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上师:打七的意义


   日期:2014/10/9 12: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以后在这里要放一个引磬,到一个小时要敲引磬,开禁。现在腿痛了可以动一动。如果你能咬一咬牙,挺过去几次后,腿就不痛了。 

  佛教里讲“打七”,有叫“禅七”。为什么禅七都是七天为一个周期,而不是6天或者8天呢?几千年前一直到现在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如果用现代科学解释,从大的方面来讲,人的相貌(包括面相、手纹等)是七年一变。小的方面,人体的生理变化是七天一个周期。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来讲也是七天一个周期。过去的老中医开药方都是一次开7剂。现在的人不懂这些道理,开药方3剂、5剂、十几剂的都有。当一个人感冒以后,你治疗或不治疗,都需要7天才有一转变。人体的细胞,通常是7天一代谢。吃斋、念佛的人可能会延续到10~15天,所以古代打坐静修的人寿命长。而剧烈运动的运动员的细胞是3天一代谢,不到7天,新的细胞就要产生。只有代谢旺盛,才能适应他的工作。一个静坐的人的细胞衰老了也能继续使用,而运动员的细胞衰老了就不能用了,必须新生的细胞才能适合运动员。 

  静坐的人因体力消耗很少,所以代谢慢。传统佛教里讲“打七”,跟刚才所讲的生理代谢有没有直接关系呢?佛教把人的意识分为8个,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我们之所以能够收集外面的业障,前五识起了先锋的作用。它们就如同照相机的镜头,不断收集外面的事物。而后面做主的是第六识。它相当于照相机的快门。快门一动外面的事物便录了进来。如果快门不动,外面的境物就没办法摄进来。也即是说尽管眼看到、耳听到……,只要没动念头(意根未动)就不会把外边的业障收录到第七识、八识。第七识又叫“末那识”,它把前六识收录进来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捡择后交给第八识(该扔掉的就扔掉了)。如果第七识不把业障交给第八识,第八识就是一片空白。第七识是一个坚固的妄想,传统佛教所讲的打七就是把7识打死掉。《坛经》上讲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转。只有把第六识、第七识“咔嚓”一下转变了,学佛才有可能成。平时遇到外面的境界就完全可以制止住六、七识。但前五识和第八识是没有办法制止的,只有在证果的一刹那才能圆满。如果降服了第七识,就转“分别”成“平等性智”。之所以分别你高我低,都是第七识在作怪。平时睡觉做梦是六、七识的作用,因为它不需要前五识,自己可以构成独头意识单独行动。实际上我们在红尘中修练,直接针对的就是第七识(末那识)。如果像古师大德们说的把第七识打死掉,八识心田里面的种子倾刻间变成智慧之光。如果不把第七识打死掉,八识里的宝藏则无法显现。众所周知,前七识所做所学的东西,最后全部贮存在阿赖耶识里。明心见性后就变成了如来宝藏。未明心见性之前阿赖耶识只是个什么都收集的大藏库。当你一层一层地把前七识突破降服了以后,接近第八识时,才发现自己的毛病习气很重。前七识发现不了,就好比藏库的门没有打开,发现不了里面的东西。既然是藏库,里边就什么都有,既有宝藏(生生世世带来的智慧),也有生生世世带来的习气。八识心田中的种子越修越会翻腾出来,为什么有的人越修越觉得自己业障重?甚至觉得自己罪不可赦。因为无量劫的种子翻腾出来,什么都干过,这是必然的,也是对的。 

  既然是个藏库,就有能藏的和所藏的。如果我们降伏了第七识,它就没有能藏的。所以对一个悟道的圣者来说,他做事就不会留下痕迹,也就没有东西传给第八识。而我们现在的人根本降伏不了前五根。每天看到、听到的外境,足以扰乱自己的心性。为什么佛像、修行人眼睛都是半睁半闭,就是要我们降伏六根。最难降伏的还是意根。“无念”是念念无住,并不是没有念头。有念不住乃是无念。一个大活人,他八识的功能都在,怎么会没有念头。一切不住,处于了了分明的状态,禅宗里有个词就叫做:“绵密保任”。什么叫绵?什么叫密?“绵”是细而长,“密”是不间断,不分内外先后。“保”是指时时刻刻保护自己的念头。“任”是任其自然,没有“能”、“所”,功夫成熟,自然入道。这是一套完整的用功方法。大家习惯于讨个方便,结个手印,持个咒语,喜欢有为的修行方法,但不是心法。真正的心法是绵绵密密保任。如果能绵密保任,第七识自然不会分别,当然就获得“平等性智”,看谁都一样。做到这点就不需要盘腿。实际上做保任功夫最有力的就是出去搞人事交往。现在的人都是错用功,喜欢安静的环境。身心安静是为了起用,如果碰到嘈杂的环境不仅不能起用,而且连一点宁静都没有了,这样修出来的功夫能算是功夫吗? 

