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94集


   日期:2018/2/15 14: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三十面,从注解第二段看起。

  【必须尽空诸相,剿绝情识,方足语於性相一如。倘有微细分别执著,便是业识,何云观相即是观性乎。】

  世尊讲这部经,实在是相当不容易,因为听众之中,尤其是在今天末法的时代,错会意思的,曲解意思的,几乎常常可以见到。为了防止把意思解错,所以委曲婉转善巧的教诲,我们在经文当中,处处也能够读到。佛与大菩萨的境界,必须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断尽,然后才可以说,诸法一如,一切法皆是佛法;也就是说,从相上就见到真性。我们在《般若 经》上这些话听多了,最怕的是我们也学会了见相就是见性,以为自己见性了,这就坏了。这就把自己悟门堵死,这一生当中决定不会开悟了。为什么?以为自己开悟了,以为自己契入如来境界,殊不知自己依旧是凡夫。凡夫之人误以为自己是圣人,这个叫以凡滥圣,罪过就很重。所以佛这个后面许许多多的教训极力的防范,唯恐我们错解了。经上把这些道理说得很清楚,事实真相也都说出来,我们为什么还不能开悟?还不能证入?我们的障碍就是在情识。情是烦恼,七情五欲,情是烦恼;识就是分别,就是所知障。我们是被二障障住了。二障没除,性相就不是一如,性不是相,相不是性。为什么?因为我们有执著。有执著,性相决定不是一如,你要是把性相以为是一如,这里面的过失就太大了,这是不能不知道防范。为什么?严重了就是所谓恶取空、拨无因果,造的罪业就很重。

  所以小注里头说,「倘有微细分别执著」,此地讲的微细分别执著,说实在的话还是粗相,但是对我们凡夫来讲,那的确是相当微细。见思烦恼,这是指你见思烦恼没断,换句话说,你是六道里面的凡夫。见思烦恼要是断了,他有能力出三界,有能力永脱六道轮回,距离佛知佛见接近了。他能不能说性相一如?还不行!这个我们讲到有能力断见思烦恼,证阿罗汉果、辟支佛果、权教菩萨,不行!他还没有到性相一如。那些人还有情识,当然比我们是微细得多了。这就是此地所讲的微细分别执著,在佛法里也叫做界外的无明;三界以外的,三界就是六道,六道以外的,这是微细的,这个也要把它断掉。我们大乘圆教里头常讲,尘沙烦恼断掉了,无明烦恼也破一品了,至少要破一品,就可以说性相一如,见相就是见性,真的不生烦恼。这个事情实在讲,我们在境界里面可以勘验一下,试验试验我们是不是到这个境界了?到一如的境界。一如境界就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他的心完全平等,妄念确实不生。日常生活当中,随便拈一法都可以来试验一下,看看有没有到这个境界。夏天热了,新加坡这个地方夏天热,你穿个棉衣行不行?如果穿著棉衣也不出汗,差不多有一点一如的味道,冷热一如。到北方冰天雪地的地方,也可以穿一件T恤,不冷!万法一如,冷热一如。你行不行?这个可以试验,一试验就试验出来了。真的入了一如境界,好丑一如,没有分别执著了;香臭一如,很新鲜的菜吃得很有味道,放上几天已经臭了腐烂了,吃了是不是还是津津有味?决定不会生病,这就真的到一如。如果没有这个功夫,自己要晓得,经上讲的是佛菩萨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守规矩,按部就班,教你断恶你就断恶,教你修善你就修善,不可以说善恶一如,你没这个功夫。功夫到了是没错,你没到这功夫。这就讲我们还是有意识,还是有分别执著,六根对境界还是有喜欢的、有讨厌的,这个不行,这是凡夫。诸位要记住,法身大士决定没有这种现象,他的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他入了一如的境界。我们还有分别执著,这个微细的分别执著,已经可以说到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他们都没有到一如的境界。这是见相是相,绝对不会在相里面见到真性,我们今天理上是有那么一点点模糊的现象,事实上我们完全看不到。

  【一如平等,惟有诸佛方能究竟。】

  法身大士,这里面有四十一个阶级,初住菩萨,我们以圆教来说,初住菩萨是刚刚证得,证得一如;往后去,无明分分断,真如分分显,必须要把四十一品无明断尽,真如就圆满的显现出来了。所以说是惟诸佛方能究竟,这个诸佛是指圆教的佛果。

  【必须既不执实,且虚相亦泯。】

  心要真清净,真清净心里面是一念不生。《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古大德的注解里面,也有说作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是四十一位诸佛,这个讲得通,不是讲不通,讲得通。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成佛了。为什么?见了性之后,两边都不执著。从这一句来看,既不执著实,也不执著虚,实是有边,虚是空边,空有两边都不执著,这是从圆初住,往后去都是这样的境界。

