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祥法师:痛苦从多欲来, 多欲苦恼就多,无欲苦恼就少,少欲无欲方能证果涅槃


   日期:2015/11/14 12: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上妙下祥法师讲述:

  ◎知足常安乐

  下面解释下一句:满足而知恩。就是知足并感恩。《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就是说知足之法才是真正的富贵安乐、安稳之处,知足对我们来讲是非常了不得的一件事情,现在我们的条件好了,但知足人少了。

  我在九三还是九四年的时候,曾经看到过一个人,在一个市场上,是个女的,光着脚就躺在道中。当时我从那儿经过,我一看那脚非常干净,就在水泥道上躺着。我记得是秋天,那时候桃下来了,也就现在这个时候吧。就在水泥地上躺着,那脸上的表情特别地安详。我说这是不是佛菩萨示现呢?是不是大修行人啊?我就挺注意地瞅了一会儿,刚瞅瞅,不知道怎么的,这脑子突然就不想这事了,就走过去了。走了很远以后,又想起来了,我说我忘了,回去再看一看。但自己究竟要干什么,不知道了。

  正好那天那有一个广钦庵开光,后来听到一个居士讲,广钦庵开光的时候,有些像佛菩萨的云就在那房檐底下来回跑,有的像罗汉,有的像弥勒佛,有的像观世音菩萨。哎呀,给大家欢喜得不得了。后来我就想,弄不好就是所谓躺地上的这个女的,这个修行人所示的、她的一些修行所引起来的。我是这么怀疑,后来也没证实,也没法证实。所以这个问题,就是说一个修行者,虽然看着疯疯颠颠,但看她脸上的表情,那种知足感,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呢。

  像我们行脚,乞完食了,特别是过斋的时候,那种知足感油然而生,为什么呢?刚开始去乞食——也就是要饭吧,有的给有的不给,有说三道四的。你说点也行,给也行啊——倒不差那口吃的,但这是一种修行。不管怎么说,我们心里都不允许起嗔恨,都要接受,把自己的慢心给降伏下来。当慢心降伏了以后,那个知足感一下就油然而生了。

  特别是晚上,躺在地上,把睡袋和“睡床”往那儿一铺——就是一块儿布往那儿一铺,或住在草垛里往那儿一躺,那泥土的香味,那种感觉,瞅着星星、大地和周围的庄稼,那种感觉特别自由。那时候我给它起名叫什么?“五(无)星级宾馆”,因为满天都是星嘛,无数星级宾馆。所以我们如果能够知足,这是人最富有的,最得安乐的,也是最安稳之处。

  所以佛经讲:“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虽富有,但他是贫贱之人,“知足之人,虽贫而富。”这是一点儿不假,当我们习惯于富裕生活的时候,我们吃什么都不香了,每天都想买更好的吃。像刚才我讲我们行脚去了,只要有块馒头,给一点儿,那都很知足、很知足的。哪怕就给摘个茄子,给拿个辣椒,我们都感觉到很满意。这就是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

  《佛遗教经》曰:“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应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就是说多欲人苦恼就多,无欲人苦恼就少,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没有那种媚心,也没有那种媚骨。不是为了什么东西,为了说好话,看人眼色行事,实际心里很痛苦,无非为了求利。“亦复不为诸根所牵。”也不为眼耳鼻舌身意所牵挂。

  这个问题我们体会比较深,比如我们吃一顿饭,在不过斋的时候,你摆任何东西对我们来讲,都挺麻木的。虽然看到了,但和我们没有关系,一点想法也没有。包括衣服也是,咱们穿一些补丁衣服,甚至是一生一套,有的是两件,以补为活,也叫“弊衲衣”,也叫“粪扫衣”。

