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星云大师: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日期:2018/10/30 10: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文:

  须菩提心有所悟,向佛陀说:「佛陀!您得无上正等正觉,是真无所得!」

  佛陀印可说:「是的,须菩提!不仅是无上正等正觉,乃至纤毫之法,我都无所得。得者,因为有失也,我本无所失,何来有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名,指的是觉悟,自性,而非有所得。

  讲话:

  第九分到第十六分,佛陀剖析解悟之理,悟此理后,就开始依理修行。从十七分起修,须菩提于此分向佛陀呈现他所得的境界,闻色身非色相,相好非相好,说法无所说,众生非众生。由此尊者彻悟能度所度,能说所说,一切皆空,始知实无有法,得无所得。

  此分尊者已真实的空掉内心诸相,不再有微细的疑惑,佛陀有法可得!肯定「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外不可说,于内不可作是念,是真真实实的究竟了不可得。

  一、证入空性得般若眼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此「耶”字,不是疑问句,而是尊者深深领悟的感叹。从十七分理解授记无我,成佛无得;第十八分知三心了不可得;十九分深入无住行施的真谛;二十分见佛身无住;二十一分说法闻法,应无所住。尊者一路行来,披荆斩棘,把众生相、佛相、法相的葛藤一概除尽,真实肯定佛陀悟处,得个无所得耶!如《六祖坛经》言:「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此刻尊者明白平等本体,本自清净,自性具足万法。如宝志禅师所言:

  但有纤毫即是尘,

  举意便遭魔所扰。

  西禅鼎需是福州人,年少时就因学问好而小有名气。二十五岁时,偶然读《遗教经》,被佛理的奥妙深深摄伏。不禁感叹道:「差点让儒家误了大事!”因此,西禅萌生出家的念头。但是母亲不同意,以他的婚期将至为由加以阻拦。西禅一心求悟,留下一偈:「甜桃红杏,一时付与春风。翠竹黄花,此生永为道伴。”坚持出家。

  当时,径山宗杲正在当地传法。有一天,西禅接到朋友弥光的一封信,弥光在信中极力称赞径山宗杲,并劝西禅最好是前去参谒。但是,西禅对弥光的信没有回应。

  有一天,弥光故意约请西禅吃饭,西禅只好前来赴宴。因为这一天径山宗杲集众讲法,西禅在弥光的好意催促,只好去听径山讲法。

  径山提了些问题让西禅回答,西禅答后遭到径山的责骂。在大庭广众之下,西禅没有能力反驳,只是站在那里涕泪悲泣,心想:我平时的见解,今日全被他驳得一无是处,难道这就是西天佛旨的高明处吗?从此,西禅就在径山门下做了徒弟。

  一天,径山问西禅:「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当那时是如何?”西禅正要开口回答,径山拿起竹棍在他的背脊连打三下,西禅由此大悟,他大声对径山喊道:「师父打得太多了。”径山又打了他一下,他跪在地上向径山礼拜。径山笑着说:「今天你才知道我并没有欺骗你吧!”

  西禅曾上堂讲法道:「懒翁懒中懒,最懒得说禅。没有开悟的我,更没有成道的三世诸佛。超然物外无别事,日上三竿犹自眠。”

  西禅禅师一心求悟,着迷悟相,直至明白,内不放出(内息诸缘),外不放入(外离诸相),正当内外无出无入,根尘寂然时,始知平生被欺瞒!这三下的竹棍打得念头死,法身佛现前。谈禅说悟,心有希求即是魔,不如心如墙壁,无诸喘息,超然物外,无事自眠。