  【直下一念不生,并不生亦无,方是一如而不异。】

  一念不生了,如果还有个一念不生,他还不是,还没有见到一如,还有一个妄念在。真正做到一个念头都没有了。我们要问,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到底是有念还是无念?在我们现前境界里,这一句阿弥陀佛有,真有!一点都不假,西方极乐世界也真有。临命终时,佛真的来接引,我们真往生,有!可是这个有,也能够念到一如,这看你功夫;念到一如的时候,不是不念,还照念,照念阿弥陀佛。不但阿弥陀佛非有非无,这句名号也是非有非无,两边不著。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著无;心里面干干净净,若无其事,不著有。可见得这一句佛号,你那个功夫要是会用,懂得《金刚般若 》的原理原则,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空有两边不住。这个方法好,比大乘任何一个宗派法门里面修行都踏实,因为你不到一如的境界也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到达一如的境界,那也往生,生实报庄严土。这跟其他法门不一样,其他法门不达到一如不能见性,不能超越十法界,功夫差一等的,连六道都出不了。这样就很清楚、很明白,修学的方法总没有念佛来得稳当。

  【直须虽一如平等,而亦无所谓一如平等,乃为真一如,真平等。岂业识未空者,所能妄以自负。】

  末后的教诫非常好!这是给我们提出严重的警告。业识不空,千千万万要记住,我们确确实实没入境界;不但没入,连正解都还有问题,也就是纯正的理解我们还有一段的差距。如果你真正理解,你一定肯做,一定肯干!我们为什么做不到?理解得不够透彻,真理解到透彻了,一定会去做。

  【今云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这是释迦牟尼佛叫著须菩提尊者给他说,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

  【明明存有能观、所观。】

  有能有所。能:我观、我看;如来三十二相是我所看到的,有能有所。能所从哪里来的?从分别执著来的。

  【业识宛然】

  换句话说,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还是业识当家,业识就是妄心。我们今天讲用心,什么心?生灭心,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妄想心。此地讲的业识,就是妄想心。有这个心在,真心就不能现前。前面讲的一如平等,给诸位说,是真心,不是妄心,真心就一如平等。我们不会用真心;虽然有,不会用。可是必须要知道,真心跟妄心是一个,不二,离了妄心去找真心,找不到。佛在经上,关於这个事实也说得很多,「真妄不二」,「全妄即真,全真即妄」,我们在前面用金跟器来做比喻,用梦境来做比喻。真心、妄心是一不是二,佛在经上常用水做比喻,水跟波,《楞严经》上用这个比喻。把真心比作水,妄心比作波浪,波就是水,水就是波,没错!但是波跟水的样子不一样,作用不一样。波是动的相,水是静的相;换句话说,波要是不动,那就是水。妄心就是波,它在动。

  所以佛法修行是修定,修清净心,修定;定下来之后,那就是真心,定下来那就是一如平等;动的时候不平等,动的时候不清净。我们现在这个心是动的。这个地方讲,那个微细的分别执著,那是小波小浪,微波。我们六道凡夫的心是波涛,大风大浪。什么是风?外面的境界。境界一诱惑,风就吹动了,你的心里面贪瞋痴慢都起来了,贪瞋痴慢是波浪,大波大浪。三界之外的权教菩萨、声闻、缘觉,他们对外面境界的感受是微波微浪,他确实还有波浪,但是我们凡夫已经看不出来,觉得他很平;他要跟法身大士一比较,那就很明显,他的确还有小波浪;法身大士没有了,这个波浪没有了,完全平静下来了。业识要懂得,业识就是心动,动的心就是妄心。

  须菩提很聪明,佛这一问,尊者懂得佛的意思,所以前面说「如是如是」,这是前一段讲的,

  【乃云如是如是。殊不知早已非如,毫无一是矣。】

  前面讲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尊者答覆里面的深义,精华的义趣,唯如即是;如果通达一如,哪有不是?就在相上就能见到性。这一段是预防还有微细分别执著的人,「如是如是」,他不能说,不是他的境界。你要答个如是如是,那是法身大士答如是,没错,佛点头;我们如果跟著答如是如是,佛马上就摇头。这是真的,一点不假。那个答覆的话没错,都是「如是如是」,意思不一样,一个是真正明了,一个是随著人家言语在乱说,不是自己的境界。这是对於妄心做当家的人,他要说如是如是,那就错了。

