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佛陀教育与净土宗


   日期:2011/1/9 11: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空老法师讲述  2006/10/13  英国剑桥大学  档名:21-354-01

  尊敬的莫教授,诸位老师,诸位大德,诸位同学,大家好!

  感谢佛学社给我们安排这次的聚会,让我跟大家介绍佛法,特别还有净土宗。佛教是个宗教,很多年来给我们社会上有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它是属于迷信、它属于消极,不是社会大众所欢迎的一个宗教。这种错误的误导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在五十五年之前,我追随方东美先生跟他学哲学,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居然是佛经哲学。当时我感到非常的惊讶,我说佛教是迷信的宗教,怎么会是哲学?我记得那一年我二十六岁,我的老师是四十五岁,他大概比我大十八、九岁,他告诉我,你不知道,他说佛是大哲学家,佛是大哲,佛是圣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我向老师请教:老师,你是从哪里学来的?老师告诉我在抗战时期,中日战争时期,他在中央大学教哲学。那时候政府在四川,抗战期间政府在四川,中央大学也在四川。有一年他生病,在峨嵋山养病,峨嵋山是佛教的一个大道场,那个地方非常幽静。他说在山上养病时间也很长,有二、三个月的时间,山上没有报纸、没有杂志,没有书看,只有佛经,所以他天天就读佛经。一读佛经才发现佛经里面才是哲学里头最精华的地方。他那时候特别为我介绍,佛教有十个宗派,讲到最高哲学的应当是《华严》跟法相唯识。我从接受老师教导之后才改变对佛教的看法。从认识老师把佛经哲学介绍给我到今年是五十五年,在这么多年的学习、教学当中,我们确实肯定了老师的认知是正确的。

  这次我参加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的这个活动,遇到中国驻联合国的大使,他也是中国的教育部副部长,我们在一起有两次机会长谈,他问我儒算不算是宗教?因为在中国,佛是宗教,道家也是宗教,他说儒算不算是宗教?我告诉他:儒释道这三家都不是宗教。他感到非常的惊讶,他说:我从来没有听到人这样说过。

  我们这边有很多同学是研究历史的。以后专门教我佛学的一个老师是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给我第一本读的书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这个传记的名称在《大藏经》里面叫《释迦谱》、《释迦方志》两种,都是唐朝时候人的着作。从传记里面,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是因为看到众生的生老病死苦,看到这个才发心来从事于研究、从事于教学。所以佛教修学、教学的目的是如何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佛告诉我们,所有一切众生的苦从哪里来的?从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迷了,没有觉悟,所以你的思想、观念、言行都是错误的;错误的思想、言行带来的后果就是苦。所以佛通过自己的参学、修行,觉悟了,明白了,明白之后,自己的痛苦就解决了。

  我们从很粗浅的现象上来讲,觉悟之后,他就不会受外面境界的影响,中国孔子在《论语》里面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这个境界很接近,但是比孔子要深,比孔子要高得很多。这句话里面的意思很深,我们一定要明了,“学而时习之”,习是什么?就是你所学的必须要落实在你的生活上,现在人讲,我们所学习的就要跟生活结合,跟生活打成一片,跟工作结合,跟处事待人接物都能融成一片,这里面就有快乐了。佛告诉我们,在现象上来讲,觉悟是清净的,迷惑的现象是动荡的,所以这叫真正的功夫。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境界,都保持自己的心、念头要清净,这在佛门里面称之为禅。所以禅是佛教修学的中心。

  提到禅,大家就会想到禅宗,其实佛教任何宗派都离不开禅,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也就是觉悟的方法、觉悟的门径。觉悟的方法、门径很多很多,因此,佛教在唐朝时候有十个宗派,小乘有成实宗、有俱舍宗,但是在唐朝末叶到宋朝的时候,这两个宗派在中国就消失了,剩下来大乘八个宗派。无论是哪个宗派,无论是哪个法门,给诸位说,全都是学的禅;只是方法不一样,形式不一样,原理原则、方向目标完全相同。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到后来,大乘分成八个宗,里面有一个宗派是禅宗。禅宗跟其他的七个宗派,那七个宗派叫教下,所以中国有宗门教下。这就是最早佛门里面讲的宗教,宗就是禅宗,禅宗以外的派别都叫做教,跟我们现在讲的宗教意思完全不相同。

