆罗门受完戒,回到家以后,他的太太就劝他吃饭。八关斋戒中,有一条不能非时食的戒,就是过了午乃至到次日太阳未出前都不能吃饭。但是,太太劝他吃。

他说:「我不能吃!我在寺院受八关斋戒了,我不能犯戒!」

他的太太是信婆罗门教的,威胁他:「你背叛了婆罗门教,你去相信佛教,这是不对的!你现在若不吃饭,我就到婆罗门的庙里去宣布你的罪状!」

这下子,他很害怕太太真的这样做,于是就吃饭了。吃饭就是犯戒了,犯戒的结果就是寿终后没能生天,反而变成龙了。

另外那位没有犯戒的婆罗门,果然做了国王。

有一天,在国王花园的水池边出现了一枚生果。管理人看见这枚生果,拿起来闻一闻,觉得味道非常好,于是展转地就献给国王的夫人,夫人又送给了国王。国王一吃,就向花园管理人说:「这味道香得很哪!从那里得来的?我喜欢吃,最少天天要拿来一个!」

「这个果,就在水池边得到的。不知道是什么地方来的呀!我没有了,我没有办法再找到!」

「你一定要找到。没找到,我就要制裁你、处罚你!」国王说。

管理人就在花园里,一边走、一边看,到处找,在那里忧愁……。忽然间,来了一位老翁,对他说:「你忧愁什么?」这个人就如此、如此地述说一番。

「不要紧!你等一会儿!」这老翁忽然就不见了。过了一会儿,老翁又出现了,端来一盘同样的生果给他,说:「你送给国王,同时将这封信也交给国王。」

花园管理人就把这盘生果送给国王,又对国王就如此如此一说,说明这盘生果怎么来的,同时呈上那封信。国王拿出信一看,知道想吃生果却惹出了麻烦!

这信上说:「我是龙王!我想受八关斋戒,请国王帮我找一本八关斋戒的本子。如果,你不找来给我,我就把你的国土变成大海!」

国王心想:「生果好吃,但是事情很难办哪!现在,这世界上已经没有佛法了,那里有八关斋戒的本子呢?这可怎么办呢?」于是就召集文武百官开会:「谁有办法能找出一本八关斋戒的本子?」

「我们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这件事,更不知道要到那儿去找?」有大臣这么说。会议的结论就是:「那么,大家尽量找一找了。」

宰相回到家后,仍愁眉苦脸地在想这件事。他的老父亲见了,问他:「你愁什么呢?」宰相便把事情向他父亲说了。

「我们家中有根梁柱,夜间常常放光,里面可能有什么事情,不妨把这根柱子剖开看一看!」于是,宰相就找人把柱子剖开。哇!果然是受八关斋戒的本子。他便将本子交给国王,国王就交给龙王了。

龙王拿到本子,对国王说:「前生你我二人都受八关斋戒,你没有破戒,所以做了国王。我破戒了,所以做了龙王。我现在感觉做龙很苦,所以还愿意受八关斋戒。」

这龙王有很多的龙子龙女,大家因此都受了八关斋戒。龙王死后就生到天上去了。生天后就来拜见释迦牟尼佛,佛为他说法,就得了须陀洹果。

所以,龙有功德,有大福报,但是也有牠的苦恼!现在,这里说应以龙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就现龙身而为说法。

「夜叉」,前面讲过,翻成中国话叫做「捷疾鬼」,就是他跑得非常快!有陆地的夜叉鬼、有空行的夜叉鬼。这些夜叉鬼,都是为诸天做事的,其中有信佛、有不信佛的,也有善、恶的分别。

「干闼婆」翻到中国话,就是「香阴」。「阴」,就是他的身体——色、受、想、行、识五阴,五阴有香气,而他也是以香为饮食的,所以叫「香阴」。干闼婆是做什么的呢?他在须弥山和七金山这一带住,是为帝释天做音乐的神。

「紧那罗」也是为帝释天服务的音乐神,但是与干闼婆有一点分别。干闼婆做的是世俗一般性的音乐,而紧那罗做的则是特别高雅的音乐,有这点不同。

「阿修罗」,翻成中国话是「不端正」,就是男的阿修罗很丑陋,但女的阿修罗很美。又翻作「无酒」。阿修罗本来是饮酒的,他想要在大海里做酒,但没有成功,从那以后就不喝酒了,所以叫做无酒。

阿修罗这一类众生也做过很大的功德,所以福德和诸天一样。但是,这种人的疑惑心及瞋恨心是很大的。

佛在世的时候,有时也为阿修罗说法,譬如宣说三十七道品,但阿修罗心里就想:「你为诸天说法,说三十八道品;为我们就只说三十七道品,少说一个!」疑惑:「佛总是瞧不起我们!」认为佛的心不平等,偏袒诸天,对诸天特别好。

诸天有甘露,阿修罗没有,但是阿修罗有美女。而诸天的美女虽然美,却不如阿修罗女,所以互有所缺。诸天欢喜得到阿修罗女,阿修罗则想得到诸天的甘露:「你想要?我还不给你呢!」有这个矛盾,所以,有时候他们互相有战争。

释提桓因听说阿修罗王的女儿舍脂(翻成悦意)特别美,就要求娶她作第一夫人。但是阿修罗不肯,于是大家就作战!打仗时,阿修罗的军队很勇猛,释提桓因似乎打不过,眼看就要战败了。这时,释提桓因害怕了,怎么办呢?释提桓因座下有一个神告诉他:「你念摩诃般若波罗蜜,阿修罗会怕你!」于是,释提桓因就要大家念「摩诃般若波罗蜜」。

这一念,从天空降下来很多的刀,把阿修罗的手、足、耳朵、鼻子都砍断了,阿修罗害怕,就退回去。退到什么地方去呢?跑到藕丝孔里去,也就是莲花的根。这件事也是不可思议,莲藕的孔能有多大呢?但是,很多的阿修罗军队都跑到那里面去了。这时候,释提桓因带领着天人,跑到阿修罗的宫殿里,把阿修罗的女人统统都俘虏,带回天上去了。

战争过去后,阿修罗回到宫殿一看,所有的女人都没有了,就到天上去哀求,对释提桓因说:「你们佛教徒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有这么大的威力,我们是畏惧了!但是,佛教徒不杀生、不偷盗,你们怎么偷掳我们的人,这是不对的嘛!」

释提桓因一听:「嗯,有道理!好!把女人都送回去!我不偷盗!」

送回去以后,这阿修罗王觉得:「唉呀!这释提桓因诸天还是讲道理的!」于是,就挑选最美的女孩子送给诸天。

如此一来,大家就是亲戚了,应该好好的往来。那么,释提桓因就请他的岳父——阿修罗王,到天上住一住。住了一个时期之后,阿修罗王想回去了。临走时,诸天的天兵天将列在两旁送他回去。

阿修罗王心里想:「是送我?还是在向我示威?你是不怀好意呀!」阿修罗就是疑惑心重,所以很难与诸天和平相处,因此常有作战的事情。他们常常作战,而诸天多数战胜,阿修罗多数是战败的。

「迦楼罗」翻成中国话,就是「妙翅鸟」,他的翅膀和颜色都很微妙,他也是做了大功德的这种人;但是高慢心、瞋恨心太大,所以就变成迦楼罗。

刚才说龙王请求佛的帮助,希望远离金翅鸟的捕食,佛把自己的袈裟分给龙,保护了龙,但迦楼罗因此就没有饮食了,所以也到佛那里去:「我们没有饭吃了,怎么办?」佛说:「不要紧!你们要发好心。我教我的弟子,吃饭时要出食,拿一点饮食布施给你们,你们就有饭吃了。」

「紧那罗」,翻成「疑神」。他的头上有一只角,人看见他,就生疑惑心:「你是人、还是神呢?」所以叫疑神。刚才说过,他也是帝释天的音乐神。

「摩睺罗伽」是大蟒神,这当然不是一般苦恼的蟒蛇,牠是有神通,也有多少福德的。

「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人非人」是总结前面的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这些都是神,都有神通,他们来到人间见佛闻法时,都不是用本来面目的。他们就是现出人类的样子,也在法会里坐着,听佛说法。人间的人看见他们时,就是个端正的人,不知道是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变现的,所以就叫做人非人──似人而又不是人。所以,「应以人非人等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己五、应金刚神身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从「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开始到这里,一共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三应身,为度众生所化现的身形。此「执金刚神」是三十三应身的最后一个应化身。

观世音菩萨观察所度化的众生,应该以执金刚神的身形现其人前,才能度化他,观世音菩萨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执金刚神就是这个神手中执金刚杵,所以名为执金刚神,也是佛教的护法神。

《大宝积经》上说到:在久远久远以前,有个转轮圣王,他的大夫人生了一千个儿子,第二夫人生了二个儿子。大夫人生的一千个儿子,都是相信佛法,发无上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所以将来一定都会成佛。转轮圣王想要知道千子成佛的顺序,所以就用拈阄的方法测验。

拈阄的结果,千子之中,最先成佛的是拘留孙佛(转轮圣王的大儿子),最后成佛的是楼至如来,第四位成佛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第五位则是弥勒佛。

第二夫人生的二个儿子,看这一千位哥哥将来能成佛广度众生,大儿子就发愿:「一千位哥哥成佛之时,我要做梵天王,请佛转*轮。」二儿子发愿:「千兄成佛的时候,我愿意做执金刚神护法。」

我们读《阿含经》,也看出来有执金刚神的事情。就是佛和人在谈论佛法的时候,佛若是问你三次,你都不回答,金刚神就会拿着金刚杵在你头上比量比量,要把你的头杵碎了。

在佛晚年的时候,提婆达多要求佛退休,由他来做佛,做佛教的领导者,佛不同意。佛说:「连大智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有那么高的智慧,为大众僧所仰慕,我都没有授权给他们领导大众僧、领导佛教,怎会授权给你呢?」

于是提婆达多很不高兴,心里恨佛,后来就逐渐地演变成提婆达多在高山上推大石头想要杀害佛。石头滚下来时,执金刚神用金刚杵一挡,就把大石头打碎了。但是,还有小小的石头,碰到佛的足,出了一点血。

执金刚神是佛教的护法。当然佛教是大慈大悲的,不会伤害一切众生;但是众生对佛、对法、对于佛教徒,并不全是慈悲的,有时候会破坏佛教,甚至毁谤佛、毁谤三宝。如果没有金刚神护持佛法,佛法要在世间住持是会很困难的。

在印度佛教史上也发生过一件事情:有位不相信佛法、特别凶恶的国王,他毁灭佛教,见庙就烧、见到出家人就杀。最后到摩竭陀国菩提树下,要破坏菩提树,而这些护持佛法的善神也无可奈何。这时候,忽然间发生一件事情,就是菩提树神见这恶国王要破坏菩提树,树神就变现出裸体的美女身。恶国王看见这个美女,心一动,这些护法善神的金刚杵就有力量了,就把恶国王打死了。

这里面看出一件事:这些善神也要假藉一点因缘,才能伤害破坏佛法的人,否则还不是那么容易的。

前面一共是三十三应身,就是观世音菩萨观察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样说,不只是三十三身,应该是很多很多身形,不过不能一一的全举出来,只是大略地举出三十三种身。

普门品讲记.十五

戊二、结别开总应化诸国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这是结束前文,同时,又赞叹观世音菩萨是「施无畏者」,也说出应该供养观世音菩萨。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佛又招呼无尽意菩萨,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的功德。已经成就了,是在果上说的;能成就,是在因上说的。观世音菩萨修行无量劫,成就了圣道,再加上大悲心,所以能有这样殊胜的能力!

「以种种形,游诸国土」,观世音菩萨能够现出来种种的身形,游化无量无边的世界,不只是我们住的娑婆世界。

「度脱众生」,能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得大解脱。

前文无尽意菩萨问佛:「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观世音菩萨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弟子,是住在阿弥陀佛国的,怎么来到我们这个世界呢?释迦牟尼佛说到这里,等于就是回答前面这个问题:观世音菩萨是「以种种形游诸国土」,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讲到这里,我想起《六祖坛经》说到南岳怀让禅师亲近六祖慧能大师的事情。

南岳怀让禅师十五岁出家,先是拜天台宗很有名气的弘景律师为师。经人介绍,怀让禅师后来展转的去亲近六祖慧能大师。

他来到了曹溪以后,六祖慧能大师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

他答说:「嵩山来!」

六祖说:「甚么物,恁么来?」大师这么问,怀让禅师默然不能回答。

若是不学习佛法的人,当然是说:就是色受想行识——四大、再加上一点分别心,组成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的身体,或者是走路来,或者坐车来,就是这样来。但是,像六祖大师这样对佛法有甚深觉悟的人,看法和我们当然不一样,所以问「甚么物」──这个身体是个什么?我们平常好像不会问「甚么物」这句话,但是六祖大师要问这句话。

这时候怀让禅师可能出家不久,也不能说没有学过一点佛法,但是他不能回答这句话。所以,他一直的研究、思惟、观察这个问题。经过了八年的时间,他对六祖大师说:「我现在有一点体会,可以回答这句话。」

六祖又把以前问的话重提一遍:「甚么物,恁么来?」

怀让禅师这么回答:「说似一物即不中!」若说它像一样东西就不对了。

怀让禅师经过八年的努力,说出「说似一物即不中」这句话。怎么解释呢?如果没有学习过佛法,是不容易理解的。

我们中国佛教有很多的出家法师,或是在家居士,都欢喜受持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猜测怀让禅师可能阅读了《金刚经》,所以能说出这句话。如果完全不学习经论,要说出这句话,我看是不容易!

《金刚经》说:「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说似一物即不中,应该是从这里来的,不然这句话很难说出来,也很难明白。

「可以身相见如来否」,佛在世的时候,也和平常人一样的有行、住、坐、卧、说话、吃饭这些事情。当我们看见行住坐卧的佛,看见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是见佛了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只是看见佛的身相,不应该认为就是见佛的。为什么呢?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无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佛的身相是无相,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乃至宇宙山河大地等也都是虚妄、无相的。「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是从这个意思说见佛,并非看见佛的身相说是见佛;若能了知无相,那才是真的见到佛了。

这个问题在那里呢?凡夫都是有执着心的,遇到好境界就生贪心,不好的境界,心里就厌恶。若用这种执着心去见佛,虽然肉眼是看见佛了,但是我们的思想没有改变,仍然是执着、染污的,对于佛之所以为佛的那个境界,我们还是没有看见!所以,即使看见了佛的身相,但是没有看见佛清净无为的诸法如义,那就还是没有见到佛;要能证悟「诸法如」,才是真正的见佛。

从《金刚经》的这段文,我们多少会了解到人的身相是虚妄、空无所有的,所以六祖大师问「甚么物,恁么来」,怀让禅师回答「说似一物即不中」——哦!这个身体是空无所有的,不能说从某某地方到某某地方,就这么来了。因为,在空无所有上,是没有东西有来有去的。

就以电灯的光明来说,一打开开关,灯就亮了。假设七点钟时,你把灯打开,灯光亮了;七点钟的那个光明,是不是能到八点钟?不说几小时那么多,就是前一秒钟的光明,是不是能持续到第二秒、第三秒?

又譬如:我们的肉眼可以看见,某个人从外面一步一步地走到里面来。但是从佛法的理论上看,那人是走到里面来了吗?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应该好好想一想。

我认为怀让禅师一定是读过《金刚经》、或是《大智度论》,经过八年的时间才明白:原来是「说似一物即不中!」

假设一个人有诚心、有清净心到佛学院,或者到某个大法师的座下,请大法师为他讲《金刚经》,大概不须要八年的时间,可能就会知道「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的道理,可能两个钟头就明白了。但是,若没有人为你讲,要你自己去研究,我看可能就不只八年了。而怀让禅师要经过八年的时间才能说出这么一句话,当然,他是用了很深刻的功夫的。从下面的答话,可以看出怀让禅师是开悟了。

接着六祖大师又问:「还可修证否?」

一切法本来都是毕竟空的,也就是佛境界。那么,你还用不用修行去证悟呢?六祖提出这个问题。

怀让禅师答:「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

还是要有修、有证。因为,若不修就不能证。一切法虽然都是空的,但凡夫颠倒迷惑,还是照样的贪瞋痴,所以非要修证不可!修证是有,但是「染污即不得」。修也好、证也好,是不能够染污的,那都是清净的境界。清净是什么呢?就是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无所著就清净了,若有所著就不清净。

这时,六祖大师说:「只此不染污,诸佛之所护念。」

我们佛教徒能够常保持内心的不染污,这是般若的境界。「诸佛之所护念」,诸佛的大慈悲,能护你这一念清净心,叫你保持不失掉。而诸佛菩萨、观世音菩萨也一样是这个清净心;不过,他们已经成功了,我们凡夫还需要努力!

现在只是从《六祖坛经》里「甚么物?恁么来?」想到无尽意菩萨问佛:「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观世音菩萨怎么从阿弥陀佛国来到我们这个世界呢?其实,是同样的问题。而佛没有按照《金刚经》的理论回答,也就是不从观世音菩萨无分别的智慧这一方面解答,而是从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心、普度众生这方面来答复,所以说「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戊三、劝供兼赞施无畏德二 己一、正劝供养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这句话的意思是:观世音菩萨久远劫以来,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而我们这些佛教徒,久远以来,蒙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救难,不知道多少次了!观世音菩萨对于我们的恩德,是无量无边的!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所以,你们应该心不散乱地、诚心地供养观世音菩萨,要报观世音菩萨的恩德啊!」

己二、赞施无畏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前面「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是说观世音菩萨法布施,用法开导众生,使令众生增长智能,不再颠倒迷惑。这一段文则是释迦牟尼佛赞叹观世音菩萨为「施无畏者」,就是观世音菩萨能够以无恐怖布施一切众生,能消除众生的恐怖,使令众生安乐自在。这就是无畏施。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怖畏就是恐怖、畏惧。难,是灾难;灾难忽然间来了,叫做急难。有些虽不是那么急,可也是到来了,使令我们心里有恐怖,所以说「怖畏急难」。

一般人说恐怖,就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里害怕。病痛来了心里面恐怖,或者其它一切不如意的事,例如前面说的火难、水难、刀兵难,或者恶鬼难等,有很多很多的恐怖。但是,若在佛教徒来说,就不止于此。佛教徒因为常常阅读经论,会感觉内心有贪、瞋、痴的烦恼贼,是很可恐怖的!就像在你住的房子里,有很大的毒蛇,你怕不怕呢?在你内心的房子里,有贪、瞋、痴的毒蛇,那应该是更可怕的!这也是怖畏急难。

而观世音菩萨在各式各样的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能使令你没有恐怖,能为你消除一切恐怖。所以,对一切众生来说,观世音菩萨是我们的大恩人哪!

「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所以娑婆世界的人,皆称呼观世音菩萨为「施无畏者」。佛菩萨的名号都是以德立名的,因为道德无量无边,所以名字也是很多的。

前面是说观世音菩萨的法施,这里又说观世音菩萨是无畏施者,有这么多的名号,足见菩萨对一切众生的恩德是无量无边的。

普门品讲记.十六

丁三、当机如法供养五 戊一、无尽意奉旨供养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无尽意菩萨尊称佛为「世尊」,说:「我现在当依教奉行,供养观世音菩萨。」

「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无尽意菩萨怎么供养观世音菩萨呢?他将颈上所悬挂的众宝珠璎珞解下来。我们平常用花做成的璎珞,也可以称之为璎珞;这里是说用很多的宝珠做成璎珞。但是,无尽意菩萨颈项上的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价值十万两金,可见这是很珍贵的众宝珠璎珞了。「而以与之」,解下来以后,他就奉献给观世音菩萨。

「作是言」,同时这样说:「仁者」,称呼观世音菩萨为仁者,这是赞叹词。「仁」,表示有慈悲心的人。观世音菩萨是等觉菩萨,无尽意菩萨也是等觉菩萨,菩萨对菩萨,用「仁者」这个词称呼。

「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您是慈悲的人,请接受我这法施的珍宝璎珞供养。珍宝璎珞是财物,一般的情形应该说是财施,但这地方说为法施,怎么讲呢?

