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文殊菩萨指示念佛是诸法之王,“七佛之师”—文殊菩萨劝念


   日期:2012/3/2 12: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文殊菩萨指示念佛是诸法之王

    法照,唐代圣僧,为净土宗四祖,约生于公元747-821年间。法照大师的一生有许多神奇殊特的感应事迹。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 767年),迁居衡州(今湖南衡阳)的云峰寺时,一日,于斋堂用餐时,从钵盂中,忽睹五色祥云及寺院、山林、流涧、石门等,距石门约五里处复见一寺名:大圣竹林寺。过些时日,也是在用餐时的钵中,见五色云彩、寺院的亭台楼阁等皆微妙无比,无有此界所见之土石秽恶,纯金色界,众宝交错,万千菩萨杂处其中,种种妙相宛若诸佛严净国土。及至用餐完毕,钵中诸境方才消失。师以所见请问大德,其中有嘉延、昙晖二僧告知曰“圣神变化,不可以凡情测,若论山川之势,乃五台尔”。获知许是五台圣境,师曾萌发朝山之愿,然因有诸障缘,未能了愿。

    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的夏天,法照大师于衡州的湖东寺(或作湘东寺),启建五会念佛道场,六月初二日,也感得祥云弥漫道场,云中有诸楼阁,见数梵僧,身可丈余,执锡行道。阿弥陀佛及二菩萨现金色身,满虚空中。在会众等,咸皆清楚观见此景,无不欢喜踊跃,焚香瞻礼。此情此景,良久方消。在当天晚间,师于道场外遇一老者,那老者质问师言:“汝曾发愿,往金色界,礼觐大圣,今何辄止?”大师答曰:“唯因时艰路难,不易前往”。彼老者复劝告法照说:“若有坚固愿心,何难之有?”言毕,消然不见其踪。法照大师甚感惊异,思索再三,自认志向未坚,遂即入道场于佛像前重发诚愿曰:“愿以此身,奉觐大圣,准夏满前往,任是火聚冰河,终无退堕。”

    是年八月十三日,师与数位志同道合者,由南岳发足,行脚北上,一路果无艰险。历时七个多月,终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四月到达五台县境的佛光寺。法照于五台山间蒙大圣普贤菩萨不思议光的摄照,又得善财、难陀二童子的引路,来到了大圣竹林寺,所见景象果如钵中所见,略无差脱。大师即具威仪,入于寺中,至讲堂,见文殊、普贤二大菩萨各据东西狮子座上,万众围绕而为说法。师于二菩萨前,作礼问曰:“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隘劣,障垢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惟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菩萨答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善要。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师复问曰:“当云何念?”文殊言: “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永不退转。”开示完毕后,二大菩萨同舒金臂,摩师之顶,为师授记曰:“汝以念佛故,不久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子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师闻此语已,疑网悉除。欢喜踊跃,作礼而退。于顷刻间,所有景象已失所在,大师内心怅然悲感,便于所在之处立石以为标记。。。。。。。

 

“七佛之师”--文殊菩萨劝念佛往生西方净土

    “七佛之师”,他不是释迦牟尼的徒弟,是释迦牟尼的老师啊,不光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七佛”他都是老师啊。释迦牟尼佛说:“我之所以成佛,都是因为文殊的教导啊”。这也是表法的,告诉我们佛之所以成佛,都是来于般若。“七佛”不像小学生算术那样,一二三四五六七,伸七个手指头。七字在佛法上很重要,打念佛七,禅七都是七,在过去我们做七。七代表一些数目吧,虽然不一定是七佛,可能是无量的佛,表示为“七佛”。不管是多多少少吧,总之,都表示是佛的师啊,极力说明智慧的重要,都是赞叹的话。

    文殊发的是什么愿呢?“愿共众生,同生极乐”,他愿意同众生一起,都生到极乐世界。怎么知道文殊是这样的呢,文殊有发愿偈子啊。都知道普贤菩萨发愿往生了,为什么?都念普贤行愿品,其中有四句,“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无量光,即得往生安乐刹。”普贤菩萨是发愿求生极乐世界的,这四句多清楚啊,愿我快命终的时候,完全消除一切种种的障碍,我就当面见到了彼佛,极乐世界的佛,无量光就是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一见到阿弥陀佛,我就可以立即往生到安乐刹,极乐国土。这个愿力多清楚啊,这是普贤菩萨的发愿偈。