  须菩提证入空性,得般若眼,见自性蕴藏无量宝物,吾人欲开道眼,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见足五眼六通,应如尊者习行般若波罗蜜。《大般若经.初品》: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遍知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得道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数知三千大千世界中,大地诸山微尘,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析一毛为百分,欲以一分毛尽举三千大千世界中,大海江河池泉诸水而不扰水性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三千大千世界中,诸火一时皆然,譬如劫尽烧时,菩萨摩诃萨欲一吹令灭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三千大千世界中,诸风大起,欲吹破三千大千世界及诸须弥山,如摧腐草,菩萨摩诃萨欲以一指障其风力,令不起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一结加趺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虚空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乃至欲得种种其他神通、作用、功化,德业,直至得无上正等正觉,皆当学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能吹灭劫火尽烧,能以一毛分举三千大千世界中,大海江河池泉诸水,能以一指障其三千大千世界诸大风力……般若波罗蜜有如是无量无数无边功德,可惜吾人不信自力与诸佛心性无别,日日如蝇投窗,于怨亲境上,顿生风浪。唐昭宗文章供奉,子兰的短歌行,道尽人的一生,劳劳碌碌,百年空辛苦:

  日日何忙忙,出没住不得。

  使我勇壮心,少年如顷刻。

  人生石火光,通时少于塞。

  四时倏往来,寒暑变为贼。

  偷人面上花,夺人头上黑。

  众生陷溺于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此见相生颠倒痴迷,千生万劫常于妄想分别的业海中,出没不得。六根如劫盗,偷去面上红靥,偷去头上发黑,更劫走我们的善法功德。

  《金刚经》以空为立,但不坏诸有,因此经中反覆有此三连句,「如来说……,即非……,是名……”,即真即俗,空有不二,会归于中道第一义谛。从第二分起,一再探讨薄地凡夫,初学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及第十七分深解义趣的圣者,如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可见此菩提心,是凡夫入圣贤位,圣贤位入诸佛无漏位,所不可或缺的成道资粮。《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能益世善法,圣法及诸佛。

  所依宝处因,如地海种子。

  菩提心,如地,一切世间善苗生长所依故;如海,一切圣法珍宝积聚处所故;如种子,一切佛树出生相续之因故。

  菩提心有此功德,因此《金刚经》不断的开演释解,如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首先要先建立信心,信心清净才能听受读诵此经,得大势力,心不狂乱,信解受持般若能出生三世诸佛,菩提华果依此滋长。《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信为其种子,般若为其母。

  三昧为胎藏,大悲乳养人。

  于法深信为菩提心种子;智慧通达无我无法为其母;三昧为胎藏,由定乐住,一切善法得安立故;大悲为乳母,以哀愍众生,于生死中无有厌倦,一切种智得圆满故。葛郯居士虽身在宦海,但非常喜欢禅学。有一次参访无庵禅师,请求指点。无庵问他「即心即佛”,他不知所然。

  后来,葛郯又用「即心即佛”去问佛海,佛海听后立即说了首偈:

  即心即佛眉拖地,非心非佛双眼横。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上枝月三更。

  葛郯当时并不明白佛海的偈是何意。有一天,他读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突然省悟,立刻写了首偈给佛海寄去。

  非心非佛也非物,五凤楼前山突兀。

  艳阳影里倒翻身,野狐跳进狮子窟。

  佛海见到他的偈,就托人捎来一信说:「这件事靠纸笔解决不了,请居士亲自到我这里,为你解惑。”

  葛郯立即赶到虎丘找佛海。佛海见到他就说:「居士的见解,只到了佛境界,还没有到魔境界。”佛海突然正色对他说:「为什么不说狮子跳进野狐窟?”葛郯到此彻悟。

  野狐狮子平等无二,本无迷悟人,只因妄想不能了。葛郯居士,从畏缩怯弱的野狐,跃进大雄大力的狮子窟,象征由迷入悟,自凡转圣,而佛海禅师砍断他的妄想分别,佛界魔界一如,法性犹如大海,何有高下圣凡的是非?