凡夫做什么事都是用执着心。比如,我们以执着心去布施财物,这当然也有功德,但是同时也增长了我们的执着,凡夫有这种问题。

我曾经说过,贪心一动,就使令贪心增长一点力量;瞋心一动,也使令瞋心的力量增长。若是贪心、瞋心常常地活动,它就会愈来愈厉害!如果你能一次又一次的降伏,常常地降伏这个贪心、瞋心,叫它不要动,它就会逐渐逐渐的薄弱下来,不再那么强烈。

我们凡夫供养佛菩萨,虽然是一念之诚,也可以说是清净心,但还是有执着的,所以财施就是财施,而不能说是法施。而大菩萨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他能观察这个珍宝财物是毕竟空的,能用无所得的智慧布施供养,就能使令他无所得的智慧得到增长。所以,财施就是法施。

用执着心做事,执着心会增长;以无所得的智慧做事,智慧也会增长,这等于就是修行。你观察:能供养的人、接受供养的人及所布施的财物,都是诸法如义。能这样作观、这样思惟,这就是般若的智慧;能这样思惟,般若智能就增长了。这时,财物的布施等于就是般若法门的修行,这样的修行就是法施,也就是用法来供养观世音菩萨了。「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有这样的含义。

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当供养观世音菩萨珍宝璎珞的时候,他心里非常如法,没有执着心,与法相应,所以叫做「法施珍宝璎珞」。

戊二、观世音观空不受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这时候,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因为,前面无尽意菩萨供养观世音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命令,可是,此时佛还没有命令观世音菩萨接受,所以观世音菩萨不受。

或者可以这样说,凡夫接受布施时,多数是以执着心接受的。那么,观世音菩萨也和我们一样有执着心吗?不是!观世音菩萨没有执着心,不是用执着心来接受布施的。他能观察无尽意菩萨也好、珍宝也好,都是毕竟空,无有少法可得,没有珍宝可接受。

经论上有句话:「不受一切法,得阿罗汉。」就是阿罗汉的心能不受一切法,有这种境界。大菩萨一样也有这种于一切法心里不执着的境界,所以叫「不受」。当然,若不常静坐,也没多读经论,对于什么是不受、不着,我们很难明白。不过,这到后面会再解释。

戊三、重请愍众慈纳受

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观世音菩萨那么高的境界,一切功德圆满,当然他本身无所缺少、无有不足,所以不需要再接受什么供养。

但是,现在无尽意菩萨对观世音菩萨说:「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无尽意菩萨的意思是,我们都是功德不足之人,无论福德或智慧,都缺少很多很多,我们需要在大德这里栽培功德。请接受我们供养的璎珞,让我们增长福德、增长善根。这并不是仁者本身有所需要才接受,而是为了哀愍我们、增长我们的善根,因此接受我们的供养。

戊四、佛劝愍众应受供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开示观世音菩萨说:「是的!你应当哀愍无尽意菩萨及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和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接受其璎珞」。释迦牟尼佛说这句话,等于是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境界了。

戊五、观世音受而不受

实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这时,观世音菩萨不能拒绝了,他哀愍四众及天龙八部等众生,接受了璎珞的供养。当佛劝观世音菩萨受供养的时候,有提到无尽意菩萨;等到观世音菩萨哀愍四众及天龙八部等,接受供养的时候,就把无尽意略去了。这个意思是,因为佛的身份是无上士,菩萨又不如佛,所以在佛的立场而言,可以说哀愍无尽意菩萨;但是,以观世音菩萨的身份而言,就不能说哀愍无尽意菩萨,所以就把他略去了,只说接受这璎珞的供养。

「分做二分」,接受了以后,观世音菩萨将所受的璎珞分成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这表示观世音菩萨把璎珞转供养二位佛,使令布施者增长更多的福德;也表示观世音菩萨受而不受的不执着境界。

丁四、佛结叹圣德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这是结束前面这段文。释迦牟尼佛对无尽意菩萨说:「观世音菩萨有这样的自在神力,能够在娑婆世界游化。」因为,无尽意菩萨提这个问题时,只提此娑婆世界,没有提他方世界,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里就只说「游于娑婆世界」。

「自在」二字怎么讲呢?自在就是无着,也就是不执着的意思。若能不执着就自在,若是执着就不自在。

佛在世的时候,在给孤独园为诸比丘说法时,对诸比丘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在孤独园的树林里,有人把树叶偷走了,或者砍了几棵树偷跑了,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比丘回答说:「我心里面没有什么感觉,偷就偷嘛,关我什么事!」

「如果,你穿的衣服、用的钵被人偷走了呢?」

「我心里面会不舒服!」

佛就问:「为什么人家偷了树、偷了树叶,你无所谓;偷的是你的衣、钵,你心里就不舒服、就会痛呢?就是着与不着的关系!你对树和树叶不爱着,所以无论谁砍它,或用火烧它,乃至被偷走了,你心里都没有事。若是自己的衣、钵被偷走,或被破坏了,你心里就会痛--这就是执着。有了执着,心里就不自在;若不执着,就没有事!」

修学佛法的人说修行,究竟修什么?怎么修?就是修这个无着。不但身外之物不执着,就是对这个身体也不执着。若连自己的身体也不爱着的时候,就没有问题了。

我讲一个小小的故事。

在明太祖的时候,有个禅师叫金碧峰,他是很用功修行的人。众生的寿命到了,就是要死;但是,他寿命到了却不死。

阎王爷是管理这件事的,时候到了不死是不行的。因此,就派两个小鬼去捉他。平常,这些鬼对于那个人住在那里、日常的品德怎么样,都是很熟悉的。这两个小鬼来了,却看不见、也找不到这位禅师在什么地方。于是就回去报告阎王爷:「你要我去捉他,但是,怎么找也找不到!」

过了一段时期,阎王爷又派那两小鬼去捉他,还是捉不到。后来,阎王爷说:「这次一定要捉到,不能再缓了!」

小鬼还是找不到,说:「我来了二次都没捉到,这次还是找不到,怎么办呢?」于是就想出个办法来,就是去问当地的土地公:

「金碧峰这个出家人,原来知道他在这地方住,但是我们已经来三次了,都找不到他。你有什么办法能找到他?」

「有办法!」土地公说。什么办法呢?

「这位禅师有一个供佛的水杯,他欢喜这个杯子,你若找到这个杯子,就能找到他了。」

「怎么找法呢?」

「你到他庙上去,找着他的供杯,用个东西打那个杯子,杯子出了声音,就找到他了!」

「啊!原来如此!」

出家人是供佛的。这两个小鬼来了一看,佛前果然有个水杯供着。这小鬼把水杯拿起来,用小棒子打这水杯:「这杯子好啊!」还赞叹这个杯子。

这时候,从什么也看不见中,金碧峰出来了。小鬼一下子就把他捉住了,说:「阎王爷派我们来三次了,都找不到你,这回可捉住你了!」

金碧峰说:「哦!你抓住我?好!你把那个水杯交给我!」

小鬼就把水杯子交给他,金碧峰拿到水杯子就往地下一摔,碎了!并且说了四句话:「若欲捉我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铁链锁不得,休想捉我金碧峰。」意思是:若想捉我,除非能用铁链把虚空锁住,你就可以捉住我;若不能用铁链锁住虚空,你想捉我是捉不到的呀!

说完这句话,金碧峰就不见了。小鬼其实是捉住金碧峰了;但是有修行的人,他一念不生时,你就看不见他了。

从这故事看出什么呢?就是着与不着的问题。因为金碧峰有点爱着供佛的水杯,心里有时就会关心它;但一入定,他还是可以明静而住。可是,当小鬼一敲杯子,发出声音时,金碧峰那明静而住的心,与这个声音一接触,爱着心的种子就动了;心一动,就不能入定了。一出定,小鬼就能看见而把他捉住,就是这么回事!这时候,金碧峰就觉悟了:我因为爱着这个杯子,有这一念的虚妄分别心,就被鬼捉住了。

我们不修行的人,烦恼一动,与人冲突,碰得头破血流还不觉悟,不知道是自己的分别心不对,还要继续地犯第二次、第三次:「是你不对,你对不起我!」而金碧峰这位修行人不是这样,他知道:「不是小鬼能捉住我,是我自己上了圈套,是我自己的分别心不对!」当他修学佛法的正念的智慧一动,立刻就把这一念分别心消灭了。所以,小鬼来捉弄一下也有好处,使令金碧峰明白自己的虚妄分别心不对,因而提起正念,破除了执着。

因此,明白地说,不是鬼能绑住你,而是我们的烦恼系缚自己、苦恼自己呀!若能把内心的烦恼熄灭了,没有贪瞋痴的活动--不贪、不瞋也不愚痴,不高慢也不疑惑,种种的邪知邪见都没有了,心就得自在了。无论世界上怎么样的天翻地覆,乃至核子弹爆炸了,对于修行人而言什么事也没有,还是一样的安闲自在,没有问题。

这个「自在」包括「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以及观世音菩萨内心清净无为、没有一切烦恼的境界。所以,这自在应该分二部份说:就是内心的本体清净没有染污,你就自在,这是一种。第二个自在,例如你想度化众生,作一个计划:「要怎么度化众生?要修习什么法门?」你做这些事都能很顺利的完成。换言之,当你想要有所做为的时候,能够没有障碍的成就了,那也叫做「自在」。

而这个自在,阿罗汉还有所不足了。阿罗汉虽然已经没有贪瞋痴的烦恼,但是他对于佛法及度化众生的事,还没能完全的通达无碍,犹有所不能,还是智慧不足之人。所以,他要继续的努力修行,亲近十方诸佛,修学无量法门,慢慢的、慢慢的,无量无边的功德圆满了,他才能在有所做为的时候无障碍。

不过,佛菩萨度化众生也不能说是完全都无障碍。当众生要造罪的时候,佛菩萨没有力量阻止,众生还是要造罪。造了罪,将来要受苦报,业力要发生作用时,佛菩萨也无可奈何!众生还是要受苦!这种情形,佛菩萨还要慢慢地想办法,不能一下子就成功了。

前面说观世音菩萨能够救护众生的七难,解除众生的三毒,能够满求男、求女的二求,乃至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世音菩萨对这些事情,都是大自在、无障碍的可以成就。

「神力」就是不可思议的力量。平常我们说神通力——「神」,是不可思议;「通」,是无障碍,就像道路没有障碍,很容易就通过去了。这是比喻观世音菩萨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是无障碍的。这种无障碍的境界,是凡夫、二乘人所不可思议的,怎么样也想不上来究竟怎么回事。举例来说,无论高山或墙壁,对凡夫而言,都是障碍,一定得从门才能通过去,从墙壁就过不去了。但是,有神足通的人,墙壁和门都是一样,无障碍的就通过去了。或者说是距离几千万里远,但是菩萨的神足通,屈伸臂顷就到了。

我们娑婆世界的人想到阿弥陀佛国去,那么远,怎么去呢?佛菩萨的神通,就是屈伸臂顷到莲池。这些事情是我们凡夫没有办法思惟,也测度不来的,所以叫做「神力」--不可思议的力量。

我再说一个小故事。

东晋的时候,有一位开达法师。一天,开达法师到深山里去,要采甘草这味药。这时候,这个地区正逢饥馑,大家吃饭都有困难。当他在深山里采药时,遇见了羌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羌人把他抓去了,关在一个木栏杆围起来的地方,里面已经有十几个人关在那里,并且羌人在那儿把守着,无法逃跑。就像我们人杀猪宰羊一样,羌人把汉人捉去,一天杀一个来吃。最后,轮到开达法师的班了。

开达法师是个出家人,他能够背《观世音经》(就是〈普门品〉),于是他就念经求观世音菩萨救护。

这一天早晨,太阳要出来了。他想:「今天轮到我了,我要死了!」但是,他还是不断的念观世音菩萨。忽然间,来了一只大老虎,而且比一般的老虎还大,牠一边走、一边叫。羌人看到老虎,心里害怕就跑了。所以,人就是只想自己,不想别人。你害怕被老虎吃,而自己又要吃人,难道被吃的人心里不害怕、不难过吗?但是,那就不想了。

羌人跑了,这老虎就来咬木栏杆。开达法师心里想:「羌人跑了,但是老虎来了,我也免不了虎口之难,牠一定要吃我了!」

老虎把木头咬了一个人可以爬过去的洞,就走了,也没吃他。开达法师明白了:「这是观世音菩萨来救我的!」我们用〈普门品〉的话来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开达法师这时可说是以老虎之身得度。老虎走了,他从这个洞爬出去,解脱了这个灾难。

开达法师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没有现出人的身相,也不是现国王身,或比丘、比丘尼身,也不是天、龙、鬼神身,而现老虎身。我们想,这老虎身是怎么来的呢?就是观世音菩萨那一念慈悲心现出来的。

我们凡夫做事情就是先要分别,然后才做;而观世音菩萨那无分别的智慧,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不分别的。但是,观世音菩萨的后得智要利益众生时,也是有分别的。观世音菩萨的「观」字,在这里可以解释一下。

当我们有困难时,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发出来声音,所以叫「世音」。那么观世音菩萨应该是用耳闻——「闻世音」,为什么叫做「观世音」呢?这里面有点事情。

我们的眼见东西,眼识一剎那就过去了;耳朵听声音,乃至鼻、舌、身、意,都是一剎那就过去了。虽然听见声音以后,耳识一剎那就过去了,但是第六识紧接着一剎那就去分别这个声音了。这时候,若以观世音菩萨来说,就是菩萨的后得智与第六意识同时发生作用,或者说与耳识同时发生作用。由智慧的观察,知道这个众生是怎么情形,应该怎么度化、怎么样救护。这是观世音菩萨智慧的力量,所以叫做「观」;这个「观」,就是指观世音菩萨的智慧说的。

刚才的故事中,老虎怎么来的呢?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智慧一观察,就知道应该怎么度化他,他的心力一分别,就现出一只老虎来救他。老虎怎么现出来的呢?菩萨的心一动,就现出来了。凡夫没有禅定的人,是做不到的。有禅定的人,就是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人,他心里面想要什么,就能随心所欲。想一只老虎,就能现出老虎;想猫,就现出猫来,不须要动手用什么东西去做,只要心里一想,就会现出来。有禅定的人有这个力量,但这还不是神通。得了禅定的人,不一定有神通;若是在禅定中修神通,而后才得神通的人,那就更不可思议了。

现在,观世音菩萨也是如此,他度化一切众生时,不需要动手,更不必到众生面前,只要用智慧一观察,心一动,需要用老虎去度化他,老虎就出来了。这就叫「自在神力」。观世音菩萨大自在、无障碍的神通力量,想要怎么样度化众生,就能办到,是无障碍的境界,这就叫做「自在神力」。

若是我们凡夫就不同了,要做一件事很辛苦,做完了还要休息几天的;而观世音菩萨做了事和没做一样。如果是不自在,那就有辛苦的意思;而观世音菩萨的大自在,没有辛苦这件事。

「游于娑婆世界」,观世音菩萨有大自在的力量,所以能够游化娑婆世界,救度一切众生。

普门品讲记.十七

乙二、重颂二 丙一、重问观音得名所以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问彼 佛子何因缘 名为观世音

前面是〈普门品〉的长行,就是散文式的;这以下是偈颂,类似中国古诗的形式。

鸠摩罗什法师译的〈普门品〉是没有偈颂的。现在的偈颂,是中国隋朝时的阇那崛多三藏所增补的,所以就有了现在有偈颂的本。

经书里面的偈颂,大概分有二类:

第一类、祇夜。这是印度话,译为中国话叫「重颂」;就是将前面散文式的经文内容,重新以诗的形式再说一遍,故叫做重颂。大概有三个意思:第一、佛说法的时候,还有一部份人没有来,说完了,他们才来。所以,佛就用颂的形式再说一遍,给后来的人听一听。第二、佛在前面说的佛法,听到的人还没有完全明白,所以再重说一遍,使令不明白的人能够明白。第三、将前面的文再重说一遍,令受持读诵者容易受持读诵、容易记忆。所以就有这样重颂的经文了。

第二类、伽陀。中国话叫「孤起」颂;它不是重颂前面的经文,而有不同于前面经文的新的、独立的意思,所以叫孤起颂。

现在的文是属于重颂一类,不是孤起颂。

前面散文式的长行说完了,无尽意菩萨又用以下的偈颂请问佛。

「世尊妙相具」,这一句是无尽意菩萨赞叹佛,说释迦世尊有微妙的相好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具足了。

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不只是佛。而佛的弟弟孙陀罗难陀,具三十一相,他出家以后,大众僧里不曾见过佛的人,还以为他就是佛。当然,佛的相好是无量劫来修无量功德所成就的,是无人能及的。

「我今重问彼」,「我」是无尽意菩萨自称。无尽意菩萨重新请问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事情。

「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佛子即是佛的弟子。一般来说,不管是在家或出家的佛教徒,乃至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圣人,或者是发无上菩提心的凡夫菩萨乃至圣位菩萨,都是佛的弟子。但是,佛弟子的真正涵义,就是要能继承佛的事业。佛是弘扬佛法广度众生的,能够继承佛的事业,那就是佛弟子。如果,不能继承,而说自己是佛弟子,那就是名不符实了。

阿罗汉是声闻弟子,他们只能自己了脱生死、得涅槃,不能够尽未来际的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所以和菩萨对比,他们称为「佛子」的意思不具足。因此,说佛子一定是指大菩萨说的。此处说佛子,是单指观世音菩萨而言,观世音菩萨具足这样的功德,可以名符其实的称为佛子了。

「何因缘名为观世音」,什么原因称为观世音这种名号呢?这是无尽意菩萨请问,以下是释迦牟尼佛回答。

丙二、双答得名普门示现二 丁一、观音得名三 戊一、加颂总叹行愿

具足妙相尊 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 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 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 发大清净愿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这二句是结集者所说的话。具足微妙相好庄严的世尊,以偈颂回答无尽意菩萨。因为菩萨用偈颂请问,所以释迦牟尼佛也以偈颂回答。回答中,先总答,后别答。在总答里,「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这是释迦牟尼佛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德行广大。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汝」指无尽意菩萨。佛说:「你注意地听一听,我简略地介绍观世音菩萨的德行。」

其所以名为观世音的原因,是「善应诸方所」。「善」,就是「能」的意思。观世音菩萨有能力应化十方无量世界的众生,所以叫做善应诸方所。「应化」,就是「恰好」的意思。观世音菩萨度化众生的方法,正好和众生的根性相应,没有过与不及的过失,所以叫做「应」。这一定要大菩萨才可以办到,小菩萨则不行,阿罗汉也做不到的,而观世音菩萨能够办到,所以这不是简单的事情。

因为,观世音菩萨住在阿弥陀佛国,他不必离开阿弥陀佛国,就能够同时在十方世界度化一切众生。这需要八地以上的菩萨境界才可以做到的,七地以下的菩萨没有这么高的道力,做不出来这样的事情。

「弘誓深如海」,观世音菩萨的修行,已经同诸法实相完全地契合了。我们凡夫学习佛法,就只是说个名字——这叫做戒、定、慧,这叫做真如,这叫做如来藏,然后顾名思义的就这样去分别。可是,凡夫本身对于佛法所说的戒定慧,完全是不相应的。而进一步修行的人,当修行有了境界以后,慢慢的就会有多少戒、多少定、多少慧。但是,这时候与诸法实相的真理,还是对立不相应的。

说到契合,就是指这位菩萨与真理统一了。在圣人无分别的智慧中,没有佛、没有众生的对立差别,没有名字、没有一切相的分别,与真理完全契合了。就像水入到海里面,完全是统一了的,不再「我是我」、「你是你」。而这在阿罗汉也是能做到的,但是阿罗汉还不能够做到「善应诸方所」,原因在那里呢?因为,阿罗汉没有「弘誓深如海」。

「弘」者,广大;有广大利益众生的愿力。观世音菩萨具足了广大的誓愿,要利益众生。「誓」,是发心愿度一切众生。如果发了心,但不一定能做得到,那叫「愿」;所发的愿决定要做到,就叫做「誓」。这当然与道行深浅有关,道力高了,就决定能做到。