  【古今多少行人,粗念稍息,便谓已证三昧。习气仍在,辄云任运腾腾。是皆以混滥为圆融,鲜有不堕落者。】

  这一段话说得好!把释迦牟尼佛说这一段的意思,慈悲都为我们显露出来了。由此可知,误解佛所说的,自古就不乏其人,何况於现代。粗念稍息,粗的妄念少了,少了,这个人怎么样?得轻安,刚刚得受用。心里面很安静,这是初得轻安,这是佛学的名词,轻重的轻,平安的安。刚刚得这个境界,这是我们学佛初步功夫得力。外面境界干扰小了,外面五欲六尘接触之后,不会大风大浪。小小的波浪,感觉到自己的心很平静,不太受外面境界诱惑,这是轻安。於是他误会,以为自己已经证得三昧,这在佛法里面称为增上慢,没有证得,他自以为证得。但是他并没有骗人,不是存心骗人,他自己搞错了,搞误会了,没证以为证得了,这种情形很多。

  我过去曾经遇到一位老居士,他告诉我,欢欢喜喜的告诉我:他证得阿罗汉果,我怎么讲他都不相信,他自己认为他真的证得了。他也不是欺骗人,也不是打妄语,实在讲是误会。到最后我搞得没法子了,我说好吧!真正证得阿罗汉,那一定有神通,这我们在佛经上读得太多了,须陀洹就有天眼通、天耳通,须陀洹是初果;你既然证得阿罗汉,是四果罗汉,我们在他家客厅里头聊天,我说你大门外头有人走过,你有没有看到?他说:没有看到。那你没有证得阿罗汉,墙壁你看不穿,你真正证得阿罗汉,门外墙壁外面任何人走,你一定会看很清楚,你有天眼。你天眼还没有得到,你连须陀洹也没证到。这样他才相信,才知道自己误会了。他是心轻安,念佛功夫真的得一点力。从前遇到外面境界,人家赞叹很欢喜,人家要是骂他几句,生气好几天;现在遇到这个境界,大概已经不动心了,已经无所谓,就以为自己证阿罗汉果了,其实那还远得很。但是总是好境界,有进步了,可是不能有误会;有误会,功夫就不能再向上提升。这是粗念稍息,这个情形确确实实有,以为自己证得三昧。

  「习气仍在」,习气还在,也学菩萨游戏神通,那还得了,那不得了!「任运腾腾」,就是常讲的,诸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人间游戏神通。像大家所晓得的,古时候的济公活佛,那就是任运腾腾,他什么忌讳也没有。近代民国初年,也有一个这么样的法师,金山活佛,是江苏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我们最近这里印的《金山活佛神异录》,那是乐观法师写的,我们把它印出来给大家看看。那是任运腾腾,但是他那个样子我们做不到,我们没有法子。这个法师,你们去看看《传记》就晓得,他一生都不洗澡的,他冬天、夏天就一件衣服,他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他吃东西是乱七八糟的。人家丢在地下东西不要的,他都捡起来吃,别人供养他的钱,钞票,他一拿到手就吃下去,那个钞票细菌多少,他那个学不得。我们在他的《传记》上,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他从来不洗澡的,有一天好心的居士准备洗澡水让他洗个澡;那个洗澡水,人家喝了,什么病都治好了,你说奇怪不奇怪!我们看到金山寺的妙善法师,我们就想到古时候那个济公是真的不是假的,妙善法师跟济公非常相似。这个我们学不得的,为什么?我们习气还在,他没有习气,他可以做,我们不能做;我们要这样做,那就是以凡滥圣,我们凡夫冒充圣人,那还得了!「皆以混滥为圆融」,他们是圆融的,我们做不到,这是冒充不得的!「鲜有不堕落者」,鲜是少,少有不堕落的。怎么可以学这种人,自以为得自在!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这是现在社会学佛人都应该要警惕的。中国的佛教,无论出家、在家,都吃长素、素食。现在学密法的人很多,密法吃肉。没错,这个密宗真正修行有德行的人,他吃众生肉是超度它,你吃众生肉,有没有能力超度它?你要是没有能力超度它,是不是吃它半斤,将来要还它八两呢?这个问题就严重了。不要认为好像密宗对於五欲六尘都可以充分的去享受,又能即身成佛,这个法门太好了!换句话说,不断贪瞋痴也能成佛,所以学密的人很多很多。他将来会不会有结果?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讲得很多,怕的是将来都要堕三途,不能即身成佛,哪有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了解密宗的历史,密宗承传的状况,你才晓得他的生活方式怎么来的。密教在中国,在西藏、西康、青海,这些高原地带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主要的食物就是牛羊肉,他没有稻米、没有蔬菜,这是不得已的。你现在有五谷杂粮,有蔬菜可以维持生活,你就不应该再吃众生肉。虽然吃肉不是杀生,但是间接的杀生,不是直接是间接的。你不吃肉,人家就不杀了,因为你要吃,他杀了再卖给你,这些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所以我们纵然学密,也不应该学他们那种生活方式。为什么?我们的分别执著犹存,不要说言语造作,起心动念都有罪过。所以这个的确很少有不堕落的。