  宗门跟教下有那么大的差别,那就是在修学的方法上是完全不相同的。宗门就是禅宗里面的,专门讲求顿悟,教下是渐悟,是慢慢的开悟,他那个是一下就开悟的。就如同我们现在学校里面读书一样,其他七个宗派必须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慢慢的才拿到毕业证书。禅宗就像天才班一样,他不要念小学、中学,他都不要念,甚至他一下就念博士班,甚至于博士班都不念,只参加博士班的考试。所以这是宗门跟教下的差别。

  所以禅宗在中国虽然是很发达,真正在禅宗上开悟的,大彻大悟的人并不多。这种顿悟是在唐朝之前,南北朝的时代,是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来的。达摩到中国来的时候,他只传了一个人,真正开悟的只遇到一个人;一直传到第六代都是单传,一个老师一生当中只遇到一个天才学生。到第六代惠能大师,那就不一样了,在他一生当中,他教学的,真正大彻大悟的有四十三个人;惠能以后,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人能达到他那个水平。所以惠能以后,这些后面弟子的承传,大概最多的没有超过五个人。其中大多数自己悟了之后都没有能传下来,也就是他这一生当中一个学生都找不到。

  佛的教学,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认识,他的目标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不管是宗门、是教下,这个目标是相同的,方向、目标都相同,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中国大乘教是八个宗派,在日本是十三个宗派,这是分法都不一样,法门当然就更是复杂,一个宗派里面可以分很多支派,都有它依据的经典跟修行的方法。我们知道法门虽然多,确实是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到最后,像我们这个教室、我们这个殿堂,进来的时候有三个门,没有进来,殿堂外面有三个门,进来之后就是一个,门就没有了。

  这三个门,第一个就是叫觉门,就是觉悟、大悟,大彻大悟,那就是禅宗代表的。第二个门叫正门,正知正见,这是慢慢开悟的。像《华严》、像《法华》、像法相唯识,这些都是属于按部就班学的,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念上来的,到最后他就开悟了。第三个就是净,清净心,净土宗是属于净门,密宗是属于净门,都是修清净心入门的。所以说到净土宗,净土宗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指导修学的一部经典就是《无量寿经》。在中国翻译经的目录当中,我们看到《无量寿经》从汉朝时候开始,一直到宋朝时代,八百年间曾经有过十二次的翻译,在佛经里面翻译,《无量寿经》翻的次数是最多。因为年代久远,在从前书籍都是用手抄本的,所以很容易散失,一直到现在,这十二种目录有,存在,实际上这个经书只有五种留下来,七种遗失了。

  从现存的这五种经,我们细心去观察、去研究,它这里面出入很大。譬如《般若》里面的《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六种译本,《大藏经》里面都有。但是它六种译本是六个人翻的,它原本是一个,六个人翻的,当然文字不会一样,但是里面的意思大同小异,没什么多大差别,就肯定是一个原本,六个人翻的。我们看《无量寿经》就不一样了,它这五种本子里面差别很大,最明显的就是阿弥陀佛的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我们平常看的,康僧铠翻的本子普通流传是最多的,有三十六愿的、有二十四愿的,它怎么会差别这么大?由此可知,这原本决定不是一个本子。所以古来大德从这个本子上来看,就肯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这《无量寿经》不止一次,至少讲过三次,它三种原本不一样。所以其他经他一生当中只讲过一次,《无量寿经》讲过三次以上,因为那个七种本子没有看到,现在看到,至少它是三种不同的版本。由此可知,古人对这桩事情就很重视,佛在世多次宣讲,那一定是很重要的法门,所以就引起大家的注意。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从三十岁他觉悟之后,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之后就开始教学,在中国历史上记载,他是七十九岁圆寂的,所谓是“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他教学四十九年。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所以分正法、像法、末法。正法一千年,戒律成就;像法一千年,禅定成就;末法一万年,净土成就。所以这个我们就了解,现在释迦牟尼佛离开我们至少是二千年以上,就是正法过去了、像法过去了,现在是末法时期,末法有一万年,修什么最容易成就?修净土最容易成就。因此,他净土经当年在世多次宣讲有道理。

  我们今天研究佛法,但是从前我的老师传给我,他说佛学跟学佛是两桩事情。佛学就是把佛教的经典当作一门学术来研究,像在学校里面,我们研究的论文,可以拿到硕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这是佛学。虽然拿到博士的学位,你们的生活,你们的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还是很辛苦。如果是学佛就不一样了,学佛,我要以释迦牟尼佛做榜样,我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那里面就有乐了。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生活很辛苦,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在我们一般人看他生活很苦,而不知道苦中有乐,那个乐是真乐。一般世间人追求世间的名闻利养、荣华富贵,好像看起来生活很富裕,有权、有势、有财富,好像很快乐,那个乐中有真苦。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希望大家要好好记住。