  李端愿居士从小就爱看禅书,长大后娶了妻子,仍笃志禅道。他特地请达观禅师来家中,以便参叩问道。

  有一天,李端愿问达观:「有没有天堂地狱,请师父对我明说了吧!”达观答:「诸佛祖从无中说有,眼见的都是空花。李居士您从有里寻无,如以手捞水月。等你了却自心,自然就无惑了。”

  李端愿又问达观:「心如何才能了?”达观说:「无论善恶,都莫思量。”李端愿又问:「如果不想,心在何处?”达观说:「你先回寮吧!”李端愿又问:「那么人死了以后,心在何处?”达观喝斥一声:「不知生,焉知死?”

  有无不过是诸佛示教利喜,钩牵世人入第一义谛,善恶黑白诸法,为令凡夫去邪归正,离妄趋真的方便。就像经文所言,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无所得,因为在真如的本性上,圣凡未增减,善恶无损益。众生的本性,犹如一头勇猛的狮子,具大势力大威德,困于根尘缘境的樊笼,不得出入山林,作狮子吼。今了自心妄缘,狮子出笼,原是无欠无余,威德本具。《大珠慧海语录》:

  不尽有为者,从初发心,至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后至双林,入般涅槃,于中一切法,悉皆不舍,即是不尽有为也。不住无为者,虽修无念,不以无念为证;虽修空,不以空为证;虽修菩提涅槃,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即是不住无为也。

  不住无为,不坏诸有,有为无为放却,上下无附,空有不着,无相无念,令心灯焰焰长明,万法无碍,光光通达辉映。如永明延寿禅师的山居诗:

  真柏最宜堆厚雪,危花终怯下轻霜。

  涌涌一点无依处,举足方知尽道场。

  二、圆满觉悟一无所得

  须菩提向佛陀呈裸解悟的心意,言佛得菩提,乃是真实无所得。佛陀印证尊者之悟境,回答:「如是!如是!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菩提。”此段「我于……,乃至……,是名……”仍是三连句,只是「即非……”换了「无有少法可得”,还是不离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之理。

  无上正等正觉,乃佛自证之理,设有一法可加,则不得谓之无上;有一法可减,则不得谓之正等;若有加减,则不得谓之正觉。因为真如菩提无增减,更无欠无余。所以佛陀言「无有少法可得”,纤毫法相,内外无住,才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乘起信论》:

  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修诸波罗蜜,摄化众生;立大誓愿,尽欲度脱众生界,亦不限劫数,尽于未来。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身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俗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真如无有世俗境界,离于相见,别无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是真如用者。诸佛真实明白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不过以方便智,除灭众生无明,令其见本法身,有不可思议妙用。

  学佛者,要真实相信《金刚经》所言,无有少法可得,尊重己灵与诸佛无别,发慈悲,以般若为眼,立大誓愿,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不见有一众生为我所度,成就水月道场,圆满梦中佛果。《坐禅三昧经》卷上:

  今日营此业,明日造彼事;乐着不观苦,不觉死贼至。

  匆匆为己务,他事亦不闲;死贼不待时,至则无脱缘。

  如鹿渴赴泉,已饮方向水;猎师无慈惠,不听饮竟杀。

  痴心亦如是,勤修诸事务;死至不待时,谁当为汝护?

  人心期富贵,五欲情未满;诸大国王辈,无得免此患。

  仙人持咒箭,亦不免死生;无常大象蹈,蚁蛭与地同。

  《金刚经》说空,一般人恐怖难信,好像什么都空了,什么也就没有了,其实空无的世界最富有,像虚空一样,因为其空阔浩瀚,才能拥有山河大地,行星万象。人的心一旦扫尽我见我相,即能正观世间危脆幻象,觅及一个遍一切处,疾厄不侵,水火烹炼不坏,超然三界外的金刚身。

  俞道婆是金陵人,卖油炸食物为生。她常跟众人一起去参谒琅琊禅师,琅琊用临济的无位真人典故探问他们,他们都回答不出。

  一天,俞道婆正在卖东西时,听到街上有个乞丐唱道:「不因柳毅传书信,如何才能到洞庭?”俞道婆听了以后大悟,忘情地抛去手里的盘子。她丈夫看到这情形,怒骂:「你疯啦!”俞道婆说:「这不是像你这种人的境界能够理解。”