  【此是行门歧途,必须识得,以免误堕。】

  这是修行里头的岔路,你要认识清楚,你才不至於误会堕落了。我们要问:古时候济公长老,他示现的那个是为什么?诸位必须要知道,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示现种种形相,我们前面讲过,都是感应道交。他自己没有意思,完全是众生的感应,应一类众生之机。宋朝那个时代,济公出现在宋朝,那个时代大家持戒很严。持戒很严有所谓死在戒条之下,被戒律捆死了,动弹不得了,这是对於佛制戒的意思不清楚。所以济公示现一个真正解脱自在,你太保守了,他就示现开放,破你的执著,破你分别执著的。如果济公长老要在我们今天,他一定示现一个规规矩矩持戒的人。为什么?我们大家现在大家不持戒,开放自由了,他一定示现一个很守规矩的人,都是给我们做榜样。我们有什么病,他用什么方法来治我们的毛病,要明白这个道理。每一个地区,众生的病不一样,每一个时代众生的病也不一样,所以佛菩萨应现在世间,种种不同,我们明白这个意思,你疑惑就没有了。你才能看出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真正是普度众生,都是利益众生的。

  这一段,须菩提尊者答的话:「不应」,「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应,实在讲也是个活句,《般若 经》里头说老实话,没有死句,字字句句都是活的,怎么讲都讲得通。

  【意显非绝对不可】

  跟前面答覆的「不也」意思相同,不是绝对不可以。

  【若其情识已空,则有相等於无相,无相何妨有相。】

  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行!有什么不行?就跟前面讲的「如是如是」,可以!条件是业识真正空了;也就是说,必须要转八识成四智,这样的人行!没有问题。如果没有转识成智,那就不可以。底下讲,

  【而非少有情识者,所应混滥也。故曰不应。】

  对於权教、二乘(小乘声闻、缘觉)、六道凡夫来说,不应。不应是包括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他们微细的妄想执著没断,所以不可以说见相就是见性,不可以。

  【此语正是切诫学人者】

  对我们初学,可以说是严重的告诫。

  【佛说一如平等,是令一异皆不可执。】

  不能执一,不能执异;一是空相,异是种种不同的形相。由此可知,一是性,异是相,性相两边都不能执著。《般若 心经》里面所说的色空,色就是异,空就是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一如。如何能见到一如?还是这么个道理,两边不能执著,执著一边就不如,就不是。所以说一异(就是两边)都不可以执著。

  【今以相观性,明明执一。】

  我在相上见性,性相两边你执著一边,所以明明执一。

  【尚得曰一如乎】

  那就不是一如的境界。从相见性,不执著相也不执著性,那就一如;你还有相可见,有性可见,你两边都执著了,哪里是一如?一如的境界,说实在的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如说不出来的,也想像不出来的。你一想就是微细的分别执著,早已经不如,早已经不是,这个意思很深很深。诸位要从这些文字言语里面去体会,你可不能执著言语文字,执著言语文字,那你就完全错了,你都落在分别执著里头;必须把分别执著统统抛弃,舍得干干净净,一如就在面前。有一如这个念头,就不如,这很重要很重要。世尊提到转轮圣王,转轮圣王也要介绍一下。

  【转轮圣王,以十善化世,为人世第一大福德人。具三十二相,由有漏福业而成。不同佛之由无漏法身而现者也。】

  世尊告诉我们,世间福报大的人就作王,大国王、小国王,都是过去生中修大福报的。现在民主国家的总统也是王,都是过去生中修大福报。但是总统那个福比国王要差得很多,为什么?国王一切自己可以做主,总统还受国会的干涉,受人家的限制,不能完全做主,福报差一点。福报大的当王,所有的人都得要听他的,这是王。最大的那个王,佛告诉我们是金轮圣王,轮王。为什么称他为轮王?他有轮宝,他有这个宝,宝物。轮宝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兵器,打仗的时候他用这个做兵器,轮宝,所以称他作轮王。最大的轮王是金轮圣王,他统治四天下,四天下就很大了。要照黄念祖老居士的意思来说,四天下就是一个银河系,他是这一个银河系的王。这个银河系这么多的星球,都是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这是金轮圣王。第二等的是铜轮王,铜轮王他管辖的是一四天下的三天下,就是四分之三,一个银河系四分之三他能够统辖得到。小的叫铁轮王,铁轮王,还有银轮王,银轮王管三州,铜轮王两州,二分之一;铁轮王管一州,就是四分之一,银河系的四分之一,这个范围也了不起。他的势力能够达得到,就是他的轮宝可以达到的地方,他的武力可以征服的地方。我们这个世间没有轮王出现,自古以来,从来也没有出现过轮王。因为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统一全世界的国王都没有,历史上都没有,何况还要统辖其他的星球!我们现在科学家往外太空发展,要征服太空,那大概就是轮王的观念,就这个念头了。