前面我们提到,菩萨化现老虎来救度众生的苦难,那就是菩萨心里如是如是想,即如是如是现,怎么想就能怎么现。我们凡夫就不行!或者得了禅定的人,少少有点境界,也可以变现。但是,小小的境界可以,至于广大无边的「善应诸方所」,乃至要同时在十方世界广度一切众生,是办不到的。所以,一定是大菩萨才可以。大菩萨的心与真理相应,离一切分别;离一切分别的境界,也就是诸法如的境界,怎么就能够「善应诸方所」呢?因为「弘誓深如海」,就是菩萨有广大的慈悲愿力,这慈悲愿力的深刻,像大海那么深。

就以凡夫来说,我们能学习佛法,诸佛菩萨都很欢喜,也感觉到这样已经很难得了。但是,凡夫不论拜佛或读经,做什么事情都是攀缘心,和真如理不相应。不相应有什么不对呢?就是靠不住。不与真理相应的时候,今天可能精进用功,明天也可能用功,或者用功三天,过了三天就懈怠了,或者这个月用功,下个月就不一定,就是靠不住、有变化。

有变化的原因,就是凡夫心里有很多烦恼,而烦恼会障碍修行。所以,凡夫发心修行,一方面要降伏烦恼,一方面要与佛法相应,就是弄得很辛苦。这辛苦,短时间可以忍,久了就是要退下来,会有这个问题。

菩萨与真如理相应的时候,没有这个问题。他「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度化一切众生和没有度化一样,所以他那种无分别的境界,是没有执着的。他发的大誓愿与广大的慈悲心,也是与真如理相应的,所以叫「深如海」。深如海,就是与真理相应的意思。

我们凡夫也可以发慈悲心,不怕辛苦的弘扬佛法、度化众生;但是,因为没有与真如理相应,这慈悲心里包藏有爱、有见的问题,不是那么纯净,所以名之为「爱见大悲」。而观世音菩萨那种大慈悲心,不是爱见的大悲心,所以是「弘誓深如海」。

「历劫不思议」,观世音菩萨具有这样的功德,是在不可思议劫以前就成就了的。「劫」,中国话译为「大时」。剎那是时间最短的单位;劫是时间很长的单位,有小劫、有中劫、有大劫。

我们前面说过,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各有二十个增减。从八万四千岁向下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人寿十岁,这是一减;然后再向上增,一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这是一增。这样一增一减,有经论说为一小劫,也有经论说是一中劫。

这个世界最初成就了以后,就是住劫的开始。住劫中的最初一个劫,人寿是有减无增的。初开始时,这个世界是空的。什么时候才开始有人住呢?就是二禅光音天的天人最先到初禅天,然后再到欲界来,这时才开始有人住。而这时人寿特别长,长达八万四千岁,但越来越向下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后来人的寿命最长只有十岁左右,所以说是有减无增。然后再向上增,一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增一减,一个住劫有二十个增减,因此有二十劫。

二十劫中,最后第二十劫,人寿有增无减;从十岁向上增,增到八万四千岁,然后坏劫就开始了。这时候的人,都修十善法、修禅定;没有人做恶,所以不会有人到三恶道去。地狱里的众生都完全出来了,地狱空了,畜生、饿鬼道也没有了。人间很多人提倡坐禅,很快就得了初禅,然后得二禅、三禅、四禅,人都到二禅天以上,连初禅天也没有人了。这时世界空了,就出来二个太阳、三个太阳,乃至出现七个太阳,世界就起火了,坏劫由此开始。所以,坏劫开始时,大火、大水是破坏这个器世界,而不是伤害众生的。

经上说,在二十个劫中,第九劫的减劫,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人寿一百岁左右的时代;而弥勒菩萨,是在第十劫减劫的开始,来到我们这个世界成佛。

现在这里说观世音菩萨「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有这么高的道行广度众生,不是今天的事情了。有多久了呢?「历劫不思议」,经过的劫数是不可思议的,很久很久前他就能这么广度众生的。

「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观世音菩萨初开始发菩提心时,曾经亲近侍奉过千亿佛,就是很多很多的佛。「侍奉佛」,即亲近善知识的意思。学习佛法要亲近善知识,与在社会上做人也要有好朋友是一样的。亲近善知识能使令我们进步,同懈怠的人在一起,修行就容易懈怠。

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是智慧特别高的人,他有独立的思想,你很难转变他的思想。「下愚」是特别愚痴的人,你也很难教导他,使令他进步。这两种人都不容易改变,其它的人都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容易受影响的。所以说,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决定性的。

而我们修学佛法、相信佛法的人,更要亲近善知识。谁是善知识?就是佛!观世音菩萨也是我们的善知识,乃至阿罗汉都是我们的善知识。

经论上说到:有一位国王,有一头大白象,国王非常爱惜这头象。为什么呢?因为若有敌国侵略时,大白象能与敌军作战,杀敌制胜;不作战时,如果把有罪的人放在牠身边,大象就用牠的脚,一下子把罪人踏死了。所以,国王很爱惜这头象。

有一天,不知怎么不谨慎,这象住的房子被火烧了。临时的,就把象迁到别的地方去。迁到什么地方呢?迁到佛教寺庙的旁边。在那里住了一个时期,这象就出现问题了。什么问题呢?就是有罪的人,再放到牠旁边,牠只是用鼻子闻一闻就算了,不再杀人了。原因是庙里的出家人念诵《法句经》时,有「为善生天,为恶入渊」这类的经文,象常常听闻这样的佛法,心就渐渐柔和,不再那么恶了。

国王知道这情形,心里就不对劲了:「唉呀!这样不可以呀!」于是召集大臣会议,问:「这可怎么办?」这些大臣来了,一看:「哦!原来象在寺庙旁边住,听闻了妙法,所以改变了牠的性格,使令牠慈悲了。那这容易嘛,把牠放在屠宰场边住,牠就会再改变了!」果然,把牠放到屠宰场边以后,看见人杀猪宰羊,牠的恶性又起来了,再有罪人放在牠旁边,牠比以前还恶,几脚就把人杀死了。

象是畜生,牠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何况人呢?所以,学习佛法的人不要说:「我业障重!我没有办法!」不是的!常常地修学佛法,慢慢的就会改变、就会进步!

如果你说:「我感觉我的烦恼很重啊!我不行,我很难修学戒、定、慧!」不是这样说法。譬如一个人,不给他饭吃,他就没有精神、没有气力;若给他饭吃,有正常的营养,就有精神,就能工作了。人的身体是这样,烦恼也是一样,你不给烦恼饭吃,它逐渐、逐渐的就羸弱下来。

什么是烦恼的饭?想一想就知道了。例如瞋心,当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若给它饭吃,瞋心渐渐就大;如果你能在心平气和,没有瞋心、也没有贪心的时候,多静坐修慈悲观、或观一切法空,你常这样的思惟观察,瞋心、贪欲心慢慢的就会减轻、就会软弱下来,慢慢的就能调伏一切烦恼,使令你有进步!这就是不给它饭吃。

印光老法师的文钞上有一句「业消智朗」,其实这话主要就是说,能够努力使令烦恼渐渐地减轻,智慧就会增长。如果你不肯这样做,老是旧家风,天天给烦恼吃饭,要业消智朗就很难了。

佛灭度后,在华氏城这个地方,有位婆罗门拿着死人的髑髅骨来卖,但是始终没有人买。婆罗门不高兴了,一气之下就宣布:「你们不买这个髑髅骨,我就破坏你们的名誉,我要到处说你们的坏话。其它城巿的人就不和你们做生意了,那肯定会影响你们经济的繁荣!」

这时候,有人想:「谣言止于智者吧!」但是,能有几个智者呢?多数人还是天真的以为息事宁人就好,不要叫他不高兴,还是买吧!其中有佛教徒也来买,态度和非佛教徒不一样!

什么事情呢?他拿了一根铜制的棍子,要求从髑髅的耳朵孔穿过去。若能穿过去,就多给些钱买下来;能穿到一半的也买,但就是少给钱;完全穿不过的,不买!

这个卖髑髅骨的人说:「这脑瓜骨都差不多嘛!你为什么这样分别呢?」

这佛教徒说:「完全能通过去的头骨,表示这个人生前是佛教徒,曾经听闻过佛法,有很高的智慧,是个有道德的人,这样的骨头我可以买。如果穿到一半就通不过去的,这个人也听闻过佛法,但对于什么是佛法,他还不大懂,这也可以买。完全不能通过去的骨头,这是不相信佛教、没有听过佛法的人,这个不买!」这位居士买了以后,就起塔供养。因为所供养的髑髅骨生前有道德、且曾听闻过佛法的原故,所以这位供养的居士死后也升到天上去了。

这看出来,亲近善知识,实在就是听闻善知识演说佛法。而听闻佛法,死了以后脑瓜骨还有这样的分别。

给孤独长者家中,有二只鹦鹉非常地聪明,能听懂人语,也会说话!有出家人到长者家,鹦鹉就会预先通知给孤独长者。

有一次,阿难尊者到长者家里来,看见鹦鹉这样聪明,便为牠们宣说苦集灭道的道理。这二只鹦鹉非常地欢喜,就飞到院子里的树上去,跳来跳去地跳了多少回。但是,夜间牠们没有飞回来,就被进到院子里的野兽吃掉了。二只鹦鹉死了之后,阿难尊者问佛:「这二只鹦鹉到那里去了呢?」佛说:「生到四天王天去了。」

人间五十年,是四天王天的一昼夜;以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寿命五百年。死了以后,就生到忉利天。人间一百年,是忉利天一昼夜;三十天一个月,十二个月一年,寿命一千岁。死后,生到夜摩天。人间二百年,是夜摩天一昼夜,也是三十天一个月,十二个月一年,寿命是二千岁。夜摩天以上是兜率天,人间四百年,是其一昼夜;三十天一个月,十二个月一年,寿命是四千岁。所以,弥勒菩萨在兜率天上的寿命是四千年,然后才来到人间成佛。人间八百年是化乐天一昼夜;三十天一个月,十二个月一年,寿命是八千岁。化乐天之上是他化自在天,人间一千六百年是他们的一昼夜;三十天一个月,十二个月一年,寿命是一万六千岁。

佛说:「这二只鹦鹉在四天王天死了,就生到忉利天;在忉利天寿尽,就生到夜摩天;在夜摩天死了,就生到兜率天;兜率天死了,就生到化乐天;化乐天死了,就生到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死了,又生到化乐天;化乐天死了,又生到兜率天;在兜率天死了之后,乃至展转生到四天王天。然后在四天王天死了,又生到忉利天,就这样一来一回,一共有七回。七回以后,再来人间为人,就到高山修行,得辟支佛道。」

这是给孤独长者家中的二只鹦鹉,听阿难尊者说四谛法以后,就能得这样的果报!所以,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功德的确是不可思议!

现在说「侍多千亿佛」,就是观世音菩萨初发菩提心以后,侍多千亿佛,也就表示他的多闻,听闻很多很多的佛法了。

「发大清净愿」,善知识亲近得多,佛法也就听得多,那么智慧就会增长;智能增长了以后,就会发清净愿。愿,即志愿;其实就是计划怎么样的学习佛法。「发大清净愿」,是指发了特别伟大、清净的愿力。一般人在学校读书,可能志愿要做医生,为病人服务;或者想要做律师、做建筑师,这都是愿。而现在说的「发大清净愿」,是属于想要转凡成圣、广度众生、弘扬佛法,这一方面的愿。

我们常说「发菩提心」,其实也就是发菩提愿的意思。照常理来说,佛法的学习,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会从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愿:「我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实在来说,这时候的皈依三宝,也就是发菩提心了,能感觉到佛法是真理:「我不该再迷迷糊糊、颠颠倒倒的在这世界上流转生死。我要努力地学习佛法,按照佛法的真理去广度众生,成就佛道!」从内心发出这种愿,那叫「发大清净愿」。

《显扬圣教论》上发菩提心有一个成文的仪式。这仪式怎么做法呢?

就是在阿阇黎面前拜三拜,磕三个头,跪下来说:「长老忆念!我名某某,从今日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从今以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及慧,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愿尊证知,我是菩萨!」

「长老忆念」,或说大德忆念,或是乌波陀耶忆念也可以。

「我名某某」,发菩提心者自称己名:我名某某。

「从今日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从今日开始,我发了菩提愿,想要得佛的无上菩提的大智慧。为什么呢?

「为欲饶益诸有情故」,因为感觉到世间上的众生很苦,所以我要成佛利益他们,使令他们离苦得乐。

「从今以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及慧」,从今以后,我修六波罗蜜。

「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一切都是为了证得无上菩提、成就无上菩提;成就了无上菩提,我就知道怎么度化众生了。所以,得无上菩提与普度一切众生,这二件事合起来,就叫做发无上菩提心。

「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我现在和这些菩萨在一起出家。

「愿尊证知我是菩萨」,「尊」就是指你面前的阿阇黎,或者乌波陀耶,请您证明我是菩萨!

这个文念一遍磕头一次,共三次,就是发菩提心了。在佛法里面说,发无上菩提心去受菩萨戒,你就得戒、就是菩萨了。如果你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但受菩萨戒时,尊证问:「你发菩提心否?」你答:「发菩提心!」这不算数!必须是你内心真诚的发愿要做菩萨、广度众生,那才能算是菩萨。所以说「愿尊证知我是菩萨!」

发了无上菩提心之后,还有一点儿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初开始发菩提心的人,是凡夫的菩萨,还不是圣人。这表示什么呢?表示还不具有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应该还要在文字上学习佛法。如果有一点学问,稍微用用心,乃至演说佛法,很多人都可以办到,并不是太难的事情。但是,若要得到圣人的智慧,需要经过一个时期的修行才能成就。因此,凡夫菩萨还没有成就金刚般若,这时候的发心叫世俗菩提心,就是凡位的菩提心。这还是不行的,还需要努力修行。若成就般若波罗蜜得无生法忍,入了圣位,也叫发菩提心,但这时候叫胜义菩提心,就是圣位的菩提心了。由此而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到第十地,得无上菩提成佛。

从最初发菩提心,一直到得无上菩提,中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才成功。如果细心一点,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初阿僧祇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的?

天台智者大师解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也是说在凡位发菩提心;但这指内凡位,而不是外凡。外凡也可以真诚的发菩提心,但是这时候因为自己的修行还不够,流动性、浮动性太大,这一念灵明的心一直地向外攀缘——这是好看的、那是丑陋的,老是攀缘那些事情,这样的程度不及格。要到内凡位时,攀缘心轻了,才能念念与道相应。

智者大师的意思是,从内凡位开始才算发无上菩提心。这时候,发心和没发心完全不同。比如我们平常用功,也读经、也念佛、也静坐,但是和人谈话时,有一点不如意,烦恼火就来了,而自己还不能觉悟,总是要继续的辩解:「我有道理!」这是什么呢?刚开始来到佛法里的人,就是这样流动性很大,还没能到达初阿僧祇劫开始的程度。

那么,怎么样的程度才算是初阿僧祇劫开始呢?《摄大乘论》云:「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达到这个程度,就是三大阿僧祇劫的初阿僧祇劫开始了。

第一、「清净力」:就是你本身学习了佛法,在你的这一念妄想分别心里面,有佛法的气氛,烦恼一起来,马上就知道,而且能降伏它,使令内心保持清净。保持清净并不是没有烦恼,而是随时能调伏烦恼,不是隔几十分钟了,还没有觉悟。若能够在烦恼生起的当时就知道,而且有调伏烦恼的力量,不管贪心也好、瞋心也好、疑惑心也好,总是能令自己的心清净:「外面的境界是外面的境界,我的心要保持清净;别人的事情,别人负责,我自己要保持清净!」你有道理,也是可以讲的,但是要用清净心来讲道理。学习不用贪心、不用瞋心说话,就是不用烦恼讲话。

我们佛教徒应该要做这件事--常常试验自己、观察自己:「我不要用烦恼同人讲话,我总是用智慧、用慈悲、用清净心同人说话,我心若不清净,我要立刻调整它!」你可以试验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做到多少。佛教徒若是能多多学习佛法,就会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不要失败了一回,就说:「我做不到!我不行!」不是!终究是会胜利的。「失败了一次不要紧,第二次要胜利;第二次失败了,我第三次要胜利,终究是要胜利的!」你若这样要求自己,你就会成功的。如果根本不注意这件事,那就不行!

所以,清净就是内心里有佛法的力量,能常常地清净自己。你要好好的学习佛法,可以学习《阿含经》,也可以学习《金刚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智度论》、《维摩诘经》、《华严经》、《法华经》等大乘经论,努力地学习它多少部,你心里面就有清净的力量了。这清净的力量在心里活动,就能常常的调整自己的烦恼,叫它不活动,这是三业随智慧行,叫做「清净力」。

第二、「增上力」:就是特别有力量能帮助你修学圣道的,叫增上力。这个力量是什么呢?就是善知识。怎么样才能遇见善知识呢?应该要在佛前发愿:

「我弟子某某(自称己名),希望常能遇见佛,遇见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等这些大菩萨,也能遇见尊者舍利弗、目犍连等大阿罗汉,同这些圣人侍多千亿佛。」

所以,从这里知道,善知识对我们的修行非常重要。因此,愿生阿弥陀佛国是对的!因为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在那里,中国历代的高僧也有很多在那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那就是我们的善知识啊!

若到了阿弥陀佛国,要听闻佛法是特别容易的,不像现在要听闻佛法不容易,有语言等种种问题。而我们居住的这个世间,为了生活,还要想办法赚钱,阿弥陀佛国没有这些问题,修行也容易,完全是与道相应的。所以,亲近善知识是增上力;若自己有清净力,还要遇见好因缘,就是要亲近善知识。遇见善知识的办法,就是要在佛菩萨前多发这个愿,发愿是不可思议的!

第三、「坚固心」:就是我现在有清净力能调伏自己,而且还发愿希望能遇见善知识。另外,还要有坚固力,就是不受恶知识的影响。恶知识能破坏我们的道业,所以要有坚固不可破坏的力量,, 才能不受恶知识的影响,道心就还能维持住。你还要有这个力量!

众生在生死里流转,这些事情是很复杂的。我们曾亲近过善知识、也曾亲近过恶知识。如果和恶知识特别有缘,他就能破坏你;若无缘,就不能破坏了。你和他有缘,关系是很难割断的,你明知道他不对,却不能离开他,他就容易破坏你。因此,你必需道心坚固、不可破坏,要有这样的力量。如果你内心的清净心力不够,恶知识就会发生作用,那修行就困难了。所以还要有坚固力不受恶知识的影响,你的无上菩提愿、六波罗蜜的功德,才能很坚固的增长。

第四、「升进」:就是常常能使令自己的道心、六波罗蜜功德增长。例如我午前做了功德,道心就增长了一点,午后也做功德,晚间也做功德——今天没有空过,明天也不空过;这个月没有空过,下个月也不空过,天天要使功德增长。如果有一天功德没有增长,就是空过了。

如果具足「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这四个条件,「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就是进入三大阿僧祇劫的劫数之内,第一个阿僧祇劫开始了。凡位有外凡位、有内凡位,这时候也就是内凡的开端。一定要具足这四个条件,三大阿僧祇劫才开始;如果不具足,那还没有开始。

现在这里说,观世音菩萨「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这的确是佛法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地方:佛菩萨那么高的道德能力,只要肯努力,我们也有因缘可以成就,佛法就是说出这样的道理!

前面说「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这是观世音菩萨已经成就的境界。因为菩萨曾经「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所以他能「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那么,我们也如是从这条路上走,照样这么做──「侍多千亿佛」,亲近佛多,闻法也多,修行也就能增长,也一样可以成就的。

凡夫的时候也可以发愿;但是说「发大清净愿」,这里头还有一点事情。一定要到得无生法忍的时候,见到真理,无分别的智慧成就,这时清净心生出来了,才叫做「清净愿」。清净心,也就是成就无所得的智慧。我们没有得到这种见到真理的智慧之前,心里面有执着,那还不能算是清净。所以「发大清净愿」,既是大愿,又是清净愿,那是指入圣位的圣人,而不是凡夫了。入了圣位以后,并不是一下子就功德圆满了,还要继续地努力修行。经论上说,从初开始发菩提心,要经过一个阿僧祇劫才能得无生法忍。

从经论上看,得阿罗汉道和辟支佛道的人,如果和大乘发菩提心的人对比,阿罗汉和辟支佛用功修行的时间短;发无上菩提心的人,要得无上菩提的时间长。所以,我们修学佛法,就是要多努力修行,不是说:「我学显教,学了多少年了,也没有成就,我去念一个陀罗尼,好像很快的就会有成就!」不是的!不管显也好、密也好,这个法门、那个法门,你想要得大成就,都要长时期的用功才可以,没有人能占便宜的。观世音菩萨是「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因此他才能「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广度一切众生的呀!

