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祥法师: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


   日期:2016/2/4 14: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所以说环境对人的修行是很重要的。为善生天,为恶入渊。《付法藏因缘传》卷六:昔日日华氏国王有一白象,气力勇壮,能灭怨敌。如果有罪人的话,他就把白象放出来,把罪人蹈杀,就是从人胸口一脚踏下去,就把人踏死了。后来象厩被火所烧,就把白象临时转移到其他地方。此地有一座寺院,每天比丘都要诵经,白象就听到比丘诵《法句经》:“为善生天,为恶入渊。”心就变得非常柔,生起慈悲的念头。后来再给它罪人,它就不肯杀害了,只是用鼻子嗅舐一下就离开了。

  国王见白象变得如此,心里非常恐慌,就召集大臣商量此事。他说什么原因哪?后来有一个聪明的大臣就说:“这个象前段时间在精舍旁边住过。”就是在寺院旁边住过,“肯定是得闻妙法才变得柔和。想让它变得凶狠,您可以把它放在屠宰的地方,恶心就会变得更加强烈。”国王就按照他的计谋,把它放在屠场里。白象每天看见杀戮,剥皮斩截,恶心就被激发出来,再给它罪人,残害得比以前还凶。

  这说明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常在寺院周围住的人,心地要柔和些;常到寺院去,我们心里也会变得平静;如果老在屠宰者跟前,心地就会变得嗔恨。

  曾经我看到一个朋友——世俗一个朋友的妻子,因为他妻子卖肉。所以我就注意观察她,一看她脸上都有点横肉,就是那种凶狠相啊,老咬牙所产生的那种相。这不是她心地不好,而是因为她所操的这个业不好,对相貌的影响非常大。所以看完了以后都让人恐惧,就害怕哪天她发脾气,拿起刀要是砍了谁怎么办?是吧?像这样的我们都应该远离的。屠宰的地方一定要远离。

  “以是当知,众生之类其性不定。所以者何?畜生犹尚闻法生慈,见有屠杀便为残害,况复于人,而不染习起善恶业?是故智者宜应觉知。”就是说畜生尚能因为环境而改变,何况人乎?人哪,比畜生的反应更灵敏。所以屠宰的地方一定要远离。有淫女的地方,酒肆的地方,还有国王,旃陀罗舍都应远离。

  “有智慧者应该觉知,邪见恶法多有损害,弃而离去勤作方便。”什么是方便?就是方法,一看不好,马上就应该离开。不要考虑这块儿有什么条件——什么条件也不如到有善的地方去住。

  “习近圣法受持流布,起大师想,由是微妙功德因缘,永当超越三恶道苦,渡生死苦海受涅槃乐。又此法者为得道利全分因缘。是故复名真善知识。”也就是说我们习近圣法,常想起佛,由此微妙功德,远离三恶道苦,渡生死海,受涅槃之乐。

  佛教徒知道这个故事的人并不多,这是我们佛教徒自己的责任。佛经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佛教那么多的故事,有很多人不从佛教经典中去挖掘。一说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有人就提到“孟母三迁”——就是为了他的学习,孟子跟母亲搬迁了三个地方。究其实,这是对佛法没有信心,从来不提佛教的故事,老提儒教的事情来教化人。

  他不知道佛教里面有太多太多这样的故事,不管从实践中,还是佛留下来的教义中都有很多,而且非常多。不但不去说,反而老提到孟母三迁,以充当自己是儒学大师,老是这样。说穿了,这种人是对佛法没有信心的人,以为佛教的教义没有完整和圆满,所以得进行补充。他认为佛教不圆满,所以他用儒教来代替佛教。这是我们佛教的悲哀,我们不应该这样做。佛教这么好,这么究竟,讲得这么彻底,我们不去挖掘,而去用外道的典籍来充实佛教,这太不应该了,纠正这些错误是我们佛教徒的责任。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弟子顶礼上妙下祥法师

  随喜诸位师兄闻法

  恭录于大悲寺上妙下祥法师讲述的《吉祥经讲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环境       心理)(五明学佛网:环境       心理)  

 黄夏年教授:佛教与生态环境保护刍议 

 李利安教授:当代人间佛教所面临的核心理论问题 

 成观法师:佛教心理学与弗洛依德心理学之比较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50~55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40~49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30~39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20~29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10~19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1~9) 

 傅味琴居士:心理导引——喜(70~75) 

 傅味琴居士:心理导引——喜(60~69) 

 傅味琴居士:心理导引——喜(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