  不过我们近来常常看到有飞碟到我们这边来,也许就是轮王的轮宝。实际的样子我们没有见到,但是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报导,大概不是假的,是真有这些事情。我自己见过一次,那个时候可能还没有学佛,我在台北,见到一次飞碟,我见到的时候,停在空中,它不动的,大概停的有十几分钟,很明亮。有些人说那个恐怕是信号弹,军中打的信号弹,打上去的,面积很大、很亮。但是十几分钟之后,它就移动,刚刚移动的时候速度很慢,愈来愈快,愈来愈快,一下就不见了。到第二天报纸上也登了,看到的人不少。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的重视,这是不明的飞行体,它可以停留在空中,我只看到一次。所以这个东西是真的,不是假的,绝对不是看错,很多人看见的。我想佛经上讲的轮宝,大概就是这些东西,确确实实是佛所说的,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武器,他用这个来征服其他的星球,这是统辖太空;不是统辖这一个地球、一块版图,不是的,那是小王,那个不是转轮圣王。

  转轮圣王福报大,世间真是第一大福德人,过去生中修的大福。「以十善化世」,必定是仁慈的,教人以十善业道,以这个教化众生。转轮圣王也是有三十二相。由此可知,世间的福报,三十二相是果是报,是果报,果报必有因。他的因修得很圆满,所以他的果报圆满,但是他是有漏,什么叫有漏?妄想分别执著没断,修一切善福,得这么大的果报。他跟佛不一样,佛的福报也是圆满,但是佛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因此佛的三十二相比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还要殊胜。这两个一比较,佛的三十二相非常明显。这是附带在此地说,介绍一下转轮圣王。请看底下一段经文,说偈结成,结成「遣取相明非一」,结这一段: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首偈在《金刚经》里面也很重要。我们看底下注解:

  【尔时二字,是令学人应与上段经文同时体会。】

  这个两段,这是两小段合起来是一个整个的意思,这两小段不能分的。我们今天很好,这两段同时来看的,所以意思能看得圆满。

  【因偈中所说,正是所破所解之所以然。】

  也就是说,为什么佛不许微细分别执著没有断的人,不可以说在相上就能见性,他举三十二相举这个例子,不可以说从相上去见性,道理在哪里?这一段说出来了,这首偈子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继续看注解:

  【色,统指一切色相,三十二相当然包括在其中。】

  若以色见我,假如你从相,这个「我」是性。

  【两我字,指如来言,即是性也。】

  诸位要懂得这个意思,如果不懂意思的话,就会搞错了。释迦牟尼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我不从色看你,我从哪里见你?我们当然是见色闻声,才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经说法,才知道!所以这个我,不是讲我们个人的我,这个我是讲的真如本性,是讲如来,用这个做代表的。就是后头说「不能见如来」,意思是一样的,那个我就是如来;就是说你从相上不能见性,是这么一个意思。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六尘,六尘通常用一个「色」代表,色不能见性,声香味触法都不能见性。法里面包括佛法,如果从佛法里面可以见性,那世尊绝对不会在本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绝对不会说的。佛法也不能见性,你要见性,佛法也要舍掉,你才见到性,这个诸位要知道。别的东西放下,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放下,佛法是宝贝,法宝不能放下,坏了!照样不能见性。一个色代表了,色声代表了。声,用这个「声」就把说法包括在里面,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都是以音声为佛事,这个我们大家都晓得,那个时候没有写成书,都是音声为佛事。

  【正谓不可执取上来一如平等诸说】

  前面讲一如,诸法一如,无实无虚,不一不异,诸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些说法就包括在音声里面,佛说了这么多。如果你要向文字、音声当中去求,求明心见性,就错了!那是人家行邪道,就错了!心外求法,这就变成外道了。为什么?下面说明了。

