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751.
李志夫教授:大乘經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 (378)
752.
李志夫教授:論唐代禅宗的「見性」思想 佛教中國化過程之研究 (435)
753.
李志夫教授:智者之圓教義及其形成之探討 (385)
754.
李志夫教授:中國禅宗理事觀 (407)
755.
李志夫教授:天台宗之理事觀 (434)
756.
李志夫教授:三論宗之理事觀 (524)
757.
李志夫教授:如來藏之初期及其思想之研究 (400)
758.
李志夫教授:佛教對中日文化影響之比較 (611)
759.
李志夫教授:普賢菩薩之行持特色 (564)
760.
李志夫教授:從《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探討印老的思想與行誼 (389)
761.
李志夫教授:試還原法顯大師在中國歷史上之地位 (466)
762.
李志夫教授:我們還能為法顯大師作些甚麽──國際合作絲路研究計劃報告書草案 (387)
763.
李志夫教授:泛論佛陀及中論緣起理事觀與邏輯理事觀 (397)
764.
李志夫教授:環保從簡樸生活做起 (479)
765.
李志夫教授:試解虛雲長老八十七誕辰上堂法語一則 (448)
766.
李志夫教授:試分析印度“六師”之思想 (380)
767.
李志夫教授:從印度傳統論甘地之人間淨土思想 (393)
768.
李志夫教授:導師的法身永遠存在我們心中 (495)
769.
李志夫教授:關於禅宗牧牛圖的兩個問題──從《增一阿含經》〈牧牛品〉說起 (488)
770.
楊佛興居士:求法與防魔 (412)
771.
楊佛興居士:唐密——提問與解答 (370)
772.
楊佛興居士:《心經》揭谛咒與禅宗三關 (575)
773.
楊佛興居士:六祖惠能禅學思想述評 (361)
774.
楊佛興居士:如何參究金剛經妙旨 (493)
775.
楊佛興居士:但願隨著陽光去 (320)
776.
楊佛興居士:評“平常心是道” (372)
777.
楊佛興居士:禅宗的解與行 (333)
778.
楊佛興居士:禅宗精要與修持 (386)
779.
楊佛興居士:殺生拜神者須知 (434)
780.
楊佛興居士:略論現代科學與傳統佛學 (380)
781.
周貴華博士:佛教緣起思想的文化精神特質及其現實意義 (393)
782.
周貴華博士:佛教信仰簡論 (433)
783.
周貴華博士:佛教與“和諧”理念 (317)
784.
周貴華博士:釋印順“人間佛教”思想之特質評析(三) (326)
785.
周貴華博士:釋印順“人間佛教”思想之特質評析(二) (334)
786.
周貴華博士:釋印順“人間佛教”思想之特質評析(一) (384)
787.
周貴華博士:中國化佛教思想:源流、反省與批判 (486)
788.
周貴華博士:日本“批判佛教”思潮:反應與研究(三) (363)
789.
周貴華博士:日本“批判佛教”思潮:反應與研究(二) (359)
790.
周貴華博士:日本“批判佛教”思潮:反應與研究(一) (390)
791.
周貴華博士:唯識與唯了別——一個“唯識學”基本問題的再诠釋 (340)
792.
周貴華博士:印度佛性思想特質簡論 (318)
793.
周貴華博士:印度瑜伽行派唯識學之分流—再談無為依與有為依唯識學的區分 (362)
794.
周貴華博士:無為依唯識學在印度的發展簡述 (296)
795.
周貴華博士:再論“唯識”與“唯了別” (294)
796.
周貴華博士:起信與唯識 (314)
797.
周貴華博士:唯識學中無分別智之親證真如義 (276)
798.
周貴華博士:歐陽竟無大師的如來藏思想 (279)
799.
周貴華博士:從“心性本淨”到“心性本覺” (301)
800.
周貴華博士:“批判佛教”的佛教批判與社會文化批判 (337)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