普门品讲记.十八

我为汝略说 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 能灭诸有苦

无尽意菩萨在前面的重颂中问:「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以下是佛的回答,分总答与别答,这里是总答。在总答里,前文中佛先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德行广大,这以下佛就略说其意。

「我为汝略说」,释迦牟尼佛自称为「我」。我为你简略的介绍,扼要的说一说。

「闻名及见身」,众生若有好因缘,能够得闻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进而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的。所以,「闻名」一定是会称念了。「及见身」,以及能看见观世音菩萨的身相,那更是不可思议了。

「心念不空过」,不论闻名或见身,心里面若能够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功德,观想观世音菩萨的功德,这样子闻名、见身、心念,就一定会有所成就,不会徒劳的,所以说是「不空过」。若是闻名、见身、心念没有功德,那就叫做空过了。那么,有什么功德呢?

「能灭诸有苦」,能够消灭「诸有」的苦恼。「诸有」,就是很多的「有」,主要是「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也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所有流转生死的凡夫众生,都不会超过三界的范围。这三个地方,为什么称之为「有」呢?就是有因、有果的意思。创造了有生、有死的因缘,就会得到有生、有死的果报,所以叫做因果。如果不创造,那就不会有!但是,这三个地方的众生没有不创造的,所以都名之为「有」。

「有」,就是有因也有果;因也好、果也好,都是痛苦、不安乐的。当然,在欲界生活的有情中,三恶道是最苦的;人也是很苦,但少少的也有些乐,苦乐相间杂。欲界天的众生也是有苦,但是苦比人少,乐比人多一点。色界、无色界天人,有高深的禅定、三昧乐,是比欲界好得多了,但是也会死亡。死亡以后,还是在轮回里流转,没能够解脱苦,所以也还是有苦。总而言之,三有都是苦,唯有从三有解脱出来,达到圣人的涅槃境界,才能解脱一切苦。

现在,释迦牟尼佛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主要是对欲界的人说,因为我们的苦重一点。我们能够闻名、见身、心念,能这样礼敬观世音菩萨,一切三有的苦恼都能够息灭了。

息灭苦恼这件事,已经在前面长行的解释中,大略地说过了。无论是遇到火灾、水灾、刀兵或鬼难,这些临时来的痛苦,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够得到救护。其次,内心的烦恼是一切痛苦的根本,我们念观世音菩萨也能息灭贪瞋痴的烦恼。一旦苦恼的因息灭,苦恼的果也就息灭了,所以说「能灭诸有苦」。

我们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忍辱仙人的身体被歌利王用刀一截一截地割断了,这是很痛苦的境界!但是,忍辱仙人却没有痛苦。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心里能不瞋、不愤怒。若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会因为苦恼而愤怒了。

这表示什么呢?表示圣人清净灵明的那一念智慧、那一念心,不住着在色声香味触法上、不住着在色受想行识上。因为这都是无我、无我所的,他心里面无所住,所以他不痛苦,也就不瞋、不愤怒了。我们凡夫没有那样的修行,心总是在色声香味触法、在色受想行识上活动。所以,这个色受想行识,若是被刀一段一段地割截,那就不得了,就是特别地痛了!

这样说,修行若是入了圣位,成就清净智慧的时候,也是能灭诸有苦。不过经上说,圣人在身体上还是有一点苦的。就是圣人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与色声香味触接触的时候,如果有刀杖或是病痛苦恼他,前五识还是有一点苦受的。但是,他的第六识与清净的智慧在一起活动时,这清净的智慧能使令这一念心不住于色受想行识上,不住于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上。因为无住,所以就不苦了。明白点说,圣人是前五识有那么一剎那短时间的苦;到了第二剎那,第六意识和清净的智慧一起活动的时候就不苦了,所以能灭诸有苦。

我们听闻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或者见观世音菩萨的相好光明,内心能够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德行,就能使令我们逐渐的进步,到达圣人的境界,就能灭诸有苦。如果我们只是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感应观世音菩萨救护了临时的灾难,那也是能灭诸有苦,但是那只是少少的一部份,还不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所要求的。如果,能彻底的灭除一切苦,令众生到达涅槃的境界,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才是满愿了。

佛在世时,有一位比丘名优婆斯。这位优婆斯比丘,是怎么出家做比丘的呢?有一段因缘。

优婆斯有位哥哥,已经订婚了,但是还没有结婚,就到远地去做生意。哥哥走了很多年,未婚妻年纪也不小了,岳父开始着急了,于是就到他家,对这个弟弟说:

「你哥哥很多年都不回来,他的未婚妻年纪越来越大,我想就许配给你好了,你愿意同她结婚吗?」

弟弟说:「不可以!」。

这个岳父一次说不成,又来第二次、第三次,弟弟一直是很坚定的拒绝。岳父一想、再想,终于想出个办法来,就是请人冒名是他哥哥的朋友,写了一封信,托远地来的生意人带给他弟弟。弟弟一看:「哥哥死了!」心里面很惊、很悲痛。

过了几天,这岳父就来了,对他说:「你哥哥死了,你现在心情怎么样?同不同意娶我的女儿?如果你不欢喜、不愿意,我就另有计划!」因为他收到信件后,认为哥哥真的死了,只好答应结婚了。

经过一段时间,这个女孩怀孕了。怀孕以后,哥哥回来了!弟弟非常地惭愧、也非常地恐怖,就逃跑了。他本是王舍城的人,跑到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见佛,要求出家做比丘。佛是大智慧人,认为这个人是可以度的,就为他剃度、受比丘戒,教他修学四念处。他很努力的修行,没有多久就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了。

他哥哥回家后,很多亲友的妇女就为这个新婚的女人堕胎。哥哥知道这件事,非常地愤怒,想办法要杀掉弟弟。什么办法呢?他拿出五百两金,宣布:「谁能把我弟弟的脑袋拿下来,我给他五百两金!」

这样一宣布,就有人应募。双方讲好了以后,就给了那个人五百两金子。当然,哥哥已经调查过,知道弟弟是在祇树给孤独园出家,就和那个人一同到了祇树给孤独园。当他们见到了优婆斯比丘的时候,他正在树下静坐入定了。怎么伤害他呢?用箭射。杀手拿起箭来对准的时候,心里想:「哎呀!这位比丘很好,我怎么可以杀他呢?」但是又想:「我若不杀他,这五百两金就要被夺回去了,还是杀!」当目标对准以后,就放箭了。这一放,箭没有射中比丘,反而射到他哥哥的头上,就把哥哥射死了。他哥哥临死的时候,苦恼加上愤怒已经到了极点,就这样死了。

就娶妻这件事来看,优婆斯也是情有可原的。现在,优婆斯比丘是个阿罗汉、是圣人,当那个人放箭的时候,箭会转弯,反而把他哥哥射死了。由这件事看来,阿罗汉是不可以伤害的。

哥哥死了,但是杀害弟弟的想法没有改变。于是就变成毒蛇,住在优婆斯比丘房间的门轴那个地方,想找机会毒害优婆斯比丘。但是,那扇门有时开、有时关,就在无意间的开关中把这条蛇挤死了,他又没能报这个仇。可是恨还没完,死后又变成更小的毒蛇,还是生在优婆斯比丘住的地方,想找机会毒害他。

这一天,优婆斯比丘在他的住处静坐,这条小毒蛇从上面掉下来,就落在他的头上,一下子,优婆斯比丘就中毒了。舍利弗尊者住的地方离他不远。这时候,他立刻就招呼舍利弗尊者:「我现在中毒了,而且这毒很厉害,如果你不赶快把我的身体移到外边去,就会污秽了这个地方!」

舍利弗尊者一看,说:「我看你面色还是很正常,完全没有中毒的现象,怎么说中毒了呢?」

优婆斯比丘说:「色是我、我所否?受想行识是我、我所否?」

阿罗汉无我的智慧,能观察色受想行识是无我的,这和《金刚经》上的意思一样。因为无我相,所以他心里无所住;因为无所住,所以他的心还能保持平静,没有苦恼的感觉。所以「能灭诸有苦」,是说我们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礼拜观世音菩萨,仰赖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而优婆斯比丘是阿罗汉,具有清净的圣人智慧,自己就有力量能够灭一切苦的。

于是,舍利弗尊者就把优婆斯比丘的身体移到房子外面去,一落地,他的身体马上像糠似的碎了。然后,舍利弗尊者就去见佛,报告这事。

他说:「这个比丘,出家时间不是很长,很快地就得阿罗汉果了。但是为什么又为毒蛇所毒而死呢?」

佛回答这个原因:

在很久远、很久远以前,有一位辟支佛在山里住。有个打猎的人到山里去捕捉禽兽,或者用网、或者用箭捕射。这位辟支佛就惊动这些禽兽,让牠们跑了。

这猎人打不到野兽就愤怒,心里对辟支佛不高兴,于是就用毒箭射辟支佛。辟支佛中了箭以后,因为可怜同情这个猎人,于是就飞到虚空中,现出种种的神通变化。猎人一看:「唉呀!这不是平常人啊!有这么大的神通道力,我怎么可以杀害他呢?」立即就向他忏悔,同时也发愿:「希望我将来能够遇见圣师、遇见这样的大德高僧,也能修行,成就这么大的神通道力。」

辟支佛现了神通以后,因为身体中了毒,也就入无余涅槃了。而这位放箭的猎师,死了以后就堕落地狱。从地狱出来以后,五百世中每一世都是被毒死的。现在这一世,即使得了阿罗汉果,还是要被毒死。

我推测,优婆斯比丘知道哥哥变成毒蛇要杀他,所以他心里想:「你一直想害我,我让你害好了!」因此,蛇才能把他毒死。这也等于有意的满他哥哥的愿了。在佛法来说,就是他过去世以毒箭射辟支佛的罪太大了,所以有五百世中毒而死的果报,这是最后一次被毒而死。

由这故事看出来,只要自己能够努力修行,得成圣道之后,自然能灭诸有苦。当心与道合的时候,能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心无所住时,这些尘劳的事情不能影响他、也不能干扰他,即使有苦,心也能不受。以凡夫的肉眼来看,这位圣人是被毒死了,但是在圣人内心的境界,实在是没有苦的。

我们凡夫没有得圣道,自己不能灭一切苦,就是要仰赖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所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戊二、别答仰荷冥益十二 己一、正颂第一救火烧难

假使兴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 火坑变成池

前面总答说完了,这底下是一样一样的回答,也就是别答。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推落大火坑」是火难,颂意与前面长行的意思一样。按人的境界来说,譬如有二个人,或是多数人,一方起了杀害对方的动机,要把这个人推落到大火坑去。

书上有一个故事。

有二个人是朋友,一起到一个地方去,在途中的荒野里,看见地上闪着光明。为什么有光明呢?于是他们就把地刨开。一看!地底下埋有很多黄金。这二个人就说:「哎呀!这不得了!等我们吃完饭,再回来拿黄金!」

原来这二人是好朋友,但这时候心就变了。一个想:「我若把他打死,这些黄金就都是我的了。」另外一个人也想:「想办法买一点毒药,把他毒死了,那么这些黄金都是我的了!」二个人互有杀机,这就是「兴害意」。

结果这二个人,一个把毒药放在茶里;另一个用武器,先将对方杀死了,之后回去喝茶,自己也被毒死,谁也没有拿到黄金。所以,人与人之间,或因贪心、或因仇恨、或者因为其它的邪知邪见而起害意,凡夫的世界就是这样的。

「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如果,这个被害的人是佛教徒,他平常是念观世音菩萨、礼拜观世音菩萨的,是相信观世音菩萨、相信佛法的,遇险难时他能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求救于观世音菩萨,这时候观世音菩萨慈悲的力量,能使令火坑变成池,而救护了这个人。

阿育王没有相信佛法以前,是很暴恶的。他在首都华氏城造了一个牢狱,牢狱的外观非常美;但是里边却是地狱的境界,有种种杀害人的方法!

在这个时代,有一对长者夫妇到大海里取宝,在海上生下了一个儿子,于是就取名为「海」。这对夫妇在大海里取宝,逗留海上有十二年之久,也取了很多的宝,然后就回到陆地。回到陆地时,遇见土匪,长者被杀死,宝也都被土匪抢去了。海这个年轻人觉得很悲痛,就出家做了比丘。

之后,他展转地来到华氏城,到了牢狱的外面。他不知道这个地方是牢狱,由于外观很美,他就跑到里面一看,才知道原来是个治罚罪人的牢狱。他一看不对,就想往外跑。但是,管理员说:

「你不可以出去!最初阿育王命令我管理这座牢狱的时候,我答应过他,凡是进来的人,就不许出去,要治死罪。所以,我一样要治你死罪!」比丘一听,就哭了。

管理员说:「你哭什么呢?很多人进来了,都是要死的呀,你怕什么呢?不要哭!」

他说:「哭是因为我出家不久,本来出家是为了成就圣道的,但还没有得圣道就死,太冤枉了,所以心里很悲痛啊!这样好不好,你答应我,给我七天的寿命,过了七天再杀我,可不可以?」管理员答应了,再给他七天。

这时候,阿育王的一个彩女和其它的男子说了一些相爱的话,阿育王听见了很不高兴,就把这些人抓住了,送到这个牢狱。管理员把这些人放在类似捣米的器具里,用杵来捣,就像现在榨果汁机的情形一样。而这些年纪很轻、面貌都很端正的人,一下子工夫都被杵成肉酱了。

这时候海比丘看了,又悲痛、又害怕,心里想:「佛说『观色如聚沫、观受如浮泡』,观察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不牢固的。经论上这么说,但现在真看见这种事了,把人一捣,就捣成这个样子啊!」

他就假借这个相状修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很快地就得了初果须陀洹。因为七天后就要死了,他很努力地继续精进修行,不到七天就得阿罗汉果了。

七日已尽,到了第八天,管理员说:「我已经给你七天的寿命,现在是第八天,我要杀死你了!」

海比丘说:「我现在黑天已经过去,太阳出来了!我利益时到,随你怎么杀我都可以!」

「你说这话,我不懂!什么叫黑天过去,太阳出来,利益时到?」管理员问。

「我以前是凡夫,有很多的无明烦恼在心里,这就是黑天;现在无明烦恼都已经息灭,所以黑天过去了。我成就了无我、无我所的智慧,就是太阳出来了。利益时到,就是我得大解脱的时候到了。」

「喔?是这样子?那我来试一试!」管理员就把海比丘放在锅子里,并且放了很多水及大粪等不净物,然后在锅底下加柴烧火。

烧了又烧,烧了很多的火,水都烧不热。管理员不死心,添了很多木柴,火很猛,烧了老半天,也还是烧不热。然后,他注意一看,这个比丘在锅里面坐着莲花,结跏趺坐,完全不像一般人的境界。

「你怎么那么特别呢?」管理人继续添柴烧火,还是怎么都烧不热。于是,他去报告阿育王,阿育王和许多随从都来观看。

海比丘这时已经是个大阿罗汉了,他看见阿育王到来,就踊身虚空,现种种的神通变化。阿育王就对他说:

「你是人,我也是人,你有这么大的神通道力,火烧不了你,你还能现神通,这件事我做不到。这是怎么回事情?」

「我是比丘,是佛的弟子!」海比丘就说这些修行的事情,赞叹佛法的殊胜,同时劝阿育王,不要再做这种牢狱的事,应该相信佛法、相信因果,要弘扬佛法。说完后,比丘从虚空中走了。

比丘走了,阿育王也要离开这个地方,但是管理员对阿育王说:「你不能走!」

「为什么不可以走?你要杀我吗?」阿育王说。

「是的!」

「是你先到这里?还是我先到这里来?」

管理员说:「是我先来。」

「你先来,那么应该先杀你!」阿育王就下令,把这个人放在火里面烧死了。然后,便把这座牢狱破坏了。从此以后,再不做这种事。

颂文说「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而在这个故事里,海比丘成了阿罗汉以后,用火烧水锅却烧不热,这是他自己的道力境界,使令火不能伤害他。而我们凡夫没有这种道力,就得要念观世音菩萨,靠观世音菩萨的力量,使火坑变成池,也就不会受到伤害了。

己二、正颂第二救水漂难

或漂流巨海 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或漂流巨海」,这是水难。或者坐船在海里发生了事故,漂流在大海上;而大海里有龙、有鱼,也有罗剎鬼,这些都是会吃人的。在大海里漂流,水也可能会淹死人,所以,生命一点都没有保障。

若是相信佛法、相信观世音菩萨的人,是「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若能够一心不乱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神通力,不但大海的波浪不能沉没你,连龙、鱼、诸鬼也不敢来触恼你,那么就解脱了这样的灾难。

己三、加颂救堕须弥山难

或在须弥峰 为人所推堕 念彼观音力 如日虚空住

这在前面长行的文是没有的,是加上去的。

「或在须弥峰」,须弥峰就是佛教说的妙高山,有人解释就是喜马拉雅山,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的一座山。它的东面是黄金,南面是琉璃,西面是银,北面是颇胝迦宝(玻璃),是由四宝所组成的。

「为人所推堕」,假设这个人在须弥的高峰上,被人推堕下来,那当然是特别危险。

「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如果这个人能念观世音菩萨,那么就像太阳在虚空里住一般,不会落到地面上摔死的。这表示在这么高、这么危险的地方,若念观世音菩萨都能得救,何况其它的矮山!

己四、加颂救堕金刚山难

或被恶人逐 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 不能损一毛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或者有人被恶人追逐,从金刚山上坠落下来。这时若能念观世音菩萨,一根汗毛都不会受到伤害,会很安全地脱离了危险。

己五、超颂第七救怨贼难

或值怨贼绕 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 咸即起慈心

前面须弥峰与金刚山这两颂,是长行没有的;「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在长行里是有的。

或者遇见了怨贼——有怨恨的贼围绕着你,每一个贼都拿着刀要加害于你。那么,「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这时候若能念观世音菩萨,这些怨贼就会生起慈悲心,不敢伤害你了。

己六、追颂第四救刀杖难

或遭王难苦 临刑欲寿终 念彼观音力 刀寻段段坏

「或遭王难苦」,或者遇见王难之苦。前边的怨贼,等于就是土匪;现在说王难,那就是与国家的公权力有关。或者由于自己犯了王法、或是受到冤枉,被国家逮捕了。「临刑欲寿终」,临到行刑时,这个人的寿命即将终了。

「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若能念观世音菩萨,杀他的这把刀立刻一段、一段的坏,而不能杀他了。「寻」是立刻的意思。

己七、追颂第六救枷锁难

或囚禁枷锁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观音力 释然得解脱

或者是有人犯了王法,被囚禁在牢狱里,身体、手足被枷锁、杻械束缚了。「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枷锁、杻械都解开了,这个人就得解脱了。观世音菩萨能这样慈悲救护的!

普门品讲记.十九

己八、加颂救咒诅毒药难

咒诅诸毒药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 还着于本人

「咒」,就是巫术,巫术里面有很多恶咒。咒有很多种,也是各式各样不同。例如,对着新死的人念一种咒,就会有鬼来入死尸,这死尸就会起来,还能够接受你的命令去杀人,那叫做起尸鬼。又有用草扎成人形,然后咒念,也是用来害人的。

「诅」,就是请鬼神来,命令鬼神加害于人。所以,诅和咒是差不多的意思。

「诸毒药」,或者用很多的毒药去害人。

「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用咒、诅、诸毒药等各式各样的办法,想伤害人或想要杀死他。那个被害者若是知道的话,「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念观世音菩萨、求救于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力量使令那个所咒的起尸鬼也好、毒药也好,都会还着于原来的那个人。而念观世音菩萨的这个人就会安全,一点不会受到伤害。

经论上有个故事。

有个阿罗汉住在山里,但是常到聚落乞食,有一位优婆塞是他的斋主、护法。这时候,有个婆罗门有事去求这个优婆塞,优婆塞当时事情忙,没有满他的意。而那个梵志也不是一般人,他懂得咒诅的事情。夜间,这个梵志就要用咒诅来报复、伤害这个优婆塞。

阿罗汉事先知道了这件事,就告诉优婆塞:「今天夜间,你有危险,你要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与『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就是要一直不断的念三皈五戒,不能睡觉,睡觉就会有危险!」

果然,那个婆罗门咒起尸鬼来杀害他,结果没成功,起尸鬼反而折回去要杀那个婆罗门。有人解释:阿罗汉也保护了那个婆罗门,没有被起尸鬼杀害,那么就是二方面都没有事了。但是这个颂文上说「还着于本人」,就是使令那个放咒诅毒药的人,害人不成,反而伤害了自己。

虽然我们是佛教徒,但是难免有时候说话、做事令人不如意,所以很难说:「我决定不会遇见被咒诅的事情!」因此,自己每天应该要有功课,或者念大悲咒,或者念《法华经》,或者读《金刚经》,这样不但可以使令自己的道业逐渐逐渐增长,同时也保护了自己的安全。所以要用功的!