  见到任何衣服,就堆成山,和我一点关系没有。也不会去看,也不会用手去摸,也不会用脑子去想:这衣服我穿上会怎么样?他不会那么想。你要给他了,反而坏了,他觉得是一种烦恼,因为他不想要这个东西。所以说你少欲,这个心,诸根就不会牵挂。如果你多欲,眼睛也跟着动弹,脑子也跟着动弹,耳朵也跟着,甚至感觉,什么都跟着转,所以能不痛苦吗?痛苦怎么来的?就是多欲来的,诸根跟着转来的。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就是说少欲者心坦然,没有畏惧。虽然他说话没有像别人挺霸道、挺横的,没有那样,而是很坦然、很谦虚,但他没有畏惧,不会怕什么。因为他没有欲望想,也没有欲望可拿的,所以他不会有畏惧。不管是有房住、没房住,有吃的和没吃的,他并不在乎。“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有少欲者就会有佛菩萨出现,也就是有果位可证。有果位可证才是真正的少欲。所以说我们想证到涅槃,首先就得想到少欲。

  “修行之人,当离尘寡欲,不可多求财利,而起贪染,常自知足,调伏诸根,以增长善法也。”为什么佛的戒律要求日中一食、不摸钱、乞食生活,这都是让人少欲。如果做不到,你怎么达到少欲?口里说我想涅槃、我想成佛,你和成佛的事有时候挂不上边。

  “念佛之人,能离世间杂染之法,复于利养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净意心。”有的说啊,在世间修行能吃就吃,能穿就穿,我只要保证念佛,临终时候就可以往生。这是不正确的。念佛之人,能离世间杂染之法,复于利养等事,就是不贪求这个杂染利养等事。常生知足之心,这叫什么?净意心,就是身口意要清净。我们都说身口意要清净,你怎么清净啊?得从这儿清净。所以念佛之人也得这么做。

  佛在世的时候,大迦叶尊者专行头陀,年纪老了仍不舍苦修。佛怜悯他年迈体衰,告诉他:“你一直长久地修苦行,应稍轻松一下,休息休息。”迦叶尊者还是一样地苦行。佛赞叹说:“你可以作为一切众生行为的榜样,为一切众生作依止,正如我在世一般。有人像你一样修头陀行,佛法就可以住世保存;如没人行头陀行,佛法就要灭亡。你真是荷担如来大法的人!”这是佛陀对迦叶行头陀的称赞。佛说你这样行头陀,佛法就会住世,如果头陀法不存在了,佛法就不在了,就没有了。后来灵山一会,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正法眼藏,以心印心,给了大迦叶,成为西天禅宗的初祖。

  大迦叶尊者有一偈,说:“所食无过一升饭,眠卧惟须一小床,两张氎布足遮身,此外并是愚痴物。”他说吃饭就那么一升饭,完事了;睡觉就那么一块儿地方,一个小床完事了,两毡布把身一遮,剩下都是什么呢?都是愚痴物,愚蠢人所用的东西,其他都没有用。为什么佛把法付给迦叶尊者?就因为他少欲知足,真正的少欲。

  唐朝宏觉禅师诫徒众云——对众徒说:“汝既出家,如囚免狱。”就是说你既然出家了,就像囚犯出狱一样。“少欲知足,莫贪世荣;忍饥忍渴,志存无为,得在佛法中,十生九死亦莫抛弃。”你出家了就等于人从监狱里出来了,一定要少欲知足,别再贪世间的荣辱了。要忍饥忍渴,志存无为。这个忍饥忍渴啊,佛法要求很大,并不是外道,这在修行佛法里是必须的。

  咱们大悲寺每年都有剃度,剃度的居士都得考验一年至四年以上,合格了才给剃度。剃度之前比丘全部参加,基本上全部参加吧,来进行问话,其中就有:你能不能忍饥忍渴?没有饭吃能不能忍住?没有水喝时你能不能忍住?能不能一天一顿饭?不光这些,还有你能不能这一生不摸金钱?能不能一切供养归常住——不允许你自己收供养,等等。如果你同意了,说“我能做到”,大家讨论,认为你合适了才给剃度的。否则的话,别说剃度了,绝对不行。如果当时你答应了,但是后来又后悔了,想到别的地方去,只要是沙弥,剃度了再走,一律还俗。不管你是愿意还俗,还是不愿意还俗,都得还俗,强行也得还俗。因为你不是佛的弟子,你不能荷担如来家业,这样的人我们不要,也不允许你担负僧人的名称。