  苦中有乐,其乐无穷,乐中有苦,其苦无尽,这里面道理很深,这就是高等的哲学。我跟诸位说出来,诸位能够体会的是很浅显的,必须你自己契入之后,你才会发现是愈感到愈深愈妙。譬如我们举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明白佛法之后,懂得养生之道,我们采取素食,我学佛大概半年就开始吃长素了,五十五年就是素食,生活非常简单。一般当时我的同学、朋友、长官看到我:你怎么这么消极,怎么肉都不吃了?这么消极,说我过修道苦行僧的生活,觉得我很苦。现在几十年之后,他们退休了,都老了,跟我一比,身体差太远了,觉得我快乐。我乐,他真苦了。

  我向我的老师请教,我从方老师那里知道佛法的殊胜,佛法的好处。第二个是专门教我佛学的老师,章嘉大师,我向他请教:我现在懂得佛法的好处,有什么方法让我很快的就契入?他告诉我六个字,“看破,放下,舍得”。这个方法我们学到之后,通过半个世纪的学习,知道这是佛法的真传,无论哪个宗派,八万四千法门,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

  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是能力,相是相好。《华严》上又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成佛,现在为什么我们变成凡夫?佛说了,“但以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明白、就懂得了,这明了、懂得就是看破,看破之后,我们要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对一切人的执着、对一切事的执着、对一切物的执着,甚至于对佛法的执着都不可以有,我们要把执着放下。执着放下了,在佛门里面就证到第一个果位,叫阿罗汉;然后你得第一个果位,就是像我们现在学校的学位,第一个学位你拿到了。你再进一步把分别也放下,那你就证到第二个果位,硕士果位,第二个果位叫菩萨;再往上提升,就是把妄想也放下,那你就证到最高的果位,叫佛陀。

  所以我们本来是佛,就是现在因为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就变成一个糊涂佛。所以糊涂佛就叫凡夫,凡夫就是糊涂佛。所以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佛教不是宗教,佛里面没有神,佛在哪里?每个人自己都是佛,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是佛。如果妄想放不下,放下分别执着,那你就是菩萨。分别再放不下,只放下一个,把执着放下,那你就是阿罗汉。所以阿罗汉、菩萨、佛都是自己不是别人。所以佛教确实它是教育,它是哲学。

  我们要用现代的言语跟佛做一个定位,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古代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家。因为他的教育,他不分国家、不分国籍,也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只要愿意跟他学,他都诚诚恳恳的来教他。佛一生的教学没有要人缴学费,不收学费,统统是义务的,所以他的身分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这对他是名符其实。所以你要是了解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蹟,我们真的对他佩服到、尊敬到五体投地。

  我的老师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学佛之后,我们的快乐在哪里?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身心没有压力。一生当中读我们欢喜读的书,做我们欢喜做的工作,你说多快乐!这个社会的动乱,治世也好,乱世也好,都不受它的干扰。对于今天的世界,今天的社会,方方面面你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世间人之所以他看不清楚、看不明白,他是迷在其中,中国谚语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不要跟世间人混在一起,站在旁边看他就看得很清楚。所以今天这个社会是个大染缸,我们要保持自己的清净心,不要受染污。我告诉诸位,我已经有四十多年没有看过报纸、没有看过杂志、没有看过电视,那是染污,我们不受染污。

  所以我一生感谢我的老师。我的老师要不告诉我,我不知道世间有这么好的人生,所以永远感谢老师,带给我人生一条正确的方向、正确的目标,幸福快乐的人生。清净心决定从戒定慧学起,如果舍弃了戒定慧,那就变成佛学,就不是学佛。现在时间正好,一个小时,感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念佛       净土法门)(五明学佛网:念佛       净土法门)  

 黄夏年教授:湖北高僧本焕长老的参禅与念佛说——《本焕长老 

 楼宇烈教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净界法师:静坐念佛五点记数法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净界法师:现在念佛人的通病 

 净界法师:印祖: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 

 净界法师:我们一路念佛就好,为什么要修观? 

 净界法师: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净界法师:你直接去念佛就能够信愿具足,我实在不相信 

 净界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方立天教授: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