我在《太平广记》上看到一个故事,这故事应该是唐朝年间的事情。开封有一位赵季和先生,他常常到长安办事。开封在东边,长安在西边。有一次,他离开了开封到长安去。太阳还没有落下时,他走到一个叫做板桥的地方,那个地方有一间店,店主人叫板桥三娘。

赵先生需要住店,就骑着马来到这家店,可是这一天店里人都满了。但是板桥三娘还是给他一个房间住。

走了一天的路很辛苦,本来他想睡觉了,但是他住的房间是木板做的,所以有缝,缝隙中有光线透过来,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他就起身循着缝隙的光线看过去,发现隔壁就是板桥三娘。

板桥三娘在做什么呢?她拿出一块木板、一只小牛,还拿出一个小犁,还有很多的用具。板桥三娘念念有词,用犁在木板上来回耕一耕,好像种田的样子。然后就撒种,一会儿就生出麦来,一会儿又收割了,很快地就弄成面粉,之后又把它做成很多饼,接着收起来,然后就把灯熄了。

赵先生是读书人,读书人不可轻视。他一看就明白了,这是巫术!巫术由来久矣,《四书》上也提到。

到了第二天早晨,赵先生不吃饭,付了住店费后,骑着马就走了。但是他仔细一想:「不要走,回去看看!」所以,他又折回来了。

回来之后,他看见住在这店里的客人,正在吃早餐。他注意到每张桌上都有饼;店里的客人吃完这个饼后,都倒在地上了。这时候,板桥三娘过来对每个人都踼了一脚,他们就变成驴了。接着,板桥三娘手下的工人,将这些驴牵到后院院子里,然后廉价出售这些驴。而这些客人带来的衣物、行李,板桥三娘通通都拿去了。这时候,赵先生看得很明白,他心里想:「我不管她的事,我做我自己的事!」骑着马就到长安去了。

在长安办完事,他又回到这儿住店,还是住在板桥三娘这里。这一天,客人很少,给他的不是上次的房间了,那么板桥三娘搞什么鬼怪,他也不知道。

第二天早晨起来,他看见板桥三娘还是到厨房去拿了饼、小菜,放在大家的桌上。赵先生因为知道这件事,所以不敢吃饼,他就把预先预备的饼拿出来,放在盘子里,把板桥三娘的饼放在自己的袋子里。

过了一会儿,板桥三娘来了。赵先生说:「你的饼很好吃。」他从盘子里拿起饼就吃。

「但是我昨天从长安带来的饼也不错,请你尝一尝!」他从袋子里把饼拿出来,就给板桥三娘吃。

板桥三娘想不到赵先生有心机,拿起饼来就吃。吃完以后,她也一样的倒在地上了。这位赵先生也照样的学,用脚一踢,板桥三娘也变成驴了。

赵先生把驴牵到外面绑上了,然后就到板桥三娘的房间里翻,翻出来那些用具,但是找不到钱,也找不到其它东西。他不会巫术,也不会用这些东西,于是就骑着这头驴回开封。日后,在开封、长安之间,来来去去都骑着这头驴,他感觉这头驴很听话、很合作,一点也不发他的脾气,很好!

这样一直到了第三年,有一天他骑着驴从开封出去,经过华山脚下,就看见山脚下迎面走来一位道貌岸然的老翁。赵先生觉得这个人看上去很不平凡,于是就从驴背上下来,向这位老翁走过去。

老翁开口了:「赵先生,板桥三娘这个人罪过造太多了,她是罪有应得,但是她已经为你服务三年了,你可以放她了吗?」

赵先生听见这话,心里一惊,想:「这件事很少人知道,你怎么知道呢?」但是他也不问,就说:「好啊,可以放她!」

这时候,老翁用手将驴的鼻子捉了一下,忽然间,就恢复成板桥三娘原来的样子,她头也不回的走了,那么赵先生也走自己的路了。

这可见,巫术这件事的确是有的。我们看西藏的佛教史,西藏原来是有很多的巫术,其中黑教的巫术更多,从那些事情来看这个故事,有可能是真的。我听说现在的香港、东南亚各地方,也还有这类的事情。那么,这里说的「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并不是吓人的,而是真实的,即使是现在也还有这种事情。所以,佛教徒的确应该要常常的做功课,我们没有害人之心,但是也应该预防一下会好一点。

「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我在《法华会义》上,看见蕅益大师说,苏东坡把「还着于本人」改成「两头俱没事」,那么就是「念彼观音力,两头俱没事」了。苏东坡的意思是两方面都安全,都不要受到伤害;而蕅益大师认为这个看法是不对的,还是用「还着于本人」比较好。蕅益大师的意思是,如果你说两头俱没事,那么做恶的人心想:「喔!我是安全的,若能伤害到他,满我的愿最好,不能伤害他,对我也没什么坏处。」所以还是「还着于本人」比较好,能使令人不敢做咒诅诸毒药这种恶事。

己九、追颂第五救恶鬼难

或遇恶罗剎 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 时悉不敢害

「或遇恶罗剎,毒龙诸鬼等」,这个念观世音菩萨的佛教徒,在外出的途中遇见了恶的罗剎。罗剎也有善的,遇见善罗剎不会有事。如果遇见的是恶罗剎鬼,或是毒龙诸鬼等,那就不安全了。

「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若念观世音菩萨,有观世音菩萨的加持,不论恶罗剎或毒龙诸鬼,牠们就不敢伤害你,安全就无虞了。

本来我们人的寿命是有限的,终究有一天要死。即使能不死,在这个世界上也没什么好贪恋的。那么,就算是为毒龙、恶鬼、罗剎鬼吃了,也无所谓嘛!但是,这里面还有个问题,就是佛教徒和非佛教徒有点不同。有什么不同呢?

常读经论的佛教徒,会知道得人身并不容易;得了人身以后,要遇见佛法也不容易。我们能遇见佛法,还有信心能念观世音菩萨、礼拜观世音菩萨,或者修学种种的法门,就可以栽培善根。如果我们的寿命未尽,剩余的时间还可以用来多栽培善根,如果死了,来生信不信佛、遇不遇见佛法,都不一定!所以,我们应该趁着剩余的岁月,多栽培善根!那么,我们还是应该要念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的救护,不要遇见那么多的灾难;即使遇见了,也能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救护,这样是有意义的。如果,我们在剩余的光阴里放放逸逸的,没有栽培善根,观世音菩萨会怎么想呢?「我救你一命,你剩余的时间,怎么用法呢?」这是应该想一想的。

己十、加颂救恶兽围绕难

若恶兽围绕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 疾走无边方

「若恶兽围绕」,禽兽也有善、恶的不同。若是一个念观世音菩萨的佛教徒,被很暴恶的兽类围绕了。这兽有很锐利的牙齿和爪,是很可恐怖的,想要伤害这个人。而这个人是佛教徒,若能够诚恳的、一心不乱的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会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救护。观世音菩萨的神通力,能使令这利牙爪可怖的恶兽「疾走无边方」,牠很快的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这个人就解脱了恶兽围绕的恐怖。

己十一、加颂救蚖蛇蝮蝎难

蚖蛇及蝮蝎 气毒烟火然 念彼观音力 寻声自回去

蛇有很多种类,蚖、蝮是蛇的一类。蚖、蛇、蝮、蝎都是有毒的,而且是很厉害的毒,好像烟火燃烧似的,如果触到人的身上,就会有生命的危险。遇见了这样的危险,能够念观世音菩萨,蒙观世音菩萨慈悲的力量,牠们就「寻声自回去」,这些蚖、蛇、蝮、蝎听见这个声音,立刻地就回去,不来伤害了。

有一本书上记载:中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姓周的女人,在道路上遇见三条毒蛇,阻碍她不能向前走。这个女人很勇猛,从蛇的身上迈过去就走了。但是,这三条毒蛇不放过她,一路追她,结果就缠住这女人,缠得她倒在地上。就在这时候,来了一个姓巩的佛教徒。他看见了:「唉呀,不得了!」他马上念观世音菩萨来救这个女人。他一念,毒蛇就把女人松开,跑了。真实是有这种事情,观世音菩萨真是大慈大悲!

唐朝有一位出家人,大家称他「华严和尚」,他是跟神秀禅师学习佛法的,神秀禅师和慧能禅师都是五祖的弟子。华严和尚在洛阳讲《华严经》,教导座下三百多位出家人学习佛法,可见这位华严和尚也很不简单。

在跟随华严和尚学习佛法的弟子里,有一个年纪稍大的弟子生病了,不能随众吃饭,他的钵暂时没有用。但是,另外有一个沙弥没有钵,就向这位病比丘借钵,病比丘不愿意借,他说:「这个钵就是我的命,摔坏了就等于杀死我了,所以我不能借!」

「我就是吃饭这么一段时间用,用完了,就洗干净还给你,不会摔坏的。」这沙弥左说、右说,比丘终于借他了。于是,沙弥就用这个借来的钵吃饭。饭还没吃完,比丘就托人去催他赶快还钵。

沙弥吃完饭,把钵洗好,就去还钵。这时候,走上庙里的一处台阶,一脚踩得不对劲儿,就跌倒了,借来的钵就这样摔碎了。沙弥心里有点害怕:「这可怎么办?」只好去向病比丘坦白了。沙弥就是向他一面坦白道歉、一面磕头,磕了很多很多头。而病比丘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地愤怒,说了很多粗话骂他。这天夜里,这个比丘就死了。

过了一段时间,华严和尚从洛阳迁移到嵩山深山里的一座寺庙,跟随者就没有那么多了,可能有一百、或几十人,摔坏钵的沙弥也在其中。

有一天,当大家正在听华严和尚讲《华严经》的时候,听见外面传来好像又是风、又是雨的声音,但是并没有风、也没有雨,大家都觉得奇怪。这时,华严和尚叫这个沙弥:「你赶快藏到我背后!」

说完这话以后,大家都看见一条七、八丈长的大蟒蛇进来了,直接就到讲堂门口,还要再向里面前进。

这时候,华严和尚拿着锡杖,压住牠的头说:「住!不可以走!」

华严和尚开示牠:「你是修行人,是相信因果的。你今天已经这样子了,应该赶快降伏自己、要求忏悔,怎么还放纵自己呢?我现在为你受三皈五戒!」

然后,华严和尚就劝大众为牠念佛回向。这时候,这条大蟒蛇就低头了,闭上眼睛随着大众念佛,隔了一会儿就走了。

当时那位钵被摔破就愤怒而死的比丘,他还有徒弟在大众里,华严和尚就对他的徒弟说:「这条大蟒蛇的前生就是你们的师父!因为钵被摔破了,他发的瞋心很大,现在堕落成大蟒蛇。他如果不动瞋心,能放得下,应该会得道的,就因为瞋心一来,不但没有得道,反而堕落成蟒蛇。现在牠会忏悔,不久后就要死了。死后托生在城巿里一个居士家,受女人身,十八岁就命终了。再来做人的时候,能出家修行。但是,现在城巿里的这位居士(也是华严和尚的皈依弟子)难产,你们应该去救她!」

于是,这死比丘的弟子就顺着行迹去找这条蛇。走了十七、八里路,到深山里面,果然发现这条蛇死了。牠以蛇头向石头上摔,就这么死掉了。

华严和尚说牠投生的地方,也是有名有姓、有地位的人家。死比丘的徒弟一到这居士家,就看见这男居士愁眉苦脸的,见到法师来了,就对法师说:「难产已经几天了!」

「你放心,我们有办法!」这几位法师就在房子外面摆设了一张桌子,烧上香,放一个磬。一面敲磬,一面念华严和尚的名字,一方面又称呼「师父」,说了一些话,然后敲了三下磬,就生产了。果然是个女孩子!这女孩子颇有智慧,如华严和尚所说,到了十八岁就死了。

所以,佛在经上也说到,人不要常常动瞋心,瞋心太大、太重,死了就会变成蛇。变成蛇以后,自己还无法觉悟,必须遇见善知识,有善知识的开导才可能回转。若是非佛教徒,那就更难说了!我们是佛教徒,应该注意,不要让自己的瞋心逐渐增长加大,导致难以降伏。应该渐渐地降伏它,让它渐渐地由大而小、由重而轻、由有而无,这样子才能够向前进步。

现在说「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这固然是观世音菩萨慈悲、神通的力量;但是,也可能那些蚖、蛇、蝮、蝎曾是佛教徒,因为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觉悟而不敢放肆了。

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上,有一段记录出家人的事情。

出家人应该常常的摄心不乱、修学圣道才对,可是有一个出家人常常欢喜说笑话,有的时候还弄几样虚伪、可畏的事情吓人,别人害怕,他心里就快乐。

有一次,他披了老虎的皮,隐藏在山窝里,有人从路上走过来,他就出来吓人。一次、二次、三次,吓唬完了,虎皮就拿下来了,又恢复正常人的样子。但是,吓了多少次以后,虎皮拿不下来了,真的就变成老虎了。变成老虎以后,就不能再回到庙上去过人的生活了,只得在山野里走来走去,捉免子吃,过这样的生活。但是他心里明白,自己是人,不是老虎。

老虎饿了就是要找东西吃,那么有人从那儿经过,牠也就是要吃人了,真可谓「此是苦,逼迫性」。

有一次,他捉住一个人正要吃的时候,一看!是出家人,是个比丘。这时候他想起来:「哎呀!我也是个比丘啊!」惭愧心就发出来了,然后他跳起来又摔下去,跳起来又摔下去,这样连续三次,老虎皮就掉下来了,他又恢复了出家人的面貌。

原来他常常散乱放逸,做这种恶事,也就是因为他对于佛法的认识不够,没有遇见善知识;或者遇见了,却不肯听善知识的教导,把善知识说的话当耳旁风,听听就过去了。结果,这一回老虎皮掉不下去,就真得做老虎。虽然后来老虎皮又掉下来,恢复了人形,但他受到的刺激太大,此后就不再说笑话了,背着自己的衣单到处参学、参访善知识,后来做了一个品德很好的法师。

我说这个故事的意思是,从无始劫以来我们就是凡夫,凡夫有什么不同呢?凡夫有时候有好心肠,也会做点好事;有时候也有坏心肠,做坏事。有时坏事做得多、好事做得少,有时好事做得多、坏事做得少,很难有人完全是做善而不做恶的。什么原因呢?因为,凡夫心里面还有烦恼的种子,有了因缘的引诱,烦恼种子动了,就会做恶,只不过有轻重之别就是了。所以,只要是凡夫,就是善也会做、恶也会做,都是这样子。

久远以来,我们这个心——这个阿赖耶识里面,有无量无边的罪业。虽然也有善业,但总是恶业多。我们可以这样观察自己:一天当中,发善心有多少次?发起恶心、染污心有多少次?可以做个记录,就会知道是善业多、还是恶业多。

若是这样的话,刚才说到从人变成老虎,又从老虎恢复为人,这个道理就明白了。就是我们现在虽然是人,但是也有老虎的罪业、有畜生的罪业在心里面。人与畜生的不同,就在于有惭愧心和无惭愧心的差别。有惭愧心者,可以名之为人;没有惭愧心的时候,就不是人了啊!所以,常说笑话去愚弄人、恐吓人,以此为乐,这样已经失掉人的资格。披上老虎皮去恐吓人,这也就是畜生的业了。因为现在做这种业、造这种罪,就引发心里面隐藏的畜生的业力,使令它发生作用、使令它有力量,所以老虎皮就拿不下来了。后来他要吃人,但看到是个出家人,所以惭愧心又生起来了。刚才说有惭愧心名之为人,他发了惭愧心,连续地跳高之后又摔下来,因为惭愧心很重,又把人的业力引发出来,发生了作用,这老虎那属于畜生的业力就潜藏在那里了。但不是消灭,只是转变一下。

所以「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说是毒蛇,毒蛇实在也是人,是你的瞋心使令你变成毒蛇了。

有人告诉我一件事:他说他看见某个人,不注意看的时候是一个人,一注意看,就像是大毒蛇。这表示什么意思呢?就是那个人常发脾气、常常地忿怒,瞋心太大了,虽然现在还是人,但是死了以后,就要变成毒蛇了。

所以「寻声自回去」,固然可以说是我们念观世音菩萨,这个毒蛇就寻声自回去了;但是也可以说,我们若能常常念观世音菩萨,降伏自己的瞋心,将来就不会变成毒蛇了!

己十二、加颂救雷电雹雨难

云雷鼓掣电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观音力 应时得消散

「云雷鼓掣电」,就是闪电和打雷;这又是一件不如意的事情。若有人离开家,出远门,在路上遇见了大雨和打雷,这也是很恐怖的事情。「雷鼓」,是形容雷的声音,就像鼓声似的。「掣电」,就是闪电的速度非常地快。我们听到雷声之前,先看见闪电,那闪电即生即灭就是掣电,是非常迅速的意思。

「降雹澍大雨」,有雷、又有闪电,降雹、又下大雨。降下来的雹粒有大有小,如果太大了,人也受不了。这种恐怖的境界,可怎么办呢?这时,我们也可以念观世音菩萨,蒙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应时得消散」。「应时」就是正好在那个时候,云雷掣电和降雹大雨都没有了,灾难解除了。

普门品讲记.二十

戊三、总答寻声救苦

众生被困厄 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这是总结这一段文。前面举出来的这些灾难,只是少少的几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灾难多得很,不只这几样,所以在这里总说。

「众生被困厄」,众生或者遭受到很多的穷困、厄难。「被」就是「受」的意思。

「无量苦逼身」,有很多很多的苦恼,逼迫我们的身心。我们不是圣人,只是个生死凡夫,没有办法解脱这一切苦难,所以只有念观世音菩萨、仰靠观世音菩萨的救护了。

「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还有妙智慧的力量,能救拔世间众生的苦恼。

我现在提出一个问题:「哦!念观世音菩萨那么灵,一念就把灾难解除了。但是,也有人念不灵,怎么回事情呢?」譬如说老虎来了,马上念观世音菩萨也没灵验,就被老虎、或者蚖蛇及蝮蝎吃掉了,念观世音菩萨一点动静都没有,也可能有这种事。

但这事也很难说的。假设我们这样想:这个人遇见老虎张牙舞爪的来了,那么念观世音菩萨灵验了,灾难也解除了;解除以后,这个人却造作很多的恶事和罪过,死后就堕三恶道了。若是当时他被老虎吃了,就不会有机会造作罪业,也不会堕恶道。所以,观世音菩萨救护众生的大智慧,和我们不同。我们凡夫观察事情,只看得到眼前,明天怎么样看不到,所以遇到有时候灵、有时候不灵的情形,就有种种的执着分别。但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智慧,能看过去、看现在、也看未来的。

若说:「念观世音菩萨却还是被毒蛇咬死了,一点也不灵!」其实,观世音菩萨知道,救这个众生以后,他会造很多罪,反而对他不利,不如他死了以后,重新再换一个身体,能遇见三宝;没有罪的障碍,他能得道,或生到阿弥陀佛国去,这不是很好吗?但是,表面上观世音菩萨不出声、不说什么,于是我们就认为:「唉呀!观世音菩萨不灵!」所以,「不灵」是我们凡夫肉眼说出来的话,靠不住的!