  【若以色见】

  色见就是相见,你要是想从相上见,

  【以音声求。显然业识用事,执著六尘境相。故斥之曰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佛这个话用意太深太深了,很难体会。说出这样的话,真是慈悲到了极处。我们不论别人,想想自己,自己现在在学佛,是不是从色相、音声当中求?我们真的是搞这个。多少人在佛堂里面,我们看到他烧香跪在佛菩萨面前,在那边祷告叽咕叽咕,搞了半天还不起来,他就是从色相上求。知识分子从《大藏经》经本里面去求,经本还是色相,也是色相,听讲经从音声。民国初年妙善法师示现的,破我们这个执著。妙善法师一个人也没有庙,他居无定所,今天到这个信徒家住几天,明天到那个信徒家去住几天,一年到头都在外头游荡,不知道人在哪里。可是每一个家庭都很欢迎他,都把他当活佛来供养,他没有拘束。他念佛跟别人念的不一样,平常他从来也不拜佛,人家跟他顶礼,他赶快跪下来也向人家顶礼,随和,一点架子都没有。一般出家人看他好像看不习惯,好像出家人,在家人顶礼,接受是应该的;哪里一看到在家人顶礼,赶快就趴在地下磕头还礼,他就是这个习惯。破我们的执著,破我们的分别,破我们的习气。寺院庵堂、佛门的道场,要供养庄严的佛像,不但佛像要庄严,叫一般人进来一看生欢喜心,还要布置许许多多的道具,幡幢、宝盖、香花供养,诸位要晓得,这干什么的?这是不是修行?不是。接引众生,它用意在此地。我们道场里面住众,每天做早晚课,威仪整整齐齐的,唱戏表演给别人看的,要懂得这个意思,给那些初学佛的人、没有学佛的人,让他看到这些人对佛这样的尊重,大概佛还不错,我们去打听打听;接引他入门,这就是唱戏表演给人家看。真正修行是不著相。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寺院道场所有一切设施,都是为了接引众生的。但是你要晓得,众生,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区,文化背景不一样,意识形态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你要了解他们,然后你用什么样的设施才能度化这一方的众生。你要拿著中国这一套,还拿著中国古来这一套,去度现代的外国人,决定行不通的。所以佛法一定要懂得现代化、本土化,你才能度当地的那些众生。

  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比喻,譬如画大家都喜欢,可是有个地区他特别喜欢某一种画,你在佛堂里面供养,就选择他们大家都喜欢这个画,他看到欢喜。一切为众生,不为佛,佛菩萨不要,佛菩萨一切一如,他哪有这个分别执著?所有一切的选择,都是为当地众生,为他们来选择的,他们喜欢什么;譬如建个道场,他们喜欢什么形式的,像我们现在这些道场都建设中国形式的,新加坡这个地区被中国同化了。可是在外国你建出这样的道场,说实在话,对象对谁?对华侨,外国人不进来。外国人一看,这中国古老的文化,他不进来。色相、音声,我们要会用它,决不能执著它,执著就错了。这个地方讲,还有微细的执著。显然业识用事,执著六尘。

  故斥之曰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佛在此地喝斥这一类的人他错了。行是修行,他不是修行正法,他修行的是邪法。邪正的标准,我们要知道,正法,你一定成佛,这是正法;不能成佛,那是邪法。你学佛了,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修一点福报是邪法,不是正法。诸位要知道,正法的标准,一定是超越六道轮回,勉强来讲阿罗汉算是正法,超越轮回了;但是他还不能算纯正,因为他还有微细的执著。真正纯正的正法是法身大士,那是正法。我们今天说老实话,别说破无明,见思烦恼伏都伏不住,没有这个能力。你要不相信,自己坐下来,坐五分钟,很冷静的去观察,你心里头有没有妄想,五分钟当中不晓得想了多少!你就晓得心里头妄念的起伏,伏不住!试试看念念佛号,看看压得住压不住,还是压不住,这个就知道不行,有什么能力了生死出三界?实在讲除了念佛带业往生,没有第二条路。对我们这种人来讲,正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对我们来讲统统是邪法。为什么?不能成就。不能见如来就是不能见性。

  【是则欲观一如,非尽空情识不可。】

  你要把情识,情是烦恼,识是妄想分别,要把它断得干干净净,你才能见性,这是把道理说出来了。可是又怕我们还有疑惑,刚才讲了,我们学佛不能离开佛像,不但寺院里头有庄严的佛像,我们居士、学佛的人家,家里面也供养佛像,怎么能离得开色相?底下说:

  【佛经中每令人观佛相好,须知此是方便。】

  这是对初机来说,初学佛的人有好处。为什么?你这个业识里头,一天到晚都是贪瞋痴慢,这个对於自己伤害太大太大了,既然有妄念、有妄想,我不想别的,专想佛,这个好!把妄想的对象换一换,这是个方便法,临时的办法,教你想佛像,教你想佛经,佛经里面讲的这些意思,你就想这个,想这个比想世间五欲六尘好太多太多了,这是初步的修学,可是那个功夫要知道向上提升,并不是到此为止,要知道向上提升。此是方便。