  当你完全把自己的觉知力量唤醒后,你会觉得你所有的妄念,本身就是你妙明真心的显现。一个无形无相的东西起用时,必须依赖有形有相的东西。六根的作用,本身也是妙明真心在起用。 

  佛经里讲“破四相”、“转四智”。怎么转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不破,怎么能转四智呢?实际上只要破掉我相,后面的三相就都破了。一个人的“我相”要破掉,最快、也是最容易做的,就是“布施”。布施不仅仅指钱财,没有钱出力气也是布施,乃至于一句话、一个微笑、给人让路,这都是布施。布施完全修好,才能达到无“我”。“我执”大的人没有办法走布施这条路。每天说话最多用的一个字,就是“我”。几乎每句话都带“我”字。假“我”用得多了,真 “我”出不来。真我被假我给隐掉了。我们都一直渴望真我早点儿出现,但是被假我的牢笼套得太紧了。当一个人渴望见到真我时,那就是:布施、布施……,一直布施下去。布施到最后即无我,无我的当下才能与万物同一体。 

  当人家说你的时候,你表面没有“回敬”,心里想:“说就让他说吧”,实际上是一种我慢在作怪(认为自己比别人姿态高)。如果一个人“我执”很重,对治的办法,最好就是时刻保持一个了了觉知的心态。以这样的心态对待别人的批评、误解。 

  佛门里为什么叫你念经、拜佛、念佛呢?就是让你抑制自己的前六识。绵绵不断的佛号,就是让第七识将好的东西收录到第八识里。将里边不好的东西冲淡掉。就像我们将一杯苦水不断地稀释,最后这杯苦水也就没有苦味了。实际上念佛靠的是一种熏染的力量。诵经、持咒的道理也是同样。一旦把内在了了分明的觉知培养起来,八识里收集的东西顷刻之间都会翻腾出来,达到一个质的变化。古人为什么主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目的就是为改变八识里的种子,即达到所谓“净念相续”。而我们现在的人念佛,佛号念的少,打坐,坐的少。持咒持得也不够,根本没有形成一股庞大的力量。有的只是上上早晚课,早晚课加在一起也就是2~3小时。从量上讲根本就不够。因为前六识没有降伏,无时无刻不在收集业障,根本就停不下来!祖师们非常清楚,既然是静不下来,就干脆给他一件事情去做,这就是“有为法”。实际上修行都是通过有为法,最后落在无为法上。佛门里叫“作意”,用功的方法哪一项都离不开作意。作意直接针对的就是六识和七识。当一个人住在六、七识的时候,耳根非常敏锐。为什么有的人,你喊他好几声他都听不见?因为他未住在六、七识,早被前五 
根牵走了。 

  如果前五识不住在五尘上,人的反应就非常敏捷。 

  前五识住在五尘上的人,第六识的反应就非常迟钝。当一个人对六尘境界哪一尘都不住的情况下,他的心特别散乱。没有住在任何一个境界上,这种人的眼神看上去非常散乱。为什么有这样的人呢?就像有的人喜欢音乐,当听到音乐时,他的耳根著在声尘上,别的什么也不知道了。有的人喜欢画画,看到一副画卷,眼根就著在画上。而另一种人是什么也著不进去,处在一种大散乱中。一个人命终时能不能做得了主,就看散乱不散乱。古印度对治这种散乱的方法就是观香。静坐的时候点一支香,距离眼睛2米远,其高度和视线呈水平,盯着香火头,每次观一个小时。三个月下来,自然能够集中。这时眼神看起来就集中了,说明心的力量也集中了。当内在集中了以后,对外境就不太关注了。老祖师们讲,心不散乱时,闭上眼打个盹就休息好了。 

  实际上现代众生的修行方法,莫过于降伏自己的身体。古人是 “降伏其心”,现代人能够降伏身体,就已经不简单了。如果降伏不了身体,心常被身转,根本不能降伏其心。实际给你一种修行的方法至少要训练半年。再好的方法,都要拿出一段时间去训练。我曾经说过,力量不存在内外,只有一股。用在哪儿就是哪儿。“回光返照”,就是这股力量。现在我们是只看别人对错,不看自己,当有一天我们能够降伏其心,超越自己的时候,我们看别人时,对别人是一种加持。 

  你们在这个山洞里静坐,有没有耳朵里听到声音?能不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当一个人六根完全收回来时,内在就会产生一种力量,往上冲。耳朵里会产生一种声音。就像树根产生了力量,就会往树梢上冲。身体也犹如一棵树,内在产生了力量也会往上冲。声音也是悟道的消息,虽然说是“光影门头”,但毕竟有了消息,你若去执著它就错,不执著就对了。外边的听得多了,内在的力量就消耗掉了。在印度有人为了保存这股力量,用两个耳塞堵住耳朵,让这股力量往上冲。密宗完全把脑袋想象成莲花苞。两肩完全沉下来时,你会感到后脖颈有一股力量往上冲。 

  唐朝的陆放翁,是个成就了的人。他说:“上座万声呼,何愁不入定。” 

  内在的力量一旦产生,你在睡觉的时候,一点非常小的声音都会让你醒来。有一段时间,你会以为自己失眠了。 

  每天抽出1、2个小时来静修。你不要把它当作是在静修,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生活。形成习惯以后,就像吃饭一样,到时间就想吃。 
打坐快昏沉的时候,深吸一口气,不要马上呼出去。气就会冲到头脑上,头脑补充了氧气,就不再昏沉。 

  作为一个修道人,你不突破眼前的无明,无法往上修,有一天睁开眼,看到光明,你的修行就上路了。即使是有点亮,也是悟道的消息。 

  达摩祖师把修行分成两条路:一是理入,二是行入。实际上理入与行入是不能分开的。 

  智慧分好几个层次。如果有的人对什么事都看得开放得下,那是大智慧。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很难做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