在观世音菩萨的智慧观察下,应该怎么做对众生有利,菩萨就会如是做的。所以,当你向观世音菩萨有所求时,观世音菩萨不一定按照你的要求。因为,你的要求不一定对你有利。我们凡夫的眼睛就只看眼前,自己欢喜的那件事,或许对自己有害都不知道。但是,观世音菩萨看得很清楚啊!所以,看似不灵,其实就是灵。我们应该多读一些经论,可能对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会认识得更清楚一点。

这个地方说「妙智」,就是指观世音菩萨经过智慧的观察,应该怎么做才做,不是你求这件事,就一定要按照你的意思去办。所以,说「妙智」是有道理的。

我们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位大禅师——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他是马祖的弟子,是一位有修行的大德,因此有很多人跟他学禅。

有一回,有一位学禅的禅师请问他:「如何是玄旨?」什么叫玄妙的道理?我不懂,请大师开示。

智常禅师回答:「无人能会!」

这句话,表面上的意思就是:「没有人能明白!」其实按佛法的道理,这句话不应该这么解释,应该是「能理会玄旨的人不可得!」但是这样讲,我们不多读经论的人,又好像不大懂。不过,这个且先不说。

问的人又说:「向者如何?」

「向」,就是希求;「向者」,是指希望能明白这个玄旨的人。「向者如何」,你说玄旨无人能会,但是我们想要明白,怎么办呢?

智常禅师说:「有向即乖!」若有所求,就是不对了!

这句话应该和前面「无人能会」一起解释,就是按玄旨的道理来说,没有佛、没有众生的分别,也没有你、我的对立差别相。所以,你若是有向、有求,就有能求、所求,那就不是玄旨了,所以说:「有向即乖!」

既然有向、有求不对,那么不求就对了吗?

「不向者如何?」问的人又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时候,智常禅师说:「谁求玄旨?」你仔细看一看,谁能够希求这个玄旨呢?

当然,这种话还不是容易懂。如果我做批注,就是佛法讲的第一义谛是离分别相的,凡夫的虚妄分别心在第一义谛上是不能活动的,怎么想都不对,只有得到无分别智的时候才能契会。所以是「谁求玄旨」、「无人能会」、「有向即乖」。

这时候,智常禅师又说:「去!无汝用心处!」去吧!这个玄旨是没有你动心的余地的。心这样想、那样想,都是不对的。

这样一说,求也不对;若不求,我还是个生死凡夫,不求也还是不对!那么,这个提出问题的人,又说出一句话来:

「岂无方便门,令学人得入?」要心无分别是太难了,我们办不到!那么,是不是可以给我们一个方便门?即使一下子还迈不上去,先给一个台阶,一步一步、慢慢的就可以到了!法是有权、有实的。真实的境界太高了,我们很难学习,请你给我们一个权巧方便嘛!好比小学生,可以先学浅显的,做为前方便;有河流过不去,可以先搭一座桥,也就过去了,这就是方便!所以,「岂无方便门,令学人得入?」这句话问得好!

智常禅师说:「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问的人又说:「如何是观音妙智力?」

智常禅师当时有个三足的鼎,他就拿出小槌子,敲这个鼎的盖子,敲了三下,发出了声音。

智常禅师说:「你听到这个声音没有?」

「听到了!」那个人说。

智常禅师说:「我何不闻?」我怎么没听到呢?问的人就没再说什么。

由此可见,智常禅师也是读过《法华经‧普门品》的。他说「观音妙智力」,就是观察这个音声是毕竟空的。「不闻」,没有音声可闻,音声本身是空无所有的。由观察「空无所有」,可以契入玄旨的境界,契入以后就「能救世间苦」,这和我前面所讲的意思一样。他所说的「能救世间苦」,是你本身有清净无分别的智能,能息灭所有的苦恼,并不是念观世音菩萨、蒙观世音菩萨的救护才得息苦。

「观音妙智力」,「观音」就是你自己修行的法门──观察这个音声是因缘生,是毕竟空;能通达它是毕竟空,就是「妙智力」。我们凡夫这样观察,还不能算妙,因为道力还不够;到达圣人的境界,你的智慧高妙了,所以能救世间苦。智常禅师这样解释。

其实,音声是毕竟空,其它一切的因缘所生法也是毕竟空,道理是一样的。当你成就了这样的妙智力时,能息灭自己的苦,也能救护一切众生的苦。当然,我们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也会慢慢地教化我们,使令我们成就这个「观音妙智力」。

丁二、普门示现三 戊一、应化诸国三业示现三 己一、身业普应

具足神通力 广修智方便 十方诸国土 无剎不现身

在长行里,无尽意菩萨前后提出二个问题:第一:「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第二个问题:「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在重颂的文句中,从「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剎不现身」开始,是回答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普门示现」。现在第一段是「身业普应」,就是观世音菩萨「十方诸国土,无剎不现身」,指观世音菩萨观察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神通」就是禅定,「广修智方便」是智;一个是禅定,一个是智慧。当禅定和智慧圆满,到达最高境界的时候,可以普门示现,就能「十方诸国土,无剎不现身」了。

「神」,不可思议的意思;「通」是无障碍,就是他若欲有所作为,一切事情都是无障碍、不可思议的,所以叫「神通」。

神通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六种;其中,漏尽通只有圣人才有。「漏」是烦恼;烦恼没有了,就是「观音妙智力」了。这是圣人的境界,凡夫没有这种道力。而凡夫可以有前五通,但都是有漏的;虽然有一点神通的作用,因为还有烦恼,所以还不清净。圣人的神通是清净、无染污的,因此也就特别广大、高深。凡夫的神通还是很拙的,力量不大,所以不能说是「具足」,也就是不圆满的意思;唯有到成佛的时候,才是圆满的。观世音菩萨的神通力量已经圆满了,所以叫做「具足神通力」。

阿育王统一了整个印度后,他的威德是太大了。同时,他能够信佛,拥护佛教,弘扬佛法,所以当时佛教在印度是非常兴盛的。佛教兴盛了,对其他宗教就有影响,尤其婆罗门教受到的影响最大。所以,婆罗门教徒心里不舒服,常常想:「究竟有什么办法,能够回转阿育王,使令他不信佛,转而相信婆罗门教呢?」当然,这不是一个人在想,而是有五百婆罗门在一起开会。忽然间,他们想出办法来了!

前面说过「咒诅诸毒药」,婆罗门教也有咒,其实也就是巫术。在众婆罗门当中,有一个婆罗门会念咒,而且念得很成功。能达到什么程度呢?他能够把自己变成摩酰首罗天王的样子,在虚空里飞,这已经是有神通了。

这时候,众婆罗门说:「好!我们与你合作,一同来转变阿育王!我们四百九十九个人,一起走路到阿育王办事的地方,而你从天空里飞来。用这个方法来惊动阿育王!」

这样做的时候,有人就报告阿育王。阿育王出来一看,果然从天上飞来摩酰首罗天王,还有四百九十九位婆罗门侍从,加起来一共五百人。这种大威德的境界,是不可以轻视的。

于是,阿育王说:「你有什么指教?怎么今天驾到这小小的地方来呢?」

「先不说有什么事。我们现在想吃饭,你先准备饭给我们吃。」

「你们没有预先告诉我,有这么多人,我一下子准备不来啊!」

「不要紧!我们吃的不是一般的饭,而是以剃了头的秃人当饭吃的。」

阿育王说:「好!请你们坐下来等一等。」

阿育王就派人到鸡头摩寺。鸡头摩寺的第一上座是耶奢尊者,他是一位大阿罗汉,不是普通人。阿育王交代使臣说:

「你去向耶奢尊者说:『大王的宫廷来了一些人,看起来像是人,也可能是罗剎鬼,希望大德能派人来撵走这些人,驱逐他们!』」

派去的这个使臣是信婆罗门教的,到了寺里,就对耶奢尊者说:「大王派我来向您报告,宫里来了很多的罗剎鬼,要以沙门为食,请你们去给他们吃!」

耶奢尊者说:「好!好!你先回去!」

耶奢尊者就召集大众僧,报告这么一件事,说:「我年纪大了,不能弘扬佛法了,我去给他们吃!」

第一上座这样说了以后,第二上座说:「你是我们的领导人,你不能去!我去!」于是,第二上座、第三上座……,大家一直让,让到最后是一个沙弥。

沙弥说:「各位长老在这儿弘扬佛法,是众生的依止,你们不能去!我去,我去给他们吃!」于是耶奢尊者同意了。

沙弥就来到阿育王这里,阿育王远远地欢迎他,把他接到宫里,请他坐下来。

这沙弥坐下之后,就问阿育王:「大王!你要我来,是要我给这些人做饮食,这件事先等一等。我现在先要吃饭。」

阿育王就吩咐厨房预备很多的饭菜,给这小沙弥吃。沙弥吃完一桌饭不够,还要再吃……,竟把厨房里的饭菜完全吃下去了。

问他:「吃饱了没有?」

「还没有吃饱!」没吃饱,那还能吃什么呢?

这时候,沙弥一伸手,就把一个婆罗门抓过来,吃掉了。一个吃完,又把另一个也抓过来。吃到最后,就剩下那位能在天空里飞行的婆罗门,这婆罗门很害怕,拔腿就跑。沙弥一伸手,就把他抓回来,又吃掉了。

这个时候,阿育王害怕了,说:「你把这么多的饮食吃完了,又把他们这么多人也吃了,现在你要吃我了吧?」

沙弥说:「你不要怕!现在你跟我回庙上去!」

沙弥和阿育王一同回到庙里去。一看,所有的饭菜都在鸡头摩寺,供养大众僧;这些婆罗门也都在鸡头摩寺,那位会飞的婆罗门在最后,他们一个个都剃了发,做了比丘。

小沙弥一回来,这些新出家的婆罗门见了他,都感觉到很惭愧,心里想:「唉呀!一个小沙弥的神通我们都比不了,何况是大阿罗汉、大比丘呢!」

有的人是因为念咒而得神通。有的人因鬼神才得到一点神通,而自己没有神通,却向人说谎话,说是有神通,实在那是鬼神的力量,让他有一点神通,而鬼神有时候还不灵。有的吃药也能得到一点神通;有的是由前世而来的果报,有小小相似的神通,但也不是真的。这些都是有漏的神通,都靠不住!只有修学佛法,修习戒、定、慧所得到的神通,力量是强大的。但是,在还没有成佛之前,也不是完全靠得住的,有时候也有变化。

我讲一个阿罗汉神通靠不住的故事。

佛在世时,老天爷很久不下雨,天旱生活就困难,没有水怎么行呢?有人着急,希望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

就有人出主意说:「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我们去问问他,看他怎么说?」

目犍连尊者说:「过七天就下雨了!」

「唉呀!好!过七天就下雨,很好!」他们听了都很高兴。

七天很快的就过去了,却没有下雨。于是在家人就说话了:

「他们佛教徒说阿罗汉有神通,还是神通第一呢!结果就是说谎话骗人嘛!那里下雨呢?没有嘛!」议论纷纷。

那时候的出家人都是托钵乞食的。乞食的时候,就会和许多人见面,听到很多人在议论。也可能有佛教徒知道了,就报告比丘:「很多人认为目犍连尊者说谎话骗人,令人家对佛法都没有信心了!」

比丘回来以后,就向大众僧报告:「目犍连尊者说谎话!」

说谎话就是犯戒了,于是大众僧就集合,把目犍连尊者请来,说:「你犯了妄语戒,现在要做羯磨处罚你。」

目犍连尊者说:「我没有说谎话!」

由于他不承认说谎,大众僧就和他辩论。这一辩论,佛天耳遥闻,就来到大众僧集会的地方。佛一坐下来,大众僧就默然了。

佛明知故问:「刚才你们说话声音很大,什么事情啊?」

这时候,大众僧就向佛报告,道尽原委始末。

佛问目犍连尊者:「当初那些人问你什么时候下雨,你说七天后会下雨,是用诚实心说话?还是用欺骗心说话?最初的动机是怎么样?」

「我当时是用诚实心说的,没有心要欺骗人。」目犍连尊者说。

所以,怎么样才叫妄语呢?就是你有存心要骗人的动机,然后说出来骗人的话,人家受骗了,这叫做「妄语」。如果最初是用诚实心说话,那么妄语的定义就不具足了。

经过这样征询之后,佛对大众僧说:「目犍连尊者是大阿罗汉,他没有欺骗人的意思,他用诚实心说话,这不是妄语,不算犯戒!」

这时候,目犍连尊者是不是打妄语,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尊者观察七天后会下雨的,为什么没有下呢?这个问题还没解决。原来是阿修罗把云雾赶跑了,所以才没有下雨,就是在中间出了这个岔头。而阿罗汉的智慧并不是那么圆满,所以就说错了。

阿罗汉无漏的神通,不是外道的神通或凡夫的境界能比的!但是,偶然地也会有一点失灵。只有八地以上的大菩萨,乃至到佛的境界,那个神通才是好、才是灵验的。像观世音菩萨「十方诸国土,无剎不现身」,这种广大的神通是灵的,不会有错误!

如果我们多读经论,就会知道佛法的中心点在那里,佛为我们说法的真义在那里。佛法的真义不是要求神通,而是要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赶快断烦恼,才是对自己有利的!如果有了神通,但是烦恼没有断,那么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一样是苦恼人。

所以「具足神通力」,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神通道力圆满了,不是凡夫、也不是阿罗汉能比拟的。而观世音菩萨的神通圆满,是因为他的禅定特别深的关系。这需要经过长时期的修行,不是短时间可以成就的。

但是,只有禅定、神通是不行的,还要有大智慧,所以要「广修智方便」。这不是一知半解的听闻佛法,而是要有广博的智慧──要多修学般若波罗蜜的般若法门,才能开大智慧。

大概地说,智慧可分成两种:一、是见真理的智慧。二、能观察一切缘起法的智慧,就是能观察宇宙间一切众生因缘果报的差别相,明白这一切缘起的事物,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这样的果报。这些,只有佛的大智慧才能究竟圆满的观察,阿罗汉的智慧都还不够的。

第一个见真理的智慧,叫「智」;第二个观察一切缘起法的智慧,就叫「方便」。这两种智慧,要经过无量劫、无量劫不断的修学佛法,才能成就。

观世音菩萨圆满了禅定、神通的力量,也圆满了大智慧,所以才能够「十方诸国土,无剎不现身」。不但是娑婆世界,其它十方一切的国土世界,没有一个国土,观世音菩萨不现身说法、度化众生的。

「剎」是印度话,中国话就是国土的意思。换句话说,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是非常普遍的,所以能够「十方诸国土,无剎不现身」的广度众生,并且可以「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普门品讲记.二十一

种种诸恶趣 地狱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渐悉令灭

观世音菩萨在十方世界现身说法,广度众生,那么众生得到什么好处呢?第一就是恶趣令灭,「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以渐悉令灭」。其次,就是人间的「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这些苦恼都消除了,慢慢就转凡成圣、得大解脱了。

「种种诸恶趣」的「趣」,就是「来去」的意思;或者说「归趣」,一定要到一个地方去,而不是停留在这里。譬如,皈依三宝、受持五戒,这是一个因,这个因能使令他将来到天上去、到人间来,叫做「趣」。所以,若不能控制贪、瞋、痴的烦恼,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造了这个罪因,将来就要到三恶道去。

人间、天上是善趣,三恶道就是恶趣。人间、天上虽然不是特别的理想,但还是比三恶道好一点。所以,人最积极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不要到三恶道去。畜生有很多种类,鬼、地狱的种类也是很多很多。大概地说,就是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趣。

三恶趣很苦,观世音菩萨为我们现身说法,我们能够依教奉行、不做恶,恶因恶果逐渐息灭了,我们的生、老、病、死问题就能解决,就能超凡入圣。

现在,我们来谈谈「鬼」。畜生的世界,我们人能看见一大部份,少部份我们看不见。鬼,少数人能看见,多数人看不见,所以有的人对于鬼还有一点疑惑:「有鬼吗?佛教说有鬼是迷信!」

在中国历史上,真是有鬼这种事情的。我说一个三国时代的事迹。

吴国孙权时代,有个大将军叫陆逊,他曾经打败刘备。陆逊的儿子叫陆抗,也是吴国的一位将军。陆抗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陆云,一个叫陆机,两人都是很不错的读书人。

现在说的是陆云。有一天,他去探望朋友,但是天一黑就迷路了,找不到他朋友的家。由于天色黑暗,他看见远处有光,就向光的方向奔去,原来那里有户人家。于是,他就去敲门并说明来意,因为迷路了,想在这儿休息。里边有个少年,有美风姿,态度非常好,就留他住下来了。

陆云是读书人,而那个少年谈吐也是很高尚的,二人谈老子《道德经》上的道理,谈得很投机、很快乐。

第二天早晨,陆云告辞离去。等到太阳一出来,方向也明白了,走了十几里路,就到了他朋友的家。他向朋友叙述昨天晚间的事情。

朋友说:「我们这儿几十里路内没有人家呀!你怎么说有个人家呢?」

陆云说:「是有人家嘛!我没有说谎话。」

「那么,我们去看一看!」朋友说。

他们就顺着来时的路走,到那儿一看,是个坟,并没有房子。他的朋友知道,这是王弼的坟。王弼是谁呢?《三国志》的《魏书》里提到,王弼是个玄学家,或者说是哲学家也可以,他对于老庄、《易经》是有研究的。现今有些大图书馆,还有王弼批注的《易经》与《老子》。《魏书》上说,王弼二十几岁就死了,他年纪很轻,名气很高。

按佛法来说,由陆云在王弼那儿住一宿的情况,就知道王弼死后做鬼了。佛教说的鬼,有无财鬼、少财鬼、多财鬼,就是无福德的鬼,少少有点福德的鬼,还有福德大的鬼。王弼这个人死了做鬼,他没有大福德的宫殿、没有好的地方可住,就住在埋自己死尸的坟里,可见他不是个有福德的鬼。但是,他做人时的学问还在,所以谈吐、意境还是很高尚。

三国时代,在孙吴的首都金陵有佛法的弘扬,洛阳也有,但并不兴盛,佛教不是那么普遍。而《晋书》的作者,会记载陆云这段事迹,就证明是有鬼的,不能说没有。

我再说一个故事。

我们都知道《古文观止》的〈陈情表〉,是李密写的。刘备在蜀的时候,李密曾做过一个小官;刘备垮台后,他就罢官了。但是晋武帝听说李密这个人很好,想请他做官,他不愿意,于是写了〈陈情表〉。这一篇文章是很动人的,其中有一句「死当结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有一段故事。

春秋时代的晋国有个大臣,叫魏武子,他是一位有身份的人,有大太太、小太太,而他很爱这个小太太。

后来,魏武子有病了,他对儿子魏颗说:「我若死了,她年龄还不大,就让她改嫁!」

等到病重了,他又对儿子说:「叫她殉葬!」就是要她一同死。

果然,魏武子病重,不久就死了。但是,魏颗把小母亲改嫁,并没有让她殉葬。

这件事过去以后,秦国来攻打晋国。这时候,秦国军队的将军叫杜回,这个人是秦国的大力士,力量非常大。魏颗率领晋国的军队与杜回交战,打不过他。魏颗心里忧愁,累了打个盹儿时,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老翁来,对他说:「你不要忧愁,明天作战的时候,你不要同他硬拼,你引诱他到青草坡去,就可以打胜仗了。」魏颗醒后,知道是个梦,但是也不妨试一试。

果然!第二天,双方又打起来了,魏颗就引诱杜回到一个草长得很长的青草坡去。到了那里,魏颗看见一个老人在结草,他把草结成一个扣一个扣的。当杜回跑到那里时,就被扣绊倒了,于是魏颗和弟弟两人合力捉住了杜回,想到:「这个人力量太大了!如果留着他,将是我们晋国的大患!」就把杜回杀了,这场战争就这样战胜了!

