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得不到法喜,不能够领悟的原因在哪里?没有依教奉行


   日期:2015/3/12 16: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二十五到二十七这三愿,这是得利益之下者,怎么说是下者?念阿弥陀佛,学习净宗,往生的意愿不强,觉得这个世间还不错,还不想到极乐世界去。修学佛法,念阿弥陀佛有没有好处?有!这三愿说的就是这个事情。这种人多,比发愿往生的人,不晓得多多少倍。这是说明念佛是真有好处,但是一定要依教奉行才行。如果不能够依教奉行,单单只靠口念,不行!经文上写得清楚,『闻我名字,欢喜信乐』,信乐这两个字意思很深,真信,真喜欢,但是又舍不得离开娑婆世界,就是这些人。娑婆世界里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特别是娑婆世界的富贵人,贫穷人他真的舍得,太苦了,还是到极乐世界去。富贵人,极乐世界是好,我还没见到,我现在眼前的好是我亲眼看见的,舍不得离开。

  可是你要想得世间的富贵,不会失掉富贵,真干!怎么干法?『礼拜归命』。「欢喜信乐」是信解,「礼拜归命」是修行。礼拜不是字面上说的,你每天拜阿弥陀佛,那也是,那是意思之浅者。有人专修这个法门,每天拜三千拜,我也干过。不过我每天没有拜到三千拜,我过去每天拜八百拜,我拜了半年,这是形式。以后我们懂得了,礼拜这两个字,就是普贤十愿里面「礼敬诸佛」,就是这个意思。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像恭敬阿弥陀佛那样的恭敬,这叫礼拜。归命是什么?尽形寿,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那叫归命。归是回头,依是依靠,真正回过头来依靠这一部经的教诲,经上教我们做的努力去做,经上教我们不能做的绝不违犯,这叫归命。绝对不是说,做一个形式上的皈依就完了,没用!

  佛法的修学,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心真的是佛心,佛的心是什么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五项十个字就是经上讲的菩提心。这十个字当中,每一个字里面都具足其他九个字,才是真的,不能分开。什么是真诚?清净是真诚,平等是真诚,觉悟是真诚,慈悲是真诚。什么是慈悲?真诚是慈悲,清净是慈悲,平等是慈悲,觉悟是慈悲。《华严》上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我们的真心,真实的菩提心。表现在行为上叫菩萨行,菩萨行是什么?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同样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布施里面有持戒、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这叫布施;持戒里面有布施、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那叫持戒。任何一法决定圆满具足一切法,这叫大乘佛法,六度不能分开,不能看成六桩事,一桩事!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二都不是佛法,你把它分六个,那哪里是佛法?六即是一,一即是六,这是佛法。你要不明了、要不懂得,你从哪里下手?我们要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懂得经上「礼拜归命」是什么意思,这才能下手,知道自己怎么做。

  底下两句具体给我们说明,怕我们在前面这一句话含糊笼统,不求甚解。底下是『以清净心,修菩萨行』。「清净心」,刚才说过,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叫清净心,清净心一定包括其他的四个心。「修菩萨行」,菩萨行就是修六度行。世尊在《金刚经》上教导我们,「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清净心就是离一切相,菩萨行就是一切善。我们要用六波罗蜜的心态,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所以离相是看破,这是看破,修行是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帮助放下。清净心是智慧,菩萨行是方便,「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菩萨行。

  我们今天的心不清净,如何修清净心?要在行当中去修清净心。行是生活、是工作、是应酬,在这里面学不著相,心就清净了。「不著相」,这一句话还是很笼统,《金刚经》上跟我们讲得很具体,一切相是什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佛用这四相概括世出世间一切相。所有一切现相总离不开这四个范围,出这四个范围就是离一切相,你的心清净了。这个话如果一下还体会不过来,我们再说白一点,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说的妄想分别执著,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你的心就清净。清净心是真心,清净心就是真如自性,宗门里面常讲明心见性,清净心现前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清净心一定从事相上修,我们每天从早到晚,睁开眼睛看形形色色,耳朵听各种音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去修;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相有;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那是性空;空有是一不是二,真修行,真用功。这是古大德常讲的观照,二十四小时一分一秒都没有失照。失照是功夫间断,功夫一间断,烦恼就起现行;什么烦恼?妄想分别执著起来了。所以我们要警觉到,妄想分别执著一起来,我们照的功夫失掉了;咱们念佛,念的功夫失掉了。古德也常说,特别是对我们初学,我们初学焉能不失照?能保持不失照,你已经不是凡人,你是圣人。凡人的功夫常常失掉,断断续续,这是凡人;功夫能够绵密不间断,圣人。一切时、一切处,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你遇到善人也好、恶人也好,功夫决定不间断,这个人就超凡入圣。看他功夫的浅深,他是大圣还是小圣,决定不是凡夫。我们要努力把自己从凡夫提升到圣人,人家能做得到,我为什么做不到?

  我们每天在读经读的是什么?读到哪里去了?天天听经听到哪里去了?读经、听经不起作用,充其量阿赖耶里头种个善根,你的言行没有改变,功夫自然不得力。从前李炳南老居士说,你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消不了业障,转不过境界,这是自己不善於用功;换句话说,不知道怎样修行。修行两个字我们要认得很清楚,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叫做修行。修行在起心动念之处,修行在开口想说话之处,修行在身体动作之处,这叫真的会用功,真的会修。

     ...我们学佛绝不可以得少为足,以为这个经我学过,我也会讲了,你就感到满足,你就止於这个境界,再不会提升,可惜了!一定要晓得经中境界深广无际,义理之深没有底限的,我们才不敢掉以轻心,才会认真努力去学习。所以只要你肯认真努力学习,天天有好境界,天天有悟处,这里头有真乐,法喜充满。这就是惠能法师讲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天天生智慧,时时生智慧,这个智慧就是悟处。不但经文每读一遍有悟处,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也天天有悟处,待人接物也天天有悟处,这个人怎么不欢喜?怎么不开心?《般若经》上讲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真的是如此,一点都不假。你得不到法喜,得不到欢喜心,是你愚痴,你迷惑。你在经教里头没有悟处,你在生活当中没有悟处,你要认真反省,要认真检讨,要回头,要改过。

  你要问我,我得不到法喜,不能够领悟的原因在哪里?你没有依教奉行,我给你答覆就这一句话。佛在一切经上反覆叮咛,「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一句话佛说了多少遍?凡是说的遍数多,一定是非常重要的话。一部经看完之后,其他的记不住,重覆次数太多了,印象很深,一定可以记住。我们有没有受持?有没有读诵?有没有演说?演是做到,表演给人看,做出来给人看。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七十四集)净土法门法师讲述  1999/12/2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74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领悟       依教奉行)(五明学佛网:领悟       依教奉行)  

 如瑞法师:修行需要自己去思维领悟 

 妙祥法师:依教奉行 

 仁焕法师:尊师重道 依教奉行 

 蔡礼旭老师:依教奉行经教 

 传喜法师:依教奉行求正觉 

 传喜法师:依教奉行 勿恼众生 

 传喜法师:一心向往佛世界 依教奉行不自欺 

 传喜法师:做合格法器 领悟佛法提升生命——观音菩萨法会开 

 寂静法师:两个字的成功学和解脱学——领悟了就得无量喜悦与 

 妙祥法师:依教奉行入净土——二〇一〇年夏安居佛七开示 

 宣化上人:佛之遗教经,也就是佛的遗旨经,告诉我们怎么样依 

 净土法门法师:你只要记住,依教奉行这些佛法修行的根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