    文殊的大概就不知道了,他的“发愿偈”记载里也有,变成五言了,普贤是七言偈言,他是五言“愿我命终时”,命要终的时候,所以我们应当知道,咱们修净土宗的人往生的时候,你是现生见到阿弥陀佛,还没有命终。命终之后死了,到中阴身的时候,那才是隔日了。投胎就更是隔世了。快要命终的时候,还是属于今生,今生的末了,这一生就见到佛。净土法门是最有把握的法门了。“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障碍都除了,“愿见阿弥陀”,我们愿去见到阿弥陀佛,“往生安乐国”。你看每个地方少两个字,意义一样。这个世界上的释迦牟尼佛左辅右臂,文殊和普贤,都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就像我们刚才一举手,还是净土宗的人多。文殊只有这个愿,他这个愿我们要重视啊,“愿共众生”啊,我要同众生啊,一切的众生啊,六道的众生啊,同生极乐啊,不仅是我生,大家都要生啊。所以极乐世界是一个大乘的法门,是利他的法门。要求生净土,都要发一个利他的心啊,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生到极乐,所以他这个愿非常的殊胜。我们往生极乐的好处,在于你往生后,最快地实现度众生的愿望。人都有度众生的愿望,你只是嘴里说或者寄托于几万年以后,就没有多大的意思了。应该是积极争取,我要很快的度众生,怎么才能很快的度众生啊,那你就得往生极乐,见佛闻法,在各个世界分身尘刹,分身到无量的世界当中去度众生啊。见到弥陀之后,已经闻到弥陀说的法,也开悟了,你所给人讲的都是正确的,最好的方法啊,会劝导他们都往生到极乐世界啊。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就是把人生,一个大悲剧变成了喜剧,把一个永别离变成了一个大团圆的开始。不然人人到了最后,最苦痛的时候,生离死别嘛,是个悲剧呀,将来变成喜剧啊,真正生到了极乐是永生了。而且有一个人去了极乐,他在那儿修持,加持他的眷属,可以使得他的眷属一个一个都得往生,实现在极乐世界大团圆啊。不然今生一切坠心的眷属,一分手之后,将来谁认得谁啊,不会再认识了。

 节选自 <文殊菩萨圣诞开示文殊菩萨圣诞开示 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录音整理>

 

文殊菩萨亲自教授法照禅师念佛

    法照大师(公元747~821年),身世事迹多不详。一说大师是南梁人,初由东吴来庐山,慕远公之芳踪,结西方道场,专修禅观。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承远大师侍于佛侧而大惊悟,永泰年中(公元765~766年),登南岳衡山,师从承远大师受净土法,后始修念佛法门。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在南岳云峰,偶于钵中感见祥云高山与寺院,涧溪北面有一石门,内中有一寺庙,题有“大圣竹林寺”金字。大师见此景相虽然清晰,然内心尚疑是自己的幻觉。过了一段时间,于用斋时,又在钵中睹见五色祥云,楼阁台榭,还见文殊菩萨与诸圣众讲经说法。斋食用毕,景相方消失。大师咨询他僧,知是五台山的景象,遂萌朝拜五台的念头,然障缘甚多,未能成行。

  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夏天,大师于衡州湖东寺,启五会念佛道场。感五色彩云弥覆其寺,祥云中现出许多楼阁寺宇,阿弥陀佛及二菩萨其身高大,满虚空中。参与法会的人都清楚地见到,个个欢喜踊跃顶礼。上述景象持续了四小时才消失。

  大师于当晚,在念佛道场遇到一老人,老人对大师说:“法师曾发愿朝拜五台,为何迟迟不行呢?”大师回答:“障难甚多,路途遥远,怎么去得了呢?”老人说:“只要肯下决心,道路遥远崎岖又怎能挡得住呢?”说完,倏尔不见。大师又惊又喜,在佛像前重新发誓,待念佛法会期满,即当起程,纵然火聚冰河,终不退志。于是,偕同志数人慨然上路,旅途果然顺利。

  大历五年四月五日,大师等数人到了五台山,蒙佛光照引,寻至大圣竹林寺,看见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端坐在讲堂狮子宝座上,为众说法,历历可闻。大师向二大菩萨恭敬顶礼后禀问:“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菩萨回答:“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如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大师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菩萨开示:“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后,菩萨为大师摩顶,并为他授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语讫,二位大圣互说偈颂。大师恭敬聆听,法喜充满,作礼而退。顷时,刚才的景物倏然隐去,大师心中倍增悲感,便在原地立石作记,用资纪念。后蒙一老梵僧的劝告,将所见所闻宣示诸道友,并在原地仿建一庄严的寺庙,名为竹林寺。

  由是,大师精修净宗,用功尤勤,于并州行五会念佛法,教化信众念佛。唐代宗于长安宫中常闻东北方有念佛之声,遣使寻觅,至于太康,果见大师劝化之盛,遂敕迎入宫内,教宫人念佛。亦以五会音声曲调传之,敕号为国师。

大历十二年,大师率弟子八人,在五台山修念佛,在东台睹见奇彩云光,文殊菩萨乘青毛狮子,当时天飘雪花,文殊菩萨的五色圆光,遍及山谷。大师一生修持念佛法门,精进勤苦,有诸多殊胜之感应,不胜备述,其后销声匿迹,不知其终。

  大师撰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三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等问世流通。

  赞云:

  缅维四祖,懿德堪钦。乐邦得师佛指陈,文殊示宿因。普令群伦,即生达本真。

  衡州钵中见圣境,台山一一悉亲造。净土得睹承远师,竹林恭承文殊教。并州佛声达宫闱,代宗遣使优旨诏。念佛之妙究如何,能令速成菩提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文殊菩萨       念佛)(五明学佛网:文殊菩萨       念佛)  

 黄夏年教授:湖北高僧本焕长老的参禅与念佛说——《本焕长老 

 楼宇烈教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净界法师:静坐念佛五点记数法 

 净界法师:现在念佛人的通病 

 净界法师:印祖: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 

 净界法师:我们一路念佛就好,为什么要修观? 

 净界法师: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净界法师:你直接去念佛就能够信愿具足,我实在不相信 

 净界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 

 方立天教授: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 

 方立天教授:禅宗与念佛 

 李利安教授:楚山绍琦禅师念佛禅思想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