人就是这样,别人死,是别人的事;我战胜了,我就欢喜。那么,魏颗就回到自己的住处,夜间睡觉作了个梦,那位老人又来了,对他说:「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你所改嫁的小母亲的父亲!」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两件事:一是人死了可能会做鬼,这就证明有鬼。第二、证明人虽然死了,但是对儿女的爱心还是不变,他还爱他的儿、他的女。如果,有人把他的儿女照顾得特别好,他会非常感谢,这就是「死当结草」。那个老人就是非常感谢魏颗,没有让他的女儿殉葬,而把她改嫁了,所以在魏颗有困难的时候,老人愿意来帮他的忙。

由此可知,真是有鬼,不是没有;也可以知道夫妻、父子儿女之间的恩爱是不断的。所以,人与人都应该相爱,不要一愤怒就要杀害别人,这是不对的。

我们要知道有鬼道众生,但是人死后并不是决定做鬼,有可能再做人,可能升天,也可能到地狱去。即使做了鬼,乃至堕落地狱,业报结束了也还可能再做人,都是变化无常的。不论如何,在佛法的道理上说,这些都是苦恼境界。

观世音菩萨大慈悲,能「十方诸国土,无剎不现身」,教化我们解脱一切苦、得大涅槃,所以说「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己二、意业普观二 庚一、五观圆具

真观清净观 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 常愿常瞻仰

佛用重颂说明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来回答无尽意菩萨的第二个问题:「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回答中,前面是「身业普应」,这里是说观世音菩萨「意业普观」,观世音菩萨的那一念清净心,能普遍地观察,而且又能够「十方诸国土,无剎不现身」。其实,身体的活动,实在是由心发动出来的,如果观世音菩萨的心不想那样做,就不会有身业的活动,所以「意业普观」倒是最根本的。这里面说出五个观: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慈观。

第一是「真观」。「观」是观察,实在就是智慧,没有智慧是不能观察的。但现在是观什么呢?就是观察诸法的真理,所以叫「真观」。《法华经》的〈序品〉说:「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这就是「真观」。

诸法虽多,但简要地说只有二种:第一、就是我们明明了了的这个心,这是「心法」。其次,就是地水火风,一切的物质,这是「色法」,以我们的生命体来说,除了地水火风外,再加上空、识,组织起来,就是生命。而外面的山河大地、草木丛林,则是地水火风组成的。

所以总合起来,一个是物质性的「色法」,另一个则是精神性的「心法」。这一切法,都是因缘所有的;既然是因缘所有,那么它的本性就是空的。在空上看,是无有二相的──没有生、没有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凡也无圣,是离一切分别相的。

这种理性,是圣人的清净智慧所见的境界,凡夫的分别心,只能在文字上分别观察,没能够证悟。如果真能够证悟,就是圣人而不是凡夫了,那么就叫做「真观」。

「真」,是形容词,形容真理是最正确的,不是虚妄的。如果你能够证悟,就会真实地得大安乐、得大自在解脱。其它一切我们凡夫所认为美满的,所欢喜的、所追求的,都是苦恼的境界,都是虚妄不真实的,所以不是「真」。只有圣人清净的智慧所见的真理,才是一切佛、一切圣人居住的地方,里面没有虚妄,它不欺诳你,那才叫做「真」。我们凡夫认为怎么怎么好的,到时候并不是那样,里面都有虚妄性、有欺骗性,有很多的苦恼。你认为怎么怎么好,其实不是,所以不是「真」。

这里说「真观」,是指观世音菩萨已经成就了这样的智慧。他在没证悟圣道之前,经过长时期地学习,后来成功了,具有这样的智慧,就是「真观」。

第二是「清净观」。就是成就真观的菩萨,心是清净的,他如果来到凡夫的世界,凡夫的一切虚妄都不能染污他的清净心,所以叫做「清净观」。

经论上有一句话:「以第一义智力故,世智不颠倒转。」这「第一义」,就是刚才说的「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第一」,是殊胜的意思;佛菩萨清净的智慧境界是最殊胜的,所以叫做「第一义」。

成就了通达第一义的智慧以后,因为有这样的智慧力量,所以能「世智不颠倒转」。什么是「世智」?「世」,就是一切的因缘生法,这都是有时间性的。「转」,就是活动。当智慧与因缘生法接触,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在一切虚妄的境界上活动时,能「不颠倒转」,不迷惑、没有错误,不会犯错误,那就是清净;如果颠倒转,就是不清净了。我们没有成就真观的人,也就是没有得到第一义谛智慧的人,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活动的时候,就会胡涂、颠倒、迷惑,但是自己还不觉悟,那就是「颠倒转」。

现在,圣人成就了真观,他的世智--就是观察一切法都是虚妄的智慧,是很清净、不染污的,所以叫做「清净观」。观世音菩萨成就了真观,同时也成就了清净观。我们凡夫对于别人的事情,有时候可能公平,但也可能不公平;若是对自己的事情,就更容易颠倒迷惑。然而,观世音菩萨是不会有错误的,所以,你若向他有所求,他会很正确地观察这件事。为什么呢?因为,他心里面清净,没有私心。

第三「广大智慧观」。对于世间及出世间的因果道理,完全能够通达无碍,叫做「广大智慧观」。譬如阿罗汉也有真观、清净观,世间上的事情不能迷惑他;但是,他还没有成就这种广大的智慧观。譬如我们人间的人,要经过多少年的学习,考试及格毕业了,才承认你是医生,或者是会计师、建筑师、律师。你有这个知识,但也要有正式的证书才可以。而诸天因为寿命长,所以有些天人也有这种知识,知道怎么治病。

现在说观世音菩萨能完全明白你有什么病、要怎么治疗,乃至房子应该怎么造,所有世间的知识,不论我们知道、不知道的,观世音菩萨都是通达无碍的!还有出世间的事情──怎么样能得圣道?什么叫做苦、集、灭、道?什么叫做十二因缘?什么叫做六波罗蜜?什么是《华严经》的法门?什么是般若法门?无量无边的佛法,观世音菩萨都通达无碍的。

观世音菩萨遍一切法都能通达无碍,超过一切凡夫、也超过阿罗汉。而观世音菩萨已经成佛了,所以也超过一切菩萨,智慧非常的广大。因此,我们若向他有所求的时候,他会很正确的处理,不会有错误。

第四、第五是「悲观及慈观」。「悲观」和「慈观」,这也是阿罗汉所不能及的。阿罗汉还没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你若向他有所求,他也会帮你忙的;但是,入无余涅槃以后,他就不管了!你有什么事向他求,他心里面不分别,所以不管这件事了。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他有真观、清净观,但是广大智慧观不够,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他没有慈悲心;如果有慈悲心,就不会入无余涅槃,入无余涅槃,就表示他没有慈悲心了!世间上还有很多的众生,其中与他有缘的可能也很多,他们都还在流转生死,受很多的苦啊!但是他不管了,所以不能否认他是小乘。

观世音菩萨不是!观世音菩萨有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自利的功德也已经圆满。那么,为什么不入无余涅槃呢?因为有悲、有慈。他看见还有很多的众生在受苦,其中有很多曾经是他的父亲、母亲,是他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这些亲爱的人,所以就发了悲心,希望这一切的人都能离苦,所以叫做「悲观」。

观世音菩萨希望他们离苦以后,能得涅槃、得大安乐自在,而不是世间的荣华富贵、身体健康。那些都靠不住的,还要得大涅槃才可以,所以这叫做「慈」。

观世音菩萨因为成就了这么多的功德,所以能够「十方诸国土,无剎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能真实的广度众生!

「常愿常瞻仰」,这句话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不是观世音菩萨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赞叹观世音菩萨具足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而在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里,他总是希望众生常能修学这样的观行。

「常愿」,不只是暂时的,观世音菩萨常愿众生这样修行。「常瞻仰」,观世音菩萨也是长时期的希望一切众生尊重这个法门,尊重「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能够尊重法,就能这样学习。

我们平常人善根不深厚、不强,或者有业障,即使静坐一会儿,心还是很散乱。若要照着经论上的法门去如理作意的修行,修了几次,也不感觉到有什么实际的作用,于是就会说:「修这干什么?这不也是打妄想吗?不要修了!」如果是这样,就不符合观世音菩萨的想法了,观世音菩萨愿意你尊重这个法门,希望你长时期这样修行,你就会离苦得乐了。

庚二、智光遍照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闇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前面是说观世音菩萨成就了这样殊胜的功德,以下是说观世音菩萨有实际教化众生的行动。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是「无垢、清净光」明的智慧。又因为有悲观及慈观,所以「慧日」——这无垢、清净的智慧,像太阳似的能「破诸闇」,破除众生的无明黑闇。观世音菩萨有办法开导众生、教化众生破除烦恼。

「能伏灾风火」,这是说,能够调伏、消除众生果报上的苦恼。破诸闇是破烦恼,烦恼是因;灾风火——风灾、火灾,则是一种果报。内心的烦恼如果不消除,果报上的灾难是不能除掉的;即使除掉了,也是暂时的,将来还是会有问题,所以,一方面要破诸闇,一方面也破除灾风火。但是,凡夫的心情,只要果报上没有灾难就好了,若要他努力破除内心的烦恼,就不容易接受,还有这个问题。

「普明照世间」,观世音菩萨智慧的光明,普遍地照耀一切世间——不管是地狱、饿鬼、畜生的世间,人、天、阿修罗的世间,乃至声闻、缘觉、菩萨的世间,观世音菩萨大慈悲的光明,是没有界限的普遍照耀、教化一切众生的。

普门品讲记.二十二

己三、口业普益

悲体戒雷震 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 灭除烦恼焰

这一段是说观世音菩萨的口业;观世音菩萨以语言说法,普遍的利益一切众生。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前一句是悲,后一句是慈,这慈悲还是意业。因为观世音菩萨以语言为一切众生开导佛法,语言一定是由意发动,所以不能离开慈悲的。

上一句「悲体」,下一句「慈意」,「体」就是「意」,也就是心,以心为体。换句话说,悲是观世音菩萨清净心里一种特别的作用,因此,悲体就是悲心。

观世音菩萨以大悲心教化众生、为众生说法时,先说什么呢?先说「戒」。戒,就是诸恶莫做。观世音菩萨说:「你不要做恶事,做恶就要受恶报!」观世音菩萨这样讲时,就像天上打雷似的震动。相信善恶果报的人,听了菩萨这样说,内心惊畏,就不敢做恶了。即使不相信佛法的人,听了这话,也还是会惊怕的。因为,他的不相信,并不是真实看到做恶无恶报、做善无善报,所以他若与观世音菩萨接触了,菩萨向他说:「做恶有恶报!」那个人一定会惊怖的。可能有的人口头会说:「我不相信!」其实那句话没有力量,心里面还是害怕的。他心里想:「我不相信善恶果报。但是,也可能有呢!」所以,做恶事的人也会去做善事,原因就在这里。

有一位名叫萧瑀的人,他是梁武帝的后代,唐高祖李渊还在位时,萧瑀的身份地位是很重要的。后来,唐太宗到东北讨伐高丽,他叫萧瑀驻在洛阳、房玄龄在长安,可见唐太宗对萧瑀也很重视。但是,后来萧瑀年纪大了,有时候说话就胡涂,唐太宗一不高兴,就把他贬了。命令文上说道:「我是不相信佛教的!」但是,说唐太宗不相信佛教嘛,他却又造了很多的庙。这种聪明人就是两头都做,反正不能吃亏,心想:「我现在为所欲为,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你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我做了恶事,那我也做点好事,将来也会有好报。」就是这么回事,并不是真实的决定不相信因果。而唐三藏玄奘法师由印度回来,唐太宗见到他以后,思想上有一点转变,有一点信佛了。

所以,「悲体戒雷震」就是观世音菩萨以大悲心为众生说法的时候,告诉你:「你要持戒,不持戒将来不得了!」这话就像雷似的震动你,使你不得不害怕!而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悲心,叫我们要离苦,不要有苦恼。怎么样才能没有苦恼呢?就是不要做恶。

「慈意妙大云」,「慈」能与乐;或者用「爱」字来说,观世音菩萨爱护众生的心特别地广大、特别地微妙,就像虚空里的大云似的,弥漫虚空,荫覆大地。对于一切众生,不管是善、是恶,信佛也好、不信佛也好,观世音菩萨都是普遍的爱护,所以叫做「慈意妙大云」。

「妙」,在这里是表示「好」的意思,观世音菩萨的爱心是特别好的。或者说观世音菩萨的爱心是没有界限的,普遍的爱护一切众生,他的爱心非常地微妙广大。不是说你是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姐姐……,我就爱你,别的人我不爱,不是这样的。如果从佛法的正面说,就是无分别的境界,所以是「妙」。

「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这里是观世音菩萨正式为一切众生说法。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为众生说出来种种妙法,教众生改过迁善,能够觉悟,不要迷惑了。就像虚空里有大云,由云降下雨来,普润众生的心,这就是「法雨」。

而「甘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诸天的一种药,也就是不死之药。吃了这种甘露,可以永久长命,永久不死。这譬喻佛教徒修学佛法,能够得大涅槃的安乐,永久也不会再有生、老、病、死,所以叫做「甘露」。「澍甘露法雨」就是观世音菩萨用慈悲心说出能得涅槃安乐的佛法,普遍润泽众生的身心。

「灭除烦恼焰」,我们听闻了这样的佛法,就能够消灭内心贪、瞋、痴、慢、疑等各式各样的烦恼。这些烦恼像大火似的,当法雨落下来,火就熄灭了。当然,听闻了佛法,还必须要修行,才能够得到甘露的涅槃。

以上是说观世音菩萨的身业普应、意业普观、口业普益,以这三种「普」来度化众生。

戊二、游化娑婆广施无畏

诤讼经官处 怖畏军阵中 念彼观音力 众怨悉退散

这里正式说明观世音菩萨游化于娑婆世界。

「诤讼经官处」,娑婆世界是个特别苦恼的地方,人与人之间常常容易有冲突斗诤。或者因为说了一句错误话而起冲突,或者彼此间有实际上的利害问题出现,那种冲突是更厉害了,于是就有斗诤。有了斗诤就要打官司,这叫做「讼」。要经过法官来评断,所以叫做「处」。

我们凡夫的世界,国家有国家的法律条文。如果有冲突了,大家私下不能解决,那么就「经官处」,经过法官公平的审判,应该也是个正常的处理方法。可是事情未必完全解决!因为,虽然有法官在处理,但是你的心里也还是不安,担心官司可能会输、不能胜诉。如果你败诉了,法官判你有罪,那么心里的愤怒、瞋恨还是很厉害的。若是烦恼太厉害而失掉理智,那么就会做出错误的事情来。所以,表面上问题是解决了,但实际上又会引出更多的问题,因此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佛法对于纠纷究竟是怎么个态度呢?在南传《法句经》上,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大智慧、大慈悲,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纠纷,说出这么一句话:「在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

「怨止怨」,用怨恨来停止怨恨,你恨我、我也恨你,这怨恨就一直的发展下去,永远不会止息。那么,有什么办法呢?「唯以忍止怨」,唯有容忍!对方对你有伤害,你忍受了,吃亏一点就好了。只有忍,才能超越怨恨。「此古圣常法」,自古以来,一直不变的圣人常法,都是以忍胜怨,用「忍」处理事情。唯有修行佛法成功的人,才可称为「圣」,其余的都只是假名。如果你说:「我不能忍!」不能忍,就没有办法解怨。所以,在佛法的六波罗蜜中,忍波罗蜜是其中之一。

《杂宝藏经》上说到一件事:有一户人家,请了一个女工,在家里洒扫煮饭。有一次这婢女炒豆,越炒越香。炒好了,她就把豆放在一个地方。

这户人家还养了一只羊,羊趁人不在的时候,偷偷的吃了一些豆,豆当然就减少了。主人发觉豆少了,就对婢女说:「豆本来很多的,怎么妳一炒就减少了,是不是妳偷走了?」

婢女说:「我没有偷!」她做事很谨慎,也很忠于主人的,可是这豆明明就是减少了,却无法说出个理由来,所以主人就呵斥她。后来,她发觉是羊吃了,就拿棒子打这头羊出气。羊被打了也不高兴,所以,一有机会就用羊角去触恼这位婢女。

有一天,婢女正在烧火做饭,手里没有拿棒子。这羊就来了,用羊角顶撞婢女。婢女手里没有棒子,没办法打牠,于是就用起火的木柴烧那只羊。羊身上有毛,这下子羊身起火了,牠就到处撞,结果房子也起火了;房子一着火,就蔓延到邻居的房子,接连山林也着火了,一下子烧死了很多人,山里面有五百只猴子,也都被烧死了。

诸天看见这件事情,就说出四句话来:「瞋恚斗诤间,不应于中止;羝羊共婢斗,村人猕猴死。」

「瞋恚斗诤间,不应于中止」,人与人、或人与兽之间,若互相不高兴、互相有斗诤,必须赶快把问题解决,不要让它继续发展下去。「羝羊共婢斗,村人猕猴死」,羝羊就是公羊;这公羊和婢女就是常常不对劲,结果演变成这么大的灾害,村里很多人被烧死,连山林的五百只猴子都遭殃了。所以,斗诤如果处理的不对,怨恨就无法停息。

我们佛教徒有很多人相信静坐很好,但是也有人害怕:「走火入魔了,可怎么办?」其实,天上的魔王多数瞧不起人间静坐的人。他一看这静坐的人没什么修行,他才不管你呢!但是,为什么会出问题呢?就是你久远以来结的怨,这怨家债主是在鬼神的世界:「你想静坐?我不会放过你的!」就来恼乱你,就是这么回事,实在不是什么走火入魔。即使你不静坐,那怨家债主有时也找你麻烦的!所以,你若不能忍,终究是有问题;只有忍,怨恨才能停止下来。

若能忍,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可是,不能忍时,怎么办呢?「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观世音菩萨慈悲!只有求观世菩菩萨帮忙的办法了。

「诤讼经官处」,是人与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事情;而「怖畏军阵中」,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或者有人造反,有军队的力量在其中,那么互相打起仗来,杀害的力量更厉害了。而打仗时,这些军人自己也是害怕的,因为随时会没有脑袋,生命随时不保,有这种恐怖。古代的战争,只有在前方参加作战才有这种怖畏,后方还是安全的。但是,现代人罪业太大了,愚痴心也重,能发明非常厉害的武器,参不参加作战都是一样,没有前后方的分别。所以「怖畏军阵中」的心情,所有的人都是一样。

「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你自己不能解决问题,只好念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力,能使令众怨都退散、解除。这真是佛菩萨慈悲啊!这么难办的事情,观世音菩萨能做到、也能解决。

普门品讲记.二十三

戊三、叹德劝念归敬三 己一、明境智深妙以劝常念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

前边是五个观,以下说五个音——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还是赞叹观世音菩萨殊胜的德行,劝我们应该常忆念观世音菩萨、礼拜观世音菩萨。

「妙音」,「妙」是令我们得安乐,就是观世音菩萨能想办法教导我们,令我们得大安乐;这是最好的事情,所以叫做「妙音」。

「观世音」,是观世音菩萨的悲心能令我们离苦。「妙音」是令得安乐的音(是慈);「观世音」是能令我们离苦的大悲心,合起来就是慈悲的意思。

「梵音」,「梵」是印度话,中国话是「清净」──清净的法音。什么是清净呢?就是离苦得乐以后,你还能修学圣道,得无生法忍、见到真理,入了圣位以后,才能够六根清净,那就叫做「梵音」。

「海潮音」,潮起潮落有一定的时间,该涨潮时它就会起,该退潮时它就会落,譬喻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时间不会有错误--何时该教化这个众生、何时该为他说法、何时该令他栽培善根、何时该令他善根成熟,乃至何时该令得解脱,菩萨都不会错失时机的,所以叫做「海潮音」。

前面说到释迦牟尼佛教化因儒童,也正是随机赴感不失时,趁他将要结婚又还没结婚的时候教化他,那就是「海潮音」!如果等他结了婚,再为他说不净观,那就无效了。因此,时间还是很要紧的。所以,观世音菩萨是妙音菩萨,也是观世音菩萨、也是梵音菩萨、也是海潮音菩萨。

「胜彼世间音」,观世音菩萨教导众生时发出来的法音,特别地殊胜,能令众生消灭烦恼,是真实能够离苦得乐的,不是世间的音声所能比的。世间的声音,有众生欢喜的,也有不欢喜的。不欢喜的且不说,就是欢喜的,也不见得是好音。为什么?即使是好一点的世间音,也还是有令人增长贪心、增长瞋心、增长烦恼的作用。所以,世间音就不能说是好音了。

「是故须常念」,观世音菩萨有这样利益众生的功德,所以我们应该常常地忆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得到观世音菩萨的爱护了。

己二、明感应难测劝归勿疑

念念勿生疑 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 能为作依怙

忆念观世音菩萨,要能够「念念勿生疑」。但是众生就会疑惑:「真的吗?真能够离苦得乐吗?」真的!念观世音菩萨能离苦得乐!但要常常相续不间断地念,今天念、明天也念,长时期地念,不要生疑惑!