  俞道婆立即去找琅琊,琅琊一看到她,明白她道眼已开。于是再探问她:「哪个是无位真人?”俞道婆应声答道:「有一无位人,六臂三头极力瞋。一劈华山分两路,万年流水不知春。”俞道婆由此在禅林中名声噪起。

  每逢有僧经过俞道婆的小店,她都说:「儿,儿。”僧人只要一点迟疑,她立即把他推出门外。

  俞道婆最喜欢吟诵马祖说过的几句话:「日面月面,虚空闪电。虽然截断天下和尚舌头,分明只说了一半。”

  日面佛月面佛,如虚空闪电,了不可得!何须柳毅传书信,洞庭春水早满潮。俞道婆悟一个无位真人,这无相无作的威力,劈开华山,直达峰顶,始知流水落花,千年万年,满山花枝披红戴绿。《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

  无相第一义,无自无他作;因缘本自有,无自无他作。

  法性本无性,第一义空如;诸有本有法,三假集假有。

  无无谛实无,寂灭第一空,诸法因缘有,有无义如是。

  有无本自二,譬若牛二角,照解见无二,二谛常不即。

  解心见不二,求二不可得;非谓二谛一,非二何可得。

  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

  世谛幻化起,譬如虚空华,如影三手无,因缘故诳有。

  幻化见幻化,众生名幻谛;幻师见幻法,谛实则皆无。

  名为诸佛观,菩萨观亦然。

  万物皆依缘假合存在,无有真实,凡有名相皆假,身心感受皆假,诸法权巧设立,幻化亦假,所以《金刚经》才反覆剖解无自无他,无法无相,引导吾人通达幻法,入第一义谛。

  世奇首座是成都人。他四处云游参访,后来到龙门佛眼的门下为徒。

  一天,世奇闲坐无事,不觉瞌睡起来。忽然间,响起一片蛙鸣,世奇被惊醒,误以为是寺中的打板声,于是急急忙忙奔向斋堂。到了斋堂,才知道自己把蛙鸣当成了板声。

  世奇到方丈室去参谒佛眼,佛眼刚要对他指示,世奇挥手止住道:「师父不必说,让弟子自己去看。”他呈上一偈:

  梦中闻板声,醒后蛤蟆啼。

  蛤蟆与板声,山岳一时齐。

  世奇得悟之后,更加用功修习。佛眼十分器重他,要提拔他,但世奇坚辞不肯,表示自己愿意服弟子之劳,不为人师。佛眼对他的谦卑很赞赏,曾用一首偈赞美他:

  有道只因频退步,谦和原自惯回光。

  不知已在青霄上,还将自身众中藏。

  世奇到了晚年时,在众人请求下,才领众修行。在最后一次讲法,他说了一偈:

  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诸法空。

  诸法我心无别样,只在如今一念中。

  他问众僧:「你们说是哪一念?”众僧都回答不出,世奇喝一声即逝去。

  世奇首座闻蛙鸣得悟,蛤蟆板声无别样,都是假合不真,泯绝诸法妄相,一念我法撒尽,万法我心,只在一念。吾人于热恼浊恶的缘境,如盲人摸象,焉知实相全体?一念不生我相,心空及第,喧默动止,来去作灭,我心诸法只同一样。学佛修行,把握一念清明即一念佛,一日安定无乱即日面佛,从一念持续到昼夜六时,念念如清珠投水,这一日的修行,即圆满一日的净土。我提出「一日的修行”,让大家也能领会一点,心意澄清,涅槃寂乐的法味。

