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星云大师:《金刚经》之庄严净土分第十(下)


   日期:2018/7/6 3: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金刚经 第10品下

  庄严净土分第十(下)白话文

  

  三、发大乘心应无所住

  《金刚经》重要的主旨之一,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掌握此意趣,即能独具慧眼,照见金刚宝山中的种种宝物。

  经文中「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无法可授,无人可得,令众生知佛果性空,不应有能得的心,执求能得的法。佛果如是性空,佛土的庄严之相,更应不生可得之心。佛陀以佛果、严土为喻,向菩萨广说「应无所住”即是清净自心。《思益梵天所问经.分别品》第三:

  佛不令众生出生死入涅槃,但为度妄想分别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实无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诸法平等,无有往来;无出生死,无入涅槃。

  心无所住,意不贪恋,生活中的穿衣吃饭,悲欢违顺诸境,于迎宾宴客中,尽露本色风光,随缘而住,免去许多业缘的钩牵,生死涅槃自不相干!

  有一位无果禅师潜居山林,以参禅为定课,二十年来都由一对母女护持供养。由于长久来一直没有见性,因此打算离山去寻师访道,希冀能明了父母未生之前的面目。这对护法的母女,亲手缝制一件棉衣,并且包了四锭的银子,送给禅师做为路费。

  禅师接受母女两人棉衣和钱银的供养,是夜仍坐禅养息。到了半夜,见一青衣童子,手持幡盖,带领着一列的鼓吹歌絃而来,放下一朵大莲花,殷勤请他乘坐莲台。禅师暗忖:我是禅门中人,未修净土善因,不应贪着此境。青衣童子又再三劝请,表示勿错过吉时良辰。禅师随手拿了一把引磬放入莲台上。不久,童子及诸乐人,便逐渐远去。

  清晨时,禅师正准备启程,护法的母女匆忙赶来,手里拿了一把引磬,满腹狐疑问禅师道:「这是禅师遗失的东西吧!只是很奇怪,昨晚家中母马生了死胎,马夫剖腹时,却发现禅师的引磬,只是不明白,为何这把引磬会从马腹生出来呢?”

  无果禅师闻语,不禁冷汗淋漓,于是作偈:

  一袭衲衣一张皮,四锭元宝四个蹄;

  若非老僧定力深,几与汝家作马儿。

  无果禅师因不贪着胜境妙果,才得以免去入马腹的业报。吾人心若有所住,就不免贪求颠倒,若住于渴爱中,就堕入火咽饿鬼报;若住于瞋怨仇报中,当下身受修罗争斗苦;若不明事理,痴闇无知,宛如陷入畜生的业识茫茫中。

  佛陀知众生心性和习气,因此用金刚坚利的剑戟,铲除我们心地满布的葛藤,不妄求神通妙法,于好恶美丑诸境不生住心。《金刚经》的三十二分,分分都探溯心的本源,让我们返朴归真,不再被世间的粉墨声色眩惑,做一个正观自在的逍遥人!

  真正的自由是什么?检查我们这颗心猿意马的心。面对无常的情感,能随缘不自苦恼人?面对人我的是非,能心平气和随缘消业?面对名缰利索,能超越安然?面对生死一刻,能否正念分明?只要能管理自己的妄心,就能勘破四大五蕴的牢狱,安住生活中种种的动乱!

  有一个金碧峰禅师证悟后,能放下世间诸缘的贪爱,唯独对身边的玉钵爱不释手。每每入定之前,一定要先把玉钵收藏妥当,然后才能安心入定。

  有一天,阎罗王因为他的世寿已尽,就差几个小鬼去捉拿他。禅师入甚深禅定中,小鬼们上山下海也遍寻不到他的踪迹。过了几天,小鬼着急不已,找不到禅师,要怎么回去向阎罗王交差?于是跑去找土地公,请他帮忙想个办法,让禅师可以出定。土地公向小鬼表示,禅师是个证悟的人,对世间的许多境缘都已放下,唯独对玉钵仍有贪爱,也许你们设法取走他的玉钵,他一动念,可能就出定了。

  小鬼们依照土地公的指示,找到禅师的玉钵,顽皮的敲打玉钵,禅师心疼玉钵被小鬼们玩弄敲打,赶快出定要抢救。小鬼看到禅师现身,拍手笑道:「走吧!跟我们去见阎罗王。”禅师闻言,了知一念的贪爱要毁去他千古的慧命,立刻把玉钵打碎,再次入定,空中回响一偈: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

  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

  人人心中有个放舍不下的「玉钵”,可能是财富、名位、爱情、权利等等,若不肯奋力粉碎搁置心头的玉钵,如何能有一个无所住,光风霁月的心灵桃花源?

  

  四、法身无相不可丈量

  佛陀用须弥山王微妙身相为喻,显示无相的法身是不可丈量的。因为须弥山王身虽大,还是有大小称量和形色的比较,但是法身之相非世间的大小、形色所能涵括得了。所以,经文说:「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这个「非身”是无相之身,有别于须弥山王的有相之身,也就是法身。

  佛陀嘱付行者,不住授记,不住严土,不住得果。证得佛果者即得此「非身”的无相法身,此无相法身,也不可住着执取。《首楞严经》卷二: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毛端和须弥的大小之相,可以含摄融通,所谓一毛端现十方国土,一滴水见宇宙万象。

  有一位信徒向无德禅师请教:「同样一颗心,为什么说心量有大小的分别呢?”

  禅师并未直接回答,向信徒说道:「请你把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信徒依言默造了一座城垣。

  「请你再默造一根鹅毛。”

  信徒再次闭目默想。

  「当你造城垣和鹅毛的时候,是借用别人的心,还是自己的心去构造的?你造城垣和鹅毛,既然是用同一颗心去造作的,可见心是能大能小呀!”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大,什么动作最敏捷?不是须弥山最大,也不是电光最快速,而是我们的心念,摄受三千法界和刹尘,毫厘大小不过是世俗谛的假名分别。佛陀于第十分抽丝剥茧为我们拆去授记相、严土相、佛果相的种种障碍。「应无所住”不是不积庄严刹土的福慧资粮,更不是执取无授记无佛果的断灭知见,而是要我们肯定自性本具足七重楼阁宝树的佛土,庄严自性的无相法身。

  学佛人,不舍一善法供养,外在的供养固然有益众生,但身心圆明灵彻,无一玷染,才是最好的供养。物质有限,情意无量。真心四供养,能自他庄严。

  一、一炉清香,不如一瓣馨香。

  二、一束鲜花,不如一脸微笑。

  三、一杯净水,不如一念清明。

  四、一句佛号,不如一声赞叹。

  佛的身相高大殊胜,是从不轻慢一切有情,慈愍一切含识而来。再名贵的沉香,比不上馨香恒久的芬芳;再清醇的水随物而染,比不上一念不动的清明;千丛万束的鲜花终有谢尽,哪里比得上微笑的温暖;万亿佛号的力量,更比不上一句赞叹,令众生增上善根的功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