  【故令舍染观净】

  佛相是清净的,菩萨相是清净的,你要是常常观想有好处,最小的好处,最明显的好处,相随心转。你的相貌天天想佛想久了,就变成佛相,就变成菩萨相。所以你供养一尊很庄严的佛菩萨像,天天想,想个五年、十年,你的相貌会变,会变成佛菩萨的相,体质会变,会变得很健康没有毛病,佛菩萨身体健康没有毛病;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佛法修行,对观想非常重视,你看净宗的修行,《十六观经》。

  【所以《十六观经》中,最要者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数行文。】

  这两句是我们净土宗修行的原理,基本的理论。从这个理论上,我们就明了念佛成佛,我们得到这么一个答案。是心是佛,这个心就是真如本性,一切万法之本体,这个心跟此地经上讲的如来是一个意思,真如本性是一切万法的本体。佛就是这个心现出来的,菩萨也是这个心现出来的。从这一句里面,「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作佛是我们现在干的。我们天天想佛,天天看佛像,我们就作佛。能不能成佛?决定能成佛。为什么能成佛?我们心性本来可以现佛。从这两句,我们把它展开来看,是心是菩萨,是心作菩萨,你从这个道理一引伸就如此。菩萨是我们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我们只要念菩萨、想菩萨,就变成菩萨,道理在此地。同样一个道理,是心是人,是心就作人;是心是鬼,是心就作鬼;是心是地狱,是心作地狱。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心作的。这两句是把总的理论给我们说出来了,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而实实在在讲,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依这个道理,决没有违背这个道理。

  我刚才讲了,是心是鬼,是心作饿鬼。所以你从那个心,前面那个心,是心作佛的那个心,那个心是一(我们前面讲一异,那个心是一),是真如本性,是万法的理体;下面这个心是识心,就是分别心,分别妄想执著的心,妄心。前面那个心是真心,真心是本体,能现;后面这个心,能变,它把境界变了。所以佛在这个地方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那个境界相会变。什么是鬼?贪心是鬼。贪财、贪名、贪色、贪佛法都不行,不能说我贪佛法就作佛,没这回事,贪佛法还照样作鬼。为什么?贪心作鬼,并不是讲贪的对象,是讲贪心。所以世出世间法不可以贪,记住,要贪的话,就是我作鬼了,将来就变饿鬼道;饿鬼道现什么?是心是鬼,那就饿鬼道现前。地狱是什么?瞋恚、嫉妒,不能有。有瞋恚、有嫉妒,是心作地狱,那麻烦大了,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所以这几行文,真是把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原理讲清楚了。

  【明得一切唯心,则知虽观相好而不执实,其分别执著之情识遣矣。】

  聪明人,有智慧的人,观相而不执著相,观想而不执著想,这是两边不住,那个能见性,那就是能成佛,是心作佛了,在十法界的佛法界里面。连这个念头统统都没有了,那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所现的是一真法界。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一定要懂得,知道怎样修法。底下说,

  【念佛人虽观见弥陀现前,极乐世界现前,亦不可著也。】

  决定不执著,要知道事实真相。念佛人有见阿弥陀佛的,梦中见佛的人很多,定中见佛的人也很多。念佛,念佛堂里面止静的时候,就是坐下来念佛的时候,这个时候也有人见佛、见莲花,见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个情形。见到之后,要若无其事才好,如果一见到,「这不得了,我念佛有功夫,见到佛了,你们都没有见到,我比你们高明太多了!」这就完了,就著魔了。见如不见,真正见到这个瑞相,心里面若无其事,从来也不会把这个当作话题来给别人说,这是好境界。如果你见到之后,常常在外面炫耀,你所见的不是真的,是魔境界。真正的感应,是心清净,感应西方依正庄严现前。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过去慧远大师,我们净土宗初祖,他一生当中见过三次西方极乐世界,从来没有告诉过人,任何人都没有提过,他往生的时候说出来的。他临终往生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又现前了,他告诉大家,他说我要走了,这个境界过去曾经见过三次;人家问他,你见到这个境界怎么样?跟《无量寿经》上讲的完全一样,那个没错,经是证明,跟经上讲的完全一样。因为慧远大师那个时候,佛经净土宗的经典翻译成中文的,只有一种《无量寿经》,《弥陀经》、《观无量寿经》都还没有翻出来。所以最初远公大师建立净土宗,就依靠一部经《无量寿经》,这是我们净宗第一经,这个要晓得。

