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践行德化教育开启智慧锦囊


   日期:2018/6/6 11: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古人对老师非常尊敬,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关系与父子关系是同等的。孩子要到私塾读书,首先父亲必须带着孩子前来给老师行拜师礼。父亲在前面,孩子在后面,先对孔老夫子像行三跪九叩首礼,再给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礼。孩子在五、六岁以前,最尊敬的人是父母,父亲向老师行礼,他对老师的恭敬心就会达到极处。一个人要成就学问,必须要以诚敬之心去求,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亲近一个老师,能够得到多少东西,完全看对这老师的恭敬心,你所得到的跟你的恭敬心一定成正比。

  明朝有位忠臣叫左忠毅公,他时时想着要为国家举荐人才。有一年他担任主考官,在考试前夕,他就微服出巡,来到一座寺庙,见到一个书生伏在桌子上睡着了,他就拿起书生刚写完的文章来看。看后,深深感受到这个读书人对于国家的一种忠诚,对于人民的一种使命。左公很欢喜,随手就把自己的大衣披在这位年轻人身上便离开了。

  考试结束阅考卷时,左公看到一篇文章,从文章中感受到这位考生的气节与志向。左公将写这篇文章的考生列为第一,果然就是他在寺庙里见到的那位书生,他的名字叫史可法。考中以后,上榜的学子都要去拜主考官为师,一进门,左公就对他的夫人说:「以后继承我志业的,不是我的孩子,而是这个学生。」左公心里很欢喜,因为他帮国家选到了栋梁之才。古代的读书人不怕自己没有子嗣,而是害怕不能把圣人的道德学问承传下去;自己没有子嗣,只是影响一家,道德学问没有承传,将影响后代子孙,所以他们的心中是时时想着为国举才。左公与史可法同朝为官,一起为朝廷效力。明朝末年宦官当政,左公被乱臣陷害关进监狱,受到严重的酷刑,眼睛被烧烫的铁片烫得睁不开了,膝盖以下的筋骨也断了。史可法心急如焚,就去求狱卒,这些士卒也被他对老师的这一分孝心所感动,就建议他伪装成乞丐模样,混进监狱里。史可法走进监狱,当他看到老师,不禁痛哭失声,扑倒在老师的面前。左公虽然眼睛睁不开,耳朵还可以听得到,他听到史可法的声音,就用双手把眼睛撑开,目光如炬看着他,呵斥道:「你是什么身分?你是国家的栋梁,怎么可以让自己身陷如此危险的境地?与其这些乱臣贼子把你害死,不如我现在就活活把你打死。」说完,左公就捡起身旁的石头往史可法的方向扔过去,史可法看到老师如此震怒,就赶快离开了。为什么左公这么生气?他担心学生的安危,也怕国家的前途受到影响,所以纵使他已经身陷绝望痛苦之中,但念念不为自己,还是为国,为自己的学生着想。史可法担任国家的要职,也常带兵在外戍边。他带兵在外时,都不会到床上睡觉,而让士兵分成三队,轮流守夜,跟他背靠背休息,士兵看了很难受,就对他说:「大人,你这样身体会受不了的。」史可法就对士兵说:「假如我去睡觉,刚好敌人来犯,让国家受到损害,我就对不起国家,更对不起我的老师。」

  史可法每次回到故乡,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先到老师家,虽然老师不在了,但是有师母还有老师的后代子孙,他都竭尽全力奉养照顾。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感受到古人师生之间的情谊。我们也当效仿古人,从小培养孩子的诚敬之心,不但要孝顺父母,更要尊重老师。身教胜于言教,我们自己身体力行,把诚敬表演出来,孩子耳濡目染,自自然然就会懂得尊师重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德化       教育)(五明学佛网:德化       教育)  

 黄夏年教授:近代中国佛教教育 

 黄夏年教授:发展佛教教育,关心佛教界学者的建设 

 黄夏年教授:佛教教育与学术研究浅议 

 赖永海教授:佛学院教育与大学教育之共性与个性 

 杨曾文教授:巨赞法师对佛教教育的看法 

 杨曾文教授:新世纪的佛教教育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七、禅的教育与光大 禅行的思考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七、禅的教育与光大 禅学院教学程式 

 温金玉教授:慈航法师的教育工程 

 潘桂明教授: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陈星桥居士:略谈佛教的教育观 

 陈星桥居士:关于21世纪中国佛教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