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希阿荣博堪布:怎样了解自己


   日期:2015/12/4 9: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问:我非常喜欢您说用温和的方式了解自己,可以带着幽默感观察自己的无知、傲慢、冷酷和僵硬,又心怀敬意看待自己当下的体验,尊重自己,也可以对自己慈悲。还有哪些方法能帮我们与自己亲密相处?这些方法的最终目的指向哪里呢?

  答:保持对自己身语意活动的清醒的觉察,这是与自己亲密相处,用温和的方式了解自己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您也许会觉得奇怪:难道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动作、语言、心念不知道吗?一般来说,没有经过觉察的训练,人往往处在习惯性的散乱当中,很难持续清醒的了知自己身心的活动。

  念处法门是训练觉察力的传统方法,就是把身体、感受、心念及至一切现象作为觉察的对象,由近而远、由粗大到微细不断去观察了知。所有这类训练都旨在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我们将能更准确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一念一行和周围的变化。我们的觉知将逐渐回归现象、事物的真实状态。

  问:现代人情绪时刻爆棚,甚至有一种说法要远离负能量。即使怀有慈悲心,人还是很容易被外物感染,从而让负面的情绪占据心胸,到底是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是慈悲为怀?

  答:两耳不闻窗外事在这个时代好像很不容易做到。你就是坐在家里不出门不跟人接触,电视、电话、网络,也会挟带各种各样的信息从天而降,把你团团围住。所以,一味回避不一定就能如愿地“远离负能量”。

  慈悲心首先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不排斥,愿意分享和分担。人自然就有慈悲心,愿意见到人家高兴,不愿意见人痛苦。只是不同的人,这个慈悲心有强有弱。

  既然是不用教就会的,为什么佛教中还要专门用一套方法去训练慈悲心呢?因为一般情况下自发的慈悲心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退失,而佛法却是教我们如何呵护那脆弱的一念慈悲,令它坚韧、壮大。

  有时候避免负能量干扰的有效方法,恰恰是慈悲心,因为它的开阔柔韧会让我们跳出眼前的一时一事,看到事件更大的背景,看到在这个背景里众多因素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成。

  问:可是天天新闻里播报的都有让人难过的例子,人一旦不达目标就容易消极、失望甚至绝望放弃生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如何赶走或者正确处理这些自己心里的阴暗面?

  答:现代人脆弱的原因有方方面面。比如说,不懂得世事无常的道理。认为事情必须要以自己期待的样子发生、发展,否则就会倍感挫败。

  可是迁变不居本是生活的常态,怎能因为你喜欢就停止变化?既然是变,就要知道事情的变化由诸多因素共同影响造就,不单是你个人的意志。人们习惯于恒定、孤立地看待事物,忽视无常和因果,所以常常陷入僵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希阿荣博堪布       了解)(五明学佛网:希阿荣博堪布       了解)  

 水野弘元:从印度佛教全貌了解原始佛教 

 仁焕法师:学佛目的是为了解脱 

 雪漠:了解佛教的四个真理 

 超然法师:了解一下自己的念头 

 谈锡永居士:《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 导读 二、如何了解 

 大安法师:了解真心就不会认贼为子,以妄为真 

 慈法法师:了解放逸的源头 

 慧光法师:了解因果,肯定因果 

 明贤法师:蛇年注定是我们了解究竟真理的年份 

 传喜法师:了解佛法的功德利益 

 传喜法师:没有了解佛经内涵,只口头上的念可以吗?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五)~D 第372经(颇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