  现在人一般讲不老实,沉不住气,小小境界就到处炫耀,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所以佛菩萨绝对不现这个境界给你看,为什么?你禁不住!一定要大风大浪不动,佛菩萨示现一下,让你增长信心,让你自己晓得往生极乐世界有决定的把握,是这个用意,不是叫你到处炫耀的。可是有许多感应,初学的人有,以后呢?以后就没有了,我也遇到过。有个同学告诉我,他初学的时候感应很多,看到光、闻到香,绝对不是自己烧的,闻到异香,一年当中会有好几次。现在学佛学了十几年,一次都没有了,他问我是不是退步?那我也给他答覆,就跟《金刚经》上讲的答覆一样:亦是亦不是。怎么亦是亦不是?如果你自己这些年来念佛,一面念佛一面还是打妄想,那就一点不错,你完全退步了。为什么说亦不是?如果你这么多年来,用功很得力,确实烦恼轻,智慧长,那就不是退步。因为你初学常常有这些感应,增长你的信心,信心有了,不能再现了,再现就变成魔了,哪有常常现的道理!再现是什么时候?临终接引的时候,相一定现前,平时不会来打扰你,不会来干扰你。所以完全看你自己修行的境界,这个答覆也是亦可亦不可,不是一个肯定的答覆。所以境界现前不可以执著,不可以炫耀。现在有很多地方,见光见什么,还要照相、还要录音,到处拿去炫耀,不好!佛法是教修清净心的,不是搞神通感应的,这个要记住。神通感应决定是坏事情,不是好事情。所以,佛法决定不以神通感应作佛事。

  【上来遣相已遣至极处】

  遣相是叫我们放下,所有一切的法相都要放下,以至於到最后微细的分别执著也要放下,这达到极处。

  【因少有所取,便著色相。】

  我们自己修行用功,要常常在这个地方回光返照,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还有没有这些事情,妄想分别执著,还有没有这些事情。这些事情现前,就是我们一般人讲,心里面有牵挂,有忧虑、有牵挂,稍稍有就著了相,四相都具足了。

  【便是向外驰求】

  向外驰求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攀缘,你是攀缘,你不是随缘。

  【便非正知正见】

  你的想法、看法都是错的,不是正知正见。生活是修行,修净土的人也要生活,修净土的人也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人群。你每天都要对人、对事、对物,这一句佛号念念提醒我们修清净心,念念提示我们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叫真正念佛,这心里头有佛。除佛之外,一切要放下,心里面不可以有丝毫分别执著,不可以有丝毫的牵挂。一定要晓得,牵挂是六道,是轮回,无论牵挂什么都是轮回心造轮回业,这样往生就困难。

  【便是法执我执】

  有丝毫的忧虑牵挂存在,就是妄想,就是烦恼,妄想是法执,烦恼是我执。

  【便与空寂之性相违】

  学佛的人,我们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明心见性。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还是为了明心见性。在我们这个世间环境不好,障缘太多,明心见性不容易。我们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别的,换一个环境,那个地方没有障碍。十方诸佛刹土,诸佛都有净土,不能说诸佛净土不好,诸佛净土障碍少,不是完全没有障碍,比我们这里障碍少,好一点而已。西方世界完全没有障碍,论到修行的环境,西方世界是所有一切诸佛刹土第一。假如不论修行,论庄严、依正庄严、论美好,有许多诸佛世界超过西方极乐世界,这是释迦牟尼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超过极乐世界太多太多了。但是要论修行的环境,没有一个世界能够跟极乐世界相比,这也是世尊为什么教我们选择西方世界,为什么要教我们念佛求生弥陀净土,道理在此地。这就是有妄想分别执著,就与性德相违背。空寂之性就是清净心,你的心不清净,你有分别,你的心不平等,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要练!本来这些人我看不顺眼,我练习,练习看得很顺眼;本来有一些人我看了很欢喜,练习看得很平淡,要把它看平等,要把自己的心恢复清净,这是功夫。念佛人如何下手?阿弥陀佛!遇到人不欢喜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个不欢喜就没有了;遇到这个人生欢喜心,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把心念平等,念清净了。念佛的方法好!你要会用,会用就是会用功,不是说一天念几万声,看到这个人还讨厌,看到那个事情很喜欢,那有什么用处,那没有用处!所以要会用,在起心动念之处,一句阿弥陀佛压平了,恢复到平静,这叫会用功。你不会,岂能见如来!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金刚经       净土法门)(五明学佛网:金刚经       净土法门)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慈法法师:净土法门的三种殊胜利益:往生、成佛、度生 

 李利安教授:《金刚经》玄奘译本对罗什译本的补正作用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法门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论净土法 

 法界法师:金刚经讲解 第十二讲 

 法界法师:金刚经讲解 第十一讲 

 法界法师:金刚经讲解 第十讲 

 法界法师:金刚经讲解 第九讲 

 法界法师:金刚经讲解 第八讲 

 法界法师:金刚经讲解 第七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