  所以出家一定不要贪恋世荣,得忍饥忍渴,还得乞食生活。不能乞食生活也是不允许出家的。所以宏觉禅师说,于佛法中,得多少生去行持这个呢?不是你这一生,而是十生九死亦莫抛弃。就是说你十生也不要抛弃,你死了九回这个法也得照样行持,生生世世你都要行持下去。这是一个说法。还有一种说法:不管你这一生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就是天塌了、地陷了、洪水等等的灾难,不管外境怎么变,你这个法不能丢。十生九死不能离开这个法,这才是真正出家了。

  所以《涅槃经》云:“于未得之财不生贪,名少欲。已得之财不生贪,名知足。又少欲犹有欲,知足为无欲。”《涅槃经》讲,你得到资财也不要贪,没得来时就更不能贪,要知足。对世间人来讲,你少欲,说“我已经少欲了,我只贪一点儿”,那也叫有欲。不是说贪一点儿就行了,别人都成百成百地拿,成千成千地往家偷、贪,那我少拿点不行啊?我拿十块八块的,一百块、一千块行不行?那也不行,那也叫偷,少欲犹有欲。什么叫知足呢?就是无欲为知足。

  像沩山老人不动心的故事。唐朝的沩山老人(禅宗五宗中的沩仰宗第一位祖师),在湖南沩山修道的时候,他将金银财宝、亲戚朋友,一切五欲都置之度外。时间久了,名声就大了,很多人就亲近他,当时裴休丞相也晓得了,上山拜他。看他住在茅蓬,有个蒲团,老人常坐在上面,也不动,人走了他也不管,他也不送客。

  这个丞相就命随从拿三百两银子让老人建所寺庙,老人不要,也不拒绝。裴休把银子扔草里就走了。当时的三百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三百多万,那么大个数字。事隔三年,裴休想庙大概建好了,想去看看。上山一看,还是破草房一间。就问沩山老人:“禅师,我给你造庙的银子,你放在什么地方?”老人说:“你从前放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找去。”他到那儿一看,那银子还原封不动,上边都长草了,还搁那儿搁着,连动都没动过一下。所以过去的祖师啊……沩山老人告诉他:“你既然以为我不会用钱,那你就把钱拿回去,做旁的用途吧,我不会造有形的庙。”这是讲沩山老人。

  ◎感恩

  下面讲“感恩”。

  《心地观经》谓四恩者: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第四个三宝恩。父母恩属于家庭;众生恩属于社会;国王恩属于国家;三宝恩属于佛法僧。有四种恩甚为难报:一者母。二者父。三者如来。四者说法师。若有供养此四种人,得无量福。现在为人之所赞叹,于末世能得菩提。

  人类应常怀有感恩之心,佛陀常称赞怀有感恩之心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很难寻找那些乐意帮助他人之人,能够知恩图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假如我们懂得感恩,我们一定会得到快乐。

  假如人类没有这种品德,他会忘记父母、亲属、朋友、导师及教导他佛法的人。当朋友需要协助的时候,虽然能力许可,他也会径自离去。那些自私的人会使自己孤立起来。所以感恩的人会带来和谐、吉祥,人们也常会想起他及爱他。这是感恩,就不再多说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苦恼       痛苦)(五明学佛网:苦恼       痛苦)  

 净界法师:你不想要痛苦,你就不应该造罪业 

 慈法法师:如何运用“不舍一切苦恼众生?” 

 明奘法师:素食馆吃素成了我的痛苦经历 

 明一居士:告别痛苦人生 第四集 

 明一居士:告别痛苦人生 第三集 

 明一居士:告别痛苦人生 第二集 

 明一居士:告别痛苦人生 第一集 

 仁焕法师:贪嗔痴是痛苦与灾难的根本 

 仁焕法师:如何解脱痛苦烦恼 

 仁焕法师:如何消除痛苦灾难 

 宽运法师:化解烦恼与苦恼 

 悟妙法师:我经常感到痛苦,但我不知为什么会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