  (一)少看少听眼目明。

  (二)少言少论耳根净。

  (三)少思少虑心境闲。

  (四)少执少求甘露门。

  我们要深解《金刚经》的般若微妙,先从减少欲望起步,由「止”到「观”,再入实相空无的法界,不昧圣凡因果,不落野狐活计。佛陀肯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佛性宝,如大鉴禅师言:

  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烦恼喻矿,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进猛勇喻錾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烦恼矿,烦恼矿中有佛性宝,佛性宝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凿破人我山,见烦恼矿,以觉悟火烹炼,见自金刚佛性。

  我们要见自金刚佛性,要借般若工匠,凿破人我山,悟解人人有个佛性宝,发勇猛精勤心,持续地錾凿,才能令金刚宝出头放光。

  禅和子至少要虚心随师学习十年,得个入手处,才有资格游方参学。

  一天,天王禅师参访南隐禅师。天王已随侍老师十年,并领众修行,上堂说法。碰巧此时阴雨连绵,天王穿着木屐放下雨伞,入室向南隐禅师问讯顶礼毕,正要开口问法,南隐问道:「我想你已把木屐留在门廊边了,只是想问你的雨伞究竟是放在木屐的右边还是左边。”

  天王汗颜惭愧,一时无言以对。他知道自己尚未达到念念皆禅的境界。于是他拜南隐为师,在他的身边随侍奉承,经过六年的岁月,才把握到念念分明,得到禅心的要旨。

  我们的心念追逐根尘妄境,白天黑夜掉举无明,谈开悟见性,就像觅世求兔角,缘木求水鱼一样。天王禅师为了不知道雨伞究竟放在木屐的左边或右边,甘心承事南隐,六年苦行,最后领会悟道不在过十万亿佛土,是活在现前,念念清楚。

  禅门中,搬柴运水,穿衣吃饭,语默动止,乃至横眉竖目,平常日用事,皆是悟道的机缘。《金刚经》也是从「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般身边事,启开般若无上妙法,展现六度波罗蜜炯炯明照的本地风光。

  此分虽言佛陀「无有少法可得”,实乃佛已自净无垢,伏诸妄想分别。吾等凡夫,未臻无为法境地,不可拨无因果,自断慧命之根。应以般若为眼,明识正法,依法入径,口诵心行,通达成佛大道。在《大方广宝箧经》卷中,为我们验证何谓佛法:

  甘露法者,是名佛法。安隐法者,是名佛法。无戏论法,是名佛法。无过恶法,是名佛法。无结使法,是名佛法。无怖畏法,是名佛法。无分别法,是名佛法。不执自他法,是名佛法。无讥呵法,是名佛法。作舍,作依归,作洲渚,作守护法,是名佛法。自净无垢照明之法,是名佛法。无诸妄想善调伏法,是名佛法。善教善导随宜之法,是名佛法。自说说他法,是名佛法。如法调伏诸外道法,是名佛法。降诸魔法,是名佛法。断生死流法,是名佛法。

  正道法是名佛法,正流入故。三昧法是名佛法,究竟寂静故。智慧法是名佛法,贯穿诸圣解脱法故。真谛法是名佛法,无忿恚故。诸辩法是名佛法,法辞及义,乐说无滞故。明了无常苦无我法是名佛法,呵毁一切诸有为故。空法是名佛法,降伏一切诸外道故。寂静法是名佛法,趣涅槃故。波罗蜜法是名佛法,至彼岸故。方便法是名佛法,善摄取故。慈法是名佛法,无过智故。悲法是名佛法,无逼切故。喜法是名佛法,灭不喜故。舍法是名佛法,所作办故。禅法是名佛法,灭憍慢故。不断三宝法,是名佛法,发菩提心故。一切安乐无苦恼法,是名佛法,不求诸有故。

  以法为洲为渚,为护为舍,息去戏论,灭自他假相,明了苦空无常无我的实谛,以此照明自心。心寂静安隐故,勘破浮生事,时人竞向白云深处去,眼前杏花黄鸟吟诵千章,山光潭影随处栖身。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