「观世音净圣」,要相信观世音菩萨不是凡夫,他已经断除烦恼,是清净的圣人。有烦恼的人靠不住!他说出来的话可能有欺骗性,不要相信!但是,观世音菩萨是圣人,对一切众生无所求,他只做利益众生的事,所以你不要疑惑!

「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菩萨对于凡夫的苦恼、或很多危险的事,能为我们做依靠,就像小孩以父母为依靠。我们也是小孩子,观世音菩萨就像父母一般,能做我们最安乐的依止处。所以,不要疑惑,应该真实的相信!

己三、明慈福无量以劝礼敬

具一切功德 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 是故应顶礼

前面是劝念观世音菩萨,这里是劝我们顶礼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礼拜观世音菩萨?「具一切功德」,因为观世音菩萨已经圆满成就一切的功德。

佛教常用的「功德」两字,就是说有好心肠,用清净心努力地成就对人有利益的事,叫做功德。「功」,就是于身、口、意要努力;做了善事,叫做「德」。与人有益的事做好了,这功德就成就了。功是能成就的,德是所成就的,因功而有德,所以叫功德。

功德,有世间有漏善法的功德,及出世间无漏善法的功德。观世音菩萨成就的是无量无边清净无漏的殊胜功德。无论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十力、四无所畏,菩萨都已经圆满了;他没有世间有漏的事情,完全是无漏清净的功德。

「具一切功德」是普遍地说;而「慈眼视众生」就是在菩萨的一切功德中,特别提出「慈悲」。观世音菩萨爱护众生的心特别地强,不管你怎么的恶、怎么的不相信佛法,菩萨还是爱护你的,他用慈悲心对待你,总是不弃舍你、愿意照顾你,这就是「慈眼视众生」啊!

「福聚海无量」,前面说「慈」,这里说「福」。功德有很多类别,福是其中一类。以凡夫的话来说,可爱的果报就叫做福。「聚」,就是一大堆、很多很多,不是少数。观世音菩萨的福报像大海似的,那福报实在太大了!所以,我们可以向观世音菩萨有所求,他有能力满我们的愿。有能力,也要有这种慈悲心,才能够满我们的愿。如果没有慈悲心,即使福聚海无量,也不会帮你、不会管你的。但是,有慈悲心就不同了,众生有痛苦时,他心里会不忍,所以要来照顾你!

「是故应顶礼」,由于观世音菩萨有这样的功德,所以我们应该礼敬观世音菩萨、顶礼观世音菩萨。「顶」,就是头顶,是我们最重要的地方。我们用头去接触观世音菩萨的足,表示对观世音菩萨的恭敬到了极点。用恭敬心礼拜观世音菩萨,能消除我们的罪业;若有所求,观世音菩萨也会帮忙,所以我们应该顶礼。

这样,在这颂文上就说了出两件事:第一、劝我们念观世音菩萨,不要生疑惑。第二、我们应该多向观世音菩萨磕头,这样能消除业障,能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救护。

其实,即使不念观世音菩萨,不向观世音菩萨磕头,菩萨都是慈悲的。但是,我们若不念、不磕头,心很难清净;心若是不清净,观世音菩萨就不容易救护你。所以,为了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救护,就非得这么做才合适。

甲二、闻品获益二 乙一、持地叹德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这是持地菩萨赞叹〈普门品〉:「我们能够听闻到〈普门品〉这样的佛法,功德不少!」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当释迦牟尼佛偈颂说到这里时,持地菩萨就从座位上站起来了。「持地」的「持」字,在佛法里真是非常重要!尤其是修学佛法的凡夫,更是特别重要!如果,你常能摄持住你的心,令它保持清净,这是「持」。你栽培善根,也要能摄持住。例如,今天拜佛,明天不拜了,这是不能持;又如背诵《金刚经》,今天背、明天背,背了七天以后不背了,这就是不能持了。所以,这个「持」,能够摄持住,真是不容易!

这位持地菩萨能保持他身、口、意的功德,像大地一样。大地是广大无边的意思;这位菩萨戒、定、慧的功德都是无量无边的,所以叫做「地」。

又,大地是一切众生的依止处;人与所有的动物,都要依止大地才能生存。我们在大地上种萝卜,就长出萝卜;种苹果,就长出苹果;种麦,就长出麦,我们因此而得以生存。菩萨也是这样,他能教导众生──你应该修戒,菩萨就为你说戒的法门;应该修定、修智慧,修六波罗蜜、三十七道品……,乃至无量无边的法门,菩萨能随你的程度,予以适合的教导。所以,菩萨也像大地一样,能为众生做依止。

其次,大地没有分别心。你爱护大地,它不分别;伤害它,它也不分别。就像菩萨教导一切众生,你恭敬菩萨,他没有欢喜;诽谤菩萨,他心里也没有不高兴,菩萨平等的爱护一切众生,如大地一样。

再者,如天上的云能降雨,而大地都能容受;菩萨也是,佛能说出无量无边的佛法,菩萨也都能受持不失。

一切草木、一切众生的行住坐卧,都是依止大地才能存在的。这表示众生不论修学世间善法、或出世间善法,都要依靠菩萨的慈悲才能成就。众生本身容易放逸,没有菩萨的教导,是很难向上的。就像草木与众生必需依靠大地一样,我们所学习的这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法,都是由佛菩萨而来的,都是要依靠佛菩萨的。

又,世间的大地能生长很多种类的药草,治疗众生的病;佛菩萨也能演说无量无边的法门,灭除众生的烦恼病。

另外,即使起了很大的风,也不能动摇大地的。这表示菩萨成就的功德如同大地一般,虽然世间上有很多恶人障碍佛法的因缘,也不能影响菩萨的。

再则,即使是师子吼,也不能令大地惊怖。这表示一切外道种种邪知邪见的说法,也不能影响菩萨的思想,所以叫做「持地」。持地菩萨的名义,在《宝云经》上有这么多的解释。

持地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后,就向着世尊说:「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假设有人能听闻此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也就是听到前面救七难、解三毒、满二求,这些观世音菩萨能很自在地救护众生之业。

以我们凡夫的境界来说,凡夫因为内心有贪、瞋、痴的烦恼,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有顾虑,心情不自在;但是,观世音菩萨没有一切烦恼,又有广大的神通道力,做事情很自在、很容易。

「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就是观世音菩萨游此娑婆世界,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字在这地方,作广大解释;而「门」,就是无障碍的意思。观世音菩萨能示现广大无障碍的神通道力,又能发出这种作用教化众生。

「当知是人功德不少」,你能够听闻「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你会成就很多很多的功德。

譬如年轻人自己知道:我若在学校里好好读书,学一技之长,将来就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可以发财、做官。于是,毕业后,心情就会很快乐,因为得到了一件本事。但是,也可能会感觉到社会上有很多苦难,我们没办法解决。现在〈普门品〉告诉我们,念观世音菩萨可以满愿、可以帮我们的忙,因此我们心里应该要感觉到欢喜!

如果你说:「我有病可以看医生,有纠纷就找律师,不需要观世音菩萨!」那也是可以的。但是,律师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医生也不是决定能把病治好,就算是治好了,过几天又会有病,问题还是没解决。而你若能真诚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够彻底的解决问题。如果,你能够认识到这里,你会成就很大很大的功德,所以说「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乙二、时众获益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前面是持地菩萨赞叹〈普门品〉的功德,这里是结集者说出与会大众听闻〈普门品〉后所获得的利益。

佛宣说〈普门品〉时,法会大众里有八万四千这么多的众生,都发了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就是建立;在他的分别心里,建立了一个高尚的志愿。「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是印度话,是「无」的意思;「耨多罗」就是「上」;「三藐三菩提」译为「正遍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合起来就是「无上正遍知」。「正遍知」分开来讲,就是「正知」和「遍知」,或是「正觉」和「遍觉」,可以说就是前面的「真观清净观,广大智能观」。

「遍知」,就是广大智慧观;世出世间的一切法,普遍地都能觉悟、通达无碍,智慧非常广大。「正知」,真观、清净观即是正知,就是见到真理了。这两种知,或说是三种智慧,是无上的,唯有佛才是究竟圆满的,再没有人能超过了,其它的人都还是「有上」。

「无等等」怎么讲呢?前面说真观就是「观诸法性,无有二相」,一切法的理性,是没有人能与之平等的,这是「无等」。那么,谁和它平等呢?当成就佛智慧的时候,就与诸法性平等了,所以叫「无等等」。

「心」者,愿也。「我愿意成就佛这样的智慧!」发这样的愿,就叫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然,这是一种很坚定的意愿;换句话说,就是「我要成佛」的意思。听完〈普门品〉,有八万四千人皆发无等等的无上正遍觉的意愿,都感觉到成佛是必要的!若不成佛,而想要得到与诸法性平等的智慧,是办不到的。这是「闻品获益」,听到〈普门品〉,他们得到了这样的利益。

我们蒙三宝的加被,檀禅长老、惟严法师的慈悲,今天在这里,学习这一部〈普门品〉圆满了。在此非常感谢檀禅长老、惟严法师的护持、护念,也非常感谢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法友愿意拨出时间,陪着我在这里共同地学习〈普门品〉。

我曾经说过:我是很笨的人,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玅境不能觉悟到那样的境界,所以,一定会有很多地方说得不圆满,希望各位大德、各位法师、各位居士,慈悲指教!

(全文完)

上玅下境老和尚生平简介

美国法云寺禅学院创办人上玅下境老和尚,东北黑龙江省龙江县人。生于一九三○年正月,于公元二○○三年四月十七日示寂。世寿七秩晋五,僧腊五十七载,戒腊五十六。

入道因缘

师俗姓王,家人虔信佛教,好善布施;而其二叔亦出家,法号觉道。师常至二叔的庙上随众作课,故接触佛教之因缘甚早。

师八岁至十六岁于私塾研习《四书》、《古文观止》等汉文课程,奠定坚实之中国古文基础,建立后来研读汉文佛典的优势。十六岁后转读正规中学,接受英数理化、世界史地等现代课程的熏习。

佛学院参学时期   1946~1956

十八岁,在二叔引导下,就读吉林市观音古剎佛学院。是年十二月初八,依止惺如老法师薙发出家,法名妙智,号仁奇。一九四七年农历三月,赴长春般若寺戒会,依倓虚老法师受具足戒。其后,战乱动荡中,佛学院停办。一九四八年正月,师展转赴青岛湛山寺佛学院依止倓老学习,心中充满希望与欢喜,乃发愿云:「愿精通三世佛法,对千部论师说之无愧!」是时,同学中有人亦名妙智,倓老乃为师更名,以《法华》十妙中第一之「境玅」,取其义而反其字序,师从此即以「玅境」为名。

一九四九年时局再变,与同学数人南下至香港新界荃湾之华南学佛院就读研究班,研习《法华文句记》、《摩诃止观》等,并在倓老指示下,抄录蕅益大师《法华会义》科,即今流通甚广之《法华经冠科》。

师于此启蒙阶段以学习天台教义为主,又在倓老法师带领下,开始有静坐之体验。

沉潜自修时期  1956~1985

一九五三年起,师住东林念佛堂,读蕅益大师《楞伽疏》、永明大师《宗镜录》等,既感坐禅功德殊胜,又深生欣愿于圣道,乃于一九五六年往大屿山独住用功,日诵《摩诃般若》,习《中观论》、《大智度论》,深入中观,抉择真常,旁涉唯识,于大乘三系颇有融会。

是年,受邀宣说《法华经》,为对外讲经之始。此后十数年间,曾应邀讲述《法华文句记》、《楞严经》、《圆觉经》、《普门品》、《净土十疑论》、《维摩诘所说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起信论》、《弥陀要解》、《摄大乘论》等,于所结法缘甚广。

一九六九年任东林念佛堂住持。七三年为成立东林美国分院,飞往美国加州,于奥克兰成立法王寺。此时开始深入研习《瑜伽》、《摄大乘》等唯识经论,并背诵《维摩诘经》。其间,师虽深居简出,用于静坐及阅读,但仍应请宣讲《摄大乘论》、《菩提道次第略论.奢摩他章》、《佛陀的启示》等,并赴加拿大宣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至香港讲《舍利弗般若》、《菩提道菩萨戒论》等经论。

一九七七年,搬至那帕。二年内,每日以背诵一部《法华经》、拜法华忏及静坐为定课。时闻异香,得吉梦。经此用功之后,智慧更为深入,睡眠亦得减少。

此一时期,师韬光沉潜、养深积厚,在佛法中涵泳二十余年。深入天台、中观、唯识,广及大小乘教义,又不间断止观静坐,如是依闻、思、修次第学习,思想逐渐圆熟,确立中观空义、抉择如来藏理、肯定唯识中道,坚信「大乘决定是佛说」,于汉传大乘佛法之信解弥深弥笃,并建立以「大乘四念住」为中心之修学理念与次第。

弘法教化时期──前期弘化  1985~1994

八五年起,师逐渐走入人群,除主办禅七、佛七及大悲忏法会外,即以说法接引众生为主。八六年受大觉莲社之邀,先讲授一部《金刚经》,后续讲《维摩诘所说经》,抉择深要、辩才精湛,闻此法者无不得大利益,法喜充满。

九○年二月,于邻近旧金山之丹维尔近郊成立法云寺。此后又往来于温哥华、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纽西兰等地讲经弘法,不辞劳倦。

九三年夏安居,应台湾埔里正觉精舍之请,开讲《妙法莲华经》,三月未竟,后于九四年夏续讲圆满。时会中盛况空前,座无虚席。师自述:「讲完此经后,觉得静坐的境界和以前不一样了。」肯定读诵、思惟、正忆念及讲经说法,能资助止观行持。

弘法教化时期──后期办学  1995~2003

为长期栽培领众修行及讲经说法之僧才,师于九五年起,筹备成立佛学院,并于十月中举办禅四十九,得法喜者众,其中多人因而留下修学,即为学院开办后第一届主要学员。

九六年三月三日,法云寺佛学院——美国第一所以汉传佛教为中心之佛学院正式开学。师此后全心致力于僧教育,提倡修四念处以趣求圣道,主张全面弘扬大乘佛法,着重专精深入学习经论,强调由此建立佛法正知正见,并以此为修习止观、调伏烦恼之根本依据。

师安排学院课程,初择《般若》、《俱舍》、《瑜伽师地论》之要文习「四念住」,为学生日常熏习止观之基础;次讲《摄大乘论》竟;后则开讲《瑜伽师地论》,至二○○二年止,六年间演五十卷讫。二○○一年学院假期间,受邀至加州讲授《入中论颂》未竟,返院后续讲圆满。

学院课程精而不杂,每学期但习一部经论,平日早晚静坐,晚课则念佛、赞佛,回向极乐。其立意者,期望学众深体圣教为止观行持之依止,必要专精思惟、反复熟习,掌握道次第,开发闻思修三慧,方能深入第一义谛,发生伏断烦恼之力量。师常教诲学生,此生此土应努力学习佛法,精勤坐禅修四念住,上期无生法忍,次希禅定三昧,若无生法忍未获成就,亦因日修止观习四念住故,能令心不颠倒、临终正念,弥陀圣众来迎,得生西方依止诸佛菩萨修证圣道!

师具不忍圣教衰之悲心,常感慨少有人弘扬大乘止观,愿求圣道者希,正法不彰,念念唯望更多人学习佛法。是以无论资历年龄,凡有愿向学者,皆可随时就学,因是求学者众,旧院址渐形局促。为此,师乃奔走寻求能资益禅修之环境。二○○○年八月底,舍加州之利养丰厚、繁华便利,迁学院于偏远高寒的新墨西哥州山区,并改佛学院名禅学院。此后至二○○二年间,曾举办三十五日禅,并试行九月习教,三月坐禅之课程。其间,为利于禅众之修观行,师为讲《维摩诘所说经》、《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杂阿含经‧尊者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法》等。

○二至○三年间,鉴于请问学习《般若经》者日众,指示弟子们依嘉祥吉藏大师之《大品经义疏》及师之手抄研究本,着手汇整编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冠科》。又集弘法、讲学、开示及问答,成《好自端严》、《入决定胜》等书行世。

师之自行、弘化与讲学,肯定中观与唯识皆是能得圣道之殊胜法门,而晚年于唯识、中观义略有会通,尝谓唯识之遍计所执空,与中观之毕竟空义无有差别。而唯识学派中,《瑜伽师地论》诠释三乘圣道次第及修行道理圆满精详,为有心于圣道者之所必学!

示寂

师于六十八岁开始办学,年岁日增而事务渐繁,举凡学院之教学、院务、经济皆须躬亲其事,而学生、信众凡有所求,无不慈悲随顺满其所愿。春秋二季学院放香之际,师犹应台、港、美加各地之邀而巡回说法、主持禅会。蕴身危脆,世岂有常!师之腿疾,心脏、血压等身疾渐见显著。

○二年八月,师为帮助学众深入《瑜伽师地论‧决择分》以下之文义,重新开讲《摄大乘论》,期间便因身体不适偶有停课。师体念无常,九月,指示南院成立董事会,使南(女众部)、北(男众部)二院院务、财务各自运作治理,期学众继续如法住持道场,习教修禅。○三年三月五日,师血压高升不降,对众宣布停讲《摄论》,止于「所知相章」。十七日,师之血压未降而仍坚持飞往台湾。劝留声中,师曰:「我玅境做事是有分寸的。」四月初,于台中法印学苑示众时,自云:「我这一生没有空过光阴,这是我最感到安慰的!」四月十七日,于造访苗栗法云寺后,师澡浴清净而迁化,示脓血身之可弃,唯是无常、苦、空、无我,以身作最后之教示!七日后荼毘,得各色舍利不可数,牙及牙床不坏。

往者长往,然其慧灯不灭而道范存。师毕生孜孜于寻求三藏真义,重般若而弘止观,戒行清净,悲智兼济,以此自行,以此化他,所说即是所行,实事求是,不务浮夸,谦谨内敛,是以不放逸行而获致佛法之功德也!

出版后记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出于《妙法莲华经》之第二十五品。诵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悲咒、观音圣号等,与观世音菩萨大悲救苦的感应相得益彰,深入中国人的心灵,流传千年而历久未衰。然而,这不仅应视为中国文化的特质之一,更应由此透知,苦难众生与观世音菩萨大悲威德神力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乃至于众生流转生死之原由、如何是出苦路径、以及大乘菩萨道的庄严伟大!这其中,有文字教理、有深刻含义、有修行方法、还有说不完的征验事迹,透过〈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引导,我们得以一窥堂奥。

玅境老和尚于民国八十三年(公元一九九四年),应新加坡双林寺之邀,赴讲《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其宣讲浅白流畅而事理双彰,听闻者无不仰慕菩萨之胜德,而深生欢喜敬信。其后,录音带曾数度由院外发心人士整理成书,并广为流通。二○○三年初,台湾埔里二位法师,依先前流通版本重做校对,并作排版流通,而后仍尊重此版权当归属美国法云寺及法云禅寺。

九月中,有信女赵梁面老居士读之欢喜,其女纯孝,随顺慈帏之欢欣而愿加助印、广惠于人,即联系本寺出版社。出版社乃就此因缘,本着玅老生前对于法义精准及文辞流畅的要求原则,依录音带笔录全面勘校先前版本之错谬,并作详细之标科及校对。付印流通之际,虔愿既能合符说者之意,又能广利见闻者,为观音普门之无碍悲愿法门,略尽涓滴汇于佛法大海之心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妙境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妙境法师)  

 妙境法师: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 

 妙境法师:妙境老和尚法语 

 妙境法师:维摩诘经讲记 佛国品 三 

 妙境法师:维摩诘经讲记 佛国品 四 

 妙境法师:维摩诘经讲记 佛国品 五 

 妙境法师:佛学问答四篇-生活实践篇 

 妙境法师:佛学问答四篇-净土念佛篇 

 妙境法师:佛学问答四篇-教义抉择篇 

 妙境法师:佛学问答四篇-止观坐禅篇 

 妙境法师:如何才能令止观现前? 

 妙境法师:楞伽经四种禅(讲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 

 妙境法师:楞伽经四种禅(讲于法云寺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